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A,车丝机怎么调试视频

视频 6
T/URTA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团体标准 T/URTA0001-2019 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 SuspendedRubber-TyredTramSystem 2019-04-26发布 2019-04-26实施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 前  言 T/URTA0001—2019 为满足深圳市城市对于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发展需求,填补深圳市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标准的空白,基于国内相关企业对客运能力为1.0万人次/小时以内的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列轨道产品的研发成果,由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提出,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团体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参考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工程建设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术语与符号、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车辆、限界、线路、道岔与车档、轨道梁桥、车站建筑、结构工程、通风与空调、给水与排水、车站辅助设备、供电、通信与乘客服务、信号、综合监控与运维管理、运营控制中心、车辆基地、防灾、环境保护和三个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负责归口管理和解释。
在使用本标准的过程中,请各使用单位及时将问题、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龙苑路深云车辆段NOCC大厦C座7楼;邮编:518000;联系邮箱:fanglei@),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编制单位: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京兰中唐空铁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深圳市楚电建设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江西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三骏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拓博尔轨道维护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互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南方银通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李爱东、王建才、徐凌雁、寇胜宇、郭臣、冯雁、张洁、王宝振、姜艳丽、魏强、祁帆、钟燕、钟勇、谢建良、刘秋生、谢宗桀、肖志春、黄亮、张智鹏、王明星、张文伉、徐伟棠、朱淋、奉鹏、包晗、陶牧、徐鸿、刘永平、张宁、郑进炫、陈胜波、马宝富、谢波、杨则刚、吴国平、王凯、张水清、钟敏、文渊博、张鹏、房磊。

I T/URTA0001—2019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徐明杰、陈全世、姚一飞、赵炜、靳守杰、徐士伟、张黎璋、雷慧锋、朱仲文、张鸣、李冬梅、王晓成。
II T/URTA0001—2019 引  言 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特殊的车/轨关系有别于传统大运量轨道及钢轮钢轨式有轨电车系统的轮轨关系,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系统的行业标准指引。
为保证深圳市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的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和技术先进,创新发展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适应城市发展对轨道交通多制式发展的需求,有必要根据国家的标准化政策,借鉴国内外类似系统新技术发展和研究成果,开展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标准化研究,并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研究和总结国内外悬挂式轨道交通、现代有轨电车、旅客自动导向系统(APM)等系统的技术和效能指标基础上,对标其在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新技术,制定了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的主要技术和效能指标,是对系统技术水平、系统能力、安全与运营等的一般要求。
III 目  次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和符号.......................................................................................................................................................

6 3.1

术语...........................................................................................................................................................

63.2

符号...........................................................................................................................................................

64

总则...................................................................................................................................................................

85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95.1

一般规定...................................................................................................................................................

95.2

系统能力...................................................................................................................................................

95.3

行车组织...................................................................................................................................................

95.4

配线.........................................................................................................................................................

105.5

运营管理.................................................................................................................................................

106

车辆.................................................................................................................................................................

116.1

一般规定.................................................................................................................................................

116.2

安全和应急设施.....................................................................................................................................

136.3车辆与相关系统接口.............................................................................................................................13
6.4车辆关键系统技术要求.........................................................................................................................14
7

限界.................................................................................................................................................................

187.1

一般规定.................................................................................................................................................

187.2

基本参数.................................................................................................................................................

187.3

建筑界限.................................................................................................................................................

197.4轨道区设备和管线布置原则.................................................................................................................20
8

线路.................................................................................................................................................................

218.1

一般规定.................................................................................................................................................

21 T/URTA0001—2019 8.2

线路平面.................................................................................................................................................

218.3

线路纵断面.............................................................................................................................................

238.4

配线设置.................................................................................................................................................

249

道岔与车挡.....................................................................................................................................................

259.1

一般规定.................................................................................................................................................

259.2

道岔.........................................................................................................................................................

259.3

车档.........................................................................................................................................................

2710

轨道梁桥.......................................................................................................................................................

2810.1

一般规定...............................................................................................................................................

2810.2

设计荷载...............................................................................................................................................

2910.3

结构变形限值.......................................................................................................................................

3210.4

设计原则...............................................................................................................................................

3210.5

构造要求...............................................................................................................................................

3311

车站建筑.......................................................................................................................................................

3411.1

一般规定...............................................................................................................................................

3411.2

车站平面...............................................................................................................................................

3411.3

车站出入口...........................................................................................................................................

3511.4

无障碍设施...........................................................................................................................................

3611.5

车站环境设计.......................................................................................................................................

3611.6各部位参数要求...................................................................................................................................36
12

结构工程.......................................................................................................................................................

3812.1

一般规定...............................................................................................................................................

3812.2

设计荷载...............................................................................................................................................

3812.3

结构设计...............................................................................................................................................

3812.4

构造要求...............................................................................................................................................

3913

通风与空调...................................................................................................................................................

4013.1

一般规定...............................................................................................................................................

4013.2

通风系统...............................................................................................................................................

41 T/URTA0001—2019 13.3

空调系统...............................................................................................................................................

4114

给水与排水...................................................................................................................................................

42 14.1

一般规定...............................................................................................................................................

4214.2

给水系统...............................................................................................................................................

4214.3

排水系统...............................................................................................................................................

4314.4车辆基地给水与排水...........................................................................................................................44
14.5给排水设备监控...................................................................................................................................44
15

车站辅助设备...............................................................................................................................................

4515.1自动扶梯与电梯...................................................................................................................................45
15.2

站台门...................................................................................................................................................

4516

供电...............................................................................................................................................................

4716.1

一般规定...............................................................................................................................................

4716.2

变电所...................................................................................................................................................

4716.3

牵引网...................................................................................................................................................

4816.4

充电装置...............................................................................................................................................

4816.5

动力照明...............................................................................................................................................

4816.6

电力监控...............................................................................................................................................

4916.7

电缆.......................................................................................................................................................

5016.8过电压防护与接地...............................................................................................................................50
17

通信与乘客服务...........................................................................................................................................

5117.1

一般规定...............................................................................................................................................

5117.2

通信系统...............................................................................................................................................

5117.3乘客信息及服务系统...........................................................................................................................51
17.4自动售检票系统...................................................................................................................................52
17.5

安防系统...............................................................................................................................................

5217.6

其它.......................................................................................................................................................

5218

信号...............................................................................................................................................................

5318.1

一般规定...............................................................................................................................................

53 T/URTA0001—2019 18.2

基本要求...............................................................................................................................................

5318.3

构成要求...............................................................................................................................................

5418.4

控制方式...............................................................................................................................................

5418.5

子系统要求...........................................................................................................................................

5518.6RAMS

要求..............................................................................................................................................

5619综合监控与运维管理...................................................................................................................................57
19.1

一般规定...............................................................................................................................................

5719.2

系统功能...............................................................................................................................................

5719.3设备、设施配置...................................................................................................................................59
19.4

其它.......................................................................................................................................................

5920

控制中心.......................................................................................................................................................

6120.1

一般规定...............................................................................................................................................

6120.2

工艺设计...............................................................................................................................................

6120.3

建筑与装修...........................................................................................................................................

6120.4

布线.......................................................................................................................................................

6220.5供电与防雷接地...................................................................................................................................62
20.6

通风、空调...........................................................................................................................................

6320.7照明与应急照明...................................................................................................................................63
20.8

消防与安全...........................................................................................................................................

6321

车辆基地.......................................................................................................................................................

6421.1

一般规定...............................................................................................................................................

6421.2车辆基地功能与规模...........................................................................................................................64
21.3车辆运用整备设施...............................................................................................................................65
21.4

车辆检修设施.......................................................................................................................................

6521.5

综合维修中心.......................................................................................................................................

6621.6

救援设施...............................................................................................................................................

6621.7

站场.......................................................................................................................................................

6622

防灾...............................................................................................................................................................

6822.1

一般规定...............................................................................................................................................

68 T/URTA0001—2019 22.2

建筑防火...............................................................................................................................................

6822.3

建筑安全疏散.......................................................................................................................................

6922.4消防给水与灭火...................................................................................................................................70
22.5

防烟与排烟...........................................................................................................................................

7122.6防灾用电与疏散标志...........................................................................................................................71
22.7

防灾通信...............................................................................................................................................

