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毕业生就业,c4d就业前景怎么样

就业前景 4
2021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1
第二部分2021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3
2.1毕业生规模和结构................................................................................................................................3 2.1.1
毕业生规模.....................................................................................................................................3
2.1.2学部、学院(中心)分布.............................................................................................................3
2.1.3性别分布.........................................................................................................................................4
2.2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情况................................................................................................................5
2.3毕业生分类就业对比............................................................................................................................6
2.3.1按毕业生生源地分类.....................................................................................................................6
2.3.2按毕业生性别分类.........................................................................................................................6
2.3.3按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分类.........................................................................................................7
2.3.4按学部、各学院(中心)分类.....................................................................................................7
2.3.5按学科专业分类.............................................................................................................................9
2.4签约工作毕业生就业流向..................................................................................................................14
2.4.1单位性质流向...............................................................................................................................14
2.4.2行业流向.......................................................................................................................................14
2.4.3地域流向.......................................................................................................................................15
2.5境内升学和出国(境)情况..............................................................................................................16
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分析

......................................................................................................

183.1毕业生求职过程..................................................................................................................................18
3.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20
3.3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21
3.4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评价......................................................................................23
1 3.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24
第四部分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

254.1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5 4.1.1
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254.1.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264.1.3推进教学改革,持续提升课程质量...........................................................................................28
4.2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优化招生专业布局..........................................................................................29
4.3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30
4.3.1对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30
4.3.2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31
第五部分推进2021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做法....................................................................................335.1精准发力,优化布局,不断提升校园招聘服务效能......................................................................335.1.1校园招聘精准对接,切实增加就业机会...................................................................................335.1.2聚合资源开拓岗位,优化就业信息矩阵...................................................................................335.1.3持续深化校地合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335.2丰富内涵,完善体系,持续增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345.2.1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专业化水平...............................................................................345.2.2完善职业类课程建设,增强学生就业意识...............................................................................345.2.3丰富就业指导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355.3搭建平台,拓展渠道,不断增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355.3.1依托本科生专业实践基地,强化学生专业应用技能...............................................................355.3.2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增强学生研发攻坚能力...............................................................355.3.3依托就业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职场综合能力...................................................................365.4一生一策,帮扶育人,持续助力学生成就人生梦想......................................................................365.4.1精准施策,靶向帮扶,持续助力困难群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36
2 5.4.2宣传政策,培树典型,积极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375.5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37 5.5.1以课程为牵引,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375.5.2以活动为载体,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385.5.3以平台为支撑,着力推进项目培育孵化...................................................................................395.5.4创新创业成效显著.......................................................................................................................40 图
目录 图12021届毕业生境内升学和出国(境)情况...............................................................................17图22021届本科毕业生分学部、学院(中心)境内升学率...........................................................18图32021届毕业生招聘信息获取渠道...............................................................................................19
图42021届毕业生投递简历情况.......................................................................................................19
图52021届毕业生获得面试机会情况...............................................................................................19
图62021届毕业生获得录用通知情况...............................................................................................20
图72021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20
图82021届毕业生职业与专业相关度...............................................................................................22
图92021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满意度...............................................................23图10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的评价............................................................................................24
图112021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31 表目录 表12021届毕业生学部、各学院(中心)分布.................................................................................4表22021届毕业生性别分布.................................................................................................................5
表32021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5
