甘肃省自然资源厅,651错误代码怎么解决

错误代码 5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 甘资勘函〔2020〕59号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要求》的通知 各管理单位,各市州、兰州新区自然资源局:为进一步做好我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根据《地质灾害 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省自然资源厅制定《甘肃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要求》,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8月6日 甘肃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要求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本要求适用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运行、维护、监督的管理。
第三条本要求所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包括专业监测预警、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及其他。
第四条甘肃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专群结合、科学实施;逐步探索、总结经验”原则,统一通讯协议及数据库建设标准,实现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市)级-群测群防员实时联动。
第五条甘肃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包括监测设备研发、预警模型研究、监测资料整合共享等,不得自行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或预警产品。
第六条市(州)自然资源局、县(区)自然资源局指定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内的监测预警工作,包括监测信息、设备运行、预警预报等信息接收以及数据分析。
实施单位负责对县(区)自然资源局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悉掌握。
培训资料、使用手册等资料除纸质外,必须刻录成光
1 盘交付县(区)自然资源局保存。
第二章监测预警项目 第七条由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的监测预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通过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审查后,方可实施。
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编制阶段,需有1名以上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地质灾害监测点和监测方案的确定进行现场核实。
项目实施完成后,由承担单位向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提出验收申请或省厅确定项目验收时间与内容,完成最终验收。
(一)市(州)自然资源局、县(区)自然资源局承担的监测预警项目,按照“自愿、择优”的原则,根据相关规定,通过比对、委托或以公开招标方式,从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甲级资质的单位中确定实施单位。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审查阶段和最终成果验收阶段,相关市(州)、县(区)自然资源局具体负责监测预警工作人员需参加。
第八条项目建设阶段,需对每个地质灾害点开展勘查和预警模型研究等工作,费用不宜低于每个监测预警点建设费用的10-30%。
第九条由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的监测预警项目,项目成果终验时,除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之外,需验收以下工作内容:
2 (一)专业监测设备数量、监测数据、设备参数等信息是否实现与省级系统平台的互联互通,监测设备终端与系统平台是否设定预警值与报警等级,是否实现预警与报警功能,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是否可以直达相关负责人,并填写附件1和附件
2。
(二)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监测设备、数据等信息纳入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的证明材料(附件3),证明材料应由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签字盖章。
第十条监测预警项目中的所有监测设备、数据传输与存储、通讯协议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监测设备采集数据及监测设备编号、厂商名称、运行状况等信息需纳入到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
市(州)、县(区)自然资源部门具有相关系统平台的,上述信息也应纳入相应系统平台当中。
(二)监测数据需储存到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和相关市(州)、县(区)自然资源局服务器上(县(区)自然资源局没有服务器可暂不储存)。
考虑到数据安全,不同项目可要求监测设备厂商进行数据备份。
(三)监测设备一旦出现异常或即将出现异常,设备须自行或通过系统平台、手机APP等向实施单位负责人、设备厂家负责人、县(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群测群防员
3 发送异常信息。
设备维修正常后,需通过上述方式向相关负责人发送正常运行信息。
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接收信息时间不少于1年,后期由县(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与设备厂商负责人接收信息。
收到监测设备异常信息后,实施单位、设备厂家负责人、县(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共同协商,按相关标准或技术要求,尽快解决异常问题。
(四)所有通讯架构、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数据格式约定、物联网平台接入、数据传输安全、数据传输考核等需满足《甘肃省地质灾害监测通讯技术要求》(报批稿)和自然资源部编制的《地质灾害监测通讯技术要求》(报批稿)(附件4)。
第十一条市(州)、县(区)自筹资金建设的监测预警项目,可参考第十条执行。
如果需要纳入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需满足第九条、第十条要求。
第十二条由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给地勘单位、科研机构开展的监测预警项目通过最终验收后,按照监测设备移交协议书(附件5)将监测设备移交到各市(州)、县(区)自然资源局。
由省厅下达和由市(州)、县(区)自行投资建设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的监测设备均由市(州)、县(区)自然资源负责管理、维护。

4 第十三条监测预警项目验收结束后,按照有关要求尽快完成资料归档。
第三章监测预警管理第十四条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发展阶段、紧急程度、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对应地质灾害风险极高、风险高、风险较高和风险一般等不同程度,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
一级为最高级别。
(一)红色预警(警报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各种短临前兆特征显著。
(二)橙色预警(警戒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有一定的宏观前兆特征。
(三)黄色预警(警示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明显的变形特征。
(四)蓝色预警(注意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有一定的变形特征。
第十五条新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要求具有设备终端、系统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功能。
具体预警值(并非阈值)或报警等级由项目实施单位研究确定,预警信息接收人员由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确定。
预警信息内容根据灾害特征、设备类型、监测数据变化与预警值、威胁对象、阅读方便性等综合确定。

5 (一)监测设备终端预警:安装的监测设备需具有自行或通过APP、喇叭、报警器等软硬件进行报警的功能。
监测数据接近或达到预警值或满足报警等级后,有条件的可同时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民及村级负责人、乡镇级负责人发布预警信息,且预警信息必须同时传输到省、市、县指定服务器(县级没有服务器可不传),以供系统平台查询处理。
预警信息需在第一时间发送。
蓝色预警(注意级)信息要发送至群测群防员;黄色预警(警示级)信息要发送至群测群防员、县(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橙色预警(警戒级)信息要发送至群测群防员、县(区)自然资源局、市(州)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红色预警(警报级)信息要同时发送至群测群防员、县(区)自然资源局、市(州)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和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
预警信息需发送至相关区域手机APP,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接收全省四级预警信息。
(二)系统平台报警:监测设备终端发布预警信息的同时,县(区)、市(州)和省级系统平台要同时接收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级别在相应系统平台上以信息弹出或语音报警的方式发出报警,提示值班人员。
蓝色预警(注意级)信息、黄色预警(警示级)信息需在县(区)级系统平台上显示或弹出报警,橙色预警(警戒
6 级)信息需在县(区)、市(州)级系统平台上同时显示或弹出报警,红色预警(警报级)信息需同时在县(区)、市(州)、省级三级系统平台上显示或弹出报警。
(三)除监测设备终端与系统平台报警外,为使信息发布更加快捷高效,根据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威胁对象、受众人员预警信息接收方便性和预警效果,可配备智能喇叭、手机APP、语音报警器、振动手环等便于及时提醒、告知的相关软硬件,实现声、光、电等报警功能。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信息的报警。
第十六条信息接收人员或值班人员收到预警信息后,根据预警级别开展相应工作。
(一)发布蓝色预警时,群测群防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通信联络畅通,加强巡查力度,密切关注引发因素的变化情况。
(二)发布黄色预警时,在蓝色预警措施的基础上,与县(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沟通会商,继续加强预警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与监测,做好应对准备。
(三)发布橙色预警时,在黄色预警措施的基础上,加密对预警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与监测频次;必要时,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转移;市(州)、县(区)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加密会商研判;技术支撑队伍与自然资源局做好
7 待命准备,进一步分析研究监测数据。
(四)发布红色预警时,在橙色预警措施的基础上,县 (区)自然资源局与技术支撑单位前往现场进一步调查处置,加强宏观变形监测及短临前兆监测,开展短临预警,研判形势,熟悉预案,及时与群测群防员沟通,随时掌握地质灾害变形情况与发展趋势,做好随时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的准备。
若确属灾险情,则立即按照预案和速报机制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七条所有监测设备安装完成后,每套设备上应喷绘设备信息二维码。
要求醒目,且不易破坏,质保期内如果损坏、模糊,无法识别,由设备厂商负责重新喷绘。
二维码显示内容见附件
6。
新建设备维护后需填写维护信息。
第十八条每处设备安装处需设置地质环境监测标志,会标式样及其色标按《地质环境监测标志》执行。
第十九条按照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中央和省级投入资金的监测预警项目,由甘肃省自然资源厅负责项目验收,承担单位为项目建设者,县(区)自然资源局为监测预警管理者。
市(州)自然资源局负责督促、指导、检查县(区)自然资源局对监测设备的管理、运行及维护,相关经费由市(州)自然资源局和县(区)自然资源局统筹出资。
第二十条监测预警设备使用年限暂定为通过验收后5年,5年后可以报废。
待国家和甘肃省出台相关政策后,按
8 政策执行。
设备报废前被自然或人为损毁的,县(区)自然资源局负责重新安装。
第二十一条监测设备运行期,要求在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和市(州)、县(区)相关系统自动生成监测简报。
设备管理单位需编制监测月报、半年报、年报、单次降水量或连阴雨累计降水量超过中雨等级(大于等于25毫米)的监测及其他简报。
简报成果要求参考《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
简报要求突出监测内容,可采取多因素综合分析,总结规律,分析研究成果,为我省监测预警工作积累经验。
第二十二条监测预警设备质保期或服务期由承担单位、实施单位根据有关规定结合项目特征确定,至少为5年,具体质保方式与服务方式由承担单位在招投标文件或合同中约定。
第二十三条监测设备的管理按照属地化原则管理,项目将监测预警设备设计为设备购置等属于固定资产的,项目通过验收后,资产移交按照各级财政管理部门要求完成移交。
第二十四条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具体技术要求参照相关标准、规范及《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附件7)。
第四章监督检查第二十五条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对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
9 警项目管理、运行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市(州)自然资源局需对县(区)自然资源局负责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开展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建立通报制度。
对项目实施和后期运行管理过程中未按要求开展工作的市(州)、县(区)自然资源局,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
第二十七条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将于每年年底对各厂商设备数据传输、设备异常等信息进行统计,并向社会公开。
对低于技术要求的设备厂商,项目建设单位、实施单位可根据有关规定,将其列入供货黑名单。
第二十八条对监测设备传输数据造假或不按相关规范要求及时解算、传输的设备厂商,一旦发现,省自然资源厅将向全省自然资源系统通报,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并将其拉入失信黑名单向社会公开,后期禁止进入甘肃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市场。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九条本管理要求不含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开展的相关工作。
第三十条为确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质量与效果,我省普适性监测设备可参考2019年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2019年普适型仪器设备及平台试用相关信息表》(附件8)。
后期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 10 发布的设备试用信息表,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将向各市(州)自然资源局统一发布。
第三十一条本要求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1 附件
1 序灾害点监测设备 号名称 类型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统计表(GNSS专用) 厂家安装位置设备数据库数据库数据数据库 访问地 密码表名字段名 名称经度纬度名称编号址库名用户名 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及电话填表负责人及电话 填写说明:
1.监测设备类型:按规范名称填写。

