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1,责任编辑    杨明述

cf 4
封面环扉    魏诗国技术设计    吴向鸣 幼儿文学ABC 郑光中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成都盐道街三号)四川省新华书店经销    自贡新华印刷厂印剧 开本787×1092 毫米1/32印张7插页2字数135千 1988年8月第一版 1988年6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7.500册 ISBN7-5365-0245-1/1.37 定价:1.58元 序 在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历来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幼儿文学理论的研究,又是这个薄弱环节中最薄弱的环节。
尽管幼儿文学理论的研究,对于推动幼儿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促进一代又一代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文学的领域,同样是一个风光旖旎,有着无数奇珍异宝,足可以使大手笔们一显身手的境界,尽管有识之士曾为此一再作过呼吁,但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以及幼儿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很难一举成名的特殊性,甘愿为这一事业献身并付之行动的,始终寥寥。
郑光中同志却是这寥寥中的一个。
他真诚地热爱儿童,热爱对社会有重要意义的幼儿文学事业。
二十多年来,他在从事普通师范、幼儿师范教学的同时,始终不间断地进行着儿童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他曾先后发表过数十篇文章,评论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而今又完成了一本《幼儿文学ABC》。
这是他长期从事幼儿文学教学和幼儿文学研究的结晶。
《幼儿文学ABC》是我国第一部将幼儿文学的理论与教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专著。
仅此一点,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本书所具有的价值和作者为此所花的艰辛劳动。
书中具体章节的论述,时有精警之处,我想细心的读者更是不难感受到的。
我相信,它对于从事幼儿文学创作、研究和教学的同志,都会有不少的启示。
如同人们探索任何新的领域,一开始都不容易穷尽其中的真谛一样,《幼儿文学ABC》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成果,也可能会存在某些不足或不够完美的地方。
不过,我同样相信,随着作者探索的不断深入,它一定能达到臻于完美的境地。
我还希望,它能成为幼儿文学理论领域中的一枝报春红梅,紧接而来的,将是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
范奇龙1987年4月日于成都狮子山 目录 序走上繁荣道路的几童文学(代前言) 第一章      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什么是幼儿文学
一   历 史的回音
二  什么是幼儿文学第二节    幼儿文学读者的特殊性
一  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
二    幼儿心理特征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三    幼儿对幼儿文学的要求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内容构成
一    幼儿眼光中的现实世界
二    幼儿心灵中的幻想世界第四节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一  作品成败的标志幼儿情趣 l1 111345 810121 171919
二    绝假纯真的心灵美 22
三    欢快明朗的色调 5 第五节    幼儿文学的社会功能 29
一    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表象 29
二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优秀的思想 品德基础 31
三    发展幼儿的语言与思维 32
四    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34
五    愉悦幼儿的心情、保持心理平衡 35 第二章    幼儿诗歌 41 第
一节    儿歌 41
一  儿歌概说 41
二    传统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 46
三    儿歌的基本特征 64
四    儿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72 第二节    幼儿诗 82
一  幼儿诗概说 82 二
幼儿诗的特点 … … 84 三幼儿诗的种类 93 四幼儿诗歌创作实例举隅 100 第三章幼儿故事 110 第一节幼儿生活故事 110
一    幼儿生活故事概说
二    幼儿生活故事的艺术特色
三    幼儿生活故事的创作第二节      图画故事
一    图画故事概说
二    文字和图画 第四章      童话和幼儿童话第一节    童话
一    儿童文学独有的体裁童话
二    童话与现实生活
三    童话的分类第二节      幼儿童话
一    幼儿童话概说二幼儿童话与动物故事和寓言
三    幼儿童话的创作 第五章
幼儿戏剧幼儿戏剧概说幼儿戏剧的特点幼儿戏剧改编举隅幼儿戏剧的特殊形式 110111126 1351 3 5138 14 214214214716316 616 617217 7 18 318318419019 6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 第一章  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什么是幼儿文学
一  历史的回音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不仅妇女没有“人”的尊严和地位,儿童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被视为“缩小的成人”,被当作“养儿防老”的一宗财产。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普遍意识到了 “儿童是人类的希望,世界的未来。
”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尊重、保障幼儿人格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幼儿观。
从这种观点出发,幼儿文学才从儿童文学中获得了相对独立性,成为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文学从开始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兴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之
一。
它表明该国家该民族对幼儿的认识以及儿童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 即使在幼儿文学没有取得独立存在的地位以前,幼儿与文学也不是绝对隔绝的。
事实上,一个人呱呱落地之初、心性混沌未开之时,文学便如影随形般地作了他的陪伴。
这主要表现为下述几方面: 婴儿在襁褓中或摇篮里,聆听母亲用爱抚、温柔的声音吟唱摇篮曲。
婴儿初具言语能力之后,便学唱母亲或家庭中其他长辈教的简短明白、悦耳顺口的儿歌。
成人把它当作婴儿学习语言的手段,也把它当作婴儿娱乐身心的方法。
印度诗人和作家泰戈尔曾经说过:“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心上最有吸引盘踞的力量。
” 随着年龄增长,婴幼儿有机会听成人讲述短小的故事,欣赏色彩鲜艳、造型生动,轮廓清晰的图画故事。
它调动了婴幼儿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供给了文学和艺术的营养。
电视的出现,为婴幼儿创造了崭新的欣赏文学艺术的条件。
荧光屏上的画面是活动的,有色彩的,同时辅之以丰富的伴音。
这自然对婴幼儿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虽然幼儿和婴儿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但我们从追忆婴幼儿接触文学的种种情况、听听历史的回音,不难洞见幼儿文学的影子。
随着婴幼儿一天天长大,儿歌故事等文学样式,也慢慢地脱离情境性,向着美妙的、奇特的文学天地伸展开去。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 二什么是幼儿文学 在现有的工具书中,找不到关于幼儿文学的确切解释。
然而,今天,幼儿文学已经到了可以“自立门户”的年龄,我们不能不对它的基本含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
笼统地说,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那些既符合幼儿教育的需要、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又适合幼儿听赏、受到幼儿喜爱的那些文学作品。
如果我们进一步作深入的考察,就可以说,幼儿文学是以三至六岁的幼儿为读者对象,以表现幼儿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幼儿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主要内容,以再现幼儿的审美情趣为重要美学特征,以促进幼儿健康愉快地成长为创作宗旨的文学。
为了划清幼儿文学的范围,以下几点说明是必要的:1.幼儿文学一定要有“文学价值”,经受得住文学尺度的检验。
那些虽然对幼儿健康成长有利而非“文学的”东西,不能视为幼儿文学。
而且它应该是“大手笔为小读者写大作品”,而不是文学中的“下脚料”、“二等品”。
2.幼儿文学在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必需与幼儿的身心发育阶段相适应,并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最高指导准则。
因此,老祖母随口讲的故事、哼的儿歌,不能视为幼儿文学尽管其中可能蕴藏着闪光的可供提炼的艺术成分。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 3.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即兴创作,不能视为幼儿文学。
虽然这是幼儿的自我表现,也适合他们的听赏要求,但幼儿终究不能客观地观察自我与世界,不能自己教育自己。
幼儿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文学的独特价值,把身体、精神、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未成熟的幼儿,逐步引导到较为成熟的童年阶段,顺利渡过“儿童社会化”的转折期,使其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从这个意义讲,幼儿文学是将幼儿培育成为人类继承者的文学,是一点也不夸大的。
练习
一、有谚语说:“青蛙不高兴回忆它曾是蝌蚪”。
但是,学习幼儿文学的人一定要愉快地回忆自己幼稚的童年。
想想你在幼儿时期是哪首儿歌或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二、我们在理解什么是幼儿文学时,应抓住哪几个要点? 第二节  幼儿文学读者的特殊性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需通过欣赏者的阅读理解过程,才能产生美感效应。
但是,同样一个作品的美感效应往往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幼儿由于年龄特征所致,他们在文学欣赏过程中的稳定注意,他们的感受与理解能力、联想与想象能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 力、以及欣赏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等等,都跟成人有明显不同。
幼儿文学是为幼儿服务的,我们必须按幼儿的需要办事,根据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来决定写什么和怎样写。
幼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园地上的一朵奇葩,就是由它的服务对象是幼儿这一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此,在研究幼儿文学自身的特点前,不能不对它的听赏者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一  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 幼儿成长的客观规律,应该受到充分尊重。
三至六岁的幼儿,其生理和心理都还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就生理特征而言:幼儿高级神经活动的抑制过程发展还不够完善,往往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大脑神经细胞比较脆弱,很容易疲劳。
幼儿各种感觉器官的结构与机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但感觉与知觉仍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幼儿的骨骼还没有完全骨化,骨骼中含有机物多,无机盐少。
因此,骨质的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变形。
幼儿肌肉的收缩力差,并容易疲劳和损伤,但因为代谢旺盛,疲劳的肌肉恢复又较快。
此外,幼儿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都自有幼儿的特点。
一般说来,幼儿年龄愈小,生理特征就相对明显些,生理特征对心理特征的制约性就相对地大一些。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 上述这些生理特征,构成了幼儿心理特征的自然前提。
就心理特征而言: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幼儿的心理是幼儿所生活的客观环境,在幼儿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但是,由于幼儿脑的机能发育得并不完善,他们每天的活动方式还是以游戏为主,活动的内容还多局限于模仿学习成年人的活动,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还是成人重点保护的对象。
这样一来,幼儿在思惟、感知、想象、言语、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自有他的规律和特征。
幼儿的思惟发展,经历着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三岁左右,还处于直觉行动思惟阶段,也就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思惟。
此后,具体形象思惟逐步发展起来,并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惟。
比如,在听故事时,中班的幼儿就能依靠头脑中关于故事人物及其言行的具体形象,去理解故事的内容。
这种思惟活动,仅仅依靠直觉行动思惟方式是不能实现的。
幼儿的感知觉是在摆弄玩具、游戏、自我服务的劳动等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在知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大班的幼儿口头言语已经发展得比较好,掌握的词越来越多。
由于词的作用,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越来越细致、迅速、完整,并且使感知过程带有随意性和概括性。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三岁幼儿的口语词汇约为800—1100个,四岁为1600—2000个,五岁可增至2500—3000个,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 到六岁时词汇数量可达3000—4000个。
由于受生活环境与教育条件的影响,这个数字的个体差异性是很大的。
三岁前幼儿主要用五个字以内的简单句。
三岁以后开始能够运用复合句,但常常不完整,其中严密的复合句仅占百分之六十左右。
幼儿期是想象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
总的倾向是,由想象的贫乏、零碎,向着逐渐丰富和完整的方向发展。
幼儿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有时想象与现实分不清楚或者与现实脱离。
幼儿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还处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
因此,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冲动,感情外露而不稳定。
幼儿的道德感明显地和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相联系。
很关心“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四岁左右,幼儿就能够从音乐、舞蹈、美术、朗诵、讲述故事等文艺活动中,产生美的体验。
五岁左右,幼儿对美的体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对环境美、衣饰美、艺术美都有更高的要求。
这时,求知欲特别旺盛。
突出地表现在喜欢提问,并由于得到成人的回答而感到极大的愉快。
人的整个意志行动始终都是在言语系统的参加下实现的。
幼儿随着言语系统的调节机能迅速增长,开始能够自觉地去克服某些外部障碍和内心矛盾,以达到既定的目的和要求。
但总的说来,幼儿意志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还是很差的,不稳定的。
幼儿由于性别不同,因而在个性心理方面有比较明显的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 差异。
比如,男孩掌握言语表达的能力要比女孩发展得迟一些、弱一些。
情绪比女孩更易冲动,喜欢运动游戏、军事游戏等多种游戏活动。
而女孩对父母、师长的情绪变化的觉察要灵敏得多,喜欢模仿性游戏,游戏类型比较单
一。
幼儿文学应该考虑性别差异,有针对性的为幼儿提供作品。
使他和她各自走进适合的角色中去,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这方面,青年作家郑渊洁已经作了具有开创性的尝试,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综上所述,幼儿的生理、心理都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他们已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要求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这就构成了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幼儿文学正是要用文学的手段去帮助解决这个矛盾,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  幼儿心理特征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幼儿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的可变性。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①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影响下,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不同,教育的宗旨不同,社会风尚不同,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定势也就不同。
在旧中国“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八二页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 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新中国的幼儿与旧中国的幼儿相比,其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同这是自不待言的,就是今天的独生子女与多子女心理发展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般说来,八十年代的幼儿聪明活泼、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好钻研问题。
他们体魄健壮、有胆量、个性强、能在客人面前大胆讲话。
多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一旦进入集体生活,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方面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任性,依赖性强的弱点。
个别幼儿身上,有时也会流露出社会某些不正之风的影响。
我们要随时随地细心观察,掌握幼儿心理的可变性和个体差异。
从幼儿文学的角度看,熟悉幼儿、了解幼儿、热爱幼儿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幼儿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否则,一切都是隔靴搔痒。
高尔基的论述极为精辟,他说:“一个写儿童读物的作者,应该考虑到读者的年龄的一切特征。
不然他写的作品就会没有对象,无论是儿童或成年人都不会需要它。
”这里所说的“读者的年龄的一切特征”,就是通常讲的“年龄特征”,它是指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①《鲁迅全集》第六卷第六一页《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第一五一页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0
三  幼儿对幼儿文学的要求 幼儿有享受优秀幼儿文学作品的权利。
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有义务保障这种权利顺利实现。
幼儿对幼儿文学的要求,可以用鲁迅先生讲的“有益有趣”四个字来概括。
“有益”是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益于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
“有趣”是幼儿文学要充分地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获得最大的快乐中接受启蒙教育。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文学要努力作到以下几点: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务必要使幼儿能懂。
即使是“阳春白雪”,如果幼儿不能懂,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
所以,懂是第一位的。
为了能懂,那些离幼儿生活太远的、成人文学中的所谓重大题材、重大主题,对幼儿文学来说,都是不适宜的或者很难适宜的。
幼儿文学应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起点,再延伸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以此丰富他们的经验,启迪他们的智慧;同时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意志,直到极初步地奠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而这一切又都是幼儿从艺术听赏中得到的,是美的享受,是潜移默化,绝非训诫呵斥,耳提面命。
杰出的儿童教育家安·马卡连柯讲得好:“对幼童说来,最好的童话总是关于动物的童话。
……那些已经描写出贫富之间的斗争,已经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1 反映出人类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童话。
我们建议父母对这些童话要小心谨慎:不要讲那些阴暗的、描写善良的成人或儿童怎样遇到灭亡的童话。
……只有当儿童年龄较大时,才可以向他们显示那些说明压迫和剥削的可怕方式的凄惨景象。
” 总之,幼儿文学应是幼儿能懂的,同时又是色调鲜明,生气勃勃的“快乐文学”。
幼儿文学在表现形式上要有完整的直觉形象。
为此,具体单纯的情节,新奇丰富的想象,娓娓动听的描述,生动、亲切、风趣的语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它的篇幅不宜太长。
儿歌、童话、故事等体裁,尤其受到幼儿的欢迎。
幼儿文学还要尽可能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幼儿极正当的行为。
从事幼儿文学创作,要善于利用游戏活动所激发的兴趣来开发幼儿的心智,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很多成功的幼儿文学作品,都能为开展游戏活动提供蓝本。
这样的作品,能使幼儿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感受到平时不易感受到的“成功”的喜悦。
幼儿文学必需图文并茂。
供成人阅读的作品、插图居于次要地位。
甚至可有可无。
而在幼儿文学中,精美的插图是必不可少的,幼儿要借助插图来抓住主要情节、主要人物,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题。
这些插图本身要是符合幼儿欣赏要求的艺术品。
一般说来,它的线条、轮廓要清晰, ①《儿童教育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一八一页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2 色彩要鲜艳,手法要夸张,造型要生动有趣,至于封面和装帧设计,也要非常讲究。
特定的读者对象给文学提出了上述的特殊要求,所以,创作幼儿文学的难度是很高的。
正如有世界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米哈尔科夫所说的那样:“学龄前儿童文学,是文学创作领域中最困难的领域之
一。
它要求具有儿童早年生活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天真和好奇的特殊才能,这种文学作品只有具备儿童的轻信和明亮的心灵的人才能创作好。
与此同时,它还要求具有生活的智慧、教育的才干、心理学的深邃和异常敏锐的语言修辞的细微鉴别功夫”。
因此,不是任何一个作家都能创作出成功的幼儿文学作品。
但是,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朝夕和幼儿相处,他们有创作幼几文学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国近年涌现出的一批幼儿文学新人,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练习阅读《聪明的阿凡提》(载《语言》二九六页)或其它幼儿文学作品,想想它是否符合幼儿对文学的要求。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内容构成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品中描绘的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 ①转引自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第三三四页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3 社会生活,亦即反映在作品中的具体客观生活材料和作家对它的认识、评价、感情、态度等主观因素的总和。
它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和情节等。
我们无法给文学的内容开出一个清单,因为文学所创造的是主客观统一的想象的世界。
而幼儿文学所创造的是虚构想象出来的“幼儿世界”。
这个“幼儿世界”的特点是孩子们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生活(外在的和内心的)影子,满足心理的各种欲求,获得心灵成长所必需的要素。
这个“幼儿世界”有两大类型,即现实的和超现实的。

