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编程是干什么用的

什么用 1
版权信息 书名:情绪自救:化解焦虑、抑郁、失眠的七天自我疗愈法作者:李宏夫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8ISBN:978-7-300-28438-5价格:59.00元 目录Contents
1.版权信息
2.前言做情绪的主人
3.第1章 情绪是一种能量的传递
1.认清情绪的本来面目
2.如何营造好心情
4.第2章 随时随地恢复平静的情绪平衡法
1.情绪平衡法简介
2.情绪平衡法的具体操练
3.情绪平衡法是从内在出发的方法
5.第3章 深入调整情绪的观息法
1.在一呼一吸间改变情绪
2.观息法的具体练习步骤
3.观息法练习的指导原则
4.如何用观息法化解情绪
5.活在当下——练习观息法的结果
6.第4章 远离失眠:安然入睡的方法
1.睡眠是情绪的镜子
2.用观息法来治失眠
7.第5章 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节法
1.不要痴迷或排斥任何一种情绪体验
2.停止制造“万一”的想法
3.当头脑混乱的时候,不要陷入逻辑思考
4.觉知为内心的淡定保驾护航
5.我们的概念化生活
6.比较产生自卑
7.什么才是标准
8.觉知让我们变得清醒
8.第6章 七天自我疗愈法
1.七天自我疗愈法的具体步骤
2.如何区分一般情绪问题和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9.第7章 在无常变化中保持一颗安稳的心
1.不抗拒无常,才能摆脱痛苦
2.不执着于当下的幸福,才不会患得患失
3.接受无常,让生命向上生长
4.把精力放到实实在在的当下
5.生命的品质源于平静的心10.后记 重度抑郁后的重生11.系列丛书 前言做情绪的主人 很高兴在茫茫人海中,与你结缘于此书。
这不是一本理论说教式的书,而是注重实际操练的工具书。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
九,然而我们不应被消极情绪所支配,更不能让它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甚至是身体健康。
每个人都想拥有从容、淡定的心态,但没有经过训练的心灵很可能无法成就任何事情。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内心已背负了太多世俗的价值观、大道理以及好坏、善恶、对错的标准。
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观念和规条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与安宁,此书介绍的操练方法正是要帮助你解放那些束缚着心灵的绳索,重获从容与淡定。
多年以来,我一直非常喜欢葛印卡老师内观开示的故事——《游泳学》。
从前,有位年轻的教授,他知识渊博,但实际生活经验却很少。
有一次他出海旅行,在船上结识了一位老水手,老水手没有文化,他非常敬佩这位年轻教授的博学多识,并且非常喜欢听他高谈阔论。
一天晚上,老水手忙完后,来到年轻教授的舱房领受他的博学。
就在老水手听得津津有味时,年轻教授问:“老伯,你对地质学有了解吗?” “教授,什么是地质学?” “就是有关地球的科学啊,老伯。
” “惭愧,教授,我没有上过学,不知道什么是地质学。
” “那真遗憾,老伯,你生命的四分之一已经荒废了。
” 老水手听后非常沮丧地离开了,心想:“这位年轻教授这么说
我,那必定是真的。
” 第二天晚上,老水手正准备离开年轻教授的舱房时,教授又问:“老伯,你对海洋学有了解吗?” “那又是什么,教授?” “就是有关海洋的科学,老伯。
” “我不懂,教授。
我跟您说过,我从未上过学,也不了解什么科学。
” “老伯,你生命的四分之二也荒废了。
” 老水手听后更加难过,灰头土脸地离开了。
又一天晚上,年轻教授继续询问老水手:“老伯,你对气象学有了解吗?” “教授,正如我之前说过的,我从未上过学,完全不了解任何学问。
” “老伯,你难道对你居住的地球、你赖以生存的海洋,以及你每天面对的气候都不了解吗?” “是的,教授,我每天就是想着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况且我多次和您说过,我从没上过学。
” “很难想象,老伯,你生命的四分之三也已经被你荒废了。
” 老水手难过至极,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已经荒废了我四分之三的生命了……” 没过多长时间,老水手急忙忙地返回了年轻教授的舱房,追问道:“教授,你对游泳学有了解吗?” “是的,老伯,我了解。
” “那你一定游得很好了,教授。
” “噢,不,老伯,我了解游泳的原理,但我从没有下过水。
” “那真是太不幸了,教授。
这艘船已经撞上了礁石,用不了多
长时间就会沉没,会游泳的人可以游到最近的岸边,否则就会被淹死。
我真是为你感到惋惜,教授,你即将失去你全部的生命了!” 也许你博学多识,懂得很多道理和学问,甚至能够“长篇大论”,这固然是好的,但如果你没有亲身实践和验证那些道理,又有什么用呢?从容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修养。
从容不能只凭一句空话、几个道理,从容需要实实在在的修炼。
就像这位年轻教授,虽然他懂得种种学问,包括“游泳学”,可是他并没有亲身下水去练习过,仅限于知识上的了解,这对他的生命又有何用呢? 本书介绍的几种情绪调节法 本书介绍了调节情绪的两种基本方法,分别为情绪平衡法和观息法。
其中观息法是本书情绪处理的核心方法。
观息法可以衍生出针对失眠以及较严重情绪问题的各种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非常简单有效的,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处理情绪困扰,保持平稳、积极的心态。
如果你能以开放、认真的心态去练习,一定会获益匪浅。
为了让大家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收获良好的效果,在此,我先对这些方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随时随地恢复平静的情绪平衡法 这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的、利用深呼吸来应对突发情绪的方法。
当一种强烈的消极情绪出现时,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用这个方法恢复平静。
深入调整情绪的观息法 这是一种通过观察呼吸来发展“觉知”与“平等心”的能力,从内在化解消极情绪的方法。
它是帮助我们建立稳定情绪的基础方法,更是本书所有方法的核心。
只要持续、用心地练习观息法,发展出“觉知”与“平等心”,就能快速有效地化解当下出现的任何一种情绪。
失眠的观息法处理 对于经常出现失眠问题的朋友,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其睡眠质量。
简单来说,它是以观息法练习的核心要领——“觉知”和“平等心”,来化解我们对睡眠以及其他问题的种种紧张和焦虑情绪的。
通过观察呼吸,我们的心就会慢慢稳定下来,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进入睡眠状态。
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节法 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为大家提供了两种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节技巧,分别是“随时观察呼吸”和在生活中发展“觉知”与“平等心”。
这两种技巧是提升我们的心灵品质、随时保持平静的操练方法,你可以有选择性地实践。
七天自我疗愈法 针对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套在七天内实现情绪转化的练习方案。
这个方案是以观息法和情绪平衡法为基础,并配合每天一课的誓言法练习。
它注重的是每天实际的练习,而不是飘忽的理论,只要你认真、用心地去操练,就一定会获得实际的效果。
上述各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行调整练习时间和练习方案。
但要强调的是,观息法是情绪调节练习的核心和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练习。
情绪平衡法、失眠的处理及其他操练方案,都是从观息法练习衍生而来的。
只有最基础的方法运用好了,其他方法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才能按个人感觉自由搭配、灵活调整。
第1章 情绪是一种能量的传递 认清情绪的本来面目 情绪一般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但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通常我们生活中说的“有情绪”,意指消极负面的情绪。
生活中出现的消极情绪一般都有诱因——某个事件或某个人。
在消极情绪出现时,我们是要压抑自己还是去惩罚他人?答案绝非只有这两种,因为这两种选择最后都会伤害到自己。
真正可以让自己不受伤害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遵从这种情绪的自然表现,接受它,不与它纠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忍受情绪,或是任由情绪摆布。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情绪也遵循着这个规律,也是在无常变化的。
当情绪出现的时候,如果你不去抗拒打压它,它便会自动转化,慢慢消失。
消极情绪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你要意识到“你并非你当下所发生的那种情绪,你只是被这种消极情绪干扰和笼罩了”。
当你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情绪的本来面目,和情绪“分离”时,也就不难化解这些情绪了。
要知道,压抑自己或惩罚他人,都相当于认同了那个伤害。
而你所做的一切报复行为,也只会强化你心中那个已经被认同的伤害。
也许某种报复行为会暂时让你获得安慰,但它只是暂时的,因为心中那种情绪仍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化解。
只要那种情绪还在,它就会对照你眼前的世界,随时可能出现,你会发现类似的情况总在发生。
事实上,压抑自己或惩罚他人都是在变相助长内心的消极情绪。
情绪是什么 平时,我们更愿意去关注身体的健康问题,而忽略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除非某种情绪已经严重扰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否则我们很少去关注它。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甚至身体的健康状况,或者说,我们现在的一切生活表现,都受情绪的支配。
那什么是情绪呢? 情绪是我们的心灵同外界环境接触而产生的种种感受,它被我们诠释为“好的”“坏的”或是“不好不坏的”。
但生活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好情绪”与“坏情绪”。
我们只喜欢“好”情绪,而排斥“坏”情绪,因为好情绪带给我们的是愉悦、快乐的感觉。
但事实上,对好情绪的执着,同时也给心中界分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坏情绪。
当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好时,相反的坏也就产生了。
道理很简单,我们界定什么是好时,坏的概念也相应而生。
知道什么是“对”时,“错”的概念也就出现了……万物自然就是这种阴阳对立的存在。
进一步说,当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或事符合我们的心意时,我们就会表现出愉悦和快乐的情绪;反之,如果事物背离我们的心意,我们就会陷入失望、愤怒或是不满的情绪中。
事实上,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感受而已,是我们内心的贪恋和厌恶造成了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分别。
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情绪,知道好情绪和坏情绪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只是一种存在,不排斥它,接受这个现象,那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更多内心的平静与安稳。
情绪来自对过去经验的认同 在这个紧张、忙碌的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情绪也经常扰乱我们的生活,所以懂得如何调节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和同事争吵、和父母争论、与爱人吵架、无故地训斥孩子……那么,这些情绪到底从何而起呢?常常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
情绪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更是我们生命的动力。
当我们感到愉快时,我们就会感觉精力充沛、热情饱满,做事情往往也是事半功倍。
当我们感到不愉快时,我们就会变得消沉颓废,生活一片混乱——两种情绪状态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境遇。
这不是情绪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认定的那些造成情绪的人或物的问题,而是来自我们对过去经验的认同。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所有已经发生的不愉快,都不能成为 我们惩罚自己,或是“理所当然”讨伐别人的借口。
情绪通常以一种能量形式存在,任何过去没有处理的消极情绪,都
会积压在我们内心深处,在某个条件下爆发。
如果我们懂得转化这股情绪,它将为我们所用,否则,不仅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
从本质上讲,你并不能真正伤害到他人,别人同样也不能真正伤害到你。
真正的伤害都是源于我们对“伤害”的认同。
情绪是我们内在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
每当我们的身体感官同外界接触时,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比如说,当看到黑色时,你的感觉可能是庄重儒雅;或许你感觉很不好,因为黑色会让你感到黑暗、压抑;也许你还会有其他种种感受——不同的人可能对黑色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绝不是黑色本身的意义。
不管你的感受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来自你过去的经验。
我们就是这样受过去经验的支配的。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或听闻一件事时,内心就会被过去的经验引导出一种感受,并产生一种相应的情绪。
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感受越多,我们内在对应的那种情绪的能量就会越大。
如果我们可以善用这种情绪能量,合理调控情绪状态,那么我们便是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
我们的生命也必将是旺盛的、悠游自在的。
情绪常常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情绪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着的,当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反应是什么呢? 一种是压抑自己。
我们常常想要大度一点,想宽宏大量、以和为贵。
但忍耐或压抑的方式,只会让情绪不断地在内心累积。
另一种是对别人发脾气。
也许我们会得到短暂的情绪释放,但在我们发脾气的同时,我们就已经伤害了自己。
因为“发脾气”就意味着我们对这种情绪的认同和助长,在内心叠加了这种消极情绪,使内在的消极思想越积越多。
这两种处理情绪的方式都是积压消极情绪的过程,终将让我们无法 忍受,进而爆发。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感知到被积压的情绪,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所以一直以回避的方式来压制它。
情绪总会找一个时机跑出来。
有的人在外面不顺心,回到家就拿家人撒气。
很多人都深有感受,当我们在外面不顺心的时候,很可能会把这股情绪带回家,也许会因为地上掉了个纸屑,也许会因为凳子没有摆放整齐,总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勾起了内在积压的情绪,结果我们把这股情绪转嫁到了家人身上。
所以对家人发脾气就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转嫁的表现。
我们应该知道,心情好的时候,这些小事根本不会让我们愤怒。
看到地上有纸屑,我们可以把它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凳子摆放不整齐,我们也可以随手把它规整一下,整个事情就结束了。
可是当我们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我们就会控制不住地把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承受荷载。
被我们指责的家人,不管他是忍着也好,还是和我们对着干也好,他的心里也会积压一份消极情绪。
当他内心的情绪累积到一个节点的时候,就会在另一个时间对着另一个人,把这股情绪发泄出来。
很多时候,家人成了我们的出气筒,当然我们也不能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出气筒。
情绪就是这样,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然后又传到第三个人身上,不断地轮转着。
最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内心的情绪最后轮转到我们下意识地认为最安全的那个人身上,也就是我们最信赖、最亲密的人身上。
如果任由情绪这样传递,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自己身边最亲的人。
只有拥有了自我化解情绪的能力,我们才能停止这种轮转和伤害。