2.灾害点名称:安装监测设备的灾害点名称,必须与甘肃省地质灾害填报信息系统中的灾害点名称一致。

3.安装位置:经纬度以十进制度的方式表示,例:37.8197°、122.4786°。

4.设备名称:由监测设备类型和序号共同组成,例:某灾害点安装2台GNSS,设备名称分别为GNSS01、GNSS02。

5.数据库编号:监测设备在数据库中的唯一标识。
12 附件
2 序号灾害点名称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统计表(物联网云平台) 监测设备类型 厂家名称 安装位置 经度 纬度 设备名称 设备SN 设备ID 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及电话填表负责人及电话 填写说明:
1.监测设备类型:按规范名称填写。

2.灾害点名称:安装监测设备的灾害点名称,必须与甘肃省地质灾害填报信息系统中的灾害点名称一致。

3.安装位置:经纬度以十进制度的方式表示,例:37.8197°、122.4786°。

4.设备名称:由监测设备类型和序号共同组成,例:某灾害点安装2台GNSS,设备名称分别为GNSS01、GNSS02。

5.设备SN:监测设备在物联网云平台中的唯一标识。
13 附件3项目监测设备信息纳入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的证明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市(州)自然资源局:根据《甘肃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要求》,由(单位名称)承担的 (项目名称)项目中地质灾害监测设备与监测信息,已全部纳入到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特此证明。
证明人: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 年月日 14 附件
4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监测通讯技术要求 (报批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 15 目录 目录..........................................................................16前言............................................................................181范围............................................................................192规范性引用文件...................................................................193术语............................................................................19 3.1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193.2数据采集设备...................................................................194总则............................................................................195地质灾害监测通讯架构.............................................................196数据采集设备.....................................................................206.1概述...........................................................................206.2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206.3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216.4数据采集设备的其他要求.........................................................237数据传输........................................................................237.1概述...........................................................................237.2窄带自组网数据传输.............................................................237.3蜂窝物联网数据传输.............................................................247.4卫星数据传输...................................................................247.5宽带自组网数据传输.............................................................268数据格式约定.....................................................................278.1一般规定.......................................................................278.2一般数据上传约定...............................................................278.3GNSS解算数据上传约定...........................................................278.4数据点内容约定.................................................................278.5数据点格式约定.................................................................278.6指令内容及响应格式.............................................................289物联网平台接入约定...............................................................319.1非视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约定.....................................................319.2视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约定.......................................................3710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3810.1数据传输完整性................................................................3810.2数据传输可用性................................................................3810.3数据传输隐私..................................................................3810.4数据传输信任..................................................................38 16 10.5信息传输策略和程序............................................................3910.6信息传输协议..................................................................3910.7保密或非扩散协议..............................................................3911数据传输的考核..................................................................3911.1数据采集设备在线率............................................................3911.2数据传输月均畅通率............................................................3911.3管理作业月均完成率............................................................40附录A.............................................................................41附录B.............................................................................42附录C.............................................................................46附录D.............................................................................47附录E.............................................................................49附录F.............................................................................49 17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编制本规范。
本标准共7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符号和代号总则数据采集通信技术要求网络传输通信技术要求数据传输的考核本规范由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规范由自然资源部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武汉地大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展为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北京升哲科技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鸣之、马娟、杨飞、黄喆、赵文祎、刘西、黄文进、舒志、潘林、赵东炜。
