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第十四期教学科研处(图书馆)

什么时候 6
2021.04 目录 2021年04月第十四期 博学雅正为学生守心路解心结得心“晴”..................................................................................1一份来自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亮眼成绩单......................................................................3职教动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从何入手..............................................................................5以国赛引领职业教育新发展..........................................................................................8瞄准“高精尖缺”打造职教人才培养高地................................................................10探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

12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当有更大作为........................................................................14十年一剑,省职教城如何变“新城”?....................................................................16他山之石教师有真本事教学生真本领......................................................................................18建设特色公共课程支撑专业创新发展......................................................................21探索“4+0”合作办学模式,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23坚持科学导向,深化教学评价改革............................................................................25附件附件一:文章汇编

........................................................................................................

28 报送:学院领导,二级学院、书院院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主编:卫丽君执行编辑:刘芷欣叶洁娴杨玉枝图书馆参考咨询部:020-22305623 为学生守心路解心结得心“晴”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年03月30日作者:周洪松近年来,学业、就业压力等造成不少在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问题。
作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推行以“构建四大平台、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创建‘四早预防’机制”为内容的“434”幸福心育模式,为学生守心路解心结得心“晴”,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一、构建四大平台,打造幸福心育课堂课堂是主阵地。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网络课以及《沙盘游戏与心灵对话》等选修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心理体验、个人展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以爱和支持为导向的互动分享式课堂。
网络宣传平台“工院心晴空间”融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咨询、心理测评等功能于一体。
尤其在疫情期间推送心理防“疫”知识、调适方法以及居家学业指导、人际交往、情绪疏导等相关文章,引导学生自助助人,提高“心理免疫力”。
心理咨询辅导平台。
积极推进咨询预约、咨询接待、咨询过程记录、咨询结果存档等环节标准化建设。
以两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中心组织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一般心理困惑。
以“心暖花开,青春绽放”为主题,建设人际关系改善、压力管理等10余个团体心理辅导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求。
特色活动平台。
学校已连续10年开展3.25“善爱我”心理健康日活动、5.25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设立“微视角-神奇的心理学”趣味心理游园会、“守望心灵,剧梦人生”心理剧大赛等品牌项目,每年覆盖学生1万余人次。

二、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打造幸福心育生态链近年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由专兼职心理教师、班级心理委员、“心晴使者”三支队伍组成的校、系(院)、班级、宿舍幸福心育链条,将幸福能力和危机预防延伸到每一个学生宿舍。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统筹制定和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组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宣传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处理危重案例。
各系心理联络员负责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处理一般心理问题,关注特殊学生,做好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启动钥匙”。
班级每年每班遴选2名
1 心理委员,每月建立班级学生情绪、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状态的心理晴雨表,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监督。
遴选由“心晴社”学生社团和寝室代表组成的“心晴使者”,负责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报告心理异常学生情况,为同学提供朋辈心理支持。

三、推行“四早预防”机制,构建幸福素养模型依托“心云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平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立起院系参评率、咨询统计、危机干预统计、重点关注人员统计、预约情况统计、心理评估统计等数据模型,建立推行了“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预防机制。
“早发现”,学校每年开展在校生心理普查,两年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累计22851份。
“早评估”,及时对心理普查、排查数据进行分析,将心理健康水平划分为“警戒”“高危”“追踪”“关注”“正常”五个预警等级,以便及时关注、处理危机。
“早预防”,编织心理防御工作网络,一级防御针对危机个体实行24小时危机预警,二级防御针对问题人群通过学生约谈等方式做好心理咨询与督导,三级防御面向广大学生通过讲座、沙龙、工作坊等方式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
“早干预”,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正定院区精神心理科、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签订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医校合作协议,共建“心理卫生服务绿色通道”,对有特殊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或心理治疗。
麦可思调研数据显示,近两年,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参与度达到60%以上,各项活动对学生有帮助的比例达到85%以上。

2 一份来自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亮眼成绩单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3日作者:王丽英一直以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在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硬招、出实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法攻坚为突破口,创新独具特色的“四个结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成为思政课教学路上一抹亮丽风景。

一、经典学习与理论研讨相结合,提高思想站位近年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不断丰富和完善特色鲜明的社科资料室,不仅订阅了相关权威期刊,以推动思政课教师了解学术前沿、掌握新的理论动态,同时采购系列经典书籍及相关文献资料,为思政课教师学习提供平台和条件。
经过近年来的理论学习与知识积淀,思政课教师在备战教学比赛中的思路视野得以拓展,解答学生思想疑惑的引导力和回应力也得以增强。
此外,马院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及时收看“周末理论大讲堂”,邀请多位专家到院指导,经常性开展理论研讨,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理分析能力,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二、强化长项与弥补弱项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马院充分考虑并紧密结合每位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特长与研究方向,进行专题教学任务和学生辅学教材编纂任务的分配,以便弄通、吃透课程教学内容。
同时公开出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案例》两本辅学教材。
另外,新形态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学读本》获2020年度浙江省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立项。
马院针对思政课教师的经济、法律、心理等知识弱项,要求思政课教师通过自学和听课弥补相关知识,筑牢自身理论功底,拓宽知识维度。

