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编辑中心主编责编:郝宗耀美编:郝宗耀审校:刘璇电话:68068368
财经要闻·e天下
财经日报青
岛
2019年9月16日星期
一 HAT纷纷入局国产“电子文件柜”机会来了? Oracle(甲骨文)在中国逐步收缩战线,包括HAT(华为、阿里、腾讯)在内的国产数据库厂商,似乎看到了弯道超车的良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5月7日Oracle中国研发中心被曝光首批裁员900人以来,已经有华为在5月15日推出分布式数据库GaussDB、阿里云在5月21日推出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腾讯云在8月28日一口气推出五大数据库新品、中兴通讯也已经预告在今年下半年上线GoldenDB数据库等。
一时之间,“国产数据库翻越Oracle这座大山的机会来了”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今年初去参加一个数据库大会,发现很多商业数据库厂商不见了,换成了国产数据库厂商、初 创数据库厂商、公有云厂商。
感觉国产数据库现在达到了一个点,真的可以跨过这座高山了。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DBAplus社群联合创始人韩锋对记者表示。
“现在最强大的数据库还是Oracle,但过去几年,数据库自身技术发展并不多,看家本领还是老技术,在技术上我们正在慢慢逼近,总有一天会超越它。
”中国计算机协会开源数据库专委会会长周彦伟也表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公有云的发展,让我们有各种场景在使用各种数据库,一方面让我们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创新,攻克数据库的难题以前看来不太可能,现在看起来完全有可能。
” 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 顾名思义,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
打个比方,数据库也可以被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库对文件柜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的特点是存储空间特别大,可以存放百万条、千万条、上亿条的数据。
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基础设施软件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数据库占据其中的400亿美元, 占比在20%左右。
数据库是企业基础设施软件市场上最大的组成部分,在IT行业一直被视为“皇冠上最闪亮的明珠”。
在全球数据库市场,Oracle一直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紧随其后的是IBM和微软,另外还包括收购了Sybase的SAP。
在中国尽管出现过众所周知的“去IOE”(IBM、Ora⁃cle、EMC)浪潮,但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数据库市场98%的市场份额都被几大海外巨头占据,至于国产数 据库,只占到个位数的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之下,为何会出现国产数据库“弯道超车” 的机会?一方面正如周彦伟所说,尽管最强的还是Ora⁃cle,但过去几年数据库自身技术发展并不多,看家本领还是老技术。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Oracle这个数据库行业的“老大哥”最近几年展现出衰败的迹象,主要是因为云计算转型不力、不再继续增长、出现全球裁员等。
另一方面,是中国市场对本土厂商的培育。
腾讯云数据库专家工程师胡彬告诉记者,“从政策上来讲,现在不管是银行、保险等泛金融行业,还是国企、政府机构、公共安全等领域,都从安全和自主可控的角度全面地推行国产数据库,这对国产数据库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 “从技术上来说,过去做国产数据库有很大困难,因为国外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但当前出现了一些新技术,比如硬件方面的存储技术,还有网络技术以及软件架构上的变革,比如NewSQL等新概念的出现等,给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胡彬还表示,“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做好国产数据库。
一方面,是我们的传统厂商比如达梦、金仓等,在数据库国产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多年了。
另一方面,是公有云厂商力量的崛起,产生了很强的数据库自主研发的内在驱动力。