一  幼儿眼光中的现实世界 鲁迅先生说“: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这个“不同”,表现在“幼儿世界”,是在幼儿和社会这两极之间展开的。
或者说,是在幼儿的局部生活和社会的整体生活这两个圈子中去选择材料,进行文学的各种形式的排列组合而构成的。
它的基点是幼儿,但发射出去的射线必需联上社会。
至于幼儿和社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则可紧可松、可显可隐、可直接可间接,可以有无数种不可穷尽的结构关系,从而产生出不可穷尽的无数种幼儿文学作品。
幼儿世界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这里只能作管窥蠡测,不妨以具体作品为例,看看它到底什么样子。
①《鲁迅全集》第一卷,第二四五页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4 神奇的棍儿英子 …… 呀!原来是一堆竹棍。
小强抽出一根,跨上去。
嘿!这哪里还是竹棍,明明是匹马,金色的宝马。
“得儿驾!”呱哒呱哒,宝马撒开四蹄,在草原上奔跑起来。
在另一个男孩子手里,神奇的竹棍变了,变成了红色小汽车。
笛笛笛笛,院子就是马路,又宽又长。
汽车飞跑着、四个轮子转呀,转得离开了地。
在有些男孩子手上、竹棍变成了飞机,变成了火箭,变成了宇宙飞船。
在他们眼里,院子就是天空、蓝蓝的,还飘着白云,他们飞得才快哩、个个都喘着粗气。
一个男孩,手上竹棍成了金箍棒,他就是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
多了不起!有个小不点儿娃娃,拖根短竹棍,慢慢地走,也是一辆“车车”。
胆小的帆帆,手也痒了。
他抽出竹棍,变成解放军的快艇。
院子里装满了水,成了大海、波涛哗哗 … … 男孩子越撞越高兴,女孩子们就害怕了。
她们拉着阿花的手,躲着车,让着船。
可是,这些车啊,船啊,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5 马啊,骆驼啊,大不象话!女孩子越躲,他们越来劲、冲过去,撞过来。
…… 女孩子有的哭,有的叫。
哎呀、大院里闹翻了天。
只有阿花没有哭,也没有叫。
她象男孩子一样,跑过去,也抽了一根竹棍。
阿花拿着竹棍,站得直直的,说:“我是民警叔叔,都听我指挥!谁要撞了人,就送派出所!”飞船再神气,宝马再厉害,也得听阿花的话。
因为阿花是民警叔叔。
在幼儿世界里,一切都会“变”,而且变得那样随心所欲,丝毫也没有故意做作。
小  雨  点 樊发稼 小雨点,你真勇敢!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也不疼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推己及人。
在幼儿世界里是“推己及物”,小雨点变成了大英雄,真了不起。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爸  爸  来  信 16 谢采筏 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寄来的吧? 在幼儿世界里,一切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包括微妙的心理活动在内,概莫能外。
可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幼儿的目光中都是非常新奇有趣的,非常亲切温情的,非常单纯明快的。
即使是成人见惯不惊、不屑一顾的事物,在幼儿眼光中都充满奇异的光彩。
我们要学会用幼儿的心灵去感受那个与幼儿密切相关的现实世界,然后再用幼儿的语言(当然不是娃娃腔)来表达他们的独特感受。
这样就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来。
这里所说的“一切事物”,当然是经过作家头脑过滤了的。
“性爱、强奸、凶杀的渲染,过于血淋淋的暴力描写,是儿童文学的禁区。
要一禁到底。
”这当然也是幼儿文学的禁区,同样要“一禁到底”。
我们之所以要回避这些东西,是出于对幼儿身心健康的考虑,它和幼儿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矛盾,正如高尔基所说的:“真实是必要的,但是对于 ①洪汛涛《儿童·文学·作家》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7 儿童来说,不能和盘托出,因为它会在很大程度上毁掉儿 童。

二  幼儿心灵中的幻想世界 幼儿心灵中肯定有一个幻想世界。
这个幻想世界的广袤
深邃远远超过了现实世界。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星月上”、“地面下”还不是幼儿幻想世界的疆界;“花卉”、“昆虫”也还不能穷尽它的人物。
在这个世界里可以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涂上了一层乌托邦色彩。
甚至成人和“神魔”也被儿童化了,被幼儿化了,变得和蔼可亲。
“祖父的手杖可以变成一匹马,发出马的嘶叫,有头有尾,也有尾巴。
” 这个幻想世界,是从幼儿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中产生的。
幼儿的想象力是促进幼儿自身发展的“伟大天赋”(马克思语)。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当然,激发这种想象的原动力,还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
①高尔基《为外国儿童图书目录作的序》②《鲁迅全集》第六卷,第二八页 安徒生《冰姑娘》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8 幼儿文学中所描写的超现实的幻想世界,之所以能被幼儿理解接受。
是因为它与幼儿的心理特征之间呈现出某种一致性。
作家正是利用这种一致性,利用幼儿最容易相信假定的天性,在作品中幻化出千奇百怪的超自然的力量,千姿百态的超人间的存在,活生生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其与孩子们的想象力沟通起来。
要完成这个“幻化”,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是作家的才气、技巧,足以表现类似于幼儿自己幻想和假定的东西。
二是所表现的内容要优于幼儿自己的幻想和假定。
歌德曾经说过:“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于真实的假象。
”幼儿文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用这种“更高于真实的假象”去培养、引导、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使其日后成为他们身上创造力的种子。
最能表现幻想世界的文学样式是童话,童话也最能体现幼儿想象的特点。
因为童话: 1.人物角色数量不多,每个人物有
一、二种显著特征。
好坏对比分明,比喻浅显易懂。
2.情节变化迅速、明显,所描述的环境常常发生突然变化。
对好人和坏人的赏罚报应立即实现。
3.内容夸张。
4.结构重复或重叠。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幻想世界,幼儿文学的内容都是“幼儿世界”。
是幼儿看到的世界,是幼儿听到的世界,是幼儿感 ①陈帼眉。
沈德立《幼儿心理学》第一四三页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9 受到的世界。
即使是幼儿未曾看到、听到、感受到,但也是他们希望探索,乐于遨游的世界。
幼儿文学作品,应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把幼儿世界的真实再现出来。
练习就你和幼儿接触中的体会,想想“幼儿世界”与成人社会有哪些不同。
第四节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凡是能够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就必然有自己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也不例外。
诚然,在幼儿文学中很难找到表现得非常含蓄幽深的意境、刻画得十分复杂的多侧面的典型人物、它既没有对社会人生作鞭辟入微的剖析,也不可能有重大的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
但幼儿文学自有它应该有的美的天地。