情绪会转化为行动或疾病 如果我们有很多消极情绪(不管是愤怒、恐惧还是抱怨)没有被释放出来,那么这些消极情绪能量会跑到哪里呢?答案是,它们一定在我们的身体里,积压的情绪会转过头来攻击我们的身体。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惯于压抑情绪的人都是疾病缠身,不是这里不 舒服就是那里痛,或者身患久治不愈的慢性病。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消化系统出现问题,比如得了胃溃疡;或是胸口常常会有堵塞憋闷的感觉,抑或是情绪导致了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造成失眠多梦、身体乏力。
如果孩子的内在消极情绪不能合理地释放掉,他就会出现一些偏差行为。
他有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和事情。
这些都是情绪长久积压导致的不良反应。
对成人来说,生活中极可能遇到无端责骂自己的领导、不公正的待遇、不理解自己的老公、不听话的孩子……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不愉快。
其实,真正让我们感到不愉快的,是我们内在那个无法接受的感受,当前发生的状况更多的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
因为只有我们自己认同了伤害,才会真正感到受伤。
从另一方面来讲,你要知道,当一个人的言行方式令你感到很不舒服,或者是让你感觉受到了伤害时,他也完全是受他的过往经验支配的。
从本质上来说,他并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是他内在的情绪投射到了你的身上,这和专门针对你这个人完全是两码事。
了解这一真相,并不是要我们凡事都去谅解他人,委屈自己,而是要我们看清情绪的转化过程。
这样,我们的心灵就会变得更自由。
只要我们愿意,没有人可以真正伤害到我们;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选择从另一个更自由、更有建设性的角度去重新看待事物。
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境遇会因你的看法而改变。
压抑情绪会导致身体出现红灯 情绪与我们的身体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我们的情绪会导致免疫系统及内脏器官机能的变化。
美国某医学院研究所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人员先将45名脾气、秉性完全不同的青年划分为三组。
第一组被试性情暴躁、敏感、多疑,情绪容易波动;第二组被试心态较平稳,性格安静,知足常乐,并且为人和善;第三组被试明显表现出外向、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30年后,研究人员对这三组人群的情况进行了比对后,揭示出较明显的 差异:第一组有77.3%的人患上了心血管疾病、癌症或是精神障碍,第二组为25%,第三组则为26%。
可见,健康平稳的情绪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消极情绪越多的人,其各种身体疾病也会越多,因为他压抑的情绪会一直不断地攻击和伤害他的身体。
我们通常把压抑自我视为唯一不会攻击他人的情绪处理方式,但这样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导致身体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忧郁消沉,这必定是在此之前,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力量更多地用在压抑自己的情绪上。
我们会发现,即便自己没做什么消耗体能的事情,或者生活也没出现什么波折,身体仍然会感到疲惫,情绪也仍然会莫名地低落,这是我们总是不断地打压情绪导致的结果。
一个人如果经常处在愤怒、悲伤、恐惧、焦虑等情绪中,就会在内心积压过多的消极情绪。
而这些日积月累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的身体里,通常会发展成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相关的各种身体疾病。
这些身体疾病往往就是内在情绪给我们的预警。
因此,不要指望通过压抑的方式能解决我们的情绪。
要积极地化解消极情绪,并改变导致自己压抑情绪的观念和习惯。
情绪和感受的形成过程 我们的身体感官,即耳、眼、鼻、舌、身、意同外界事物接触产生种种感觉,进而产生被我们诠释为好的、坏的或是不好不坏的感受。
当耳朵接触到声音时,听觉便产生了;当眼睛接触到光线和颜色时,视觉便产生了;当鼻子接触到气息时,嗅觉便产生了;当舌头接触到味道时,味觉便产生了;当身体接触到外界事物时,也便自然产生了触觉。
于是,大脑通过身体感官受到的种种刺激便产生了记忆和思想,于是意识也就产生了。
这有点类似计算机程序的编程过程,所有身体感官产生的信息都会被存储在内心深处。
在社会价值观的驱使下,“自我”的概念形成了。
为了巩固所谓的自我身份,我们不断地加强对于“我”的贪念和执着。
我们把感官系统接收 到的信息,以“好”“坏”“不好不坏”的标准分门别类。
接下来,我们就全然带着自己的标准,去看待眼前的一切。
当眼睛看到的颜色或景象符合我们心中那个“好”的标准时,我们会想“多么赏心悦目啊”,于是愉快、舒服的感受就产生了。
当眼睛看到的东西不符合我们所认为的“好”的标准时,“坏的”感受,像讨厌、失落等情绪就出现了。
其他的感官,如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在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头脑也同样会做出“好”与“坏”或是“不好不坏”的分辨。
然而,这种被定义的所谓“好”与“坏”或是“不好不坏”的感受,并不是一成不变、持续存在的。
一个原本被认为是“好”的东西,由于你当时的糟糕心情也会变得面目可憎;一个平时你极度厌恶的东西,由于你当时的好心情也会变得不再那么令人讨厌——情况往往就是这样。
因为身体感官与外界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会随着环境、对象、时间以及你当下心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也是“无常”的法则。
情绪来自“当下”还是来自“过去”呢 他人攻击你,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的品行道德有问题,而是因为他内在积累了过多的情绪,需要寻找一个发泄的对象。
事实上,每一情绪的表现背后,都有一种对爱的召唤,一种渴望理解、支持和接纳的诉求。
如果你常常有一些非理性的过激举动或是烦恼的话,一定程度上说明你内在累积的消极情绪过多。
也许你会说,总会有某些事情,或是某些人的言行让我感到不愉快。
如果这种不愉快是持续存在的,通常来说,这不愉快情绪就是你过去所积累情绪的投射。
也就是说,我们把过去积压的情绪发泄到了当下的场景中。
一般单纯由某种事情造成的情绪,最多会持续10秒钟左右,然后就会自动消失。
否则,这就说明这种情绪很可能是过去积累下来的。
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审视一下自己,当下的情绪是来自事件本身还是来自过去的积累。
有时候,我们需要懂得识别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觉得情绪糟糕的时候,可以去审视一下自己,究竟是什么事、什么人,让自己如此不愉快?为什么自己常常陷入不愉快的情绪中?不管它是愤怒、焦虑、紧张 还是其他情绪,我们都要正确地去化解它。
否则,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们会把情绪转嫁到无辜的人身上。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尤其是不要让家人或朋友成为自己情绪的出气筒,这不仅会伤害我们身边的人,也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愧疚和罪恶感。
因此,为了我们心灵的真正安宁,我们需要学习了解自己的内心,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将正能量传播给身边的人。
如何营造好心情 保持无常心态,烦恼不复存在 拿我们的身体来说,看上去我们当下的身体是不变的,但事实上,我们体内的细胞组织每分每秒都在衰败和生长,这就是生老病死的无常。
我们的情绪也是一样的,你体验过某种消极情绪从过去到现在时时刻刻都持续存在吗?充其量,它也只是时而或至多是反复出现罢了,因为我们没有从内心深处化解它。
如果一种消极情绪出现时,我们不去阻抗纠缠,而是允许自己接纳它,那么再不堪忍受的情绪也会自然转化的。
身体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好”与“坏”或是“不好不坏”的感受,都会被依据过去的经验分门别类,于是喜怒哀乐等情绪就产生了。
我们的心总是试图向外界寻求愉快的、美好的感受,来满足内心的需要,因为我们喜欢自己区分出来的“好”,而讨厌与之相反的“坏”。
然而,在不断向外界的寻求中,我们发现好与坏、喜与哀、愉快和痛苦等情绪是并存的。
我们获得的愉快越多,我们就会进而发现,与之相反的不愉快也在水涨船高。
就像贪婪的欲望,总是让我们看到自己和别人相比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好,于是不愉快的情绪便产生了。
为什么会这样? 也许你会问,难道追求满足不对吗?不,这没有什么不对的。
但如果过度的话,就容易丢失自我,掉进执着的陷阱中,最后伤害到自己。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老掉牙的笑话:一名男子正在路上走,看见了一名漂亮的女子,于是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该女子身上,忽略了眼前的路,结果整个人掉进了路边的水沟中。
听上去,这个笑话已经没什么新意了,但事实是,我们对各种快乐的追逐不正像这个笑话吗?我们总是不停地去追逐所谓的幸福,执着于愉快的感受,期待它会一直持 续下去,结果却掉入了烦恼的陷阱中。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做一个没有情感、没有追求或是好坏不分的人。
我们可以去追逐自己认为的幸福。
当我们接触或获得美好的事物时,我们可以欣然地去享受这份愉快的感受,但是我们要明白,这份愉快并不是永恒的。
随着条件的变化,它也会慢慢消失。
如果我们能带着一颗无常的心态去接受,想想看,我们的烦恼还会持续多久呢? 我们喜欢愉悦的好感受,讨厌与之相反的坏感受,对于不好不坏的感受则置若罔闻。
当愉悦的感受消失时,一种“失去”的新感受便产生了,这就是我们“讨厌”的坏情绪。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这种无常的自然现象,那么悲伤、痛苦的感受就自然被我们制造出来了。
当我们又接触或获得了一个新的、美好的事物时,或者是久违的幸福失而复得时,我们欢欣雀跃;但接着这些事物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于无常中,于是痛苦、伤感的情绪又出现了。
喜怒哀乐的情绪就是这样在我们的生命中反复上演。
我们执着于自己所谓的好,希望它会一直保持不变,然而我们忽略了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流动变化的,都是无常的。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依据自身的感受行事,进而诠释眼前的世界的。
当心情好的时候,我们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舒服,做什么都得心应手。
对此,我们通常认为,这些好的感觉都是由外在环境带来的。
当心情差的时候,一切又都变得乱七八糟,仿佛所有事物都在和自己作对,于是我们又会把这种糟糕的心情,视为由外部环境造成的。
我们就是这样,依据自己的感受看待眼前的一切,并且还把它视为真的。
然而,我们往往并不清楚,“事物或现象”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不是它本身具有的意义,而是我们过去经验的投射。
例如,也许提到棺材,你会觉得很晦气,害怕和紧张等复杂的情绪会一下子被撩起来。
没错,在传统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棺 材”二字都会有相同的感受。
为什么棺材会让你害怕?我想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个一听就感觉晦气的、让人害怕的问题。
当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时候,你也许会说:“棺材是用来装死人的,所以我会害怕。
”但奇怪的是,我一个大活人,怎么会害怕死人呢?俗话说“人死如灯灭”,死人会对活人有什么伤害呢?假如说害怕的话,那应该是活人才可怕,因为活人才会有所作为。
接着你也许又会说:“因为想到自己会死,所以就会感到害怕。
”的确如此,也就是说棺材让你联想到了自己会死,所以你会害怕,这是一种原因。
但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死人会让你联想到鬼魂,所以你会感到害怕。
尽管在理性层面上,我们不相信这个世上有鬼,但是在潜意识里,却一直有这种阴影。
我们多少都听过一些鬼怪灵异故事。
设想一下,如果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身边的长者或是影视媒体给我们讲述的“鬼”,像天使一样美丽、可敬、慈爱的话,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们不会对衣柜感到害怕,却会对棺材感到害怕。
从本质上来说,衣柜和棺材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木料加工而成的木盒子,只因使用方式不同,就导致我们拥有了不同的感受。
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即便把他放在棺材旁边,他也不会害怕,也许他还会玩得很开心。
长大以后,他懂得了害怕,便会对棺材产生晦气的感受。
我们需要了解,我们对事物的一切感受并非事物本身具有的意义,而是我们内在的观念。
就拿棺材来说,导致我们恐惧、害怕的并不是这个木头箱子本身的意义。
与其说棺材让我们感到害怕,不如说是我们所学到的对这个木头箱子的观念,让我们感到害怕。
确切来讲,恐惧、害怕、烦恼等情绪都是我们学来的,其他让我们感到幸福、愉快等的情绪也一样,都只是我们内在的观念、看法导致的。
情绪来自我们的看法 任何人、事件及现象本身不会真正伤害到我们,真正伤害到我们的是这些状况背后、我们所解读的那个意义。
假设有一天早晨,你正在办公室里认真专注地工作着,这时你的领导走过来,把你莫名其妙地批评了一顿,甚至还威胁恐吓你。
他在对你胡乱指责一通之后就拂袖而去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你一定会非常愤怒,恨不得骂他祖宗十八代。
在随后的一整天里,你可能都会陷在这股情绪中无法释怀。
另一方面,你可能又会因自己没胆量反击对方而自责。
究其根本,是你无法接受自己被伤害这个自我内化的事实。
从情绪的特性来说,如果某种情绪没有被及时合理地处理掉,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去,时间只会把它掩藏起来。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类似或有所关联的情景时,掩藏的情绪就会像一瓶被晃动的汽水,瓶盖被拧开的刹那,气体就会跟着饮料喷涌而出。
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瓶盖被打开了这件事情,而是那个被晃动的汽水本身含有碳酸成分。
正如生活中令我们产生不愉快情绪的并不是那个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早已被划伤的心灵。
你莫名其妙地被领导痛批一顿之后,隔天早晨,你发现你的同事A君也无缘无故地遭到了这个领导的痛批。
对此,你心中的怒火可能会被再次掀起。
你也许会认为这个人简直就像只疯狗,到处咬人。
你甚至恨不得揍他一顿,以泄你心头之恨。
但没过几天,你得知你所痛恨的这个领导正是在那两天离婚了,而且孩子还被判给了另一方。
试想一下,当你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你又会是什么感受呢?我想你的愤怒情绪会一下子就消散很多。
或许你还会存在一点情绪,但我想这已完全不会影响到你了,你甚至还会升起同情之心。
因此,你更不会再像之前一样,想着有朝一日如何去报复对方,因为你知道他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不是针对你,而只是针对他那时内心无法宣泄的情绪而已,所以你不会再耿耿于怀。
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对我们出言不逊,我们会宽恕他,因为他是没有清醒理智的。
如果一个表面上正常的人对我们这样,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愤不平。
事实上,只有被情绪控制的人,才会有这种不清醒、不理智的行为。
这种行为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非健康或者说一种病态的行为呢? 我们会反复提到“看待问题的方式”,这并不是让我们凡事都要去宽恕、去容忍,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重新选择看待问题的方式, 并且可以从更客观的角度去看问题。
如果现实状况令我们悲伤绝望,并且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生命的进程,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死守着令自己感到痛苦的看法和感受呢?要知道,我们的看法和感受也仅仅是由过去的世俗经验所构建的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只要是有助于我们内心平静的、具有建设性的,那就是真实的。
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习惯性思维导致的扭曲观念。
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外界环境和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重新调整期待 如果一种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是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那我们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某种期待。
我们不能和自己的身心去斗,这只会把自己搞得更糟糕。
事实上,我们的身心一直以来都在竭尽所能地为我们工作。
然而,当身体或心理出现状况时,很可能是我们的某种期待超过了自己能承受的程度。
所以不管我们多么懂得控制,或者是意志力多么强大,当出现问题时,我们就必须有所改变。