” 阿里云智能数据库产品线总负责人李飞飞告诉记者,“在过去40年,数据库的发展形态基本上经历传统商业数据库、开源数据库、云原生数据库的演进。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海量数据的喷发,已经对数据库提出完全不同的市场需求,AllinCloud已成大势。
IDC预测,到2021年,云上数据量将超越传统数据中心。
因此,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数据库因为其价格昂贵、高运维难度、低扩展性等特点,让其在新时代的可用性出现了挑战,兼具云计算的弹性能力、开源数据库的易用和开放的云原生数据库已经成为最佳选择。
” 最近几年,国产数据库也确实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记者在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历年以来的数据库系列报告中可以看到,Gartner是从2017年开始第一次将中国数据库厂商纳入相关调查的,在2017年的系列报告中,出现了3个国产数据库产品,分别是AsparaDB、GBase、SequoiaDB,对应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南大通用、巨杉数据库。
而在2018年Gartner关于数据库的系列报告中,5家中国数据库厂商现身其中,除了阿里云和巨杉数据库之外,还包含了腾讯云、华为和星环科技。
由此可见,数据库市场的中国力量已经进入全球视野。
从内到外的发展路径 国产数据库厂商在本土市场的发展路径如何?从华为、阿里云、腾讯云等厂商的实践来看,都是从自研 自用开始,逐步拓展到其他客户以及公开市场。
比如,记者通过采访得知,今年5月15日推出的华 为数据库——GaussDB并非一个产品,而是一系列产品的统称,目前至少包含有3款产品,既包含面向OLTP的数据库,也包括面向OLAP的数据仓库,还有面向事务和分析混合处理的HTAP数据库。
据了解,华为开始自研数据库是因为2007年时国内电信运营商出现计费项目的困境,由华为组织人手研发代号为GMDB的内存数据库。
“当时想法完全不是搞个数据库去售卖并干掉谁,纯粹是因为在电信计费上华为解决方案找不到与之很好契合的数据库。
”华为内部人士介绍,2007年的GM⁃DB并没有取得大规模商用,只是在小范围进行了试用,但这个版本锻炼了一大批人,因为当时国内对数据库内核开发知之甚少。
到2010年,华为数据库研发团队开始对2007年版本进行全面重构,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华为数据库的定位不再局限于内存数据库,而是向通用关系型数据库转变,就成了GaussOLTP的前身。
2012年GM⁃DB开始大规模商用,主要用于电信计费领域,同时华为内部与电信计费配套的解决方案也开始使用。
2007年华为GaussDB开始在招商银行应用,预计到2019年年底,仅仅是招商银行就有17套系统在Gauss⁃DB上应用。
对国产数据库来说,阿里巴巴也是代表性厂商之
一,因为“去IOE”的概念正是阿里巴巴在2008年提出来的。
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互联网业界第一台IBM小型机就落户在阿里巴巴,此后阿里巴巴IT系统逐渐形成了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的架构体系,但随着业务迅猛发展,阿里巴巴逐渐看到了该体系的高成本、低灵活性的压力,于是在2008年提出“去IOE”,并于2010年1月正式启动“去IOE”,逐渐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全部进程。
在阿里巴巴“去IOE”的整个过程中,数据库领域首先是以武汉达梦、人大金仓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厂商从中受益并不断成熟,另一方面自研数据库的技术和产品能力不断提升,才有了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的大规模商用。
而腾讯云数据库负责人王义成告诉记者:“在2010年前后,以腾讯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厂商开始进入数据库行业,各大云服务厂商也开始提供云数据库的服务,让传统的license服务加上运维服务的模式,变成了云计算模式,传统软硬件的采购成本转变成了订阅模式,让用户的成本大大降低,是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
” 据了解,腾讯在2014年底成立的微众银行,是国内首个“去IOE”科技架构的金融机构。
而经过内部实践的锤炼,现在腾讯也加速了将这种能力向外部输出。
据《中国经营报》 近期,腾讯音乐因独家版权问题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展开大约8个月的“反垄断调查”。
据媒体报道,此次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腾讯的反垄断调查,包括对环球音乐集团、索尼音乐娱乐和华纳音乐集团等全球最大唱片公司进行问询,了解是否和腾讯签署了涉嫌排除、限制竞争的独家授权协议。
腾讯音乐方面回复记者称,对此事“不予置评”。
腾讯音乐的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大部分歌曲并不是垄断,是其他平台买不起。
