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快讯,遥感快讯遥感快讯2011

长安 14
年第6、7期 活动掠影 REMOTESENSINGNEWSLETTER2011年第6、7期(总第183、184期) 目次 第五届海峡两岸遥感遥测会议圆满闭幕……………………………………………………………………
(1)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第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成功召开…………………………………………
(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召开第一届第二次委员会议………………………
(3)《遥感学报》2011年编委会在哈尔滨成功召开……………………………………………………………
(3)国际宇航科学院第二次全球环境影响国际研讨会在遥感所举行…………………………………………
(6)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理事会(UNESCAP)遥感应用培训班B组结业…………………………………
(8)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9) 业内新闻 全国1:5万地形图完成……………………………………………………………………………………(10)遥感所专家历时14年建成多模式网络地理信息平台……………………………………………………(12)2011年度达里湖辐射校正场环境减灾卫星同步观测试验圆满完成……………………………………(12)浙江中科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正式揭牌…………………………………………………………(13)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领导考察中科遥感……………………………………………………………(14) 会议通知 第六次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第1号通知)……………………………………………(15)陕西省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通知……………………………………………………………………(17)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2012)征文通知(第1号通知)………………………………(18) 主办: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
0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第五届海峡两岸遥感/遥测会议圆满闭幕 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台湾中央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黑龙江省气象局承办,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联合协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遥感/遥测会议”圆满完成所有议程,于8月12日在“冰城”哈尔滨闭幕。
本次会议与相关考察活动在促进台湾专家对大陆的了解,增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在为期5天的会议中,两岸学者宣讲了学术论文报告130余篇,全面展示了海峡两岸在遥感、遥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
来自海峡两岸从事遥感科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相关代表就遥感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细致地探讨和交流,对研究生论文进行了评比,并对6篇优秀论文的作者进行了嘉奖和鼓励。
会上,两岸学者、专家、研究生对遥感科学各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就可见光-近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重力遥感及其图像处理、信号提取技术,以及不同波长遥感分别在环境、森林、农业、大气、海洋、水文和土壤等各领域的辐射理论及应用等情况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结论。
与会代表认为,尽管遥感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崭新阶段,但遥感的发展还是有限的,应该继续努力寻找适合遥感对象的数学和物理学规律,进一步发展混合像元的信息分解与融合的方法和技术,进一步发展遥感建模和反演理论及方法,进一步发展大气效应纠正和大气参数反演的技术与方法。
与会代表认为,21世纪遥感的发展趋势将是多分辨率传感器共存,多波段、多角度和多极化遥感并用,遥感与GPS、GIS的有机结合构成集成系统。
光学传感器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为高光谱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特点,高空间分辨率已达纳米级,波段数已达数十甚至数百个。
微波遥感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为多极化技术、多波段技术和多工作模式。
为协调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对矛盾,小卫星群计划将成为现代遥感的另一发展趋势,此外,机载和车载遥感平台,以及超低空无人机载平台等多平台的遥感技术与卫星遥感相结合,也将使遥感应用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的景象。
这些都需要遥感各领域的学者专家和年轻的一代共同努力和钻研来实现。
台湾代表了解了大陆在遥感理论建模、参数反演和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对大陆在遥感地物参数反演、水文、大气模式中的遥感数据的同化技术以及综合应用国、内外新型传感器数据进行地质灾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海峡两岸在遥测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自2005年以来,海峡两岸遥感/遥测会议已经在两岸不同省市成功举办四届,两岸的学术交流也愈趋频繁,据悉,下一届海峡两岸遥感/遥测会议将于2013年在台湾举行。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供稿
1 遥感快讯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第六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成功召开 2011年第6、7期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第六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于2011年8月9日上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平邨宾馆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学会名誉理事长童庆禧院士、名誉理事杨明辉研究员,学会理事长顾行发所长、秘书长王晋年副所长、赵千钧副所长,副理事长王桥研究员、副理事长龚健雅教授以及常务理事张兵研究员、朱博勤研究员、王云鹏研究员、张良培教授、田庆久教授等21名代表。
会议由学会秘书长王晋年副所长主持。
会议首先讨论了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会换届工作安排。
会议决定,尽快成立学会换届工作小组,负责具体换届方案制定及实施。
学会换届大会拟于2013年召开,作为学会2013年一项重点工作。
会议代表们回顾了2010年8月27日-31日,中国遥感委员会在浙江杭州百瑞运河大饭店成功召开“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期间,作为大会承办单位,学会同期承办了特色分会场---规模空前的“第六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赛事情况。
2012年,中国遥感委员会将在武汉组织召开“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
届时,作为特色分会场之
一,学会将继续努力组织、举办好“第七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
会后,学会办公室将展开全面筹备工作,拟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辩题,如有可能,划分赛区,开展预赛。
并将进一步完善赛事现场录像出版工作。
逐渐将“辩论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术活动品牌进行推广和宣传。
会上,秘书长王晋年副所长对学会会员发展以及办公室年初开展的重新登记及吸收新会员工作统计情况做了总结,对联系不到团体会员单位的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
与会代表认真讨论了《遥感快讯》今后的发展问题。
作为学会会刊,《遥感快讯》定位在为了加强学会与各会员单位的沟通联系,宣传行业发展前沿与会员的观点、成果和动态。
经几次改版现已发展为电子刊物。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遥感快讯》文章应以消息传播为主要内容,体现“快”、“讯”二字,及时反映国内、国际遥感大事件,避免长篇大论。
今后《遥感快讯》要朝着服务会员,《遥感快讯》在手,就能及时了解全球遥感大事的目标发展。
会议建议《遥感快讯》国际资讯板块请兰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协助提供内容。
同时,为了保证会员的广泛参与,建议在各理事单位间先行建立《遥感快讯》会刊通讯员制度,以通讯员提交资讯文章及网站主动搜索相结合的方式编辑《遥感快讯》。
会议建议由学会挂靠单位中科院遥感所落实专人,负责《遥感快讯》组稿、编辑及通讯员联络工作。
为广泛扩大学会影响,加强宣传力度,会议强调了加强学会网站建设的重要性。
会议建议完善学会现有网站,继续使用学会两个独立域名:,,网站解析指向学会挂靠单位中科院遥感所子网站页面。
会议对学会网站板块内容进行了完善,拟由挂靠单位中科院遥感所落实专人,负责学会网站维护。
童庆禧院士、顾行发所长以及与会代表们对学会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期望,代表们均表示将通过本单位及协作单位途径,进一步大力宣传学会,发展学会个人、团体会员,为学会的发展继续献计献策。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办公室供稿
2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召开第一届第二次委员会会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8月9日上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平邨宾馆召开了第一届第二次委员会议。
出席会议代表有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童庆禧院士、主任委员顾行发所长、王晋年副所长、赵千钧副所长、副主任委员王桥研究员,秘书长李正强研究员以及委员马荣华研究员、张兵研究员、丁雷研究员、陈良富研究员、陈楚群研究员等17人。
会议由秘书长李正强研究员主持。
作为新成立不久的专业委员会,定位及今后的发展是委员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会议热烈讨论了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思路,包括紧密依托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加强与环保部业务部门(尤其是各省市的环境信息中心)以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单位的联系,定位为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将遥感技术与环境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建成促进解决环境保护实际问题的学术团体。
会议建议今年召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讨论当前本领域方向遇到的问题,面向环保应用遥感能够做些什么等需求与现状问题,以便为委员会未来开展学术活动指明方向,会上将同时确定专业委员会会员发展、网站、LOGO等具体方案。
会议建议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在2011年底前举行。
大会详细时间地点及方案由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落实及筹备。
中国遥感委员会将于2012年在武汉举办“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作为中国遥感委员会成员单位,专业委员会将积极参加“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拟与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合作,在“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上,组织分会场,召开“环境保护与遥感高峰论坛暨战略研讨会(暂定名)”。
会议决定尽快建立专业委员会网站,申请独立域名,网站解析指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科院遥感所子网站页面。
由挂靠单位中科院遥感所落实专人,负责学会网站建设及维护。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整体方向和思路。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供稿****************************************************************************************************** 《遥感学报》2011
年编委会在哈尔滨成功召开 《遥感学报》2011年编委会于8月9日在凉爽宜人的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和平邨宾馆成功召开。
《遥感学报》名誉主编童庆禧院士、主编顾行发所长,王晋年副所长、赵千钧副所长、吴炳方研究员、田庆久教授、张良培教授、王桥研究员、张兵研究员、党安荣教授等共16位遥感所主管领导及编委参加本次编委会。

