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5日星期
五 主编/李芸编辑/胡珉琦校对/马改平Tel:(010)62580723E-mail押yli@ 读书 2018年5月28日,电影《未来星球2049》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一年后,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武创作的同名长篇科幻小说《未来星球2049》面世,并荣登科幻小说畅销榜。
《未来星球2049》何时能登上荧屏?这位奋战在科研一线、拥有两家科研成果转化公司的张文武为何跨界创作小说、进军影视?近日,《中国科学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张文武。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在一年前先召开了电影的新闻发布会,当时小说《未来星球2049》的创作处于什么状态? 张文武:《未来星球2049》实际上是我1998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地球母亲的节日》的升级版。
将反映航天人和科技工作者生活的《地球母亲的节日》搬上荧屏是我长期的愿望,小说出版20年后,这个愿望更加强烈了,于是,就主动找影视界。
20年前的作品有点“落伍”了,科技元素较强,但人物刻画方面更像科技论文。
我跟文艺界朋友沟通,他们很喜欢“地球母亲节”的创意,感觉题材切合时局,可以改写后拍成电影,于是就有了去年5月的那场关于电影的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后,我就开始对小说进行大规模的改编,不仅增加了很多人物,还设置了一些前沿的科幻场景。
从5月到10月,利用几个假期,我完成了《未来星球2049》科幻小说。
展望2049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时候刚好是建国100周年,中国和世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小说《未来星球2049》有什么样的特质得到影视方的青睐? 张文武:这本小说有几个地方可以打动影视界。
一是对中国航天精神的艺术化升华。
之前虽然该领域也有一些影视作品,但过于严肃,《未来星球2049》将正面描写盛世中国宇航探索的壮观场面,展现世界航天人、前沿科学家群体的风采,描述偏向未来纪实风格,视角独特,令人期待。
二是未来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设立地球母亲的节日,这是很温馨的创意,也是小说的题眼。
在未来,人来把地球当作母亲般来呵护,这样的情景是在经历磨难后获得的,对人类来说尤为珍贵。
这部电影不希望采取给大众带来恐惧和黑暗的套路来打动影视人,也不希望给观影者带来不安的情绪,这部电影希望让光明重回未来。
相由心生,我们鞭挞罪恶和战争,呼唤人类升级为更高级的文明。
三是切合时宜,30年后我们的世界会怎么样?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电影呈现的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纷争和进步。
如果说《流浪地球》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辉煌时代的大幕,那么《未来星球2049》以及后续的国产科幻电影有望将破冰和偶然变成必然。
这部电影不缺乏炫酷的科技,如小说中提及的智能涟漪、直流光、巨能炮、光子发动机、火星大沙暴……我们目前在尝试研究一些前沿科技,这也将是这部科幻电影的一大看点。
《中国科学报》:您对科幻片《未来星球2049》的期待如何? 张文武:就小说本身,我认为适合拍连续剧,可以囊括宏大的画面、递进的剧情、跨代人的爱情故事……但如果拍摄电影,剧情将更加紧凑、凝练。
目前剧本我们已经申请了版权,细节方面暂时还不方便透露,只能说这是一部可以让你我一起走进 他 的 科 幻 小姻 本 说 报记者沈 将 春蕾 登 上 荧 屏 张文武 《未来星球2049》,张文武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未来,一起欢笑、哭泣、感动、自豪,有多方面感官体验的科幻大片。
电影无法面面俱到地呈现小说原型,但会保留骨干精华,并按照科幻电影的规律进行情节设计,对标好莱坞大片,在场面制作、人文思想等领域力争有所深化,希望对已有科幻电影有所超越。
当然,小说和电影最终还得由读者和观众来评价,《未来星球2049》希望可以用精彩的未来科技、深层的文明反思和深情厚意的情感打动观众,而不仅仅是科幻特效视听。
当然,我期待该片的特效能让大家大呼过瘾。
《中国科学报》:《未来星球2049》的总投资计划融资多少?现在融资情况如何?计划什么时候开拍? 张文武:拍摄这部科幻大片的成本至少在3亿~5亿元人民币,目前的融资情况还不方便透露,但我们正在跟国内主流的影业公司接触,也希望有志拍摄科幻电影的导演和演员加入其中。
目前,已经有中科院、航天院所等单位 和宁波等地方联络我们,表示愿意提供拍摄场馆。
电影肯定会引入一批当代重大基础科学装置,展望30年后的科技创意,体验月球旅游、火星漫步、文明冲突,展望未来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间宇航探索的合作与竞争。