唱片公司的授权也就两三年,可能当时其他平台没钱买,但并不代表其他平台没权限买。
” 网易云音乐也有热门艺人的独家版权,如在今年6月之前,
S.H.E的歌曲仅在网易云音乐独家播放,不过版权在6月份又回归腾讯音乐。
音乐行业从业者王鹤楼(化名)认为,各家音乐平台争夺的“独家版权”实际上是搭建平台自己的“护城河”,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也“无可厚非”。
但也有一家音乐平台内部人士认为,如果只剩下一家独大,这一家可能会随意定价,扰乱整个市场的秩序。
王鹤楼分析,争夺独家版权背后的原因是,大众对于“听音乐需要付费”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平台因此才需要通过购买版权内容来获取流量,以赚取广告等各种方式为主要收入。
争夺“独家版权”引发争议 “谁有钱,花得起就谁拿独家版权,现在独家版权最多的还是腾讯音乐!”一家背景音乐公司的创业者林乐(化名)对记者说道。
据悉,腾讯音乐与环球音乐集团、索尼音乐娱乐和华纳音乐集团三家全球规模的唱片公司签有独家授权协议。
此外,腾讯与韩国娱乐巨头也关系匪浅,不仅入股YG,还与SM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很多韩国歌曲也仅仅在腾讯系音乐平台上播放。
市面上对于“独家”的诟病一方面来自于用户体验,部分用户认为不断切换APP听音乐非常不方便,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歌曲需要付费下载甚至付费收听,一些用户也对此难以适应。
某家音乐平台内部人员对记者表示,当一家公司已经收集了足够多版权的时候,就是这家公司已经“干倒”了其他竞争对手的时候,这家公司可以随意去定价,由此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
2017年9月,国家版权局曾因版权问题约谈了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百度太合音乐主要负责人。
最后结果是,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相互授权音乐作品,并达到各自独家音乐作品数量的99%以上。
据中国音乐财经网的报道,腾讯音乐与超过200家 腾讯音乐遭反垄断调查争夺“独家版权”引争议 数字音乐版权方达成合作协议,正版曲库共拥有1700万首。
有分析指出,1%的比例也因为基数不同而存在差别,腾讯绝对数量更大,核心的独家音乐版权仍是有力的竞争优势。
不仅仅是独家版权数量的问题。
据外媒报道,腾讯音乐在获得独家授权之后,再分销给竞争对手。
而竞争对手反映,他们从“中间商”手中获得的授权价格比全球其他市场高上一倍。
一名曾在阿里音乐任职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独家版权是由版权方和平台方进行洽谈,独家版权的价格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而腾讯作为独家代理商决定分销价格,理论上不会高于从版权方购入的价格,但是如果向百度、阿里、网易分别授权一次就是三倍的收入了。
林乐也告诉记者,腾讯音乐将版权分销给其他音乐平台的价格会比其他平台直接从版权方购买的价格便宜。
但他也表示:“腾讯本来买来就贵,那再贵一倍卖出去也很正常,他买的时候还不止贵一倍,等于他买独家花了好几倍的价格。
”这也意味着分销的价格可能对于其他平台仍然是比较昂贵的。
那么究竟是谁抬高了市场价格?林乐认为是整个市场共同竞争的结果,而非是单独某家平台的问题,腾讯音乐反而是哄抬价格的最终承受者。
对于唱片公司、厂牌主理人而言,腾讯音乐高价购买版权也推动行业重视版权,促进版权日趋正规化。
“在此之前,(音乐版权)都是一文不值,我们在互联网随便就能听到。
运营音乐版权的人赚不到钱,当然音乐人也不会赚到钱。
独家版权最直接的一点在于,因为一个东西属于你了,你才会玩命。
”王鹤楼说道。
2015年是网络音乐版权规范元年,国家版权局下发“最严版权令”,让各大网站纷纷下线未授权作品。
但随后不久版权费不断被哄抬,2017年,环球音乐的版权费报价仅为3000多万美元,最终被腾讯以3.5亿美元现金+1亿美元股权的价格,拿下环球音乐三年的独家版权。
2017年10月,国家版权局要求几大在线音乐平台购买音乐版权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原则、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不得哄抬价格、恶性竞价,避免采购独家版权。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正版音乐快速普及。
国际唱片业协会在2018年10月发布的《音乐消费者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已有96%的中国消费者使用了正版音乐,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2%。
内容付费与流量逻辑 流媒体重视版权能让音乐人赚更多的钱吗? 某音乐平台的员工张萍(化名)告诉记者,目前来看的话,平台的话语权还是很高,除非是大型唱片公司,小唱片公司可议价的空间也非常小。
“但是此前要入驻QQ音乐需要花钱,就是花钱找人去入驻。