18 1范围 本技术要求制定了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中从数据采集到公共网络的数据通讯协议和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的数据接入约定,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参照执行。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数据通讯相关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标准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0114-2003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8657.1-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篇传输帧格式GB/T18657.2-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2篇链路传输规则GB/T18657.3-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3篇应用数据的一般结构GB/T50095-201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HJ/T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Z/T01333-1993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协议DZ/T0221-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SL651-2014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427-2008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GB/T28181-2016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3术语 3.1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GeologicalHazardMonitoringIoTplatform) 用于接收地质灾害数据采集设备监测到的数据的信息系统,并提供地质灾害数据展示、分析、共享等功能模块。
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包括构成其功能的软件系统和支撑其运行的硬件系统。
3.2数据采集设备(DataCollectingDevices) 用于监测地质灾害专业数据的设备,包含传感模块、存储模块和通信模块等,具有数据采集、存储本地数据、无线通信等功能。
4总则 为适应地质灾害监测需要,统一地质灾害监测设备与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通讯技术标准,提高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规范专业监测预警项目实施,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对通讯架构、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数据格式约定、物联网平台接入、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数据传输考核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设备的数据格式设计、数据传输设计、生产制造及数据传输规定应符合本技术要求规定。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涉及的仪器设备产品制造除符合本规范规定外,还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
5地质灾害监测通讯架构 数据采集设备使用传感器对变形、物理场、影响因素、宏观现象等地质灾害监测类型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采集设备中的通信单元进行数据传输,最终基于HTTP、MQTT、COAP等协议接入各类数据集成平台。
其中数据传输包含窄带自组网、窄带物联网、卫星通讯、宽带自组网等。
19 图1地质灾害监测通讯总体架构(①窄带自组网数据传输;②蜂窝物联网数据传输;③卫星数据传输;④宽带自组网数据传输) 6数据采集设备 6.1概述 数据采集设备分为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和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两个类型,每种类型的设备均应至少包含四个功能模块:传感模块、计算存储模块、通信模块和供电模块。
6.2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 6.2.1概述 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是指传感器模块、计算存储模块、通信模块和供电模块高度集成在一个设备中,各模块互相依存,实现低功耗和微型化的目标。
图2高集成数据采集设备内部模块示意图 6.2.2传感模块 6.2.2.1传感模块的功能定义传感模块由满足地质灾害监测指标要求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及相关外围电路组成,利用不同技 术原理将被监测物的静态指标和动态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形成原始数据帧并发送到计算存储模块。
6.2.2.2传感器的选择 传感器应选择工业级标准产品,宜通过至少2年的实际产品运用。
6.2.3计算存储模块 20 6.2.3.1计算存储模块的功能定义计算存储模块应将传感器原始数据转换为本技术规范要求的标准数据帧格式,进行本地缓存, 同时通过通信模块发送到上一级服务平台。
6.2.3.2标准数据帧 经计算存储模块处理后的数据为标准数据帧,标准数据帧的数据格式详见附录
A。
6.2.3.3数据缓存 数据缓存应至少保存7天的传感器标准数据帧。
当通讯恢复以后能够将历史数据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发送到上一级应用服务平台或者提供本地下载的方式。
6.2.3.4应急响应 在传感器测量数据发生异常变化或者得到远程指令后,应能够进入应急模式,进入应急模式的条件以及在应急模式下的高频上报参数参见附录
B。
6.2.3.5边缘计算 计算存储模块宜具备边缘计算能力,在发生地质灾害紧急情况时,应实现阈值触发并支持本机及当地报警设备(如:喇叭等)相关功能。
6.2.3.6计算存储模块的管理 计算存储模块应支持远程管理,允许授权的服务端访问和控制设备。
6.2.3.7计算存储模块的固件升级 计算存储模块的软件部分应支持远程固件升级功能,在设备部署后通过远程管理进行固件升级。
6.2.3.8计算存储模块的加密与安全 计算存储模块应使用密码算法;应支持传输层安全协议(TLS/DTLS)。
6.2.4通信模块 6.2.4.1通信模块的功能定义通信模块将标准数据帧通过数据传输网络,传输给上一级应用服务平台。
6.2.4.2通信模块的网络传输通信模块应至少支持自组网或者运营商网络中的一种无线通讯方式;使用运营商网络传输时, 应通过网络工信部入网测试。
6.2.4.3通信模块的无线电资源使用 通信模块使用的无线电资源应符合工信部《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目录和技术要求》。
6.3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 6.3.1概述 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是指通信模块和传感器模块、计算存储模块相对独立;通信模块与供电模块进行标准化定义,可对接符合标准的多个或一个不同类型的传感设备。
6.3.2传感设备 6.3.2.1概述 图3低耦合数据采集设备内部模块示意图 21 传感设备集成了传感模块和计算存储模块组成,为通信模块和供电模块提供标准接口。
6.3.2.2传感模块的功能定义 传感设备由满足地质灾害监测指标要求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及相关外围电路组成,利用不同技术原理将被监测物的静态指标和动态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形成原始数据帧并发送到计算存储模块。
6.3.2.3传感器的选择 传感器应选择工业级标准产品,宜通过至少2年的实际产品运用。
6.3.2.4计算存储模块的功能定义 计算存储模块应将传感器原始数据转换为本技术规范要求的标准数据帧格式,进行本地缓存,同时通过通信模块发送到上一级服务平台。
6.3.2.5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之间的接口定义6.3.2.5.1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之间的线路选择 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之间宜采用带屏蔽的双绞线RS485总线连接。
数据线宜与电源线分开,走单独的线缆。
6.3.2.5.2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之间的线路连接 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应采用“A接
A,B接B”的方式,并联在一起。
总线在通信模块处统一接地,如,对RS485B线路(图中黄485B)进行单点接地,其他地方不应接地,加强通信的可靠性。
图4传感设备与通信模块的接口示意图6.3.2.6标准数据帧 经计算存储模块处理后的数据为标准数据帧,标准数据帧的数据格式详见附录
A。
6.3.2.7数据缓存 数据缓存应至少保存7天的传感器原始和标准数据帧。
当通讯恢复以后能够将历史数据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发送到上一级应用服务平台或者提供本地下载的方式。
6.3.2.8应急响应 在传感器测量数据发生异常变化或者得到远程指令后,应能够进入应急模式,进入应急模式的条件以及在应急模式下的高频上报参数参见附录
B。
6.3.2.9边缘计算 计算存储模块宜具备边缘计算能力,在发生地质灾害紧急情况时,应实现阈值触发并支持本机及当地报警设备(如:喇叭等)相关功能。
6.3.2.10计算存储模块的管理 计算存储模块应支持远程管理,允许授权的服务端访问和控制设备。
6.3.2.11计算存储模块的固件升级 计算存储模块的软件部分应支持远程固件升级功能,在设备部署后通过远程管理进行固件升级。
6.3.2.12计算存储模块的加密与安全 22 计算存储模块应使用密码算法;应支持传输层安全协议(TLS/DTLS)。
6.3.3通信模块 6.3.3.1通信模块的功能定义通信模块将标准数据帧通过数据传输网络,传输给上一级应用服务平台。
6.3.3.2通信模块的网络传输通信模块应至少支持自组网或者运营商网络中的一种无线通讯方式;使用运营商网络传输时, 应通过网络工信部入网测试。
6.3.3.3通信模块的无线电资源使用 通信模块使用的无线电资源应符合工信部《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目录和技术要求》。
6.4数据采集设备的其他要求 a)计算模块应完成对整个设备的功耗控制功能,设备连续工作时间宜长于3年。
b)设备宜采取内置电池供电,如利用外部电池的,宜支持电量监测和上传功能。
在利用外部直接供电时,宜支持断电报警功能。
c)设备宜支持防拆功能,在被恶意拆卸后停止工作。
7数据传输 7.1概述 数据传输有4种类型,分别为窄带自组网数据传输、蜂窝物联网数据传输、卫星数据传输、宽带自组网数据传输。
7.2窄带自组网数据传输 7.2.1窄带自组网数据传输的适用场景 窄带自组网是指通过非运营商和非卫星网络进行窄带数据传输,借助其低功耗的特性,采用电池供电设计(而非架设供电线路),或降低对电池容量的需求,从而降低整体成本,提升整套系统的生存能力。
窄带自组网方式适用于部署在现场的低数据量、非应急模式下低更新频次(或触发式)的传感器类采集设备(如,雨量计,裂缝仪,等),不适用于高数据量、高带宽的采集设备(如,摄像头,GNSS高精度定位站,等)。
7.2.2组网及数据传输方式 7.2.2.1星形组网及数据传输方式窄带自组网可采用星形(StarNetwork)的网络拓扑结构。
在触发终端采集数据时,传感数据以 射频信号的形式从终端发送,由位于网络中心的网关或基站接收。
在网关或基站,射频信号被转换为TCP/IP数据包,汇集到服务器。
基于地质灾害监测具体场景,宜考虑引入双基站,互为备份,避免出现单点故障,网关或基站宜采用边缘计算架构,实现6.2.3.5或6.3.2.9所描述功能,避免因为通讯受阻而出现系统失效。
7.2.2.2多跳组网及数据传输方式 窄带自组网可采用多跳(Mesh)的网络拓扑结构。
在触发终端采集数据时,传感数据以射频信号的形式从终端发送,可由多个节点接力转发至网关或基站。
在网关或基站,射频信号被接收并转换为TCP/IP数据包,汇集到服务器。
基于地质灾害监测具体场景,宜考虑设置多个网关或基站接入点,避免出现单点故障;节点与网关应符合工信部《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目录和技术要求》,应具备“发射前搜寻”等干扰规避功能,且不能被用户调整或关闭;节点与网关数据之间通信应具有时分多址及侦听退避等防碰撞机制,避免网内节点发射数据时碰撞率过高,造成数据丢失;宜采用边缘计算架构,实现6.2.3.5或6.3.2.9所描述功能,避免因为通讯受阻而出现系统失效。
