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汕尾知多少,cf火麒麟什么时候出的

什么时候 0
06潮州文化 汕头汕尾知多少 □吴构松 在大潮州,要说有特色、知名度高的地名用字,不能不谈谈“汕”字。
说起“汕”字,相信多数人会想起汕头市、汕尾市。
但如果问,大潮州有多少个“汕头”,多少个“汕尾”,估计知者很少,更多的人是惊讶。
其实,除了发展成为市名的汕头、汕尾外,澄海溪南有“大汕头”与“汕头仔”,北面隔河的东陇称“北汕头”,饶平海山岛陈厝、余厝村前浅海也称“东汕头”,其北相距数公里的汫洲镇南面浅海叫作“东汕尾”。
这么数来,大潮州至少有五个“汕头”,两个“汕尾”了! “汕”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这么多的沿海地名中出现?值得探究。
我们先来看看辞书关于“汕”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解为“鱼游水貌”,《诗·小雅》有句曰“南有嘉鱼,烝然汕汕。
”《康熙字典》列出《毛传》《释文》《尔雅》等古籍的解释:“汕”即“樔”或“罺”,意指笼或网等捕鱼的工具,并采纳东汉人李巡的说法,提出“汕”字的另一义项:“以簿取鱼”。
就本人掌握的材料看,以上潮州地名中的“汕”,与“以簿取鱼”有关。
簿,通“箔”,在普通话读bó,潮音念薄。
取鱼的“箔”也叫鱼梁,是 用木桩、柴枝、竹子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潮水中或出海口处用以拦鱼而获的工具。
今天,在饶平沿海地区,称鱼池进出水口的拦鱼设施就叫“池箔“”栅箔“”栅网箔”。
大潮州有很长的海岸线,古时先民利用涨潮、退潮的水流,在海滩设箔捕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是这种捕鱼手段后来逐渐让位于驾船出海抛网等新技术了。
在中国,以捕鱼手段作地名,不独这个“汕”字。
上海市的简称“沪”,也源自一种与“汕”几近相同的渔业生产方式。
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载:“插竹列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而没,潮落而出,鱼蟹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
”因在江河湖海中使用“,扈”后来被加上三点水,写作“滬”,即“沪”的繁体。
据考,“沪”最早见之于地名,可追溯至东晋时的上海一带。
那时吴淞江直通大海,沿岸居民在海滩河滩上置设竹篱笆,鱼虾随潮而至,潮退受困。
因呈喇叭形的河口称作“渎”,故吴淞江一带又有了“沪渎”之名。
陆龟蒙《渔具诗序》说得很直白“: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
” 也有不少人认为“,汕”字是淤泥沙脊的意思。
这个说法,不见于字典辞书,其由来当是历史上的“沙 汕头”三字。
有人拿饶宗颐先生《汕头释名》一文中的话作“依据”“:汕头旧称沙汕头,在澄海蓬州都。
《澄海李(书吉)志》云‘:沙汕头地邻大海,有淤泥浮出,作沙汕数道。
’滨海村落,多以沙汕为名。
海丰有汕尾,饶平海山有东汕头,澄海苏湾有汕头仔。
汕头仔又名南砂。
据《南砂林氏谱·杂记》云‘:父老相传,其乡古为海底,平处名汕头仔(即南砂),高阜处名大汕头(即江墘、内厝、内蚁、外蚁、弓兜等乡)。
亦犹今之汕脚,高处为汕,深处为海是也。
’” 饶公此段话的意思是:汕头是沙汕头的简缩,沿海常以“沙汕”作地名。
依据这段话非但不能推导出“汕”字是沙脊的结论,相反,我们却可从其引用的《澄海志》记述中确认:沙、汕并不是一回事。
志书里“有淤泥浮出,作沙汕数道”是什么意思?前五字描述泥沙淤积露出水面这个天然地形,后五字讲人们在此基础上筑沙、插箔布设了数道鱼梁。
一个“作”字,道破了“沙汕”是人为的产物。
如果“汕”是沙脊,则无法解释“作”的意思,也造成语意前后重复,极不符合古人文章尤其是志书规范、简洁的要求和惜墨如金的特点。
沙汕,解释为布设在沙垄上的鱼梁是可以成立的。
把“沙汕头”称 为“汕头”,是“沙”作为中心语素“汕”的修饰语被省略了,“沙”与“汕”是偏正关系而非并列关系。
其实,饶公也不认为汕是沙脊。
在上述引用的文段后面,还有一句话“:按汕本义为以簿取鱼。
”饶公在“滨海村落,多以沙汕为名”的话之后,所举例子均为带“汕”的地名,没有带“沙”的,也说明“沙”与“汕”的这种关系。
