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吕梁,2020年10月12日星期一主

一个月 9
编李伟志责编宋总业设计宁付兴审读昝阳 \ \ \ \ 走出吕梁 宋志林的一天,很难说会从几点开始,有时凌晨两点,有时是早上6点。
只要病床上的人一声呻吟和呼唤,宋志林就要从陪护椅上起来,观察询问原因,看是否需要叫护士,或者只是简单地喂水、接大小便。
一天24小时不离左右,这个病人他已经照顾了500多个日夜。
宋志林是一名护理员,他们有一个群体的名称———吕梁山护工。
在青岛,像宋志林这样的吕梁山护工有近200人,他们平均年龄48岁左右,原来的身份都是收入偏低的农民,在当地政府的培训和帮助下走出大山,踏上了进城打工之路。
本期撰稿/摄影半岛全媒体记者李珍 宋志林在帮助病人翻身。
下来,他和宋志林产生了很深的感情,那是一种人在无助时最天然的依赖。
宋志林干得怎么样?病人所在科室的护士长最有发言权。
“宋师傅人特别好,很专业,他陪护的这位病人有七八种疾病,来的时候情况也不好,好几次出现危险,都是他先发现的。
”青岛慧康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和鉴说道,她把护工比喻成护士的“眼睛”,能替她更早发现病人的问题。
宋志林看到病人因为躺着的时间过长,脚腕处会有摩擦伤,就用布和棉花缝制了一个像甜甜圈似的护圈,把它垫到病人脚踝处,踝骨恰好落在“甜甜圈”空隙里,就不会磨伤了。
任丽琴跟着病人刚到康复科,科里的护士小姐姐和病人家属都跟她夸老宋,说他是个热心人。
病人轮椅有小毛病,找老宋;气垫床跑气,找老宋;就连医生、护士养的花都让老宋帮忙照顾,说他养得旺。
50岁才重新开启的人生,算不算太晚? 小团圆 10月1日晚上9点,陪护的病人睡了,任丽琴悄悄走出病房,宋志林正在走廊上等她。
两人分食了两块不同馅料的月饼和一点水果,简单聊了几句,又回到各自陪护的病人身边。
这一天是2020年中秋节,对他们夫妻来说,是4年打工生涯中的第一次团圆。
“今年太巧了,我们俩陪护的病人都转到西海岸同一家医院做康复治疗,还是同一个科室,病房就在一层楼上。
”53岁的宋志林一说起这事,脸上抑制不住幸福满足的笑容。
从2017年来到青岛干护工,夫妻俩都是跟着病人走,宋志林身在西海岸新区的一所医院,任丽琴则属于青岛市中心医院护理中心,两个人尽管都在青岛,却因为上工下工时间不同,很长时间都见不到面。
过年过节不能团聚更是常事,就算见面也是在下工的时候匆匆来去。
想她了怎么办?“我在‘全民K歌’上面给她唱歌听。
”老宋腼腆的笑中竟带着羞涩。
两人是相亲认识的。
宋志林对妻子一见钟情,任丽琴当时却没看好他,“他第一次去我家,待了一上午还不走”。
“我看上你了呀,我能走吗?”说到看上妻子哪一点,宋志林又笑了,“她一看就是过日子的那种好女人。
” 最后这门亲事能成,宋志林的岳父起了关键作用。
两个男人聊了一下午,事就定下了。
任丽琴相信父亲的眼光。
2019年岳父病重,宋志林在病榻前衣不解带照顾了20多天。
去青岛 “我长这么大,没怎么出过远门,最远就去过一次我们山西的省会太原,还是跟着我妈去的。
”任丽琴比宋志林小一岁,夫妻俩相伴20多年,她在家没干过重活,更没外出打工挣过钱。
夫妻俩年收入三万元,生活够用,但是家里有两个小子,要结婚,要买房,要备彩礼,负担太重,背井离乡出来打工,一多半是为了他们。
“那时候老宋在我弟弟的饲料厂打工,干的都是力气活,累,收入也不高。
”人到中年后,宋志林的身体不好,干太重的体力活渐渐开始吃力,任丽琴决定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
2017年6月,任丽琴去汾阳县城卖鸡蛋,听 人家说政府免费培训低收入的农民当护工,她就报了名。
“出来之前我就想好了,只要能挣到钱,什么苦我都能吃。
”说这话时,任丽琴坚毅的眼神里有泪光闪过。
培训在一所大学里进行。
免费吃住,统一发的服装也是免费的,任丽琴和宋志林只带了牙刷等洗漱品就去了。
在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里,50多岁,只有初中学历的夫妻俩穿上迷彩服,参加了学校的军训。
给他们上课的都是研究生学历的大学老师,除了医学和基础的护理常识,还有和人相处的礼仪习惯,甚至包括怎么说普通话。
“别小瞧了普通话培训,有些老乡还真就过不了这道坎。
”打工要到大城市,操着山西方言,雇主听不懂,没法沟通,第一关就过不了。
培训结束时,全国各大城市来招聘的公司不少。
尽管只培训了一个月,却也算学了门手艺,但是出去真能挣到钱吗?工资能不能按时发到手?带着这些疑问,夫妻俩选了又选,最终选定———“去青岛”。