7.2.3通信模块工作频段 23 通信模块工作频段的选择应满足国家无线电频段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当地的具体政策(具体请参照“无线电管理条例”和相关的地方性规定),优先选择底噪低,干扰少的频段,应避免大功率瞬态工作设备的干扰(如非标广播,无线对讲等)。
在选择频段之前,宜先进行无线电环境的底噪扫描。
当地若有为应急灾害监控系统的建设申请了专用频段,则应报备并优先使用。
在考虑无线电穿透性能时,宜选择工作于低于1GHz的非授权频段。
7.2.4其他性能要求 典型单次发射应小于1秒,正常工作模式(非紧急预警)下应减少发射行为。
7.3蜂窝物联网数据传输 7.3.1通信类型 监测终端根据实际监测指标和使用场景,在使用蜂窝通信网络时,终端应支持标准无线蜂窝通讯方式,将数据传送到监测平台。
7.3.2监测终端通信频段 监测终端所选用的通信模组,至少应满足其中一种通讯能力和支持对应的频段。
通信技术 频段 备注 2G 900M/1800M 2个频段同时满足 LTE-TDD:B34/B38/B39/B40/B41 4G 9个频段同时满足 LTE-FDD:B1/B3/B5/B8 NB-IoT B3/B5/B8 3个频段同时满足 5G 5G管理部门授权的相关频段 7.4卫星数据传输 7.4.1卫星短报文数据传输 采用RNSS定位或RDSS短报文功能,在无地面通讯信号地区通讯定位,实现短报文发送和接收,解决监测设备的数据上报问题,为边远地灾点的监测设备提供数据传输通道。
7.4.1.1卫星短报文数据传输平均时延 短报文平均时延≦5S7.4.1.2卫星短报文数据传输成功率 传输成功率≧95%7.4.1.3卫星短报文发送周期 短报文发送周期:1分钟以上 7.4.2窄带卫星通信传输 窄带卫星通信系统是基于低轨窄带卫星传输的端到站的通信系统,由监测终端、卫星、卫星地面站和应用中心组成。
监测终端到低轨窄带卫星之间相互通信工作于L频段;低轨卫星和地面站之间工作于C频段;地面站与行业应用平台之间的业务连接和交换基于IP的网络交换。
24 图5窄带卫星通讯传输系统结构示意图7.4.2.1端到站单次数据量 单次数据包长度≤200Bytes。
7.4.2.2低轨卫星传输平均时延 短报文平均时延≦5S。
7.4.2.3低轨卫星数据传输成功率 传输成功率≧99%。
7.4.2.4低轨卫星终端发送周期 短报文发送周期:5s以上。
7.4.2.5低轨卫星终端电源要求 电源自带电池、直流电源、太阳能等方式供电。
7.4.2.6低轨卫星模组发送功率 卫星模组通信功率≦1W,可根据下行接收情况自适应调整,支持功率步进1dB可调。
7.4.2.7低轨卫星模组功耗 支持卫星模组休眠模式,休眠:≤5mW;发射:5W@1W。
7.4.2.8低轨卫星模组灵敏度 卫星模组的灵敏度不小于-130dBm。
7.4.2.9低轨卫星地面站数据安全性 支持私有云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安全性达到等保3级。
7.4.3卫星宽带通信传输 卫星宽带通信系统是完全基于IP技术的宽带卫星通信广播系统,由卫星、业务关口站和小口径天线地面监测终端组成。
关口站工作于Ka频段,端站工作于Ku频段,即关口站到终端的前向链路为Ka上行,Ku下行;终端到关口站的返向链路为Ku上行,Ka下行;由IP卫星完成Ka-Ku频段的交链;端站与地面宽带网络以及相互之间的业务连接和交换由关口站完成。
25 图6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7.4.3.1卫星终端下载速度卫星终端下载速度≥1Mbps 7.4.3.2卫星终端上传速度卫星终端上传速度≥512Kbps 7.4.3.3卫星终端双向时延卫星终端双向时延要求:≤500ms 7.4.3.4卫星终端传输接口类型要求传输接口类型:10/100BaseT(RJ45) 7.4.3.5卫星终端接口要求10/100BaseT(RJ45) 7.4.3.6卫星终端电源要求采用100-240V交流供电或12V直流供电。
7.4.3.7卫星终端支持应用类型卫星终端支持应用类型应包括VoIP、视频会议、热点和WLAN、IP专网、IPTV等。
7.4.3.8卫星宽带链路可靠性卫星宽带通信系统采用星上动态功率管理和动态带宽管理等新技术,解决Ka和Ku波段卫星通信 降雨衰耗大的问题,使系统的链路可靠性和传输性能得到了最大的保证7.4.3.9卫星宽带系统安全性 系统采用Ka+Ku频段空间交链技术和跳频技术,可有效防止不法信号对卫星的干扰,有更高的安全性。
7.5宽带自组网数据传输 7.5.1宽带自组网的组成 无线宽带自组网可由网关、中继与节点设备组成。
7.5.2宽带自组网的工作频段 宽带自组网的工作频段应符合工信部《关于调整2.4GHz频段发射功率限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使用5.8GHz频段频率事宜的通知》相关规定,宜工作在2.4G/5.8G频段。
7.5.3宽带自组网的性能 26 宽带自组网宜支持全向或定向天线,支持长距离3公里以上数据传输,传输速度高于7Mbps。
宽带自组网节点宜支持独立智能自动跳频,基站实时扫频,无线信道和发送功率自适应调节,宜支持非对称数据传输能力。
7.5.4宽带自组网的安全 应支持双向鉴权,支持国密标准算法,应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
8数据格式约定 8.1一般规定 上传至物联网平台的数据应采用UTF-8编码格式的字符串型json格式数据,采用key:value键值对表示,key:value键值对可以灵活扩展。
8.2一般数据上传约定 a)数据包(数据点、设备指令内容)应以字节流的形式进行数据上传。
b)数据点上传实时数据可不携带时间。
c)对于数据点有多个数据标识的,值参数value可以为字符串或对象。
8.3GNSS解算数据上传约定 设备厂商应按照附录B规定的监测类型编码以及对应的数据格式通过webAPI进行数据上传GNSS解算数据。
8.4数据点内容约定 监测设备上报的json字符串数据中应包含设备编号、监测类型编码、监测指标编码(见附录B:监测类型(传感器)定义)以及数据采集时间等参数。
a)did:设备编号,由平台产生、设备存储。
b)datapoints:数据点列表;c)name:监测类型,格式:监测类型编码_监测方法编码_传感器序号(对于同一采集设备下 多个同种类型传感器,采用传感器序号进行加以区分,序号为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如:L2_LF_1;d)points:该监测类型的数据点列表;e)at:数据采集时间,格式为标准世界时(即格林尼治时间):YYYY-MM-DDTHH:mm:ss.SSSZ或13位毫秒级时间戳,如:2018-08-02T08:52:32.449Z或49;f)value:值类型可以为数值(如:10.1)、字符串(多数据标识,如GPS数据点:"25.3,26.2,30.8")、对象类型(多数据标识,如GPS数据点:{x:25.3,y:26.2,z:30.8})。
8.5数据点格式约定 8.5.1类型一 a)格式说明第一个字节为数据格式类型,第
二、三字节为数据包有效数据(从第四字节开始)长度值,详细说明见附录表D.1; b)适用场景 适用于单个或多个监测类型的实时数据上传。
8.5.2类型二 a)格式说明第一个字节为数据格式类型,第
二、三字节为数据包有效数据(从第四字节开始)长度值,详细说明见附录表D.2; 27 b)适用场景 适用于单个或多个监测类型的历史数据或携带时间的数据上传。
8.5.3类型三 a)格式说明第一个字节为数据格式类型,第四至第n字节的json字符串长度值,第n+1、n+2字节为文件数据流的长度值,第n+3至最后一字节为文件数据流,详细说明见附录表D.3; b)适用场景 适用于文件类型的数据上传。
8.6指令内容及响应格式 指令格式如下:$cmd=xxx(指令类型)¶mA(参数)=xxx¶mB(参数)=xxx&apikey=xxx&msgid=xxx a)apikey:用于防止恶意推送消息篡改设备状态和配置信息,加上apikey设备可以在接收到接收到指令时进行校验该消息该消息后是否需要处理。
b)msgid:保证消息的唯一性,响应需带上 8.6.1获取设备终端时间 指令格式:$cmd=reqtime指令返回结果格式:$cmd=reqtime&time=YYYY-MM-DDHH:mm:ss如:cmd=reqtime&time=2019-05-0113:00:00 8.6.2校正设备终端时间 设备端接收到时间校正指令后需完成一次自动校时操作.指令格式: $cmd=settime&server=ntpserver如:$cmd=settime&server=指令返回结果格式:终端时间校正成功:$cmd=settime&result=终端时间校正失败:$cmd=settime&result=fail 8.6.3获取设备状态 用于下发查询命令给设备,设备主动返回当前设备状态,状态信息应包含供电电压、设备故障报告,并根据设备类型,宜包含温度、湿度、标准无线蜂窝网络信号或北斗信号等。
指令格式:$cmd=getstatus 指令响应格式:有效数据部分采用数据格式类型三上传:$cmd=getstatus&state={"ext_power_volt":24.04,"temp":42.00,"signal_4g":27.0,"sw_version":"1 .0.1","4g_on":true} 8.6.4重启设备 平台可以远程重启终端。
指令格式:$cmd=reboot 指令响应格式:成功:$cmd=reboot&result=失败:$cmd=reboot&result=fail 8.6.5获取接入传感器类型 获取接入传感器类型,返回所有安装的传感器类型id加序号(比如:L1_YL_1)。
指令格式: 28 $cmd=getsensorID指令响应格式: $cmd=getsensorID&sensor_id=value 8.6.6传感器遥测 传感器实时数据采集,适用于平台对传感器数据实时采集的应用场景,返回监测类型编码、传感器序号、实时数据。
指令格式:$cmd=sample 指令响应格式:采用数据格式类型三上传,若接入多个传感器,返回多条数据流,如下:单条:$cmd=sample&datastreams={"L2_LF_1":"67.45"}多条:$cmd=sample&datastreams={"L2_LF_1":"34.56","L2_LF_2":"67.45","L2_LF_3":"12.2"} 8.6.7设置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 设置传感器采集间隔、上传间隔、加报间隔三个参数(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说明见附录表E.1)时需要指定监测类型编码及传感器ID序号(比如:L2_LF_1),具体说明见附录
B。
指令格式:$cmd=setsensortime&sensor_id=value&sample_=value&upload_=value&plus_=val ue指令响应格式:指令设置成功返回格式:$cmd=setsensortime&result=指令设置失败返回格式:$cmd=setsensortime&result=fail 8.6.8获取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 获取传感器采集间隔、上传间隔、加报间隔三个参数(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说明见附录表E.1)时需要指定监测类型编码及传感器ID序号(比如:L2_LF_1),具体说明见附录
B。
指令格式:$cmd=reqsensortime&sensor_id=value 指令响应格式:$cmd=reqsensortime&sensor_id=value&sample_=value&upload_=value&plus_=valu e 8.6.9设置传感器属性相关参数 设置传感器阈值、上限值、下限值三个参数(传感器属性参数说明见附录表E.2)时需要指定传感器ID加序号(比如:L2_LF_1),传感器ID具体说明见附录
B。
其中上下限值是指正常的数据范围,属性值可以为数字类型或字符串类型,数字类型表示单值类型传感器,字符串类型用来处理多值,每个值用逗号隔开,比如GNSS结果数据的阈值:”1,2,3”,X轴阈值是
1,Y轴阈值
2,Z轴是
3。
指令格式:$cmd=setsensorattr&sensor_id=value&threshold=value&upper_limit=value&lower_limit=value 指令响应格式:设置传感器属性成功:$cmd=setsensorattr&result=设置传感器属性失败:$cmd=setsensorattr&result=fail 8.6.10获取传感器属性相关参数 获取传感器阈值、上限值、下限值三个参数(传感器属性参数说明见附录表E.2)时需要指定传感器ID加序号(比如:L2_LF_1),传感器ID具体说明见附录
B,其中上下限值是指正常的数据范围。
