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大师”故居,cad阳台栏杆怎么画

栏杆 12
12视点czms110@ 责编:陈福洋电话:22751882013年12月2日星期
下东平路位于牌坊街东面,呈南北走向,两侧现存多座明清时期建筑物。
由于地处老城区,这里平时十分僻静,游客也极少到此逗留。
这条道路看似平常,其实却蕴藏着一段段令人敬仰的历史往事。
在这里,不仅有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的故居,而且有明代尚书林熙春的府第,更有精通书画与音律的清末举人王延康的故园。
行走在一座座古色古香的老宅中,我们不断地领略着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久久不愿离开,以致忘却时间的流逝。
结束下东平路探访时,凤城已是夜幕降临,华灯下的老街巷犹如一幅泛黄的相片,让人感觉意味幽远。
王延康故居 ▲天啸楼 □文/本报记者陈福洋江马铎□图/本报记者黄春生 ■相关链接 “三世尚书”坊 “三世尚书”坊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坊南镌“四朝大老”。
“三世尚书”指因林熙春其祖林瓒、父林乔得赠户部尚书。
“四朝”,指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
“大老”,对资深望重的大官之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坊为四柱三间五楼石坊。
次间下枋之上各为双面镂空石麒麟一对,整座牌坊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动物雕刻技术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
下东 看“汉学大师”故居 平路 听“四朝大老”轶事 莼园: ①汉学大师真迹仍在 七旬老妇出口成诗 莼园在老城区乃至整个潮州的名气十分响亮,因为它是当代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故居。
这是一座精致、典雅而又雍容的私家园林,里面筑有假山水榭、亭台楼阁,少年时代的饶宗颐,就曾经在园内的天啸楼中博览群书并开始他的经史治略之路,一代大儒饶锷(饶宗颐的父亲)一生也是在这里治学著述的。
由于多方面原因,该园于上世纪50年代更易主人,但新主人出于对饶宗颐先生父子的敬仰,园内的建筑格局并未做重大改变。
在下东平路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的探访先从莼园开始。
莼园的后门在下东平路305号,为我们开门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她姓陈,是这里的住户。
在与陈阿姨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她就是泰国侨领黄景云的侄媳。
50多年来,她一直借居在这里,并代侨领管理这座精致的园林。
老人说,黄景云买下这座房屋后,很少回来居住,直到几年前,他的儿孙后代才回来看过一次,不过那次也没有在园内住宿,而是直接入住宾馆。
征得老人家的同意后,我们开始参观这座“园林式”的潮汕民居。
从书斋走到后厅,再穿过“天啸楼”来到“绿荫深处”,每一处建筑无不透出儒雅的气息,极尽书香之意味。
更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每走到一处,老人家总是能出口成诗,为我们读出与建筑物有关的对联、诗句。
在天啸楼下,同行的潮州文化研究人士陈贤武与街坊一起探讨起这座闻名粤东的藏书楼,当他说到揭阳贡生郭餐雪曾为天啸楼题写对联时,陈阿姨便脱口而出说了对联的内容“长啸一声横素鹤,重楼百尺卧元龙。
” 进入“绿荫深处”的假山水榭后,镌在圆门上的一对对联由于风雨侵蚀,字迹已模糊不清,当我们欲上前仔细考究时,陈阿姨又顺口说出对联的内容:“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
”吐字清晰、抑扬顿挫,眼前这位出口成诗的老人家让我们觉得十分惊奇。
当我们投去诧异的目光时,她却笑笑说:“这对对联和上面‘画中游’三个字都是饶老(饶宗颐)少年时的手迹,你们可以认真看看。
” 老人家的话让我们半信半疑,因为从仅有的笔迹看,门上的字与饶宗颐先生现在的手迹相去甚远,所以我们不敢确认,但后来,我们在饶宗颐学术馆原馆长王振泽的一篇论文中查阅到,这对对联和上面“画中游”三个字是饶宗颐14岁时撰书的。
走过一处亭榭后,我们钻进一个假山洞门,顺着弯曲的石阶来到天啸楼的最顶层。
从近处观察这座楼阁,它与一般闲置荒废的旧屋没有太大的差别,四周栏杆依旧,墙体斑驳。
由于大门紧锁,我们无法进入,从破旧的玻璃窗向里面望去,阁楼内显得有点零乱,灰尘与蛛丝遍布房间的每个角落,地板散落着一些椅子与木柜,但我们穷尽目光之处,终究未能见到一本书。
离开莼园的时候,陈贤武告诉我们,天啸楼是饶锷先生1929年所辟建,老先生喜欢藏书,多年汇集的书籍达十万卷之多,全部储入该楼,成为当时粤东最负盛名的藏书楼。
约园: ②清末书家精通音律 王氏后人热情好客 约园位于下东平路345号,是一座清末民国时期的建筑,它的最早主人是清代光绪年间的举人王延康。
探访的时候,街坊告诉我们,这座宅院平时都是大门紧闭,里面的情况究竟怎样甚少有人知晓。
