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c罗是多少号球衣

球衣 9
2015年3月25日星期
校园足球 神 州 行 湖北篇 编辑:王强设计:王星舟校对:郭诚德05 湖北:足球“踢”进体育课 本报讯(记者程墨通讯员杨保华)记者近日从湖北省教育厅获悉,从本学期起,足球将被纳入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小学和初中足球教学每周不少于1学时,高中每学年不少于18学时。
今年2月,湖北省下发《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关于在全省学校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通知》。
由湖北省教育厅牵头的省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计划3年投入5000万元经费,在全省布局700所足球 特色学校。
为了促进校园足球的普及,足球还将 被列入湖北省学生课余体育和课间体育活动主要内容,作为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基础项目,纳入综合性学生运动会、体育竞赛和体育文化活动的重点项目,湖北将定期举办足球夏令营、冬令营、训练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按照全国校园足球竞赛方案,湖北省将组织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 联赛和市(州)、县(市、区)以及学校所辖三个层面的校园足球联赛。
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原则上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开展4—5人制趣味性足球活动,四年级至六年级开展7—9人制足球小场地竞赛活动,初中开展以9人制为主的足球竞赛活动,高中和高校组织开展11人制足球竞赛活动。
该省教育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湖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实施方案》,各地结 合实际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开发足球课程资源,开设足球校本课程。
探索在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中增设足球技能选测项目并占相应分值的办法。
湖北省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表示,将推出一系列激励机制,比如将足球基本技能纳入学生体育课考试内容,学生足球水平将被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形成档案作为上一层级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全省分年度布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特别聚焦 “我们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球星” ———武汉市硚口区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纪实 ■本报记者张晨李小伟程墨 打网球的李娜,跳水的伏明霞,打乒乓球的乔红,这里的学校曾走出了15位世界冠军,被誉为“冠军的摇篮”;年近九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院士曾感慨,是这里的学校培养了自己的健康体魄和终身锻炼的习惯;这里已经连续18年捧回武汉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冠军奖杯……如今,校园足球又成为这里的一张靓丽“名片”———这里就是武汉市硚口区。
整合教育资源,共建足球乐园 说起硚口区,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说起这里的汉正街,很多人都不会陌生。
地处武汉老城区的硚口,一方面教育底蕴深厚,另一方面校园硬件设施先天不足,特别是运动场地,全区64所中小学只有6片标准运动场地。
“有场地要开展好校园足球,没有场地也能开展好校园足球。
”凭着这股子韧劲,硚口教育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硬是把校园足球开展得红红火火,“秘诀”在哪里? 区教育局局长郑学军介绍,硚口区将校园足球布局定点规划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同步处理”,打造六大教育组团,每个组团同时也是一个校园足球园区。
园区内足球教育资源共享,并按照学校区域分布情况,配套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完整的足球人才输送、竞训的对口衔接模式。
在小升初就近入学对口分配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足球特长,搭建足球人才输送的“绿色通道”。
同时,硚口区教育局与相关部门合作,与区域内的大专院校、驻军部队、街道社区加强共建关系,借力社会资源助推校园足球进高校、进军营、进家庭。
有1200多名学生的崇仁二小,地处商业繁华的六角街地区,运动场地有限。
学校因地制宜,加强小场地的基本技术训练,如带球、颠球、脚弓传球,简单的二过一战术。
学校借助区文体局资源,在邻近的六角亭体育场开展足球训练。
2014年,该校一次“出产”了4名国青队球员。
此外,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硚口区委、区政府在汉江湾体育公园建成5块标准足球场,3块沙滩足球场,免费向学生开放。