理想的时间是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开拍,2021年底或者2022年春节上映。
今年是建国70周年,展望2049很有意义。
这部电影会有很好的投资回报,希望有缘人跟我们一起推进这件有趣又有利的事情。
《中国科学报》:2019年春节《流浪地球》大热,给《未来星球2049》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张文武:带来的主要是正面影响。
《流浪地球》是我国成功拍摄的第一部大制作科幻电影,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好评,证明了中国民众对本土原创科幻的渴望。
之前业内对此明显缺乏信心。
《流浪地球》为我国科幻电影立下了标杆,将激励后来的国产科幻电影。
《未来星球2049》会更具国际视野和国际运作,但中国是最大的主角。
电影对未来对人文的 思考,希望可以赢得世人更广泛的发自内心的认可。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位科研人员,您主要用什么时间来创作小说? 张文武: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但最大的兴趣是创造发明。
1987年,我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精密仪器专业,毕业后进入航天部攻读研究生,并留所工作多年,后来出国留学,现在回来了,继续科研工作。
最早长篇作品就是199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地球母亲的节日》,2015年我还创作了《小豆豆小点点奇遇记之五彩王国》,这部长篇科幻小说还有一个续集,目前正准备出版。
早期还发表过一部中篇小说《大鹏展翅》。
《小豆豆小点点奇遇记之五彩王国》是我为儿童创作的科幻小说。
我觉得科研工作者关心科普是一种责任,除了做本职工作,推动技术进步,还应该积极回馈社会。
科学对我们的时代很重要,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技有了好奇心才会有兴趣,进而放飞梦想,也来推动科技进步。
我平时想到什么就写出来。
儿童科幻作品应该谨慎,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沃土,期待积极活泼的人生态度和正能量的价值观。
如今不少作品顺着黑暗的路子去发展或用浮夸的玄幻来演绎,对其负面效应要警惕。
我希望通过科幻,提出有趣有意义的问题,让大家思考人类文明未来的出路。
这样的问题就像一颗颗种子,努力写出来后会很开心。
科研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写小说对我来说相当于休息了,我称其为“思维体操”。
2018年我去美国探亲的时候,时差原因,索性每天早上2点起来写作到7点。
但这样的前提是前期多年的酝酿和构思。
我十年前的幻想如今已经变成现实或正在变成现实,像钻石制造、激光加工等等。
科幻没有边界,可以让人脑洞大开,进而带来颠覆性的灵感。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老师和我都认为科幻是最高级的科研活动。
《中国科学报》:小说尾声留了一个伏笔,请问您还会继续创作吗?是否有续集? 张文武:实际上我已经在构思下一本小说了,就拿现在的《未来星球2049》来说,其实是《地球母亲的节日》的升级版,在新的小说里我将进一步完善情节和人物。
《中国科学报》:您的书中有不少歌词,是您原创的吗?除了写作,您是不是对音乐也热爱? 张文武:没错,我喜欢音乐,偶尔写歌,灵感所至,不论水平,记下抓住方得安生。
我觉得科幻电影还是需要学习其他领域的人文成分的,比如音乐。
我可以剧透一点,在电影里计划有可爱的童声合唱,穿插一系列音乐,似乎这方面之前的科幻电影出彩的不多。
《中国科学报》:科研、写作、音乐,您更喜欢哪一个领域?时间够用吗? 张文武:我的时间确实很紧张,但主业是科研。
科幻电影是因为与中国航天有着多年的情结。
专业的事情我会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比如小说的出版、电影的筹划。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的精力主要是科研与创新,把前沿技术转化为社会价值。
《中国科学报》:如果影片《未来星球2049》大卖,您会不会改行? 张文武:我是永不改行、永远跨界。
科研是我从小的梦想,我会用尽一生去追求。
或许我会从事更多创新教育工作,希望推广精益创新方法论,提升我国的创新效率。
书后 别让“少儿编程热”冲昏了头 姻周鲁 《栀子猫的奇幻编程之旅———21天探索信息学奥赛C++编程》,周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近年来,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少儿编程热”。
在美国,已经有700万儿童在学习编程;日本宣布将在2020年把编程引入小学必修课;英国出台规定要求5岁以上儿童学习编程;欧洲16个国家把编程纳入教育体系;以色列早在2000年就将编程纳入高等 学校的必修科目,同时要求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学习编程。
