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教育观察2015

能干 2
年12月21日责编陈秀华美编季枫邮箱dhbjiaoyu@ B04 啥事儿都管,督学化身教育“110” 记者“贴身”采访郑州市金水区责任督学,看看他们“弄啥嘞” □记者牛洁通讯员白秀彩文图 核心提示┃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近年来每所中小学的门口都悬挂有“郑州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公示牌”,上面责任督学的照片、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一应俱全”。
责任督学究竟是干啥的?是不是专门给学校“找茬”,抑或是只停留在文件中的“面子工程”?近日,记者“贴身”采访郑州市金水区一名责任督学,切身体验这个神秘岗位。
“老教育”当督学,去得勤到得早 12月9日早7:30,天色灰蒙,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清寒而安静。
距离预备钟敲响还有半个小时,67岁的责任督学朱震东来到学校。
观察校园周边环境、师生到校情况、校园卫生、学生行为习惯,是他每次到学校首先要做的必修课。
早到,是朱震东的习惯,源于他做多年教师的经历。
究竟啥是责任督学?2013年9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要求各地开展责任督学工作,人员从在职和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和行政工作者中遴选,主要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国家统一部署,怎样才能真正落实到基层,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走形式呢?郑州市金 水区教体局局长、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珂介绍,结合以往经验,他们决定打破常规,大胆创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3名责任督学,把懂教育、会管理、责任心强、认真负责、热爱督导的人选拔过来,解决有人督、有能督、敢于督的问题。
朱震东(如上图)便是第一批报名并被聘用的人员之
一。
记者获悉,除数学老师外,朱震东还担任过学校校长、书记,金水区教研室副主任,原金水区教育文化体育委员会副主任,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
朱震东是金水区现任责任督学中年纪最大的,负责5所学校的督学工作。
按照规定,责任督学应对责任范围内的每所学校实施经常性督导,每月每校不得少于1次,听课不少于2节,每次每校不少于半天,朱震东总是超额完成“任务”。
课堂优缺点,都逃不过“课霸”法眼 虽然已经退休,但很多人仍然习惯喊朱震东为“朱主任”,而他最喜欢的称呼是“朱老师”。
当老师时,朱震东就特别喜欢上课,用时髦话说,堪称“课霸”一枚。
退休后,爱课如命的朱震东也不闲着,他把听课当成最大的乐趣,没有之
一。
课堂最能反映学校的工作,通过听课可以观察教学情况,帮助老师进步。
当天,朱震东走进艺术小学的课堂。
8:20,朱震东在三
(5)班后排就位,拿出随访记录本、笔、眼镜,准备停当。
上课的是26岁的数学老师杨超群。
“大家喜欢去游乐园玩吗?”杨超群问。
“喜欢,我最喜欢玩儿海盗船。
”同学们争相回答。
“大家还记得游乐场的游戏 是怎么收费的吗?”“我和弟弟玩蹦蹦床,一人15块。
”“一个人15块,两个人是多少钱啊?”“30块钱。
”“回答得非常好,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10:00左右,第二节课结束,朱震东和上课老师进行了交流。
“杨老师,您没有直奔主题,而是采取情景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这一点很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新课改理念。
”朱震东跟杨老师说。
让朱震东敏感的不只是教学优点,提问后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板书有待提高等缺点,也被朱震东捕捉到了。
记者发现,朱震东在随访记录本上记了满满一页听课笔记。
大事小情都操心督学化身教育“110” 责任督学可不是只管校园和课堂上那些事儿,还得帮助学校处理许多“疑难杂症”。
课间,走在学校门口附近的马路上,朱震东面露愁容。
艺术小学处于都市村庄,附近还有市场,流动商贩喜欢在此集结.每到上学、放学高峰,学校附近总是车堵人挤,十分不便。
朱震东多次协调,但结果不理想。
无奈,朱震东将这一情况反映给金水区政府教育督导室。
随后,经与当地办事处协调,学校所在村委会安排专人维持秩序,还在人员拥堵段安装了隔离桩,将不同方向的车辆分流。
虽然交通状况缓解了,但因人流实在太大,问题没根治。
不过,令朱震东欣慰的是,经过与村委会协商,学校计划再开个大门,大大缓解现在的拥堵局面。
从课堂设置到家校矛盾,从学生学习到生活,朱震东就像责任区的“110”,事无巨细,不厌其烦。
从“有顾虑”到想念有技巧有原则 在很多人看来,责任督学是给学校“找茬”的,但记者注意到,朱震东与学校工作人员相处和谐,这其中是否有秘诀? “多个人监督,就像背后多了双眼睛,换成谁都不自在。