指令格式:$cmd=getsensorattr&sensor_id=value 指令响应格式:$cmd=getsensorattr&sensor_id=value&threshold=value&upper_limit=value&lower_limit=value 29 8.6.11设置工作模式 指令格式:$cmd=setworkmode&mode=value工作模式取值: a)0(正常模式):设备进入正常的数据上报状态;b)1(节能模式):设备进入低功耗状态c)2(应急模式):设备进入该模式后需立即上报数据并且进入数据加报状态比如:一体化裂缝监测站设备在正常模式下是持续采集,每2小时上报数据。
进入应急模式后,设备需立即上报监测数据,并且进入每10分钟上报数据的加报状态;进入节能模式后,设备无需采集和上报数据,处于低功耗状态指令响应格式: 设置工作模式成功:$cmd=setworkmode&result=设置工作模式失败:$cmd=setworkmode&result=fail 8.6.12获取工作模式 指令格式:$cmd=getworkmode工作模式取值,0:正常模式,1:节能模式,2:应急模式 指令响应格式:设置工作模式成功:$cmd=getworkmode&mode=value设置工作模式失败:$cmd=getworkmode&mode=value 8.6.13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根据数据采集设备所安装的地理位置信息,平台每日定时主动下发一条该位置对应的区域未来一定时长内(默认24小时)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数据指令,指令内容主要包括气象预警的红、橙、黄等级、预警有效时长以及该区域经纬度范围,其中最大和最小的经纬度值之间用“,”隔开。
数据采集设备接收到指令后可通过自身定位获取的经纬度与指令内容中经纬度范围进行核对,若在该区域中,则需根据气象预警等级及设备自身情况进行采样与上传频率等运行参数调整并回复响应成功,若不在该区域中需回复响应失败。
指令格式:$cmd=meteorologicalearlywarning&level=value&effective_time=value&lon_range=value&lat_range=valuelevel取值,0:红色预警,1:橙色预警,2:黄色预警effective_time单位为小时(h)如:$cmd=meteorologicalearlywarninglevel&level=2&lon_range=114.40,114.5&lat_range=30.48,30.50&effective_time=24 指令响应格式:指令响应成功:$cmd=meteorologicalearlywarning&result=指令响应失败:$cmd=meteorologicalearlywarning&result=fail 8.6.14固件升级 平台下发指令告知设备,设备根据固件信息通过平台提供的固件获取方式采取响应的操作。
下发的信息中包括固件的MD5值和固件大小(单位:字节),固件获取完成之后,设备可根据提供的固件Md5值和文件大小信息检验文件的有效性,若无效设备需主动放弃此次固件升级。
指令格式:$cmd=upgrade&md5=value&size=value MQTT协议和coAP协议升级步骤说明见章节9.1.2.2.3和9.1.2.3.3。
30 8.6.15固件升级包大小范围 设备在接收到升级指令后,主动响应所支持的传输数据包大小范围(最大值和最小值中间用“,”分隔)。
指令响应格式:$cmd=supportsize&range=value如:$cmd=supportsize&range=0.05,100 8.6.16下发预警喇叭播报内容 预警喇叭具备平台远程下发文字转语音播报功能,包括播报遍数及内容,其中内容为GB2312码,具体参数说明见附录表E.3。
指令格式:$cmd=broadcast&b_num=value&b_size=value&b_content=value 8.6.17获取设备指令集版本 获取设备当前支持的指令集版本。
指令格式: $cmd=getcmdversion指令响应格式: $cmd=getcmdversion&version=value如:$cmd=getcmdversion&version=1.1 9物联网平台接入约定 9.1非视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约定 9.1.1接入流程 数据采集设备与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通信前应与平台建立注册连接,连接步骤如下图6: 设备注册接口调用示例: 图7设备注册连接流程图 URL:/api/devices/register?
registerCode=DRuevhObQA9wOadpkrHMethod:postHeaders:{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appkey:xxxxx 31 }Body:{"sn":"3880402","deviceName":"h920" } 9.1.2接入协议 9.1.2.1HTTP协议HTTP协议应提供二进制文件数据和非二进制文件数据上报的接口。
9.1.2.2MQTT协议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所提供的MQTT协议通讯方式严格遵守MQTTv3.1.1标准协议,详情见 /mqtt/mqtt/v3.1.1/os/mqtt-v3.1.1-os.pdf。
9.1.2.2.1连接鉴权 数据采集设备向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发送connect报文应携带由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提供的鉴权信息即设备ID和KEY,同时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应支持MQTT连接的cleansession字段,便于数据采集设备接收离线消息。
9.1.2.2.2数据采集设备消息发布 数据采集设备应publish类型报文进行数据上传或指令响应,当Qos=0时,地质灾害物联网平台收到数据采集设备发送的数据会对其进行保存,当qos=1时,地质灾害物联网平台收到数据采集设备发送的数据后会进行保存并响应PubAck报文。
有关数据上传和指令下发及响应的标准数据格式见章节
8。
9.1.2.2.3固件升级 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与数据采集设备固件升级通信流程如下图7: 图8MQTT协议固件升级流程图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通过下发$creq/(deviceId)/upgrade的主题消息到数据采集设备,告知设备需要接收固件数据包对数据采集设备进行升级,数据采集设备接收到消息后需响应puback并推送$creq/(deviceId)/supportsize消息告知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支持传输的数据包大小范围,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收到消息后,自定义一个固定数据包大小的值并通过$creq/(deviceId)/firmware主题消息来传输固件包(最后一个数据包可能小于或等于固定传输的数据包大小),数据采集设备每接收到一个数据包需响应puback消息以便开始接收下一个数据包。
数据包格式见附录表D.6。
32 9.1.2.3COAP协议 9.1.2.3.1连接鉴权 数据采集设备与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通信前需发起认证请求获取设备的token,每次上报数据时需携带token信息,存放在报文头部的token字段中。
如果token失效,则需要重新发起认证请求来获取token,数据采集设备也可以将token缓存在近地。
9.1.2.3.2数据上报 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应支持数据的分块出传输,若数据采集设备需进行分块传输,对于上传数据需设置请求中Block1参数,获取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数据需设置请求中Block2参数,且Block1和Block2参数中的num值应从0开始,有关Block参数的详细说明见/draft-ietf-core-block-21。
有关数据上传和指令下发及响应的标准数据格式见第8章。
9.1.2.3.3固件升级 数据采集设备与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固件升级通信流程如下图
8, 图9COAP协议固件升级流程图 固件的二进制流数据支持分块获取,若需要分块传输,请设置数据采集设备请求中的Block2参数,且从num=0开始按序获取数据包。
属性名称 属性值 说明 MethodOptionsUrleptContent-Format平台响应:属性名称 getBlock2/device/upgradeapplication/octet-streamapplication/octet-stream 属性值 请求方法类型分块传输参数请求方法地址接收的数据编码方式上行数据的编码格式 说明 Options Block2 设备获取的数据块参数 Payload 二进制数据流 数据块 9.1.2.4北斗传输协议 9.1.2.4.1北斗数据报文内容 北斗数据报文内容应当包含秘钥、通信类型、传输方式、口令等信息。
33 9.1.2.4.2北斗数据结构 北斗数据包内容主要包含协议头、设备ID、数据包总数及序号、时间、监测数据等,如下表, 序号 编码名称 字节数 说明
1 协议头 2bytes BD
2 设备ID nbytes 设备ID
3 数据包总数和序号 2bytes 11 时间 10bytes YYMMDDHHMM/年月日时分 参节点1数据
4 数节点N数据 节点N数据 nbytesnbytesnbytes 101_1+数据101_N+数据201_N+数据 电压 nbytes 保留1位小数
5 校验 2bytes Vxq和校验 数据采用ASCII编码格式,各参数之间用“,”隔开,数据前带有正负号。
若一组数据长度大于72 字节需通过分包方式进行传输,数据格式如下。
示例: BD,123456,11,1904121834,L1_LF_1+258.12-0.78+123.45,12.3*4c(单一类型数据) BD,123456,11,1804121834,L1_LF_1+15.123+12.234-10.123,L1_LF_1+0.2,12.3*4(c多参数类型数据) BD,123456,21,1804121834,L1_LF_1+15.123+12.234-10.123,L1_LF_1+15.123+12.234-10.1*4c(分包 数据) BD,123456,22,23,12.3*4c(分包数据) 9.1.2.4.3北斗数据加密 基于北斗通信传输的安全性以及数据包大小的限制性,本章节提供一套明文字典和密文字典用于数据包加密,加密算法举例如下: 明文字典为[
O,B,
C,D,
E,F,
Y,H,
K,L]、密文字典为[
K,C,
F,D,
L,B,
O,Y,
E,H],需加密的数据为“LF”,首先通过字符’L’,’F’在明文字典中获取索引分别是9、
5,然后通过索引9、5在密文字典中检索密文内容,获得加密数据为“HB”,明文字典和密文字典见附录
F。
9.1.2.5窄带卫星通信协议 9.1.2.5.1字符结构 字符结构采用改进的异步串行数据通信的起止字符结构,其中每个字符的传输标准格式为10位,字符组成为1起始位+8数据位+1停止位。
一个字节内多比特传输时按最低比特位先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多字节数据传输时的传输顺序为“高字节在前,低字节在后”。
9.1.2.5.2帧格式 帧格式由帧头、长度、地址、信息内容和校验和组成,帧格式如表所示: 帧头 序号 长度消息类型消息码 内容 校验 帧尾 FSTART SN LEN TYPE CODE CONTENTCHECK FSTOP 2B 1B 2B 1B 1B 不定长 2B 2B 注释: a)帧头:固定2字节为0xl1l1AA,表明1帧的开始; b)序号:发送第一恭序号为
0,发送下一帧序号自动增加,超过255时重 新开始; c)长度:整帧的长度,单位为字节,不包含FSTART、CHECK和FSTOP的长 度,即:SN+LEN+TYPB+CODB+CONTENT的长度和; d)消息类型,1字节,定义消息分类,不同数值代表不同种类的恭,详见 后续具体恭定义; e)消息码;1字节,某一消息类型下的细分消息代码,详见后续帧定义: f)内容:不定长,详见后续帧具体定义:; g)校验:2字节,采用CCITT-16-FALSE 校验域包括:SN+LEN+TYPE+CODE+CONTENT,生成多项式为: G(CD=X“+X“+X+l,初相位全
1。
34 h)帧尾:固定2字节为0x1Dl1A,表明1帧的结束。
9.1.2.5.3数据传输协议 a)上行报文发送消息 用途:数据采集设备向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发送上行报文数据。