中国也逐渐重视少儿编程。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2018年,部分省市将编程基础纳入高考,多个地区将编程纳入中考甚至小升初考试中。
6月5日,据《新说报》报道,目前国内至少有165家公司,截止到2018年8月,已有7亿多元融资涌入少儿编程行业。
乔布斯曾说:“学习编程教你如何思考,……我把计算机科学看成基础教育,每个人都应该花1年时间学习编程。
”“编程思维”并不是编写程序的技巧,而是一种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编程思维”就是“理解问题———找出路径”的思维过程,它由分解、识别模式、抽象、算法四个步骤组成。
分解: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拆解成更可执行的小步骤。
模式识别:找出相似模式,高效解决细分问题。
抽象:聚焦最重要的信息,忽视无用细节。
算法:设计一步一步的解决路径,解决整个问题。
的确,编程思维能够强化儿童的逻辑思考能力,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程将成为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必备技能。
因此,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花重金给孩子报少儿编程辅导班。
有网友调侃:“刚会写编程这两个字,就要学编程。
”但是,有了编程思维,真的就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领先吗?无论那些广告宣传把编程思维说得多么神奇,归根结底编程思维 只是一种以编程为工具的思维训练,离掌握编程能力还有很大距离。
而且,在学校接受的以数理化为工具的数理逻辑教育,完全可以起到类似的思维训练作用。
而少儿编程中使用的以Scratch为代表的图像化编程,和普通编程相比,如同乐高和建筑学,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这点,作为曾在法国和北美上市公司工作、拥有超过120万行引擎程序经验的信息学奥赛教练,我深有体会:在中国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中,人工智能和信息学已经成为正式的一个部分。
如何让广大高中生学会信息学,到了大学阶段能快速进入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这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但我相信,不管如何去科普人工智能,这门学科的基础都不会变。
《左传》中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有基础。
巴黎第六大学的几位人工智能研究者和计算机系教授都认同我的观点:如果想要研究人工智能,首先要学习编程。
因为编程能力是根本。
我相信,我在巴黎第六大学的学长、“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之父”、2019年获得图灵奖的LeCun教授,也会认同:人工智能的基础,一定是数学和编程能力。
然而,少年编程到目前都没有被摸索出一种有效的、可以复制的普及教育解决方案。
请注意,我在这里所说的“少年编程”,是真正的编码编程,而不是在商业上被炒作得如火如荼的图像化编程。
诚然,图像化编程的语言或工具,例如来自美国麻省理工的Scratch,确实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编程思维。
只是,有了编程思维之后,距离拥有编程能力的路程,大概还有十万八千里。
核心问题在于,编程思维这个物件,在编码编程之外,是很难被检验的。
只有在学会了编码编程之后,编程思维才能够发挥出 作用。
这就造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图像化编程的普及和推广,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火热、此起彼伏、风生水起,但最终真正造就出来的编程人才,少之又少。
针对日益增长的学习编码编程的需求,这本书诞生了。
请注意,这不是一本简化版的成人学习C++的教材,而是旨在构筑真正符合青少年学习能力和思考特征的编程教学体系的一次实践。
作为一名信息学教育的普及者,我很期待这本书的面世。
因为在信息学,或者简单的只是编程教育这个层面,在我国,都存在巨大的教育资源缺口。
我所说的,不光是就教育水平稍显落后的省份而言;即便是在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和江苏这些信息学发达的地区,直到今天,我们也都很难在著名中学之外找到优秀的编程教育的资源。
作为一个父亲,我更是盼望这本书的出版。