三、锐意改革与苦练内功相结合,锤炼教学技能马院向来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
首先,根据专题内容及教师专业特长,确定各专题的主备课教师。
主备课教师先将新的时政素材融入教案和课件,精选教学案例,推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打造贴近学生实际的专题内容;其次,进行教案研讨,群策群力,修改完善教案
3 与课件;最后,各位教师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专业实际,将教学内容再次整合加工,形成了“备课前—备课中—备课后”的磨课全链条,在突破自我与多维探讨中使教学思路得以开阔。
此外,构建听课评课交流机制,在同行互评中强化教学反思。
听课后,及时进行集体研讨,多维多角度展开评课,在思想交流中强化自我反省、达成价值共识;同时听课教师的评课意见通过学校OA系统平台,反馈给被听课教师,为被听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明确改进方向提供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马院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出了“嗨!我的思政课”学生思政素养提升工程,通过从课内到课外、从理性引导到感性实践的形式多样的系列思政课教学改革活动,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四、实践研修与服务区域经济相结合,深入了解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马院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和价值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深奥的理论课也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跃然眼前的生动场景,切实提高了思政理论课的时效性和生动性。
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参观考察,了解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全体思政课教师每年参加实践研修,近年来,分别赴党的一大会址、皖南事变发生地、山东临沂革命老区、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等地进行暑期实践研修;积极参加浙江省组织的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培训;有3位教师赴境外访学、研修,在培训交流中使知识视野得以拓展、实践感悟得以增强。
此外,思政理论课教师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主持了绍兴市乡村振兴学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推动三治融合治村——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两个案例的调研、分析与撰写工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全方位、立体化的“四个结合”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在于成功打造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在于充分激发出全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地充实、扩展、提高自己,而这,正是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底蕴,也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4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从何入手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年04月06日作者:徐曼曼祝士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培育大国工匠的人才摇篮,助力经济发展的关键杠杆,建设技能中国的必要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引擎。
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制度标准、办学格局和结构体系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加快构建职业技术教育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

一、正本清源:坚持“类型特色”发展基调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特色主要凸显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教育现代化、适应人民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上。

一,新经济格局下,企业的转型升级依赖于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因此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紧贴市场发展需求,提供数量充足、规格适配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形成人力资本提升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与区域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广泛联系,建成在目标、理念、方法上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系统,为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供技术支持,加快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二,没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
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要着力完善体系结构,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活动,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与公平教育的实现。

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帮助广大劳动人民实现人生出彩、体验幸福生活的重任,应通过开展时间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实用的职业培训,开发并储备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满足人们就地就近就业的巨大需求。

二、完善标准: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是一种新的制度设计,对于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提升职业教育社会经济服务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推行“1+X”证书制度,要以“X”证书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系统重构课程体系与目标,及时更新教师发展新定位,逐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快速转型升级的人力需求。
一要厘清专业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两者互嵌共生的方式,是两类课程对人才成长规律的共同遵循,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扎实理论技能基础与前进动力的课程理念;变的是从为学生提供学历证书到帮助学生拓展就业
5 创业本领的功能转变,是针对区域企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周期对自身内容与结构所作出的即时性变化,是推动以“1”为核心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向多元参与、多维度的评价模式的转变。
二要与时俱进地更新专业教师的任职标准与要求。
“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集多种能力于一身,既能梳理、重构自身已有知识体系和技能模块,又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洞察职业技能迭代规律、探索前沿技术知识;既能够依据“X”证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实操规范和思想理念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与规划,也能够依据“X”证书所包含的技能等级鉴定标准指导、评价和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既能亲身参与企业真实复杂的项目开发活动,也能引导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适应职场环境、内化企业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三、多元办学:汇聚多元主体资源力量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要强化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逻辑与经济绩效的认识深度,在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增量的基础上,盘活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资源存量,细化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与战略规划,为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良好对接与互动提供方向指导和环境保障。
企业要以更长远的眼光审视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和潜在收益,主动推进与区域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培训、产品开发升级、技术改造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对接。
其他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监管、文化宣传、标准修订等各类改革行动,进一步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催化作用。
职业院校要集多方优质资源为院校发展所用,在保证较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充分满足资源贡献者的利益诉求,形成院校与院校、院校与社会、院校与企业互补共生、稳定合作的局面。