表42021届毕业生山东省内及省外生源毕业去向落实率比较..........................................................6表5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性别比较.................................................................................7表62021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比较.....................................................................7
3 表7学部、各学院(中心)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情况统计表..............................................8表82021届已就业毕业生分学科就业情况.........................................................................................9表92021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10表102021届毕业研究生分学科(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11表11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单位性质分布.....................................................................................14表12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单位行业流向分布.............................................................................15表13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地域流向分布.....................................................................................16表14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重点区域流向分布.............................................................................16表152021届毕业生各项目就业满意度.............................................................................................21
表162021届毕业生学部、各学院(中心)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22表17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24
表182021届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教学安排、教师授课、教学条件的满意度..............................31表192021届毕业生自我评价情况.....................................................................................................32
4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正在建设西海岸校区。
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
现有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外国留学生500余人。
教职工389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9人,博士生导师50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
“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先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4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
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
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
1 点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微生物学10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
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4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0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23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962项,授权发明专利1364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9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关注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学校持续完善“市场导向、学校统筹、学院为主、分级负责、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体系,不断健全有专业特色、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以校园招聘为主体的校内外互补、网上网下耦合、实习与就业联动的就业市场体系,教育、培训和孵化并进的创业工作体系,有力促进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有效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2 第二部分2021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1毕业生规模和结构2.1.1毕业生规模 2021年,学校共有毕业生7018名,其中本科毕业生3653人,硕士毕业生3075人,博士毕业生290人。
2.1.2学部、学院(中心)分布 2021届毕业生分布于20个学部、学院(中心),毕业生人数分布如下(表1):
3 表12021届毕业生学部、各学院(中心)分布 学部、学院(中心)海洋与大气学院 本科生 人数 比例 231 6.32% 研究生 人数 比例 92 2.73%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化学化工学院 508 13.91% 403 11.98% 122 3.34% 146 4.34%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生命学院 93 2.55% 92 2.73% 175 4.79% 113 3.36% 水产学院 144 3.94% 159 4.73%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115 3.15% 169 5.02% 86 2.35% 112 3.33% 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57 9.77% 290 8.62% 94 2.57% 185 5.50% 管理学院经济学院 313 8.57% 576 17.12% 266 7.28% 221 6.57% 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25 6.16% 155 4.61% 265 7.25% 88 2.62% 法学院 248 6.79% 145 4.31%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113 3.09% 228 6.78% 数学科学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12 3.07% 48 1.43% 81 2.22% 97 2.88% 基础教学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总计 1053653 2.87% 31 15 100.00%3365 0.92%0.45%100.00% 总计 人数 比例 323 4.60% 911 12.98% 268 3.82% 185 2.64% 288 4.10% 303 4.32% 284 4.05% 198 2.82% 647 9.22% 279 3.98% 889 12.67% 487 6.94% 380 5.41% 353 5.03% 393 5.60% 341 4.86% 160 2.28% 178 2.54% 136 1.94% 15 0.21% 7018
100.0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学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提供的毕业生名单 2.1.3性别分布2021届毕业生总体男女性别比为1:1.25,其中,本科毕业生男女性别比为 1:1.15,毕业研究生男女性别比为1:1.37;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女生人数均多于男生(表2)。

4 表22021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学历 男人数 比例 女人数 比例 性别比(男:女) 本科毕业生 1703 46.62% 1950 53.38% 1:1.15 毕业研究生合计 14173120 42.11%44.46% 1948 57.89% 3898 55.54% 1:1.371:1.25 学历 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合计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学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提供的毕业生名单 2.2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情况截至2021年12月27日,学校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1为92.43%。
暂不 就业率(拟境内升学、拟出国出境等)4.60%,待就业率2.96%。
其中: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8.26%,硕士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7.01%,博士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6.55%。
本科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境内升学和签约就业,其中,1521人考取了研究生,占比41.64%,875人签约就业,占比23.95%。
毕业研究生主要去向为签约就业,其中,2434人签约就业,占比72.33%,241人境内升学继续深造,占比7.16%(表3)。
共有409名毕业生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就业情况总体稳定。
表32021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毕业生总数 签约(含定向委培) 境内升学 出国(境)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自由职业 暂不就业 待就业 暂不就业率 待就毕业去向业率落实率 3653307529033657018 875221222224343309 1521215 241 35
0 11 241 46 1762261 257 3563101198.49%3.26%88.26% 378 11711 810.36%2.63%97.01% 34 13
2 80.69%2.76%96.55% 412 13013 890.39%2.64%96.97% 669 4863232084.60%2.96%92.43%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跟踪调查结果显示,2021届毕业生中有531人暂未落实就业,其中,拟境内 1毕业去向落实率指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就业人数包括签约就业(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基层项目就业、科研助理、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境内升学、出国(境)及灵活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由职业)。
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00%。

5 升学的289人,拟参加公招考试的111人,求职中的69人,拟出国(境)的19人,等待公招考试结果的18人,签约中的7人,拟创业的2人,其他原因暂不就业的16人。
2.3毕业生分类就业对比2.3.1按毕业生生源地分类 本科毕业生中,山东省内生源毕业生1175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0.38%;省外生源毕业生2478人,毕业去向落实率87.21%。
毕业研究生中,山东省内生源毕业生2263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7.00%;省外生源毕业生1102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6.91%。
整体而言,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中省内生源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高于省外生源毕业生(表4)。
表42021届毕业生山东省内及省外生源毕业去向落实率比较 学历本科研究生合计 生源地省内生源省外生源省内生源省外生源省内生源省外生源 毕业生人数117524782263110234383580 就业人数106221612195106832573229 毕业去向落实率90.38%87.21%97.00%96.91%94.74%90.2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2.3.2按毕业生性别分类本科毕业生中,男生1703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0.72%;女生1950人,毕业 去向落实率86.05%。