因为我时常审视:“到底什么样的书籍、什么样的文字形式,才能够让只有八九岁的孩子们在编程的学习上专注下来,不管有没有老师的陪伴?”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平复家长们的焦虑,让大家从“找不到一本真正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的C++编程书”的困惑中摆脱出来。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我都相信,在家长们还没有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或者坚定、或者模糊的概念,那就是:我的孩子,应该学编程。
只是,该如何让孩子们学会真正的编码编程?该如何真正得到在中国的高中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编程能力?得到这种在高考中已经涉及、未来一定会考、现在已经在美国AP课程中浓墨重彩予以考核的能力?这,是个问题。
这本书,就是答案。
荐书 []
4 月 译, 地︾, 出版 上海 日 ︽地 译村下 文上︾︽ 出春地 版树下 社著, 林应少许年华之 22019 村上春树写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的两部纪实作品。
村上春树亲自采写了1995年日本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事件的受害人和施害人,再现了地铁沙林事件及事件之后的日本这一“责任回避型”社会在受害者身上造成的肉体和精神创伤。
《地下》及其续篇《地下2应许之地》不仅是村上春树的为数不多见的纪实作品,也是他从“小资作家”转向关注社会现实、揭露日本社会之“恶”的转型之作,其代表作《1Q84》的故事原型即脱胎于此。
自这两部纪实作品之后,村上春树将创作的关注点更多投向了在“高墙”下的每一个“鸡蛋”,他更关注在大的历史事件中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和创伤,之后他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对抗战争与暴力成为村上春树作品的重要主题”。
··
3 活 月出 读 ︽ 版书
五 新 更盘 知
三 道︾, 联 书漆 店永 祥 著, 2019 年生 这是一部乡土写真和另类心史。
本书的主线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生人的“上学记”,从西北边远山乡的村塾,历经波折直至成为北京大学教授。
作者记忆力惊人,对早年生活细节记忆之具体、描写之生动令人惊叹,所述中国西北农村之贫困也同样令人惊叹。
除了主线“上学记”,书中还兼述作者甘肃边远山区的风土人情,白描式地记录了那个“平凡的世界”里人们的歌哭悲欢,希望与绝望。
学者吴晓东评价说,本书至少内含两种基本面相:一方面可以纳入地方风物志、家族志、人物志的历史书写流脉之中;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一个出身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当代优秀学人究竟是如何炼成的自叙传,或是一部中国偏远农村的乡土教育简史。
[]·· 20194 译威 林出 蒂 ﹃ 版社 尔著, 美国 颜 山川 年 元叔、 风物 南
四 月出 木、 记﹄, 版 唐锡 美 如艾 译,温 本套书是第一部获普利策奖的自然写作著作,被收入美国白宫图书馆典藏。
这套博物学奇书包含了四本,分别是《春满北国》《夏游记趣》《秋野拾零》《冬日漫游》。
作者是多个领域的顶级专家。
他耗时15年,行程七万六千英里,追逐四季,探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自然界生物的生息与山川风貌。
可以说,没有一部作品在对自然的认识上达到这样的深度与广度,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如此诗意地书写科学,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如此颠覆人的感官、拓展人的视野,也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如此智慧地把人置于天地之间审视自己。
本套书曾于上世纪在国内出版过,此次再版,保留了原有富有诗意的译本,翻译添加了原版索引,根据权威资料重新修订核准了生物译名,并对于没有中文译名的物种进行命名,弥补了原有译本在科学性、严谨性上的不足。
[]·20194 湖南 密︾, 文艺 英 ︽丹 出版 海伦 麦
一 社拉年: 塞追 尔寻 年著,幸 月 李 福生 出 迎春 活 版 译, 的秘 丹麦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丹麦人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呢?他们天生就快乐吗?有什么是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呢?本书作者认为寻找答案的方法只有一个:在丹麦生活一年。
从家庭到职场,从婴儿到小狗、奶牛,从毒品到酗酒、性病,从美食到室内设计,一年12个月的观察,这些课题无不冲撞着我们习而不察的生命惯性,不断挑战我们对丹麦的想象。
本书记录了这趟风趣、辛辣的旅程,让我们不仅能理解丹麦人、丹麦文化,也更能立体地了解丹麦的幸福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学习“更丹麦”的生活方式,从而习得我们自身的幸福之道。