3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会议由吴炳方研究员主持,首先,学报编辑部主任闫珺对学报近期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汇报,并结合国内外期刊调研情况,针对学报国际化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学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包括如何提升稿源质量、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学报英文版的定位等问题。
近两年来,在遥感所的支持和编委会的指导下,编辑部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借鉴参照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完成了学报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改版,积极开发网站服务功能,实现了从投稿、审理到编辑加工、在线出版的业务流程全网络办公,开放了从创刊至今历年发表论文的全文数据和查询检索服务,建立了纸版期刊、网络期刊的立体出版模式。
在继续保持着在国内遥感领域的优势地位、连续获得中国百种杰出
4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期刊殊荣的同时,迈出了学报向国际化期刊转型的重要一步。
目前,《遥感学报》已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5大 国际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收录,并在积极开展SCI等世界知名数据库的检索申请工作。
在积极探索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学报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优质稿源的匮乏,国际引用指标不高,海外影响力不够等,正在制约和影响学报的快速发展。
围绕这些问题,编委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开阔一些新的发展思路。
童庆禧院士指出,《遥感学报》国际化是关系到中国遥感科学技术事业的大事,应该继续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国际编委,拓展学报与国外学者的联系;顾行发主编提出应进一步发挥编委会的力量,组织优秀的中、英文投稿,全面研究英文刊物的不同办刊模式,明确学报的近期发展规划;张兵研究员提出学报应该在英文刊名上突出中国特色;龚建雅教授认为国内现行评价政策也是制约优质稿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建议学报在兼顾学报严密的稿件评审制度的同时,尽可能加快论文发表周期;施建成研究员认为,中英文“捆绑”发表对学报制约较大,建议中英文刊分开出版,学报英文刊可以考虑与国外出版商合作的方式来创办。
本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学报的发展方向,编委们就学报国际化发展策略和冲击SCI检索的学报工作目标达成了共识,分析和讨论了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措施并提出许多建议,对学报下个阶段的工作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会议日程安排紧密,许多问题未能展开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学报主编顾行发研究员提议将会在下一次大范围的编委会上继续探讨学报良性发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学报编委会是在“第五届海峡两岸遥感/遥测会议”期间,与“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第六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和“中国环境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次委员会”同期召开的,吸引了来自宝岛台湾各大知名院校的19位遥感教授和56位青年学子的参与。
编委会结束后,学报编辑部与海峡两岸的中国遥感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地沟通交流,引起了台湾同行的关注,扩大了学报影响,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今后,学报编辑部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台湾遥感同仁的联系,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推动中国遥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遥感学报》编辑部供稿
5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国际宇航科学院第二次全球环境影响国际研讨会在遥感所举行 9月2日至3日,由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承办的国际宇航科学院第二次全球环境影响国际研讨会在遥感所举行。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国际宇航科学院副主席、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李国平,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Jean-MichelContant等出席会议、致辞并向研究组成员颁发了聘书。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顾行发主持会议。
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性问题,广泛应用宇航科学和技术成就并进一步推动宇航事业的发展将有助
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重大疑难问题。
国际宇航科学院于2009年做出决议,成立全球环境影响研究组(IAA-SGEI),并授权于该工作组将空间科学与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环境重大疑难问题作为重要议题进行联合研究。
该研究组由马兴瑞、Jean-MichelContant担任共同主席,顾行发、吴美蓉担任副主席,成立至今已拥有来自海内外数十名研究组成员。
研究组已于2010年5月在遥感所举办了首次国际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的重点议题有:国际宇航科学院空间科技应用于灾害管理研究现状与进展,空间科学与技术在全球变化、自然灾害与人类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小卫星和高光谱技术开发、应用与国际合作进展,空间科技在地震与应急响应中的应用及前沿问题。
来自德国宇航中心、罗马大学、日本高校空间技术工程联合会和美国、乌克兰等国外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中科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中科院遥感所、中科院地理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地震局、国家气象局、香港大学等国内相关单位的专家围绕上述五项议题,共做了19篇报告,并集中讨论了应对全球环境影响重大疑难问题的空间技术手段和国际合作模式。