一  作品成败的标志幼儿情趣 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最明显的美学特征。
没有幼儿情趣,就没有幼儿文学。
情,是指情感;趣,是指趣味。
二者之间,情是实质,趣是形态,密不可分。
在生活中,月下或午间,幼儿会对自己的影子发生兴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 趣,总想踩住它;一个极不显眼的蚂蚁洞,幼儿能呆看它一两个小时;木偶匹诺曹因撒谎而鼻子变长了,幼儿会连忙捂住自己的鼻子;小女孩会给布娃娃打针;小男孩会问他爸爸为什么不是解放军。
凡此种种,是生活中的幼儿情趣,它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其中也存在着不健康的或无意义的成分,比如,在沙堆旁玩沙子,你抓一把,我抓一把,相互扔起来,对此,幼儿觉得很有趣、很开心,但这种情趣毫无意义,毫不足取。
通常说的幼儿情趣,是指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幼儿情趣。
它是作家依据对幼儿生活、心理的了解,与善于为幼儿写作的艺术功力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是加进了作家思想、感情、认识和评价以后的艺术真实。
杲向真的《小胖和小松》是很富于幼儿情趣的。
不妨引一段作例子: “拍哒!”小松恰好撞在一个叔叔的腿上,跌倒了。
那个叔叔立刻把他扶了起来,可是小松很不服气,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不哭,这才算有本事呢!小松跌倒了,就从来不要人家扶,托儿所的小孩都会自己爬起来。
“我自己,我自己会起来。
”小松说着,又照原样儿倒在地上,然后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又向前跑了。
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它逼真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幼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1 儿生活图景,表现出一个倔强好胜而又天真活泼的
四、五岁幼儿的生活情趣。
作品中的情和趣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小松显然是向往做一个“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的孩子,而这种向往又是通过一个小男孩所特有的,既幼稚可笑又天真可爱的方式来表达的。
其中有语言“我自己,我自己会起来”。
有行动“照原样儿倒在地上,然后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又向前跑了。
”这种独特的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准确地显示了幼儿的性情志趣,谁看了都会忍俊不禁,发出快活的笑声。
再比如,前面所引的《爸爸来信》,它以一个幼儿的口吻,再现了孩子天真有趣的提问。
在孩子想来:信能寄,包裹能寄,脸上的笑当然同样能寄。
要不,妈妈本来没有笑,为什么一接到爸爸来信就露出了笑容了呢?这种联想只有孩子才想得出来,唯其如此,才显出幼儿情趣,给短短的小诗,抹上了一层喜剧色彩。
张天翼的《大灰狼》中,大灰狼的一段独白,也颇有幼儿情趣: 真得处处提防!谁都对我不怀好意。
连我自己的肚子都不跟我好了。
只要我一睡下,我的肚子就咕咕地叫,把我吵醒。
我对它还挺和气的,我问它,“肚咋,肚咋,你闹什么?”我肚子就说,“哼,还问呢!你不摸摸,看我瘪成什么样儿!我要吃羊,没羊。
我要吃牛,没牛。
跟你当肚子可真倒透了楣:还不如去给小耗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2 子当肚子呢!” 这段独白很耐人寻味。
明明是自己想吃羊,却责怪自己的肚子,仿佛狼的肚子和狼是两回事。
它自己倒装得有苦难言象个受气包似的。
剧中,大灰狼直接跟小观众对话。
它很凶残,但并不阴森恐怖;它很狡猾,但幼儿能够理解。
这样的趣事,只能在幼儿文学中找到。
总之,幼儿情趣是在幼儿文学的艺术形象(不仅是幼儿形象)、艺术境界中表现出来的。
有了它,整个作品就变得妙趣横生,亲切诱人。
最后,还需要说明,幼儿情趣和作品的趣味性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趣味性的外延要大一些,宽泛一些。
陈伯吹先生说:“一般说来:新奇,活动,变异,勇敢,惊险,美丽的色彩,亲密的友谊,热闹的场面,有节奏的声调,有趣味的重复,成功而又快乐的结局,等等,都是幼童文学作品中酝酿兴趣的酵母。
”这些酝酿兴趣的“酵母”,有的存在于幼儿生活之中,因而也就酝酿出了幼儿情趣;有的并不存在于幼儿生活之中,而存在于幼儿文学作品之中,因而构成作品的趣味性,它对幼儿仍然产生艺术魅力。
二绝假纯真的心灵美 幼儿文学必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通过幼儿的眼光反映 ①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第五三页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3 生活,对生活作出符合幼儿特点的审美评价。
因此,幼儿文学作品必然带上幼儿强烈的感情色彩。
而幼儿感情中最鲜明的特点是“真”,是纯真无邪,是李贽所说的“绝假纯真。
” 幼儿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小公民。
他们受社会上各种旧思想、旧意识,特别是私有观念的影响较少,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至少是很少被异化。
因此,他们看人看事都能以绝假纯真的眼光出之。
他们不藏奸,不做假,不懂害怕,不计利害,想哭就放声大哭,想笑就开怀大笑,感情中从不夹杂腌臢的东西。
他们自己纯洁,所以对幼儿文学作品也要求纯洁。
这正如鲁迅先生讲的:“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
有一则小故事,很能说明幼儿文学的这种美学特色: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奶奶住在一起,老奶奶腿有残疾,成天躺在床上。
春天来了,奶奶望着窗外说“,我要能到外面去晒晒太阳就好了。
”小姑娘很同情奶奶。
一天,就跑到阳光下用裙子兜了一裙阳光,准备送给奶奶。
可是一进屋,阳光没了,她急得哭起来。
奶奶问明原尾,感动地说,“别哭了,孩子。
我已经看到了阳光,阳光就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心里。
”这个故事很浅显,很朴实,但读来几乎催人泪下,非常感人。
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一颗幼小心灵的稚真纯 ①李贽(1527—1602)《焚书》卷
三,《童心说》《鲁迅全集》第二卷,第二三五页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4 洁。
作品虽不象成人文学,如浩瀚奔腾、变化万千的大海。
却象一泓清泉,虽浅不盈尺,但清澈见底,晶莹可爱。
上述直接写出幼儿心灵美的作品固然感人,那些不直接描写幼儿心灵美的作品,只要它是通过幼儿的眼光去看,用幼儿心灵去体会和评价,也必然会带上幼儿的感情色彩,显出一种稚真的美。
请看刘饶民的《大海睡了》: 风儿不闹了,浪花不笑了。
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那轻轻的潮声呵,是她睡熟的鼾声。
在幼儿心中,大海既是一个会闹会笑,顽皮活泼的孩子,又是一位胸怀广阔,慈爱宽厚的母亲。
孩子的稚气把现实和想象揉和得天衣无缝,它是幼儿对母亲的礼赞,也是母亲吟唱的催人入睡的摇篮曲。
孩子们是惯于用爱和温善的心肠去感受大自然的。
在通过幼儿的眼光反映生活的时候,我们必须从无产阶级的教育要求出发,把幼儿纯朴幼稚的审美标准,提高到对事物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来。
因此,幼儿文学仍然需要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5 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茅盾同志在看了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后,在题诗中写道:“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
”幼儿文学并不排斥幼儿可以接受的哲理。
比如,任溶溶的《小猫、小孩和大人的话》,就很能给幼儿以哲理性的启示。
幼儿文学虽是供三至六岁的幼儿欣赏的,但当他们三十至六十岁的时候,还能咀嚼其中的余味。
幼儿文学只有寓理于事,寓理于乐,才会给幼儿留下可供思索的东西,也才不至于笼统地讲童真,而滑进唯心主义的泥潭。

三  欢快明朗的色调 色调本来是绘画上的术语,美学中也借用它来指作品形式的一般结构和特征。
我们阅读幼儿文学作品,就好象真的走进了幼儿世界。
到处是花朵,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到处是阳光,到处是春风……有人说,幼儿文学是快活的文学,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的美学特色欢快明朗的色调。
这些特色体现在作品的题材、主题、表现形式等方面。
幼儿处在迅速成长的年龄阶段,一般说来,在家长和社会的保护下,他们的生活总是较多地充满欢乐。
他们正在长身体,长知识,浑身充满活力。
他们象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他们象小草,刚刚抽出嫩芽;他们象花朵,刚刚绽开花蕾。
他们虽然稚嫩,却有远大的前途和旺盛的生命力。
别林斯基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6 说过:“每一个人都有幼年时期,或者是精神上和大自然不自觉地和谐一致的时期。
”①由于这种和谐一致,反映在幼儿文学中的气氛,一般都比较优美、明快。
作家总是把慈母般的情愫,注入到作品的字里行间,而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
即使是悲愁辛酸,也往往通过变形以喜剧的形式出现。
这样,供幼儿欣赏的图画故事,色彩都比较鲜艳;供幼儿念唱的儿歌,都单纯响亮,节奏明快;供幼儿听赏的童话,意境都清新优美。
正因为这样,作家们都喜欢把自己为幼儿创作的作品,称为“快活的小诗”,“快活的小剧。
”幼儿不喜欢阴暗的东西。
十七世纪西方清教徒的所谓儿童读物,一度曾出现过许多关于死亡、地狱等恐怖场面的描写,如《基督教丛书》之类,他们想以此吓唬小孩子,要小孩子规规矩矩地信仰上帝,才能“免遭地狱之苦”。
它引起的只是厌恶和恐惧,很快被孩子们所抛弃。
欢快明朗的色调,还特别表现在积极的主题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的快乐,不仅仅是个人意识的最鲜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对周围世界的评价,是孩子们对他所看到的周围事物的积极表态。
” 幼儿还没有真正踏进生活的狂澜,他们把生活的一切都看得很简单,而且出于成长期特有的自信力,对前途总是积极乐观的。
他们常常用肯定的情绪看待周围世界,对一切都作出积极的品价。
所以,在幼儿文学中,善总是战胜恶,美总 ①别林斯基:《莎士比亚的剧本〈汉姆莱脱〉》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7 是战胜丑,好心总是得到好报,勤劳总是换来丰收,丑小鸭总是变成白天鹅,就是悲惨的故事,也总有一个美满的结尾。
这一切跟民间文学一样,幼儿文学和悲观主义总是绝缘的。
从另一方面看,人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幼儿身上,特别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幼儿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现状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将来。
所以,国家即使有困难,也千方百计地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使他们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
其中包括用富有积极意义的幼儿文学作品,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美好的未来。
由于这些原因,幼儿文学较多地塑造可亲的艺术形象,积极热情地讴歌生活,成为非常自然的文学现象。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欢快明朗的色调,也体现在逐渐形成的某些表现形式上。
比如,幼儿不喜欢静止的、沉闷的描写,不管这种描写是关于环境的还是关于心理的。
这就形成故事情节的单纯明快,要有积极的行动,没有行动或行动不快,肯定吸引不了小读者。
成人文学中讲含蓄冲淡,意在言外等等,这些,对幼儿文学是绝对不适宜的。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文学是长于叙事、抒情、议论和想象的,但在呈现画面色彩上就不如绘画直接,在表现音响方面就不如音乐具体。
从幼儿感知形象的方式看,文学远不如戏剧、影视、舞蹈那样直观、富于动感。
唯其如此,幼儿文学不得不吸取诸“家”之长,补己之短,最大限度地增加它的直观性、形象性。
同时,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跟其它艺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8 术形式结合起来。
比如诗歌向音乐靠近,能够配合“律动”;故事向戏剧靠近,便于进行“情境讲述”等。
总之,务求给孩子们造成最生动、最直观、最具体的艺术形象。
这样,作品的人物、语言、情节等才会在幼儿心中活起来。
幼儿文学欢快明朗的色调,与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是不矛盾的。
相反,幼儿文学必需有更为严格的真实性,因为幼儿常常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东西当作真实的现实来感知。
这里容不下“瞒和骗”。
如前所述,幼儿文学主要反映幼儿世界、幼儿情感中欢乐的成分要多一些,这也是事实。
世界是复杂的,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光明,也有黑暗;有崇高,也有卑劣;有真诚,也有虚伪。
但无论怎么说,让幼儿生活得快乐一些总是应该的。
然而,事情总有限度,如果让幼儿喝蒸溜水,吸纯氧气,这于健康又反而不利。
幼几文学既为今天的生活欢笑歌舞,也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更要让孩子们知道,前面还有许多艰难险阻正等待他们去征服,要有吃苦耐劳的准备。
我们的事业需要战士、需要雄鹰,而不是躺在安乐窝里的庸人和燕雀。
只是这一切都应该在幼儿文学是“快乐的文学”这一原则下进行。
因此,教育幼儿正视生活中落后的东西,和幼儿文学积极昂扬的主旋律、欢快明朗的感情色调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
练习简要地分析《爸爸的眼镜》(载《语言》四至七页)这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9 首诗的幼儿情趣。
第五节  幼儿文学的社会功能 幼儿文学是启蒙文学。
它通过文学的手段,给幼儿体、智、德、美以多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对他们的性格、气质、志趣和理想的形成,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出发,幼儿文学的社会功能,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  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表象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又取决于人的素质的发展,也就是取决于人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人的体质和思想觉悟。
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幼儿时期是人的智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般说来,四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敏感时期;四至五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好年龄;五岁开始是掌握数的概念的最佳年龄。
如果延误了这个时期,就不容易顺利地获得这种发展,以至于终生遗憾,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幼儿文学是大有可为的。
幼儿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什么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仿佛心头装着“十万个为什么”。
因此,幼儿文学无论是什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0 么体裁(不单是科学文艺),都承担着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表象,回答“十万个为什么”的任务。
幼儿文学作品中,有关知识性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而必要的知识性描写又给作品增添了色彩和魅力。
日本当代女作家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是以幼儿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童话。
作者在《捕鲸》一章中,以生动曲折的情节,诙谐风趣的笔触,告诉孩子们:“船头是尖的,那儿是驾驶室”,“驾驶室的后边是船舱”,“挨着船舱的,是甲板”。
“因为海水是咸的,一定要带些自来水。
”鲸鱼在海面上露出“象山一样的黑色脊背”,“从脊背上喷出一大股海水来”……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对幼儿来说,算得上是一部《捕鲸大全》,打开了通向航海世界的神秘的窗户。
幼儿的知识经验极为贫乏,头脑中储存的表象不多。
因此,要使作品的知识内容能被理解,较之成人读者、少年读者就更困难得多。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人们传诵的名句,但幼儿无论如何,都不能单从“闹”字上,体味到王国维所说的“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妙处。
所以,要真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激发他们向往科学天地的热情和志趣,一方面要选择幼儿感兴趣又可能接受的知识内容(一般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另一方面知识(抽象的)和形象又要水乳交融。
知识的芳香应从美丽的花朵中散发出来,让幼儿在记住故事、儿歌的同时,也就接受了粗浅的科学知识(作品中切忌有“知识板块”)。
这样,小读者在听赏它的时候,不仅因为作品说出了他们类似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1 的感知而觉得舒畅,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调集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虽然不多)去构成新的“前科学概念。
” 幼儿今天是科学的小客人,明天是科学的大主人。
很多献身科学事业的科学家,都谈到过他们童年时代读了有趣的科学文艺书籍,使他们走向了探求科学的未知世界的道路。
幼儿文学担起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这副重担,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优秀的思想品德基础 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是在六岁前培养的,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人才幼苗。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
人在幼儿时期,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尤其容易接受形象化的教育。
我们借助幼儿文学中的鲜明形象,培养孩子们讲卫生、爱运动、爱学习、会思考、守纪律、有礼貌、爱劳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完全应该也确有可能的。
属于这方面的作品很多,用不着一一举例。
苏联优秀诗人马稚可夫斯基,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不好》的儿童诗。
这个诗题,很能概括幼儿道德感的全部内容。
孩子们总是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中去分好坏,明是非,识真伪,别善恶。
幼儿文学作家也正是紧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2 紧地把握住这一点下大功夫。
比如,瓦·奥谢叶娃的《三个伙伴》,就是从具体行为的对比中,让幼儿明白:以具体行动去帮助朋友就是好的;只说漂亮话而没有实际行动就是不好的。
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幼儿关心朋友懂得友爱的品质。
这些好坏的观念,看上去细小和粗浅,但对幼儿来说,恰恰是他们日后形成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基础,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
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我们这里讲的是非,真伪,善恶等,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三  发展幼儿的语言与思维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好教材。
父母、老师等中介,把幼儿文学转述给幼儿,使其经常活跃在幼儿的口耳之间,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
孩子们总是从幼儿文学中,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词语,他们觉得新鲜的句子结构方式,拣过去用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口里有时会冒出一两句老气横秋的话,就是这样拣来的。
这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有助于他们接受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成果,参加交际活动,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幼儿文学对于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惟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幼儿刚学习语言时,所使用的一些词,实际上代表了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3 他们头脑里的表象。
比如,幼儿在使用“花”这个词时,最初只是指他们所看到的具有花的外形特征的植物,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植物的繁殖器官”。
而随着幼儿所见、所闻、所积累的知识(用语言凝固起来的)逐步增加,他们所使用的词语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才随之扩大。
所以说,借助幼儿文学,使幼儿所掌握的词汇的概括性不断增长,以及语言的连贯性的发展,是幼儿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前提。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用心血凝聚成的,它最能激起孩子们模仿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以有人说,儿歌是会飞的花朵,今天唱在苏州,明天就唱在杭州。
它之所以不胫而走,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巨大积极性是重要原因之
一。
幼儿文学要用优美纯洁健康的语言去培植这种积极性。
我们不能忘记,对于每个全面发展的人,敏捷的合符逻辑的思维能力,比什么都重要,幼儿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幼儿文学的语言特点,在于用尽可能单纯形象的词句,丰富而精细地表现人和物。
比如《乡下来的丹丹》里有这么几句: 幼儿园多大呀,比外婆家的菜园子大多了。
红的不是番茄,是花;紫的不是茄子,是花;黄的不是南瓜,也是花。
这么多小朋友,可以玩“好人坏人”了。
丹丹好象不那么怕幼儿园了。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 这样的文学语言,准确而生动,简洁而富有稚气,很能扣住小读者的心弦。
为此,作家们多方面地学习语言是很必要的。
除了向成人学、向书本学以外,更主要的是向孩子们学习语言。
正如老舍所说:“孩子们识字不多,掌握的词汇也不丰富,可是他们会以较少的词汇来回调动,说出有趣的话来。
孩子们有此本领,儿童文学作者必需学会此本领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
” 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歌德(1749—1832),由于在幼儿时期受到母亲不间断的文学熏陶,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较早地得到发展。
这对他后来写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世界文学名著,无疑地有极大的好处。
文学史上这类事情是很多的。
请记住:“孩子在幼年时期,只要丰富了语言,以后就好办了。