(喜平)
五 主编/李芸编辑/胡珉琦校对/马改平Tel:(010)62580723E-mail押yli@ 读书 2018年5月28日,电影《未来星球2049》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一年后,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武创作的同名长篇科幻小说《未来星球2049》面世,并荣登科幻小说畅销榜。
《未来星球2049》何时能登上荧屏?这位奋战在科研一线、拥有两家科研成果转化公司的张文武为何跨界创作小说、进军影视?近日,《中国科学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张文武。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在一年前先召开了电影的新闻发布会,当时小说《未来星球2049》的创作处于什么状态? 张文武:《未来星球2049》实际上是我1998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地球母亲的节日》的升级版。
将反映航天人和科技工作者生活的《地球母亲的节日》搬上荧屏是我长期的愿望,小说出版20年后,这个愿望更加强烈了,于是,就主动找影视界。
20年前的作品有点“落伍”了,科技元素较强,但人物刻画方面更像科技论文。
我跟文艺界朋友沟通,他们很喜欢“地球母亲节”的创意,感觉题材切合时局,可以改写后拍成电影,于是就有了去年5月的那场关于电影的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后,我就开始对小说进行大规模的改编,不仅增加了很多人物,还设置了一些前沿的科幻场景。
从5月到10月,利用几个假期,我完成了《未来星球2049》科幻小说。
展望2049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时候刚好是建国100周年,中国和世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小说《未来星球2049》有什么样的特质得到影视方的青睐? 张文武:这本小说有几个地方可以打动影视界。
一是对中国航天精神的艺术化升华。
之前虽然该领域也有一些影视作品,但过于严肃,《未来星球2049》将正面描写盛世中国宇航探索的壮观场面,展现世界航天人、前沿科学家群体的风采,描述偏向未来纪实风格,视角独特,令人期待。
二是未来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设立地球母亲的节日,这是很温馨的创意,也是小说的题眼。
在未来,人来把地球当作母亲般来呵护,这样的情景是在经历磨难后获得的,对人类来说尤为珍贵。
这部电影不希望采取给大众带来恐惧和黑暗的套路来打动影视人,也不希望给观影者带来不安的情绪,这部电影希望让光明重回未来。
相由心生,我们鞭挞罪恶和战争,呼唤人类升级为更高级的文明。
三是切合时宜,30年后我们的世界会怎么样?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电影呈现的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纷争和进步。
如果说《流浪地球》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辉煌时代的大幕,那么《未来星球2049》以及后续的国产科幻电影有望将破冰和偶然变成必然。
这部电影不缺乏炫酷的科技,如小说中提及的智能涟漪、直流光、巨能炮、光子发动机、火星大沙暴……我们目前在尝试研究一些前沿科技,这也将是这部科幻电影的一大看点。
《中国科学报》:您对科幻片《未来星球2049》的期待如何? 张文武:就小说本身,我认为适合拍连续剧,可以囊括宏大的画面、递进的剧情、跨代人的爱情故事……但如果拍摄电影,剧情将更加紧凑、凝练。
目前剧本我们已经申请了版权,细节方面暂时还不方便透露,只能说这是一部可以让你我一起走进 他 的 科 幻 小姻 本 说 报记者沈 将 春蕾 登 上 荧 屏 张文武 《未来星球2049》,张文武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未来,一起欢笑、哭泣、感动、自豪,有多方面感官体验的科幻大片。
电影无法面面俱到地呈现小说原型,但会保留骨干精华,并按照科幻电影的规律进行情节设计,对标好莱坞大片,在场面制作、人文思想等领域力争有所深化,希望对已有科幻电影有所超越。
当然,小说和电影最终还得由读者和观众来评价,《未来星球2049》希望可以用精彩的未来科技、深层的文明反思和深情厚意的情感打动观众,而不仅仅是科幻特效视听。
当然,我期待该片的特效能让大家大呼过瘾。
《中国科学报》:《未来星球2049》的总投资计划融资多少?现在融资情况如何?计划什么时候开拍? 张文武:拍摄这部科幻大片的成本至少在3亿~5亿元人民币,目前的融资情况还不方便透露,但我们正在跟国内主流的影业公司接触,也希望有志拍摄科幻电影的导演和演员加入其中。
目前,已经有中科院、航天院所等单位 和宁波等地方联络我们,表示愿意提供拍摄场馆。
电影肯定会引入一批当代重大基础科学装置,展望30年后的科技创意,体验月球旅游、火星漫步、文明冲突,展望未来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间宇航探索的合作与竞争。