四、贯通融合:完善体系推进职普融通深化职普融通,教育体系内部要形成改革合力。
首先,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规模相当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并行、融合共促的基本前提。
在基础教育阶段嵌入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通过开设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劳技课程、劳动实践课程和职业生涯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认知、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树立端
6 正的职业态度,将教育选择权乃至未来的职业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
专科层次上要着力推进“双高计划”的实施,以点带面为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提供模板,引领职业教育办出中国特色、走向世界舞台。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实现试点的稳步推进,坚持服务中高端产业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既姓“高”又姓“职”的办学定位,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办学主体无需局限于特定的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
其次,要想打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学术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藩篱,职普双方需共同推进过渡课程的设置、综合课程的开发、学习成果的互认和信息化交流平台的搭建,形成职普教育各层次纵向衔接到顶、横向贯通融合的发展格局。
再其次,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自信。
唯有认清自身的战略地位与生存方式,形成并保持独有的特色与优势参与到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之中,以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姿态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贯通,方能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7 以国赛引领职业教育新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3日作者:何华何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职业教育最高规格的竞技场和试金石。
国赛,赛的是职业教育实力,亮的是职业教育家底,展的是职业教育文化,国赛是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体现,是对国家技能型人才水平的检阅。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当下,制约我们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瓶颈问题就是技能型人才和大国工匠的短缺,而技能型人才和大国工匠大都由职业院校来培养,这就是国家不遗余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所在。
顶层设计好、组织开展好国赛,对于提升国家制造业硬实力和引领职业教育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好标准,树立国赛权威2020年成功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高水平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86个竞赛项目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70%,所有比赛项目都与实体经济关联,其中有一半的比赛项目直接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赛的含金量之高和其所独具的权威性,引起全国各省份高度重视,点燃了全国职业院校空前高涨的参与热情。
国赛之所以如此火爆,一方面是国家发展的必然所需,另一方面则是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意识觉醒。
可见,国赛于国家、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既然如此,国赛就要乘势而为、有所作为,要发挥国家职能的杠杆作用,用公平公正公开权威的国赛来导向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规范国家统一标准,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领航树标,把国赛打造成为根植于中国大地培养中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品牌,从而培养知中国、爱中国、有具体能力建设中国的技能型人才。
在国家层面,从全国优秀职业院校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生产一线遴选出各行业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依照国家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和国家发展的时代所需,组织专家分门别类梳理出本行业人才培养的技术关键点、技术难点、技术方向和通用技术,再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且具有国家水平的国赛统一竞赛标准试题(实操)范围,确保国赛顶层设计的权威性,使国赛真正达到为国选材、为国造匠的目的,达到引领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为办好中国职业教育作出贡献。

二、培训好教师,提高国赛质量国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风向标,而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
我们既要注
8 重职业教育师资的“蓄水池”,还要建好职业教育师资的“实训场”,大力培养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着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动手能力、职业操守和生产过程经验,因为只有具备工匠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工匠素质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掌握国家标准、熟知国家标准,方可对标施教,只有教师有了好样子,才能培养出学生好苗子,才能打造国赛好牌子。
以国赛标准来实施国家培养计划,引导职业院校出台政策对教师轮流培训,而职业院校教师本身也要自觉深入与本专业相关的一流企业,摸准新技术脉搏,感受企业生产场景。
职业院校重视了,才能把真正的好苗子选出来,才能把真正的水平赛出来。

三、总结好经验,提升国赛层次职业教育要沉淀历史内涵和文化基因,通过国赛梳理、总结职业教育阶段性经验,既能清晰掌握过往职教发展水平,又能科学研判未来职教发展脉象,便于国赛更有针对性。
国赛之后要总结,总结是提升国赛层次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国赛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推广国赛经验的重要抓手。
从国家层面进行认真总结、大力宣传,举行较高规格的表彰奖励大会,各省份以及各职业院校以此参照举行相关活动,通过上下联动强力造势,促使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有更多的认知和认可。
同时,通过主流媒体对国赛聚焦的强光,扩大国赛影响力,使更多人对职业教育从了解到尊敬、从尊敬到参与,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与此同时,出台国家层面的重奖和导向政策,让各行业国赛
一、二等奖获得者现场签约、晋级职称、参加省级以上劳模等评选,使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风尚得以落地生根,使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能见度得以提升,使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走上技能成才、技术报国之路。