6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7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供稿****************************************************************************************************** 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理事会(UN
ESCAP)遥感应用培训班B组结业 7月15日,由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办,中国遥感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UNESCAP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自然资源与灾害管理中的应用──B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软件及应用发展培训班”结业仪式在遥感所举行。
遥感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千钧,遥感所数字地球与导航定位研究室研究员乔彦友,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UNESCAP)项目专家郑成勋,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UNESCAP)空间应用处前处长武国祥等出席B组结业仪式,并为6名朝鲜科学院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结业仪式由遥感所支撑中心主任、研究员肖青主持。
仪式上,乔彦友做了关于“森林有害物信息管理及解决方案GIS应用”的特邀报告,随后B组培训班学员团长杨永浩做了学期总结,感谢遥感所领导和培训班秘书处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其他5名学员也结合自身领域分别提出了项目计划书。

8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本次培训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对朝鲜遥感与GIS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朝鲜自然资源利用和灾害管理能力方面起 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效推动了中国和朝鲜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应用领域的交流合作。
----中国遥感委员会秘书处供稿
****************************************************************************************************** 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8
月15日,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召开。
工程实验室理事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中科院院士童庆禧、薛永祺,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顾行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澜,中科院计划财务局副局长潘锋等实验室理事,及来自中科院计划财务局、中科院高技术研究及发展局、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科院遥感所、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丁仲礼主持。
会上,理事会成员听取了工程实验室主任顾行发关于实验室建设期的工作报告。
报告从自主遥感卫星应用标准研制、重点装备与技术系统研发、试验验证平台建设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实验室建设工作取得的各项进展,并阐明了实验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任务计划。
理事会对此报告进行了讨论并审议,充分肯定了实验室的技术突破方向和建设以来取得的成果,并就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积极的建议。

