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体检报告上的“肺结节”,2021年10月21日

发现 0
星期四编辑:刘秀平E-mail:ncdzzbs@163 如何解读体检报告上的“肺结节” 很多人看到自己的体检报告单上,出现“肺结节”这3个字,就会异常紧张。
肺结节一定就是癌吗?应该如何处理?近日,就大家比较关心的肺结节问题,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靳春来作了详细解答。
什么是肺部结节 靳春来介绍,肺结节是指病变部位边界清楚、影像不透明、直径不超过3厘米的病灶,大于3厘米的病灶被称为肿块。
肺结节影像不透明,与周围正常肺组织很容易区分。
诊断结节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是胸部CT。
胸部CT能够帮助确认结节的特征,包括结节的大小、增长速率、边缘轮廓、内部特性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结节的实性成分是否有改变等。
“肺结节不一定就是肺癌。
”靳春来介绍,其实肺部结节的性质多种多样,有许多良性疾病也可以表现为结节,例如炎性假瘤、错构 瘤、结核球、肉芽肿、硬化性血管瘤、真菌球等,恶性的则可以是原发性肺癌或肺转移癌。
“肺结节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其中20%~40%为恶性肿瘤,如果检查发现肺结节,医生主要根据影像学特征并结合动态变化情况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目前有经验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
”靳春来介绍。
如何区分良、恶性 肺磨玻璃结节(GGN)是肺结节的一种类型,指在胸部CT检查时,病变部位表现为密度轻度增高的云雾状淡薄影,样子像磨砂玻璃一样,所以叫磨玻璃影。
“有时候,肺部炎症、出血、纤维化(炎症后遗留的瘢痕)都可以造成此变化。
但是在更多的时候还是恶性的。
”靳春来介绍。
肺磨玻璃结节肯定是从小逐渐长大的,不会一开始就变成巨无霸。
在初期(小于1厘米)往往很纯、密度很低、圆脸、边界清晰,这时 靳春来正在为患者解读检查报告。
可以称为纯GGN(pGGN),且结节内不含能够遮挡血管或支气管结构的实性成分。
切除后多证实为腺瘤样不典型增生(AAH,癌前病变)或 者是原位癌(AIS,对周围血管间质没有侵犯,不会转移)。
当GGN逐渐长大时,可能会引起实性成分增加,变得不那么纯 了,称为混合型GGN;有时还会出现分叶、毛刺、空泡,胸膜凹陷,血管密集等改变,这时多数已经是恶性了,称为浸润性腺癌,可以进入人类血管,发生肺内或全身转移。
应该怎么办 随着螺旋CT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靳春来介绍,如果体检发现肺部有小结节,先不用担心,它不一定是癌,即使是癌,也不用怕,因为大多是极其早期的癌症,只要通过及时恰当的治疗,是完全可以痊愈的。
对于良性可能或未定性的肺结节应结合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定期CT随访,动态观察,以便及时诊断。
“对于形态学表现高度怀疑肺癌的肺结节患者,可以根据肺结节的不同位置采取纤维支气管镜或CT、B超引导下经皮肺结节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必要时采取胸腔镜微创手术切除,术后长期效果非常理想。
”靳春来介绍。
农村大众报记者房孝钰 老年人要警惕“沉默的杀手” 骨质疏松早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不易引起注意 据新华社哈尔滨10月19日电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人年龄增长,“硬骨头”也有变脆的一天,要高度警惕骨质疏松这一“沉默的杀手”给老年人生活带来的影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王文波介绍,原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中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影响钙代谢和钙质吸收,造成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
通常女性在50岁、男性在60岁后,易出现骨质疏松。
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由于经常服用激素类药物,易出现继发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早期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引起人的注意,直到突然出现骨折。
”王文波表示,应留意身高变矮、直不起腰、驼背,或莫名腰酸背疼这些潜在信号。
那么“硬骨头”是怎样变脆的呢?专家介绍,骨骼主要由有机成分、无机成分两大部分组成,有机成分如蛋白、胶原,无机成分如钙 质、矿物质。
人到一定年龄后,骨骼中钙质、矿物质流失,骨强度降低,撑起骨骼“四梁八柱”的骨小梁数量减少,易致骨质疏松,在受到轻微创伤后出现脆性骨折,常发生于髋部、腕部和骨盆等。
髋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部位。
王文波说,高龄患者髋部在轻微创伤、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常常因为发现晚、处理不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预防骨质疏松带来的潜在危害,需要家庭、医疗机构、社会养老机构等多环节努力。
“老年人走路一定要慢,防止跌倒。
因为患骨质疏松造成骨折后,还易出现多次骨折。