毕业研究生中,男生1417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8.09%;女生1948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6.15%。
各学历层次的男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高于女生(表5)。

6 表5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性别比较 学历本科研究生合计 性别男女男女男女 毕业生人数170319501417194831203898 就业人数154516781390187329353551 毕业去向落实率90.72%86.05%98.09%96.15%94.07%91.10%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2.3.3按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分类本科毕业生中,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685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1.39%,高于 学校本科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表6)。
表62021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比较 学历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科 全部 毕业生人数6853653 就业人数6263224 毕业去向落实率91.39%88.26%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2.3.4按学部、各学院(中心)分类2021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43%,20个学部、学院(中心)中毕 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的有16个(表7)。

7 表7学部、各学院(中心)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情况统计表 毕业去向\学部、学院(中心) 毕业生人数 签约就业(含定向委培) 境内升学 出国(境)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自由职业 就业人数 海洋与大气学院 323 83 13635 47
1 302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 911 495 25214 92
0 853 化学化工学院 268 122 89
4 39
1 255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185 76 83
1 7 10 177 海洋生命学院 288 89 107
12 36 28 272 水产学院 303 104 12017 14 38 293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284 151 77
4 23
1 256 医药学院 198 91 80
8 8
0 187 工程学院 647 366 187

5 20 24 602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79 142 71
5 12 32 262 管理学院 889 505 8630 16881 870 经济学院 487 254 9133 30
0 408 外国语学院 380 154 5623 23100356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353 144 7913 27 53 316 法学院 393 134 6924 34 46 307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341 204 49
5 53 17 328 数学科学学院 160 50 5314
6 4 127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78 100 56
6 8
0 170 基础教学中心 136 34 21
8 21 48 132 马克思主义学院 15 11
0 0
1 2 14 全校 7018 3309 1762
261 6694866487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毕业去向落实率 93.50%93.63%95.15%95.68%94.44%96.70%90.14%94.44%93.04%93.91%97.86%83.78%93.68%89.52%78.12%96.19%79.38%95.51%97.06%93.33%92.43%
8 2.3.5按学科专业分类2021届理工类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文科类学院本科毕业生, 理工类学院毕业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略低于文科类学院毕业研究生(表8)。
表82021届已就业毕业生分学科就业情况 学历 理工类学院 文科类学院 总体 本科就业人数 1912 1312 3224 毕业去向落实率研究生就业人数 90.27%1844 85.47%1419 88.26%3263 毕业去向落实率 96.75% 97.26% 96.97%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差别较大(表
9、表10),总体来说,应用类或工科专业市场需求较为旺盛,毕业去向落实率比较高。

9 表92021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 专业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保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 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生态学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药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轮机工程 自动化 毕业生人数 82767349665725160753937913137312510251227628408233866031473853371774 毕业去向落实率 91.46%93.42%90.41%95.92%92.42%94.74%84.00%90.63%94.67%82.05%89.19%95.60%100.00%100.00%100.00%88.00%92.16%88.24%100.00%93.42%92.86%92.50%87.80%78.79%90.70%96.67%90.32%80.85%94.74%100.00%62.16%88.24%89.19% 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旅游管理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物流管理经济学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德语新闻学 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法学法学(中外合作办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音乐表演运动训练教育技术学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毕业生人数464810943703920321465736277346314233347210059146102298463494041621924 毕业去向落实率89.13%95.83%90.83%95.35%95.71%100.00%100.00%96.88%73.97%70.18%80.56%59.26%89.04%89.13%96.77%95.24%96.97%100.00%76.39%91.00%89.83%69.18%74.51%89.66%91.67%68.25%75.51%90.00%90.24%95.16%100.00%95.83% 10 学科(专业) 气象学物理海洋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 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物理海洋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 海洋数学技术应用海洋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保密科学与技术智能信息与通信系统 软件工程海洋探测技术凝聚态物理 声学光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光学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保密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测绘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海洋探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信息化摄影测量与遥感海洋化学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表102021届毕业研究生分学科(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 学历 博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硕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 毕业生人数 319415132836123281719243943151241018752127988624914213 毕业去向落实率 100.00%89.47%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87.50%100.00%100.00%0.00%100.00%100.00%100.00%66.67%88.89%97.67%93.33%100.00%100.00%100.00%94.44%100.00%94.23%100.00%97.47%100.00%98.84%100.00%75.00%100.00%85.71%100.00%84.62% 学科(专业) 桥梁与隧道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海洋能利用技术 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地质工程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能源与环保岩土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地质工程 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农业经济管理财务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 会计农业管理农村与区域发展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学历 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 11 毕业生人数 353305354312142442212252434459910761366363554991415928719611 毕业去向落实率 100.00%100.00%100.00%96.67%100.00%100.00%95.35%100.00%100.00%100.00%97.62%100.00%83.33%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75.00%97.78%93.94%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99.37%96.43%100.00%99.49%100.00% 学科(专业)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质工程海洋生物学 微生物学遗传学 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态学海洋生物学 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态学生物工程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 捕捞学渔业资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渔业经济与管理增殖养殖工程 动物学水生生物学 水产养殖捕捞学 学历 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 毕业生人数 112223653116327212221197235321278128278612151322212219 毕业去向落实率 100.00%100.00%100.00%86.36%66.67%98.46%100.00%100.00%100.00%100.00%92.59%100.00%91.67%100.00%95.24%94.74%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96.30%100.00%100.00%100.00%96.3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学科(专业) 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 保险国际商务 金融金融学物流工程外国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朝鲜语笔译日语笔译日语口译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传媒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中国史刑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公共政策与法律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 学历 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 毕业生人数 2212101911011194826321159872813118487455118582778222310423 毕业去向落实率 