理想的时间是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开拍,2021年底或者2022年春节上映。
今年是建国70周年,展望2049很有意义。
这部电影会有很好的投资回报,希望有缘人跟我们一起推进这件有趣又有利的事情。
《中国科学报》:2019年春节《流浪地球》大热,给《未来星球2049》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张文武:带来的主要是正面影响。
《流浪地球》是我国成功拍摄的第一部大制作科幻电影,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好评,证明了中国民众对本土原创科幻的渴望。
之前业内对此明显缺乏信心。
《流浪地球》为我国科幻电影立下了标杆,将激励后来的国产科幻电影。
《未来星球2049》会更具国际视野和国际运作,但中国是最大的主角。
电影对未来对人文的 思考,希望可以赢得世人更广泛的发自内心的认可。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位科研人员,您主要用什么时间来创作小说? 张文武: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但最大的兴趣是创造发明。
1987年,我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精密仪器专业,毕业后进入航天部攻读研究生,并留所工作多年,后来出国留学,现在回来了,继续科研工作。
最早长篇作品就是199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地球母亲的节日》,2015年我还创作了《小豆豆小点点奇遇记之五彩王国》,这部长篇科幻小说还有一个续集,目前正准备出版。
早期还发表过一部中篇小说《大鹏展翅》。
《小豆豆小点点奇遇记之五彩王国》是我为儿童创作的科幻小说。
我觉得科研工作者关心科普是一种责任,除了做本职工作,推动技术进步,还应该积极回馈社会。
科学对我们的时代很重要,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技有了好奇心才会有兴趣,进而放飞梦想,也来推动科技进步。
我平时想到什么就写出来。
儿童科幻作品应该谨慎,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沃土,期待积极活泼的人生态度和正能量的价值观。
如今不少作品顺着黑暗的路子去发展或用浮夸的玄幻来演绎,对其负面效应要警惕。
我希望通过科幻,提出有趣有意义的问题,让大家思考人类文明未来的出路。
这样的问题就像一颗颗种子,努力写出来后会很开心。
科研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写小说对我来说相当于休息了,我称其为“思维体操”。
2018年我去美国探亲的时候,时差原因,索性每天早上2点起来写作到7点。
但这样的前提是前期多年的酝酿和构思。
我十年前的幻想如今已经变成现实或正在变成现实,像钻石制造、激光加工等等。
科幻没有边界,可以让人脑洞大开,进而带来颠覆性的灵感。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老师和我都认为科幻是最高级的科研活动。
《中国科学报》:小说尾声留了一个伏笔,请问您还会继续创作吗?是否有续集? 张文武:实际上我已经在构思下一本小说了,就拿现在的《未来星球2049》来说,其实是《地球母亲的节日》的升级版,在新的小说里我将进一步完善情节和人物。
《中国科学报》:您的书中有不少歌词,是您原创的吗?除了写作,您是不是对音乐也热爱? 张文武:没错,我喜欢音乐,偶尔写歌,灵感所至,不论水平,记下抓住方得安生。
我觉得科幻电影还是需要学习其他领域的人文成分的,比如音乐。
我可以剧透一点,在电影里计划有可爱的童声合唱,穿插一系列音乐,似乎这方面之前的科幻电影出彩的不多。
《中国科学报》:科研、写作、音乐,您更喜欢哪一个领域?时间够用吗? 张文武:我的时间确实很紧张,但主业是科研。
科幻电影是因为与中国航天有着多年的情结。
专业的事情我会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比如小说的出版、电影的筹划。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的精力主要是科研与创新,把前沿技术转化为社会价值。
《中国科学报》:如果影片《未来星球2049》大卖,您会不会改行? 张文武:我是永不改行、永远跨界。
科研是我从小的梦想,我会用尽一生去追求。
或许我会从事更多创新教育工作,希望推广精益创新方法论,提升我国的创新效率。
书后 别让“少儿编程热”冲昏了头 姻周鲁 《栀子猫的奇幻编程之旅———21天探索信息学奥赛C++编程》,周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近年来,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少儿编程热”。
在美国,已经有700万儿童在学习编程;日本宣布将在2020年把编程引入小学必修课;英国出台规定要求5岁以上儿童学习编程;欧洲16个国家把编程纳入教育体系;以色列早在2000年就将编程纳入高等 学校的必修科目,同时要求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学习编程。