字段名 定义 6B目的标识 11位十进制用户号码的8421码,高4bit保留 1BCONTENT 高5bit网络层报文类型 低3bit 00001B:端到站业务00100B:端到端业务00101B:端星星端业务100B:需要链路层ACK Qos等级 000B:无需链路层ACK 1B报文长度电文内容的有效长度,单位为字节 报文内容 200字节(报文内容见8.5数据点格式约定) b)下行报文接收消息 用途: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向数据采集设备发送下行报文数据。
字段名 定义 6B目的标识 11位十进制用户号码的8421码,高4bit保留 1BCONTENT 高5bit网络层报文类型 低3bit 00001B:端到站业务00100B:端到端业务00101B:端星星端业务100B:需要链路层ACK Qos等级 000B:无需链路层ACK 1B报文长度电文内容的有效长度,单位为字节 报文内容 200字节(报文内容见8.6数据点格式约定) 9.1.2.5.4业务流程 9.1.2.5.4.1状态查询流程 图10窄带卫星通信状态查询流程图 a)数据采集设备向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发送查询消息(包括:查询通信模块激活认证、查询用户号码、查询上行速率、查询通信模块软件版本、查询卫星过顶时间等); b)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向数据采集设备回复查询响应消息。
9.1.2.5.4.2激活认证与过顶注册流程 35 图11窄带卫星通信激活认证与过顶注册流程图 a) 数据采集设备向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发送通信请求; b) 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根据接收下行广播信号情况回复通信请求响应(若收到卫星下 行广播信号,数据采集设备可继续进行上行业务通信流程;若未收到下行广播信号, 数据采集设备需延迟若干时间再次发送通信请求;其他情况短时间内不可通信); c) 数据采集设备向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发送激活认证/过顶注册请求消息; d) 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向数据采集设备发送请求终端状态消息; e) 数据采集设备向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回复请求数据采集设备状态响应消息; f) 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构造上行业务报文、进行上行业务通信; g) 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向终端回复激活认证/过顶注册结果。
9.1.2.5.4.3上行报文发送流程 图12窄带卫星通信上行报文发送流程图 a)数据采集设备向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发送通信请求;b)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根据接收下行广播信号情况回复通信请求响应(若收到卫星下行 广播信号,数据采集设备可继续进行上行业务通信流程;若未收到下行广播信号,数据采集设备需延迟若干时间再次发送通信请求;其他情况短时间内不可通信);c)数据采集设备向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发送上行报文消息;d)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构造上行业务报文、进行上行业务通信;e)地质灾害监测物联网平台向数据采集设备回复报文发送结果。
36 9.1.3数据采集设备状态上报 数据采集设备需每天至少上报一组状态数据,具体数据内容见附录
C。
9.2视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约定 9.2.1视频接入协议规范 根据地质灾害监测业务环境,视频监控设备具备无固定网络地址、运行于互联网环境、分级管控等特点,视频监控的建设需要满足GB28181协议。
28181协议全称为GB/T2818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是由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提出,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归口,公安部等多家单位共同起草的一部国家标准(以下简称28181),在全国平安城市、交通、道路等监控中广泛采用。
9.2.1.1联网通信协议 联网系统在进行视音频传输及控制时应建立两个传输通道:会话通道和媒体流通道。
会话通道用于在设备之间建立会话并传输系统控制命令;媒体流通道用于传输视音频数据,经过压缩编码的视音频流采用RTP/RTCP传输。
9.2.1.2会话初始协议 安全注册、实时媒体点播、历史媒体的回放等应用的会话控制采用RFC3261(SIP)规定的REGISTER、INVITE等请求和响应方法实现,历史媒体回放控制采用SIP扩展协议RFC2976规定的INFO方法实现,前端设备控制、信息查询等应用的会话控制采用SIP扩展协议RFC3428规定的MESSAGE方法实现。
SIP消息应支持基于UDP和TCP传输。
9.2.1.3会话描述协议 联网系统有关设备之间会话建立过程的会话协商和媒体协商应采用RFC4566(SDP)协议描述,主要内容包括会话描述、媒体信息描述、时间信息描述。
会话协商和媒体协商信息应采用SIP消息的消息体携带传输。
9.2.1.4控制描述协议 联网系统有关前端设备控制、设备目录信息等控制命令应采用联网系统控制描述协议(MANSCDP)描述,见GB/T28181-2016附录
A。
联网系统控制命令应采用SIP消息MESSAGE的消息体携带传输。
9.2.1.5媒体回放控制协议 历史媒体的回放控制命令应采用RFC2326规定的RTSP协议描述,见GB/T28181-2016附录
B,实现设备在端到端之间对视音频流的正常播放、暂停、停止、快进/快退播放等远程控制。
9.2.1.6媒体传输协议 a)媒体流在联网系统IP网络上传输时应采用基于RTP的媒体压缩数据封装。
b)媒体流的传输应采用RFC3550规定的RTP协议,提供实时数据传输中的时间戳信息及各数 据流的同步;应采用RFC3550规定的RTCP协议,为按序传输数据包提供可靠保证,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c)媒体流的传输应支持基于TCP/UDP的RTP传输。
9.2.2GB28181协议接入流程 9.2.2.1设备接入主要流程 37 图13视频设备接入流程图 g)设备端发送注册请求到SIP信令服务器;a)SIP服务器认证通过后回复设备端,如果开启了了认证,SIP服务器会开始挑战模式,设备 端需要根据国标协议重新注册才能通过认证,图中的ACK即为请求、回复认证的过程;b)认证通过后,开启设备端拉流,SIP服务器会发送INVITE国标请求到设备端,其中携带了 流媒体服务器的地址信息;c)设备端收到后回复SIP服务器,并主动连接流媒体服务器,并开始推送PS视频流;d)流媒体服务器收到PS流,经过转化、分发出RTMP、HLS、FLV等流;e)当SIP信令服务器收到视频播放请求后,会发送INVITE国标请求到流媒体服务器,流媒体 应答,并提供分发的RTMP、FLV等视频流到请求端,从而完成设备注册、转化、分发展示这一接入流程。
9.2.2.2终端设备配置国标GB28181协议终端设备关键配置参数项如下:a)SIP服务器ID以及SIP服务器域,与视频服务端配置项匹配;b)SIP服务器地址及端口,与视频服务端配置项匹配;c)SIP用户名,即20位国标编号,编号规则遵循GB28181协议制定的规则;d)终端注册密码,即视频服务端设置的统一接入认证密码;e)SIP用户认证ID,可与SIP用户名相同; 10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10.1数据传输完整性 a)传输时应支持信息完整性校验机制,实现管理数据、鉴别信息、隐私数据、重要业务数据等重要数据的传输完整性保护。
(如:校验码、消息摘要、数字签名等) b)应具有通信延时和中断处理功能,配合终端进行完整性保证。
10.2数据传输可用性 a)新鲜性:数据来源与系统采用统一时间分配/矫正机制,数据中宜包含时间标识。
b)准确性:在数据存在可接受的误差时,可建立容错机制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10.3数据传输隐私 a)进行数据传输时,宜告知用户可能的隐私暴露环节,告知可能的隐私收集与存储部分。
b)需要时,对数据传输双方身份进行隐私保护。
可采用数据脱敏算法等进行数据保护。
10.4数据传输信任 38 应保证对身份的信任,即在交互之前保证主体对客体的身份完全信任。
10.5信息传输策略和程序 应建立正式的传输策略、程序和控制措施,以保护通过通讯设施传输的所有类型信息的安全。
10.6信息传输协议 协议应解决组织外部方之间业务信息的安全传递。
10.7保密或非扩散协议 应识别、定期评审并记录组织的保密或保密协议,该协议应反应组织对于信息保护的要求。
11数据传输的考核 11.1数据采集设备在线率 11.1.1数据采集设备在线的定义 数据采集设备在线,指在统计时间段内(统计时间段为当前时刻过去24小时内),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a)数据采集设备在统计时间段内发1组状态数据;b)数据采集设备所包含的传感器状态码为零(无错误)个数与所有传感器总数的比值大于等 于70%;即认为该数据采集设备为在线状态,否则为离线状态。
11.1.2数据采集设备在线率的计算 数据采集设备在线率是指统计时间段内,在相关统计分类下数据采集设备当前在线数量与所有在使用设备总数的比值。
数据采集设备在线率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式中:—统计时间段内相关统计分类下数据采集设备当前在线数量;—统计时间段内相关统计分类下数据采集设备总数量。
11.1.3数据采集设备在线率的考核 数据采集设备在线率应大于等于90%。
11.2数据传输月均畅通率 11.2.1数据传输月均畅通率的计算 数据传输月均畅通率考核统计是指在运行考核期内,中心站实际收到监控监控遥测站定时自报正确数据次数与中心站应收到遥测站定时自报正确数据次数之比。
随机自报的数据只作参考,不作统计考核。
每天统计数据的时段为上午08:00至次日08:00点。
平均畅通率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式中:i—遥测站号;n—参加考核的遥测站总个数; —中心站实际收到第i个遥测站定时自报正确数据次数;—中心站应收到第i遥测站定时自报正确数据次数。
11.2.2数据传输月均畅通率的考核 39 数据传输月平均畅通率应大于90%。
11.3管理作业月均完成率 11.3.1管理作业月均完成率的计算 管理作业是指中心站发出的设置和控制处理作业。
管理作业月均完成率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中心站发出的管理作业完成次数和管理作业总次数之比。
11.3.2管理作业月均完成率的考核 管理作业月均完成率应大于90%。
40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标准数据帧格式 Head 数据格式版本号 Body 传感器1地址(状态)编码 传感器1类型编码 传感器1值编码 1byte1byte1byte Nbyte 当前值为0x01,日后若数据规约发生改变,可向下兼容。
高4bit表达状态,从低到高,其中,1bit表示RS485地址故障,1bit表示传感器自检故障,1bit表示传感器运行故障,1bit预留。
低4bit表示RS485地址。
在任何一个地址为故障时(状态为异常时),无后续的传感器类型和测量值。
传感器类型,取值参照表格(只取低字节)。
传感器值,取决于传感器类型,具体的:雨量值(类型值为0x01):1byte,传感器值的低byte。
含水量值(类型值为0x02):1byte,传感器值的低byte。
裂缝宽度值(类型值为0x03):2byte,传感器值。
倾角值(类型值为0x04):6byte,传感器值(XYZ轴,每轴2byte)。
加速度值(类型值为0x05):6byte,传感器值(XYZ轴,每轴2byte)。