”朱震东说,加上责任督学要对老师及学校工作评分,分数会影响到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校方更是谨慎。
“人心换人心。
”朱震东说,督导的重心不在督,而在导,重要的是做好服务。
工作之初,他就确立了一个原则,能帮学校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上报,不过遇到原则性问题、共性问题,朱震东绝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震东说,督导室安排有每个月的督导主题,包括师德和专业发展、校务管理和制度执行等。
每月的第一个周五上午,是金水区责任督学固定例会时间,他会和其他督学汇报上个月的督导主题情况,督导室形成会议纪要,建立问题台账,报送教体局主管领导,督促协调解决。
艺术小学校长赵纪军说,一个责任督学负责几所学校,起初还担心朱震东能不能给学校持续关注。
两年来,朱震东不仅每月必到,认真督学,还为青年教师上岗培训,指导学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开发校本课程,帮老师改进教学。
“现在,见不到朱主任,还想他哩!”赵纪军说。
“督学是帮学校解决问题的,不是找事儿,弄清楚这个,才会有开诚布公的前提。
”朱震东说,以前,学校工作人员见了他,会半开玩笑地说“朱主任,您又来‘督’我们了”,现在则改成“老头儿又来啦”。
朱震东说,对“老头儿”的称呼,他很喜欢,亲切。
孩子比赛,父母朋友圈里忙拉票 拼实力还是拼爹妈人脉? □记者牛洁 核心提示┃如果一个多年不联系的朋友突然给你发微信,放心,他不是借钱的,而是为孩子参赛集赞、拉票的。
为孩子在朋友圈里“赚人气”,这看似“高调”的行为背后,隐藏着许多家长的担忧,这样的比赛究竟是拼实力,还是拼父母的人脉,又会不会催发孩子的攀比、虚荣心理呢? 心态身处规则之中,家长无可奈何 大河报记者了解到,需要进行集赞、拉票比赛的活动组织者大多是一些培训、商业机构,比赛项目有演讲、舞蹈、唱歌、绘画等。
将点赞、投票作为重要参考,因为商家希望借家长之手,宣传活动,提升企业知名度。
那么,家长为何会甘之若饴地充当义务宣传员呢? 市民赵楠很有发言权。
他告诉记者,之前,他给儿子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组织的演讲比赛。
起初,他的想法很简单,就为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经两轮比赛,孩子顺利进入决赛。
可第三轮比赛开始前,主办方告知赵楠,进决赛的孩子要进行人气大比拼,就看 谁在朋友圈里的点赞量最多。
“我觉得这样做不科学,演 讲比赛,比的是语言能力和仪态气质,跟人气有啥关系?”赵楠说,虽然不认同比赛规则,但想到孩子为比赛付出很多,他实在不忍心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只好按照主办方的要求,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拉票信息,当天就有20个朋友帮忙点赞。
可是,第二天,他得知其他孩子最多的已经收集了50个“赞”,赵楠只好逐个给好友发信,请求支援。
“以前我不喜欢在朋友圈里‘求点赞’,但身处规则之中,也有很多无奈,父母为了孩子啥都愿意付出,更别说为孩子集几个‘赞’了。
” 讨论市民态度分三派 受制于规则也好,主动参与也罢,为鼓励孩子,多数家长还是会尽力为孩子“摇旗呐喊”,但对于这种比拼父母微信人脉和号召力的形式,家长的观点大致分三派。
●反对派:“我不赞成为孩子拉票,也不会给孩子报名参加这样的比赛。
”市民刘聪柯明确表态。
她认为,比赛拼的是实力,“集赞”会让孩子形成一种认识,重要的不是自己的实力,而是看谁的父母人脉广、人缘好,容易助长孩子的攀比心,不利于自立自强品质的形成。
●赞成派:市民李先生则 认为,这种形式无可厚非。
“既然参加比赛,就要遵守‘游戏规则’,社会本来就不是完全单纯的,让孩子完全生活在‘象牙塔’也不是好事。
”李先生说,如果孩子因为票数太少,输了比赛,会打击其积极性,这样的“负面事件”,可能会引起孩子对自我和社会的怀疑。
●无所谓派:市民李磊则认为,为孩子投票、点赞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时髦文化,大家不用过分解读。
“权当做一场游戏,一笑就好,家长心态轻松了,孩子也不会太当回事儿。
” 说法家长正确引导是关键 郑州市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首席心理咨询师王海勇认为,父母微信圈里拉人气,过于替孩子“出头”,容易让孩子攀比,对孩子有负面影响隐患。
但更多的人关注此事,也能激发孩子做一件事儿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有弊有利,但总体说,还是弊大于利。
” 王海勇建议,最重要的是孩子参与的过程,而不是比赛 结果。
“让孩子参加比赛,就是为了锻炼能力,不是为了得奖,这一点不能忘记。
”王海勇说,在比赛之初,就告诉孩子比赛的意义在于成长和体验,不在于结果本身,然后接受游戏规则,轻松应对,淡化结果。
“明白这一点,孩子的关注点就不会只停留在‘集赞’的数量,自然会淡化甚至消除负面影响。
”最重要的还是家长先摆正心态。

标签: #数据库 #腾讯 #服务器 #服务器 #服务器 #编程是干什么的 #cmake #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