7222.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72
22.9

运营安全保障.......................................................................................................................................

7322.10

其他灾害预防.....................................................................................................................................

7423

环境保护.......................................................................................................................................................

7523.1

一般规定...............................................................................................................................................

7523.2

环境保护措施.......................................................................................................................................

75附录A(规范性附录)

曲线地段设备限界计算方法...............................................................................

76附录B(规范性附录)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A型车限界图...................................................................77附录C(规范性附录)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B型车限界图...................................................................81

本标准用词说明...................................................................................................................................................

87 T/URTA0001—2019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的总则、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车辆、限界、线路、道岔与车档、轨道梁桥、车站建筑、结构工程、通风与空调、给水与排水、车站辅助设备、供电、通信与乘客服务、信号、综合监控与运维管理、运营控制中心、车辆基地、防灾、环境保护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80km/h、专用路权,以高架敷设方式为主,高峰小时单向客运量不超过1万人次小运量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的建设工程。
旅游景区、产业园区、机场等区域内的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建设工程可参照执行。

1 T/URTA0001—2019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714桥梁用结构钢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870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GB10070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T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14892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GB/T14894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组装后的检查与试验规则GB/T16275城市轨道交通照明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1762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系列标准GB/T21413.1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第1部分:一般使用条件和通用规则GB/T21562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4338(所有部分)轨道交通电磁兼容GB/T25119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子装置GB/T25122(所有部分)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用电力变流器GB/T25123.2电力牵引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机第2部分:电子变流器供电的交流电动机GB/T25123.4电力牵引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机第4部分:与电子变流器相连的永磁同步电机GB/T28808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和处理系统控制和防护系统软件GB/T28809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和处理系统信号用安全相关电子系统GB/T31467(所有部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GB/T3148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GB/T31486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2 T/URTA0001—2019 GB/T32350(所有部分)轨道交通绝缘配合GB/T32589轨道交通第三轨受流器GB/T32590.1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和指令/控制系统第1部分:系统原理和基本概念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4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GB/T50050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60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T5006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06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8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T500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50111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GB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29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3 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90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55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1151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T51234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规范GB51245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51309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T5599《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CJJ49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T16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354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采暖及通风装置技术条件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TB/T1484(所有部分)机车车辆电缆TB/T1527铁路钢桥保护涂装及涂料供货技术条件TB/T1804铁道车辆空调空调机组TB/T2331铁路桥梁盆式支座TB/T2368动力转向架构架强度试验方法TB/T25119《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子装置》TB/T2615铁道信号故障—安全原则TB/T2843机车车辆用橡胶弹性元件通用技术条件TB/T3034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TB/T3074铁路信号设备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条件TB/T3153铁路应用机车车辆布线规则TB10002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9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10031铁路货车车辆设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TB10091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92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93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T/URTA0001—2019
4 T/URTA0001—2019IEC61375(所有部分)Electronicrailwayequipment-work(TCN)EN12663-1Railwayapplications-Structuralrequirementsofrailwayvehiclebodies-Part1:otivesandpassengerrollingstock(andalternativemethodforfreightwagons)EN12663-2Railwayapplications-Structuralrequirementsofrailwayvehiclebodies-Part2:FreightwagonsEN15085-1Railwayapplications-Weldingofrailwayvehiclesponents-Part1:General
5 T/URTA0001—2019 3术语和符号 3.1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胶轮有轨电车系统rubber-tyredtramsystem 一种采用橡胶轮胎,利用电力驱动技术在专用线路上实现载客的小运量公共交通系统。
3.1.2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suspendedrubber-tyredtram 车辆转向架采用橡胶车轮,除走行轮外,在转向架的两侧设有导向轮,夹行于开口向下的梁轨合一的轨道箱梁内,车体悬挂于转向架下方的新型有轨交通。
3.1.3轨道梁guidebeam 轨道梁是承载列车荷重和车辆运行导向的结构,同时也是供电、信号、通信等缆线的载体。
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的轨道梁,通常采用钢结构的形式。
3.1.4轨道梁桥guidebeambridge 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轨道梁与直接支承轨道梁的桥墩、台及基础组成的桥梁体系。
3.1.5道岔turnout 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线路中使用的一种特殊轨道转辙设备,转换列车行驶路线。
可分为整体移动式道岔和芯轨转动式道岔。
3.1.6道岔桥turnoutbridge 高架线路上用于承载胶轮有轨电车道岔及其配套设备的桥梁结构。
3.1.7整体平移式道岔transitionalswitch 由一根直线梁和一根曲线梁组成,转辙时采用电力驱动,两根道岔梁整体移动,其中任意一根梁和接口轨道梁对接形成岔道,转换列车行驶路线的道岔型式。
3.1.8芯轨回转式道岔movablepointswitch 由一根整体道岔梁和梁上的机构组成,梁内芯轨通过电力驱动,在梁内绕固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在梁内形成岔道,转换列车行驶路线的道岔型式。
3.1.9全自动运行(FullAutomationOperation(FAO)) 列车达到GB/T32590定义的自动化等级的第4级(GoA4)运行能力。
3.1.10牵引网TractionPowerNetwork 牵引网应由正极接触网和负极接触网组成,正极接触网和负极接触网分别通过上网电缆和回流电缆与牵引变电所连接。
3.2符号V……速度(km/h)
6 R……平面曲线半径(m)μ……列车动力系数a……加速度(m/s2) T/URTA0001—2019
7 T/URTA0001—2019 4总则 4.0.1为使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达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和节能环保,制定本标准。
4.0.2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为小运量公共交通,承担大城市的轨道线路的接驳、加密、补充,无轨道交通的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干线,以及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和机场等特殊区域内部交通等功能。
4.0.3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工程的设计应符合相关上位规划。
4.0.4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工程的设计年限分为近期和远期两期,近期可按建成通车后第5年确定,远期应按建成通车后第20年确定,设备系统按远期要求设计。
4.0.5高架敷设线路应与周边景观和环境相适应,车站和区间应以简约化、轻量化为原则,车站宜与周边建筑、人行天桥、连廊等设施相结合。
4.0.6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在线网中各条线路之间应换乘便捷,并应与其他公共交通协调统
一、有机衔接。
换乘车站、车场和控制中心等宜根据线网规划统一布局,实现资源共享。
4.0.7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的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因结构损坏或大修时对运营安全有严重影响的其他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4.0.8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的车辆及机电设备,应采用满足功能要求、技术经济合理的成熟产品,并应逐步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立足于国内生产,以及有利于行车管理、客运组织和设备维护。