9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丁仲礼在会议总结中就实验室下一步工作计划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他指出,实验室一定要把握好自身的定位,以 打通产业链条为目标,明确建设的主要内容,突出建设亮点,建立一套完整的遥感卫星产业化标准体系,并将其推广 至相关行业中,为遥感卫星产业化提供服务与支持。
各参建单位要继续加强沟通和协调,为实验室验收做好准备,并 进一步开展远景规划,讨论实验室在未来运行中将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供稿 ****************************************************************************************************** 全国
1:5万地形图完成 本报讯(记者耿诺实习生叶雨岑)全国1:5万地形图“一张图”完成,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南疆沙漠和横断山脉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无图区”从此将不再空白。
昨日上午,国新办发布,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和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全面完成,标志着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即日起可以向各方面提供使用。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5万地形图是我国基本图,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应该覆盖全部国土面积。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
但在此前的若干年中,受到装备水平、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西部包括青藏高原、南疆沙漠、横断山脉等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都没有实地测量的1:5万地形图,其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20%,在基本图中一直是一片空白区域。
如果将这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图铺开,会有多大呢?按照1:5万的比例尺测算,整张地图若打印出来,将有40平方公里,可以在天安门广场上铺91层。
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南诸河水力资源开发、西部主干线和县乡镇通达工程等大批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急需1:5万地形图。
作为我国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的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勘察和利用同样需要依托1:5万地形图作高精度分析。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设计,也需要1:5万地形图成果的支持。
10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西部测图工程、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应用。
据了解,工程成果已在第
次全国水利普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三江源生态建设与环境 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背景新闻 测图如何完成 虽然紧缺高比例尺地形图,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测绘部门所做的努力几乎全都折戟沉沙。
“那块地区的沟壑纵 横、沼泽密布就不必说了,当地高寒缺氧、地势险峻、交通条件极差,多数区域属于无人可达的生命禁区。
”国家测 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宋超智说。
西部又是主要的矿产、水资源区域、生物多样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同时全国全部矿 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的
65.8%、45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的66.3%分布在西部地区。
全国规划中的十大 水电基地,有7个分布在西南部,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0%。
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曾经有近百名测绘人员为测绘这个区域1:10万、1:20万的地形图受伤致残,还有 几十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测绘局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基础测绘专项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绘工程。
2006年初,原国家测绘局建成了国家1:5万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这些在当时,已是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和技 术,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6年至2010年,共有13个工程承担单位的36个实施单位、8个质检站和2个地图出版社参与到工程建设当中, 顺利完成了5032幅、6个种类共计32000余张1:5万地形图的测绘任务。
与此同时,实施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累计投入6000多人次,行程约1600万公里,完成了20 多万张航空相片和8000多景卫星遥感影像的信息处理,录入了近600万条地名,描绘了1.4亿个地理要素,对除西部 1:5万地形图无图区外的约760万平方公里范围的19150幅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
新闻链接 8大创新保证工程零伤亡 在项目验收会上,专家表示,历时5年的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通过8大工程科技创新,全面实 现了工程安全生产“零伤亡”的目标。
大范围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自主定位与区域网平差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航空航 天遥感影像测图技术系统的构建,首先解决了外出作业控制的难题和数据处理效率。
在一间被玻璃幕墙隔开的机房前, 10
多组黑色的机组储存着整套“一张图”的数据,攻关人员边打印某区域图边说。
一种名为“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土系统”将拨开云雾,提供清晰的高山区地形图。
同时,影像地物半自 动智能解译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解译成更清晰的图。
为了保护测绘人员,一套测绘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将移动目标 进行三维实时监控、报警与指挥调度,实现了工程安全生产“零伤亡”。
在显示屏幕上,过去的纸质图和现在的实景 图相结合,反复拉动图片下方的坐标轴,就能感受到不同时期的地理、建筑变化。
在颇有特色的西部区域,青藏线野 生动物通道等
13种地形图要素被添加上去。
地理信息应用快速构建与分析建模技术,应用于西部六省区的7个基础地 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
---本报记者耿诺实习生叶雨岑 作者:耿诺叶雨岑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11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遥感所专家历时14年建成多模式网络地理信息平台 7月21日,遥感所数字地球与导航定位研究室历时14年完成的多模式网络地理信息平台技术成果评价会在北京召开。
评价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总体报告、理论技术方法研究报告、软件产品开发报告、重要应用报告,观看了系统演示,并查阅了检测、查新和用户报告。
经质询答疑,专家组一致认为,多模式网络地理信息平台技术成果整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空间信息隐形搜索与服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国产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应用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该项成果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并实现了图文关联的空间信息隐形搜索服务技术;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知识推理的非规范中文地址的智能匹配算法;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虚拟四叉树的多级海量影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模型。