细心人 宋志林现在正护理的张先生75岁,有严重的糖尿病,还伴有肾衰竭、胃肠道出血等多种疾病,刚进医院时,被医生下过病重通知书。
张先生一开始意识不清,有时给他翻身,就看到床单上一摊血,让刚从事护理的宋志林整日提心吊胆。
后来宋志林想了个办法,在帮忙翻身时,先准备一块纱布垫上,防止病人胃肠道出血太多,待慢慢翻好身后再处理纱布。
方法奏效,张先生的出血果然减少了。
张先生的床头柜上有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是宋志林的工作日志。
张先生每天血压、血糖、打胰岛素的剂量以及吃饭、吃药、大小便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
有一次,宋志林发现张先生迷迷糊糊睡着了,和平时不太一样,培训时学到的知识告诉他,这可能是胰岛素注射后血糖降低导致了休克。
宋志林马上通知了护士,张先生得到及时救治。
“哥哥,我后背痒。
”“是这里吗?我轻轻给你挠挠。
”这是张先生对宋志林的特殊称呼,不叫“宋师傅”,而是简单亲切的一声“哥哥”。
张先生清醒时是位幽默乐观的老人,一年多 ▲ 有奔头 护工这个行业特殊,每天面对的都是疾病和死亡,病人和家属的情绪一般也不会太好,要说没受过委屈和刁难,那是假话。
任丽琴曾经护理过一位85岁的老太太,退休前是位教师,两个儿子也都很有出息,待人也好,唯独老太太性格有点怪。
老人的儿子工作忙,任丽琴到家里照顾她。
老太太非要自己做饭吃,结果两人吃一个菜,任丽琴经常吃不饱;收拾卫生的要求也是最高标准,墙缝里都让任丽琴擦干净。
老人的儿子为此经常对任丽琴表达歉意,“她性格就那样,我们都知道你不容易,你多担待”。
“咱出来是挣钱的,吃苦受累都得忍着。
”任丽琴只在最郁闷的时候才向老公倾诉。
工作三四年后,宋志林和任丽琴现在的工资收入在护工中算中等偏上。
两口子去掉开支,一个月能攒下一万两千多元。
“刚出来的时候,肯定也着急多挣点钱,但是这份工作靠的是技能和经验,项目经理给每一名护工派活的时候都会综合考虑。
新来的护工只能干最容易的,工资也低,一天300元的活也有,你能不能拿得起来,能不能干得了?” 两口子很节俭,有的护工挣了钱会去逛青岛,吃点好的,宋志林心里想的只有多干活,下了一个工,还没休息两天就又上工了。
来青岛快4年,宋志林只去过一次栈桥。
“我比他强,我去过中山公园和五四广场。
”任丽琴说。
他们的两个儿子如今都已结婚。
大儿子结婚早,在老家生活,家里的玉米地也是他照料。
小儿子刚结婚不久,当时在城里买房,首付是任丽琴出的,加上十几万元的彩礼钱,花光了他们打工的积蓄,还欠了一些债。
宋志林心里算着一笔账:“如果在老家扛麻袋,再干十几年才能还完外债,现在干护工,我们俩最晚明年下半年,所有的债务就都能还完,剩下的就是养老钱,到时候我也带着老婆出去旅游。
” “说心里话,我很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这些50多岁的农民免费培训,又遇到紫荆护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奔头。
”任丽琴说,要是在老家种地,日子啥样她不敢说,但是现在做这份工作,她有信心,生活肯定越来越好。
邢美玉在为陪护的老人测量血糖。
什么是幸福?也许就是心中充满了希望 每一个人,肯定都会有自己所期盼的人,东西或事情,我也一样,我盼望她回家,她就是我的妈妈。
看到我的开头,你们也许会疑惑:每个孩子的母亲不都应该守护在孩子身边吗?但是,你们想错了,因为我家的条件并不是太好,所以父母必须想办法找工作维持生计,家里只有我和爷爷天天一起生活,妈妈长期在外工作,也经常顾不上我们姐弟仨。
……妈妈是从今年春来四月起去工作的,而工作的地方在山东青岛,离我们很远。
暑假里,我特别想去看妈妈,可外婆说,从咱们这到那儿坐什么都贵,还是别去了。
我只好听从了外婆的话。
而现在,爸爸也坐上了去山东青岛的火车,打算和妈妈一起工作。
他们和我们三个约定好了,绝对会在过年之前回来和我们一起过新年。
待会儿,我写完作业,要先给妈妈打个电话,问一句,“妈,你身体还好吗?”“您啥时候回家?”“妈,我想您了。
” 老师评语:“读完你的作文,老师强忍着泪水,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远在千里之外的妈妈一定很想你们,你们健康成长,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愿你们早日重逢!爱你!” 这是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马西乡寄宿制中学一名初一男生去年11月份写的一篇作文,尽管当时父母承诺他春节会回家过年,但因疫情原因,最终没有成行。