4.0.9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应采取防范火灾及其他各类灾害、事故、故障的措施,并设置紧急疏散及相关救援设施。
4.0.10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交通工程除应遵循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8 T/URTA0001—2019 5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5.1一般规定5.1.1运营组织设计必须满足各设计年限预测客流的需求。
5.1.2运营状态应包含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营状态。
系统运营必须在各种状态乘客、工作人员以及系统设施安全的情况下实施。
5.1.3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80km/h,旅行速度不宜低于30km/h。
5.1.4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线路以高架敷设方式为主,采用全封闭运营管理模式,在安全防护系统的监控下保障车辆安全运行。
5.1.5运营设备配置应满足运营管理模式要求;运营管理应保证安全,提高效率;运营管理机构的设置应符合运营功能需求,定员应根据管理机构进行配置。
5.1.6运营线路应采用双线、右侧行车制。
南北向线路应以由南向北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方向;东西向线路应以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方向;环形线路应以外侧线路为上行方向,内侧线路为下行方向。
5.2系统能力5.2.1系统最大能力应满足远期高峰小时行车密度不宜小于30对的要求。
5.2.2系统运能应根据车辆定员标准、各年限的高峰小时车辆数及最大行车对数计算确定。
5.2.3车辆宜按车厢有效空余地板面积每平方米站立4~6人的标准测算系统运能。
5.2.4全线各折返站的折返能力应根据道岔转辙时间、过岔速度、车辆长度、车门数量及停站时间等因素综合确定。
5.2.5系统应确定应急疏散模式,并具备紧急情况下疏散车上乘客的能力、设施和疏散程序。
采用无人干预列车运行模式时,应急设施及疏散程序应包括乘客自救方式所需的应急设施及疏散程序。
5.3行车组织5.3.1运营列车应至少配置一名司乘人员驾驶或监控。
5.3.2线路应采用独立运行模式,并根据全线客流分布特征,在高峰时段可组织大、小交路运行。
5.3.3近期高峰小时行车间隔不宜大于5min,平峰时段不宜大于10min;远期高峰小时行车间隔不宜大于2.5min,平峰时段不宜大于6min。
5.3.4车站设计停站时间应满足车站预测客流上下车时间要求,一般站最小停站时间宜为20s,换乘站和折返站最小停站时间宜为30s。
5.3.5列车近期编组宜与远期编组一致;当远期列车编组数与近期相差较大时,应按远期车辆的扩编要求预留条件。
编组数量不宜大于4辆,编组长度不宜大于50m。
5.3.6进站列车进入有效站台端部时运行速度不应大于30km/h;故障或事故列车推进的速度不
9 T/URTA0001—2019 宜大于25km/h;列车在车辆基地内的运行速度不宜大于15km/h。
5.3.7列车在曲线上运行速度应根据曲线半径大小确定,曲线限速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vmax4.31R (5.3.7) 式中:vmax——列车通过曲线的最大速度(km/h); R——曲线半径(m)。
5.4配线5.4.1配线应包括折返线、渡线、停车线、出入线、联络线、安全线等。
5.4.2线路应根据客流特点和运营组织模式选择合理的折返形式,折返形式应满足相应设计年限的折返能力要求。
5.4.3线路应根据运营组织需要适当加设渡线和停车线。
5.4.4车场出入线宜设置为双线,宜在车站与正线接轨;当车场规模较小,出入线设置条件困难时,可采用单出入线。
5.5运营管理 5.5.1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应明确管理模式和票务制式,确定设计线路的运营管理标准和系统配置。
5.5.2票务系统宜采用开放式自动检票方式,实现车站简易检票或上车检票。
票务系统可采用一票制、计程制或计时制。
5.5.3系统应设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应具备行车调度、综合调度和乘客服务等功能,设备配置宜集中化、自动化。
5.5.4车站设备应满足智能化需求,可由控制中心和车站两级管理或控制中心、车站、就地三级管理。
5.5.5行车计划应与分时断面客流需求相适应,结合各时段客流需求和服务水平要求,合理制定各时段的行车组织方案。
5.5.612 运。
当车辆在高架线上运行时,遇下列情况应缓行或停运相关区段:遇8级风(风速17.2m/s~20.7m/s)、大雪、暴雨等恶劣气象条件应缓行;遇暴风9级(风速20.8m/s~24.4m/s)及以上、大雾、大雪、沙尘暴等恶劣气象条件应停 5.5.7运营机构和运营人员数量的安排应依靠科技进步精简机构和人员,运营人员配置指标不宜大于40人/公里。
5.5.8车站内应有明显的导向标志,保障客流路径畅通,并具有足够的紧急疏散能力。
5.5.9根据系统特点,制定相应的防灾、救援预案,最大程度保证乘客生命财产及轨道交通系统人员、设备安全。
10 T/URTA0001—2019 6车辆 6.1一般规定 6.1.1车辆类型应根据预测客流量、环境条件、线路条件、运输能力要求等因素综合比较选定。
6.1.2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车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辆应采用转向架位于中空下部开口的轨道梁内,车体通过悬吊装置悬挂在转向架下方的结构形式。
2供电方式:接触网(接触轨)供电或车载储能装置供电。
3供电电压:DC750V或DC1500V,优先采用DC750V。
4车体结构材料:铝合金、不锈钢或新型复合材料。
5车辆种类:单司机室动车(Mc车),无司机室动车(M车),单司机室拖车(Tc车),无 司机室拖车(T车)。
6列车编组可采用动车和拖车混合编组或全动车编组,可根据不同客运量需求和线路条件 配置。
推荐采用2动2辆编组:=Mc+Mc=,或2动1拖3辆编组:=Mc+T+Mc=。
其中“=”为 密接式全自动车钩,“+”为半永久性牵引杆。
6.1.3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车辆的主要技术规格可参照表6.1.3进行选定。
表6.1.3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车辆主要技术规格 项目名称 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 备注 A型车 B型车 轨道梁内尺寸宽度(mm) 880 780 轨道梁内尺寸高度(mm) ≥1250 ≥1100 轨道梁下部开口宽度(mm) 240 240 车体基本长度(mm)
允许头车车体加长量(mm) 车体基本宽度(mm) 10000≤20002500 9000≤2000 2300 地板面处车体宽度(mm)车辆最下部距轨道梁走行面高 度(mm)车内净高(mm)地板面距轨道梁走行面高度 (mm) 走行轮直径(mm) 22403700≥21003350 新轮640 21643380≥21003115 新轮540 整备状态(AW0)下测量;单边磨耗量为 10mm 导向轮直径(mm) 新轮280 新轮280 单边磨耗量为10mm 项目名称每辆车每侧客室门数(对) 客室门有效开度(mm)客室门洞高度(mm) 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A型车1或2 1300(2门)1600(1门) ≥1820 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B型车1或2 1300(2门)1600(1门) ≥1820 备注 净宽度净高度 11 车钩型式 转向架型式转向架走行轮轴距(mm) 轴重(t)座席数(席) 定员人数(人) 超员人数(人)最高运行速度(km/h) 构造速度(km/h)平均启动加速度(m/s²)常用制动减速度(m/s²)紧急制动减速度(m/s²) 纵向冲击率(m/s3)电机功率(kw/台) 平稳性指标 T/URTA0001—2019 头车前端采用半自动或全自动车钩;中间采用半永久牵引杆 采用橡胶导向轮与橡胶走行轮结构的两轴转向架 1100~1600 1100~1600 ≤
5
4 ≥24 ≥16 ≥72 ≥52 ≥92 ≥62 ≥122 ≥77 80 60 90 70 ≥0.83 ≥0.9 ≥1.0 ≥1.0 ≥1.2 ≥1.2 ≤0.75 ≤0.75 ≤60 ≤45 ≤2.75 ≤2.75 4
人/m26人/m29人/m2 0~30km/h、AW2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 范》GB/T5599 测试方法采用现行国 ≤72(车内) ≤72(车内) 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 行驶噪音[dB(A)]v=60km/h 量方法》GB14892 车外距轨道中心 ≤75(车外) ≤75(车外) 7.5m,轨道梁走行面距离地面9m,测量点 距离地面1.2m处 最大坡度(‰) 104 104 最小平面曲线半径(m) 30 30 注:1定员人数中4人/m2、6人/m2及超员人数中9人/m2是指每平方米有效空余地板面积站立的人数, 人均体重按60kg计算。
2有效空余地板面积,指客室地板总面积减去座椅垂向投影面积和投影面积前250mm内高度不低于 1800mm的面积。
6.1.4车辆限界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的相关规定。
6.1.5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车辆的使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辆应能承受风、沙、雨、雪的侵袭,且应满足项目所在地的使用环境条件。
2车辆应确保在寿命周期内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同时应具备故障、事故和灾 难情况下对人员和车辆救助的条件。
3车辆及其内部设施、设备应使用不燃材料或无卤、低烟的阻燃材料。
4车载电气设备和车辆上安装的控制、调节、保护、供电等电子装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机 车车辆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TB/T3034和现行国家标准《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 子装置》TB/T25119的相应规定。
12 T/URTA0001—2019 6.1.6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列车应具有下列故障运行能力:1在超员工况下,当列车丧失1/4动力时,应能维持运行到终点。
2在超员工况下,当列车丧失1/2动力时,应具有在正线最大坡道上启动和运行到最近车 站的能力。
3一列空载列车应能在正线最大坡道上推送一列故障的超载无动力列车至最近车站。
6.1.7采用接触网(接触轨)供电方式时,车辆应设置应急储能装置,当外部电源断电时,满足运行到最近车站的要求。
6.1.8头车前端车钩应设置缓冲装置,且能有效吸收撞击能量,缓和冲击。
该装置承受的能完全复原的最大冲击速度为5km/h。
6.2安全和应急设施6.2.1列车端部车辆应设有紧急疏散门。
组成列车的各车辆之间应贯通。
疏散门和贯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600mm,高度不应低于1800mm。
6.2.2车辆客室应配备乘客缓降设施。
6.2.3车辆应设置防漏电保护装置,车体上应装设与车站和车辆基地内接地板相匹配的接地电刷。
车辆内各电气设备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接地,接地线应有足够的截面面积。
6.2.4列车应具有纵向救援、横向救援及垂向救援能力并配备相应的设施。
6.2.5列车必须配备储能式停放制动装置。
停放制动的能力必须满足列车在超员条件下能在最大坡道上的可靠停放。
6.2.6列车应设有报警系统,客室内应设有乘客紧急报警装置。
乘客紧急报警装置应具有列车驾驶员与乘客间双向通信功能。
当采用全自动运行模式时,客室内应设置乘客与控制中心或控制室的通信联络装置,实现值守人员与乘客的双向语音通信,值守人员与乘客通话应具有最高优先权。
6.2.7客室车门系统应设置安全联锁,应确保列车在车速大于3km/h时不能开启车门、车门未全关闭时不能启动列车。
6.2.8客室、司机室应配置便携式灭火器具,安放位置应有明显标识且便于取用。
6.3车辆与相关系统接口6.3.1车辆主保护系统与变电站保护系统应实现保护协调,在所有故障情况下应保证车辆主保护安全分断。
6.3.2列车在实施制动时,宜优先采用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
6.3.3列车应设有广播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信息显示系统、视频监控装置、乘客与司机的应急对讲装置。
车辆广播系统应与无线通信系统连接。
6.3.4车辆应装设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或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信号车载设备。
6.3.5由辅助蓄电池供电的设备,其标称电压应选用110V或24V,其额定工作电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第1部分:一般使用条件和通用规则》GB/T21413.1 13 T/URTA0001—2019 的有关规定。
蓄电池容量应能满足车辆在故障及紧急情况下车门控制、应急通风、应急照明、外部照明、 车辆安全设备、广播、通信等系统工作不低于45min,以及45min后列车车门能开关门一次的要求。
蓄电池箱应采用二级绝缘安装。
蓄电池箱上应采取防止正极和负极短路的保护措施。
6.3.6车辆应预留车载通信、信号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接口。
6.4车辆关键系统技术要求6.4.1车体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体结构设计寿命不少于30年。
2车体采用整体承载结构,在其使用期限内能承受正常载荷的作用而不产生永久变形和疲劳损伤,并具有足够的刚度。
3车体结构强度应满足EN12663标准P-V类要求,并通过计算和试验证明。
4车体的试验用垂直载荷为:1.3×(整备状态时的车体重量+最大载客重量)-(车体结构重量+试验器材重量)。
其中,最大载客重量包括:乘务员、坐席定员及最大立席乘员的重量。
最大立席乘员人数按9人/m2计。
5车体结构设计需考虑悬吊装置失效工况、最大横风工况和坡度救援工况。
6车体结构焊接应符合EN15085的规定。
6.4.2转向架应符合下列规定:1转向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车辆的结构特点。
在运行过程中有可能脱落的悬吊件,其安装方式以及结构强度应充分考虑安全可靠性及防脱落。
2转向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互换性。
原则上动、拖车转向架构架可分别整体互换;动、拖车转向架与车体、轨道梁之间的机械接口应一致。
3转向架性能、结构及尺寸应与车体、线路以及轨道梁匹配,并保证相关部件在允许磨耗限度内,均能够保证列车以最高速度安全平稳运行;在悬挂系统失效时,也能确保车辆在轨道梁上安全运行至临近车站,清客后空车低速返回至车辆段。
4转向架应设有可靠的安全接地。
5转向架应设有满足整车起吊的装置。
6转向架主体受力结构件静强度及疲劳强度可参照TB/T2368的规定,应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受力分析,进而确定试验的加载部位及载荷大小。
7构架结构设计寿命应不小于30年。
8构架宜采用钢板焊接结构,构架的焊接应符合EN15085的规定。
9车轮采用橡胶实心轮胎或橡胶充气轮胎。
采用橡胶充气轮胎时,应具有零胎压行驶功能,并配备胎压实时监测装置。
橡胶轮材料性能及试验参照TB/T2843的规定。
10转向架应具有差速功能,以增加曲线通过能力,降低车轮磨耗。
14 T/URTA0001—2019 11橡胶轮应充分考虑经济性,合理兼顾轮毂寿命及橡胶寿命的匹配关系。
12转向架应至少设有含橡胶车轮减振在内的两系减振系统。
13当采用储能装置供电时,转向架预留与储能装置连接接口。
14悬吊装置
(1)悬吊装置应能承受满载、11级风及紧急制动等各种综合条件下最恶劣工况时的载荷,并具有足够的强度余量。