90.91%83.33%100.00%94.74%100.00%100.00%100.00%100.00%97.92%100.00%100.00%100.00%80.00%66.67%100.00%100.00%100.00%100.00%90.91%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80.00%100.00%100.00%100.00%100.00%85.19%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90.00%50.00%100.00%66.67% 12 学科(专业) 渔业资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水生动物医学渔业 渔业发展增殖养殖工程 食品科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食品工程食品加工与安全 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药理学药物化学 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制药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学历 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博士博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博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 毕业生人数 167233610121534663291413213573811451876854816 毕业去向落实率 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92.45%100.00%100.00%93.65%89.66%92.86%100.00%100.00%50.00%100.00%100.00%85.71%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80.00%100.00%100.00%100.00% 学科(专业) 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法律(法学)法律(非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社会学公共管理 统计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统计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材料工程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信息技术体育教育训练学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学历 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硕士 毕业生人数 28949495466135114101644510761697681317361496 毕业去向落实率 50.00%87.50%88.89%87.76%95.92%100.00%75.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8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93.75%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83.33% 13 2.4签约工作毕业生就业流向2.4.1单位性质流向 从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的单位性质来看(表11),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本科毕业生占比 82.29%,硕士毕业生占比59.90%。
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高等教育单位和科研设计单位,占比72.52%。
到机关、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与学历成正相关关系,本 科毕业生占比16.23%、硕士毕业生占比39.96%、博士毕业生占比86.94%。
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海洋特色鲜明,已签约工作的博士毕业生进入涉海类用人单位 就业96人,占比43.24%,大部分进入自然资源部、涉海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
表11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机关性质 科研设计单位 高等教育单位 中初教育单位 医疗卫生单位 其他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三资其他企业部队企业 本科 90 比例10.29% 硕士506 比例22.88% 博士 10 比例4.50% 总计606 比例18.31% 10.11% 582.62% 2812.61% 872.63% 40.46% 984.43% 13359.91% 2357.10% 171.94% 693.12% 00.00% 862.60% 10.11% 100.45% 62.70% 170.51% 293.31% 1436.46% 167.21% 1885.68% 28732.80% 58126.27% 146.31% 88226.65% 374.23% 1094.93% 00.00% 1464.41% 39645.26% 63528.71% 156.76%104631.61% 131.49% 30.14% 00.00% 160.48%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2.4.2行业流向从2021届签约工作毕业生的行业流向来看(表12),毕业生去向较多的行业 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制造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 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
14 表12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单位行业流向分布 学历 本科生人数比例 博士生人数比例 硕士生 人数 总人数比例比例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9911.31%188.11%587 制造业 19522.29%
5 2.25%360 教育 9310.63%13460.36%227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411.89%
1 0.45%20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74.23%4620.72%220 金融业 485.49%
5 2.25%151 建筑业 11413.03%
1 0.45% 5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95.60%
3 1.35%103 房地产业 192.17%
1 0.45% 7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32.63%
1 0.45% 57 批发和零售业 273.09%
0 0.00% 3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9 1.03%
0 0.00% 40 农、林、牧、渔业 182.06%
2 0.90% 2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21.37%
0 0.00% 18 采矿业
6 0.69%
0 0.00% 12 军队 131.49%
0 0.00%
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 0.34%
0 0.00% 12 卫生和社会工作 20.23%
5 2.25%
8 住宿和餐饮业
3 0.34%
0 0.00% 10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0.11%
0 0.00%
8 合计 875100.00%222100.00%2212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2.4.3地域流向 26.54%16.27%10.26%9.27%9.95%6.83%2.58%4.66%3.35%2.58%1.76%1.81%0.99%0.81%0.54%0.09%0.54%0.36%0.45%0.36%100.00% 704560454310303204172155948166494230181515151393309 21.28%16.92%13.72%9.37%9.16%6.17%5.20%4.68%2.84%2.45%1.99%1.48%1.27%0.91%0.54%0.45%0.45%0.45%0.39%0.27%100.00% 从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的地域流向看(表13),在山东省就业的比例最高, 占54.55%,其中31.22%在青岛市就业;其次是东部其他地区,占31.85%。
本科 毕业生中,在山东省内就业的占37.49%,其中21.37%在青岛市就业,到东部其他 地区就业的占36.91%,到中部地区就业的占10.06%,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占15.54%。
硕士毕业生中,在山东省内就业的占61.03%,其中33.77%在青岛市就业,到东部 其他地区就业的占29.66%,到中部地区就业的占5.11%,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占 15 4.20%。
博士毕业生中,在山东省内就业的占57.21%,其中44.59%在青岛市就业, 到东部其他地区就业的占33.78%,到中部地区就业的占4.50%,到西部地区就业 的占4.50%。
表13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地域流向分布 学历 青岛 山东其他地区 东部其他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本科 187 141 323 88 136 比例 21.37% 16.11% 36.91% 10.06% 15.54% 硕士 747 603 656 113 93 比例 33.77% 27.26% 29.66% 5.11% 4.20% 博士 99 28 75 10 10 比例 44.59% 12.61% 33.78% 4.50% 4.50% 总计 1033 772 1054 211 239 比例 31.22% 23.33% 31.85% 6.38% 7.22%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
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从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的重点区域流向看(表14),毕业生中赴“一带
路”沿线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就业的比例 分别为23.12%、9.10%、13.87%和7.46%。
表142021届毕业生签约工作重点区域流向分布 学历 “一带一路” 本科 330 比例 37.71% 硕士 382 比例 17.27% 博士 53 比例 23.87% 总计 765 比例 23.12% 京津冀地区
68 7.77%214 9.67%19 8.56%301 9.10% 长三角地区103 11.77%327 14.78%29 13.06%459 13.87% 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粤港澳大湾区136 15.54%98 4.43%13 5.86%247 7.46% 2.5境内升学和出国(境)情况 2021届毕业生总体境内升学率为25.11%,其中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率为 41.64%,毕业研究生境内升学率为7.16%。
毕业生总体出国(境)率为3.72%,其 16 中本科毕业生出国(境)率为5.89%,毕业研究生出国(境)率为1.37%。
本科毕业生的境内升学和出国(境)比例均高于毕业研究生(图1)。
图12021届毕业生境内升学和出国(境)情况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存在学科专业不平衡现象(图2)。
20个学部、学院(中心)中本科生境内升学率超过30%的有14个学院,其中医药学院境内升学率最高,达73.26%;基础教学中心境内升学率最低,为20.00%。
各专业境内升学率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地质学专业境内升学率最高,达78.38%;运动训练专业境内升学率最低,为10.53%。
17 图22021届本科毕业生分学部、学院(中心)境内升学率数据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分析 2021年8月对2021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168份(占2021届毕业生总数的59.39%),其中本科生2275份(占2021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62.28%)、硕士生1738份(占2021届硕士毕业生总数的56.52%)、博士生155份(占2021届博士毕业生总数的53.45%),涵盖境内升学、出国(境)、协议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暂未就业等各类毕业去向。
3.1毕业生求职过程 针对被调查的2106名协议就业和自由职业毕业生,分析其求职过程中的招聘信息获取、简历投递、参加面试与获得录用通知的情况,得出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以校园招聘会(68.47%)和学校就业相关微信公众平台(54.61%)为主,其次是学校就业QQ群/微信群(42.26%)、学校就业相关的网站(41.64%)(图3);毕业生投递简历数量最多的区间在1-5份,占36.51%(图4);获得1-3次面试机会的毕业生最多,占36.13%(图5);获得1-3份录用通知的毕业生最多,占72.08%(图6)。
18 图32021届毕业生招聘信息获取渠道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图42021届毕业生投递简历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图52021届毕业生获得面试机会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19 图62021届毕业生获得录用通知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3.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对已办理入职手续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所从事职业表示很满意、 满意、较满意的达88.71%,有1.38%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图7)。