至于“头“”尾”,这是两个典型的方位语素,放在表物语素“汕”字后边,完全符合潮州方言的规律和习惯。
对于长长的栅箔来说,近处是“汕头”,远处就是“汕尾”了。
古老的渔业设施成为这样的地名,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文化事件。
可以想见,昔年在这些地方的海滩上绵长蜿蜒的篱笆、栅栏和收获时分先民忙碌的身影,这种叫“汕”的渔具在潮州先民生活中占有多重的分量! 到今日,汕头、汕尾已然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城市,溪南和东陇也属繁荣富庶的村镇。
这些带“汕”的地名,成了大潮州中覆盖范围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地名景观。
潮州地名纵横谈 港味“非遗”潮人盂兰胜会的保育工作及思考 □陈驰欣 编者按: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如何做好文化遗产的保育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版今天刊发《港味“非遗”潮人盂兰胜会的保育工作及思考》一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面是怒目獠牙的大士王、五颜六色的花牌、南货斋果,一面是老少咸宜的工作坊、热火朝天的比赛、VR游戏,传统的节日与现代的嘉年华能够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呢? 潮人盂兰胜会,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下简称“特区政府”)申报,2011年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较于其他潮人“非遗”,潮人盂兰胜会代表的是一代代背井离乡、在外打拼潮人的集体回忆,是潮州文化在外地的生根发芽及绽放。
历史概况 盂兰胜会,道教称为“中元节”“中元法会”“中元建醮”,佛教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节”。
在潮汕一般称之为“施孤”或“七月半”。
盂兰胜会并不仅限于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整个农历七月份均可“施孤”。
盂兰盆会起源于西汉末年《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
佛弟子目犍连为了救赎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在七月十五日以百味果实供养十方众僧,最后帮忙母亲脱离苦海。
这个传说体现的是“孝”。
五代十国梁朝时倡导孝道,梁武帝开始举办盂兰法会“,目连救母”的故事家喻户晓。
宋元时期,“各寺僧建盂兰盆会诵经,至晚营斋于焰口施食,放水灯照冥”(嘉庆《澄海县志》),此时潮汕地区的盂兰胜会,已由孝道转变到祭鬼层面。
清代,盂兰胜会被赋予祭祖的功能。
康熙《饶平县志》记载“:中元节,道经谓地官赦罪。
盛具时物,祀祖先,亦晋新意。
”清代中叶,潮汕地区通过善堂、村社及寺庙的组织举办盂兰胜会,自此,盂兰胜会形成两大主题——祭祀孤魂祖先和慈善济贫。
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将佛教的盂兰节文化、道教的中元节文化、儒家的“孝道”文化,以及潮汕的祭祀文化融会贯通,蕴含丰富的宗教和节庆特色。
香港潮籍盂兰胜会具体的产生时间已无从考证,历史最悠久的潮籍盂兰胜会是“潮州公和堂盂兰胜会”,至今已有123年高龄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潮人盂兰胜会迎来高光时刻,大大小小的盂兰胜会遍布港岛九龙新界各地,星罗棋布,潮剧表演常常通宵达旦,大小潮剧团应接不暇。
但从九十年代开始,熟悉热爱盂兰胜会的 筹办者和信众开始减少,年轻人不太参与这种在他们看来传统老旧的迷信活动,盂兰胜会面临青黄不接、资金不足的危机。
2009年,特区政府接获国家文化部的邀请,着手申报第三批国家非遗项目,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契机,紧锣密鼓地准备申遗资料。
