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6大众健康2015年10月22日

多少钱 6
星期四电话:(0531)85196701Email:dzad@ 斯人已逝善德长存 ———追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王集锷教授 □禹亚宁张静张瑞雪杨润勤 2015年9月21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组织部收到了一笔特殊的党费,这是老党员王集锷的最后一笔党费。
9月13日,78岁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原骨科主任、山东大学教授王集锷因突发心脏病逝世。
老人走得突然,什么遗嘱也没有留下。
但深知他性情的家人知道,“再交一次党费”是他最大的心愿。
在祭奠他病逝“头七”的日子,他的家属向山大二院党委组织部上交了1000元党费,为王集锷的共产党员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前一天,老王主任还在和我讨论手术!”山大二院创伤骨科主任宫明智说。
王集锷去世噩耗传来的当天,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患者谁都不敢相信,一座丰碑倒下了,整个山大二院被悲伤的气氛笼罩,大家纷纷用不同的方式缅怀这位老先生。
王集锷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奠基人,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大夫,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党员。
王集锷70岁生日那年,山大二院创伤骨科主任宫明智曾送他两个字“基石”。
是的,王集锷见证了山大二院骨科从白手起家,迅速成长为省重点专科。
目前,山大二院骨科设有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及手足外科四个专业科室,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未来五到十年,我们的骨外科将会在国内首屈一指。
”王集锷曾这样畅想未来的辉煌,然而他再也无法成为见证人。
“逝者安息,生者奋发”,王集锷教授生前的点点滴滴就像一首可歌可敬的诗篇,承载着他的精神传递下去…… 去世前一天他还在做手术 9月14日早晨6点,山大二院班车准时停靠在路边,第一排第一个座位却再没等来它的“专属乘客”…… 1997年山大二院开诊,王集锷白手起家创建骨科并担任骨科主任,见证了山大二院骨科走过了风风雨雨,被山大二院授为“特聘专家”。
即使退休多年,王集锷也从未停止过工作,周一到周五准时乘坐班车赶往医院,风雨无阻,门诊、查房也一场都不落下。
在王集锷办公桌右下角的排班表上,还有他用笔写下的提示:“9月20日,星期日,门诊”。
只是这次门诊他再没能赶上。
“从未见过这么热爱工作的老教授。
”与王集锷共事多年的宫明智说,已经78岁的他从不迟到、早退。
作为国家卫计委直管大型三甲医院,山大二院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经常组织义诊活动,王集锷总是冲在最前面。
考虑到他的年龄与身体状况,医院领导与同事不止一次劝他别去,王集锷却摆摆手:“做一天医生,我就要看一天病人!”“上车睡觉,下车精神抖擞”,经过多次义诊,王集锷已经总结出了自己的“绝招”。
9月12日,去世前一天,王集锷还赶往平原县帮扶医院,做了两台手术。
熟悉王集锷的医生、护士都知道,王集锷的身体并不好,多年的糖尿病,肠胃也常出问题,但他从不抱怨,一直坚持工作。
创伤骨科护士长马玉珍还记得,2003年已年过六旬的王集锷因胃出血住院治疗。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十点,老王主任又出现在办公室。
“在楼上打完针也没事干,还是过来看看病号放心。
”他笑着说。
“因为生病只能喝粥,当时的老王主任已经很虚弱了。
”马玉珍回忆道,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很心疼,他却安慰我们说,“没事,没事,打打针就好。