我们可以有任何期待,并且也可以去实现它,但如果这个过程让我们感到痛苦,自己的健康也出现了问题,那还要继续坚持原来的那种期待吗?期待的背后不外乎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和快乐,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首先透支了当下所拥有的喜悦和健康,即便最后你实现了那个期待,那么你的满足和喜悦又是什么? 重新调整期待不代表去做一个失败者,或是意志不够坚强,只是我们要学会遵从自然的规律。
想象一下,原来的期待没有达成的话,又会怎样呢?我们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吗?无法正常生活了吗?还是会死呢?都不会。
这都只是我们的一种扭曲的想法。
事实上,如果一种期待给我们带来诸多困扰的话,一定说明这个期待是有问题的。
如果继续坚持这种期待的话,我们就会很辛苦。
我们的期待会映射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各种关系中,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压力和束缚。
即便是自己 的爱人或孩子,对这些最亲的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期待强加于他们。
要知道这是在压迫别人,就像别人在期待你要怎么样的时候,你会有被压迫的感受。
不要以为别人没有满足你的期待,就是不尊重你或是不关心你的表现。
如果别人一味地满足你的期待,也许你暂时会获得满足,但是给对方带来的一定是自我的压抑,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待遇。
“尊重”和“关心”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一种焦虑、紧张的情绪。
你自己曾经多少次委曲求全地满足别人,因而深感痛苦,如今却又要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他人身上,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所谓“尊重”吗?让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来满足我们的期待是一种控制,而控制终将导致对方和我们自己陷入焦虑中。
我们必须要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期待,我们可以放下,可以调低,也可以转变。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明白:我负责我的期待,我的期待只是我的,别人没有义务和责任一定要满足我的期待。
我期待他这样,这个是我对他的期待,他不一定跟我一样有这样的期待。
我希望我的孩子做公务员,我希望我的爱人做这做那,我希望他或她怎么样,这些都是我对他人的期待。
我们有权坚持自己的期待,但同样他人也有权贯彻自己的期待。
我们要明白,不是说我们为对方做了些什么,对方就一定有责任来满足我们的期待。
你可以表达你的关心,但你的关心不应成为对方满足你期待的必要条件,不应让对方把满足你的期待当作对你的回报。
别人可以有自己的期待,而我的期待是属于我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的期待不是他自己的,那么他也可以期待任何人来满足他。
如果是这样,是不是我就一定要满足他呢?假如很多人都对我有期待,而我也必须满足他们所有人,难以想象,那样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要对自己的期待负责,他人是没有义务和责任一定要满足我们的期待的。
另一方面,即使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超过了自身的负荷,或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情绪,那这种期待就是有问题的,也需要重新规划。
要知道,能够给自己带来心安与和谐的期待才是健康的。
盲目地追随他人,压抑了自己的本性 从事心理咨询多年,许多来访者总是极力想把自己打造成所谓完美的人物形象,在性格、身材、长相、工作等方面,他们对自己总是有太多的不满意。
他们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要求自己。
在我的咨询个案中,有一位女学员认为自己性情率直、话多、大大咧咧,她觉得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性格表现,会被别人认为没有心机、太傻。
她感到很痛苦,极力想要改变这一切,于是给自己树立了改变的目标,她希望自己能有杨澜的干练、毕淑敏的亲和、林志玲的女人味……她认为,拥有这一切才是完美的——这个目标现实吗? 事实上,她所认为的这些完美形象,也只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咨询的最后,她并没有成为她眼中的所谓“完美形象”,而是做回了“自己”,那时她才真正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在生活中,坚持这种完美心态的人普遍存在,这仿佛已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通病。
从我们的祖父辈到父母再到身边的人,甚至整个社会文化都在宣扬这样一种盲目崇拜的思想。
我们宁愿压抑自己的特质和梦想,也要努力地追求所谓的“好”“对”“完美”“首善”,仿佛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我们认为符合了社会潮流,才是对的和好的,否则就是错的和不好的。
我们不光是以片面的、非黑即白的观念去看待自己,而且还以同样的方式看待别人,要求别人。
而对于现在的自己,我们从不欣赏,甚至是完全不接纳。
“从众心理”更是让我们成为随风倒的“墙头草”。
就拿去超市购物来说吧,本来我们只是想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当看到某样东西被众多人围观购买或正在优惠促销时,我们就情不自禁地跟风去买,然而买回来的东西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有时候,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我们该买的东西没买,不该买的东西却买了一大堆。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个非常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就因为父母认为学音乐出人头地的机会太少,而被埋没了潜质。
一个对女性服装具有独特研究的男性,就因为身边人总说这个行业不是男人该干的,而被迫放弃了自己的设计师梦想。
只要我们稍微细心去观察
下,就会发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在发生类似的事情,扭曲的人生观完全压抑了我们的本性。
在工作中、在穿着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言行举止上,我们都在追随他人,而自己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压抑了。
一旦一种行为表现遭到了否定,我们会开始追寻新的目标,再次改变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盲目地追随他人,盲目攀比,完全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而自己的生命本真、自己的梦想完全被压抑了,这样的人生还是自己的吗? 盲目地追随他人,压抑自己的本性,是不会获得真正的平静与喜悦的。
“自我”的形成 在天真稚嫩的孩提时代,身边的人就开始影响我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听话懂事才会得到更多的爱……本来无忧无虑、充满好奇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灵渐渐布满了父母的世界观的烙印。
为了博取父母的爱,我们学会要努力进步,要迎合父母的心意,这样才是好孩子,才会被接受,才能得到更多的爱。
随着不断的成长,我们不但开始迎合父母,也开始迎合其他我们认为重要的人。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本来是没有任何禁令和危险的,只要父母不阻止,我们就会在马路上玩耍,在泥巴地里嬉闹。
但是父母的教育,使我们学会了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标准。
我们“懂得”了谩骂、殴打和拒绝他人是不好的;我们“懂得”了表达愿望、要求别人是自私的……从父母那里我们学到了太多的标准和准则。
如果我们没有遵守这些准则或者没有达到这些标准,我们就会受到指责、拒绝、训斥,甚至是打骂。
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这样说:“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你就是一个坏孩子,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也有许多父母会用类似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教育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但是如果你……我就……”就这样,我们幼小的心灵在无形中被灌输了一种观念,那就 是:你所获得的爱,是有条件的。
这让我们相信:“如果我做了别人认为是不好的事情,那我就成坏人了,我必须为此而感到自责和羞耻。
要想让别人喜欢我,我必须做让别人满意开心的事。
” 成长中,父母教给我们很多观念。
其中有很多观念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如“过马路,左右看”“不要偷东西”等。
还有许多其他观念,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相信陌生人”“男人要坚强”“女人要文静”“社会是现实残酷的,是弱肉强食的”“求人不如求己”——这些观念对于已经成年的我们,还是“有益”的吗?这两种观念在父母的强化下,已经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内化为“理所当然”的思想信念。
所谓的“自我”也就这样被塑造出来。
受这些观念的影响,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人际关系不好,常感到被孤立;也许情感压抑,经常出现莫名的抑郁或是变得暴躁不安;也许悲观厌世,对周遭环境感到厌恶或恐慌;也许…… 对于男人来说,“男人”只是一个生物上的性别分类,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但如果小时候常被灌输“男人要坚强,要顶天立地,有泪不轻弹”等观念,很可能成年后的你就会成为一个过分压抑情绪、不懂得表达情感的人。
对于女人来说,“女人”也只是一个生物上的性别分类,同样没有特别的意义。
但如果在小时候常被灌输“女孩要文静,少说话,不要乱跑”等观念,有可能成年后的你就成了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喜欢运动的人。
也许你具备一个优秀运动员的特质,你可能也很喜欢某项运动,但是潜意识里仿佛总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这不属于你,女孩子不该有这种喜好,还是乖乖守好你的本分吧。
” 我们习惯了去察言观色,习惯了去感觉、去想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和看法。
一旦有人对我们不认同或是批评我们,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因为这让我们感到“自己不够好”。
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们不惜违背自己的心意,像个小旗手一样迎来迎去。
尽管有时让他人满意了,但那是违背自己心意的结果,付出了失去心灵自由的代价。
更糟糕的是,每一次这样做都是对“自我压抑”和“自己不够好”的强化。
如果我们懂得爱自己,接纳自己,我们便不会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或他人的接受而曲意逢迎。
这种模式代代传承,待到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又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孩子。
家族模式的这种代代传承,造成了我们和父母相似的性格,于是我们对自己的“性格”得出了这种结论:“噢,没有办法,这是遗传。
” 尽管我们有多么不喜欢自己的性格,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念在心里早已根深蒂固,让我们力不从心。
看看生活中我们是多么不接纳自己,我们经常抱怨、自责、批评、攻击、焦虑、仇恨……似乎不这样的话,我们将不再是我们了。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的错,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轨迹里,没有学习过如何接纳自己、爱自己,这一点,了解一下我们父母的成长模式就知道了。
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弗洛伊德通过大量临床病例指出:儿童时期的成长经验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
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对刚出生的两只猴子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喂养,第一只是用棉花做的母猴给它喂奶,而另一只是用钢丝做的母猴给它喂奶。
结果发现,棉花做的母猴喂养的猴子性情温和、友善,而钢丝做的母猴喂养的猴子性情暴躁不安,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心理学家们从一系列类似这样的实验中,得出结论:从出生到童年,这期间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对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有直接性的影响。
很多人会认定性格是天生的,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且是无法改变的。
坚持这种观念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是无法主宰自己的人。
科学研究多次验证,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仅仅提供了性格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而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是将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发展存在的可能性塑造为现实。
简单来说,环境因素才是性格形成的直接塑造者。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性格特征及社会关系、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民族风俗、道德价值体系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人的性格特征、价值观构成直接影响,其中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我们刚出生时,心灵完全是一张白纸,而父母就像是这张白纸的描绘者。
在我们的心中,父母是绝对的权威,也是自己绝对的信任对象。
父母在这张白纸上写什么,我们的性格就会是什么样的。
从父母那里,我们学到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父母说那是黑色,我们就会认为是黑色。
甚至父母欺骗我们说碗是桶的话,我们也会毫不怀疑。
在我们的成长中,父母把他们的心灵地图,如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喜怒哀乐等情绪,逐渐地绘制在我们这张白纸上。
于是我们学会了依照这张绘制好的地图,去认知人生、社会及事物。
现在的“自我”,有哪一点不是过去经验和观念的累积呢?然而,只要我们愿意,任何限制我们的部分,我们都可以改变。
我们只要持续坚定地去认同正面、和谐的新思想,我们的潜意识自会帮助我们完成剩下的工作。
我们的镜中人生 眼前的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我们以为自己看到、感受到的就是真实的,然而,我们不知道这些都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投射,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内在的剧情。
可以说你眼前的世界仅仅是你内在世界的一个缩影而已,整个世界的样子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身边的环境就像我们眼前的镜子,一切都是我们的“倒影”而已。
这听起来好像很荒唐,但却是事实。
我们的思想就像一个回旋镖,在高空划过之后,总是会返回投掷者手中。
你给出的是爱,就会收回爱;你给出的是友善,就会收回友善。
反之,像攻击、恐惧、不安等,都是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反射出我们当下的人生。
我们生命中所有的喜乐和痛苦,都是我们内在的思想造成的。
你现在的人生状况是怎样的? 是贫穷、失业、恐惧、怨恨、抑郁还是孤独?我们也许还能列举很多,但这一切绝不是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完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检查一下你内心的思想,这就是“给”与“收”的关系,你给出的是什么,最终都会返回到你自身。
事实上,在你给出的那一刻,你的内心同时就已经收到了。
不管我们如何解释眼前的世界,这都只是表达了一种看法,而与这个世界的存在本身无关。
我们可以坚持用原有的眼光来看待事情,但只 要你愿意,也可以选择以另一种眼光重新看待它;这样,对你而言,当前的境遇将会出现新的色彩。
如果你固执己见,不肯放弃旧有的看法,你就会被自己的看法所左右,不能自拔——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的选择。
很多时候,不要被感受所欺骗,它也仅仅是我们所持看法的一个产物而已。
我们每个人都仿佛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着外面的世界,所看到的其实都是我们眼镜片的颜色!