在理论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多模式网络地理信息平台技术解决了网络环境下分布集中混合结构软件技术、空间信息的虚拟四叉树数据模型、三维空间信息快速分析及可视化技术、空间信息在线更新技术、分布式空间信息计算与服务技术、空间信息隐形搜索与服务技术等理论与方法问题。
同时,基于上述技术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地理信息平台软件──地网GeoBeans。
目前,该平台技术和软件已经在公安、武警边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环保、统计、交通、旅游、城镇建设、卫生、金融、航空等领域得到成功应用。
----中科院遥感所数字地球与导航定位研究室供稿****************************************************************************************************** 2011
年度达里湖辐射校正场环境减灾卫星同步观测试验圆满完成 环境减灾小卫星
A、B星(HJ-1-A/B)搭载包括CCD、红外、高光谱共6个有效载荷,已在轨运行近三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星上传感器的性能可能会对定量遥感造成不确定性和一定的误差。
为提高遥感数据的定量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卫星数据产品,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1年7月中下旬组织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达理湖HJ-1-A/B相机辐射校正同步观测试验。
2011年7月19日-7月30日,试验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达里湖试验区开展了HJ-1-A/B相机辐射校正同步观测试验。
经过实地考察,选择了贡戈尔草地、达里湖水体、岗更湖水体三个场地进行同步测量。
本次试验针对HJ-1A星CCD相机、HJ-1A星高光谱相机分别于7月23日、27日、28日进行了3次同步观测试验。
试验队同步采集了场地上空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采集了地面反射特性数据,同时成功获取了草地反射率、水体反射率、草地发射率和草地辐亮度等参数。
试验期间,国防科工局系统一司副司长李国平、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中心主任徐文以及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管理委员会众多专家亲临现场指导试验,看望试验队员,对同志们连续作战、不辞辛苦的拼搏精神表示慰问,对试验队周密部署、团结协作表示赞赏,对试验的成功表示祝贺。
试验测量工作圆满完成,后续的数据处理工作也已全面开始。
此次试验的结果将对HJ-1-A/B绝对辐射定标系数进行验证,并以此推动我国环境减灾卫星的定量化应用。
中心徐文主任、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管理委员会专家莅临现场指导实验12 草地反射率测量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供稿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浙江中科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正式揭牌 6月27日,由遥感所与浙江嘉善县人民政府联合组建的浙江中科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揭牌仪式在浙江省嘉善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举行。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地合作处副处长章文峻与嘉善县政协主席吴金林共同为中心揭牌。
遥感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忠明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
他介绍了遥感所的基本情况,阐述了中心面向长三角地区开展遥感区域应用与产业化的发展目标与主要工作内容。
中心是由遥感所与浙江嘉善县人民政府联合成立的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法人单位,也是中国科学院在长三角地区建立的遥感空间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与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主要开展以遥感传感器为平台、三维获取与三维制图(像)硬件为核心的空间信息产业的研发与应用。
中心的成立旨在推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传感网络、虚拟地理环境等空间信息技术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及推广,为地方经济提供空间信息产业升级和信息产业培育等科技支撑。
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丁康生,嘉善县县委书记张超明、县长姚高员、县人大主任盛玉良,中科院上海分院院地合
作处副处长章文峻,遥感所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谭福安,浙江中科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发中心主任、遥感所研究员龚建华等参加了揭牌仪式。
遥感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忠明讲话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地合作处副处长章文峻和嘉善县政协主席吴金林为“中心”揭牌 观看“中心”无人机遥感第一次现场作业----浙江中科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发中心供稿 13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领导考察中科遥感 8月17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吴国增,副主任王桥、李京荣等一行8人到天津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观考察。
中科院遥感所所长顾行发、科技处处长周翔,中科遥感总裁池天河、空间数据工程事业部总经理唐粮、空间信息区域应用事业部总经理彭玲等接待了来访领导并陪同参观。
在天津高新区软件园三期,来访领导观摩了“环鹰一号”无人机飞行演示。
“环鹰一号”无人机,即荷兰GEOCOPERBV公司生产的GC-201无人直升机,是荷兰GEOCOPERBV公司与荷兰国家空间实验室合作,于2008年6月推出的最新产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直升机系统之
一,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个拿到试航证的无人机。
它的有效载荷可达30kg,巡航时间长达4h,能在15分钟内上升到2000m的高空,并配有双涡轮引擎,当其中一个引擎失效时,仍能保证无人直升机的正常降落,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主要应用于环境污染事故航空遥感应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飞行演示后,唐粮博士作了关于“环境污染事故无人机遥感应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的实施计划及进展汇报。
该课题是由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承担的“环境污染事故航空遥感应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核心课题。
在听取汇报后,各方领导就如何将无人机遥感应急监测关键技术与环境保护领域研究、应用紧密结合进行了深度研讨。
与“环鹰一号”无人机合影 “环鹰一号”无人机飞行演示----天津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供稿 14 遥感快讯 第六次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1号通知) 2011年第6、7期 首尔大学,韩国首尔2011年11月6日-9日 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会议,此后每年一次,先后在日本熊本、韩国清州、中国广州和日本仙台成功举办了第
二、三、
四、五次会议,历次会议得到了中国、日本、韩国地理学会及三个国家的地理学家们的大力支持。
今年11月即将在韩国首尔举办第六届会议,中国地理学会组织中方代表团并协助大家参会。
第六次中日韩地理学会议将以《东亚合作的新视野(NewHorizonsofEastAsianCooperation)》为主题。
近几十年来这类国际学术会议有效促进了东亚各国学者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东亚地区乃至整个全球一体化的世界中,地理学家的任务和地理学视角在加强合作与发展的实践中越来越重要。
在本次会议上,学者们将共同探讨地理学合作视角下的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经济、文化繁荣和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本次会议将为来自各国的学者提供一个积极探讨学术问题的平台,也希望能促进各国学者的交流合作,增进友谊。