9 瞄准“高精尖缺”打造职教人才培养高地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3日作者:刘盾黎鉴远杨瑾如何通过缩短印刷线路板(简称PCB)产品测试和验证的迭代周期,持续提升信号传输速度,助力5G通讯基站建设提质增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研发院特聘教授滕超带领团队,参与了华为2012实验室的“PCB板材界面特性研究项目”课题研究,将一系列研究成果转变为了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深圳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努力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导向、产教融合、开放融通”的职教发展新模式,建立市场需求导向的育人体系、产业牵引的专业体系、教育支撑的科研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侧。
针对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等问题,深职院等深圳职业院校直面难题,勇闯新路。
2019年,深职院与比亚迪共建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分别选派行政院长、业务院长,双方合作开发比亚迪认证体系等,携手推动技术标准、人才标准“双标准”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发、标准研制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
“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能敏锐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用人新标准。
深圳市引导职业院校搭上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快车,面向未来、因时而变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秋明介绍说,深圳支持高职、中职院校每个专业群,联合华为、比亚迪等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军企业、行业组织,建设一所特色产业学院。
校企双方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需求和关键技术,通过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开发课程标准、设立研发中心等“六个共同”,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学院。
深圳还推动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建立8个以专业为支撑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带动上千知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为促进职业院校精准育人,深圳引导职业院校联合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把证书的标准和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嵌入质量评价体系,把企业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转化为人才认证标准,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目前,深圳的职业院校已与华为等企业合作开发10余种认证证书,其中《深职院—华为培养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研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10 深圳重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设备先进、技术超前、集产学研于一体的职业院校专业实训中心,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健全的区域性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训基地,构建区域—学校—企业三级实训中心体系。
为激励企业提供更多更先进的实训实习设备,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构建“水乳交融、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
深圳以基地一次性容纳实习实训学生数为基数,按生均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核拨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经费。
目前,深圳累计投入3.5亿元,建成219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结硕果。
2019年,深职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双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中,深圳的职业院校获得18个奖项,其中一等奖10个。
深圳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98%以上,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11 探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摘自:《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2021年04月15日作者:姜坚吴红鲸4月12日-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对加快构建高质量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4月14日下午,江苏省教育厅举行“数说‘十三五’一同看教育”职业教育专场新闻发布会。
记者获悉,江苏将围绕“聚焦适应性聚力高质量”两大关键词,探路职业本科教育,畅通学生不断学习的渠道和路径,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搭建立交桥。

一、搭建成长立交桥探路职业本科教育“坚持改革创新一直是江苏职业教育的主旋律。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曹玉梅表示,江苏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推动产教融合、推进“三教”改革等方面出台多项举措,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畅通学生不断学习的渠道和路径,江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学生成长立交桥。
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途径主要包括普通高校对口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实施五年制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培养三大路径。
其中,早在2012年,江苏即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长学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类型有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项目,中职与应用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高职与应用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高职与应用本科“4+0”联合培养项目。
目前,中职毕业生成功进入高职院校就读人数36461人,进入本科就读人数14780人。
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就读学生30335人。
“今年起,江苏还将推出五年制高职与应用本科‘5+2’分段培养项目”,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徐庆表示,“以往初中起点,就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虽然可以拿到大专的证书,但是上升通道就不像三年制高职那么畅通,通过这样一个试点项目,能够给这些文化知识好、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孩子,有直接就读本科的渠道。
”在职业本科教育领域,我省已公布5所独立学院将跟5所高职院校合并转设,“这其实就是今年职教本科迈出的比较重要的一步。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鼓励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进行合并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这是我们今年比较重要的一个举措,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够为职业本科教育做出重要的探索。
”徐庆说。
12 记者还了解到,江苏规划的职教高考由三部分组成,即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提前招生、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考试、面向社会人员的招生考试。
徐庆介绍:“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实际上就是之前已经实施多年的对口单招考试的2.0版本,我们计划明年实施。
这个2.0版本,将更加强调对技能的要求。