在“禅机佛理”中有一则非常经典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到金山寺去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深感身心通畅,于是就问佛印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像什么?”禅师眼皮也没抬一下就说道:“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佛印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仿佛也很高兴。
看到禅师被自己比喻为牛粪,竟然无以为答,苏东坡得意极了。
消息传到了他妹妹苏小妹的耳朵里,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禅师的?”苏东坡如实述说了一遍。
苏小妹天资超人,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牛粪,所以看禅师才像牛粪!” 这就是禅机所指的“镜中人生”的道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内在世界的投射。
如果我们常常保持觉知,知道自己当下的心态和状况,知道当下这个时刻原本的情绪感受和客观的情况,而不是预先或事后“知道”,这就意味着,我们不是活在看法里,而是活在当下的事实里。
因此,每一刻我们都是自由的,而不是受困于本身无意义的看法里。
在生命的进展中,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到了什么,事实上,无论我们看到的是什么,都只不过是头脑里过去概念和经验的累积。
每一刻我们都在不自主地凭过去的经验好坏来判断“当前”。
确切地说,我们当下的感受和想法,都是过去的轮转,过去支配着现在和未来,我们很少活在 当下。
当我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诠释当下的事实时,当下的真实就已经丢失了,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完全是过去经验的加工。
我们过去的经验、概念是什么样的,我们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不管你看到的是对的还是错的、美的还是丑的、敌意的还是友善的,都是一种经验的划分。
你的分辨仅仅是为了维护头脑关于“自我”的虚幻满足而已。
从自然存在的层面来说,这一切都与事实无关,因为事实本身没有好坏,更没有意义。
现实存在的意义不过是我们选择的一种思想所赋予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以正面和建设性的思想去重新看它呢? 如果你无法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眼前的事情,也没有关系,不要强迫自己,你仍然能做到不去选择,不去判断,放下头脑中的一切思考。
你只需要保持觉察,持续去觉察你的起心动念及所思所感,慢慢地,圆满的生命之爱就会呈现给你答案。
透过别人,我们看到了自己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平安负责,因为我们所有的感受和想法都出自自己的内心世界。
外在的人或现象似乎影响了我们的喜乐忧愁,倘若你坚持认为他人或外在环境是造成你内心混乱的原因,那么今天请你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信念,这将意味着你完全有能力改变你的生命现状。
当然,你可以继续坚持过去的看法,这是你的自由,但如果不对你现在的心态有所调整的话,你便不可能感到好过一点,你还要坚持吗? 对自己的平安负责,这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世间的真相。
它让我们看到,我们内心的混乱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所呈现出来的假象。
在我们的成长中,我们的父母、身边的人还有这个社会都在反复地告诉我们:我们“要的”在外边。
爱、认同、荣誉、价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要靠努力和奋斗去争取的。
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内在,而且是与生俱来的。
从你降生的那一刻起它们就在,不会因你身体残缺或是做错了什么而有所缺失。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性在成长中被世俗颠倒了,我们学到的是向外寻求满足,也习惯性地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他人。
我们不断地向外界寻求爱和宽恕,但最终我们都遭受到失望的打击,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的不在外面,而是在我们的内在。
我们本来就是圆满的人,本不需要依靠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来生活,也不需要依靠他人的喜欢、给予或公平对待,才能得到自信和快乐。
你不必为自己没有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懊悔,也不必刻意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或是压抑自己,当然你更不必为别人没有认同你而生气。
事实上,你无法让身边的人都满意、都喜欢你,因为每个人的内心经验都是不同的。
确切地说,他人的内心经验决定了你在他心中的形象,你本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别人喜不喜欢你与你好不好,没有一点关系。
同样,你如果因他人对你的否定或批判而感到愤怒,这也是由你内心的经验所产生的,和对方没有关系。
唯一的关系,就是你和自己的关系。
你如此,别人也如此。
你对自己的看法常常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看法。
外在环境仿佛就是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
如果你讨厌某个人,就可能会找到这个人的很多缺点,你也许会说这个人自私、傲慢、虚伪或者丑陋。
但是你知道吗?如果让一百个人对这个人做出评价,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
你能说你的感受才是唯一的真实,而他人的感受都是错觉吗?事实上,你知道这个道理,但你不愿轻易改变。
不过有一点你也许不清楚,你讨厌这个人,与这个人本身无关,而是与你内心的感受和经验有关,而他只不过是勾出了你所讨厌的那个经验而已。
可能很久以前,这种经验就已经种在你的心中,只不过这个人就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你的感受。
而你对这个人的感受,完全是你内在的投射。
这一点也许令你很难接受:我讨厌某人或是认为他不够好,竟然是因为我内在有那个不够好的“我”。
同样,我喜欢某个人也是一样的内心投射过程。
从人的内心来说,你对人和外在环境的看法及感受都是内心世界的投射过程。
无论是讨厌喜欢,是悲伤喜悦,还是自责、焦虑、愤怒、恐惧……所有的内心感受,无一例外都是你内心经验的呈现。
你如此,别人也如此。
这好像很不可思议,但这绝不是为了证明你是一个不好的人,让你以此来责备或是惩罚自己,而是要让你看到这个真相。
当你看到这个真相时,你内心宽恕的大门便已敞开,所有的纠结与痛苦便会慢慢消融,而“爱”自然就会由内而发,你的内心会慢慢安定下来。
我们为什么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因为我们害怕自己会是一个不够好、没有价值的人。
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会失去爱,会孤独,这是根本的真相。
不幸的是,很少有人告诉我们:爱不在外面,它就在我们的内在。
我们学到的是先向外看,再来反观自己,借由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来衡量自己的好坏。
似乎别人看不起我或是不认同我,我就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一个失败的人。
这令我们无法接受。
于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喜爱,我们不惜放下自己的意愿,像橡皮泥一样,被捏来捏去。
我们不断改变自己的形状去迎合别人,可收获的却是怀疑、自责、恐惧和不安。
在这个过程中,橡皮泥不断地失去水分,直到完全干燥、僵硬。
可是,最后还是会有不喜欢我们的人。
因此,在这个当下,请停止一切压迫自己、迎合他人的行为,因为你早已是圆满的存在,无须任何人评价与衡量。
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对于我们生命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去怪罪他人,而是要自己承担起责任。
一切问题最终都要由我们自己来解决,别人不是为了对你我的生命负责而活。
所以,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浪费在改变外在的人或环境上,那只会不断地把我们的生命推向烦恼的深渊。
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意味着我们首先要从接纳自己当下的状况开始,这也是我们爱自己的基本前提。
不管外在境况怎样,要明白,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罢了。
如果我们不能接纳当下的状况,烦恼就会接连不断,要知道抗拒永远无法让我们内心获得安宁。
我们所抗拒的仍然是外在的人或环境,这只是在重复过去的模式,无法让我们获得成长。
不要以为接纳自己当下的状况就是安于现状,就是让我们不思进取或是坐吃山空。
事实上,当你开始用心去接纳自己的时候,改变已经发生。
就在那个当下,你的心开始恢复安宁,而其他部分的改变也自然会在机缘成熟时发生。
对于当下而言,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接纳,接纳 当下的状况,不管是好还是坏,一律平等地接受。
悲伤时,你就接受这种悲伤,不去抗拒它。
恐惧时,你也要接受这种恐惧,不去抗拒它。
所有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不要差别对待,就是纯粹地接受它,不抗拒。
如此一来,所有的不愉快自然会在无常法则中慢慢消散,取而代之的就是和谐与安宁,就像乌云尽管有时会遮住太阳,但终将会被阳光驱散,之后就是万里晴空。
我们需要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应该这样”“必须那样”的想法或者劝诫,只关注当下的状态就足够了。
人的生命本是自由、无所局限的,但这一切都只是从当下开始。
不要总是觉得生命还有所欠缺或是不圆满,事实上,我们内心的圆满与和谐是从不会附加任何条件的。
真正让我们感到欠缺或是不圆满的是我们的思想,是我们过去形成的旧思想在迷惑我们而已。
而这种思想本身也只不过是我们所选择的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
我们不清楚这种思想背后掩藏的,其实就是一种恐惧或者说贪求。
不管我们如何折腾,需要进一步看到的是,在恐惧或贪求的背后,是要寻求更多的“爱”。
我们一直认为爱在外部,是有条件的;但事实是,它一直就在我们的内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完全是无条件的。
正是因为我们内在有爱,所以我们才会拼尽脑汁去寻求,只不过我们找错了方向,把爱投射到了外在条件上——这话听上去有点奇怪,但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内在没有爱的话,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才是爱呢?又为什么会想方设法去改变外部的人或环境,来满足自己被爱的欲望呢?这一切只因我们内在早已存在那份爱,只是我们把本来就具有的爱打上了种种包装罢了。
我们需要看清这个真相:所有恐惧或贪求的背后都是一种对爱的诉求。
当我们不断地带着这份觉知去体察自己的时候,我们便不再那么茫然失措。
我们会发现,越是能看清恐惧或贪求,就越不受它们控制。
要清楚,我们无法通过改变世界、改变他人来满足自己,这个世界不只有我,也有他,还有无数的“他”。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整个世界将一片混乱。
每个人的责任不是为他人而活,别人没有义务和责任来满足你的期待。
即便是你的至亲爱人也不应为你负责。
你如此,别人也如此。
我们无法通过改变世界和他人来满足我们自己,我们只能改变对世界、对他人,甚至是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可以选择以爱的眼光来代替恐惧的眼光,重新去感知这个世界。
这不是在颠倒是非黑白,也不是在自欺欺人,而是以真相、大爱、客观的方式去观看。
也许你无法完全做到用爱的眼光看待一切,没有关系,这毕竟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愿望,并尽力去做,我们就会发现生命在不断地绽放精彩。
生活中,也许你还是会常常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或仇恨,要知道,不管是哪种糟糕的情绪,都是来自我们过去内心经验的诠释。
能够真正处理这些情绪的办法,不是逃避,不是压抑,不是自责,更不是讨伐别人,而是“接受”自己当下的情绪,这就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第2章 随时随地恢复平静的情绪平衡法 情绪平衡法简介 每当某种情景引发某种消极情绪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情绪的控制。
这时我们无法保持平静的心态,也不再是当下那个真实的自己,而会成为一个被引发的情绪木偶。
我们如何解释当下的情绪呢?是愤怒、恐惧、焦虑、失望、嫉妒、自卑,还是抱怨?情绪就只是情绪,要知道它并不代表你。
有时,也许你身陷交通拥堵;有时,也许你在超市排队结账,后面一个人抢在了你前面;有时,你的爱人或孩子因为某件事跟你唱反调;有时,单位里的领导或同事不支持你……你还会想到其他种种状况。
总之,你可能会有很多理由,来解释你当下的消极情绪。
但你的“有感而发”,只会让你处在消极情绪的笼罩中,使你无法去正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你急于处理当下的糟糕情绪,要么是想方设法讨伐对方,要么是自己强忍着把情绪压了下去。
但这两种方式,最后都会转变成一种“自我伤害”。
因为这两种方式都会在我们心中种下愤怒的种子,助长我们心中的嗔恨之心。
只有改变这种模式,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
任何一种消极情绪,其实都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们需要坦然地面对它,而不是压抑或逃避它。
同时,我们更需要收回向外攻击的长矛,因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来化解消极情绪。
运用七天情绪疗愈法,我们就可以既不压抑自己,也无须向外攻击,便有效化解自己当下的情绪,使心情恢复平静。
我们只要“看到”自己的情绪,允许并接纳这个情绪,它自然就会消失,就是这么简单。
第一步:看到情绪 首先,要看到(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有不愉快的情绪出现时,我们都要对此保持觉知。
如果是抑郁的情绪,我们就清醒地看到“我在抑郁”;如果是愤怒的情绪,我们就清醒地看到“我在发怒”;如果是恐惧的情绪,我们就清醒地看到“我有恐惧”……只是如此而已。
要知道,这个情绪根本上是源于我们内在的投射,外界环境只不过是我们内在的一面镜子,它只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对自己的不认同。
认识到这一点,不是说要让我们把所有的罪过都归咎到自己身上,好让我们去容忍他人。
倘若如此,那只会造成更大的压抑,无法让我们获得心灵的安宁。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遇到罪恶的、不道德的事情发生,或者有人正在做伤害我的事情,我要容忍或是听之任之吗?不!这绝不是我们要学习的。