最终“,潮人盂兰胜会”在逾30项本地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特区政府申报第三批国家“非遗”的四个项目之
一。
2011年,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人盂兰胜会的保育单位。
保育之路 虽然没有类似的保育推广案例可以参考,但从担起非遗传承的重大责任那天起,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就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属于潮人盂兰胜会特有的保育之路。
从2010年出版纪念特刊、举办讲座开始,到2013年举办盂兰胜会研讨会,潮人盂兰胜会逐渐受到了香港以及东南亚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014年,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与亚洲电视合作,推出“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呈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盂兰胜会》”专题节目,盂兰胜会的保育工作,迈出了往外走、往全港方向宣传的步伐。
2015年8月,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香港潮人盂兰胜会网站”正式开通。
同年,《潮籍盂兰胜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回忆与身份认同》一书出版,成为第一本关于潮人盂兰胜会的学术专著,也为潮人盂兰胜会保育完成了基础性建设,为后面大刀阔斧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作为特区政府入选第三批国家非遗民俗类别中唯一的“新增”项目,潮人盂兰胜会由于活动场地较为分散,缺乏像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大坑舞火龙这样全民参与的品牌活动,在宣传推广方面存在不少掣肘“。
申遗”成功后前5年的保育工作,都是以小型活动和出版宣传物为主,仍缺乏深入人心、形成常态的活动载体。
经过多方探讨,时任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陈幼南博士及总会属下的盂兰胜会保育工作委员会拍板决定举办“盂兰文化节”,意欲打造中国版“万圣节”。
2015年8月,首届盂兰文化节在观塘举办,主打活动为“抢孤竞赛”,这项活动创造性地将汕头潮阳及台湾等地的“抢孤”活动加以改进,变成一项竞技类活动。
活动现场场面热烈,气氛活跃,为日后盂兰文化节的壮大开了一个好头。
从2016年开始,盂兰文化节移师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1号球场举办,新增了盆供堆叠赛、许愿区等项目,与漫画家合作推出的《盂兰的故事》漫画书也广受青少年喜爱。
2018年,盂兰文化节抢孤竞赛邀请到54支来自港澳、内地和东南亚地区的队伍。
同时,还引进许多科技元素,比如与韩山师范学院合作引 进其研发的机械鱼,通过VR游戏演绎“目连救母”的故事,吸引到大量的香港青少年前来参与。
香港旅游发展局拨付了200万港币资金予盂兰文化节用于海外宣传,各种宣传全面铺开,盂兰文化节一时间名声大噪。
2019年,盂兰文化节邀请到政务司司长担任主礼嘉宾,新设“盆会胜影”主题区,将早年香港盂兰胜会的珍贵旧照融入展览中,还与本港院校合作创作盂兰话剧、举办亚洲盂兰文化祭、设立“色彩盂兰”工作坊,让大众了解潮人盂兰胜会的“前世今生”的同时,感受更具时代气息的盂兰文化。
近7年来,盂兰文化节在逐步打开知名度的同时,不少人将“盂兰文化节”与“盂兰胜会”混淆,有悖于当初希望通过盂兰文化节这个嘉年华似的活动保育潮人盂兰胜会的初衷,这成为保育单位亟须解决的问题。
2020年,盂兰文化节及筹办中的“潮汕历史及盂兰文化论坛”因新冠疫情肆虐而取消,但潮人盂兰胜会的文化探索却未曾停步。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走访各区盂兰胜会,了解他们的筹办情况,特别关注他们在疫情下的心声,将相关图片、文字通过社交媒体广为传播,顺势让大众的关注点回到盂兰胜会本身。