四  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标准而产生的高级情感。
或者说,是由美的事物在观赏者心中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情绪和情感。
审美能力表现在一个人接触到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真正的美时,能感到满意、觉得精神愉快,并由此去鉴别美好与丑恶,纯真与虚假,文明与粗野,崇高与卑下等的能力。
①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第七七页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5 幼儿文学是最美的文学,它总是那么美好,清新明媚,旖旎迷人。
因此,幼儿文学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美的陶冶,同时又“锻炼美的感觉”。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就是这个意思。
幼儿文学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都是通过美感作用来实现的。
这是它区别于其它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本质所在。
幼儿文学作品,一般说来不是以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见长,而是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故事里(幼儿诗歌也大都具有极简单的情节),包孕着美的意境、美的形象,以它特有的美质去征服读者。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往往使小读者如醉如痴,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愉快和享受。
它在发展孩子们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就在奠定以后形成他们精神财富的基础,为长大以后去创造美的生活、美的环境和美的世界作足够的精神准备。

五  愉悦幼儿的心情、保持心理平衡 幼儿文学是欢乐的文学。
它有明显的游戏性质,往往可作幼儿游戏的材料。
儿歌、幼儿戏剧自不必说,就是生活故事、童话故事,也可以边讲述,边表演。
这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已经普遍的采用。
新奇有趣的情节,绚丽多彩的画图,活泼悦耳的音韵节奏,机智幽默的情趣,都使得幼儿神彩飞扬,心情愉悦,带来阵阵笑声。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6 不可回避,幼儿生活中有时也有幼儿的苦恼,也有精力过剩而无所事事的时候。
而且他们纯洁稚嫩的心灵的承受量又比成人小得多。
于是,“苦恼”和过剩的精力都需要渲泄,或者说转移。
如果没有渲泄,封闭种种内心的苦恼,让其无声无息地消失,就只能导至幼儿性情呆滞或心情不安。
而幼儿文学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成了渲泄点,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了新的情绪体验,转移了幼儿的注意,维持住正常的心理平衡。
从这个意义讲,幼儿文学具有止哭的作用,说它是“止哭文学”①也未尝不可。
任溶溶的诗《弟弟看电影》写道:“只要看到电影里,一有坏人害好人,他就急得哇哇叫:‘快快来啊,解放军!’解放军啊一出现,他就乐得往上蹦,好象他也骑着马,正在杀敌打冲锋。
”电影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哇哇叫”,“往上蹦”却是“渲泄”的生动写照。
幼儿文学的社会功能,分别说来就是这五个方面。
它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相关。
它在本质上总体上最终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当然,不是说每一篇具体作品,都要等量齐观地同时起上述五个方面的作用。
它们之间也并非互相对立各不相干,而是各有侧重,有机地统一在作品之中。
它们犹如春天的阳光雨露,无声地滋润着幼儿的心田。
①这里只是借用鲁迅杂文的篇名,与鲁迅杂文(见《伪自由书》)的内容没有任何联系。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7 练习
一、幼儿文学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相关。
对此,你有何想法?能举例说明吗?
二、下面是相同题材的三首诗,反复朗读后,填写下表;或以此为例自拟题目,说明幼儿文学和其它文学是有区别的。
秋叶 秋叶美,扁又弯,掐片秋叶当小船。
红的帮。
黄的船,五颜六色映蓝天。
水中行, 浪里钻, 好似繁星亮闪闪。
余音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8 风儿吹,鸟儿欢,乘坐小船去游览。
(选自《新童谣》 133页) 秋风 金瑞华 秋风姐姐,到处寻找孩子们,山前、路旁、河边, 怎么都找不见? 噢!原来在广场上,把球踢得正欢,她赶忙跑过去把孩子的汗水揩干……(选自《百家诗选》231页) 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冷的深谷。
何其芳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9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枫叶的影。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地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寤在牧羊女的眼里。
1931.9.19晨 (选自《汉园集》)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0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1 第二章  幼  儿  诗  歌 第一节  儿歌
一  儿  歌  概  说 儿歌来自民间,起源很早。
相传“尧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
”可见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部落联盟时代,儿歌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但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没有“儿歌”的说法,而是称为“孺子歌”、“小儿语”、“童谣”等。
所谓童谣,根据《国语·晋语》的解释是:“童,童子,徒歌曰谣。
”明代学者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进一步对“徒歌”加以诠释“徒歌者,谓不用丝竹相和也……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即是说,童谣就是指不用丝弦竹管作伴奏,而又生动地表达了胸中情愫的孩子自编自唱的歌谣。
这种说法是符合实际的,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①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2 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儿歌跟儿童一样,受到封建统治者与迷信思想的歪曲与糟踏。
历代的天文志、五行志都把儿歌解释为熒惑星(火星)的口授,视为灾祸降临前的一种“咎徵”,是“诗妖”作祟的产物。
本来是儿童生活的艺术折射,封建卫道者硬说成是某种天意的反映,硬把儿童自唱自娱的艺术活动,强行变成了神学的附庸。
这是封建时代儿童的不幸,也是儿歌的不幸。
到了明代,吕德胜、吕坤父子所著的《小儿语》才开始有了改变。
它的内容虽仍是“理义身心之学”,但到底认识到了儿歌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而且看到了儿歌的教育作用,“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
” 鲁迅先生不愧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辛亥革命后,他竭力主张:“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用来“表见文化”、“辅翼道德”、“辅翼教育”。
他还亲自动手搜集了北京、安徽、江西等地的儿歌,寄给周作人,供他研究编集使用。
在鲁迅等人的倡导下,一九一八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创办《歌谣周刊》,发表了不少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的童谣,并且在这些童谣上冠以“儿歌”的名称,此后,“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专用术语就沿用下来了。
现在所讲的“儿歌”,不是指民间流传的童谣,而是指作家的诗歌创作,对童谣则称为“传统儿歌”。
现代意义上的儿歌,是指具有民歌艺术风格、符合幼儿 ①《集外集拾遗补编·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3 听赏要求、顺口易记的短小诗歌。
它是诗的童年,也是童年的诗。
儿歌是幼儿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以后,儿歌跟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那些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的孩子,入园难免哭泣,这时阿姨和园里小朋友可以一边拍手一边唱: 新来的小朋友,快不要哭!你看小熊也不哭,你看小猫也不哭,不哭,不哭,都不哭。
(郑春华《 新来的小朋友) 也许孩子没有作操的习惯,那就不妨唱唱: 风吹杨柳飘飘,小鸟学我操操: 我伸腿,它踢脚;我拍手,它跳跳; 我把腰儿弯弯,它把尾巴翘翘。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4 操好了,再见了,小鸟“噗哧噗哧”飞走了。
(皮作玖《小鸟学我操操》》 培养孩子们的卫生习惯,保证身体健康,是每个家长和老师的职责。
如何培养呢?比如饭后就可以唱: 小牙刷,手中拿,天天早晚把牙刷,上下刷,里外刷,刷出一口小白牙。
(蓝星《空中花园》) 在教幼儿书写阿拉伯数字以前,先念熟下面这首儿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 “1”象铅笔细长条,“2”象小鸭水上漂。
“”3”象耳朵听声音,“4”象小旗随风摇。
“5”象秤钩来卖菜,“6”象豆芽咧嘴笑。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5 “7”象镰刀割青草,“8”象麻花拧一遭。
“9”象勺子能吃饭,“0”象鸡蛋做蛋糕。
( 郭明志《 数数歌》) 跟孩子讲爱国主义的大道理很难凑效,不如吟唱《祖国真美》这首儿歌: 大公鸡,花翅膀,喔喔高啼向东方。
歌声美,歌声亮,请出一颗红太阳。
红太阳,放光芒,一颖宝石镶天上。
照着祖国山和水,金光闪闪真漂亮。
(杨万宁) 事实证明,儿歌确实跟幼儿的生活、情感、语言、思维等有着天然的联系,幼儿由它伴随着成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借助儿歌,可以在幼儿的心田,播下至真、至美、至善的种子。
这种子长出的藤蔓、花叶、果实,会在他们心里保存到须发斑白、老态龙钟的时候。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6
二  传统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 在长期口耳相传的岁月里,儿歌由于受到汉语语音形式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若干特殊艺术形式。
这种特殊艺术形式象古典诗词中的“格律”、“词牌”一样,它一经形成,又反过来促进儿歌在艺术上更臻于完美。
这些艺术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
下面各有侧重地作些评介。
摇  篮   曲摇篮曲是母亲哄孩子睡觉时哼唱的,所以又称为催眠曲。
它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当时虽不解其意,但在母亲温柔悠扬的声调中,会感受到一种特有的节奏和温馨,自会带着笑靥进入梦乡。
凡是摇篮曲,一般都有“睡吧”、“宝宝”这类字眼。
它可以咏唱夜景,可以吟唱对亲人的思念,更多的是寄托对孩子的希望。
世界上许多诗人都创作过摇篮曲,作曲家又给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成为老少咸宜的艺术品。
如印度尼西亚的《宝贝》,欧美流行的《平安夜》等等。
由克劳谛乌斯作词,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更是长久地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我国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摇篮曲》是很有特色的: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7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越摇越慢;诗句增长,节奏也随之舒缓,摇篮中的孩子渐渐悄然睡去。
此时,母亲的心里定然也会泛起幸福的涟漪。
在新中国的土地上,沉浸在这种幸福之中的家庭又何止千万。
传统形式的摇篮曲,也能让人感到时代脉搏的跳动。
数  数  歌数数歌是通过数数的方式来吟唱的儿歌。
这种儿歌特别容易记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幼儿对数和数序的观念。
数是抽象的概念,为了增加吟唱的趣味性,数数的儿歌总是巧妙地把数嵌进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中。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式:第
一,把数目字与幼儿游戏活动结合起来。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8 为了组织捉迷藏的游戏,交待游戏规则,有一首题为《一猫子》的儿歌: 一猫子,二猫子,三猫子,放出猫子捉耗子。
捉得到,吃耗子,捉不到,饿肚子。
这里丝毫不露痕迹地把“
一、二、三”嵌进了儿歌。
小班的幼儿会在笑声中理解它的含义。
在做抽中指的游戏时,幼儿一边观察哪一根是中指,一边吟唱: 一二三四
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找到,碰见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
五。
数字随着幼儿年龄增长会越来越复杂,与游戏结合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多样。

二,把数目字与月令或植物名称结合起来,这类儿歌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9 的数量很多,各地流传的内容大同小异。
跟月令结合能使幼儿初知民俗。
比如: 正月要把龙灯耍,二月要把风筝扎,三月清明把柳插,四月牡丹正开花,五月龙船下河坝,六月要把扇子拿,七月双星桥上会,八月中秋看桂花,九月重阳登高去,十月初十打糍粑,冬月天寒要烤火,腊月过年把猪杀。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蔬菜、花卉、水果和其它农作物品种繁多,数字一旦跟这些名称相结合,既有趣又有助于增长幼儿的见识,比如: 正月甘蔗节节长,二月青果两头黄,三月梅子酸汪汪,四月枇杷满街黄,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0 五月杨梅红如火,六月莲蓬水中央,七月红菱人人爱,八月苹果装满筐,九月栗子双开口,十月金桔满园香,十一月桔子红彤彤,十二月黄菱肉儿脆松松。
各地植物名称和时令不尽相同,如果搜集当地的这种传统儿歌供幼儿吟唱,他们会倍感亲切,有助于培养热爱乡土的感情。