任何一种会造成我们自我压抑的方法,都是有问题的。
要么是这个方法本身有问题,要么就是我们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维护正义或正当防卫是合理正当的行为,我们不该对此有所怀疑。
但是这里我们所探究的是,你的所为是不是真正有助于内心安宁的。
我们对于自己的所想所为,不应执着于某种结果,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平衡、平稳的心。
第二步:允许消极情绪存在 消极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它。
正像你不会害怕你的愉快情绪一样,你也不要害怕恐惧、愤怒、烦躁等情绪。
不管它是不是某种不愉快的情绪,它也都仅仅是你的一种情绪罢了。
所谓的好情绪与坏情绪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并无差别,一切都源于我们内心的区分。
第三步:不抗拒并接受情绪 “不抗拒”和“接受”是更进一步的“允许”。
这不仅仅是允许当下情绪的出现,而是带着对情绪本质的认识,允许任何情绪在任何时候出现。
情绪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从心理层面来说,它只是代表了内心的导引能量。
当我们感觉愤怒、害怕或是烦躁、抑郁时,这股情绪就会引导我们做出某些冲动的行为。
相反,当我们感受到舒服、满足等令人愉快的情绪时,就会被这股情绪引导去做些健康和积极的事情。
事情或积极或消极的结果,往往也是我们受到情绪支配的结果。
我们欣然接 受“好”情绪引导的结果,而憎恨或抗拒“坏”情绪作用下的结果,这只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转化我们所谓的坏情绪。
事实上,我们所谓的坏情绪,可以说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的出现,犹如十字路口的红灯警示,提醒我们要检查自己的认知或行为。
从心理健康的本质来说,引起我们任何一种不愉快的消极情绪,都是改变的契机,它让我们看到了内在的情结,促使我们去化解。
在生命不断的进展中,只要我们愿意和自己共处,愿意向自己的内在去观察,你就会渐渐发现自己的心越来越自由光明。
在这个纷繁多变的无常世界里,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
令我们情绪失控的因素,根本上说,来自我们的内心。
不去抗拒那个情绪,不再设法消除它、改变它,而是去接受它,你会发现,改变从那一刻开始已经发生了。
当我们的内心改变了,我们会发现眼前的世界也改变了。
第四步:释放情绪 小孩子在学走路的过程中,做父母的总是要先从引导扶持开始,尽管小孩子还是会摇摇晃晃,但这个过程是他学习的开始。
在他不断地尝试后,我们可以放开手,让他遵循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最终,他就完全可以平稳行走甚至奔跑自如了。
我们的情绪也是一样,它就像学习走路的小孩子,当我们了解了情绪的本质后,我们便可以正确引导并释放它,这个过程也要遵循情绪自身发展的规律。
小孩子在学走路的过程中,免不了磕磕碰碰,我们必须保持极大的耐心引导他、鼓励他,这样他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和兴趣,很快就能平稳行走。
如果我们训斥或是指责,只会让孩子变得恐惧和退缩,这将严重阻碍他学走路的进程——我们学习释放自己的情绪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
情绪平衡法的具体操练 日常生活中当你感觉紧张的时候,常常会有人告诉你要“深呼吸”,情绪平衡法就是一个运用深呼吸来调节消极情绪的简单方法。
无论出现的是哪种消极情绪,是愤怒也好、悲伤也好、烦躁也好、恐惧紧张也好……首先,你不要刻意给当下的情绪贴上“不好”的标签。
情绪就是情绪,本质上都没有分别。
当你觉察到某种情绪出现时,你可以用这个呼吸调节的简单方法,来转化当下的情绪。
如果出现的是愤怒,我们可以在心里把这个“愤怒”用“你”来代替。
比如,当你感觉到愤怒时,你可以在心里对你的愤怒说:“你来了。
” 同样,如果是“恐惧”情绪的话,我们也把这个“恐惧”用“你”来代替。
不管是紧张、焦虑、烦躁还是其他种种消极情绪,都用“你”来代替那个情绪。
当一种消极情绪出现时,我们便可以这样做: 吸气:我看到“你”的出现 呼气:我允许“你”的出现 吸气:我接受“你”的出现 呼气:我现在愿意释放“你” 当你吸气的时候,尽量慢慢地深深地吸气,直到你不能再吸气为
止,同时在心里默念:“我看到‘你’的出现。
” 然后吐气。
最好是吸气后屏住一小会,然后尽量有力地缓缓地吐出,同时在心里默念:“我允许‘你’的出现。
”如果想让自己更专注于呼吸所对应的句子,也可以闭上眼睛做。
余下的两个句子也是同理,吸气、呼气,默念对应的句子。
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你需要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找个安静的位置,一个无人的角落、楼梯间、卫生间都可以。
如果是领导正在批评你,无法离开,你可以低下头,闭上眼睛,在心理上离开他。
如果是正在和客户打电话,你可以暂时不去顾及他的咆哮,侧过头,把话筒拿远一点。
如果是面对不听话的孩子,你也可以侧过身,暂时不面对他的脸……总之,要暂时离开引起情绪的环境,即使是闭上眼睛,心理上离开也可以。
然后,你就可以按照上述的方法来做。
整个四句是一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做几轮。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运用这个方法时,最好是按照上述“看到、允许、接受、释放”的顺序进行,待你能熟练应用后,就可以依照当时的感受灵活发挥。
同时,每次做这个练习最好不要超过六分钟。
如果你还想继续,休息几分钟以后再进行。
当你运用这个方法来调节消极情绪时,有时情绪很快得到了缓解,但消极情绪也可能看上去没有什么明显改善。
这时,你不需要过于专注当下的效果,要知道,重要的是保持耐心去做这个练习,不要纠缠于当下的消极情绪,更不要去打压它。
消极情绪之所以还存在,一定还有它存在的缘由,所以不要急于消除它,我们必须接受这个呈现的过程。
也许这个消极情绪还会反复出现,但你同样要保持耐心,坚持进行练习,慢慢地这个情绪就会被化解掉。
就像学骑车一样,我们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能学会,总要有个过程。
只要我们保持耐心,努力尝试,最终就完全可以控制情绪,保持平静。
情绪平衡法是从内在出发的方法 从心理学投射的原理来说,我们的烦恼及痛苦究其根本是围绕在“关系”上,无论你的烦恼是来自亲密关系、朋友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还是上下级关系等种种“关系”,根本上来说,这些都只是映射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我们所看到的都只是自己内在的影像,就像计算机的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完全是系统内部的数据。
如果我们是一个和自己关系良好、善于接纳自己、热爱生活的人,那么眼前的世界在你看来,更多的是和谐与安宁。
反之亦然。
你的烦恼是什么呢?也许你会列出很多内容或原因,然而,你所认为的烦恼只是一个表象。
若只盯住表象下功夫,终究无法获得心灵的真正安宁。
因为你解决完一个甲,接下来你又会看到一个乙,再接下来,你又会看到丙、丁、戊……如此循环,你会发现生活中,你的烦恼总是不断出现。
你试图向外寻找安宁,但遗憾的是,你永远都会在寻找中。
原因很明了,因为我们内在滚雪球的模式没有改变。
对于内心安宁的获得来说,无论你遭遇的是何种处境,只要你停止当下头脑的纠结,便可以获得解放。
这完全取决于你是选择向外看,还是向内看。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所探究的是关于心理层面真正归属感的问题,而绝非是生存本能的正当诉求,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被那个令自己烦恼的表象所困住。
事实上,我们不能面对的是自己对此表象的感受。
如果我们想通过外在的某种改变,或是报复对方,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也是你的一种选择,本身也没有错。
但是你容易愤怒生气、焦虑抑郁的模式并没有改变。
情绪平衡法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可以从内心深处来化解我们的情绪模式,使我们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心灵的人。
我们不会去批判或者惩罚那些给我们带来愉快感受的人,相反我们还会向对方表达感谢。
但对于那些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我们常常会以种种方式去报复。
我们秉承爱憎分明的原则,但事实上,所谓的爱与憎,两者如同硬币的两面一样都存于我们内心。
这个情绪平衡法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
但你也不要把它视为消除消极情绪的灵丹妙药,一用所有的消极情绪都会立刻消失。
消极情绪的产生并非都是这么简单,程度往往也不同,所以处理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后文中,我们会循序渐进地介绍处理情绪的观息法、处理失眠的方法、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节方法,还有一个更深的情绪转化的练习。
第3章 深入调整情绪的观息法 在一呼一吸间改变情绪 生命在一呼一吸间舞动,每一刹那的呼吸都反映了我们当下的内心状态。
你现在的内心是什么状态呢?是好还是坏?只要觉察一下你当下的呼吸状况,便可以“身有体会”。
对于情绪而言,呼吸就像一个乐团的指挥家,也像一面反射实物的镜子。
它既可以掌控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会如实地映射出内在的情绪变化。
当呼吸平稳有力时,你会发现整个人都和谐通畅;当呼吸急促粗重时,你也会发现整个人都是焦虑疲惫的。
我们只知道呼吸维持了我们生命的存在,然而却不清楚它与我们内在的联系。
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是喘口气活着,而是活出爱与慈悲。
但现实是,无边无尽的烦恼总是袭扰我们的生命。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灵导师露易丝·海(LouiseHay)所说的:“无论我们出现了什么问题,其根本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们的思想。
”因此,若想让生命活出喜悦和安定,改变思想则是必然的。
对于伴随我们多年的思想观念,改变起来又谈何容易呢? 事实是,往往那个我们不能放下的思想观念,很可能就是造成我们痛苦的根源。
改变纵然是举步维艰,但只要我们有了改变的意愿,在那个当下改变就已发生。
呼吸,这个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却和我们的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心念的变化与情绪的起伏无时无刻不穿梭在呼吸间。
只要你认真地去觉知,你会发现当下的身心状况牵动着每一次呼吸。
换言之,你当下的呼吸品质,就是你当下的身心面貌。
改变一种观念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些让我们痛苦且无法自拔的观念。
否则,我们又怎会自讨苦吃。
然而,有一种途径,并不需要我们和自己的观念针锋相对,就完全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及观念,这就是“观察呼吸”——观息法。
也许你很难想象仅仅观察呼吸就能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二者听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但事实上,它们却是紧密关 联的。
呼吸不是来自过去,更不是源于未来,它是当下每一个鲜活的瞬间。
“当下”完全是真实与安定的,没有扭曲与偏颇。
借助观察呼吸,我们迷茫漂泊的“心”可以回归当下。
一旦我们的心处在当下,平静与光明自然会回归心灵的高地,进而瓦解造成我们痛苦的观念。
当下的心是真实无惧的,徘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只会使我们与淡定和从容渐行渐远。
我理解你费尽心思地想要找到一种方式保全自己,使自己不受到伤害。
但事实是,你内在的真我一直都是纯净美好的,它从未受到过伤害,也从不会受到伤害。
受伤害的仅仅是你持有的念头。
请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谴责自我上,更不要把责任的矛头指向别人。
你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而别人也仅仅是依照自己的心意在行事。
每个人都有权维护自己的心意,但这绝不是强加于人,你如此,别人也如此。
要知道,任何形式的强加于人都是在制造不平等,如此,怎能获得内心的平安与和谐呢? 你曾无数次地要求他人为你的情绪负责,可问题是,情绪是你自己的,你的情绪你自己都摆平不了,别人如何能做到呢?况且,对方和你一样都是深受情绪摆布的人。
你曾一再提醒自己不要做委曲求全的人,然而,如今你却又以同样的方式要求别人。
另一方面,不要为别人的喜怒哀乐而责罚自我。
每一次当你出现这种感受时,请提醒自己:“我不是他人情绪的主人,只有他人才是他自己情绪的始作俑者,而我仅仅是他人的一面镜子。
” 同样的道理,当你感觉到别人让你不开心的时候,也请你提醒自己:“我是我情绪的主人,只有我才是我自己情绪的始作俑者,而别人仅仅是我情绪的一面镜子。
” 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地,当你觉察到自己生出了消极情绪,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时,你就保持“平等心”。
平等心就是平衡、平稳的心,即不判断、不分析、不联想、不纠缠的心。
当愉悦的感受来临时,不期盼它持续下去;当不愉悦的感受来临时,也不期盼它赶快消失。
保持“平 等心”,将心拉回到呼吸上,观察一下你的呼吸。
当我们真的用心观察呼吸时,我们的身心则自然回归到当下的合一状态。
所有冲突、不安的念头及情绪都将被当下的光明驱散,而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正念自然会显现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之所以有情绪困扰,就是因为想得太多,思考得太多,以至于纠缠其中。
要停止纠结,就去练习观息法——观察你的呼吸。
呼吸伴随着生命的开始到结束,呼吸的品质代表着生命的品质,持续观察呼吸,心就会变得平静。
呼吸维持了生命的运转,为人体生命提供了基础的物质——“气”。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气”协调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明代的名医张景岳曾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是人体内一切体液和器官组织能够运动的推动力,是一种能源。
人体经由呼吸为体内聚集元气,进而在内在系统的主导下对能量进行分配供给,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
呼吸顺畅自然气息平稳,体内元气稳固。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呼吸所产生的气推动着心脏跳动,使血液输送到我们全身。
可以说,呼吸平稳,心跳就会变得有力,血液循环就会更通畅,而身心自然会达到和谐与放松。
中医上讲“气和血畅,百病不生”,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医治疗着重气息的调理。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紧张、焦虑或愤怒的时候,就会面红耳赤或是心跳加速,但是你可能很少觉察到,在那个当下,你的呼吸也是非常急促的。