现在虽然这个规则打开了,但事实上平台还是很强势。
”她说道。
不过,对于独立音乐人,入驻音乐平台,将自己的版权交给平台,同时也意味着能够获得平台的资源。
“如果你在网易云上传一首歌,如果你默认不去调整它的状态的话,平台是默认可以使用你的歌曲进行非独家性质的商业授权。
比如说用你的歌曲去授权做广告是可以的,之后与你进行分成,但具体怎么分成,平台并不会给明细,只会显示分成比例,音乐人到手能拿多少。
唱片公司们应该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定,会将这些明细写在合同里,但像独立音乐人,可能这些就很难落实到合同上。
”张萍说道。
记者了解到,这种分成比例对于一个普通的音乐人而言,实际上也是微乎其微的,可能一个月才有几百块钱。
对于音乐平台而言,也要通过音乐内容吸引流量,通过广告、社交娱乐等方式进行转化。
就连腾讯也难以单纯通过歌曲下载量来获得收支平衡。
根据今年第二季度财报,在第二季度,在线音乐服务和社交娱乐服务分别占总营收的26.4%和73.6%。
王鹤楼表示,争夺独家版权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大众对于“听音乐需要付费”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平台因此才需要通过购买版权内容来获取流量,以赚取广告等为主要收入。
他对于音乐的消费是“自然而然”的,在他所在的年代,听音乐需要购买磁带、CD。
但是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兴起,音乐成了免费物品,也让免费听歌成为用户的习惯。
娱乐文化产业律师赵智功对记者表示,这是早期国内互联网公司追求流量和广告收入所造成的恶果,音乐是商品,收听当然要付费。
他认为,腾讯音乐的用户收费定价低于平均市场价格,低于正常音乐消费价格。
“买CD的价格、看演唱会的价格,动辄几十几百元,与之相比,流媒体平台会员价格是严重低于市场基本面估值的。
”他说道。
现如今版权意识在逐渐增强,也逐渐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听音乐付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目前需要取得突破的,是对于音乐文化的重新构建,以及对版权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只有让内容生产方得到足够的利益驱动,才会出现好的作品,才会有好的音乐产业市场的发展。
应当通过版权制度、文化基金支持,保证音乐创作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优秀作品的创作。
”赵智功说道。
据《中国经营报》
一 HAT纷纷入局国产“电子文件柜”机会来了? Oracle(甲骨文)在中国逐步收缩战线,包括HAT(华为、阿里、腾讯)在内的国产数据库厂商,似乎看到了弯道超车的良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5月7日Oracle中国研发中心被曝光首批裁员900人以来,已经有华为在5月15日推出分布式数据库GaussDB、阿里云在5月21日推出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腾讯云在8月28日一口气推出五大数据库新品、中兴通讯也已经预告在今年下半年上线GoldenDB数据库等。
一时之间,“国产数据库翻越Oracle这座大山的机会来了”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今年初去参加一个数据库大会,发现很多商业数据库厂商不见了,换成了国产数据库厂商、初 创数据库厂商、公有云厂商。
感觉国产数据库现在达到了一个点,真的可以跨过这座高山了。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DBAplus社群联合创始人韩锋对记者表示。
“现在最强大的数据库还是Oracle,但过去几年,数据库自身技术发展并不多,看家本领还是老技术,在技术上我们正在慢慢逼近,总有一天会超越它。
”中国计算机协会开源数据库专委会会长周彦伟也表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公有云的发展,让我们有各种场景在使用各种数据库,一方面让我们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创新,攻克数据库的难题以前看来不太可能,现在看起来完全有可能。
” 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 顾名思义,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
打个比方,数据库也可以被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库对文件柜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的特点是存储空间特别大,可以存放百万条、千万条、上亿条的数据。
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基础设施软件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数据库占据其中的400亿美元, 占比在20%左右。