图72021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七成以上的毕业生对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表示满意;超过八成毕业生对劳动与薪酬匹配度、所在城市生活水平、个人志趣与岗位匹配度、职业竞争公平程度、单位前景、单位归属感、上下级关系、学习新技能机会、工作成就感、工作晋升机会、工作挑战度表示满意(表15)。
20 调查项目劳动与薪酬匹配度 表152021届毕业生各项目就业满意度 很满意 满意 较满意满意度
1 24.18%33.47%24.76%82.41% 一般不满意15.36%2.23% 所在城市生活水平 23.78%34.5%25.79%84.07%13.98%1.95% 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23.9%32.49%22.23%78.62%16.79%4.58% 个人志趣与岗位匹配度23.44%34.5%25.73%83.67%14.38%1.95% 职业竞争公平程度 25.67%36.33%25.56%87.56%10.83%1.6% 单位前景 27.79%35.3%24.47%87.56%10.77%1.66% 单位归属感 25.85%34.15%25.62%85.62%12.49%1.89% 上下级关系 28.6%37.71%23.55%89.86%9.11%1.03% 学习新技能机会 27.97%36.16%23.15%87.28%11.35%1.38% 工作成就感 25.16%34.9%26.36%86.42%12.03%1.55% 工作晋升机会 22.52%33.98%27.51%84.01%14.15%1.83% 工作挑战度 24.07%36.5%25.62%86.19%12.03%1.78%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3.3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37.37%的毕业生认为目前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46.63%的毕业生 认为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有交叉(图8)。
1满意度=“很满意”比例+“满意”比例+“较满意”比例21 图82021届毕业生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学部、各学院(中心)毕业生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情况不均衡,马克思主义学院、医药学院、海洋与大气学院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专业密切相关度较高(表16) 表162021届毕业生学部、各学院(中心)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学部、学院(中心)\专业相关度 密切相关 有交叉 毫不相关有效样本数 海洋与大气学院 54.35% 26.09% 19.57% 46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 42.32% 49.81% 7.87% 267 化学化工学院 30.1% 45.63% 24.27% 103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18.64% 52.54% 28.81% 59 海洋生命学院 38.03% 52.11% 9.86% 71 水产学院 46.05% 25% 28.95% 76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25.49% 40.2% 34.31% 102 医药学院 63.08% 23.08% 13.85% 65 工程学院 34.92% 49.21% 15.87% 189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1.82% 40.91% 27.27% 110 管理学院 43.22% 46.52% 10.26% 273 22 学部、学院(中心)\专业相关度 密切相关 有交叉 毫不相关
有效样本数 经济学院 31.1% 61.72% 7.18% 209 外国语学院 43.52% 29.63% 26.85% 108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33.63% 53.98% 12.39% 113 法学院 46.24% 46.24% 7.53% 93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28.57% 46.94% 24.49% 49 数学科学学院 22.22% 63.89% 13.89% 3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6% 62.67% 21.33% 75 基础教学中心 44.9% 44.9% 10.2% 49 马克思主义学院 76.92% 15.38% 7.69% 13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3.4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评价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九成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与 服务工作表示满意(图9)。
研究生毕业生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满意度高于本科毕业生。
这些调查信息为学校今后加强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图92021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23 3.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学校重视并坚持对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
2021年对114家录 用过2021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整体满意度1为98.25%,满意度较高(图10)。
图10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的评价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对我校2021届毕业生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均超过97%(表17)。
但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职业发展潜力还 需进一步加强。
表17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能力\满意度 很满意 满意 较满意满意度
1 一般 不满意 通用知识和技能 58.04%33.93% 6.25% 98.22% 0.89% 0.89% 专业的业务能力 56.25%31.25%11.61%99.11% 0% 0.89% 团队合作能力 57.14%33.93% 7.14% 98.21% 0.89% 0.89% 工作态度和责任心59.82%32.14% 7.14% 99.10% 0% 0.89% 跨学科思维能力 52.68%35.71% 9.82% 98.21% 0.89% 0.89% 学习能力 63.39%30.36% 5.36% 99.11% 0% 0.89% 应用信息技术能力56.25%32.14%10.71%99.10% 0% 0.89% 1满意度=“很满意”比例+“满意”比例+“较满意”比例24 能力\满意度 很满意 满意 较满意 外语应用能力 46.43%36.61%16.07% 口头表达能力 50.89%39.29% 7.14% 写作能力 50% 33.93%15.18% 执行力 58.04% 37.5% 3.57% 批判性思维 50% 38.39% 8.93% 创新能力 52.68%35.71% 8.93% 解决复杂问题能力50.89%36.61%10.71% 应对压力和挫折能力48.21%41.07% 8.93% 领导力 48.21%33.93%16.07% 职业发展潜力 57.14%36.61% 3.57%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99.11%97.32%99.11%99.11%97.32%97.32%98.21%98.21%98.21%97.32% 一般0.89%1.79% 0%0%1.79%1.79%0.89%0.89%0.89%1.79% 不满意0% 0.89%0.89%0.89%0.89%0.89%0.89%0.89%0.89%0.89% 第四部分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4.1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4.1.1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2020-2021年,学校在全面实施《中国海洋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4)》的基础上,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契机,聚焦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难点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
围绕“新思维、新体系、新方法”和“目标导向”,2020-2021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软件工程、保密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开办海德学院,设置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合作办学专业,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联合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招生专业达到75个,涵盖了理学、工学、农(水产)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类专业29个,占38.6%;理学类专业17个,占22.7%;经管类专业14个,占18.7%;文 25 学类专业8个,占10.7%;法学3个,占4.0%;农学类专业2个,占2.7%;教育学、艺术学类专业2个,占2.6%。
2021年,通过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新增生物与医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完成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新版培养方案按照“学习成果导向”理念,更加突出培养过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将课程思政要求体现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中,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辅修专业方案,为引导支持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提供条件和保障。
深入实施“新时代本科知识重构计划”,重点聚焦海洋科学等37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内涵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等,依托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专业认证系统,加强水产领域新农科建设,推进新农科水产联盟工作开展,全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4.1.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继续完善以“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学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经管人才”等培养计划,完善相关专业“卓越计划2.0”实施方案。
积极推进各专业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完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进行业企业交流的长效机制,与青岛港、青岛啤酒、泰祥集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健全完善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能够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和未来变化的专门化人才和交叉复合型人才。
依托优势学科基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获批海洋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入选首批“强基计划”并招生。
崇本学院第二批37名学生入院学习,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小班化、导师制、书院制等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运行常态化,“厚基础、广交叉、海洋特色”的培养模式愈加鲜明。
依托海洋学、海洋化学两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 26 地,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发挥青岛海洋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区位优势,在水产养殖、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海洋化学化工四个领域分别设立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探索建立学校—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样化协同创新机制;引导各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班,构建教育教学方案科学、管理保障机制有力、培养模式多样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依托涉海国际事务课程中心,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