” 马玉珍说,去平原县帮扶的前几天,王集锷曾经无意地向她们提起过,“最近身体有点不舒服”,然而听到需要帮扶的消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早知会这样,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拦住他!”说起来,马玉珍已经开始哽咽,“老王主任太敬业,也许谁也拦不住。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许再没有更贴切的词汇来形容王集锷了。
他自己曾多次说过:“我真心喜欢骨科,除了工作,我不知自己还能干什么。
”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他把自己所有的坚持都献给了热爱的骨科工作。
他是患者的“贴心”亲人 “坐好,我轻轻打一下,疼不疼?”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王丽珍(化名)清楚地记得王集锷教授第一次为自己检查的情景,那时王集锷已经75岁,他欠着腰用叩诊锤轻轻敲打她的每一个关节,每敲打一次都要仔细地问问她的感受。
“我走过很多医院,看过很多医生,不少医生一听说腰疼马上就开CT。
只有王教授还坚持亲自检查,了解患者最真实的感受。
”王丽珍说。
年过古稀,王集锷依然坚持每周坐诊,每一个患者的检查他都亲力亲为,从不马虎。
一次一位菏泽患者前来求诊,为进一步确诊,王集锷请他脱鞋上床,病人却扭捏了起来。
原来这位病人患有俗称的“大汗脚”,为看病跑了整整一个上午,怕王集锷嫌弃他的气味。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哪有嫌弃病人的医生。
”王集锷坚持让他上床,看着王集锷认真检查的样子,患者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检查完后一直握着王集锷的手,不停地说“谢谢”。
王集锷教授 王集锷在查房手术中的王集锷教授(右一) 王集锷教授经常研究的医学书和随时记录的笔记本 每次义诊王集锷都冲在第一线 护士赵慧回忆说,创伤骨科有很多患腿疾的病人,有次查房时,一位患者正坐在小板凳上休息,还没来得及起身,王集锷便蹲在患者脚前为他检查。
“一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蹲在五六十岁的患者脚旁,检查完后,患者眼里都含着泪花。
” “忧患者之忧,乐患者之愈”,五十多年的行医历程中,王集锷始终将患者放在第一位,待患者就像亲人。
八十岁的刘奶奶,因患“关节鼠”膝关节疼痛不已,看过省城几家医院,医生都建议她做腰麻或全麻手术,但家属担心80岁的老人无法承受全麻的风险。
经人推荐,老人最终找到王集锷。
王集锷体谅老人的心情,也明白老人的担忧,凭借丰富的经验,他在局麻的条件下,在老人膝关节处切了一道小口,用一双手慢慢按摩推拿,一个小时后,困扰刘奶奶多年的“关节鼠”被取出,王集锷也已满头大汗。
为更好地确定病灶,王集锷甚至不惜“吃射线”,陪患者一起在放射科透视室做检查,这样可以动态地观察到各个位置,更准确地发现病灶。
有时收到患者感谢的红包,怎么也退不回,王集锷便会偷偷打到患者的预存账户中…… “医者仁心”,面对患者王集锷总是充满爱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从患者角度出发,为他们选择最合适、最经济的治疗方法。
得知王集锷去世的消息,王丽珍和许多病友哭得很伤心:“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遗体告别仪式上还有患者不顾尚未痊愈的身体,一瘸一拐地也要前往悼念老主任,送他最后一程。
一双手有时和CT一样准 叩诊锤、大头针、皮尺,是王集锷的门诊“三宝”,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三件设备,在王集锷手中,有时比CT还准确。
张大爷腿疼七八年了,跑遍当地医院和省城大医院都诊断为神经炎或腰椎问题,拍过片子,做过CT,反反复复住院打针总不见好转。
去年更是厉害,两条腿冰冰凉凉的,无法走路,连续一个月没办法入睡,饭也吃不下,人已经被折磨得形容消瘦。
几乎绝望的老人怀 揣最后一点希望找到了王集锷。
王集锷没有马上让张大爷拍片子,而是 拿起叩诊锤和大头针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细细询问老人的病史。