(2)悬吊装置应有冗余安全结构。

(3)悬吊装置应有横摆限位结构,以保证车辆符合限界要求。

(4)悬吊装置应设有抗横摆减振器。
6.4.3制动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列车应采用具有硬线冗余的微机控制的制动系统,应具备电制动、摩擦制动等制动方式。
摩擦制动应具有独立的制动能力,即使在牵引供电中断或电制动故障情况下,也能保证摩擦制动发挥作用,使列车安全停车。
2制动系统应具有常用制动、快速制动、紧急制动、保持制动和停放制动等制动模式。
常用制动和快速制动应能根据空重车载荷调整制动力大小。
3电制动与摩擦制动应能协调配合,常用制动和快速制动应优先利用电制动,并具有冲击率限制。
当电制动力不足时,摩擦制动按总制动力的要求补充,电制动与摩擦制动能够平滑转换。
4紧急制动应为摩擦制动。
列车出现意外分离、制动系统失电、车门意外开启等故障时,应自动实施紧急制动。
5停放制动宜采用被动式,并保证在线路最大坡道、最大载荷、最大风速情况下施加停放制动不会发生溜车。
6制动系统需在客室配置电气和手动辅助缓解装置,辅助缓解功能应可靠并具有冗余设计,对其功能状态及结构完整性应进行监控。
6.4.4风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源系统的风源装置及风缸的配置应满足列车的用风需求,应设有安全阀对系统进行保护。
2风源系统的气密性应符合GB/T14894的规定。
6.4.5电气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T24338.4的规定。
2电气设备保护性接地可靠,接地线要有足够的截面积。
确保车辆中可能因故障带电的金属件及所有可触及的导电体等电位联结。
3车体、电气系统应有良好的绝缘保护。
各电路应能经受耐电压试验,试验电压值为受试电路中单个电气设备试验电压最低值的85%,试验时间1min。
试验时应将电子器件和电气仪表加以防护或隔离。
15 T/URTA0001—2019 4车体外安装的需保持内部清洁的电气设备箱应具有不低于GB4208中规定的IP54等级的防护性能。
5各电路的电气设备联结导线应采用多股铜芯导线,电气耐压等级、导电性能、阻燃性能均应符合TB/T1484的要求,电缆所用材料在燃烧和热分解时不应产生有害和危险的烟气。
使用光缆和通信电缆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6电线电缆的敷设应合理排列汇集,主电路、辅助电路、控制电路、通信电路的电线电缆应分开走线,纳入专用电线管槽内,并用线卡、扎带等固定,还应满足电磁兼容性的要求。
在不可避免的交叉时,高压线缆的接触部分应有附加绝缘加强。
穿越电器箱壳的线缆应采用线夹卡牢,穿越电线电缆的管、槽、与箱壳靠贴部位的线缆均应加装护套。
电线管槽安装稳固。
线管、线槽应防止油、水及其他污染物侵入。
车辆布线规则可参照TB/T3153的规定。
7电线电缆端头与接头压接应牢固、导电良好。
两接线端子间的电线不允许有接头。
每根电线电缆的两端应有清晰耐久的线号标记。
8车上各种测量指示仪表的准确度不应低于2.5级。
9牵引高压及辅助供电系统
(1)牵引系统应采用变频调压的交流传动系统。

(2)牵引系统应具有为车辆提供所需牵引和电制动的能力。

(3)牵引电机应符合GB/T25123.2或GB/T25123.4的规定,电器设备应符合GB/T21413的规定,电子设备应符合GB/T25119的规定,电力变流器应符合GB/T25122.1的规定,受流器应符合GB/T32589的规定。