三,把数目字与量词结合起来,使幼儿养成准确使用量词的习惯。
比如: 一个小宝宝,两把小铜号,三棵黄桷树,四方草坪好,五个甜桔柑,六支大香蕉,七根长甘蔗,八颗老红枣,九只黄鸟鸣,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1 十匹花马跑。
这里列举的东西,大体不出吃的、玩的范围,它们对幼儿很有吸引力。
借鉴这种形式,可以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儿歌,比如滕毓旭的《量词歌》: 一头牛,两匹马,五头肥猪一群鸭,十棵桃树万朵花,我家小院一幅画。
它以孩子的口吻,简短的语言,热情歌颂了我国农村的新气象。

四,把数目字与简单的计算结合起来。
这类儿歌对于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大有裨益。
比如家喻户晓的《数蛤蟆》、《数螃蟹》、《数肥猪》、《数小鸡》等。
且看流传在四川的《数蛤蟆》: 一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兵蹦兵蹦跳下水。
两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2 兵蹦兵蹦跳下水。
嘴、眼、腿的数目,可以继续往下推算,直到尽兴为止。
它以浓郁的趣味性,代替了枯燥的乘法口诀,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总之,抽象乏味的数字,一旦跟具体可感的实物组成了有趣的儿歌,就会给幼儿增添无穷的乐趣。
但是,传统的数数歌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大多显得陈旧。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们推陈出新,使数数歌大放异彩。
比如,任溶溶的《我给小鸡起名字》:
一、二、
三、四、
五、六、
七,妈妈买了七只鸡。
我给小鸡起名字:小
一、
二、小三、小
四、小五、小
六、小七。
小鸡一下都走散,一只东来一只西。
于是再也认不出: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3 谁是小
七、小六、小
五、小四、小
三、小一、小
一。
这首儿歌,在对称反复的结构中,简洁明快地画出了一个浑身充满稚气的幼儿的形象。
诗行成楼梯式排列,仿佛数鸡的指头和目光都随着“走散”的鸡群,渐渐移向远方。
诗人运笔自如,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拗  口  令拗口令是用读音相近(包括声、韵、调)和容易读错的字词来表达诙谐幽默内容的一种儿歌。
它要求朗读者念得快速流畅,从而达到训练幼儿口齿与思维的目的。
拗口令的兴起与流传,跟明清以来市民文学的发展和艺人们在茶楼酒肆的演出活动有关。
辑录在《孺子歌图》①中的拗口令,是产生年代较早的作品:“……地下有个破砖头,绊倒了秃丫头,撒了羊骨头,狗咬了大马猴,折坏了破笆斗。
”从中可以窥见早期拗口令的一斑。
①此书系美国人何德兰依据《北京儿歌》编辑而成,于1900年在纽约出版。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4 专门为幼儿创作的拗口令出现得较晚,至今尚未引起文学界的足够重视。
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根据幼儿发音的实际情况,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适合的拗口令,有针对性地供孩子念唱。
用它来帮助幼儿正确地分辨四声、读准字音。
阮居平写丰收景象的《鸭与霞》,是一首很有新意的,可供幼儿念唱的拗口令: 弯弯水田一片霞,水上游来一群鸭。
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麻花鸭游进五彩霞,五彩霞网住麻花鸭。
乐坏了鸭,摇碎了霞,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这里,wǔcǎ ix ia和mǎhuiy ā交替出i现,其中wǔ与 cǎi是三声连读,ia、 a、 ua容易混淆。
幼儿既可以借此练习变调和区别韵母,也能从中受到美的陶冶,同时,给生活增添了乐趣。
此可谓一石三鸟了。
语音是否清晰准确,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幼儿教师和家长绝不能掉以轻心。
问  答  歌问答歌也叫“盘歌”、“对歌”、“猜谜调”等。
它是通过设问作答的形式来表现内容的儿歌。
可以自问自答,层层深入;也可以互问互答,彼此诘难。
总之,意在表达一些常见事物的特征,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从而扩大他们的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5 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
解放前夕,在成都流传的《你姓啥》,可以窥见问答歌 的一斑: 你姓啥?    啥子桂?我姓唐。
肉桂。
(与“肉贵”谐音,意指物价飞涨)啥子唐?啥子肉?芝麻糖。
狗肉。
啥子芝?啥子狗?桂枝。
门口有条大黄狗。
(“黄狗”指伪警察) 这种儿歌问得自由,答无拘束,只要求答句最后一个字与问句最后的字,音韵相同。
它形式活泼,跳跃性大,可长可短,很受幼儿欢迎。
又如杨兆民的《我唱歌儿骑着马》: 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我唱歌儿骑着马。
什么马?大马。
什么大?天大。
什么天?青天。
什么青?山青。
什么山?高山。
什么高?塔高。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6 什么塔?石塔。
什么石?化石。
什么化?现代化。
为了四个现代化,从小努力学文化。
这首问答歌,有鲜艳的色彩,嘹亮的歌声,含有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较之同类的传统儿歌,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连  锁  调连锁调就是平常说的字头咬字尾。
这类儿歌的特点是,上句末尾的词语跟下句开头的词语相同,随韵结合连成一气。
连锁调的儿歌,句与句之间如线穿珍珠,读起来很顺口,音乐性强,易唱易记。
有一首《学哪样》的连锁调,讽刺缺乏恒心怕困难的毛病,诙谐有趣,流传很广: 一二三四
五,我要学打鼓;打鼓怕用力,去学编斗笠;斗笠孔孔多,又去学补锅;补锅难得铲, 再去学补碗;补碗怕打烂,改学补鼎罐;鼎罐黑呼呼,又去学宰猪;猪儿宰不死,长了白胡子。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7 邓德明的《做习题》,是学习传统儿歌的新成果。
小调皮,画小马;做习题。
小马跑,习题难,画小猫;画小雁;小猫叫,小雁飞,吓一跳。
画乌龟;学文化,乌龟爬,怕动脑, 看你怎么学得好? 这首儿歌句子非常简短,内容更符合幼儿的生活实际,成功地画出了一个“小调皮”的形象。
孩子们读它,仿佛在照哈哈镜,自然地会笑出声来。
连锁调首尾紧相衔接的特点,非常类似修辞学里的“顶针”。
不过,修辞学上的顶针常在一段一句中偶一为之,意在把意思一层一层地推向深入。
例如,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师大的演讲:“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再比如,《乐府诗集》中的《西洲曲》:“低头望莲子,莲子青如水……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它们在诗文中处于“局部”范围。
而儿歌中的连锁调,是以此独立成篇,是“整体”的。
其作用正如郭沫若所说:“转辗蝉联而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8 有意无意,无意有意,最是童谣的神妙处。
”① 颠  倒  歌颠倒歌又称为滑稽歌、古怪歌、稀奇歌,四川人称为扯谎歌。
它的特点是渲染违背常理的奇怪现象,让幼儿去思索“真的是这样吗?”从而产生“并非如此”和逗乐的效果;或者实话实说,以废话连篇引起幼儿的欢笑。
前者如:“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
”后者如:“日头出来照东墙,筷子没有扁担长,瘦子没有胖子胖,老头的胡子长在下巴上。
”颠倒歌在风格上类似于漫画,总是鲜明突出地把事物的某种特征集中夸张地展现出来,让人觉得奇特、古怪。
这对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幽默感,很有好处。
不过,颠倒的事物应该是幼儿一望而知的,是非很明确的。
如果没有抓准特征,夸张不强烈,就不可能激起愉快的笑声。
相反,会使孩子们感到模棱两可,“好象是这样的”。
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张继楼的《错歌》是近年来以颠倒歌形式创作的优秀作品: 刚刚六点过,猫儿进了窝。
太阳就落坡。
蝙蝠飞上天,鸭子跳上树,正把蜜蜂捉。
见《儿童文学之管见》载《沫若文集》第十卷。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9 的儿不怕热,舌头嘴边拖。
飞来萤火虫,把我手烫破。
蚊子叽叽叫, 直往灯上落。
月圆星星多,怎能不唱歌。
请您想一想,唱错没唱错。
作者有意识的把事情颠倒,作反常叙述,使幼儿从中加深对正面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区分正确与谬误的目的。
这比直接告诉正确结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印象深刻得多。
它比传统的颠倒歌有更积极的内容,更健康的情趣,而且内容与形式揉合得浑然一体。
谜语谜语,我国古代称为“廋辞”、“隐语”等,廋(sōu)辞就是不便明言而有所藏匿的话。
有的谜语以儿歌的面貌出现,成为儿歌中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
这是我们要着重讨论的对象。
有的谜语不以儿歌形式出现,如: 10+10=10(打一物)谜底:手套Goodmornin(g打一字)谜底:谭 这类谜语,即使它很有趣,也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中。
谜语都是由谜面(喻体)、谜底(本体)和谜目(打一……)三部分组成。
谜面是巧妙地隐喻着本体的儿歌。
谜底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0 是儿歌吟唱的对象。
谜目是由谜面通向谜底的桥梁,它对谜底的类属加以限制,提示猜谜者从某一方面去思考。
依据谜底的性质,谜语可分为“字谜”、“物谜”、“人名谜”、“地名谜”等等。
供幼儿猜测的谜语,一般都是“物谜”。
当然,特别浅显有趣的其它谜语,也不是绝对不能猜。
比如: 顽皮小家伙,自称大哥哥。
排队抢领头,上课花样多:算术课,立得正;语文课,横着睏;音乐课上嚷“嘟嘟”。
打一汉字    谜底:
幼儿很喜欢猜谜语,因为它是一种具有竞赛性质的有趣的智力游戏。
它不受时间、器材和场地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幼儿经常参加猜谜活动,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生活;既可以发展联想、推理、判断的能力,又可以丰富语汇,锻练说话的能力。
鉴于谜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幼儿教师有必要也有可能学会自编谜语。
下面就谈谈幼儿谜语的创编问题:首先,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谜底。
只有这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1 样,经过谜面的暗示和谜目的引导,幼儿才有可能猜出谜底,感受到成功的愉快。
如果谜底是幼儿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头脑中毫无该事物的表象,这就无论怎样联想也猜不出来。
当然也就兴味索然。
其次,对谜底进行认真地分析,掌握它的形状、颜色、性质和作用等方面的特点,并与其同类事物比较异同。
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写出巧妙、新颖、富有幼儿情趣的谜语。
写作谜面,关键是要处理好“隐”和“显”的矛盾。
即把谜底最本质的特征隐蔽起来,而只显露出一些非本质的特征,供幼儿猜测。
这里有一个分寸问题,太“隐”了无法猜测,太“显”了一望而知勿需猜测,两者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为这样,刘勰(约465一约520)在《文心雕龙》中,把谜语的特点概括为“辞欲隐而显”,是很有见地的。
写作谜面的具体方法有所谓描述法。
那就是用明快生动而又有韵律的语言,从形状、现象、用途等方面进行描写。
如例, 弟兄四五人,各进一道门;哪个走错路,出来笑死人。
打起床后必做的一件事    谜底:扣钮扣 还有所谓矛盾法。
就是通过揭示谜底与一般事物的矛盾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2 (差异)现象,来显示谜底的部分特征。
例如: 有翅飞不起,有嘴无言语;有皮不长毛,有头缺颈子。
打一常见水生动物 谜底:鱼 此外,还有兼用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法。
例如: 有件东西本领大,尖尖嘴儿总朝下;说话就行走,行走就说话。
打一学习用具  谜底:笔 这里,前两句从作用、状态方面进行描述。
后两句用矛盾法,指出与众不同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写作谜语,都不能在谜面中出现与谜底相同的字句,包括同音字在内。
例如: 虽说也是花,园中不种它;一年四季开,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3 戴它人人夸。
它的谜底是“光荣花”。
这种情况称为“犯底”,是谜语创作中的大忌,一定要注意避免。
为幼儿编写谜语,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
既是文学,就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这里所介绍的方法,只是入门的向导。
优秀的谜语应该具有浓厚的趣味性,适度的疑难性,广泛的知识性,强烈的文学性。
要达到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有待于在写作实践中去探求。
关于“游戏歌”人们在谈论传统儿歌的时候,往往都把所谓的“游戏歌”,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来对待。
其实,这是把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与儿歌的作用混为一谈了。
事实是,我们前边所说的“摇篮曲”、“数数歌”、“拗口令”、“颠倒歌”和“谜语”等,都无不具有游戏的功能。
而人们所说的“游戏歌”,在艺术“形式”上与一般的儿歌并无二致。
况且,游戏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不可能有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去规范它,使它固定在某一点上。
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人们把科学文艺误认为是一种文学样式一样。
其实科学文艺除了内容上直接间接、或多或少跟“科学”有关外,它在艺术形式上与一般的文学是没有区 ①这种论点除散见于报刊杂志外,尚有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试用课本,五院校合编的《儿童文学概论》等书。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4 别的。
所以,不宜把“游戏歌”作为传统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 来看待。
总之,利用传统儿歌的艺术形式,完全可以表现新的内容,写出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的新儿歌。
我们根据新的时代需要,把握儿歌的基本特征,也同样可以创造出儿歌的新形式。
儿歌应该有时代色彩,时代色彩主要体现在内容上,也应体现在形式上。