不仅如此,事实上我们身体的任何一种反应,以及心理变化都与呼吸紧密相连,每一个细微变化都牵动着我们呼吸的状况。
身心一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一次情绪的波动,我们都能感受到心脏的不舒服,以及身体的紧绷。
长期受情绪困扰的人,他的身体一定是有病症的,中医的“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之说,完全诠释了这个道理。
从禅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观察呼吸,而不是其他,原因是有很多的。
呼吸可以释放压力,净化心灵,增强人的慧见,它可以使我们“回归当下”。
呼吸是简单的、容易觉察的,而且相比其他对象来说,是一个非判断、非思考的过程,比较不会引起人的贪恋和厌恶。
呼吸和心跳一样,是活泼和变化的,一呼一吸连接着心脏的跳动,完全是当下生命状况的缩影,而且观察呼吸是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掌握的。
观察呼吸会让呼吸回到自然,达到心定气和,百脉宁谧。
呼吸是当下发生的最真实的反应,当我们以“平等心”去观察呼吸时,我们的心和呼吸就会连接一体,处在当下。
而平稳的呼吸,自然会转化我们的情绪,把我们带入安静祥和中。
观察呼吸是静心的过程,持续地观察,可以让分离已久的身心自动融合,生命的本真就会自动显现。
总的来说,观息法就是透过观察呼吸净化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回归安详、平稳的生命本真,恢复平静的方法。
观息法的具体练习步骤 所谓的“息”就是当下的一呼一吸。
观息法就是以持续专注的心,如实地去观察(觉知、感觉)鼻孔处的呼吸进出,不做任何评判、思考、分析。
观息法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觉知”和“平等心”。
觉知:对当下发生的就只是“清楚、知道”而已,不加评判。
平等心:不执着、不纠缠、顺其自然的心,即平常心。
平等心,从练习的小范围来说,就是不评判、不思考、不分析、不
纠缠、不参与…… 正确理解观息法的练习,才能达到静心的最佳效果,进而消除我们的紧张、压力、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练习观息法时,首先要选择一个安静不会被打扰的环境,且不压抑沉闷,如果有窗户最好。
穿着最好是宽松舒服的。
接下来,找一处地方,不要是沙发或靠椅,如果床足够挺实的话,可以选择床,或者找一个坐垫铺在地上也行。
然后,以打坐的姿势双腿盘坐在上面,保持腰背挺直,合上嘴,闭上双眼。
当闭上双眼后,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以“平等心”的原则去观察(觉知、感觉)呼吸的进出。
对于当下的呼吸状况以及头脑中的念头,不做任何判断、分析、联想和纠缠,就只是如实单纯地观察呼吸。
如果是一次深的呼吸,你就觉知它是一次深的呼吸; 如果是一次浅的呼吸,你就觉知它是一次浅的呼吸; 如果是一次热的呼吸,你就觉知它是一次热的呼吸; 如果是一次冷的呼吸,你就觉知它是一次冷的呼吸; 如果是一次粗的呼吸,你就觉知它是一次粗的呼吸; 如果是一次细的呼吸,你就觉知它是一次细的呼吸; 如果呼吸经过你的左鼻孔,你就觉知它经过你的左鼻孔; 如果呼吸经过你的右鼻孔,你就觉知它经过你的右鼻孔; 如果呼吸同时经过两个鼻孔,你就觉知呼吸同时经过你的两个鼻
孔…… 这个情绪调节练习,需要我们用公正平和的态度去验证它的效果。
你要完全按照这个方法的要求去做,不需要掺杂任何其他技巧,就只是观察自己的一呼一吸,让呼吸顺其自然。
不管呼吸是快是慢,不管呼吸是跳跃的还是流畅的,不管呼吸是明显的还是不明显的,总之,不管你当下体验到什么样的呼吸现象,你就是如实地观察,以“平等心”的原则对待,不做任何主观的判断,就只是如此而已。
不要干扰自然呼吸的流动,让一切顺其自然,你所扮演的角色只是观察,就只是如实地观察自己当下呈现的样子,而不是你所想要的样子。
如果你在观察呼吸的同时,也注意到身体某个部位的感觉,或是头脑产生的某个念头,或是外界的某个声音,不用管它,保持“平等心”。
如果你的注意力完全离开了,跑到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是头脑产生的某个想法上,或是外界的某个声音上,你也要保持“平等心”,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仅此而已。
当我们保持“平等心”,持续地专注于呼吸时,我们就完全活在当下。
观息法不仅仅限于在静坐中练习,同样也适用于日常生活。
无论我们是在做事,在与人谈话,还是在闲暇的状况下,只要有消极情绪产 生,我们都可以随时提醒自己,将心放在呼吸上,保持“平等心”,只观察当下的呼吸。
这时,平静的心会变得更平静,焦虑的心会转为平静,因为一切焦虑、不安、愤怒等消极情绪在“当下”都无法兴风作浪。
虽然静坐观息的练习,会使我们的身心回到当下的美好时刻,但从生命的最高意义而言,活在当下应该是时时刻刻的。
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只要能更多地安住当下,我们也足以从不断出现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成为情绪的主人。
当某种情绪出现时,我们不会不知所措,而是能保持“觉知”,保持“平等心”,将心拉回到当下的呼吸上。
接着,内在的正念力量就会涌上心头,一切烦恼都将被快速、有效地化解。
观息法练习的指导原则 问:练习要做多长时间? 答:每次练习最好不少于20分钟。
问:每天做几次? 答:每天练习最好不少于两次。
问:少做或多做会不好吗? 答:练习多多益善,但要保持平等心,不贪求任何好的感觉,也不
排斥任何坏的感觉。
对于一般性情绪调节来说,观息法练习20分钟是一个基础的时间。
但对于有焦虑、恐惧、抑郁等症状的朋友,观息法练习需逐步增加到40分钟以上,最好能做到一个小时。
唯有练习时间足够长,才能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将深层的心理习性(消极情绪、心结)清理出来。
这种习性的浮现可能是心理上种种不愉快的感受,或身体上种种不舒服的感觉。
只要我们持续对浮现出的一切不愉快感受保持平等心,内心的习性就会像剥洋葱皮一样,一层层地被剥除。
习性去除了,心结打开了,焦虑、抑郁等症状自然就消除了。
起初练习观息法,我同所有人的感受是一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辛苦、很煎熬,时间过得非常漫长,一分钟就像一个小时。
但这种情况是我们一定要面对、要克服的。
当然,如果练习中实在难以忍受,我们可以调整一下姿态。
但凡还能忍受,就尽量不要改变姿态。
要了解,观息法练习绝对不是让你去忍受折磨,让你感受痛苦,这不是这个方法的目标,对练习中痛苦感受的忍受及保持平等心,会让你不断体验到感受的无常特性。
一切感受,不管是愉悦的,还是不愉悦的,都只是生起、灭去的无常变化现象,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而我们正是借由身体的感受作为工具,进而不断地体验无 常,了知无常的。
对无常的体验越深刻,执着心(习性)就会被去除得越多,平等心(平常心)就会变得越强。
平等心越强,我们自然就会变得更乐观、淡定。
问:我如何盘腿? 答:双腿自然盘起,挺起腰背,抬起头。
问:腰背可以靠着东西吗? 答:腰背不要倚靠任何东西。
问:手又放在哪里? 答:手怎么舒服,就怎么放,但是当手放好后,练习中就不要乱
动。
不用难为自己去仿照某种坐姿,比如,单盘坐或双盘坐。
练习的重点是觉知和平等心,而不是某种坐姿。
当然,如果你过去有练习瑜伽或是静坐的经验,那你可以保持以往的姿态,否则,自然把双腿盘起来就好。
如果你的身体因某种状况不能盘腿,那你可以平坐在椅子上进行,即便如此,你的腰背和头也最好不要倚靠任何东西。
问:练习中,观察不到呼吸了怎么办? 答:观息法只要求我们如实地观察(觉知、感觉)鼻孔的气息进出。
如果你感觉到的是明显的呼吸,就是明显的呼吸;如果你感觉到是不明显的呼吸,就是不明显的呼吸;如果感觉不到呼吸,也就是感觉不到。
总之,你感觉到的是什么样的呼吸,就是什么样的呼吸。
不需要刻意调整呼吸,自然地呼吸便是。
问:我可以在观息法练习中默数呼吸的次数吗? 答:不可以。
保持观息法的纯正非常重要。
我了解到有一些方法,让你在观察呼吸的同时也配合一些技巧,进而让你变得更专注。
比如,让你在观察呼吸的同时心里默数呼吸,或者是观察呼吸的同时心里默 念“呼”和“吸”等。
我有过类似的体验,虽然有时加入一些技巧可以让我们的心变得更专注和平静,但是专注和平静不是我们的目的,这只是一个附属产品而已。
观息法的目的是培养平等心,活在当下的心。
平等心越强,我们自然就越能成为一个专注和平静的人。
问:什么时间适合练习观息法? 答:任何时间练习都可以,都是在修身养性。
当然,如果情况允许,早晚各练习一次,每次保持20分钟以上。
长期保持这种习惯,整个身心都会获得巨大的益处。
问:练习中杂念不断,总走神该怎么办? 答:这是普遍的表现,在起初练习时,大部人会发现自己的心难以安定,会产生各种胡思乱想。
上一秒还在呼吸上,下一秒可能就跑掉了,心思就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片刻不得安宁。
是的,看看我们这颗心是多么躁动不安。
但不要沮丧,我们就是要通过观息法的修习,来修炼这颗躁动不安的心。
我们必须要不厌其烦地,坚定、坚决地、持续不断地专注在呼吸的进出上,只要意识到走神了,就再拉回到呼吸上,走神了,就再拉回来,发现陷入联想了,就不再去想,继续回到呼吸上,只需如此反复地练习。
经由一段时间练习后,我们就会发现虽然练习中还是会有各种杂念,但杂念会逐渐减少,且对我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杂念的影响越小,自然走神的情况也就越少,即使走神了也能很快地觉知,回到呼吸上,更好地专注于呼吸的进出。
问:如何检验自己观息法练习的好坏? 答:练习的好坏不在于你杂念的多少,也不在于你专注于呼吸时间的长短,练习的重点是“觉知”和“平等心”。
简单来说,只要你发现走神了,重新回到呼吸上就可以。
不要设法消除、阻止、控制、对抗一切念头、感觉、感受,让它们自由来去,保持平等心。
不必为了让自己不走神,而用力地控制注意力专注于呼吸,这会让你变得紧张,以轻松、用心、认真的心情专注于呼吸就好。
问:在观息法练习中,有时感觉自己好像不会呼吸了,有时又感觉 自己好像在控制呼吸,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 答:要牢牢把握“觉知”和“平等心”的原则。
在观察(觉知、感觉)
呼吸的过程中,不管你感觉到是什么样的呼吸现象,都只保持平等心,不思考、不评判、不控制。
简言之,你感觉到的是什么样的呼吸,就是什么样的呼吸,你只对实相保持觉知和平等心就好。
在练习过程中,如果感觉自己好像不会呼吸了,你就是觉知到好像不会呼吸了;如果感觉自己好像在控制呼吸,你就是觉知到好像在控制呼吸了。
总之,你在观察呼吸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是什么样的呼吸,就是什么样的呼吸,你不需要刻意调整自己的呼吸。
呼吸伴随着生命的流动,它一直在发生,你只要继续聚焦在当下呼吸的发生上便是。
哪怕仅仅是意识上知道呼吸的发生,但没有呼吸进出的感觉,也是如此。
问:观息法练习中身心会出现各种不舒服的感受是怎么回事? 答:随着练习的深入,身心一定会出现各种不舒服的感受,这是必然的。
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一切不舒服,这是观息法非常重要的部分。
事实上,面对、克服练习中所出现的一切不舒服的感受的过程,就是我们内心的净化过程,正如心理学上所讲的“呈现即是疗愈”。
当练习从10分钟到20分钟,再到更长时间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消极情绪、情结就会不断地浮现出来,我们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它可能是表现在身体的不舒服上,如身体的冷热、腿的麻痛、腰酸背痛、头晕头痛、痒、胸闷气短、身体颤抖、打嗝排气等。
它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不舒服,如紧张、焦虑、恐惧、烦躁、怨恨、自责、孤独、委屈、悲观、绝望等。
身体上的不舒服会带来心理上的不舒服,而心理上的不舒服又会加剧身体上的不舒服,我们会越深刻地体验到身和心的交互作用,进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这就是我们的痛苦。
我们不断地陷入对这种对抗、打压、排斥、贪恋、厌恶、纠缠的执着中,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断地重复、翻腾。
生活中会有各种痛苦,当一种痛苦出现时,你如何对待它呢?对于痛苦的执着,再加上心理上的厌恶、排斥、对抗、纠缠,会让你变得愈加痛苦,无法自拔。
但是如果你对痛苦保持平等心,不排斥它,不评判 它,不参与它,不和它抗争,你就会体验到痛苦就是一种单纯的痛苦,不足以将我们击垮,并且用不了多久痛苦就会过去。
练习中的实际体验会给我们带来感悟,带来改变。
我们会深刻地感悟到,最大的痛苦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内在,内心的执着才是我们最大的痛苦。
当我们放下执着,痛苦也就离去了。
经由身体上各种不舒服的感受,我们不断地保持平等心,坚定、持续地专注在呼吸上,逐渐我们会体验到不管是身体上不舒服的感受,还是心理上不舒服的感受,不管是哪种身心不舒服的感受,本质上没有不同,它们都只是从产生再到消失的无常现象,没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是永恒不变的。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如此,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自然现象,无常法则。
而我们就是要借助种种身心的感受作为工具,不断地体验无常,了知无常,对无常的体验越深刻,平等心就会变得越强,执着心、消极情绪及心结也就会被去除得越多。
问:我在练习中,总想追求一些好的感觉,消除不好的感觉,这样是不是不对? 答:是的。
随着练习的深入,某些时候,我们会有一些愉悦的身心体验及感受。
如果是这样,那很好,这就是我们当下的体验,活在当下。
但我们不贪恋它,不执着于它,因为这种愉悦的感受也是无常变化的,它会消失。
如果你执着于它,你就会痛苦,所以要保持平等心。
就像春天来了,我享受这种美好,春天过去了,我也平静地接受,不会执着。
同样,当有不愉悦的感受出现时,虽然我很不舒服,但我不会焦躁、悲观,不会陷入纠缠、执着,因为我知道这也是无常的,它会改变,会消失。
懂得顺其自然,我们才能拥有平稳、自由、快乐的生活。
问:练习中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感觉,可以改变姿态吗? 答:随着练习时间的增长,身体会出现种种不舒服的感觉,如腿痛、腿麻、腰酸背痛、某个部位发痒等,如果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令你实在难以忍受的话,那么你可以调整一下姿态,但是尽可能小幅度调整,能不动则不动。
假如腿痛了,你就伸伸腿,痒了,就抓一下。
一有身体上的不舒服,你就左动右动,你会发现,越动越想动,心就会变得散乱烦躁,变 得更难以专注于呼吸。
当然,在练习中发现腰弯下来了,可以把腰直起来,头垂下来了,可以把头抬起来,保持腰背挺直,也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
但是尽可能不打开腿,手不要乱动,更不要睁眼,这种约束会增强我们的定力。
随着我们持续地保持平等心,专注于呼吸,我们会逐渐体验到不管是腰酸背痛、腿痛腿麻、发痒,或是其他种种身体上抑或是心理上的不愉悦感受,都是无常变化的,都是会消失的。
问:观息法练习中极度的焦躁不安情绪如何应对? 答:当你的心焦躁不安时,可以借由快速深呼吸来舒缓一下情绪。
用力把空气吸进来,然后屏住几秒,再用力把它吐出去,如此反复做几次。
这种方法可以暂时舒缓你的情绪,但有时它未必能起到令你满意的效果,所以也不要对它有过高的期待。
如果起到了效果,那很好;如果没有,也不要沮丧、气馁。
做完几次深呼吸后,恢复正常呼吸,继续专注在呼吸的进出上。
不管深呼吸有没有缓解你的情绪,都不要再去纠缠它。
在每次练习中,除非你的情绪极度焦躁,否则尽量不去做快速深呼吸。
要了解,不管是多么痛苦的感受都是无常变化的,会慢慢消失。
所以,努力保持平等心,对一切不愉悦的感受、想法不纠缠、不批判、不管它、不理它,这就是顺其自然的最好做法。
问:观息法练习中是不是注意到头脑里的念头就是分心了? 答:观息法练习是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只是去观察呼吸,但是这并不代表你观察呼吸的时候,意识不到头脑中的念头。