中国也逐渐重视少儿编程。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2018年,部分省市将编程基础纳入高考,多个地区将编程纳入中考甚至小升初考试中。
6月5日,据《新说报》报道,目前国内至少有165家公司,截止到2018年8月,已有7亿多元融资涌入少儿编程行业。
乔布斯曾说:“学习编程教你如何思考,……我把计算机科学看成基础教育,每个人都应该花1年时间学习编程。
”“编程思维”并不是编写程序的技巧,而是一种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编程思维”就是“理解问题———找出路径”的思维过程,它由分解、识别模式、抽象、算法四个步骤组成。
分解: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拆解成更可执行的小步骤。
模式识别:找出相似模式,高效解决细分问题。
抽象:聚焦最重要的信息,忽视无用细节。
算法:设计一步一步的解决路径,解决整个问题。
的确,编程思维能够强化儿童的逻辑思考能力,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程将成为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必备技能。
因此,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花重金给孩子报少儿编程辅导班。
有网友调侃:“刚会写编程这两个字,就要学编程。
”但是,有了编程思维,真的就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领先吗?无论那些广告宣传把编程思维说得多么神奇,归根结底编程思维 只是一种以编程为工具的思维训练,离掌握编程能力还有很大距离。
而且,在学校接受的以数理化为工具的数理逻辑教育,完全可以起到类似的思维训练作用。
而少儿编程中使用的以Scratch为代表的图像化编程,和普通编程相比,如同乐高和建筑学,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这点,作为曾在法国和北美上市公司工作、拥有超过120万行引擎程序经验的信息学奥赛教练,我深有体会:在中国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中,人工智能和信息学已经成为正式的一个部分。
如何让广大高中生学会信息学,到了大学阶段能快速进入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这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但我相信,不管如何去科普人工智能,这门学科的基础都不会变。
《左传》中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有基础。
巴黎第六大学的几位人工智能研究者和计算机系教授都认同我的观点:如果想要研究人工智能,首先要学习编程。
因为编程能力是根本。
我相信,我在巴黎第六大学的学长、“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之父”、2019年获得图灵奖的LeCun教授,也会认同:人工智能的基础,一定是数学和编程能力。
然而,少年编程到目前都没有被摸索出一种有效的、可以复制的普及教育解决方案。
请注意,我在这里所说的“少年编程”,是真正的编码编程,而不是在商业上被炒作得如火如荼的图像化编程。
诚然,图像化编程的语言或工具,例如来自美国麻省理工的Scratch,确实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编程思维。
只是,有了编程思维之后,距离拥有编程能力的路程,大概还有十万八千里。
核心问题在于,编程思维这个物件,在编码编程之外,是很难被检验的。
只有在学会了编码编程之后,编程思维才能够发挥出 作用。
这就造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图像化编程的普及和推广,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火热、此起彼伏、风生水起,但最终真正造就出来的编程人才,少之又少。
针对日益增长的学习编码编程的需求,这本书诞生了。
请注意,这不是一本简化版的成人学习C++的教材,而是旨在构筑真正符合青少年学习能力和思考特征的编程教学体系的一次实践。
作为一名信息学教育的普及者,我很期待这本书的面世。
因为在信息学,或者简单的只是编程教育这个层面,在我国,都存在巨大的教育资源缺口。
我所说的,不光是就教育水平稍显落后的省份而言;即便是在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和江苏这些信息学发达的地区,直到今天,我们也都很难在著名中学之外找到优秀的编程教育的资源。
作为一个父亲,我更是盼望这本书的出版。
因为我时常审视:“到底什么样的书籍、什么样的文字形式,才能够让只有八九岁的孩子们在编程的学习上专注下来,不管有没有老师的陪伴?”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平复家长们的焦虑,让大家从“找不到一本真正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的C++编程书”的困惑中摆脱出来。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我都相信,在家长们还没有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或者坚定、或者模糊的概念,那就是:我的孩子,应该学编程。