三  儿歌的基本特征 讨论儿歌基本特征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儿歌是短小的诗歌,凡是诗歌具有的要素,儿歌都应该具备。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儿歌姓“儿”,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幼儿,它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幼儿的生活、情感和志趣等。
因此,所谓儿歌的基本特征,实质上是幼儿的年龄特征在诗歌中的反映,儿歌的一切特点,都可以从幼儿心理的角度找到依据。
不仅儿歌是这样,幼儿文学中其它体裁的特点,也都是这样。
儿歌的基本特征,从内容上讲,是单纯集中,一听就懂。
幼儿接受儿歌不是通过思考去理解,而是通过听和唱去感受。
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5 的,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比如,幼儿认识“红”,总是跟红太阳、红五星、红苹果、红皮球等具体物件联系在一起。
抽象地跟幼儿讲“红”,或讲红的抽象意义(“红透专深”等),他们是不可能理解的。
因此,内容空洞深奥、繁杂枝蔓的儿歌,幼儿是不欢迎的。
前几年,有过这样的儿歌: 大庆红旗毛主席树,自力更生威力大。
大寨红花毛主席栽,改天换地绘新画。
“四人帮”野心大,想砍大庆旗,要拔大寨花……王张江姚全打垮。
作者的命题立意无疑是正确的,句子也还顺口可读,但是,作者忘记了儿歌是诗,儿歌的读者是幼儿,短小的一首儿歌,既写工业,又写农业,一直写到天翻地覆的政治斗争,这样,幼儿怎么接受得了! 优秀的儿歌却不是这样。
请看再耕的《小板凳》: 小板凳,真听话,跟我一起等妈妈。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6 妈妈下班回来了,我请妈妈快坐下。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从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横断面,集中表达孩子对妈妈的爱,很富有幼儿情趣。
儿歌写社会变化,也要抓住幼儿能理解感兴趣的形象。
请看写农村巨大变化的《哈蟆洼》: 从前蛤蟆洼,遍地碱巴巴;十年九年荒,蛤蟆怨它家: “苦哇!”“苦哇!” 如今蛤蟆洼,挂满绿纱纱;风吹稻花香,蛤蟆夸它家: “富哇!“富哇!” 作者吴珹巧妙地利用蛙声展开想象,其事可谓小矣。
但“苦哇”、“富哇”的对比,又如此鲜明可感。
整首儿歌朴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7 实自然,不见斧凿痕迹,但反复诵读却又倍感真切生动,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儿歌的读者(听众)年龄最小,篇幅也非常有限,所以它的内容一定要单纯集中,一听就懂。
为此,作者总是只取幼儿能够感受的生活断面中的某一小点,粗线条的但又是富有表现力的去谱出幼儿心中的歌。
单纯不是单薄,不是空泛。
一听就懂也不是一览无余。
象《蛤蟆洼》这样的儿歌,给小读者留下的可供思索的空间就很大(尽管不是每个小读者都会去思索的)。
至于为什么同一个地方“苦哇”、“富哇”,恐怕就是成年人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从艺术构思方面讲,是要努力从幼儿的“视角”去展开丰富的想象。
艺术构思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它要求作者善于从分散的、自然形态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有用的内容、深刻的主题,并且巧妙地把它组织在作品中。
就儿歌而言,在构思时,作者总是尽力去把握幼儿独特的想象和感受,去发现幼儿看问题的“视角”,然后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去选择、提炼、凝缩所要表现的对象。
这样想象和感受才会新颖奇特,儿歌也才会活泼有趣。
比如,张继楼的《蜜蜂》: 小蜜蜂,真灵巧,随身带个针线包。
花家姑娘出嫁了,请她缝件花花袄。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8 细针密线缝得好,送瓶蜜糖当“扎包儿”。
(原诗自注:扎包儿,四川方言,礼物的意思。
) 以蜜蜂采蜜为题材的儿歌,可以说举不胜举。
但大多不外是:“小蜜蜂,会做工……长大我要学蜜蜂”之类。
这首儿歌在构思上就不落窠臼。
作者把蜜蜂采花酿蜜完全“倒过来”,从花出发,是花姑娘出嫁请蜜蜂去赶制嫁装,花是主动者。
由于蜜蜂的针线活干得特别好,花姑娘才用蜜糖来感谢她。
小蜜蜂心灵手巧,花姑娘热情大方。
这纯然是孩子们独特的想象和感受,也是诗作者深入幼儿世界觅到的硕果。
由此看来,在构思过程中寻找到一个具体的、新颖的,能构成作品焦点的幼儿“视角”,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而展开想象,才有可能获得诗的形象,产生如朝露似水晶的诗美。
在寻找幼儿视角的时候,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起着支撑的作用。
他“总是借自己心灵上的第一行文字,去阅读其他孩子心灵上的第一行文字的。
”日本儿童文学理论家上笙一郎也指出:“我们成年人都无一例外地有过自己的孩提时代,每一个人都有着某种形式的‘幼少年时代体验,。
”“成年作家以反映‘幼少年时代体验’和‘儿童体验’为自己的文学使命,儿童文学正是在这里诞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儿童文学中达到自我表现。
”上述说法虽然不同,但实质 ①雁翼《儿童诗美的基础》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第四八页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9 是一样的。
那就是作者的童年生活体验,在创作中起了奠基的作用。
所以,努力找回自己已逝的童年的感情生活,才能更好地走进今天的幼儿精神世界,进而发现今天的幼儿的“视角”。
从语言上讲,儿歌特别富于音乐性和动作性。
儿歌属于诗的范畴,诗的语言自然要凝炼,传神、生动,这是不言自明的。
儿歌为了要照顾幼儿学习语言和发音的特点,它更强调音韵和谐、重章迭句,具有强烈的音乐性。
儿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口语化、节奏和押韵上。
这里着重谈节奏。
节奏又叫节拍或音顿。
它是指每句音组的长短和多少要有一定的规律,在吟诵诗句时,是由极短暂的停顿来表现的。
一般说来,三字句为两个音顿,五字句为三个音顿,七字句为四个音顿。
表达欢快的情绪需要轻快的节奏,表达低沉的情绪需要缓慢的节奏。
以《小鸭子》为例,标示如下: 小鸭子,一身黄,嘴巴扁,颈儿长。
短短尾巴大脚掌,一摇一摆下池塘。
使用模声拟状的词语对增强儿歌语言的音乐性,效果非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0 常明显。
试以胡鸣树的《啄木鸟》为例进行说明: 山林里“托!托!托!” 啄木鸟“啄!啄!啄!” 为树木除害虫, 一条不漏“捉!捉!捉!” 这首儿歌基本上是三字句,读起来跳跃活泼节奏感强。
其中间隔重迭“托、啄、捉”三个韵母相同的字来摹声拟状,既出神入化地描绘出啄木鸟一心治虫的专注神态,同时在听感上,又自然和谐地给人以余音绕梁的音乐美。
再看王建中的《跑》: 爷爷跑,胡子翘,姐姐跑,蝴蝶飘,哥哥跑,一溜烟,奶奶跑,把手招。
做什么?你看,拖拉机开来了!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1 作者抓住男女老少各目的特点,连续地摹拟他们的动作神态,既烘托出人们先睹为快的心情,也使得儿歌的节奏与跑步的急徐相互映衬。
这样,整首儿歌读起来宛转悠扬,节奏感非常强烈。
幼儿好动不好静,所以读儿歌也喜欢那些具有简单情节,语言富于动作性的儿歌。
语言有了动作性,直感性就特别强,就能够充分唤起幼儿的注意。
因此,准确而充分地使用动词,增强语言的动作性,在儿歌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选用动词跟情节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儿歌中毫无情节,只是静态的抒情状物,选择动词也就失去了前提和依据。
苏联著名儿童诗人巴尔托的诗,那怕是很短的诗,都有一定的情节。
柯岩的“快活的小诗”,也都有一定的情节。
所以如此,其中就有这个因素。
下面两首儿歌使用动词很充分,语言特别富于动作性: 买  冰  棍  儿刘章 小妹子儿,买冰棍儿,拿在手上冒白气儿,咬了一口真带劲儿,去问妈妈咋回事儿?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开  小  船 72 冯幽君 天连海,海连天,做只小船放海边。
风儿一吹开了船,浪一蹦,船一颠,一蹦一颠上蓝天。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动作,是幼儿认识外在世界的主要手段之
一。
幼儿借助于这些具体的动作去进行思维,才能更好地领受儿歌的内容。
上述儿歌的句子中,准确而充分地使用动词,把“小妹子儿”和做船的孩子的心理与神态刻面得很生动,能够充分唤起幼儿对发出动作的“对象”的注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儿歌是幼儿心灵的歌,是用幼儿的语言(当然要经过艺术加工)唱幼儿的真情实感。
它跟枝头小鸟的鸣唱一样清脆悦耳,宛转动情。
它将伴随幼儿度过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四  儿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3 活所采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它包括描写、叙述、抒
情、说理、虚构、夸张、烘托、对比、伏应等。
表现手法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
形式从来都是随着思想内容的需要不断变化的。
同时,各种表现手法在具体作品中,也是交互为用,而且受体裁制约。
因此,不可能有什么简便易行的“儿歌创作法”。
这里,只是就儿歌最常用最基本的手法,作扼要介绍。
比  和  兴“比”就是“打比方”,就是广义的比喻。
我国汉代学者研究《诗经》就把“比”列为“六义”之
一。
古希腊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也在《诗学》中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可见,中外的学者对“ 比”的重视都不相上下。
其所以如此,不外在于增加诗的形象性、可感受性。
“比”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第
一,表现的对象和作比的事物之间必须在整体上、本质上各不相同;第
二,表现的对象和作比的事物在形式因素(如形体和色彩等)或内容因素(如性能和用途等)上存在一定的“相似点”。
即是说,我们不能用左手比右手,因为它们在本质上相同。
我们也不能用石头比露珠,因为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具备“相似点”。
此外,“比”要取得好的艺术效果,还必须“取类不常”。
那就是作比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老是用鲜花去比美人。
①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4 儿歌中的“比”,需要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去寻找两者之间的“相似点”。
只有这样才能构成既有幼儿情趣又新颖贴切的比喻。
儿歌中这类例子是很多的:“红鸡冠,白羽毛,好象红花云上飘”;“荡秋千,象只蝴蝶飞上天”;“红脚掌,趟清波,游来游去象滑梭”;“绵羊绵羊象云朵,我赶云朵上山坡”;“海面上,一朵朵浪花,追呀,跑呀,就象个娃娃”;“小树叶,飘呀飘,飘在空中象飞鸟”。
这些用去作比的事物,都是幼儿能够见到的,想到的,对他们有吸引力的,甚至就是他们自身。
这样,幼儿会感到格外亲切。
相反,如果刻意追求深度,脱离幼儿生活,反倒会弄巧成拙。
比如,某儿童文学专辑里,有题为《浪》的一首诗。
其中有这样的“比”:“是落魄的醉汉,踉跄在海边”。
这无论从儿歌的角度看,还是从儿童诗的角度看,都成人味十足,孩子们是不欢迎的。
儿歌创作中,有时用一件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幼儿未必就能领会,同时作者也还意犹未尽。
于是象古典诗歌一样,多方设譬,采用“博喻”的手法也就很必要。
比如: 天上云,一层层,象小狗,象羊群,象蘑菇,象鱼鳞,又象两个小娃娃,坐着凳儿在谈心。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5 作者徐青用了五个具体事物来衬托云彩的形状,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最终使得云彩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显然,这里如果取消了“博喻”,恐怕这首儿歌也就不复存在了。
“兴”,就是宋人朱熹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往往用在诗的开头或一章一节的开头,先描绘某一事物,从而引起对所要咏唱的另一事物的联想。
托物起兴,实质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方法。
它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进诗的天地。
它的作用大体上是两个方面:
一、单纯为了和谐音节韵律,与所咏唱的事物没有任何联系;
二、暗示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或环境气氛,与所咏唱的事物有不明晰的联系。
儿歌中使用“兴”的手法,固然有“引起所咏之词”的意思,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吟唱儿歌的兴趣。
因此,借以起兴的事物应该是幼儿最感兴趣最熟悉的东西。
诸如动物、花果、玩具等。
比如,“小麻雀,站树丫,姐姐种菜我种瓜”。
这是用动物起兴,除押韵外与儿歌内容毫无关系。
“春季桃花红又红,红军革命快成功”。
这是用植物起兴,除押韵外,多少点明了时间,烘托了气氛。
“燕子爱桃花,老师爱娃娃”。
这既是“比”,又是“兴”,前句引出后句。
“嘀嘀嘀!嘀嘀嘀!我是一个小司机”。
这种起兴方式给幼儿游戏活动有关。
前人总结创作经验,认为诗歌的结构应该是“凤头、猪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6 肚、豹尾”,这话讲得既形象又深刻。
儿歌用“兴”的手法,正是要造就一个“凤头”,用它的多彩多姿去紧紧地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
拟  人  化 拟人作为修辞格大家并不陌生,它就是把非人的事物当成人来描写。
这里所说的“拟人化”,是指整首儿歌(童话也常用这种手法)都贯穿拟人描写,而不是表现在个别词句的点染上。
这是因为幼儿的思想非常单纯,他们能够认知的范围很狭窄。
于是,总以他们自身有限的生活体验来认识世界,“以己度人”的现象非常明显。
这样他们就常常把自然界的事物加以人格化,社会化,非人的东西在他们心中也就升格到了“人”的高度。
因此,儿歌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幼儿会感到特别亲切,容易产生肯定性情感。
把动物拟人化在儿歌中屡见不鲜,就是把植物拟人化,儿歌中也非常普遍: 牵牛花,往上爬,爬到屋顶吹喇叭。
哒嘀嘀,嘀嘀哒,谁愿跟我上天耍。
这与其说是写牵牛花,不如说是写一个活泼健壮、好动贪玩的小男孩更准确。
再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7 小桉树,绿油油,手牵手,站街头,雨来洗洗脸,风来梳梳头。
这分明是写一个讨人喜欢的爱清洁的小姑娘,儿歌中的这类形象举不胜举,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青年诗人李少白有一首《小陀螺》也值得介绍,他写得很有情趣: 小陀螺,乖娃娃,象个小小舞蹈家。
身儿圆,足儿尖,转起圈来象朵花。
呼噜噜,呼噜噜,芭蕾舞跳得顶呱呱! 一个不起眼的木头疙瘩,在幼儿看来也成了顶呱呱的艺术家,拟人化和幼儿的心理特征是完全吻合的。
拟人化是帮助儿歌作者表现闪光童心和熔铸艺术感受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对它决不能等闲视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8 儿歌的表现手法远不只是这些,但内容决定形式,任何表现手法都是为了增强艺术表现力。
只要我们善于从优秀作品中、从幼儿生活中吸取养料,就能自出心裁地找到与内容相应的表现手法。
练习
一、朗读蒋应武的《小熊过桥》,直到能背诵为止。
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
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
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
“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
”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高声叫:“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面瞧!”一二
三,走过桥,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9 再阅读这首儿歌的赏析短文: 从幼儿心理看《小熊过桥》的艺术特色任何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都要求一下笔就抓住读者(准确地说是听众),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引入艺术境界中去,切忌冗长拖沓、隔靴搔痒。
这是因为幼儿的无意注意居于主导地位,而有意注意尚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
他们没有耐心听作者“慢慢道来”。
《小熊过桥》这首儿歌单刀直入,一落笔就用悬念来抓住读者,使你欲罢不能。
“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
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
在如此困难面前,小熊过得去吗?小熊该怎么办?有没有人来帮助它?谁来帮助它?这一连串的问题,会在小读者脑际盘桓,他们急于知道答案。
这里,感知对象的复杂性和新奇性,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们也就易于对处在困境中的小熊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因而顺理成章地把这首诗听下去。
如果说《小熊过桥》一开始就把幼儿的心弦绷得很紧,使他们为小熊着急、发愁,那么,接下来就让读者的心情轻松一下:“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
这里用淡墨插入了必要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活泼欢快的气氛,给人以“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小读者至此才长长地嘘一口气,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样,紧张和轻松交替为用,非常符含幼儿心理卫生的要求。
同时,也自然形成诗歌起伏抑扬的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0 节奏  为诗歌高潮的出现作了必要的铺垫。
随着幼儿语言的发展,“词”在感知觉中的作用越来越 大。
幼儿所掌握的词汇的概括性不断增加,以及言语的连贯性的发展,是幼儿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前提。
这就要求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既是“文学”的,又是幼儿可以接受的,是幼儿学习语言词汇的教科书。
《小熊过桥》中,同样是描写自然界的声响,但谴词造句尽力避免重复、板滞。
“哇哇叫”、“哗哗笑”、“高声叫”虽是脱口而出,却“语语都在目前”(见王国维《人间词话》),极富文学韵味。
这样,幼儿就能借助不同的“词”,去区别类似的对象,感知不同的声响。
这无论对发展幼儿的感知觉,特别是听觉,还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幼儿文学所使用的词语,单个地看要一点也不深奥,幼儿完全能够理解接受,但是把它组织在作品中又淡而有味,浅而有致。
这就不是轻而易举能作到的了。
幼儿辨别空间方位是从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其它客体为中心的,学会分辨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
这首儿歌非常符合幼儿空间知觉的特点,它以小熊为中心,让幼儿依次辨别“头上”、“桥下”、“前面”、“回头”,这和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规律完全吻合。
在一首短诗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把“上”、“下”、“前”、“后”(回头)艺术地相提并举、浑然一体,这就为幼儿创造了辨别空间关系的实践机会,丰富了幼儿的空间表象。
同时,也使幼儿懂得各种标示空间关系的词”。
这种艺术上的成功是非常难得的。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1 幼儿文学应该在发展幼儿的高级情感上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这首儿歌中,小熊的稚气、胆怯,跟鲤鱼的活跃、勇敢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了助人为乐的真理。
接受帮助的小熊既高兴又感激,回头一笑流露出真正的谢意;帮助别人的鲤鱼,因为“助人”成功,也产生了深沉的快感,乐得摇头摆尾。
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对于培养幼儿的美感,激发他们对高尚道德情感的追求,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幼儿文学作品应该是多功能的,要尽可能调动幼儿不同的分析器(视、听、嗅、味、触等)共同活动。
象《小熊过桥》这样的作品,它可以念,可以唱,可以画,可以配合游戏,稍加改编也可供舞台演出,它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都与幼儿的心理特征非常一致。
它把幼儿能够意会,但不能言传的真情实感,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这是幼儿文学创作的规律,也是《小熊过桥》受到幼儿欢迎的根本原因。