你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呼吸上,而不是念头上。
意识到头脑中闪现的念头,并不代表你分心了。
只要你没有陷入对想法或情绪的参与、思考,没有纠结,那么你就没有分心。
头脑中所显现出来的念头是出现在我们意识范围内的,我们当然会觉察到。
这就好比我们的眼睛视线范围很广,当我们看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的焦点是在这个事物上,然而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也能在眼角的“余光”中看到很多其他的东西,这是同样的道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不管窗外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心只在当下书本的学习上。
观息法练习也一样,不管头脑里闪现出什么念头,我们的心或者说注意力只专注在呼吸上。
问:练习中有没有哪些常见的小问题是我要注意的? 答:
1.练习过程中,最好不要随意睁眼看时间。

2.不在练习中思考、分析、解决任何问题。

3.不要让自己陷入昏睡,如果发现自己出现瞌睡、昏沉的情况,就保持腰背挺直。
如何用观息法化解情绪 生活中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十有八
九,为此我们的心常常纠结紧张,产生消极情绪。
有时甚至事情没有发生但心理障碍已经产生了,我们会因此变得紧张不安,平添无数烦恼。
焦虑、紧张、嫉妒、怨恨、敌意、自责、恐惧等情绪接踵而来,令我们措手不及。
你可能认为是天不尽人意,或是外在环境、他人造成了你的烦恼,如果你仍是继续抱持着这种态度,那么你一辈子都会遭受无边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以平等心接纳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理念:任何事物及现象都不会让人产生紧张和压力,令人产生紧张和压力的是人们对事物及现象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
这也正是为什么经历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
看法不同,他们的感受自然也就会不同。
有时候,我们不能马上做到改变看法,或者说我们知道不该这样去想,但自己却做不到,这都没有关系,观息法能帮助我们。
它不需要马上改变什么,只是纯然地去允许、接纳你的情绪及想法的呈现,以“平等心”的原则,将注意力持续地专注在呼吸上,“心”慢慢就会变得纯净,我们的看法自然就会改变。
从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观点来看,宇宙万物本是圆满、和谐、俱足的,这当然也包括人。
爱、平静、健康、和谐、喜悦和美丽这些品质,是生命的真实本性,我们本可以自由自在、全心地爱自己,与自己和他人和谐共存。
但遗憾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心却被各种社会价值观分割成万道屏障,使我们学会了怀疑和猜忌,并变得忐忑不安。
接着我们又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彼此。
我们想要爱和认同,但却用错了方向,把爱和认同投射到了外在环境及他人身上。
我们都想从他人身上获得爱,获得认同,可得到的往往是焦虑。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焦虑、愤怒以及恐惧等消极情绪就是源于对爱的诉求。
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一直寻找的,其实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不畏将来,不念过去 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蒙蔽了我们的本性,让我们陷入了一波又一波的情绪波澜中。
我们尝试着改变些什么,想弄清楚事情的缘由,有时情绪会得到平息,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重复同样的模式,只是花样不同而已。
观息法可以让我们停止纠结,停止胡思乱想。
当专注在呼吸上的那一刻,我们的心就处在当下,不再对过去悔恨纠结,也不再对未知的未来感到恐惧、焦虑。
让心持续地处在当下,当我们的心慢慢恢复平静,情绪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当内心平静了,情绪消散了,想想看,你的看法会变成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答案在你心中。
我们过往的生活经历给心灵打了无数的结,这些结制造了无数的难题和紧张情绪,因此整个身体和心理结构都会变得非常紧张。
虽然我们努力地调节自己,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心的最深处仍在不断地打结,仍在不断地产生无尽的烦恼,所以我们总是无法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人活着就是要忍受各种情绪的折磨吗?不!这绝不是生命的真实本质! 然而,要如何解脱情绪的左右,让自己活得安详自在呢?这就是观息法的宗旨,这个方法帮助我们进入身和心的真实本质,实际体验身心结构的实相,从体验中了知我们的心是如何产生无尽烦恼的。
我们无尽的烦恼是从何处产生并且不断增长的呢?我们不了解内心深处发生了什么事。
虽然你不想要痛苦,但是你还是在受苦。
虽然你不想要痛苦增长,但痛苦还是在不断地增长。
这已经成为我们的行为模式了。
我们必须进入心的痛苦根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这种习性或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进入痛苦的根源并不是让你去体验痛苦,而是当痛苦表现出来的时候,让它自然流露,不去干扰它。
诚如老子所讲:“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 找回“自我疗愈”之道 我们的身心本就具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当我们不去干扰这种自然疗愈的秩序,只是遵从情绪本身的表现时,我们本身的能力自然就会疗愈伤痛。
例如,如果身体上有些小伤口,我们会贴创可贴,如果是更大的 伤口,我们也许会到医院请医生为我们用针线缝合;但无论怎样治疗,真正让我们的伤口重新愈合的是身体本身的能力,药品或者是针线缝合只是避免伤口感染而已。
身体是这样,心灵也是一样。
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遵循于自然,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它就是如此。
这个“自然”包含着和谐、整体的意思。
人是宇宙中的一个粒子,同时也是一个小宇宙,也必然在这个“自然”之道中。
我们对自己一直在做些什么呢?抗拒情绪的表现,抗拒身体的表现。
我们想让自己平静、放松,但我们却一直做着背道而驰的事。
看看我们是怎样对待情绪的:转移、控制、抗拒、分析、判断、解决,结果让我们陷入了无限的纠结中。
在心理咨询中,我时常会对我的来访者强调心灵的神奇。
我们一直在打压、抗拒心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及想法。
然而,与情绪纠缠的结果使我们体会到,这样做并不能让我们变得好受。
相反,我们感受到的是更强烈的冲突。
这其实是心灵在暗示我们:“这个方式是不对的。
”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我尝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能让我变得好受些,不再有那么多焦虑和紧张等消极情绪呢?”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一直在抗拒自然,抗拒我们自身的“自然疗愈”之道。
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消除负面想法和情绪,然而我们不知道,负面的想法和情绪表现的过程,恰恰也是释放的过程。
但是我们却在极力地压制它们,不让它们出来。
虽然释放的过程让我们很痛苦,但这就像切开身体上的脓包一样,是必要的。
因为我们知道,脓水出来,我们就会感到轻松,就会恢复健康。
用观息法了解你自己 所有的圣人先贤都说,要了解自己。
他们之所以能被称为圣贤,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通过探究自己内在的实相而了解自己。
要了解自己不可以只限于知识上,这样是没有用的。
在我进行的心理咨询个案中,70%以上的求助者都具有高学历、高文化水平,可见知识不等于心态。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不该发脾气,但我们还是会发脾气。
我们知道自己应该这样,不该那样,但是我们却做不到。
这不代表我们道德素养低或者 说意志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我们有心结。
要实际地了解自己,让自己解脱,破除有碍于身心健康的“执着心”,观息法练习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当我们认同身体、心理结构或是某个想法为“我”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执着心,造成无边的痛苦。
观念是观念,痛苦是痛苦,我是我。
当你认同身心并对它产生执着时,你就开始紧张,开始打心结,开始产生痛苦。
仅仅在知性上或感情上认识到并没有用,我们必须亲身探究自己的整个身心,必须从表层深入心的深层。
观息法会帮助你从经验上探究整个身心。
如果你想从经验上探究实相,那么必须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而不是专注于外在的对象。
呼吸,就只是单纯地呼吸。
如实地观察它,是我们探究身心实相、化解消极情绪、净化心灵的重要工具。
观息法的核心原则是“平等心” 我们的痛苦是共通的。
生气、焦虑、担忧、愤怒、仇恨、恶意、攻击、抱怨、批评、嫉妒或者恐惧,不管是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痛苦,情绪就是情绪,痛苦就是痛苦,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你不需要去区分它。
当你生气时,你需要去分辨你是为什么生气吗?因孩子不听话而生气?因爱人不关心自己而生气?因工作不顺心而生气?因人际关系不好而生气?还是因买彩票没中奖等而生气呢?生气就是生气,本质上没什么两样。
由消极情绪所产生的痛苦也一样,痛苦就是痛苦,人类的烦恼和痛苦是共通的,处理的方法也是共通的。
观息法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在练习时,你必须与当下你所体验到的呼吸以及身心的表现同在。
无论你的身心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你都只是允许它、接纳它,不去纠缠它,保持觉知,以平等心的原则对待,以平等心的原则观察呼吸。
这个方法适用于每一个人。
因此,我们可以持续地去练习这个方法,不断地净化我们的内心,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更多安详和快乐的人。
活在当下——练习观息法的结果 我们一直在说“活在当下”,但要如何“活在当下”呢? 口号人人会说,然而只有真正置身于“当下”,我们才会切身感受到当下带来的真实与安定。
“觉知”和“平等心”正是我们通往当下的途径,你绝不可能绕过它们而直接进入当下。
借助观察呼吸发展我们的“觉知”和“平等心”,这并非静坐练习中的专属品。
既然是修心,修炼当下,那它更应该用于日常生活中。
当下绝不属于某一个时刻,而是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 生活中的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胡思乱想。
我们的心不是沉浸在往事里忽悲忽喜,就是飘到对于幻想出的未来的兴奋或恐惧中,完全迷失在贪恋、嗔恨的执着中,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却视若无睹。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当下这一刻才是最具真实意义的。
请记住:世上本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丧失当下。
过去已经消失无踪,无法重来。
未来更是扑朔迷离,无法掌控。
只有当下才是我们活生生的“存在”。
倘若我们仍像以往一样迷失在过去和未来,这只会使我们重蹈过去的错误,无法实现未来的梦想。
如果我们发展出当下的觉知力,就能止住过去的洪流,而未来自然会像绿油油的青草随风飘扬,一切都将随因果而生。
活在当下是顺其自然的根本之道。
大树刚挺,但在大风之中却易折断,小草柔弱,但却可以随风舞动保全自己。
自然界的万物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拥有和谐,保全自我。
人如何能跳出这个自然法则呢?因此,只要我们发展出“觉知”与“平等心”的能力,就能很好地安住当下,在顺其自然的法则下,我们便可以活出和谐与安定。
因此,我们需要方法,来发展“觉知”与“平等心”,如此,才能使我们真正进入当下,而观察呼 吸,就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借由对呼吸的观察,我们的心自然就会落实在当下。
要修炼活在当下的心,必须观察你的呼吸 呼吸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联结的纽带,将心放在呼吸上,可以使我们潜意识的部分浮现出来,尘封的创伤及阴影都将逐一显现在当下的光明之下。
它们仿佛是驻扎在黑暗里的吸血鬼,一旦暴露在阳光下,必将灰飞烟灭。
相反,真理、爱与智慧的真我将随之显露,为我们照亮当下的人生。
在我们存活的每一刻,呼吸都在自然地发生着。
也许有时我们会有意识地以某种方式控制呼吸,或是暂时停止呼吸。
但是更多的时候,呼吸在我们没有任何意识提醒的状况下,仍然继续运作。
经由对自然呼吸的觉察,不管是呼吸的长短、粗细、深浅、冷热或是快慢,都不去做主观判断和调整,只是保持“觉知”,保持“平等心”,隐藏在潜意识层面的愤怒、仇恨、抱怨、恐惧等消极情绪,渐渐地都将在观察呼吸的当下一一暴露出来。
对此,你仍然就只是保持“觉知”,保持“平等心”,不去理睬这些消极情绪,让它们自由来去。
如此,呈现出来的消极情绪就被化解了。
消极情绪神出鬼没,往往不和我们打招呼,就偷偷地溜了出来,令我们防不胜防。
我们常常无法化解,甚至还会掉进情绪的乱流中。
庆幸的是,呼吸使它们无处遁形,因为呼吸就是我们内心状态的一面反射镜。
当内心平和时,呼吸规律平稳;当内心焦躁不安时,当我们恐惧、愤怒、焦虑、紧张或是激动时,呼吸就会变得急促粗重。
因此,只要我们时常去觉察当下的呼吸,便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状态,从而保持“觉知”,保持“平等心”。
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真正落实在当下,一切焦躁不安的情绪都将慢慢消失。
因此,要修炼当下的心,就必须发展出“觉知”和“平等心”。
有意识地觉察呼吸,这种练习渐渐地就会成为我们对呼吸的自然觉察,成为一种习惯,而我们的心自然也就能安住当下。
静坐观呼吸是发展“觉知”与“平等心”的基础;但若要同时发展出广泛的觉知与平等心,则必须经过生活的磨炼,只有生活才是我们心灵的实验室。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提醒自己,随时保持“觉 知”,保持“平等心”,觉察当下的呼吸,让这种有意识的对呼吸的觉察,慢慢发展成我们的一种习性,发展出一颗活在当下的心。
第4章 远离失眠:安然入睡的方法 睡眠是情绪的镜子 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基础。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睡眠可以缓解我们的身心疲劳,休整身体的各项机能,从而使我们的身心保持活力。