二、聚力高质量推广苏锡常新鲜经验“十四五”期间,江苏将继续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试点项目,通过实施5个方面24条改革任务,打造全国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标杆区。
放大改革示范效应,对实践中探索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及时在全省推开,以片带面深化职教综合改革。
“聚力高质量”成为江苏职教发展的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江苏在打造领军人才、教师团队、企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率先作为,有力支撑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面对“十四五”,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二级调研员徐萍介绍,江苏将探索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改革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规划建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等四大体系。
“调研、制订中、高职、应用型本科等不同层次学校‘双师’素质标准,引导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此外,推动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水平大学技术师范教育和专业的建设,探索建立普通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培养职教师资机制。
”近年来,江苏省高职毕业生逐年增长,2019年23.1万,2020年23.5万,2021年25.6万,其中吸纳毕业生较多的行业依次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
进入“十四五”,江苏职业教育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我省将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大省级统筹力度,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着力发展贡献度高、认可度高、满足人人终身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13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当有更大作为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21日作者:汤霓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赴河北省调研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及教育工作重点事项贯彻落实情况。
陈宝生强调,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应该看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职教20条”颁布以来,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职业教育领域启动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解决了许多突出问题,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就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助力其进一步改革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作出了重大部署。
高质量发展、技能型社会建设成为“十四五”及未来更长一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加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多年来,职业教育不仅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大国”建设,更为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技术赋能,为广大青年打开成功成才大门,改变了农村孩子命运。
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
职业教育让一批又一批贫困学子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技能,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有力地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成为见效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扶贫方式。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技术传承,为广大农村地区培养了多样化人才,改变了乡村生态。
职业教育不断敞开大门,2019年高职扩招116.4万人,2020年高职扩招157.4万人,一大批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后半场”,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不断增强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培养农村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力 14 资源,在服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加强涉农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注重专业升级改造优化。
对于现有的涉农专业,要在育人方式、课程设置上进行升级,着力培养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还要针对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开设反映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新专业,加强建设涉农管理专业,着力培养乡村复合型人才,支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二是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满足乡村社区民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的需求。
尤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提升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区教育的职能,为乡村社区民众提供实用、接地气、多样化的培训服务,体现为农服务的便捷性和服务功能的多样性。
三是建立优质师资向农村的引流机制,优化乡村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
职业教育要能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师资力量是关键。
要建立城乡互动互补的格局,打通教育资源壁垒,引导一批懂技术、有经验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回流农村,为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不足的关键路径。
展望未来,职业教育必将激发新活力,成就更多学子“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的精彩故事,帮助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15 十年一剑,省职教城如何变“新城”? 摘自:《南方日报》2021年04月21日作者:苏晨王卉青近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召开,擘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蓝图。
“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提出迫切需求,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正日益凸显。
作为省级重点项目,广东省职教城历经10年规划建设,不仅是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广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广清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肩负着清远“入珠融湾”智力支持的使命。
笔者走访省职教城发现,一系列科教产城融合发展的探索正在这里铺开,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育人,从工业一线到田间地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血”。
同时,清远将省职教城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着力打造一座可容纳25万高素质人口的新城,以人才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省职教城历经10年“成长”,其建设既是适应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探索。
据2010年统计,广东每万人中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在全国排名24位,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必须扩大。
经过一年半的协商比较研究,2011年6月,省政府同意在清远规划建设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与珠三角地区9市职教基地共同形成全省职业教育“1+9”的发展布局。
职教城内各院校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人才培养,将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等生产一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不断走向纵深。
作为首家进驻省职教城的省属公办高职院校,去年底,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召开2020年产教融合大会,铺开一系列产教融合新动作,包括成立文化旅游现代学徒制学院,签约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项目,并与清远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了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
“和行业的接触,给我带来很多课程方面的思考,比如我们应该怎样开设课程,怎样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怎样把前沿的动态带给学生。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郭伟欣曾在旅行社工作多年,进入学校任教以后,他也没放弃和企业的联系,每逢寒暑假便回旅游业做起“老本行”,并把所见所闻带回课堂。
郭伟欣也经常带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走进清远景区做调研,让学生直观了解 16 旅游业相关知识的同时,“对症下药”为景区发展提建议。
“职业教育就要深度调研清远的产业发展状况,清晰清远的产业发展走向,这样我们才能把教的环节做好,基于当地产业需求调整我们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
”郭伟欣说。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
作为涉农高职院校,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通过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动校级专业群发展,建设适应乡村振兴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专业链,围绕“食为天”及“大商贸”两条主线、阵营,加强乡村产业深入对接,服务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形成产业链建设与区域发展及行业需求紧密联系的专业集群。
“我们正把发展重心转移至清远校区。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耿静超说,该校共开设44个专业,其中,作为主干专业的涉农专业已基本迁至清远校区。
他透露,学院还将瞄准乡村振兴全产业链需求,着眼“十四五”发展任务,制(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1年拟新增专业8个,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
对清远而言,省职教城的建设意味着城市的活力和升级。
当前,该市正努力抢抓人才红利,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推动省职教城实现从“基地”向“新城”的跨越发展。
备受关注的广清城际北延段正在建设中,届时将在省职教城设站点,预计半个小时可从省职教城直达广州市中心,为学生以及教职员工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迎来新进展,广清两地以省职教城为突破口实现了两市医保的深度融合。
有学者认为,省职教城技能人才聚集的优势,将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推动清远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城市扩容提质,增加中心城区的高素质人口,不断缩小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7 教师有真本事教学生真本领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年04月06日作者:吴永刚最近一年来,威海职业学院推出实训教学3.0版,把“生产性实训”提升到“实训性生产”,在学校内部创造更多的真实工作岗位,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边学习边工作。

一、解放思想:“砸墙运动”清除“普教思维”以实训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场革命,面临的困难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
为了从根本上清除“普教思维”,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砸墙运动”——全面取消理论课教室,把实训室的设备搬出一部分,把讲台和课桌椅搬进去,让学生在实训室上理论课;全面取消专任教师在办公楼里的办公室,转而在每个实训室里辟出一个房间,让教师在车间里办公。
为了解决教师“不会干,不想干,不愿干”的问题,学校选准三个年轻人为大家树立榜样,鼓励他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往前冲。
在2020年的职称评定中,三个人全部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为了调动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学校开展了“向企业学习,拜企业家为师”的活动,把干部培训班、新教师入职培训班直接放到企业,让企业家讲创业历程,讲创业的艰辛和成就感,让教师们感觉到“办企业、搞生产”是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功。