二、请你从今年的报刊上,选出十首你最喜欢的儿歌,抄在练习本上。
并为其中最好的一首写一则短评。
标题自拟,字数不限。

三、参观动物园,以熊猫、猴、虎等幼儿特别喜爱的动物作谜底,练习写谜语。

四、题材、手法不限,创作一首儿歌。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2 第二节  幼  儿  诗
一  幼儿诗概说 幼儿诗与儿歌是不能一刀两断截然分开的。
因为儿歌跟幼儿诗一样,都出自诗人的手笔,在立意、选材、手法等方面相互渗透是很自然的、相互靠近的发展趋势也很强,因此,有些作品就很难判定到底是幼儿诗还是儿歌。
幼儿诗是以五至六岁的孩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自由体短诗。
它较之儿歌,题材更为广阔,感情内涵更为丰富,形式更为灵活自由,篇幅也稍长一些。
在天真活泼的基调上,意境更为深邃,诗味更为浓郁。
所以,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马尔夏克深有感触地说:“孩子们是从小就爱诗的。
七岁以前,他们喜欢带韵脚的诗……最困难的,还是给幼童写的诗。
”难就难在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所运用的文学语言,都必须是幼儿感到亲切的,能够理解的。
而且要有准确的分寸,恰好符合幼儿的心理承受力。
“过”和“不及”都会倒孩子们的胃口。
儿歌最早是流传于儿童中的口头歌谣。
现在虽然是由作家来创作,但在语言、结构、韵律等方面,还或多或少保留着民歌的艺术风格。
而幼儿诗,是从“五四”以后产生的新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3 诗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由体诗的一个分支。
我国历来有诗教的传统,孔子就主张“不学《诗》,无 以言。
”认为不学诗歌(指《诗经》中的作品),成年后立身处世、周旋应接简直无法开口,不会说话。
在历代文人的诗集中,一般都有几首比较适合幼儿诵读的诗。
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等,都堪称佳作。
粉碎四人帮后,严文井主编的《幼学古诗百首》,更是集幼儿古典诗歌的大成。
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
但这些诗歌到底是过去时代的产物。
它所反映的生活和情感,今天的幼儿已经非常地隔膜。
而当代诗人创作的幼儿诗,更有时代气息,更符合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我国诗人最早有意识地为幼儿创作诗歌,是在辛亥革命前夕,起步较晚。
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幼儿诗,是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1848—1905)发表于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第三号(1902年12月、日本东京出版)上的《幼稚园上学歌》,全诗共十节,写得清新优美,被时人誉为“一代妙文”。
今摘录一节,以见一斑。
春风来,花满枝,儿手牵娘衣。
今儿断乳儿不啼。
娘去买枣梨,待儿读书归。
上学去,莫迟迟!我国早期的儿童音乐家李淑同(1897—1942)、曾志忞(生卒不详)、沈心工(1869—1947),都曾大力提倡幼儿诗歌。
幼儿诗虽然跟新诗同时起步,但是,由于旧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停滞不前,幼儿教育更是极端落后。
因此,幼儿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4 诗长期来处于似有若无的状态,远不如新诗发展迅猛,硕果满枝。
其间,虽有陶行知、陈鹤琴、郭风等人惨淡经营,但终究没有在中国土地上形成气候。
至今,在很多人心目中,它还是所谓的“新生事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儿诗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无论是作者队伍、刊物数量、还是幼儿诗本身的质的飞跃,都是旧中国所不能比拟的。

二  幼儿诗的特点 我们从幼儿诗跟儿歌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幼儿诗的特点。
幼儿诗与儿歌的不同特征,实质上是中、大班的孩子与小班的孩子,在思惟、想象、情感、意志、语言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在诗歌上的反映。
但无论小班或大班,总还是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共性还是主要的,因此,幼儿诗与儿歌没有质的不同。
它们都是诗,差异只表现在量的方面。
真正优美的儿歌,大班的孩子也爱不释手;浅近一些的幼儿诗,小班的孩子也争相吟唱。
首先,从内容上看,幼儿诗不象儿歌那样浅显,一听就懂。
它的容量大一些,内含更丰富,更耐人咀嚼。
需它要比较充分地调动幼儿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才能领会诗的全部内蕴。
比如,柯岩的《小弟和小猫》: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5 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又淘气,每天爬高又爬低,满头满脸都是泥。
妈妈叫他来洗澡,装没听见他就跑;爸爸拿镜子把他照,他闭上眼睛格格地笑。
姐姐抱来个小花猫,拍拍爪子舔舔毛,两眼一眯“妙,妙,妙,谁跟我玩,谁把我抱?” 弟弟伸出小黑手,小猫连忙往后跳,胡子一撅头一摇:“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 姐姐听见哈哈笑,爸爸妈妈皱眉毛;小弟听了真害臊:“妈!妈!快快给我洗个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6 在这首活泼有趣的幼儿诗里,小弟的活动与小猫的活动交织在一起。
从不愿洗澡到主动要求洗澡,有一个思想斗争过程,而其中转化的契机,又跟极度夸张的小猫的话:“太脏太脏我不要”紧密联系。
这不仅增加了诗的趣味性,也使诗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
与此相同的题材,相同的主题,在儿歌中,就单纯集中得多。
比如,鲁兵的《小猫》: 咪咪咪,咪咪咪,哪里来的懒东西?妈妈叫他洗个脸,他把鼻子洗了洗。
这首儿歌纯粹采用白描的手法,直接用小猫的“懒”相,去批评孩子的缺点。
这样对幼儿来说,至少在面子上还过得去,并没有指名道姓批评他,留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足见作者很能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它的内容极为单纯具体,只要随口吟唱,幼儿便能领会其醇美的诗意。
其次,从艺术构思方面看,幼儿诗更强调以新颖独特的想象,创造出饱含幼儿情趣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
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所谓“意”,就是诗人在他所创造的画面中所表达的主观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诗人所创造的,可以看得见、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7 感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
意和境(即情和景)的有机统
一,就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它能够使读者从作品所提供的有限的具体画面中,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丰富的含孕,使读者流连忘返,获得美的享受。
幼儿诗的意境,往往是寓浓郁的诗情于貌不惊人的语句;藏纯真的诗意于幼儿习以为常的事物。
因为“貌不惊人”、“习以为常”才给幼儿既熟悉又陌生的亲切感。
有了这种亲切感,诗情诗意就自然能渗透到幼儿的心灵中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要创造这样的意境,对诗人来讲,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它要求诗人在驰骋想象的时候,要牢牢地把握住幼儿想象的特点,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
试看黎焕颐的《春妈妈》这首幼儿诗: 春,是花的妈妈。
红的花,蓝的花,张开小小的嘴巴。
春妈妈,用雨点喂她…… 这首春雨如酥,春花遍地的幼儿诗,童趣盎然,意境非常清雅醇厚。
诗人妙不可及地把抽象的时令,拟人化为慈祥温存的妈妈,很符合幼儿摹拟性质的具体联想方式。
这种联想的产生是从幼儿的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中来的。
在孩子的心目中,他自己吮吸了母亲的乳汁一天天长大了;那红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8 花、蓝花也同样是吃了春妈妈的“乳汁”才长大的。
诗人诸熟幼儿想象的这种特点,给他的作品带来了迷人的童话般的瑰丽色彩。
杰出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论证过;幼儿是“极其缺乏经验的人”,但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是当真对待的”。
这种情况,在幼儿诗中常常表现为孩子们幼稚而纯真的思考,表现为对美好愿望的热烈追求,或者是对丑恶现象的强烈憎恶。
请看刘丙钧的《流星》: 那是个迷路的孩子,脸上挂着泪花,和我昨天一样,找不到家啦。
天上没有民警叔叔,送你回家吗?到我们这里来吧,我们一起唱歌、画画;等我长大了,开着飞船送你去找妈妈。
诗中没有掷地有声的警句,也没有矫揉造作的粉饰,只有极寻常的生活画面和情真意切的安慰。
可是,一个天真稚气、热情助人的幼儿形象却呼之欲出,很能唤起小读者去回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9 忆自己有过的类似经历。
显然,诗人准确地把握住了幼儿的心理特点。
诗中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是十足的幼儿的,是“当真对待”一切事物的。
在幼儿时期,孩子们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式开始萌芽。
他们知识有限所知甚少,但他们什么也想知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
这表现在幼儿诗的意境中,常常是表面上荒唐和实质上的合理的有机统
一。
比如,管用和的《夕阳》: 太阳公公走了一天,累得面红耳赤。
他跳到清静的湖中,把一天的疲劳浴洗。
哎呀!他不见了,是不是沉进了海底?不!他扎了一个猛子;第二天又从湖的东岸冒起。
在这首幼儿诗中,太阳要到湖中洗澡,一洗就是整整
夜,这真有点象古代神话中说的“日入于虞洲之氾”的翻版,确实有点“胡说八道”荒唐可笑。
但仔细一想,却又不是毫无道理的。
天体运行、昼夜变化的规律就是这样。
这是依据幼儿己有的一些概念和他们心目中的自然逻辑,在独出 ①《淮南子·天文》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0 心裁地解释自然现象。
幼儿在强烈的思惟积极性的激励下,得到这种异想天开的答案,是会感到快意的。
幼儿想象时,幻想和现实难于准确地区分。
诗人抓住这个特点,也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写出隽永含蓄的诗篇。
例如,谢采筏的《海带》: 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有找着。
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
这里,诗人舍去了海带的形貌,着力渲染海带的神韵其修长柔美有如海的女儿的“飘带”,捞到了她的飘带,仿佛也看到了海的女儿,给人带来由衷的欢欣。
诗人把对大海强烈的爱,对美的一往情深,附丽于随波摇曳、舞姿婆娑的海带身上,不由人不陶醉在诗的意境中。
这样的意境是建筑在幼儿往往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
因此,才有可能把童话中的海的女儿与现实中的海生植物联系起来;把得到现实中的海带用来满足幻想中的“见见海的女儿”的宿愿。
这种极富浪漫色彩的意境,是任何一首称得上是幼儿诗的作品所不可缺少的。
最后,从语言上看,儿歌强调口语化,其节奏、韵律等与民歌的一般特征相似。
而幼儿诗不求字数、行数、节数的整齐,不讲究有规律的组合音节。
假如流畅自如地抒发感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1 情,与上下句之间的押韵发生了矛盾,幼儿诗宁可放弃押韵,而让诗情自由奔放地涌现。
而儿歌不押韵总是不好的。
下面,是中申写的幼儿诗。
它句子长短不拘,形式活泼自由: 小河 小河,小河,你告诉我:你唱的是什么歌?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为什么急急他走着,—歇也不歇? 小河轻轻地说:我唱的是快乐的歌。
我从大山上来,雨水来找我,雪水来找我,我们手拉着手,到大海里去作客。
幼儿诗虽不受固定格律的限制,但它总是力求把幼儿天真稚气的口吻与凝炼精确的遣词和谐地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里所谓的“天真稚气”,绝非要“诗人姑姑或诗人叔叔蹲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2 来,尽力在自己的诗中学小娃娃的话:叽叽叽。
”而是经过诗人提炼加工后的诗的语言。
请看,刘饶民的《问大海》 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蓝?大海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蓝天。
” 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咸?大海笑着来回答:“因为渔民流了汗。
” (据《 365夜儿歌》) 这首幼儿诗仅用五十六个字,把海天一色的动人景象和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融为一体。
它既有民间歌谣的风趣幽默,又有律诗的严谨洗练;同时,也不缺乏自由体诗的铿锵节奏和孩子似的天真。
“我的怀里抱蓝天”的一个“抱”字,使得大海的广阔胸怀跃然纸上,让人陶醉于波光云影、海空相连的壮丽的境界之中。
前后两节相同相似的句子多,在声韵上形成了似断若续余音袅袅的音乐效果。
仿佛渔船驶过,浪花飞溅、渔民们挥汗如雨的忙碌情景就在眼前一样。
可以肯定,它在孩子们心中唤起的美感无疑是深沉的、持久的。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3 鲁迅先生说:“诗歌 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①幼儿诗当然属于“嘴唱的”一种。
为了孩子们能够唱,幼儿诗虽然在押韵上较之儿歌要松动一些,但不能不讲究节奏。
“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便不是诗。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诗的音乐美,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效果。
幼儿诗的创作毫无疑义地要遵循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同时,更要真正熟悉幼儿,了解幼儿,作幼儿的知心人,从幼儿的生活中吸取无尽的诗情。
要善于从幼儿的一颦一笑感受到诗情的冲动,要善于从幼儿的一言一行洞察到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这样,写作幼儿诗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幼儿诗的大门就会为你敞开。
我们粗略地比较了幼儿诗跟儿歌的差异,概括了幼儿诗的特点。
这绝对不是说儿歌就要低一等。
它们都是诗,都是艺术品,只不过读者对象不同而已。