同时继续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向政府申请项目资金,加大力度开展潮人盂兰胜会的历史研究及田野考察。
盂兰浅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潮人盂兰胜会中的潮州话、潮州音乐属于“1”,潮剧属于“2”,请神仪式属于“3”,佛教、道教、儒家、潮州祭祀文化属于“4”,扎作技艺、大士王、纸料(纸祭品)、戏棚搭建技艺、潮州糖饼制作技艺、潮州五色礼饼、潮州卤水食品制作技艺属于“5”,整个潮人盂兰胜会所涉及的非遗项目,包含但不仅限于此,是一个富含“非遗”元素的载体。
非遗项目“潮人盂兰胜会”的10年保育工作,带给笔者以下几点思考: 其
一,时代背景下的“非遗”保育。
不可否认,潮人盂兰胜会是一种与宗教紧密相连的活动,传统的盂兰胜会甚至还包含着封建迷信的成分。
但由于其历史悠久,身上的这些印记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
在新时代,对于这一类型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多的是从文化层面对其进行解读,因此也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准确把握保育重点,将其贯彻到具体的活动中。
盂兰文化节中的“抢孤竞赛”和“盆供堆叠赛”,就是将“施食”和“供养十方众僧”的宗教环节转变为文体竞技娱乐活动。
2019盂兰文化 节,请神仪式中“走五土”被作为一个表演秀加以宣传,吸引不少市民前往观看“。
文化节“”孝道”,这些潮人盂兰胜会保育的关键词,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阐释,宗教、迷信的色彩被淡化,主办方亦有意识通过舆论宣传,去改变人们心目中将“盂兰胜会”等同于“鬼节”的阴森恐怖印象。
这一点,从主办方这几年屡次与宣传机构沟通,希望把“盂兰胜会”的英文从之前的“GhostFestival”“HungryGhostFestival”等统一为去掉“鬼”的“YuLanFestival”这个行为中,可以得到有力佐证。

二,族群凝聚中的影响辐射。
潮人盂兰胜会承载的是100多年前背井离乡的香港潮籍人士共同的文化信仰和品格。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在潮人盂兰胜会的保育过程,通过每年派发香油款(赞助活动经费)给各区潮籍盂兰胜会,召开座谈会倾听筹办者的心声等方式,增强在港潮人身份认同,凝聚“家己人”。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意靠近,即使其本身并非纯粹属于潮籍,有可能是广府、海陆丰、蜑家/渔民,或是杂糅的盂兰胜会,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也持开放态度。
这反映了保育单位的高瞻远瞩,希望通过吸纳更多的组织,团结更多的力量,为有朝一日潮人盂兰胜会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打好前期基础。

三,保育之路上的变与不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性格与气质。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走过潮人盂兰胜会10年的保育之路,最大的感悟就是如何在保有原有的框架和精神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让潮人盂兰胜会在大众,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受到关注。
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近两年开始有院校学生将潮人盂兰胜会作为课题,在对盂兰文化的解读上也有许多新潮看法。
虽然有时难免令恪守传统的老一辈难以接受,但也许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开放包容地让年青人去想象和发挥,才有机会打开对话窗口,在良好的沟通环境中,将潮人盂兰胜会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本质传递给他们。