数据库是企业基础设施软件市场上最大的组成部分,在IT行业一直被视为“皇冠上最闪亮的明珠”。
在全球数据库市场,Oracle一直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紧随其后的是IBM和微软,另外还包括收购了Sybase的SAP。
在中国尽管出现过众所周知的“去IOE”(IBM、Ora⁃cle、EMC)浪潮,但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数据库市场98%的市场份额都被几大海外巨头占据,至于国产数 据库,只占到个位数的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之下,为何会出现国产数据库“弯道超车” 的机会?一方面正如周彦伟所说,尽管最强的还是Ora⁃cle,但过去几年数据库自身技术发展并不多,看家本领还是老技术。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Oracle这个数据库行业的“老大哥”最近几年展现出衰败的迹象,主要是因为云计算转型不力、不再继续增长、出现全球裁员等。
另一方面,是中国市场对本土厂商的培育。
腾讯云数据库专家工程师胡彬告诉记者,“从政策上来讲,现在不管是银行、保险等泛金融行业,还是国企、政府机构、公共安全等领域,都从安全和自主可控的角度全面地推行国产数据库,这对国产数据库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 “从技术上来说,过去做国产数据库有很大困难,因为国外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但当前出现了一些新技术,比如硬件方面的存储技术,还有网络技术以及软件架构上的变革,比如NewSQL等新概念的出现等,给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胡彬还表示,“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做好国产数据库。
一方面,是我们的传统厂商比如达梦、金仓等,在数据库国产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多年了。
另一方面,是公有云厂商力量的崛起,产生了很强的数据库自主研发的内在驱动力。
” 阿里云智能数据库产品线总负责人李飞飞告诉记者,“在过去40年,数据库的发展形态基本上经历传统商业数据库、开源数据库、云原生数据库的演进。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海量数据的喷发,已经对数据库提出完全不同的市场需求,AllinCloud已成大势。
IDC预测,到2021年,云上数据量将超越传统数据中心。
因此,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数据库因为其价格昂贵、高运维难度、低扩展性等特点,让其在新时代的可用性出现了挑战,兼具云计算的弹性能力、开源数据库的易用和开放的云原生数据库已经成为最佳选择。
” 最近几年,国产数据库也确实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记者在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历年以来的数据库系列报告中可以看到,Gartner是从2017年开始第一次将中国数据库厂商纳入相关调查的,在2017年的系列报告中,出现了3个国产数据库产品,分别是AsparaDB、GBase、SequoiaDB,对应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南大通用、巨杉数据库。
而在2018年Gartner关于数据库的系列报告中,5家中国数据库厂商现身其中,除了阿里云和巨杉数据库之外,还包含了腾讯云、华为和星环科技。
由此可见,数据库市场的中国力量已经进入全球视野。
从内到外的发展路径 国产数据库厂商在本土市场的发展路径如何?从华为、阿里云、腾讯云等厂商的实践来看,都是从自研 自用开始,逐步拓展到其他客户以及公开市场。
比如,记者通过采访得知,今年5月15日推出的华 为数据库——GaussDB并非一个产品,而是一系列产品的统称,目前至少包含有3款产品,既包含面向OLTP的数据库,也包括面向OLAP的数据仓库,还有面向事务和分析混合处理的HTAP数据库。
据了解,华为开始自研数据库是因为2007年时国内电信运营商出现计费项目的困境,由华为组织人手研发代号为GMDB的内存数据库。
“当时想法完全不是搞个数据库去售卖并干掉谁,纯粹是因为在电信计费上华为解决方案找不到与之很好契合的数据库。
”华为内部人士介绍,2007年的GM⁃DB并没有取得大规模商用,只是在小范围进行了试用,但这个版本锻炼了一大批人,因为当时国内对数据库内核开发知之甚少。
到2010年,华为数据库研发团队开始对2007年版本进行全面重构,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华为数据库的定位不再局限于内存数据库,而是向通用关系型数据库转变,就成了GaussOLTP的前身。
2012年GM⁃DB开始大规模商用,主要用于电信计费领域,同时华为内部与电信计费配套的解决方案也开始使用。
2007年华为GaussDB开始在招商银行应用,预计到2019年年底,仅仅是招商银行就有17套系统在Gauss⁃DB上应用。