1.会议地点首尔大学,韩国首尔(SeoulNationalUniversity,Seoul,Korea)
2.会议主题东亚合作的新视野NewHorizonsofEastAsianCooperation
3.会议论文欢迎提交地理学各领域的学术论文!
会议论文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4.会议日程日期11月6日11月7-8日11月9日 内容欢迎晚宴学术会议和展板论文交流工作会议会后考察与颁奖晚宴
5.会议工作语言:英语
6.重要时间节点2011年8月10日中方会议代表报名截止2011年9月15日论文摘要提交截止
7.会议信息网站:http://www.hoam.ac.kr/english
8.会议组织和注册 15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中国地理学会组织中方代表团参会,并将根据报名人数拟定考察路线。
会议注册、交通、食宿由中国地理学会统 一安排,费用由参会代表自理。
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请填写中文和英文报名表格,于
2010年8月10日前Email发 送给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刘瑜秘书长。
报名联系人与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瑜 电话: Email:liuyu@ 第六次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名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工作单位 护照号码 护照有效期 专业领域 职称 职务 通信地址 邮编 办公电话 手机 电子信箱 论文题目(中文) 是否要求口头报告? 是□否□ 是否要求墙报发表?是□否□ 是否随中方代表团一起往返 是□否□ 备注 RegistrationForm Information Firstname Lastname: Title: Nationality: Institution/Organization: Passportnumber: (DateofExpiry: Contact Mailingaddress: Postalcode:: Fax:: Telephone: E-mail: Presentation Papertitle: Duringtheconference,☐Makeapaperpresentation☐Makeaposterpresentation youwill: ☐Joininthescientificexcursion 16 遥感快讯 陕西省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通知2011年第6、7期 定于2011年10月14日至17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活动中心(雁塔校区)举行陕西省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会议主题: 地理学与城乡区域发展
2.主要研讨议题: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面向“十二五”的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3S”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休闲产业与区域旅游发展大学地理教育质量工程与课程建设中学地理教育改革与创新
3.会议时间与地点:时间:2011年10月14日—17日(14日下午报到)地点:西安市长安南路一百九十九号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学术活动中心
4.会务及食宿安排:会务费用: 出席会议的代表每人交纳会务费200元/人(学生代表每人交纳会务费100元/人),主要用于文件资料费和伙食补贴。
西安浐灞生态产业园考察每人交纳200元/人。
食宿安排:会议将统一安排食宿,代表可自行选择住宿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活动中心或启夏苑,住宿及交通费用自理。
提交论文:每位参会代表提交的论文请自行打印100份,报到时交会务组。
会议将评选优秀论文。
并发电子版到葛淼电子信箱gemiao@。
要求陕西师范大学的老师必须提交论文。