直到今年6月份,一家人才有了短暂的团聚。
文中的妈妈叫邢美玉,是一名80后。
她去年5月份接受当地培训后来到青岛做护工。
11月份,邢美玉的老公也来到青岛,家中的三个孩子交给老人照顾。
这是孩子长这么大,和父母第一次离别。
邢美玉说,长达一年的分别,她和孩子都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跟着广播走 今年刚满40岁的邢美玉是护工当中绝对的“年轻人”,但她的经济压力却比城市里很多同龄人都大,因为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邢美玉22岁和丈夫结婚,一直是家庭主妇,每天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带孩子孝敬老人,是村里有名的贤惠媳妇。
三年前,邢美玉的婆婆查出癌症晚期,做完手术又做放化疗,一直都是她照顾。
婆婆去世后,公公跟着他们一起生活,村里人都说,邢美玉孝敬公婆做得比亲生闺女都好。
他们的小家庭被村里推选为“五好家庭”。
多年来,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全靠丈夫穆文瑞在工地上开车拉砖挣的钱来支撑。
孩子慢慢长大,需要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家里的经济开始捉襟见肘。
“我就想着自己也找个事做,正好听村里广播说,党给我们吕梁带来一个扶贫项目,免费培训护工,还有名额。
我一想,第一我不怕吃苦;第
二,照顾病患既能让他们康复,还能挣钱帮家里减轻负担,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 只有初中学历的邢美玉一到学校就特别高兴。
她说,军训圆了自己当兵的梦,到山西医科大学汾阳护理学院学习,像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一样,圆了她的大学梦。
一个月的培训后,邢美玉加入了青岛紫荆护理,经过岗前培训,分配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
我们还年轻 接手的第一单患者,邢美玉至今记忆犹新。
患者刘阿姨是第六脊柱骨折,难以忍受的疼痛令她不停呼喊。
为了减轻刘阿姨的痛苦,邢美玉一边按摩一边陪她说话分散注意力。
慢慢地刘阿姨安静了下来,邢美玉也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她曾经陪护的病人齐阿姨有脑脓肿,还有多年糖尿病,一天24小时,每隔两小时就要测血糖,辅助翻身等。
在邢美玉的回忆里,这是她接手比较重的一位患者,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
但一天下来,病人的家属对她很认可,“姐,以后就你来陪护我妈妈吧,我们都放心”。
这种信任感令邢美玉感动,觉得啥都值得了。
后来齐阿姨出院了,她的女儿又向项目经理点名让她去陪护自己的婆婆。
“一家人现在和我特别亲,就像一家人一样。
” 年轻的优势让邢美玉拥有更好的精力和更包容的心态。
干这行短短一年,邢美玉就在医院打造出了“邢美玉式服务”。
把“我不会”变成“我可以好好学”;对待病人就像自己的亲人,用自己学到的护理技术服务好每一位病人;只要我努力付出了,家属都能感受得到……这些似乎有些“鸡汤”的话语,从邢美玉口中说出来,丝毫不违和。
邢美玉的社交平台账号上除了人生感悟,就是三个孩子刻苦学习的视频,配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励志音乐。
“三个孩子都很懂事,从小就帮我干家务活,在老家我和他爸爸出车时,我俩姑娘就一个切菜炒菜,一个和面做面,等我们回家就做好了……为了三个孩子,我再苦再累都值得!”邢美玉和丈夫努力工作赚钱,就是希望孩子们以后比他们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很喜欢青岛,这里很美,人的素质也高!”出来一年多,通过努力工作挣到了钱,也获得了尊重,邢美玉感觉自己越来越自信了。
“我们现在还年轻,努力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采访最后,邢美玉给记者发来了这样一行字。

标签: #多少钱 #培训班 #有多少 #一个月 #培训班 #多少钱 #要多 #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