(4)采用接触网供电时,受电装置和接触网接触力应满足车辆受电要求。

(5)车辆应具有过电压保护及避雷功能。

(6)采用储能装置供电时,储能装置应满足车辆牵引电制动性能要求。

(7)辅助供电系统应由辅助变流器、低压电源和蓄电池等组成。
辅助变流器应符合GB/T25122.1的规定,其容量应满足车辆相应工况下的使用要求。
10控制与诊断监视系统
(1)列车宜通过列车通信网络方式进行控制,当采用列车通信网络控制时,还应有其他形式的冗余措施。
关键部件的功能也应有冗余。

(2)车内应设有通用维护接口,可对车辆网络及子系统进行维护。

(3)列车控制网络符合IEC61375标准相关规定。

(4)列车诊断监视系统应具有:列车和主要设备运行状态显示、车辆技术参数设定、故障检测和提示报警、故障和维修用数据记录等功能。

(5)车辆运行状态应通过图形界面向车辆运营人员显示。
6.4.6空气调节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车辆的空调制冷能力,应能满足在环境温度为35℃时,车内温度不高于28℃±1℃,相 16 T/URTA0001—2019对湿度不超过65%。
不同地区亦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另行规定温湿度要求。
2空调系统应符合TB/T1804的要求。
3空调机组应有可靠的排水结构,运用中冷凝水及雨水不应渗漏或吹入到客室内,宜采用冷凝水集中收集并集中排放。
4客室设置空调机组时,应保证在额定载客(AW2)条件下,人均新风不低于8m³/h。
5车内温度场及风速场应满足CJ/T354标准的规定。
6.4.7钩缓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车钩型式:列车中固定编组的各种车辆间设半永久性牵引杆,司机室前端设密接式全自动车钩。
2钩缓装置中应有缓冲装置,其特性应能有效地吸收撞击能量,缓和冲击。
该装置承受的能完全复原的最大冲击速度为5km/h。
3同一城市车辆的车钩距走行面高度宜保持统
一,全自动车钩应可在线路最小半径曲线上实现自动连挂与解钩。
4密接式全自动车钩的连接和锁紧状态应在司机室显示。
17 T/URTA0001—2019 7限界 7.1一般规定7.1.1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的限界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7.1.2车辆限界可按隧道内外区域分为隧道内车辆限界和隧道外车辆限界,也可按列车运行区域分为区间车辆限界、站台计算长度内车辆限界和车辆基地内车辆限界,以及可按所处地段分为直线车辆限界和曲线车辆限界。
7.1.3设备限界可按所处地段分为直线设备限界和曲线设备限界。
7.1.4建筑限界应分为隧道建筑限界、高架建筑限界。
隧道建筑限界可按工程结构形式分为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和圆形隧道建筑限界。
建筑限界中不应包括测量误差、施工误差、结构位移和变形等因素。
7.1.5相邻区间线路,当两线间无墙、柱及设备时,两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100mm;当两线间有墙或柱时,应按建筑限界加上墙或柱的宽度及其施工误差确定。
7.1.6本标准适用的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系统车辆的主要技术规格应符合本标准第4章的规定。
圆曲线设备限界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及附录C的规定。
当选用车辆的基本参数与本标准不同时,应重新核算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7.2基本参数 7.2.1制定限界的各型车辆基本参数应符合表7.2.1的规定。
表7.2.1各型车辆基本参数 车型参数 计算车体长度(mm)计算车体宽度(mm)车辆最下部距轨道梁走行面高度(mm)计算车辆定距(mm)地板面距轨道梁走行面高度(mm)地板面处车体宽度(mm) 注:本表供限界设计使用,应考虑悬挂部件的失效。
7.2.2制定限界的其他参数应符合表7.2.2的规定。
A型 1000025003700710033502240 表7.2.2制定限界的基本参数 车型 A型 参数 高架线运营允许最大风速(km/h)区间直线段限界列车计算速度(km/h) 过站限界列车计算速度(km/h)区间车辆单侧最大摆角(°)车站单侧导向间隙(mm) 909030650 B型900023003380640031152164 B型 7030750 18 T/URTA0001—2019 7.3建筑限界 7.3.1建筑限界坐标系,应为正交于线路中心线平面内的直角坐标,通过轨道梁内走行面中点引出的坐标轴为水平轴,以Y表示,通过该中点垂直于水平轴为垂直轴,以Z表示。
7.3.2隧道外建筑限界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外的区间建筑限界,应按隧道外设备限界及设备安装尺寸计算确定;2设备和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50mm。
当建筑侧面和底面没有设备和管线时,建筑限界和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宜小于200m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00mm。
3建筑限界高度应根据轨道梁系统的高度确定。
7.3.3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在直线设备限界基础上,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式中: BS=BL+BR (7.3.3-1) BL=YS(max)+bL+c (7.3.3-2) BR=YS(max)+bR+c (7.3.3-3) H=h1+h2+h3 (7.3.3-4) BS——建筑限界宽度; BL——行车方向左侧墙或柱至线路中心线净空距离; BR——行车方向右侧墙或柱至线路中心线净空距离; H——自结构底板至隧道顶板建筑限界高度; YS(max)——直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宽度值(mm); bL、bR
bL、bR——左、右侧设备、支架等最大安装宽度值(mm);c——安全间隙,取50(mm); h1——设备限界高度(mm); h2——轨道梁系统高度(mm); h3——设备限界与底部建筑限界安全间隙,取200(mm)。
2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在曲线设备限界基础上,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Ba=YKa(max)+bR(或bL)+c (7.3.3-5) Bi=YKi(max)+bL(或bR)+c (7.3.3-6) Bu=YKh(max)+h2+200 (7.3.3-7) 式中:Ba——曲线外侧建筑限界宽度; Bi——曲线内侧建筑限界宽度; Bu——曲线建筑限界高度; 19 T/URTA
0001—2019 YKa(max),YKi(max),YKh(max)——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值(mm)。
3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高度,宜统一采用曲线地段最大高度。
7.3.4单线圆形、马蹄形隧道的建筑限界,应根据隧道内车辆与轨道梁的悬挂方式确定。
7.3.5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在曲线地段,宜采用隧道中心向线路基准线外侧偏移的方法解决车辆偏 转造成的内外侧不均匀位移量,同时曲线内侧建筑限界应满足低速及停车工况要求。
7.3.6道岔区的建筑限界,应在直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道岔和车辆技术参 数,按曲线轨道参数计算后进行加宽。
7.3.7车站直线地段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台面的高度不应高于车厢地板面; 2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按不侵入车站车辆限界确定。
站台边 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隙,当车辆采用塞拉门时采用 mm;当车辆采用内藏门或外挂门 时采用mm; 3站台计算长度外的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宜按设备限界另加不小于50mm的安 全间隙确定; 4站台门的滑动门体至轮廓线(未开门)之间的净距,当车辆采用塞拉门时,应采用 mm;当车辆采用内藏门或外挂门时,应采用 mm。
5站台门或安全栅栏轨道侧最外突出点(含弹簧变形量)至车辆限界之间安全间隙应不小于 25mm; 6车站范围内其余部位的建筑限界,按区间建筑限界的规定确定。
7.3.8曲线站台边缘至车门门槛之间的间隙,应按站台类型、车辆参数和曲线半径计算确定。
曲 线车站站台边缘与车厢地板面高度处车辆轮廓线的水平间隙不应大于180mm。
7.3.9车辆基地内建筑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辆基地库外限界应按区间限界规定执行; 2车辆基地库内检修平台的高平台不得侵入车辆限界,低平台应采用车站站台建筑限界; 3车辆基地库外连续建筑物至车辆限界的净距不应小于600mm。
7.4轨道区设备和管线布置原则7.4.1轨道区内安装的管线(含支架)宜布置在轨道梁内,严禁侵入轨道梁内的转向架限界。
安装在车辆运行区域两侧的设备和管线(含支架)与设备限界应保持不小于50mm的安全间隙。
7.4.2强、弱电设备宜分别布置在轨道梁内两侧;当必须布置在同侧或轨道梁内顶部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强、弱电干扰距离的相关规定。
行车方向右侧宜布置弱电设备及管线,行车方向左侧宜布置强电设备及管线。
7.4.3区间内的各种管线宜保持顺直。
20 T/URTA0001—2019 8线路 8.1一般规定8.1.1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分为正线、配线和车场线。
配线包括出入线、联络线、折返线、停车线、渡线、安全线。
8.1.2线路的基本走向应根据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研究后确定。
线路平面位置和高程应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现状与规划的道路、地面建筑物、管线和其他构筑物、文物古迹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8.1.3车站应与区域交通枢纽、地铁车站、商业开发综合体、大型居住区、旅游景点等客流集散点相结合,构筑区域交通一体化,并符合用地规划。
8.1.4线路敷设方式应优先选择高架线,线路之间以及与其它交通之间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方式。
桥下净高除应满足车辆限界要求外,还应考虑车体下对车辆或人畜通行的净空要求,有条件时考虑行驶车辆和行人视觉要求。
8.1.5线路距现状建筑物的距离应满足根据行车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要求确定;车站结构外缘与建筑物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特殊地段应注意景观、隐私、日照等要求。
8.1.6全线车站、区间及车场应设置线路、信号机、控制测量等标志、标线。
8.2线路平面 8.2.1线路沿城市道路敷设时,其平面线型应与城市道路线型及城市景观要求配合协调。