对国产数据库来说,阿里巴巴也是代表性厂商之
一,因为“去IOE”的概念正是阿里巴巴在2008年提出来的。
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互联网业界第一台IBM小型机就落户在阿里巴巴,此后阿里巴巴IT系统逐渐形成了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的架构体系,但随着业务迅猛发展,阿里巴巴逐渐看到了该体系的高成本、低灵活性的压力,于是在2008年提出“去IOE”,并于2010年1月正式启动“去IOE”,逐渐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全部进程。
在阿里巴巴“去IOE”的整个过程中,数据库领域首先是以武汉达梦、人大金仓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厂商从中受益并不断成熟,另一方面自研数据库的技术和产品能力不断提升,才有了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的大规模商用。
而腾讯云数据库负责人王义成告诉记者:“在2010年前后,以腾讯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厂商开始进入数据库行业,各大云服务厂商也开始提供云数据库的服务,让传统的license服务加上运维服务的模式,变成了云计算模式,传统软硬件的采购成本转变成了订阅模式,让用户的成本大大降低,是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
” 据了解,腾讯在2014年底成立的微众银行,是国内首个“去IOE”科技架构的金融机构。
而经过内部实践的锤炼,现在腾讯也加速了将这种能力向外部输出。
据《中国经营报》 近期,腾讯音乐因独家版权问题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展开大约8个月的“反垄断调查”。
据媒体报道,此次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腾讯的反垄断调查,包括对环球音乐集团、索尼音乐娱乐和华纳音乐集团等全球最大唱片公司进行问询,了解是否和腾讯签署了涉嫌排除、限制竞争的独家授权协议。
腾讯音乐方面回复记者称,对此事“不予置评”。
腾讯音乐的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大部分歌曲并不是垄断,是其他平台买不起。
唱片公司的授权也就两三年,可能当时其他平台没钱买,但并不代表其他平台没权限买。
” 网易云音乐也有热门艺人的独家版权,如在今年6月之前,
S.H.E的歌曲仅在网易云音乐独家播放,不过版权在6月份又回归腾讯音乐。
音乐行业从业者王鹤楼(化名)认为,各家音乐平台争夺的“独家版权”实际上是搭建平台自己的“护城河”,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也“无可厚非”。
但也有一家音乐平台内部人士认为,如果只剩下一家独大,这一家可能会随意定价,扰乱整个市场的秩序。
王鹤楼分析,争夺独家版权背后的原因是,大众对于“听音乐需要付费”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平台因此才需要通过购买版权内容来获取流量,以赚取广告等各种方式为主要收入。
争夺“独家版权”引发争议 “谁有钱,花得起就谁拿独家版权,现在独家版权最多的还是腾讯音乐!”一家背景音乐公司的创业者林乐(化名)对记者说道。
据悉,腾讯音乐与环球音乐集团、索尼音乐娱乐和华纳音乐集团三家全球规模的唱片公司签有独家授权协议。
此外,腾讯与韩国娱乐巨头也关系匪浅,不仅入股YG,还与SM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很多韩国歌曲也仅仅在腾讯系音乐平台上播放。
市面上对于“独家”的诟病一方面来自于用户体验,部分用户认为不断切换APP听音乐非常不方便,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歌曲需要付费下载甚至付费收听,一些用户也对此难以适应。
某家音乐平台内部人员对记者表示,当一家公司已经收集了足够多版权的时候,就是这家公司已经“干倒”了其他竞争对手的时候,这家公司可以随意去定价,由此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
2017年9月,国家版权局曾因版权问题约谈了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百度太合音乐主要负责人。
最后结果是,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相互授权音乐作品,并达到各自独家音乐作品数量的99%以上。
据中国音乐财经网的报道,腾讯音乐与超过200家 腾讯音乐遭反垄断调查争夺“独家版权”引争议 数字音乐版权方达成合作协议,正版曲库共拥有1700万首。
有分析指出,1%的比例也因为基数不同而存在差别,腾讯绝对数量更大,核心的独家音乐版权仍是有力的竞争优势。
不仅仅是独家版权数量的问题。
据外媒报道,腾讯音乐在获得独家授权之后,再分销给竞争对手。
而竞争对手反映,他们从“中间商”手中获得的授权价格比全球其他市场高上一倍。