二、挖掘载体: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教学资源开展以实训为导向的教学,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和实训性生产,如果没有实训载体,一切都是空话。
为此,学校提出“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教学资源”的理念,对学校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对外出租的场所到期收回,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建设主动承接。
学校对实训耗材实行分类管理,除了化学试剂等耗材不要求出产品外,将食品、服装、广告、建筑等相关专业的实训耗材,全面纳入生产性耗材管理。
在服务教学的同时,生产出来的产品交由学院相关部门统筹处置。
比如,学校上千名教职工的生日蛋糕、内部接待用的酒水等,都是学生的实训衍生品。
学校对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实训室进行企业化改造。
把连锁经营专业实训室改造成商场,把物流专业实训室改造成菜鸟驿站和京东物流仓,把幼儿园、电竞馆、健身房等交给教育学院,把校医院交给康养学院,把拓展基地交给国防学院, 18 由各二级学院结合实训教学进行管理和经营。
在“双高”建设中,学校新上了一批实训设施,学校对这些新上的实训设施 都提出了生产性实训的要求。
板式家具、服装服饰、金融加工、广告印刷等已经投入使用;投资2亿元的酒店实训室,具备承接500人大型会议的能力,今年“五一”前可投入使用,交由旅游学院负责管理和经营。
学校把后勤保障全部下放到二级学院。
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干”的原则,学校按照现代学徒制的理念,由实训指导教师当导师,成立了42个卓越工匠班,全面承接学校的水电暖维保等业务。
按照“保安当教官、学生当保安”的理念,学校将安保工作全部交给武警士官班。
最近,学校还成立了会计工场,大大小小十几个公司的财务全面由教师带着学生管起来。