8.2.2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依据车辆类型、行车速度、周边地形、地物、地质等条件,并考虑对工程、运营的影响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最小曲线半径如表8.2.2。
表8.2.2最小曲线半径 项目正线配线、车场线 一般地段(m) Vmax=80km/h 350 Vmax=60km/h 200 50 困难地段(m)5030 注:表中最小圆曲线半径仅为一般情况下的限制值,具体项目应以实际车辆选型确定 8.2.3双线并行地段平面曲线宜按同心圆进行设计。
8.2.4线路平面设计应优先采用两端等长缓和曲线的单曲线线型,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 比较后,可采用复曲线线型或两端不等长缓和曲线的单曲线线型。
8.2.5正线上除道岔区外,在直线与半径不大于1500m的圆曲线间均应采用三次抛物线型的缓和曲线连接。
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最高行车速度或曲线限速,按不小于表8.2.5中规定值选用。
特殊困难条件下,可采用不小于按1m整数倍的缓长计算值。
当采用复曲线线型,两圆曲线间插入的缓和曲线长度应等于或大于分别按两圆曲线半径求得的缓和曲线长度差值,且不 应小于10m。
21 T/URTA0001—2019 表8.2.5缓和曲线长度 行车速度V(km/h) 曲线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半径优一困优一困优一困优一困优一困优一困优一困优一困优一困优一困优一困优一困 良般难良般难良般难良般难良般难良般难良般难良般难良般难良般难良般难良般难 150030201200352510004030800503570060406506545600704555075505008555450956040010570350120803002502001501401301201101009080706055504030 1525151015153020152020352515252545302030305035253530553525403560403040406540304540704535504575504055508560456060100655070 115756085 15101510 15101515101510 20102015101515101010 25152520152015101515101010 10 30203025152020101515101510 1010 30203025152520102015101510 1010 35203530152520152015101515101010 10 40253530203025152020101515101010 10 40254035203025152520102015101510 1010 45304535203530152520152015101510 1010 40305035254025203020152515101510101010 10 50355540304530203525152515152015101510 10 554065453550352540252030201520151015101010 8055406540305030253525202520152010101010 10 80504060403045302535201525151015101010 8055406040304530203020152015101510 10 4530253520152015101510 10 50352535252025151015101010 55353040252025151515101010 60403040302030201520101010 6545354530253020152015101010 5035253525152015101510 6040304025202515101510 453020302015151010 503525352015201510 352520201510 402520251510 302015 453020 22 T/URTA0001—2019 8.2.6车站宜设置在直线上。
当设于曲线上且不设站台门时,线路平面曲线半径不应小于400m;当设于曲线上并设站台门时,线路平面曲线半径不应小于800m。
8.2.7在正线、联络线及车辆基地出入线上,夹直线及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不小于20m,困难时不小于10m,个别情况下不应小于一节车辆的全轴距。
车场线不应小于3m。
8.2.8采用“Y”型墩的双线并行地段线间距应不小于建筑限界宽度加支柱宽度,并应考虑施工误差、结构变形等影响留出必要余量。
8.2.9折返线、停车线等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情况下,除道岔区外,可设在曲线上,并可不设缓和曲线。
但在车挡前宜保持不小于10m的直线段。
8.2.10道岔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道岔应设在直线地段,道岔梁端部至平面曲线起点的距离不宜小于5m,车辆基地线可减少到3m; 2道岔宜靠近车站设置,道岔梁端部至车站站台计算长度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5m;3道岔与道岔之间应设置过渡轨道梁段联结;4道岔具有折返要求时,优先采用芯轨回转式道岔;其余可采用芯轨回转式道岔或整体平移式道岔。
8.3线路纵断面8.3.1并行地段左右线宜按等高设计。
道岔和曲线地段左右走行梁面不设超高。
8.3.2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一般情况下宜采用60‰,困难地段最大坡度可采用80‰。
联络线和出入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80‰。
在特殊地形区域,经技术经济比较,有充分依据时,局部可适当调整最大坡度值,但必须满足车辆最大爬坡能力的要求。
8.3.3车站及其配线坡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站应设置在一个坡道上;2车站宜设在平坡道上,困难情况坡度不宜大于2‰;3最小坡段长度应不小于车站长度。
8.3.4相邻竖曲线间的夹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远期列车编组长度,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一辆车长度。
8.3.5道岔宜设在平坡道上,在困难地段,可设在不大于3‰的坡道上。
8.3.6竖曲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坡段的连接宜设计为较小的坡度差,当相邻坡度代数差等于或大于5‰时应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取值详见表8.3.6; 23 T/URTA0001—2019 表8.3.6竖曲线设置表 线别 一般情况(m) 困难情况(m) 区间正线 Vmax=80km/hVmax=60km/h 30002000 20001000 车站端部 1000 联络线、出入线、车场线 1000 2车站站台计算长度和道岔范围内不得设置竖曲线,竖曲线离开道岔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 5m,车场线可减少到3m; 3竖曲线最小长度不应小于10m; 4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均不宜重叠。
8.3.7当纵坡等于或大于30‰且连续爬坡高度超过24m时,应根据线路条件、车辆编组、列车 牵引和制动性能以及故障运行能力计算对坡段长度进行限制。
8.4配线设置8.4.1联络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联络线与正线接轨点宜靠近车站设置;2在两线同站台平行换乘站,宜设置渡线。
8.4.2车辆出入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车辆出入线宜在车站端部接轨,应具备停车再启动条件;2车辆基地出入线宜按双线、双向运行设计;规模较小的停车场出入线可为单线。
3当出入线兼顾列车折返功能时,应满足列车折返、出入场段的运行能力要求。
8.4.3折返线和停车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线路应根据运营组织需要适当加设故障停车线和渡线等配线;2尽头式折返线有效长度宜按远期列车长度加40m计,停车线有效长度宜按远期列车长度加24m计(均不含车挡长度);3贯通式折返线、停车线有效长度宜按远期列车长度加10m计。
24 T/URTA0001—2019 9道岔与车挡 9.1一般规定9.1.1为实现车辆在行驶中的转线、折返运行及车辆基地内的调车作业,在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交通正线、辅助线及车辆基地内的线路上应根据需要设置道岔。
9.1.2道岔系统应满足车辆技术条件和参数的要求。
9.1.3道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必须满足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的限界要求。
9.1.4道岔在工作状态下应能承受扭曲力、冲击力及制动力等车辆运行荷载的反复作用,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包括疲劳强度)以及抗倾覆的能力,并应能防止残余变形。
9.1.5道岔设备的结构形式应能便于操作、检查维护、修理和零部件更换及设备润滑。
9.1.6道岔应由信号系统进行控制。
道岔的控制装置应具有集中控制、现场控制、手动控制三种方式。
当信号系统和道岔控制电路发生故障时,应有人工手动装置完成解锁、转辙和锁定。
控制系统应具有安全保护功能。
9.1.7道岔转辙时,各动作应协调、定位准确、锁定牢固。
9.1.8道岔的转辙时间应包括从信号发出、解锁、转辙、锁定、回馈信号全过程。
9.1.9道岔设备的供电负荷应采用一级负荷。
9.1.10道岔设备接地电阻值应小于4Ω,防雷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Ω。
9.1.11当道岔处于直向开通状态时应满足列车最高行驶速度的要求;当道岔处于侧向开通状态时,应依据安全性、舒适性以及限界等要求限速行驶。
9.1.12道岔系统主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9.1.13道岔设备所采用的材料、器材、元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机电产品和金属材料制品的制造、验收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9.1.14道岔设备金属构件表面应进行防锈蚀处理。
9.2道岔 9.2.1道岔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照道岔运行原理分为整体平移式道岔和芯轨回转式道岔。
2道岔根据其在线路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左开、右开型。
3道岔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表9.2.1的要求。
表9.2.1道岔主要技术参数表 道岔类型 整体平移式道岔芯轨回转式道岔 (单开) 道岔长度(m)15 22 侧线半径(m)50 50 转折角(°)12.687 12.6858 允许列车通行速度(km/h)≤20(侧线) ≤20(侧线) 转换时间(s)≤25 ≤15 附注两根梁 25 T/URTA0001—2019 9.2.2道岔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道岔设备应由机械装置、控制装置、电源装置、牵引供电接触轨等组成,采用电力驱动。