建立三级联赛,足球踢进课堂 “带球突破”,“传球”,“射门”,“进了!”走进位于汉正街商贸区的安徽街 小学,虽然只有一块长28米、宽14米的水泥足球场,但这里的校园足球联赛却开展得生龙活虎,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写满了快乐。
区教育局副局长胡振双介绍,硚口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三级校级足球联赛机制,全区中小学常年坚持开展足球训练,做到班有班队、校有校队,每年组织学校开展足球联赛。
近年来,硚口区组织编写了《硚口区中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并且将足球校本课程纳入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计划,全区中小学每周安排一个课时落实足球校本课程。
在足球课上,孩子们学会了“盘、传、带”等足球基本技能,形成了中小学生人人爱踢球,人人会踢球,人人踢好球 武汉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在硚口区举行。
资料图片 的生动局面。
师资问题一直是校园足球开展的“老 大难”。
为了加强足球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满足校园足球教学需要,硚口区设立专项足球基金,用于聘用高水平的足球教练员指导学校开展校园足球运动,让校园足球对接国内科学训练模式。
“到2017年,硚口区每所学校至少将配置1名以上专兼职足球教师。
”区体卫艺站主任陈涛介绍说。
丰富足球文化,造就“校园球星” “我们大力推行校园足球,目的不是为了让学校争锦标,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球星,而是要让孩子们通过踢足球强身健体,培养他们终身运动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
”郑学军如是告诉记者。
多年来,硚口区提倡学生“以健康的体魄投入学习”,把校园足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以“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为理念,突出校园足球的育 人功能。
硚口区努力打造校园足球“一校一特 色”,校园文化的差异,成就了学校各具特色的足球风格。
东方红二小、武汉四中的学生训练刻苦,个人能力强,形成了“技术型”的足球特色;双环小学、长丰小学、79中、博学初中、一职教中心的学生身体素质好,作风硬朗,形成了“欧式”足球特色;崇仁二小、安徽街小学、27中、29中、59中的学生足球基本功扎实,善于协调配合,形成了“渗透式”的足球特色。
学校足球特色的形成也造就了“一生一特长”。
学生在训练比赛之余,有的成为“颠球王”,有的成为“点球杀手”,有的成为“小梅西”、“女C罗”。
今年1月起实施的《硚口区校园足球三年(2015—2017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区所有中小学生都知道足球、接触足球、能踢足球,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学生达到3万人;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游戏活动和足球文艺,全区每年举办一次足球节,在区域中小学形成较为浓郁的足球文化氛围。
武汉新合村小学: 49年,“踢”出34名国脚 ■本报记者张晨李小伟程墨 从2009年启动以来,场地、师资、经费,始终是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三大难点。
然而武汉市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新合村小学,把“快乐足球”作为特色教育,在狭小的场地和缺乏专业师资的情况下坚持49年,先后走出冯志刚、郑斌、雷腾龙等34名“国脚”,成为全国有名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这之中又体现出了怎样的智慧? 坐落在一处拥挤的老旧居民区内的新合村小学,三面处于楼房的“包围”之中。
校园面积不大,只有6000多平方米,是一所标准的“麻雀学校”。
但学生却一点儿也不少,1036名学生八成以上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
学校仅有一块梯形的人工草坪运动场地和一个风雨操场,用校长侯琳的话说, “连跑道都没地儿划”。
可是走进学校,会发现这里的孩子大 多穿着球衣、球鞋来上学;课间活动,学生们涌向操场,大多在踢球嬉戏;甚至连课间操,老师和孩子们跳的也是自编的足球操。
每个班级每周都有一节足球课,无论男生女生,都会踢上几脚。
“为了所有孩子都能感受足球的快乐,学校采取分时段、分场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校本课程落实。
”侯琳介绍,“目前学校24个班,班班都有一支足球队,每天有100多名校队成员利用放学时间在操场上练球两小时。
校园场地虽然狭小,但新合村小学却把“小”足球踢成校园“大”文化。
每个班的队旗、队服、口号,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
球场上,女孩子也得露面,男孩踢球,女孩就扮演足球宝贝,为男生呐喊助威。
老师们还把足球“上”进 了语文和数学课里。
此外,每年一届的“校园足球节”,每学期的“健康杯”班级足球联赛,孩子们全员参与,享受足球带来的无尽快乐。
“对于不喜欢踢足球的孩子,爱画画的,可以画足球;爱写作文的,可以当足球小记者;爱做手工的,可以创作自己的大力神杯。
”负责该校足球教育的教导主任汪建宏说。
“国脚的摇篮”源自1966年新合村小学的第一支少儿足球队———山鹰队,那年,刚参加工作的数学老师杨正试着召集孩子们组队练习足球。