为了探明这位清代才子的故园,我们决定前去碰碰运气。
在街坊的指引下,我们很快找到了王延康的故居。
这是一座位于巷尾的老宅子,大门坐东朝西,门楼上方的石匾书写着“约园”两字,陈贤武说,这是王延康的手迹,与西湖公园摩崖石刻的“公园”两字风格无异。
“有人在吗?”居委会工作人员拍拍生锈的门环。
良久,不见任何动静。
正当我们以为主人不在家欲转身离去时,大门却“吱啊”一声打开了。
为我们开门的是一位40多岁的女住户,她叫王敏,是王延康的后裔,得知我们来探访老街巷后,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坐坐。
这座老宅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看起来却十分破落。
我们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发现有多处墙体及木结构或蛀蚀或脱落,尤其是通往后花园的地方,屋顶上的横梁已经掉了下来,园内长满荒草。
在通往二楼的楼梯口处,屋主担心破败的楼层可能随时塌坍,故而竖起了多根木柱顶住二层楼板。
当我们顺着楼梯走上二楼时,女屋主一再叮嘱我们小心行走。
约园看起来虽然破败不堪,但从其外貌看,整座宅院的装饰却是十分考究,连收集雨水的落水管都设计成翠竹的外形。
站在天井观看这处建筑,无论是石柱还是外墙,皆布满精美的图案,欧式的布局体现出这个家族的大气,拱形的栏杆尽显书画名士风流。
据陈贤武介绍,王延康是今湘桥区人,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为光绪年间举人,拣选知县候用。
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他曾出任汕头市税务局局长、《汕头商报》主笔及汕头孔教会会长。
“晚年的王延康赋闲在家,以书画自娱自乐,他擅长书法,通音律、精短笛、善昆曲,其书法真草隶篆俱佳。
”陈贤武说,现西湖山麓中段石刻“公园”、南岩题诗、辜厝巷侨商陈雁宾的德馨堂碑记,皆出自他的手笔。
由于其名气不凡,当时的文人骚客及达贵名士,都以能得到王延康的墨宝为荣。
即将离开约园的时候,我们向女住户询问家中可藏有王延康墨宝,希望能一睹大师的翰墨风范,但女住户摇摇头说,她自己也没有见过先祖的书画真迹,至于有没有作品传世,她也不得而知。
但陈贤武坚称,王延康当时在书画界名声极盛,作品也不少,肯定有多幅作品流传于世,只是被爱好者收藏起来。
茛320号林厝 林厝: ③两处老宅惊人相似 住户讲述尚书轶事 探访下东平路的时候,我们意外发现,这条老街巷中竟然有两处老宅惊人相似,两处门楼都留有高高的门第,宅内同样设有大门及中门,这在潮州古民居中并不多见。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两处老宅中还同样保留着古老的青砖墙。
街坊告诉我们,这段路俗称“石埕林”,这两处老宅都称为“林厝”,其中一座于2008年发生过大火,厅堂中一些木结构被烧毁,后来林氏后人筹资对烧毁的房屋进行重修。
这两座建筑格局相似的老宅便是下东平路的320号和342号,探访的时候,这两处房屋的住户都告诉记者,他们是明代尚书林熙春的后人,关于林熙春的故事,他们都能说出一
二。
在342号的林厝中,我们碰到了77岁的住户林孝彬,他不仅带着我们参观这座明代的府第,而且对宅内的建筑一一给予讲解。
从他的讲述和陈贤武的介绍中我们得知,林熙春是明朝海阳龙溪都(今潮安庵埠镇)宝陇人。
万历十年(1582年)举人,次年进士,一开始曾任巴陵(今湖南岳阳)县令,由于政声不错,屡次升任,一直到京城供职。
后来,林熙春由于谏言得罪皇帝,被贬为茶陵州判官。
但他托言有病,不到地方赴任,转而归乡闲居。
光宗泰昌元年(1620),朝廷重新起用废旧官员时,他才复出任职,后来官至大理寺卿。
由于经历了明朝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加上林熙春德高望重,因此被尊称为“四朝大老”。
陈贤武称,林熙春隐居在潮州期间,曾在今天太平初级中学的地方辟建了一座学堂,称为教中小学,用来教育林氏家族的子弟读书,而在太平路南段,原来也有一座城南书庄,是林熙春建造的书斋,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楼。
如今,书斋已不复存在,但林熙春为该书斋题写的匾额“城南书庄”还收藏在市博物馆中。
离开342号林厝后,我们来到320号住宅,这处宅院的建筑格局与之前探访的林厝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此处前厅由于发生过大火,重修后显得十分崭新。
墙上挂有一幅明代官员的画像,住户林本诚告诉我们,这便是祖上林熙春的画像,随后他拿出了林氏族谱,与我们讲述起林氏一脉自明代以来在潮州的世代故事。
据林本诚介绍,林氏家族在明清时期一直都是显赫的人家,林熙春及其祖父林瓒、父亲林乔都被朝廷封赠为“户部尚书”,今天矗立在太平路上的“三世尚书”坊便是纪念林熙春祖孙三代尚书的功绩。
而林熙春的后代子孙在各地也颇有名气,其五世孙林元扩曾任清代京师北城兵马司副指挥使,为世人所敬仰。
茛342号林厝 林厝老宅中的青砖墙 下东平路现状

标签: #看图 #cf #cs15怎么样 #cf #游骑兵 #ce #c1怎么增驾到a2 #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