根据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人才需求现状,以及参与全球问题解决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聚焦开设国际谈判、文化素质与国际视野通识课程,以及国际时政通识讲座,助力提升在校生的国际视野、全球格局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2020-2021年开设《国际辩论》《外交礼仪》《海洋发展战略》《国际安全》《现代中美关系历程与未来展望》等5门中英双语通识选修课程。
基于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精英项目,依托混合式教学模式,开设中国海洋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面向全校各专业招生,第一届共22人,从知识、技能、态度、意识四个方面,传授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和国际化环境工作能力。
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最前沿,深化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强化学术学位“3+1+1+4”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优化升级44个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4.0版,培养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索专业学位本硕博(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课程建设,优化升级24个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版,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依据国家《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各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重点建设2-3门基础课和3-5门核心专业课;加强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切实发挥硕士开题审核、博士学科综合考试、开题报告、论文研究进展报告、论文预答辩和学位论文答辩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建立警示帮扶机制;实施以保障基本生活和鼓励全面发展为基础,以鼓励创新、奖励优秀为核心的奖助体系;深入推进以导师资助能力为核心的招生资格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切实提升指导水平;采用多种途径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 27 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4.1.3推进教学改革,持续提升课程质量 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通过“新时代本科知识重构计划”项目,系统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制定并落实《中国海洋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46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质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实施通识教育再起航计划,发挥行远书院通识教育改革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广书院“3+1+2+3”授课模式和二级助教制度,持续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测量—诊断—支持”项目,累计新建高标准通识教育课程近120门。
《物理海洋学》等26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水环境化学》等14门课程入选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融合,推动课程教学模式转变,建有《海洋的前世今生》等高水平慕课60余门,全国修读学生470余万人次,其中11门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发挥“评估—督导—支持”三位一体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用,利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开展学生学习体验调查,每学年约5000门次课程、14万人次学生参与,学生平均满意度达到90%以上。
着力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制定并实施《中国海洋大学加强新时代学生体育工作方案》《中国海洋大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方案》《中国海洋大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方案》。
新建劳动教育基地3个,新增开设《急救与自救》《“海大味道”劳动实践》《中国茶文化及实训》等劳动教育课程3门,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实施研究生思政课改革。
通过时代感强、富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院士学者开设“思政名家讲坛”,在全国率先实施思政实践教学全覆盖,实现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开启课程全新“打开方式”,着力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国内一流、省内标杆”的示范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环境海洋学》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高会旺教授及其课程团队获评教育部“课程 28 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高等分子生物学》《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获评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洋环流》等15门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研究生示范课,《海洋微生物学(第二版)》《海底构造系统》《海洋工程波浪力学》《海洋行政管理学(修订本)》获评“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
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构建了校级项目培育、省级成果丰硕、国家级奖项基础良好的工作体系。
立项建设“地震速度建模与偏移成像”等12门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典型海洋应用场景下现代信号处理案例库建设”等1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5个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等17个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全国研究生‘气候与海洋环流’学术论坛”等18个研究生学术论坛类项目,推荐省级项目39项;评选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学术学位)一等奖13项、二等奖38项,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专业学位)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推荐参评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39项。
通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实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深化,导师教学能力和指导水平持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研究生高水平文章不断涌现,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4.2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优化招生专业布局学校统筹考虑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做到招生计划规模与专业办学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相适应。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需求,引导和扶持国家发展急缺、社会需求较为旺盛的学科和专业;根据就业情况,逐渐控制并缩减毕业去向落实率较低专业的招生计划;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需求信息,适度加大部分涉海专业在沿海省份的招生规模;招生咨询和宣传时,充分考虑就业情况和就业前景,有导向性地引导考生理性报考。
学校积极落实相关专项招生政策。
实施国家专项计划招生,2021年录取新生240人,占当年本科生录取总数的5.7%;近三年录取总数达721人,实施国家专项计划的省份达21个,基本覆盖了原国家划定的连片贫困地区及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实施高校专项计划招生,2021年录取新生91人,超计划录取6 29 人,近三年录取总数达260人,覆盖的省份多达27个,进一步提高了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
学校扩大实施国家专项和高校专项的招生规模,突出区域重点,兼顾生源质量与区域分布的合理性,结合学校的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合理设置招生计划数,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安排有助于当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培养和充分就业的特色专业,有力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和结构优化。
学校积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一是进一步优化硕士生初试科目和复试内容,提升自命题科学性和区分度。
按照“厚基础、宽视野”原则,推行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招生,在按一级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基础上,基本上实现理、工、农、医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宽口径招生;二是考查创新和实践能力,多举措提高生源质量。
在理、工、农、医学等专业学位,首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在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继续实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项计划”;三是进一步健全博士生“申请—考核”选拔方式,以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
推进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基于推荐免试、硕博连读两种招生选拔方式,畅通专业基础扎实、具备培养潜质优秀本科生选拔途径,构建“3+1+1+4”的“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在稳定生源的同时,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水平科研平台,产出一流研究成果,形成普通招考考生和硕博连读考生从材料审核到综合考核的共同竞争机制,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四是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
扩大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等国家急需紧缺等专业领域的硕士招生数量;服务海南教育生态岛建设,学校成立的三亚海洋研究院2021年招收研究生216人,在读人数达到420人。
4.3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校重视就业情况对招生和培养的反馈与指导,在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中,设计专门版块调查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
4.3.1对教育教学的综合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2021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满意度为95.59%(图11)。
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对教育教学整体满意度分别为96.05%、 30 95.17%、93.55%(图11)。
在“对于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中,毕业生满意度排名前三位的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水平、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表18)。