传感器2..N 对于一个传感设备包含多个传感器的情形,由设备根据通信模组通信速率、网络情况等综合考虑,分多次封包监测类型数据,应保证每个包中包含协议规定的完整数据帧格式” 41 监测内容 编码 监测类型裂缝 地表位移 深部位移 变形监测 L1 加速度 倾角 振动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监测类型(传感器)定义 编码 数据字段 单位 备注 LF value mm(毫米)裂缝张开度,表明位移随时间的累计变化量值 gpsInitial — GNSS原始数据(RTCM3.X格式原始观测数据与星历数据) gpsTotalX mm(毫米) 与GNSS监测点初始位置差值,X方向位移,需要通过公式计算获取,表示该监测点随时间变化的累计变形量 GP 与GNSS监测点初始位置差值,Y方向位移,需要通过公式计 gpsTotalYmm(毫米)算获取,表示该监测点随时间变化的累计变形量 gpsTotalZ mm(毫米) 与GNSS监测点初始位置差值,Z方向位移,需要通过公式计算获取,表示该监测点随时间变化的累计变形量 SW dispsXmm(毫米)顺滑动方向随时间的累计变形量,需要通过公式计算获取 dispsYmm(毫米)垂直坡面方向随时间的累计变形量,需要通过公式计算获取 gX X:传感器X轴方向加速度及瞬间冲击加速度 JS gY mg(加速度)Y:传感器Y轴方向加速度及瞬间冲击加速度 gZ Z:传感器Z轴方向加速度及瞬间冲击加速度
X X:传感器X轴方向倾斜角度
Y Y:传感器Y轴方向倾斜角度 QJ
Z °(度)Z:传感器Z轴的自转角度 angle x、y轴合成方位角上的倾斜角度大小 trend x、y轴合成的方位角度(0°~360°) PLX X:传感器X轴振动频率 ZD PLY Hz(赫兹)Y:传感器Y轴振动频率 PLZ Z:传感器Z轴振动频率 42 监测内容 编码 监测类型 物理场监测 L2 应力土压力 次声 地声 影响因素监测 L3 雨量 气温土壤温度 编码 YLTYCS DSYLQWTW 数据字段valueSJXSJYSJZSJValue valuevalueOSPVSPfreqwave OSP VSPfreqwavevaluetotalValuevaluevalue 单位mm(振幅) mm(瞬间位移) kN(千牛)kPa(千帕) Pa(帕)Pa(帕)Hz(赫兹) — Pa(帕) Pa(帕)Hz(赫兹) —mm(毫米)mm(毫米)℃(摄氏度)℃(摄氏度) 备注振动幅度 传感器初始位置为原点,X轴瞬间位移 传感器初始位置为原点,Y轴瞬间位移 传感器初始位置为原点,Z轴瞬间位移 传感器初始位置为原点,合方向上瞬间位移 通过在地质灾害体中埋设土压力盒或应力传感器等设备,量测得到的岩土体内部或岩土体与防治工程之间的作用力土体作用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上的力主要指由泥石流运动产生且在空气中传播的频率在20Hz以下的次声原始声压有效声压频率波形 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近地表岩土体在其变形、运动过程中,因内部破裂或与其背景岩土体、空气等发生接触和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弹性波传播过程所形成的原始声压 有效声压频率波形表示一次数据上报间隔内的降雨量当日雨量累积值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的空气温度地面以下所监测层位土壤中的温度 43 监测内容 编码 宏观现象监测 L4 监测类型土壤含水率 地表水温地表水位地下水温地下水位孔隙水温度孔隙水压力渗透压力 流速沉降气压视频泥水位 雷达 预警喇叭 编码 数据字段 单位 备注 HS value %(百分比)土壤中水分占有的体积和土壤总体积的比值 temp℃(摄氏度)陆地表面上的水的温度 DB value m(米)陆地表面上的水面相对于基准面的高程 temp℃(摄氏度)所监测层位的地下水的温度 DX value m(米)所监测层位的稳定地下水面相对于基准面的高程 temp℃(摄氏度)斜坡岩土体中地下水的温度 SY value KPa(千帕)斜坡岩土体中地下水的压力 ST value KPa(千帕)渗流方向上水对单位体积土的压力 LS valuem/s(米/秒)河道的水流速度 CJ value mm(毫米)监测点的沉降量的测量值,实际变化量由平台获取 QY value Kpa(千帕)监测点的气压测量值 SP — — 参考本协议第9.2章节 NW value m(米)泥石流发生时沟道内泥水面相对于基准面的高程
X m(米)X:以雷达为原点,监测物体在X轴方向坐标
Y m(米)Y:以雷达为原点,监测物体在Y轴方向坐标 LD
Z m(米)Z:以雷达为原点,监测物体在Z轴方向坐标 speedm/s(米/秒)V:监测物体移动速度 LB — — — 44 关键字ext_power_voltsolar_voltbattery_dump_energytemphumiditylonlatsignal_4gsignal_NBsignal_dbsw_version sensor_state pa_state sound_state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设备状态参数说明 表C.1设备状态参数表 说明 类型 外接电源电压,单位
V float 太阳能板电压 float 电池剩量百分比 float 环境温度,单位摄氏度湿度,单位RH%设备位置-经度设备位置-纬度4g信号强度,rssi窄带信号强度,dB北斗信号强度,dBm固件版本号 floatfloatstringstringintintintstring 传感器状态码,见表C.2 Json字符串 功放状态(注:预警喇叭才有此bool字段)拾音反馈状态码见拾音反馈状Int态码表(注:预警喇叭才有此字段) 示例11.311.5 55.6 23.458.4"114.4014851""30.480956"271010"1.11.12"{"sensor1":
0,"sensor2":
0,"sensor3":
0,"sensor4":-1}true
0 错误码 CHANNEL_ERROR_STARTCHANNEL_POWER_ERRCHANNEL_DATA_ERRCHANNEL_NO_DATA 表C.2传感器状态码表 value 说明
0 无错误 -
1 供电异常 -
2 传感器数据异常 -
3 采样间隔内没有采集到数据 拾音反馈状态码SOUND_STATE_NOSOUND_STATE_LOWSOUND_STATE_MIDSOUND_STATE_HIGH 表C.3拾音反馈状态码表 value 说明
0
1
2
3 高 46 起始位置Byte1Byte2Byte3Byte4...Byten 数据块格式binarybinary string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数据点格式说明表D.1数据点格式类型一说明数据格式类型:3第四字节开始的json字符串数据包大小大端序 高位字节低位字节 数据点格式示例:多类型:{"484021":{"L2_LF_1":37.5,"L2_LF_2":"1,2"}}单类型:{"484021":{"L2_LF_1":18.2}} 起始位置Byte1Byte2Byte3Byte4...……… Byten 数据块格式binarybinary string 表D.2数据点格式类型
说明 数据格式类型:
4 第四字节开始的json字符串数据包大小高位字节 大端序 低位字节 数据点格式示例: { "484021":{"L2_LF_1":{ "2018-08-02T08:52:32.449Z"或49:11.2, "2018-08-02T09:52:32.449Z"或49:11.2, "2018-08-02T10:52:32.449Z"或49:10.9 },"L2_LF_2":{ "2018-08-02T09:02:32.449Z":36.5 } } } 起始位置Byte1Byte2Byte3Byte4…... Byten Byten+1Byten+2Byten+3…Byten+… 数据块格式binarybinary string binary 表D.3数据点格式类型
说明 数据格式类型:
5 第四至第n字节的json字符串数据包大小高位字节 大端序 低位字节 数据格式示例: { "did":"484021", "ds_id":"文件类型数据编码",(必填,见附录B) "at":"2018-08-02T10:52:32.449Z"或49,//时间 "desc":"xxxxx" //该数据段的描述信息 } 文件数据流的大小 高位字节低位字节 binary 文件数据流 表D.4MQTT协议固件升级数据表格式说明 47 起始位置Byte1Byte2Byte3Byte4Byte5Byte6Byte5...BytenByten+1Byten+2…Byten+…. 数据块格式binarybinarybinary 数据块说明当前数据包索引(从0开始)大端序当前数据包的大小大端序数据包总个数大端序 高位字节低位字节高位字节低位字节高位字节低位字节 binary 二进制和数据流 binary MD5值的长度,最后一个数据包才有此数据 string 固件MD5值,最后一个数据包才有此数据 48 关键字sensor_idsample_upload_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指令内容参数说明表E.1传感器时间相关参数表 字段 说明 传感器ID 传感器编码 传感器采集间隔 采集间隔,单位为秒 传感器上传间隔 上传数据频率,单位为秒 类型stringintint 取值范围 >0>
0 关键字sensor_idthresholdupper_limitlower_limit 字段传感器ID阈值上限值下限值 表E.2传感器属性相关参数表说明传感器编码参照具体传感器,见附录B参照具体传感器,见附录B参照具体传感器,见附录
B 类型stringfloat或Stringfloat或Stringfloat 取值范围 关键字b_numb_valueb_content 字段 表E.3预警喇叭播报参数参数表说明 播报遍数 文字播报的遍数 播报内容长度 具体文字内容长度,单位byte 播报内容 具体文字内容 类型intIntstring 取值范围>0>
0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 49 北斗数据加密明文密文字典 表F.1明文字典[0x34,0x2A,0x6C,0x27,0x53,0x65,0x5B,0x52,0x29,0x60,0x24,0x1B,0x28,0x25,0x58,0x16,0x3F,0x7F,0x6B,0x56,0x2B,0x2E,0x59,0x42,0x39,0x3B,0x36,0x11,0x6D,0x75,0x55,0x3E,0x69,0x10,0x68,0x4B,0x51,0x30,0x61,0x7D,0x66,0x3A,0x57,0x7A,0x41,0x1E,0x13,0x12,0x3C,0x37,0x5C,0x74,0x0E,0x4C,0x6F,0x44,0x70,0x40,0x5F,0x33,0x79,0x2D,0x32,0x21,0x76,0x43,0x5E,0x20,0x4A,0x7C,0x6E,0x26,0x14,0x71,0x35,0x7E,0x67,0x78,0x1D,0x1C,0x72,0x0F,0x62,0x4D,0x50,0x19,0x18,0x45,0x5A,0x63,0x38,0x1F,0x73,0x6A,0x31,0x1A,0x22,0x64,0x47,0x46,0x4E,0x23,0x5D,0x4F,0x7B,0x3D,0x77,0x54,0x49,0x17,0x15,0x48,0x2C,0x2F,0x00] 表F.2密文字典[0x3B,0x1B,0x64,0x6D,0x72,0x7C,0x27,0x71,0x6C,0x40,0x63,0x4B,0x0F,0x11,0x76,0x60,0x5B,0x39,0x6E,0x36,0x25,0x66,0x50,0x69,0x42,0x51,0x74,0x4D,0x18,0x41,0x46,0x52,0x7D,0x48,0x43,0x19,0x4F,0x21,0x2E,0x61,0x7E,0x1E,0x56,0x3E,0x65,0x24,0x13,0x17,0x20,0x38,0x67,0x32,0x70,0x2C,0x5A,0x47,0x23,0x44,0x5F,0x5D,0x58,0x4A,0x57,0x1D,0x15,0x28,0x75,0x59,0x6A,0x4E,0x78,0x10,0x7A,0x16,0x29,0x77,0x26,0x34,0x2D,0x54,0x35,0x33,0x31,0x1F,0x2A,0x1A,0x6F,0x5C,0x3A,0x3D,0x22,0x45,0x0E,0x37,0x7B,0x6B,0x79,0x55,0x2F,0x3F,0x3C,0x62,0x14,0x49,0x7F,0x2B,0x68,0x30,0x4C,0x73,0x5E,0x53,0x12,0x1C,0x00] 附件5 50 项目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移交协议书 验收方:项目验收单位移交方:项目承担单位市(州)接收方:市(州)自然资源局县(区)接收方:县(区)自然资源局项目名称:移交时间:项目概况
1.项目来源及金额
2.建设时间与完成、验收时间
3.建设概况
(1)建设范围:包括哪些市州、县区,涉及多少乡镇。