”王文波说,临近冬季,一些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一迷糊也容易摔倒骨折。
一旦摔倒,不要慌张,要减少骨折肢体的活动,及时送医治疗,接受正规的“复位、固定、功能练习、抗骨质疏松治疗”。
多位专业人士表示,骨质疏松是人体正常衰老的表现,不用过于恐惧,但也不能轻视。
年老者可定期服用钙片等进行钙质储备,延缓骨量流失。
从预防角度看,要综合 调整生活方式,多进食鱼、虾、奶制品、豆腐、瘦肉等富含钙质、蛋白质食物,以及新鲜蔬果,加强运动,勤晒太阳,尝试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慢步走等缓慢运动。
吞咽困难,原是食管藏着“憩室” “没想到一个微创手术就解决了我这一年多吞咽困难的大难题。
”近日,赵先生说。
赵先生是淄博临淄人,最近一年多,总是莫名其妙出现吞咽困难,有时候喝口稀饭都会卡在嗓子眼咽不下去。
赵先生在网上查自己的症状,很像食管癌,忙去当地医院进行检查,排除了食管癌可能,也没有发现神经系统的问题。
回家后,赵先生服药治疗不见好,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山东省立三院就诊。
在医院的消化内科,钡餐检查:食管上段发现一个憩室,直径约2.5厘米。
消化内科主任李晓沛介绍,这种憩室在医学上叫作Zenker憩室,是咽与食管移行处管壁向外突出而 形成的囊袋状结构,常位于下咽缩肌与环咽肌之间的左后方,食管黏膜从后咽部薄弱区(Killian三角区)疝出而形成,属于挤出性假性憩室。
中小食管憩室多无症状,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是仍有小部分食管憩室患者,尤其是大憩室患者常合并食管动力障碍,会出现烧心、反流、吞咽困难、胸痛、呕吐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肺部并发症,食物淤积造成食管炎症和溃疡,更严重的是增加癌变风险。
治疗食管憩室无须开胸手术,可在无痛状态下通过胃镜进行操作。
听说可以通过微创“小手术”,治好困扰自己许久的“大难题”,赵先生与家人都很高兴。
经过术前评估,李晓沛为赵先生开展 了内镜下治疗。
术中,在内镜下见憩室位于距门齿16厘米处,开口1厘米,吞咽时食物就会通过开口进入囊腔,导致吞咽困难。
通过内镜,李晓沛在食管黏膜下打一“隧道”,在“隧道”内切开食管憩室间嵴,随着食道憩室嵴的切断,憩室消失了,原本食物会漏进去的“口袋”便消失了,食物不再停留于这个空间,从而解决了患者进食困难的问题。
术后复查,造影食管上段憩室消失,赵先生进食也没有出现吞咽困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李晓沛介绍,食管憩室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这种疾病并没有有效的预防方式,但人们可以在饮食上注意调理,能够减轻食管憩室的发生。
李晓沛建议,预防食管憩室,首先要有一个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
每天尽量保证早睡早起,适度进行身体锻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自身抵抗力,同时饭后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食物消化,减少食物反流的情况发生。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减轻胃内酸性物质对食管的损害。
其次,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过度的精神紧张、精神压抑,可能会造成食物不消化、食物反流等。
而长期的胃内食物如果反流至食管,胃酸就会破坏食管黏膜层,从而引起食管的囊性突出,形成食管憩室。
农村大众报记者房孝钰 这种病不能拖 “双下巴”竟是 “鹅蛋”囊肿 周晓(化名)30岁,3年前,他发现自己颌下有点肿,以为是发胖导致的“双下巴”,因此没有在意。
近一年,肿胀愈发严重,“双下巴”越来越明显,说话含糊不清、入睡鼾声如雷。
国庆节前,小周来到医院口腔科门诊治疗。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副主任来庆国为周晓实施手术,完整剥离肿物后取出,小周恢复良好,术后3日即出院。
来庆国介绍,为小周进行专科检查后,初步诊断为表皮囊肿伴异物反应,建议周晓住院治疗并尽快进行手术。
入院后,科室为周晓完善全麻手术术前查体,并完善强化CT检查明确肿物范围及边界关系。
入院第二天即安排手术,考虑到周晓年轻未婚等因素,来庆国采用了口内入路,术中仔细分离重要神经、血管,注意止血,将肿物完整剥离后取出。
随着肿物缓慢自口底向口外逐渐露出真面目,竟是长径7厘米左右、巨大似“鹅蛋”般的肿物。
肿物取出后,来庆国利用超声刀进行了完善的止血,并反复冲洗寻找出血点仔细止血。
病理结果同术前猜想一致,为表皮囊肿伴异物反应。
术后第3天顺利出院。
近日随访,周晓下巴口底平坦、语音清晰,夜间睡眠舌后坠减轻、鼾声减轻。
来庆国介绍,表皮囊肿是皮肤病里面最常见的囊肿之
一,结构类似于球样,球壁由表皮构成,内容物主要是角质。
一般好发于青年或者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并且没有任何自觉症状。
但是如果囊肿内角质物发生破裂,也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在囊肿表面可看到小口,不及时治疗容易感染疼痛,形成皮肤瘘管影响美观。
若囊肿长在口底或者颏下,膨胀性生长还会挤压周围组织。
为此,来国庆提醒,如果在洗脸时发现面颈部有明显包块,自觉或被人告知颈面部“变胖”“肿胀”,请及时就医。
农村大众报记者房孝钰

标签: #程序 #高了 #cad #找不到 #本田 #全屏 #csgovar #视频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