图112021届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表182021届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教学安排、教师授课、教学条件的满意度 调查项目 很满意满意较满意满意度1一般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0.6%36.9%16.15%93.65%5.61% 不满意0.74%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39.11%35.89%17.25%92.25%6.45%1.3% 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水平44.03%36.06%14.68%94.77%4.44%0.79% 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 40.86%36.8%15.88%93.54%5.64%0.82% 本专业的教学条件 39.88%36.3%16.29%92.47%6.24%1.3% 本专业实践教学(含实验教学、 实习/见习/实训等) 38.46% 34.57% 16.36% 89.39% 8.25% 2.35% 4.3.2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 在对“毕业时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能否满足工作的需要”的调查中,调查结果 显示,毕业生对各项能力的满意度均超过80%(表19)。
其中对学习能力、执行 1满意度=“很满意”比例+“满意”比例+“较满意”比例31 力、批判性思维、应对压力和挫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满意度超过90%(表19)。
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表17)对比发现,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各项能力的满意度均超过97%且高于学生的自我评价。
表192021届毕业生自我评价情况 能力\自我评价 很满足 满足 较满足满意度
1 一般不满足 专业知识水平 20.52%35.07% 专业技能水平 20.34%34.21% 可迁移能力水平 21.49%37.82% 跨学科思维能力 22.35%38.62% 学习能力 26.07%44.07% 应用信息技术能力23.38%40.29% 外语应用能力 19.71%35.13% 口头表达能力 21.26%38.05% 写作能力 20.17%36.79% 执行力 24.36%42.98% 批判性思维 23.09% 40% 创新能力 21.15%38.57% 解决复杂问题能力20.92%41.03% 应对压力和挫折能力22.23%42.18% 沟通能力 22.52%42.58% 团队协作能力 23.95%43.21% 领导力 19.54%37.31%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27.22%27.39%28.42%27.45%22.92%25.44%27.91%27.56%28.88%25.04%27.05%28.94%28.02%26.76%25.96%25.21%29.63% 82.81%81.94%87.73%88.42%93.06%89.11%82.75%86.87%85.84%92.38%90.14%88.66%89.97%91.17%91.06%92.37%86.48% 13.81%14.84%10.77%10.37% 6.3%9.91%15.3%11.75%12.95%7.05%9.17%10.54%9.05%8.08%8.08%6.82%11.98% 3.38%3.21%1.49%1.2%0.63%0.97%1.95%1.38%1.2%0.57%0.69%0.8%0.97%0.74%0.86%0.8%1.55% 1满意度=“很满意”比例+“满意”比例+“较满意”比例32 第五部分推进2021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做法 5.1精准发力,优化布局,不断提升校园招聘服务效能5.1.1校园招聘精准对接,切实增加就业机会 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校园招聘开展,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不断提升毕业生参与校园招聘活动的获得感。
参与承办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行业专场招聘会、“多彩校招”2021年山东高校毕业生集中招聘会等联盟性招聘活动,联合多所高校组织“驻青高校2021年春季空中实习生双选会”等跨校招聘活动,实现岗位资源共享,着力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
精准分析研判毕业生求职需求和规律,分层次、分行业、分类别举办校园招聘活动,先后组织硕博专场、校友企业专场、人文社科专场、研后专场、寒假专场、实习生专场等双选会,打造毕业季全周期校园招聘服务体系。
学校面向2021届毕业生共举办校园招聘会885场,其中线下招聘会594场,共计1983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
5.1.2聚合资源开拓岗位,优化就业信息矩阵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积极参与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对接大会,申请加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举办2021届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组织就业辅导员实地走访中国建筑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海信集团、歌尔股份等重点用人单位,集中推进招聘宣讲、校企合作、职业咨询、就业帮扶等工作,进一步聚合社会资源,加快毕业生就业进展。
就业信息网发布招聘信息3000余条,推出选调生、涉海单位、军队文职等就业信息专题,提供定向、精准的招聘信息服务。
“OUC就业直通车”微信公众号推送就业信息1900余条,阅读量达161.1万人次。
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逐一销号”,组建微信群直接推送招聘信息500余条。
5.1.3持续深化校地合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不断强化“立足青岛、扎根山东、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就业布局,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青岛市人才政策进校园”等活动服务毕业生留青就业创业,对接济南、淄博、烟台等山东多个地市到校开 33 展组团招聘和政策宣介,组织学生参加宁波高层次人才洽谈会、河北高层次人才交流会、黑龙江人才周等各地引才活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导毕业生参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国建设。
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合作开展选调生招录,2021届毕业生中253人考取选调生,与贵州、广西、青海、浙江等地选调生开展交流座谈,关注选调生成长和发展,持续做好选调生工作的动员指导,引导毕业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5.2丰富内涵,完善体系,持续增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5.2.1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专业化水平 不断完善辅导员为主、专兼结合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师资团队建设。
学院辅导员、专业教师,学校行政部门人员和校外导师等多方力量科学搭配、优势互补、协同参与,共同为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保驾护航。
选派辅导员和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参加TTT、GCDF等职业发展教育相关培训,有计划、分层次提升就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通识课教学团队示范作用,优化梯队搭配,完善课程建设,提升授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组织毕业班辅导员系列专项培训,加强工作技能培训和交流,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指导和服务水平;聘任校外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充实完善师资队伍,提升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2.2完善职业类课程建设,增强学生就业意识 在学校层面,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开发》《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研究生创业指导》等通识课程,分模块小班教学,完善考核方式,强化实践环节,增强职业体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在学院层面,积极推进职业发展和专业教育融合,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专业选修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学部、各学院(中心)党委副书记牵头,分四阶段实施,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授课。
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慕课教学,拓展学生线上学习渠道。
专业层面和通识层面相结合的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及早规划职业生涯、增强就业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指导。
34 5.2.3丰富就业指导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通过“线上+线下”“讲座+工作坊”“比赛+培训”的方式,打造时间与空间 双重覆盖、个体与群体统筹兼顾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举办“行远思恩·梦想启航”、“职业·风采·成功”系列就业教育指导活动,开展简历面试大赛、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园模拟招聘大赛、“offer我来了”求职训练营、公考之夜、毕业生经验分享、优秀校友访谈等活动,不断扩大指导覆盖面,强化就业育人实效,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
5.3搭建平台,拓展渠道,不断增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5.3.1依托本科生专业实践基地,强化学生专业应用技能 学校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2021年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签约校外实习基地总量达到408个,形成了相对稳定、全面支撑专业实习教学运行的校外实践平台,完善形成了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联合培养长效机制。
学校依托“东方红2”号和“东方红3”号海洋调查船,在涉海类专业开设专业综合实习和海洋学实习,在非涉海类专业开设认知海洋实习,全面加强学生海上技能训练,突出海洋特色培养。
5.3.2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增强学生研发攻坚能力 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多渠道打造基地建设平台,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逐步从规模扩大向内涵发展转变。
在会计、食品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光学工程、渔业、材料工程、应用统计、翻译硕士等10个类别(领域)实施专业学位试点改革,与海尔、海信、中交、中建、中铁、中船重工、58同城、华为、北京航天宏图等17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师资共享、技术共有、人才联培、设施联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请校外导师300余人,建立的双导师制度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充分发挥海洋学科特色和国家涉海行业系统合作优势,建立双向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输送优质生源到自然资源部等单位开展实习实践,另一方面吸收涉海行业在职人员到学校接受学位教育和专业培训。
35 5.3.3依托就业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职场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积极搭建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平 台,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实习实训。
2021年学校与青岛城阳区教体局、青岛市出版集团、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浦发银行青岛分行、中建五局山东公司等6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组织重点用人单位举办实习生宣讲招聘会12场,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开拓视野、动手实践的机会;组织300余名青年学子通过“扬帆计划”“返家乡”“青鸟计划”等开展个人实习实践,涵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省实现16个地级市全覆盖,引导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增本领。