(2)监测灾害点情况:共监测**处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处,泥石流 **处。
共安装**台/套专业监测设备,包括雨量计**套,GNSS**套等。

4.设备移交协议 为了设备移交和今后运营管理、明确三责任,现就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移交形成以下协议。

(1)设备移交方负责各类设备仪器应用的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1年内设备出现故障时负责联系厂家进行设备维护。

(2)设备接收方负责设备接收后的管理运行和维护,确定专人管护,确保设备完好,正常运行,较好发挥监测作用。
51
(3)设备质保期满后,接收方负责承担设备正常运行的各项费用。

(4)本协议一式四份,项目移交方、市(州)接收方、县(区)接收方、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各一份。
移交方:单位名称(盖章)负责人:时间:市(州)接收方:单位名称(盖章)市(州)接收方负责人:时间:县(区)接收方:单位名称(盖章)县(区)接收方负责人:时间: 52 附件6监测设备二维码显示内容 监测点:****设备名称:***设备编号:***主管单位:***管理单位:***管理人员及电话:***设备厂家:***建设时间:****年**月**日实施单位:***项目名称:***维护时间:****年**月**日维护单位:***维护负责人电话:***说明:
1.监测点:写地质灾害名称,必须与“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中名称一致。

2.设备名称:如泥位计、雨量计等。
如有多个设备,按顺序排列,如雨量计01、雨量计02等。

3.设备编号:每套监测设备的唯一编码。
53
4.主管单位:根据项目或资金来源确定,由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的项目填写甘肃省自然资源厅。

5.管理单位:填写县(区)自然资源局。

6.管理人员及电话:填写县(区)自然资源局监测设备管理人员及电话。

7.设备厂家:填写设备安装厂商名称。

8.建设时间:完成设备安装并与系统、APP等相关平台连通的具体时间,如2021年6月12日。

9.实施单位:填写项目实施单位。
10.项目名称:填写开展安装该设备的项目名称,要与任务书一致。
11.维护时间:完成设备维护并与系统、APP等相关平台连通的具体时间,如2021年9月3日。
如果设备为新建,没有维护,则不填。
维护后由县(区)自然资源局通过后台修改。
12.维护单位:维护设备的具体单位。
如果设备没有维护,则不填。
维护后由县(区)自然资源局通过后台修改。
13.维护负责人电话:维护单位负责人的电话号码。
54 附件
7 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 二零二零年三月 55 目次 前言......................................................................................................................................................59引言......................................................................................................................................................601.范围...................................................................................................................................................612.规范性引用文件...............................................................................................................................613.术语和定义.......................................................................................................................................61 3.1.群测群防................................................................................................................................613.2.专业监测预警.........................................................................................................................

613.3.专群结合监测预警.................................................................................................................613.4.普适型设备............................................................................................................................613.5.测项........................................................................................................................................624.总则...................................................................................................................................................624.1.目的任务................................................................................................................................624.2.总体要求................................................................................................................................624.3.组织与工作机制.....................................................................................................................

624.4.工作程序................................................................................................................................625.监测方案设计...................................................................................................................................635.1.设计原则................................................................................................................................635.2.专群结合监测内容.................................................................................................................635.3.监测设备选择.........................................................................................................................

645.4.监测布设................................................................................................................................646.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666.1.一般规定................................................................................................................................666.2.基础施工................................................................................................................................666.3.设备安装................................................................................................................................666.4.联调联试................................................................................................................................676.5.安装记录................................................................................................................................67 56 6.6.设备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6.7.设备验收................................................................................................................................686.8.运行维护................................................................................................................................687.监测数据通讯及数据库建设...........................................................................................................687.1.一般规定................................................................................................................................687.2.监测数据通讯技术要求.........................................................................................................

687.3.网络环境与硬件系统.............................................................................................................697.4.数据库....................................................................................................................................697.5.信息系统................................................................................................................................707.6.安全体系................................................................................................................................718.监测预警实施...................................................................................................................................718.1.一般规定................................................................................................................................718.2.预警判据................................................................................................................................728.3.预警模型与预警指标.............................................................................................................728.4.预警等级与信息发布.............................................................................................................748.5.预警响应................................................................................................................................748.6.成果要求................................................................................................................................758.7.预警实施与反馈优化.............................................................................................................759.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769.1.设备检验检测.........................................................................................................................

标签: #文件 #布局 #声卡 #编辑 #cloudy #过高 #文件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