三  幼儿诗的种类 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抒情诗。
这是一种直接抒发幼儿的思想感情来反映幼儿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郭沫若《论节奏》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4 世界的诗歌。
任溶溶的《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是一首富于哲理的幼儿抒情诗。
转录如下,供大家欣赏, 小  孩  的  话 小猫懒,小猫懒,从大清早睡到晚。
一天我做多少事? 学习、劳动、和游玩! 可它蜷成小毛团,呼噜、呼噜,睡个没了又没完。
小  猫  的  话 小孩懒,小孩懒,从晚睡到大清早。
一夜我做多少事? 老鼠一只、两只、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5 三只给捉到!可他抱个大枕头,呼噜,呼噜,睡个没完又没了。
大  人  的  话 一天二十四小时,白天夜晚各一半。
小孩只看到白天,小猫只看到夜晚。
白天夜晚全看看,小孩小猫都不懒。
小孩小猫都很自豪又都有片面性,他们彼此责难,妙趣横生。
孩子们会“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接受我的道理。
” 幼儿抒情诗,多少要具有一些情节因素,这是它和成人诗不同的地方。
叙事诗。
这是一种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歌。
它的篇幅一般都要长一些。
如《小弟和小猫》、《爸爸的眼镜》(均见《语言》教材)等,都是优秀的幼儿叙事诗。
在幼儿文学众多的体裁样式中,很多都可以用诗的形式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6 来表现。
下面扼要地介绍几种: 散文诗。
这是用散文的形式写的诗篇,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
一般篇幅短小,有诗的意境,但象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鲁兵的《春娃》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幼儿散文诗。
春天是个孩子,喜欢图画,又喜欢音乐。
他走过树林,给树林涂上绿色;走过小溪,教会小溪唱歌。
今年,春天来了,看见我们,高兴极了。
他说:“你们都长高了!” 我们说:“是吗?”他说:“真的,你们比去年高多了。
明年我来的时候,你们一定长得更高了。
哎呀,十年以后,你们已是小伙子大姑娘了,这多有趣啊!可是我,还是个孩子!” 这里用散文语言表现了诗的意境:春天是永恒的、永远是个孩子;我们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全文不过百十来字,景语情语浑然一体,写得十分清新、优美、活泼、 有趣。
童话诗。
它是童话和诗的结合。
它把童话的幻想、象征、拟人、夸张等要素,与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炼和蕴含的诗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既有迷人的故事,又富于绘画美、音乐美,深受幼儿的欢迎。
下面是鲁兵的幼儿童话诗《小猪奴尼》: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7 有只小猪, 叫做奴尼。
妈妈说:“奴尼,奴尼, 你多脏呀,快来洗一洗。
” 奴尼说:“妈妈,妈妈, 我不洗,我不要洗。
” 妈妈挺生气, 来追奴尼。
奴尼真顽皮, 逃东逃西。
扑通 掉进泥坑里。
泥坑里面,尽是烂泥。
奴尼又翻跟斗又打滚, 玩了半天才爬起。
一摇一摆回家去, 吓得妈妈打了个大喷嚏。

啊” 你是谁? 我不认得你。
” “妈妈,妈妈, 我是奴尼。
” “不是,不是, 你不是奴尼。
” “是的,是的,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8 我真的是奴尼。
”“出去,出去!”妈妈发了脾气。
“你再不出去,我可不饶你。
扫把扫你,畚箕畚你,当作垃圾倒了你。
”奴尼逃呀逃,逃出两里地。
路上碰见羊姐姐,它织的毛衣真美丽。
“走开,走开!别碰脏我的新毛衣。
”路上碰见猫妈妈,带着 孩子在游戏。
“走开,走开!别吓坏 我的小猫咪。
”最后碰见牛婶婶,她吊井水洗大衣。
“哎呀,哎呀,哪来这么个脏东西?快来,快来,给你冲一冲,给你洗
洗。
”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9 冲呀冲,洗呀洗………井水用了一百桶,肥皂泡泡满天飞。
洗掉烂泥,是个奴尼。
奴尼回家去,妈妈真欢喜。
“奴尼,奴尼,你几时学会了自己洗?”奴尼,奴尼,鼻子翘翘,眼睛眯眯。
“妈妈,妈妈,明天我要学会自己洗。
” 不爱清洁的奴尼,确实是个顽皮的小淘气。
他处处不受欢迎,到处被追赶,是一个“满天飞”的人物。
诗的语言朴实自然,句子简洁有力,读来琅琅上口。
它从内容到形式都既是童话又是诗。
它所表现的幼儿情趣,成年人读起来也会“破涕为笑”,极富艺术魅力。
此外,还应该提到幼儿科学诗。
顾名思义,幼儿科学诗是把幼儿能够接受的科学知识内容,与诗的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的诗歌。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请看,邓元杰的《地球是个运动员》: 100 胖地球,肚皮圆,身体棒,爱锻炼。
自转一周八万里,白天晚上不睡眠;还要绕着太阳跑,一年转它一大圈。
谁说地球不会动,地球是个运动员。
这首诗通俗活泼、短小精悍。
庞然大物的地球变成了身体结实的长跑运动员,突出了地球“动”的特点,形象很生动。
幼儿科学诗是幼儿诗中最薄弱的一环,但又是当前幼儿教育最需要的。

四  幼儿诗歌创作实例举隅 有志于从事幼儿文学创作的人,一定要学会从幼儿的角度观察生活,否则,写出来的作品会成为“妈妈文学”,“教育文学”或什么都不是的“文学”。
下面,我们把同一作者写的两首幼儿诗,抄录出来供大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01 家比较,同时,附上著名诗人圣野的短评(节录)。
这对初学者无疑是一个启发。
其一: 那是我的画 一棵树上结满了柿子、香蕉、苹果……一棵树上挂满了小狗、小猫、小猴……一片雪花是红的,另一片是黄的……西瓜是方的,房子是圆的,你要问这是什么?只有妈妈才知道:那是我的画。
其二: 我  是  娃  娃 是我在小床上撒尿:又是我把桌上小碗打翻;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是我,把大人闹得心烦。
妈妈,阿姨,不要朝我叹气,不要朝我吹胡子瞪眼!我是个娃娃, 就是个娃娃,我带给你们欢乐,就在这些小小,小小的捣乱里边。
短评: 102 两个角度  两种天地 这是同一个作者写下的两首都是以娃娃生活为题材的小诗。
由于角度不同,便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个是以娃娃的心眼观察世界,感受世界,是形象生动的娃娃文学;一个则是从大人的角度出发,把娃娃的种种“小小的捣乱”,当作一种带给大人的欢乐,也就是“逗笑”文学。
娃娃文学,同仅供大人欣赏的“逗笑”文学,两者泾渭分明,难以混淆。
那些画在纸上的,树上挂着的果子和动物,地上种着的西瓜和房子,为什么只有妈妈才猜得着?因为妈妈是最最了解孩子的,孩子内心世界的一切秘密,很早就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03 泄露给妈妈了。
那么雪花怎么会有颜色呢?西瓜怎么会是方的呢?这都是娃娃自己心眼里生发出来的有趣的想象。
这些想象,既显得幼稚可笑又感到真实可信。
这就是《那是我的画》的动人之处。
文学史上有所谓“苦吟诗人”,诗人杜甫也说“新诗改摆自长吟”。
为什么要苦吟、长吟呢?无非是为了内容和形式更臻于完美。
圣野和金波都是我国诗坛上卓有成就的诗人,他们都在向着诗艺的高峰攀登。
《捉迷藏》这首幼儿诗的改定过程,一方面记录了他们间的友谊,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严谨创作态度。
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提迷藏圣野原作 妈妈躲在门背后跟小犁犁捉迷藏小犁犁去找找来找去没找着 犁犁问妈妈妈妈,妈妈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你躲在在哪里妈妈说我在你梦里 104 捉  迷  藏 妈妈和小犁犁,在做捉迷藏游戏;小犁犁我呀找呀,不知妈妈藏在哪里! 小犁犁大声地喊:妈妈,妈妈,您藏在哪里? 妈妈说:白天,我藏在你心里,夜晚,我藏在你梦里。
金波修改稿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捉迷藏 105 圣野自定稿 妈妈和小犁犁,做捉迷藏的游戏,小犁犁找呀找呀,不知妈妈藏在哪里。
小犁犁大声地喊:“妈妈,妈妈,您在哪里?” 妈妈说:“白天,我在你心里,晚上,我在你梦里。
” 一首幼儿诗,只有短短几句,似乎可以一挥而就。
其实作者从发现题材、提炼主题、确定表现的角度是颇费心思的。
高恩道同志,有志于的儿诗歌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
我们把他谈创作体会的短文《〈学游泳〉和学游泳

标签: #分辨率 #cad #格式化c盘会怎么样 #字裤 #机器人 #cf #外置 #雪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