5.4一生一策,帮扶育人,持续助力学生成就人生梦想5.4.1精准施策,靶向帮扶,持续助力困难群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和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工作。
准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低保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情况,建立帮扶台账,做到分类帮扶、精准发力;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专项培训,帮助他们拓宽就业路径,提高就业能力;充分挖掘校友、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先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推荐岗位;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持续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服务,切实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根据《关于做好2021届高等学校中职学校技工院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鲁人社函〔2020〕69号)要求,学校为94名特困家庭毕业生、268名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25.48万元。
此外,学校自筹资金为146名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研毕业生发放考研路费补贴1.46万元。
学校为2021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各类补贴资金合计26.94万元。
2021年面向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开展“励志·启航”职业素养训练营,帮助其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积极为少数民族学生搭建成长和锻炼舞台,选拔优秀学生骨干担任学生干部, 36 积极引导其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意向和难点,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经验分享会、“一对一”就业指导、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等多种途径,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学生求职应聘能力。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辅导员作用,大力宣传国家及学校对毕业生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支持政策,通过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多渠道宣传发布就业信息,助力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就业。
学校在充分调研分析心理困难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将心育与体育、美育、劳育等紧密结合,开设“瑜伽健心”“我画我心”“一亩心田”等心理训练团体项目,缓解毕业生因就业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打造“心海领航”心理技能培训和“心海扬帆”心理成长沙龙品牌,疏导学业与就业压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
聚焦学生现实中的拖延困扰,完成《你好,拖延》慕课的录制,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拖延问题,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处理心理困扰。
5.4.2宣传政策,培树典型,积极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开展“蒲公英”工程,通过典型人物宣传、先进事迹报告、主题研讨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毕业生了解基层、了解西部;积极做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实施“星火计划”,对有志于到基层工作的学生开展指导和培训,形成基层就业“广育苗、勤施肥”的良好局面;设立“支援国家建设奖”,为当年度志愿赴基层和西部就业毕业生举办表彰会并发放奖金奖励,全力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去往西部和基层一线;设立“海之子•行远”奖学金,获奖条件向到基层和西部就业毕业生倾斜;2021年596名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
5.5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5.5.1以课程为牵引,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高素质、多元化、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研究生创业指导》等通识选修课,引导学院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中开设创新 37 创业模块,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持续建设《创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慕课,课程累计为全国1030所高校、135万名学生提供课程服务,并获评2021年山东省高校就业创业金课。
与海尔集团共同开发“创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微专业课程,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和实践需求的大学生,帮助其实现创新创业想法、对接各类创业资源。
依托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在全校范围内逐步完善以实践为核心、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创新创意模块”“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前沿应用模块”的层进式课程群;2021年,共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6门次,累计选课1100余人次。
加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织学生参加早稻田大学2021年两期国际创业人才在线培养项目,资助37名优秀在校生进行线上学习研讨,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和基础知识。
发挥中国海洋大学—斯坦福青岛研究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作用,联合开展技术转移、市场调研专题讲座及技术经理人培训,全年共70余人在受训后通过技术经理人资格认证。
5.5.2以活动为载体,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开展创业活动月系列活动及创新创业类讲座、沙龙、研讨会、名企行等20余场次,丰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组织3个学生项目参加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献礼建党100周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展”活动,开展“中国科协与山东大学生见面会”、“2020青岛创新节——大咖高校行”等活动,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著名主持人郎永淳等领导专家就“双创”与学生深入交流。
开展2021年青岛市“创业城市合伙人”巡回宣讲暨创业培训精准滴灌行动,邀请政府部门、创业导师以及青岛市代表性孵化平台,深入到大学生创客身边,围绕创业政策、创业路演、产创融合等进行现场宣讲和辅导,实现师生与创业导师、投资机构、行业资源的有效对接。
坚持以赛促创、以创育人,把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打造成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有为人才的“种子库”和优质项目的“蓄水池”。
办好“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 38 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九届大学生创业精英大赛,举办中国海洋大学首届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推荐24个项目参加青岛市第七届“市长杯”·创业城市合伙人·创客邀请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业潜力。
5.5.3以平台为支撑,着力推进项目培育孵化 学校继续完善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机制,按照《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和《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实施办法》,遵循“兴趣驱动、点面结合、协调推进、营造氛围、重在过程”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021年学校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3项,“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4项,“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项目608项,参与学生2450人。
坚持以行业需求、市场需求为驱动,基于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成熟先进技术以及校内高水平科研成果,与斯坦福青岛研究院联合立项第二期技术转移引导专项10项,通过走出校园开展市场调研、学科交叉合作模拟企业运行等形式,实现真实的多样化技术转移落地。
深化产学协作,与戴尔公司、慧科集团积极对接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着力打造活动组织平台、宣传展示平台、与政府和重点用人单位交流合作平台、优质资源汇聚平台,整合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构建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加强教育和扶持,优化服务与保障,发挥入孵项目引领示范作用,2020年度征选一批次5家公司入驻基地,目前现有在孵企业12家;继续开展中国海洋大学“海创行”创新创业基金申报评定工作,孵化基地入驻企业可申请初次创业补贴、商业贷款补贴和知识产权奖励,自主创业毕业生可申请毕业生创业补贴,本年度为学生创业企业和毕业生颁发补贴1.4万元;为创业学生提供信息咨询、代办服务,依托青岛市企业开办智能一体化平台,实现工商注册全程“无纸化、零跑腿”。
围绕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拱心石”的定位及目标,推进创新教育实践 39 中心(I+Ocean创客空间)建设。
围绕“双创+实践”,完善课程内容体系、规范课程运行,推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突出“跨学科”,打造创新2.0项目与竞赛平台,立项创新引导专项、技术转移引导专项和国际合作引导专项等各类高质量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支持校内科技创新赛事,为海洋航行器大赛、智能车大赛、机器人大赛、船模竞赛等赛事、活动提供路演、竞技场地,技术支持和公共设施设备保障。
聚焦“海洋+工程”特色,创办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着眼培养造就国际化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海洋、了解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的良好氛围。
5.5.4创新创业成效显著 学校进一步强化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为抓手,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服务各个环节工作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激励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不断涌现。
学校立项资助各类科技竞赛38项,学部、各学院(中心)自主举办竞赛82项,参加范围涵盖全校所有专业。
经过教育、培训、指导及扶持等系列工作,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日益增强,工作成效日益显著,引领示范作用日益突出。
在第七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3项;在第七届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第九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暨2020海洋装备创新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2021年“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在第八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山东省省赛中获二等奖3项;在青岛市第七届“市长杯”·创业城市合伙人·创客邀请赛决赛中获三等奖1项、优胜奖2项、最具人气奖2项、最佳创意奖2项。
在第四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事迹征集活动中,2018级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郭亭亭作为优秀大学生创业人物入选。
40

标签: #维生素 #雪铁龙 #前景 #白金 #怎么样编程 #cpu #变速箱 #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