三、规范运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相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着很大风险,其中既有经营风险,又有廉政风险。
学校借鉴政府机关和企业的管理方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把风险控制到最低,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学校成立结算中心,对财务实行统一管理。
结算中心是党政机关普遍采取的财务管理方式,各单位取消财务科,只设报账员。
为了加强对生产性实训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学校成立了实训管理办公室,对所有经营性项目全面摸排,建立台账。
所有经营活动,都由实训管理办公室管理,所有财务进出都在结算中心进行,坚决杜绝小金库。
学校成立招标中心,对项目实行统一管理。
招标中心完全按照政府部门的招标模式运行,专家随机产生,全程录像备查。
所有生产性实训项目,自己能干的,由招标中心采取询价和虚拟招标的形式确定价格;需要外面参与的,由招标中心公开招标、阳光操作,由承接的二级学院支付技术服务费,从虚拟利润中扣除。
学校成立经营公司,对企业实行统一管理。
企业管理不仅需要高度负责的态度,更需要严谨的专业素质。
学校动员一名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院级领导辞去领导职务,牵头成立了威职资产运营公司,管理所有的校办企业。
从校办企业管理办公室到资产运营公司,不仅仅是换个名,而是对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四、奖励兑现:让干得多的人得到实惠调动大家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是用贡献说话,把能纳入绩效的纳入绩效、能纳入职称的纳入职称。
为了调动大家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校采取的办法是: 19 事事有说法,件件有记录,严格考核,严格兑现,让干得多的人得到实惠,让干得少的人无话可说。
学校把省下来的虚拟钱和真实钱放在一起考核,提出“争挣省生”的理念,多方筹措办学经费。
争,是争取上级支持;挣,是千方百计增加收入;省,是自己的活自己干;生,是增加招生计划。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校把争的钱和省的钱全部纳入绩效,让生产性实训的虚拟收入和社会培训、社会服务收入同等价值。
学校早在2016年就提出职称评定“不以论文论英雄”,而是把技能大师和劳动模范作为职称评价导向。
学校取消基础部,把基础课教师分到二级学院,与专业教师公平竞争,让会动手的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找到成就感,增强“练真本领,教真技能”的主动性。
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多劳多得很重要,为此学校提出了“双岗双效、多岗多效”的概念。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得一份绩效,参与生产性实训,再得一份绩效,上不封顶,分别考核、分别核算。
从今年开始,学校对在编人员和外聘人员在绩效分配上实行“同工同酬”,不论什么身份,只要对学院发展作出了贡献,就能享受相应待遇。
20 建设特色公共课程支撑专业创新发展 摘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21年04月06日作者:周建雷校企合作如火如荼,工学结合形式多样,产教融合令人振奋,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随着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迎来了改革的春天。
融入地方经济,服务行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在“有为”中找到了存在感,在“有位”中获得了荣誉感,而公共基础则因为其基础性、教学效果的隐性,在职教改革的大潮中,似乎在有些落寞。
针对这种情况,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习职教理论,领会职教改革方向,提出公共基础课程举足轻重,课程建设大有可为。
在学院的支持下,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支撑专业定好位。
学院深刻分析职业教育特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尊重课程特点支撑专业需求”的课程定位。
学院提出公共基础课程“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价值传递”的教学目标。
名为“公共”,但是教学内容不能千篇一律:针对学院专业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了电力企业涉外技术交流、电厂设备铭牌翻译;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任务工单、设备操作流程说明等成为课程必备内容;高等数学课程中,针对电力类专业中引入对工厂用电进行建模,动力类专业中冷却塔体积的计算等案例;体育课程中针对电力类专业中的高空作业、攀爬作业的设置了协调性训练和克服恐高训练;职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了电力发展简介等内容;在思政类课程中,增加了生态文明与新能源发电、争当电力发展排头兵等课程。
关注专业需求,关注学生发展,改变公共基础课程“高高在上”的印象,融入学生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让课程有的放矢,实了现对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特色建设不错位。
支撑专业,并不意味着公共基础课成为专业课程的“附属物”,而是要在支撑专业中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尊重公共基础课程发展规律,坚持自身特色,实现特色发展。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锚定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目标,逐步形成了“思政+实践”的课程特色。
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创新话语体系,建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系统化的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实现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点对点”对应;英语课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同翻译版本对比,数学课上数学家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课上传统文化与民族自信……在融入实践 21 的同时,根据高职学生感性思维强、动手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让更多实践性内容体现在教学中。
传统文化课上的茶艺体验、职业指导课上的模拟招聘、文学欣赏课上的情景在线、英语课上的短剧表演,公共基础课程把思想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从原来遥不可及的理论转化为人人参与的实践。
深化改革不缺位。
改革是课程建设永恒的主题。
学院公共基础课程,以“三教”改革为抓手,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系统化改造。
首先,改革公共基础课程体系,通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建立人才成长模型、专业发展模型等,明确了开设什么课程、何时开设课程,同时拉伸了课程周期,提升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
其次,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利用“互联网+”思维,在教育中讲“家常话”,让经典讲“百姓话”,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再次,通过建设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辅助教材,实现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公”与“专”的结合。
最后,依托智慧职教平台,各门课程建设了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实现了课程团队教学内容的共享化、菜单化、个性化。
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支撑专业,彰显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让公共基础课程重新焕发了活力。
22 探索“4+0”合作办学模式,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立交桥” 摘自:《常州机电学院》2021年04月15日作者:李兵、陈如敏合作办学是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的渠道之
一,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海洋大学联合开展“4+0”全日制本科培养,培养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
三年来,学校多措并举,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搭建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一、构建科学高效的合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合作工作机制是“4+0”合作办学的重要基石,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海洋大学制定了“校校合作”管理办法,从四个方面筑牢合作基石,有效地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组织管理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校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由双方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处室负责人为成员,校校合作教育教学有专人对接。
构建协商机制。
校校双方密切协作、涉及校校合作工作事宜要双方协商处理。
形成校领导带队的不定期工作交流机制,共同研究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工作,教务对教务、学工对学工的精准工作对接。
加强合作项目管理。
两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管理类,科研项目申报等,2018年共同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四方协同,精准对接,高职模具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荣获二等奖。
强化师生互动。
定期组织师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参加由两校共同举行的职业技能竞赛、文体活动等。

二、实施“耕耘计划”工程,激发学生活力根据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围绕其职业发展规划、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实施“耕耘计划”工程。
班级学生分成“英语班报、学习交流、技能竞赛组、成长分享、文体娱乐”五个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
举办“英语班报”,以提升英语水平为目标,将班级当月召开的班会、特色活动以及时下热点问题用英文的方式编排成班报。
开展学习交流会,以养成学习习惯、交流学习经验为目标,每月请校内外优秀学生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每人撰写学习心得。
组件技能竞赛组,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学习目标、做到以赛促学, 23 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的专业知识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如创新创业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举办成长分享会,以提高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为目标,定期邀请校内外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校外的学生家长、工匠、创业者等人员进行成长励志事迹分享。
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以“快乐、健身、团结、进步”为宗旨,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生活氛围,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锻炼身体,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助推美好校园环境的构建。