2道岔机械装置应包括道岔芯轨、随动轨、芯轨提升装置、翻转板装置、芯轨驱动装置等。
3道岔设备的结构设计应具有车辆走行、导向、稳定和支承作用,并应能承受车辆通过时 的运行荷载,满足通行时强度、刚度要求。
结构设计过程应考虑接触轨、信号系统的安装要求;满足维护用的梯、平台安装。
4芯轨驱动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由带电磁制动的电动机、安全离合器、减速机、传动轴、旋转臂、回转臂头及导向滑槽等组成;
(2)应能使道岔芯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启动、加速、匀速、减速、停止等动作过程;
(3)应设置有人工手动驱动装置。
5翻转板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安全可靠、定位准确和锁定牢固,并应满足抵抗车辆通过时产生的离心力和冲击力的强度要求;
(2)应设置锁定位置自动检测装置并与控制信号系统连锁,当自动控制故障时,各锁定装置应能切换为人工操作方式;
(3)应设置有人工手动驱动装置。
6锁定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由锁定机构和锁定电机等组成;
(2)应安全可靠、定位准确和锁定牢固,并能承受车辆通过时产生的离心力和冲击力;
(3)应设置锁定位置自动检测装置并与控制信号系统连锁,当自动控制故障时,各锁定装置应能切换为人工操作方式;7芯轨提升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安全可靠、定位准确,并应满足抵抗车辆通过时产生的离心力和冲击力的强度要求;
(2)应设置位置自动检测装置并与控制信号系统连锁,当自动控制故障时,各锁定装置应能切换为人工操作方式。
8道岔控制装置应由控制柜、锁闭电机、转辙电机、挠曲电机、限位开关等组成,应符合下列要求:
(1)道岔控制装置应具备对道岔的各机构进行控制和检测的功能,并能按照信号系统发出的指令,使道岔完成解锁、转辙、锁闭、信号反馈和挠曲的动作,同时将道岔位置表示信号传输给信号系统,并应与信号系统之间设有授权、收权联锁电路;
(2)应具有集中控制、现场控制、手动控制方式,并应具有系统检测、故障诊断、故障保护和报警功能;
(3)采样点应采用确实可行的技术措施,确保采样点的可靠; 26 T/URTA0001—2019
(4)联锁控制应采用安全型继电器;
(5)电机应有一定的容量裕度,绝缘等级、防护等级应适合道岔的使用环境;
(6)使用的电缆应为阻燃、低烟、防蚀、防潮、无卤和防辐射的产品;
(7)控制柜应采取防潮、防湿、防鼠害、防虫进入及防外界温度影响的措施。
9渡线道岔应在其各组道岔都在规定位置时,才能构成位置表示。
10道岔的电源设备应包括电源切换箱及接地端子箱。
11道岔的转辙电机、挠曲电机、锁定电机应使用AC380V、50HZ的三相电源,控制电源应使用AC220V、单相50HZ电源,信号控制应使用DC24V电源。
12安装在道岔梁内的牵引供电轨应满足道岔的功能,并应使车辆受电端子能顺利地取流,不应影响道岔控制信号和安全运营。
9.2.3道岔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线路条件选择相应型号的道岔,道岔规格宜尽量统
一。
道岔群宜采用基本线型进行组合、以保证道岔内部机构的统
一。
2道岔在定位或反位及渡线时,应保障车辆运行通过时平稳、安全、可靠。
3道岔设计时,应标明道岔走行面的水平标高值,道岔的岔心点里程座标及位置座标、道岔区间线间距,道岔梁的端面与相邻的轨道梁端面间距值。
4道岔区及前后设置平曲线及竖曲线时,应考虑对道岔的影响。
5道岔区应设排水设施。
9.2.4道岔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道岔区应有足够的检修空间、通道和安装附属设施的条件及安全隔离设施,道岔区应设照明设施。
2道岔桥上的电力电缆、供电电缆、通信及信号电缆、道岔控制电缆等应按电压等级分别布置安装,其间隔距离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规定。
3道岔区应设置视频监控设施,设置的位置及数量根据运营需要确定,以便于调度人员了解道岔运行工况。
4道岔区应设防雷设施。
9.3车挡 9.3.19.3.29.3.3 车挡可分为缓冲式车挡和固定式车挡,应根据设置位置的需要合理选择车挡类型。
正线及配线、试车线、牵出线的终端应采用缓冲式车挡;车场线终端应采用固定式车挡。
车挡应能承受列车撞击的冲击荷载,冲击荷载的取值应考虑列车路段行驶速度。
27 T/URTA0001—2019 10轨道梁桥 10.1一般规定10.1.1本章适用于悬挂式胶轮有轨电车工程的轨道梁、道岔梁、桥墩和基础的结构设计。
10.1.2轨道梁为“梁-轨”合一构件,直接作为列车的行驶轨道,梁体线形应与线路平纵断面线形吻合,曲线地段不设超高,同时轨道梁又是列车荷载的承重结构,并可兼做系统设备的通道。
10.1.3轨道梁采用下部开口的钢箱梁结构,车辆走行于梁内,各部尺寸应满足列车走行轮、导向轮(或稳定轮)走行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供电、通信信号、低压配电和防雷接地等系统设备在轨道梁内的安装要求。
10.1.4道岔梁桥应满足道岔平面布置、道岔及其控制系统的安装要求。
10.1.5轨道梁桥宜采用独柱式桥墩,封闭式钢箱结构,双线地段采用“Y”或“T”形桥墩,单线地段采用倒“L”形桥墩,对于道岔地段或车站附近可采用门形框架桥墩。
10.1.6轨道梁桥基础类型应根据水文、地质、地形、沉降控制要求、上部结构、荷载、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等合理选用,宜采用桩基础、挖井基础,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并满足沉降限值要求。
10.1.7轨道梁桥结构除应满足规定的强度外,应有足够的竖向、横向和抗扭刚度,并保证轨道梁桥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
10.1.8轨道梁桥主体结构及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10.1.9轨道梁桥设计洪水频率、结构抗震及耐久性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10.1.10轨道梁桥应构造简洁、美观大方、力求标准化、便于施工架设和养护维修,并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和耐久性。
一般地段采用简支梁式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架设的施工方法。
10.1.11轨道梁跨径应根据工程场地、制造、运输和架设等条件通过经济技术比选确定。
一般情况下,轨道梁的常用跨度L=20~30m,最大跨度不宜超过50m。
当跨越等级道路、河流、航道等需要采用更大跨度时,宜采用轨道梁悬挂于其它主要受力结构上的组合体系。
10.1.12轨道梁桥的桥墩布置应符合城市规划发展的要求。
跨越铁路、道路和航道时,桥下净空除应满足自身建筑限界要求外,还须满足铁路、道路限界及航道通行要求,并应预留结构可能发生的竖向变形量。
桥墩可能受到汽车(或船舶)撞击时宜设置防护工程。
10.1.13钢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轨道梁、道岔梁、桥墩宜采用钢结构,结构钢材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取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工艺性能、焊接性能及Z向性能满足桥梁设计要求的钢材。
所用钢材质量应符合《桥梁用结构钢》(GB/T714)的规定。
2焊接材料应与母材相匹配,选用的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均应根据设计要求通过焊接工艺评定确定。
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不得低于母材标准值,焊缝基本容许应力宜与母材相同,并不应大于母材的容许应力。
28 T/URTA0001—2019 3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螺母、垫圈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4钢结构保护涂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钢桥保护涂装及涂料供货技术条件》(TB/T1527)的规定。
5各种构件或连接的疲劳容许应力幅及类别均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91)的有关规定执行。
10.1.14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1大跨组合梁的梁部主受力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50;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采用组合结构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2桥墩采用混凝土结构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桥梁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10.2设计荷载10.2.1轨道梁桥应根据结构的特性和检算内容,按表10.2.1所列的荷载及其可能出现的最不利组合情况进行计算。
表10.2.1设计荷载分类统计表 荷载分类 荷载名称 恒载主力 活载 附加力 特殊荷载 结构自重附属设备自重基础变位的影响静水压力及浮力列车竖向静活载列车竖向动力作用列车离心力列车横向摇摆力列车制动力或牵引力 风力温度影响力 流水压力冰压力地震力船只或汽车的撞击力施工临时荷载车挡影响 注:
(1)当结构或构件的主要用途为承受某种附加力,在计算此结构或构件时,该附加力应按主力计;
(2)列车横向摇摆力不与离心力组合;
(3)流水压力不与冰压力组合,两者也不与制动力或牵引力组合;
(4)船只或汽车撞击力只计算其中的一种与主力相组合,不与其它附加力组合;
(5)地震力与其它荷载的组合应符合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2009版)的相关规 定;
(6)计算中要求考虑的其它荷载,可根据其性质分别列入上述三类荷载中。
10.2.2轨道梁桥设计应考虑主力与一个方向(顺桥或横桥方向)的附加力组合。
10.2.3轨道梁设计应根据各种不同荷载组合,将材料基本容许应力和地基容许承载力乘以不同 29 的提高系数,提高系数按表10.2.3选取。
表10.2.3荷载组合及容许应力提高系数 编号 荷载组合
1 恒载+列车竖向静荷载+列车竖向动力作用+列车横向荷载或离心力
2 1+温度影响力
3 1+风荷载
4 1+温度影响力+风荷载
5 1+列车制动力或牵引力
6 1+车挡的影响
7 1+船只或汽车撞击力
8 架设工况组合荷载
9 恒载+列车竖向静荷载+列车竖向动力作用+地震力+温度影响力 注:曲线上还应考虑曲线停车状态的影响。
T/URTA
0001—2019 容许应力提高系数1.01.151.151.3 1.3(1.0)1.41.41.41.5 10.2.4计算结构自重时,一般材料容重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的 规定采用;对于附属设备和附属建筑的自重或材料容重,可按所属专业的现行规范或标准取用。
桥梁焊缝的自重采用结构钢材的
1.5%,高强度螺栓按实际重量计算。
10.2.5列车竖向静活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列车竖向静活载应采用列车轴重、轴距及近远期中最长编组模式确定。
列车轴重按列车 超员、定员、空车三种状态考虑。