一名曾在阿里音乐任职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独家版权是由版权方和平台方进行洽谈,独家版权的价格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而腾讯作为独家代理商决定分销价格,理论上不会高于从版权方购入的价格,但是如果向百度、阿里、网易分别授权一次就是三倍的收入了。
林乐也告诉记者,腾讯音乐将版权分销给其他音乐平台的价格会比其他平台直接从版权方购买的价格便宜。
但他也表示:“腾讯本来买来就贵,那再贵一倍卖出去也很正常,他买的时候还不止贵一倍,等于他买独家花了好几倍的价格。
”这也意味着分销的价格可能对于其他平台仍然是比较昂贵的。
那么究竟是谁抬高了市场价格?林乐认为是整个市场共同竞争的结果,而非是单独某家平台的问题,腾讯音乐反而是哄抬价格的最终承受者。
对于唱片公司、厂牌主理人而言,腾讯音乐高价购买版权也推动行业重视版权,促进版权日趋正规化。
“在此之前,(音乐版权)都是一文不值,我们在互联网随便就能听到。
运营音乐版权的人赚不到钱,当然音乐人也不会赚到钱。
独家版权最直接的一点在于,因为一个东西属于你了,你才会玩命。
”王鹤楼说道。
2015年是网络音乐版权规范元年,国家版权局下发“最严版权令”,让各大网站纷纷下线未授权作品。
但随后不久版权费不断被哄抬,2017年,环球音乐的版权费报价仅为3000多万美元,最终被腾讯以3.5亿美元现金+1亿美元股权的价格,拿下环球音乐三年的独家版权。
2017年10月,国家版权局要求几大在线音乐平台购买音乐版权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原则、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不得哄抬价格、恶性竞价,避免采购独家版权。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正版音乐快速普及。
国际唱片业协会在2018年10月发布的《音乐消费者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已有96%的中国消费者使用了正版音乐,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2%。
内容付费与流量逻辑 流媒体重视版权能让音乐人赚更多的钱吗? 某音乐平台的员工张萍(化名)告诉记者,目前来看的话,平台的话语权还是很高,除非是大型唱片公司,小唱片公司可议价的空间也非常小。
“但是此前要入驻QQ音乐需要花钱,就是花钱找人去入驻。
现在虽然这个规则打开了,但事实上平台还是很强势。
”她说道。
不过,对于独立音乐人,入驻音乐平台,将自己的版权交给平台,同时也意味着能够获得平台的资源。
“如果你在网易云上传一首歌,如果你默认不去调整它的状态的话,平台是默认可以使用你的歌曲进行非独家性质的商业授权。
比如说用你的歌曲去授权做广告是可以的,之后与你进行分成,但具体怎么分成,平台并不会给明细,只会显示分成比例,音乐人到手能拿多少。
唱片公司们应该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定,会将这些明细写在合同里,但像独立音乐人,可能这些就很难落实到合同上。
”张萍说道。
记者了解到,这种分成比例对于一个普通的音乐人而言,实际上也是微乎其微的,可能一个月才有几百块钱。
对于音乐平台而言,也要通过音乐内容吸引流量,通过广告、社交娱乐等方式进行转化。
就连腾讯也难以单纯通过歌曲下载量来获得收支平衡。
根据今年第二季度财报,在第二季度,在线音乐服务和社交娱乐服务分别占总营收的26.4%和73.6%。
王鹤楼表示,争夺独家版权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大众对于“听音乐需要付费”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平台因此才需要通过购买版权内容来获取流量,以赚取广告等为主要收入。
他对于音乐的消费是“自然而然”的,在他所在的年代,听音乐需要购买磁带、CD。
但是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兴起,音乐成了免费物品,也让免费听歌成为用户的习惯。
娱乐文化产业律师赵智功对记者表示,这是早期国内互联网公司追求流量和广告收入所造成的恶果,音乐是商品,收听当然要付费。
他认为,腾讯音乐的用户收费定价低于平均市场价格,低于正常音乐消费价格。
“买CD的价格、看演唱会的价格,动辄几十几百元,与之相比,流媒体平台会员价格是严重低于市场基本面估值的。
”他说道。
现如今版权意识在逐渐增强,也逐渐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听音乐付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目前需要取得突破的,是对于音乐文化的重新构建,以及对版权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只有让内容生产方得到足够的利益驱动,才会出现好的作品,才会有好的音乐产业市场的发展。
应当通过版权制度、文化基金支持,保证音乐创作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优秀作品的创作。
”赵智功说道。
据《中国经营报》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