三、因校制宜,项目助推成果进行学生人才培养本土化,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校发展平台,开发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本土化教、本土化教育教学管理政策。
鼓励学生参加省市校级各类竞赛项目,参加各级别的文体项目活动。
目前,已有两个班级获得江苏省优秀先进班集体、常州市“活力团支部”、常州市2019年度“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2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人获学校校长奖学金、1人获得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获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1项、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二等奖1项、申获专利2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项等。
班级还积极与江苏省志愿者协会、共青团省委、共青团常州市委、常州市天宁区红十字会、常州市天宁区毗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部门合作,协助、组织并参与了“爱心领航·助力圆梦“、“腾讯公益99一起爱”公益义卖、“常爱童心”等多种爱心公益活动,取得多项荣誉,班级活动多次被现代快报、常州日报、杨子晚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宣传。
24 坚持科学导向,深化教学评价改革 摘自:《山东省教育厅》2021年04月01日作者:高磊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确定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五大评价主体,提出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四个评价维度,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山东职业学院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具体具体实践中,抓好“立德树人成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内控要素,抓住教学质量这个关键与核心,以深化课程教学水平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创新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运用,形成基于评价的“逆向推动质量提升”模式,真正发挥好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推动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从“知识技能获得”到“核心素养发展”的转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评价方法《总体方案》明确,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
要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考察教师教学行为,主要关注教师教学态度、内容、方法、效果等维度。
这几个方面都是基于教师立场提出来的,是以教师为本位的。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价值本质。
在教学中,学是目的而教只是手段。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必须由传统关注教师教学转移到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以学生学习效果而不是以教师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标准。
基于此,学校课程教学水平评价摒弃过去传统的学生评教模式,通过学生对学习成效的自我评价,反推课程教学效果,确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通过让学生评价自身的学习状态对教学展开间接评价,不仅有效规避了传统评教方式的缺陷,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评价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培养自我评价能力,调动评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持续努力学习,进而保障评价的效果与质量。

二、着眼“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两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 25 《总体方案》明确,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
一。
传统的学生评教和学业评价,标准强调统一性,内容空泛、操作性不强。
就学生评教来说,教学活动是高度复杂的专业性活动,难以简单地量化评价;就学业评价来说,传统方式多以量化的等级或分数呈现给学生,这些简单的量化指标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业的全貌。
因此,教学评价必须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亲身感受,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学习效果。
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并注重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使用,从而使评价的操作性更强,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提升教学质量的功能。
基于此,学校课程教学水平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两个维度建立。
“学习投入”作为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学习收获”包含情感收获、知识收获、方法收获、能力收获、素养收获,作为课程教学的结果性评价指标。
通过专业模型数据分析,获得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表1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 “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两个维度的指标,既贯穿教师教学整个过程,又关注学生学业收获,能够观察到教学事实、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各种感受、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从而对学生总体学习情况有完整、立体的了解,以保障课程教学水平评价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把握“学生学情”建立“阶段评价及时反馈”机制《总体方案》明确,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传统评价多是课程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而学生评教的结果反馈给教师的往往也只是一个总体得分或等级,没有提供进一步的改进方向和建议,使教师想依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也无从入手。
26 反馈不是教学评价的最终环节,它应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是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学生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每一次教学评价后,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建议,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
基于此,学校将课程教学水平评价对象划定为全体任课教师(包括兼课教师、兼职教师),评价范围为全日制在校生学期内开设的所有课程(不包括社会实践锻炼类课程)。
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评价,学生可通过手机登录“课程教学水平评价APP”在5-10分钟内完成评价指标赋分,评价系统会自动计算评价成绩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四、聚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创新评价结果运用《总体方案》明确,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
传统评价在结果运用上,存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师自身发展关联度不高的问题,不能有效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
因此,必须创新评价结果的运用,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统筹好“传道受业解惑”和“教师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
基于此,学校课程教学水平评价分为五个等级,评价结果用于指导教师自我诊断教学质量,促进“三教”改革,改进教学效果。
同时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奖励性绩效发放、评先评优、职务聘任以及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此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推动提升教学质量。
表2评价结果及授课绩效系数一览表 学校通过课程教学水平评价改革实践,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评价为教学改革决策和课堂教学活动改进的服务功能极大增强,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显著提升,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发挥,进一步激发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有力推动了“立德树人”“传道受业解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相统
一。
27 附件一:文章汇编 OA“政策导读”栏目04月:[1]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Z].教育部门户网站,2021-03-25.[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Z].教育部门户网站,2021-04-09.OA“学习悦读”栏目04月:[1]邱勇.在服务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成就一流的高度[N].光明日报,2021-03-24.[2]方言.给本科职业教育提个醒[N].学知报,2021-03-29.[3]肖罗.光明时评:职教专业目录“大改”:我们需要怎样的职业教育?[N].光明日报,2021-04-01.[4]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N].中国教育报,2021-04-14.[5]欧媚.人人出彩技能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教改革发展成就综述[N].中国教育报,2021-04-12.[6]李丹.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培育更多“大国工匠”[N].经济日报,2021-04-19. 28

标签: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开始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