检查过后,王集锷建议道:“老人家您做个血管造影看看。
”一句诊断,简短却有力量。
结果出来了,果然是血管堵塞引起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因为病情严重,外科手术风险高,可能面临截肢。
“这么大年纪怎能忍受截肢的风险?”王集锷又替张大爷操上了心,他积极协调介入医学科,为老人实施了介入手术,安放了支架。
现在老人自己走路、生活自理完全没有问题。
解决了老人的大问题,张大爷的子女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几次送王集锷礼物,都被他婉拒了。
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三年前神经内科收治了一位肩周疼痛的小伙,却怎么也找不到病因,只得请王集锷会诊。
王集锷的叩诊锤一阵敲敲打打后,询问患者道,“你是不是曾干过什么重体力活?” 小伙子仔细回忆,还真是做过,原来他之前曾干过装修,经常搬运家具和建材。
王集锷诊断为三角肌劳损,病因确定了,治疗也就有了方向,小伙不久就好转出院了。
王集锷怎么这么“神”?也许他的手能告诉你答案,如果你仔细看过王集锷的手,一定会对他大拇指、手背关节上的老茧记忆深刻,这记录着他从医五十多年来,不为人知的付出与艰辛。
科室秘书冯美玲还收藏着王集锷亲手记录的一本影集,一遇到疑难杂症,王集锷就会拍照记录,方便此后反复研究总结。
随意翻开一页看到,泛黄的纸条上用钢笔写着“1996年,女,22岁,全手套状撕裂伤,植皮术后7个月入院……”字迹苍劲有力,规规整整。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却不知这背后浸透了多少潜心钻研的汗水,隐藏着多少个攻克医学难题的不眠夜,王集锷不仅为骨科奉献了一双手,更奉献了他一辈子的心血。
他是骨科的“活教材” 技高如王集锷,他在攀登医学高峰上却从 不满足,走进他的办公室就像进入了一个小型骨科图书馆,柜子里、办公桌上全是最新的骨科治疗指南与医学杂志,大部分都是王集锷用自己的工资和津贴购买的,几年下来,已花费了数万元。
“老王主任最喜欢看书。
”冯美玲告诉我们,只要没有手术,王集锷查完房后就会准时坐在办公桌前,认认真真地看书、做笔记,笔记本不知写满了多少本。
“医生的知识面必须与时俱进,原地踏步只能害人害己。
”在最近一本笔记的扉页,王集锷这样写道。
“手术有难题,就找王大爷!”早已是山大二院年轻骨科医生流传的“秘籍”,王集锷就是他们的“活教材”,年轻医生王宁对此深有体会。
在为一位拇指反转患者做矫形手术时,王宁请王集锷帮忙。
手术中,王集锷在患者手部画了两条线,边演示手术过程边对王宁说,“你去查查《坎贝尔骨科》某页某部分,看看是不是这样做。
”术后,王宁翻开那本书,页码、线的画法、手术过程和王集锷讲的一模一样,在演示中王集锷还教给他不少自己的小技巧和小经验。
“传道、授业、解惑”,王集锷不遗余力,每有年轻医生请他手术,他从不推辞,都会早早赶到手术室,3、4个小时的手术他也总是坚持到最后,每个步骤都手把手地演示、讲解。
医生高红伟从研究生就跟着王集锷,他说自己最喜欢跟老王主任查房。
“老王主任查房、看片子,都讲解得特别详细,不时还穿插上他多年从医的心得,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他还记得,刚开始工作时他向王集锷咨询过一个皮瓣移植的问题,几天后,就在自己都快忘记的时候,王集锷把他叫进了办公室。
“桌子上摊着好几本书和杂志,老王主任一本一本地给我看,一点点为我讲解。
”高红伟回忆道,“走出办公室那一刹那,我不知为什么,眼泪差点掉出来。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很愿意看到年轻人进步,如果有可能,我愿用我的双肩来托举他们,青出于蓝必胜于蓝。
”王集锷曾这样表达过他的期望。
或许最能让他欣慰的是,在他的感染下,山大二院骨科的学习氛围已越来越浓。
一盒大头针一用就是20年 注意观察的人会发现,每次看门诊、查房,王集锷胸前都别着几枚大头针,方便为病人测触感。
很少有人知道,这盒大头针王集锷用了整整20年,盒子已经变得松散,但里面还装着20多颗大头针。
每次用完他都小心翼翼地把针别在白大褂外翻的衣领上,回来消毒后再放回盒子。
冯美玲说,20年还不是王集锷的最长记录,墙角那把雨伞已经陪伴了他36年。
“他总说,东西坏了修修还能用,还是老物件最有感情。