只是,该如何让孩子们学会真正的编码编程?该如何真正得到在中国的高中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编程能力?得到这种在高考中已经涉及、未来一定会考、现在已经在美国AP课程中浓墨重彩予以考核的能力?这,是个问题。
这本书,就是答案。
荐书 []
4 月 译, 地︾, 出版 上海 日 ︽地 译村下 文上︾︽ 出春地 版树下 社著, 林应少许年华之 22019 村上春树写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的两部纪实作品。
村上春树亲自采写了1995年日本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事件的受害人和施害人,再现了地铁沙林事件及事件之后的日本这一“责任回避型”社会在受害者身上造成的肉体和精神创伤。
《地下》及其续篇《地下2应许之地》不仅是村上春树的为数不多见的纪实作品,也是他从“小资作家”转向关注社会现实、揭露日本社会之“恶”的转型之作,其代表作《1Q84》的故事原型即脱胎于此。
自这两部纪实作品之后,村上春树将创作的关注点更多投向了在“高墙”下的每一个“鸡蛋”,他更关注在大的历史事件中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和创伤,之后他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对抗战争与暴力成为村上春树作品的重要主题”。
··
3 活 月出 读 ︽ 版书
五 新 更盘 知
三 道︾, 联 书漆 店永 祥 著, 2019 年生 这是一部乡土写真和另类心史。
本书的主线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生人的“上学记”,从西北边远山乡的村塾,历经波折直至成为北京大学教授。
作者记忆力惊人,对早年生活细节记忆之具体、描写之生动令人惊叹,所述中国西北农村之贫困也同样令人惊叹。
除了主线“上学记”,书中还兼述作者甘肃边远山区的风土人情,白描式地记录了那个“平凡的世界”里人们的歌哭悲欢,希望与绝望。
学者吴晓东评价说,本书至少内含两种基本面相:一方面可以纳入地方风物志、家族志、人物志的历史书写流脉之中;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一个出身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当代优秀学人究竟是如何炼成的自叙传,或是一部中国偏远农村的乡土教育简史。
[]·· 20194 译威 林出 蒂 ﹃ 版社 尔著, 美国 颜 山川 年 元叔、 风物 南
四 月出 木、 记﹄, 版 唐锡 美 如艾 译,温 本套书是第一部获普利策奖的自然写作著作,被收入美国白宫图书馆典藏。
这套博物学奇书包含了四本,分别是《春满北国》《夏游记趣》《秋野拾零》《冬日漫游》。
作者是多个领域的顶级专家。
他耗时15年,行程七万六千英里,追逐四季,探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自然界生物的生息与山川风貌。
可以说,没有一部作品在对自然的认识上达到这样的深度与广度,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如此诗意地书写科学,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如此颠覆人的感官、拓展人的视野,也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如此智慧地把人置于天地之间审视自己。
本套书曾于上世纪在国内出版过,此次再版,保留了原有富有诗意的译本,翻译添加了原版索引,根据权威资料重新修订核准了生物译名,并对于没有中文译名的物种进行命名,弥补了原有译本在科学性、严谨性上的不足。
[]·20194 湖南 密︾, 文艺 英 ︽丹 出版 海伦 麦
一 社拉年: 塞追 尔寻 年著,幸 月 李 福生 出 迎春 活 版 译, 的秘 丹麦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丹麦人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呢?他们天生就快乐吗?有什么是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呢?本书作者认为寻找答案的方法只有一个:在丹麦生活一年。
从家庭到职场,从婴儿到小狗、奶牛,从毒品到酗酒、性病,从美食到室内设计,一年12个月的观察,这些课题无不冲撞着我们习而不察的生命惯性,不断挑战我们对丹麦的想象。
本书记录了这趟风趣、辛辣的旅程,让我们不仅能理解丹麦人、丹麦文化,也更能立体地了解丹麦的幸福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学习“更丹麦”的生活方式,从而习得我们自身的幸福之道。
(喜平)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