(1)正线、折返线应按超员状态计算。

(2)出入段线和车辆基地内其它库线按照空车状态计算。

(3)计算车挡时,对于无站后折返的情况按超员状态计算,对于有站后折返的情况,按定 员状态计算;对于车辆段内的车挡,按照空车状态计算。

(4)考虑疲劳和地震力影响时,按定员状态计算。
2
轨道梁按照单线列车荷载设计。
3轨道梁桥下部结构设计,应按列车活载作用于每一条线路设计,荷载不折减。
4影响线加载时,活载图式不可任意截取。
10.2.6列车竖向活载应包括列车竖向静活载及列车动力作用,应为列车竖向静活载乘以动力系 数(1+μ)。
112840
L (10.2.6-1) 疲劳计算时的列车竖向活载为定员列车竖向静活载乘以运营动力系数(1+μf): 30 T/URTA0001—2019 式中:——活载冲击力的动力系数; (10.2.6-2) L——轨道梁跨度(m),承受局部活载构件的影响线加载长度。
10.2.7位于曲线上的桥梁应计入列车产生的离心力,离心力的数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1对集中活载N: FV2N127R 式中:N——集中荷载(kN); (10.2.7-1) V——设计速度(km/h); R——曲线半径(m); 2轨道梁不设超高,离心力作用于列车车辆的重心处。
3计算离心力时,按照曲线能通过的最大设计速度计算。
10.2.8列车横向摇摆力按列车设计荷载单轴轴重的25%计算,一列车以一个水平集中荷载作用 在最不利位置,作用方向垂直于轨道梁轴线方向,作用位置为轨道梁走行面。
10.2.9列车制动力或牵引力是按列车竖向静活载的15%计算。
1高架车站两侧列车启动区或制动区范围以外的区间双线桥,采用一线的制动力或牵引力。
2高架车站范围内采用限速的导轨或导槽引导列车进、出车站时,车站范围内的双线桥不 计制动力或牵引力,一线为停车状态,另一线为行车状态;高架车站内无限速导轨时,高架车站 内的双线桥,按双线制动力或牵引力计算;高架车站外列车启动区或制动区范围范围内,按双线 制动力或牵引力计算。
3
制动力或牵引力作用于列车车辆的重心位置,计算墩台时应移至支座中心处,计算刚架 结构应移至横梁中线处,均不计移动作用点所产生的力矩。
10.2.10风荷载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的规定执行。
轨道梁设计 应按单线计算轨道梁和列车的风荷载。
对于轨道梁下部结构设计,双线轨道梁桥按照100%、50%分别计算迎风面前后两线列车与 轨道梁风荷载。
高架车站内的风荷载应按照区间列车风荷载的50%计算。
10.2.11温度变化的作用影响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设计时采用的基准温度,钢结构应以工厂制作时或现场拼装形成体系后的温度为准,温度变 化范围应考虑本地历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
钢结构的线膨胀系数按
12×10-6取值。
10.2.12当轨道梁桥桥墩有可能承受船只撞击时,应增设防撞保护设施。
当无法设置桥墩防撞保 护设施时,船只撞击力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的相关规定办理。
10.2.13当轨道梁桥桥墩有可能承受汽车撞击时,应设防撞保护设施。
当无法设置桥墩防撞保护 31 T/URTA0001—2019 设施时,轨道梁桥墩设计必须考虑汽车对桥墩的撞击力。
汽车撞击力顺汽车行驶方向采用1000kN,垂直汽车行驶方向采用500kN,作用在路面以上1.20m高度处。
10.2.14地震力的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计算,跨越大江大河且技术复杂、修复困难的特殊结构桥梁属A类工程,其它桥梁属B类工程。
10.2.15线路终端的轨道梁和车辆段内的端部轨道梁应设置车挡。
车挡装置对结构的冲击荷载,应根据车挡对列车冲撞荷载的吸收原理,考虑列车的速度和荷载计算确定。
10.3结构变形限值10.3.1轨道梁桥在计算荷载最不利组合作用下,横向倾覆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3。
10.3.2轨道梁竖向挠度的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列车竖向静活载作用下,轨道梁梁体竖向挠度不应大于L/1000,同时对于轨道梁的竖向挠度引起的变化后的线路纵断面坡度,不应大于列车正常运营所容许的最大坡度。
道岔梁竖向挠度不应超过跨度的1/1400。
2对于大跨度或特殊结构的轨道梁除进行静力分析外,还应按实际运营列车进行车桥耦合振动仿真分析,用以确定列车安全性及乘客乘坐舒适性的各项指标。
10.3.3轨道梁桥的墩顶弹性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规定: 顺桥方向:△≤5L 式中:L-桥梁跨度(m),不等跨时采用相邻桥跨中的较小跨度,当L<25m时,L按25m计。
△-墩顶顺桥方向水平位移(mm),包括由于墩身和基础的弹性变形、地基弹性变形以及基底土弹性变形的影响。
10.3.4在列车静活载作用下,轨道梁桥由于挠度产生的梁端(单端)竖向折角不应大于3‰rad,道岔梁梁端(单端)竖向转角不应大于2‰rad。
10.3.5在列车荷载、横向摇摆力、离心力、风力和温度力的作用下,桥墩横向水平位移差引起的轨道梁端两侧水平折角不得大于4‰rad。
10.3.6桥梁的桥墩基础沉

标签: #文件 #华为 #星雨 #文件夹 #文件夹 #金榜 #文件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