”如今,王集锷每天都穿的隔离衣还静静悬挂在休息室里,胸前仍是医院15年前的标志,布料已被洗薄,却干干净净。
“六分钟到啦!”午饭时间,“六分钟”是王集锷的代名词。
他的午饭很简单,每次都是两个包子,三块炸鱼,微波炉里加热六分钟。
也有医生护士劝他吃好点,他却严肃地回应:“包子和鱼是以前过年才吃的饭,过年的饭怎会不好。
” 要是遇到年轻大夫遗弃剩菜剩饭,他准会上前制止:“这么好的东西,不能浪费!”边说边把东西放进冰箱。
生活虽简朴,王集锷对自己却要求甚严。
他在办公室门口挂了一个小小的指甲刀,随时提醒自己,出门别忘了修剪指甲;手术准备他同样做得一丝不苟,手臂消毒10厘米以上,他一毫米也不会少;在科室查房,看到地上一张纸、一个烟头他都会弯腰捡起来…… 王集锷逝世后,赵慧也跟着同事前往吊唁,让她印象最深的是,老王主任的家中没有一点烟酒和保健品,桌上的瓷碗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式,唯一值钱的是王集锷一屋子的医学书籍,那是他毕生的挚爱。
“老王主任于我就像父亲” 说起老王主任,与王集锷共事近十年的关节外科护士长孟华抑止不住自己的泪水:“这么多年来,老王主任于我就像父亲一样。
” 她动情地说,她刚来骨科时就与王集锷共事,那时工作经验还不丰富的她常有些手忙脚乱,也会出错。
“但老王主任从不训人,总是笑眯眯地跟你说,慢点来,慢点来。
有时还亲自过来给你帮忙!” “对于他人,一点小事他都看在眼里。
”孟华谈道。
那时骨科只有一个保洁员,负责整个病区的保洁工作。
没工作几天,王集锷就找到孟华,“一个保洁员工作太累了,赶紧找人和他倒倒班吧。
”得知自己受到大主任的关心,保洁员也很激动,不知说什么好,工作更加卖力了。
每次经过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门前的水饺馆,年轻医生邢德国都会想起王集锷。
2006年农历八月十
五,还是研究生的他与王集锷做完最后一台手术,已是晚上7点。
王集锷拍拍他的肩膀说:“过节了,带你去吃饺子。
”邢德国至今还记得,9年前那盘白菜猪肉饺子的味道,“特别香,特暖胃!”然而,王集锷一筷都没尝,只是在一旁微笑着看他狼吞虎咽地吃完。
当邢德国愧疚地抬起头,问他怎么不吃时,王集锷才告诉他,家里老伴一个人还在等他过节。
那晚,看着王集锷远去的背影,邢德国忽然明白“师者如父”说的就是老王主任。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王集锷至今仍保留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第一张排班表,孟华说,这么多年来,也曾有外院高薪聘请王集锷,但他总是一口回绝。
他说:“我哪儿都不去,就呆在这里和大家在一起,看着二院骨科慢慢长大。
” 孟华还记得,得知二院骨科要分成两个科室,是一个下午,她去找王集锷签字。
老王主任坐在窗前,夕阳打在他的脸上,显得十分慈祥,他对孟华说:“分科了,还真有点舍不得。
但这是好事,现在是两个,以后会是四个、八个,二院的骨科会越来越好。
”如今,山大二院骨科已有四个科室,每个科室都有“响当当”的带头人。
对于王集锷的逝世,山大二院医护人员自发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用文字、影像来纪念这位值得尊敬的老者。
然而正如宫明智所说:“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 在王集锷办公室,冯美玲一遍遍地整理老王主任的书籍和笔记,她说,这样方便更多年轻医生来借阅,让知识传递下去…… 手术室里,年轻的医生认认真真地为手臂消毒,将用过的纸张小心翼翼、平整地放进废弃箱,他们说这是老王主任留下的传统…… 宫明智说,王集锷就是山大二院骨科的标杆,当你工作遇到困难,医患沟通出现障碍的时候,只要想到老王主任的为人行事,就有了榜样和力量。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做人如水,包容万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做事如山,踏踏实实,像山一样稳重,可以依靠,可以信赖……”老王主任走了,但他的精神和德行没有走,还有更多医护人员会秉承他的遗愿,为骨科,为医学作出贡献。

标签: #卡西欧 #脑部 #长安 #驾驶证 #cos #长安 #要多 #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