这也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去保护传统习俗的原汁原味的一种方式。
毕竟,如果后继无人,保育无从谈起。
从非遗项目“潮人盂兰胜会”的10年保育工作可以看出,在瞬息万变的当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从过去的节庆和信仰功能,转化为文化传承功能。
以盂兰文化节为载体进行保育活化的“潮人盂兰胜会”项目,将社会目光引向潮人盂兰胜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也引导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潮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育和创新工作。
潮人盂兰胜会在香港的文化保育历程,成为海外华侨和旅港乡亲与家乡联系感情的纽带,在香港当地汇聚起潮人家庭和团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是潮州文化广为传播的见证,其传递出的“孝于亲、慈于众”的精神,对当地构筑和谐社会亦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可鉴,当下可为,未来可期! 2021年5月16日星期日责编:张楚藩电话:2352950 咏岭东二十世纪吟人 □周泽楷 黄遵宪 一庐人境踞才雄,匡世新猷满腹中。
四海邦交持节去,诗坛鼎革领头鸿。
陈步墀 义卖诗文绣上描,此番故事挟风飘。
五湖范蠡留踪后,更有香江一棹摇。
饶锷 缥缃万帙啸楼容,夜静斯楼兴更浓。
赢得声名高岭海,骚坛执耳虎龙从。
蔡竹铭 瀛壶仙馆白云巢,骋笔翩翩笑岛郊。
四海神交皆雅士,载觞载咏俗尘抛。
詹安泰 千牛笔力鼎能扛,名并瞿髯美璧双。
无限心期耽潄宋,玉泉出涧响词邦。
李凌云 韩溪钓月兴多豪,健笔凌云万仞高。
此后风流何处觅?杏庐门下振吟旄。
郑国藩 已有鸳机织锦丝,更蒙达宦眷相垂。
奈何身向北闱赴,不占春风叹数奇。
邱汝滨 挂帽归来不辍歌,门栽五柳绿媻娑。
闲搜逸事蕉窗下,明月清风岭海过。
丘逢甲 南州教育振新机,也向鲲洋击浪飞。
剑气啸歌天下健,如雷如鼓挟风威。
蔡儒兰 已从楚畹种奇花,更向春风设绛纱。
比翼才兼诗画好,关关合咏寄苍葭。
曾习经 万卷湖楼日上初,诗才已列四家誉。
此身抱节终无改,归去来兮细雨疏。
饶宗颐 学林独步破蹊荒,百载鸿儒钜著煌。
若问高名何认取?星津浩渺有辉光。
丁惠康 公子声名载道涂,鹤飞京沪事多殊。
直身未肯附权贵,泪湿秋风茅屋图。
吴沛霖 入笔梅花韵自清,嶙峋铁骨写生平。
名分天下二枝俏,身若风前一雪轻。
石铭吾 纯钩沉水岭云低,壬社凭君再振鼙。
弈局未终骑鹤去,遗篇犹响鳄溪西。
郭餐雪 彩云昔向凤城停,艺海风雩泛铎铃。
弱岁才高诗已播,秋吟叠叠月曾聆。
温廷敬 兴黉办报第相挨,名满南疆巷与街。
一卷潮州诗萃就,风流人物笔端排。
古直 中流击楫雪涛增,更赏师怀一片冰。
事业转身窥魏晋,名山金匮好存凭。
侯乙符 翼击南溟去不回,英才无奈烈风摧。
一从请业石遗室,鼎足声名播海隈。
陈龙庆 挂冠办报隐蓬洲,桃李园中化雨柔。
更有龙泉流入笔,清音汩汩笑巢由。
刘仲英 白雪阳春唱和频,同门三足岭东伸。
刘郎一自香江去,只见桃花不见人。
戴贞素 学堂续火照来今,弟子盈门道不沉。
几度春归花落去,有人楼角听鹃音。
康晓峰 凯庐才气独超群,三径高情谢俗氛。
壬岁曾经开壬社,座中年少数康君。
翁辉东 五车图籍腹中含,风俗方言最饱谙。
夜诵先生经一卷,满城月色茗香酣。
冯素秋 年华三十断芳魂,咏絮才情忆谢门。
欲继鉴湖秋侠志,还从女校立新垣。
佃介眉 画印诗书悉贯淹,点灯光映绛纱帘。
一城名士半门下,共仰崇崇碧翠尖。
蔡梦香 骑凤人归月色寒,曾经比翼恣游观。
深情煮作千回梦,梦里花开蝶共看。
郭笃士 揭阳有岭翠嶔嵌,草草庐中众艺掺。
出入杏坛兰署畔,一鞭一砚一吟衫。
( 蔡起贤长 缶庵笔砚不成闲, 日 直继无庵又一山。
香 腹笥既丰如宝库, 风 更滋桃李满乡关。
潮 州 王显诏 蜡石 露浥韩山草色芊, 卅春长执杏坛鞭。
卢 王门自有丹青笔, 伟 写出风光似辋川。
铭 作 )

标签: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java #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