几十年间,学校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山鹰足球队”从区级、市级联赛逐级征战到全国赛场,足球教育特色也越擦越亮。
现在,新合村教学配备了两名专职足球教练员2名,并聘请省队退役的家长担任足球队教练,保证校本课程落实。
在学校课后进行的一场班级足球比赛中,虽然队员们都是10来岁的孩子,可是比赛很精彩。
场上,踢得有模有样,非常投入;场下,双方的啦啦队员们不停地呐喊、助威。
进球了,大家雀跃欢呼,失球了,跺足惋惜,欢乐写在稚嫩的脸上。
在新合村小学,这样的比赛几乎天天都有。
孩子们从足球中不仅得到了健康与快乐,也会有很多其他收获。
武汉市政协近期的一次调研显示,相比其他学校,新合村小学的“小胖墩”和“近视眼”学生要少。
“这得益于校园足球的普及。
”汪建宏告诉记者,学校坚持“以球育德”,增强规则意识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以球促学”,促使孩子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球健体”使校园足球活动成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载体;形成了以足球项目为特色,学生普遍掌握足球基本技能的“一校一品”和“一生一特长”的校园体育局面。
大冶市金山店铁矿学校: 矿校小足球演绎中国梦 ■本报记者张晨李小伟程墨 “咱矿校的学生伢子‘加盟’皇马啦!”近日,这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湖北省大冶市大大小小的矿区,也成为该市金山店铁矿学校师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原来,该校学生柳杰被广州恒大足球学校选中,作为首批25名队员之
一,被选送到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进行培训。
这下子,金山店铁矿学校的孩子们踢起球来劲头更足了。
由于地处偏远,长期以来,金山店铁矿学校的学生课余生活相对贫乏,学生们大多只会“死读书”。
2009年得知黄石成为全国首批校园足球试点城市,校长朱锐杰动起了脑筋,决定“引进”校园足球,并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他与喜爱足球的教师刘雨江商量,在学校成立起第一支足球队。
学校推出了班级联赛,每个班都成立男、女两支足球队,每场比赛,上半场男队角逐,下半场女队PK,男女队总分记入班级成绩。
渐渐地,无论课间还是放学后,足球场上都有学生运动的身影。
“足球已经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也成为学生创造快乐的驿站。
”刘雨江告诉记者。
随着校园足球的深入,学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六
(4)班班主任阮菊兰老师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去年班上转来了一名女生,常常在外面“匪”,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
自从她喜欢上了校园足球后,遵守秩序了,学习也赶了上来,从60分考到90多分,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相处融洽。
“校园足球让学生们守秩序、自信了,更为重要的是,上学成为快乐的事,不仅仅是写作业和做题。
”朱锐杰告诉记者。
家长也越来越支持孩子们踢足球,对学校有了认同感。
如今每逢班级联赛,家长们纷纷到场观战,为孩子们加油助威。
■人物特写 邓世俊: “草根足球之父” ■本报记者程墨实习生汪亮亮 “虽然我没有踢到职业队,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批有足球天赋的孩子带出来。
”万松园路小学足球教练、生于1972年的邓世俊,也曾经梦想过进入国家队。
最终由于身体原因,只得忍痛放弃。
1992年,师专毕业的他回到母校———武汉市万松园路小学,一所老牌足球特色学校,成为一名体育老师。
到校后,邓世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学校领导提出申请:从小学一年级选一批小队员,组成“体教结合试验足球队”。
在他选出的20多个孩子里,现役国家队队员蒿俊闵正是其中之
一。
邓世俊带着这群孩子一练就是6年,其间,他们夺得了武汉市、湖北省乃至U系列全国比赛的多个冠军。
邓世俊这个名字,也开始在国内足球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当蒿俊闵这些队员升上初中到武汉体工队训练的时候,邓世俊也被借调到体工队担任教练,负责选拔U15以下的队员组队,后来他又受邀担任武汉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青训队总教练。
几经辗转,直到2007年,再次回到阔别10年之久的万松园小学。
此时的邓世俊,已经获得了亚足联A级教练员证书和亚足联足球培训讲师资格。
当时,在国内拥有这一资格的屈指可数;以这样的身份投身基层足球普及教育者,更是绝无仅有。
在邓世俊的带领下,万松园路小学的足球不断取得佳绩。
仅在2014年,该校足球队就包揽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男子U10组冠亚军和U12组的第一名;在“谁是球王”比赛中,也以湖北省冠军的成绩出线。
非专业草根背景,却能跻身中国一流足球教练之列,还被国际足联讲师郭家明称为“草根足球之父”。
如今已然功成名就,但在邓世俊的心里,他的足球梦始终如
一。
不管多忙,足球基础教育,一直是他投入精力最多的事情。
中国教育报校园足球神州行采访报道组在 武汉采访。
资料图片

标签: #清口 #多少钱 #一个月 #多少钱 #长安 #代码 #多少钱 #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