5.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葛淼710062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029-85310532,,gemiao@郝高建710062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029-85310526,,gaojianhao79@ 17 遥感快讯 2011年第6、7期 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2012)征文通知 (第1号通知)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hinaSatelliteNavigationConference,CSNC)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
旨在加强学术创新,促进卫星导航系统的合作与交流;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卫星导航系统的工程建设;加强理论创新,促进卫星导航理论进步;加强应用创新,促进卫星导航产业的科学发展。
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将于2012年5月在中国广州召开,涵盖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和科学普及等内容,欢迎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及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并向会议投稿。

1.大会议题 S01北斗/GNSS导航应用S02卫星导航信号体制及兼容与互操作S03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S04原子钟技术与时频系统S05卫星导航增强与完好性监测S06北斗/GNSS测试评估技术S07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S08卫星导航科学应用S09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
2.主办单位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州市人民政府
3.科学委员会主席:孙家栋副主席:沈荣骏、李济生、隋起胜、李祖洪、谭述森执行主席:刘经南、杨元喜、樊士伟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卜庆君、王礼恒、王育竹、艾国祥、叶叔华、庄钊文、 18 遥感快讯许其凤、许厚泽、闵桂荣、张锡祥、张履谦、陈俊勇、 2011年第6、7期 范本尧、罗东进、夏国洪、曹冲、戚发轫、梁思礼、 屠善澄、粟戎生、童志鹏、魏子卿
4.征文要求
1.年会只收录未曾公开发表过的论文,中英文投稿均可。
希望进入SCI、EI检索的论文请尽量使用英文撰写,中文 稿件必须包含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字和英文参考文献。

2.论文摘要及全文请勿涉及保密内容(提交时须出具单位非涉密证明)。
请作者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文责 自负。

3.凡投稿论文被录用且未作特殊声明者,视为已同意授权出版。

4.论文模板请从会议网站()下载。
论文摘要及全文提交请登录会议网站“论文提交”系 统进行提交,不接受邮件方式投稿。

5.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时间:2011
年10月30日;全文提交截止时间:2011年12月26日。

5.论文评优与出版
1.本届年会收录的论文将制作光盘(或U盘);优秀论文将结集出版并被EI或ISTP检索;部分优秀论文将推荐至 《中国科学》英文版(SCI检索)、中文版(核心)期刊发表。

2.投稿且注明“参加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的论文(要求第一作者年龄在35岁以下),将进入“青年优秀论文”评 选活动,评选出的获奖者将获得课题经费资助,用于创新研究。

6.时间地点 时间:2012年5月 地点:中国•广州
7.联系方式 联系人:罗晓燕(会议咨询)010-82178657 李雯(投稿咨询)010-82178658 会议网址:(请留意本网站最新消息) 电子邮箱:csnc@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二〇一一年八月 19

标签: #丰田 #空间 #核桃 #持久 #风扇 #head #音质 #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