睡眠是生命最自然的事情,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可以说,我们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莎士比亚把睡眠比作生命宴席上的“滋补品”,也有人把睡眠比作“健康银行”,只能定期储蓄,不能随意透支。
睡眠也可以成为“情绪的镜子”,它能映照出我们情绪的变化,情绪平稳时睡眠质量好,焦虑紧张兴奋时则难以入睡。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
我们挖空心思地追求金钱、事业、地位和爱,但却很少考虑改善自己的睡眠。
如果我们不把睡眠当回事,那么睡眠也就不会把我们当回事。
婴儿不会失眠 我们很少听说婴儿会失眠。
排除饥饿和身体的疾病外,婴儿可以说睡就睡。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婴儿阶段成长起来的,但现在的我们,却很少有像婴儿般的睡眠,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说随着我们的成长,睡眠的能力在倒退吗? 这并不是事实。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不把生活和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到晚上,尤其是带到睡眠里的话,那么即便不会有婴儿般的睡眠,也完全可以拥有深度的好睡眠。
然而,我们的头脑多年以来形成的思考习惯,总是会在夜晚或者睡觉时派上用场。
我们常常希望把烦心难过的事在睡前处理掉,可结果却是没完没了地思来想去,使自己更加焦虑不安。
我们很少会意识到,当我们的头脑在反复纠结的时候,自己已经掉进了负面想象的怪圈中。
可想而知,一个人如果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下,如何能睡得着觉呢? 80%以上的失眠是心理因素所致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经常失眠、多梦、早醒或是难以入睡呢?可以 说,除了极少数特殊的身体疾病或是外部环境因素,80%以上的失眠,
都是我们的心理因素所致。
除了保持健康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排解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等情绪,才是解决失眠的根本之道。
导致失眠的六种心理因素 在解决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心理学界总结出的导致失眠的六种心理因素。
●害怕失眠 因为害怕自己会失眠而失眠的人,在生活中不在少数。
这种担心只不过是因为之前的失眠经验而产生的一种恐惧心理。
每当到了晚上,他们就会害怕自己重蹈失眠的覆辙,进而想方设法让自己晚上能睡个好觉,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他们越是过分关注自己的睡眠,就越睡不着。
越睡不着,就会越焦虑。
越焦虑,越难以睡着……恶性循环,结果害怕失眠就真的失眠了。
●手足无措 研究发现,失眠问题的出现,很多时候是因为在此之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应激性事件,如失恋、夫妻吵架、家庭暴力、领导批评、客户投诉、考试落榜、扣奖金、被辞退、好友绝交等。
很多人在遭遇突发事件的刺激后,情绪无法调整,以致手足无措、胡思乱想、情绪焦虑,进而波及晚上的睡眠。
●做梦有害论 有一部分人的失眠是“做梦有害论”的错误认识导致的。
他们往往认为梦是对人体有害的,是睡眠不好的表现。
还有的人担心,噩梦是一种预兆,预示着会有祸事发生。
这种担心做梦的心理直接影响了睡眠。
事实上,做梦是人正常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潜意识的一种活动表现。
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睡眠中是会做很多梦的,但能被我们记起的仅仅是上升到意识层面的一小部分,很多深层的梦境往往无法被我们记起。
可以说,只要是一个活人,就一定会做梦。
如我们上面所讲,梦是潜意识的活动表现,而潜意识是人类灵感和 智慧的发源地。
形象地说,如果一个人希望和潜意识沟通,那么梦就是获得潜意识灵感和智慧的桥梁。
不仅如此,学会对自我的梦境进行解析,有助于很好地排解心灵的困扰。
现代心理治疗的历史就是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始的。
所以,要正确看待做梦,不要抗拒这种自然而又神奇的生命现象。
●自责内疚 由自责心理引起失眠的人,在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
这些人经常会因自认为错误的言行或事件而责备自己。
尤其是在睡觉前,他们会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放映那些令自己后悔自责的画面,结果自然是辗转难眠。
●紧张期待 很多小孩子,每到六一儿童节的头一天晚上,都会兴奋得睡不着觉。
其实类似这种期待心理,我们成年人又何尝没有呢?但让自己睡不着觉的并非只有兴奋的事,生活中或是工作中需要自己第二天去完成的事情,会令一部分人出现紧迫感。
这种紧迫感会导致他们睡得很不踏实。
另一方面,还有担心睡过头而误事的心理。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早醒或是易醒等睡眠障碍。
●童年创伤的再现 童年创伤导致的失眠是一种比较顽固的问题。
有的人童年时遭受过恐吓、重罚、亲人亡故、性侵等创伤,出现了怕黑夜而不能入睡的情况。
虽然这些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后,一旦遭遇某种类似的创伤性刺激,就会使得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
除了上述六种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还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引发的失眠,但不管是哪种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都有解决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主要介绍在日常生活中,由消极情绪所造成的失眠的处理方法。
用观息法来治失眠 在心理辅导中,总会有学员这样问我:我已经很久没有睡过好觉了,有什么办法能治好我的失眠呢? 我说只要做好观息法就能治好你的失眠,不仅如此,你还会比过去睡得更好。
无论是从我曾经失眠、焦虑、抑郁的经历来说,还是从我多年从事心理咨询的经验来说,观息法绝对是上乘的修心好方法,不管你是焦虑、恐惧、抑郁、失眠还是受到其他种种心理因素(情绪)的困扰,只要你正确地坚持观息法的练习,情况就会越来越好。
那么,我们该如何用观息法来改善睡眠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当你躺在床上之后,就将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呼吸上,保持平等心。
就像进行静坐观息法练习一样,持续观察呼吸。
只要我们坚持这种静卧方式的观息法练习,睡眠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虽然操练非常简单,但是要想做好这个方法,达到改善并消除失眠的效果,我们必须了解以下几点。

1.不要把这种静卧观息法当成一种能让自己入睡的工具。
如果你带着让自己入睡的目的心去观呼吸(观息法),那是不对的,这往往会让你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睡眠,导致无法持续、安定地专注于呼吸,无法保持平等心。
当你一边观呼吸,一边又在关注自己有没有睡意时,结果会怎么样呢?20分钟、30分钟、一个小时后还没睡着,也许你还可以保持镇定,但当一个小时过后还没睡着时,你就会开始变得焦虑、烦躁,结果怎么样呢?你多半是很难睡着了,即使入睡,多半也是质量很差的浅睡眠。
所以,不要期盼睡眠,不要把观呼吸当成一种“安眠药”,你就只是纯粹地观呼吸,不做任何思考、想象。
对一切想法、感受,不管是多么不好的想法、感受,你都一律不参与、不管它、不理它,保持平等心。
如果 走神了,就再回到呼吸上,又走神了,又再回来,如此坚定反复地练习。
当我们能持续地保持平等心,专注于呼吸,心就会安定、平静下来,而当心平静了,我们的睡眠就会自然发生。
睡眠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不需要用力干预。
当我们去期待、去用力时,是在做着相反的事情,这会让我们变得焦虑、烦躁。
很简单的道理,人在焦虑、烦躁的情绪下怎么可能会睡得着呢?只有平静的心才会进入睡眠。

2.在静卧观息法练习中身体可以动吗? 在静坐观息法练习中,我们要求尽可能不要乱动,而在这种静卧观息法练习中,身体可以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调整姿态。
但是,有时频繁、过多地调整身体姿态会让自己产生烦躁的情绪。
要有觉知,当你意识到自己冒出烦躁的苗头时,就尽可能减少动弹,持续、坚定地专注呼吸,持续地伴随在呼吸上。

3.如果我做静卧观息法也一直睡不着怎么办? 正如我们讲过的,不要把这种静卧观息法当成入睡的工具,如果很长时间过去了,还是没睡着,那就没睡着吧,坦然接纳当下,保持平等心。
即使你整晚都没睡着,你也要尽可能地让心保持安定,不要焦躁,持续地关注在呼吸上。
退一步来说,如果你真的整晚都没睡着,但你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观呼吸,你会发现,你第二天的状态也不会变得糟糕。
相反,如果你进而陷入焦躁,那你第二天的状态一定会变得非常糟糕。
良好的睡眠对我们的精力及身体状况的恢复自然很重要。
但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是,睡不好觉所造成的糟糕状态,不单单是没睡好觉。
更大的负面影响是由此产生的焦虑、烦躁的情绪,这种长时间的消极情绪,对我们的伤害则是更大的。
这种焦虑会强化我们对睡眠的执着,越执着,就会变得越焦虑,越焦虑就越睡不着,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
4.如果在静卧观息法过程中,很难专注呼吸,很烦躁的话怎么办? 我们首先要摆正练习的态度:我做这种静卧观息法,不是为了让自己能睡着觉而是纯粹地在观(专注)呼吸,不做任何思考、想象,不期待任何感觉、效果。
特别是放下对睡眠的期待,我所讲的期待,不是说你不该有这种期待之心,有这种期待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我的意思是,你一边在观呼吸,一边又在关注自己的睡眠,这会让你变得不耐烦,变得焦虑,而如此烦乱的心怎么可能让你入睡呢? 在心理辅导中,有一些焦虑、失眠困扰的学员会不自觉地陷入这种错误的期待中。
他们的确在认真练习静卧观息法,但是“劲儿”用错了,变成了期待,变成了执着,这反而会让他们变得烦躁,难以专注呼吸。
如此下去,怎么能睡得着呢?所以,要保持觉知,一方面是不去期待睡眠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如果心变得烦躁,难以专注呼吸的情况时,要及时调整当下的状态,这时你可以侧卧观(专注)呼吸,不管是左侧卧还是右侧卧都可以。
但是,只要你确定好一种姿态后,就尽可能不要乱动,就像静坐观息法练习时一样,身体不要乱动。
这种约束会增强你的定力,而定力的增强会使你更好地保持平等心,专注于呼吸。
这样一来,心就会平静下来,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当心平静了,往往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睡眠。

5.我通过静卧观息法睡着了,但是睡眠时间没有达到八个小时。
良好的睡眠不一定需要八个小时,特别是对于有冥想、静坐修习的人来说,即使四五个小时的睡眠也能获得饱和的休息;相反,质量差的睡眠,即使达到八小时以上,也难以带来身心的放松和修整。
很多人会执着于八个小时的睡眠概念,其实,这是相对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状态下,身体对睡眠的需要都会不同。
更重要的是,睡眠的情况也是变化无常的,比如,你昨天比较疲惫、劳累,所以睡了八九个小时,但也许你今天就很放松、平静,晚上睡了五六个小时就睡饱了。
有个俗语叫“春困秋乏夏打盹”,这也很好地说明了季节对人的睡眠影响。
应用案例 摆脱失眠、焦虑:我学会了令我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方法 我是一个有严重睡眠障碍的人。
2007年,因为家中发生了一些事情,导致我有一段时间入睡困难,感到很痛苦。
有一天,我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称人每天应该在晚上11点钟进入睡眠状态,否则肝得不到休息,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
这则消息更加重了我的心理负担。
之后,我每天早早地就躺在床上,强迫自己早点入睡,可是越着急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着急。
每天入睡都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折磨。
时间一长,我对睡眠产生了严重的恐惧,看见床心里就不由自主地紧张、害怕。
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上郁郁寡欢,本来很高兴,突然一想到晚上的睡眠,情绪便会一下子低落下来。
后来发展到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先后看了不知多少位医生,都说我是心肾不和,还有的说是心阳气太重。
汤药、中成药、西药不知道吃了多少,都不见好转。
听说北京有一家中医院治疗睡眠不错,我专门坐火车去看病,带回一堆中药,吃完后还是无济于事,睡眠障碍越来越严重,发展到一停药就几天几夜睡不着觉。
要不是因为孩子还小,我早就想结束这种痛苦又没有质量的生活了。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微博上知道了李宏夫老师,看着网上的资料,我感到李老师的心灵训练方法似乎会对我病情有效。
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我联系了李老师,并订了他的心理训练课程。
我提前预约了李老师做辅导,刚开始和李老师通电话时,没有感觉到什么,但随着练习的持续,我慢慢感觉到晚上对睡眠的恐惧感减弱了,自己能睡着了。
这让我增强了信心。
每天坚持静坐(观息法),从不间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自己晚上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好了,有时一觉睡到天亮都会浑然不觉,早晨起来感到神清气爽。
再后来李老师又指导我如何破除执着,接受自己的各种情绪。
学会这个方法以后,感觉过去一直压在心里的消极情绪一点一点被拔出来了,人感觉很轻松平静,内心慢慢地升起了一种喜悦的情绪。
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和谐。
感谢李老师挽救了我的生活,挽救了我的家庭。
观息法太好了,虽然心理辅导结束了,但我学会的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却会伴随我一生,使我终身受益,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第5章 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节法 不要痴迷或排斥任何一种情绪体验 如何远离人生中的不愉快及痛苦呢?我们一直在为此寻找答案。
有的人看到了真相,而更多的人却一直在苦苦追寻中。
他们曾无数
次以为达到了某种要求或是具备了某些条件,就会无忧无虑没有烦恼。
但事实是,即使实现了他们所谓愿望的时候,他们很快又发现,他们还是有痛苦,还是不愉快。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就是我们无法放下贪恋、执着的心。
我们的心总是习惯痴迷于或者排斥任何一种情绪体验。
倘若我们以一颗觉知的心接纳所接触到的现象或感受,我们就能完全沉浸在当下的平静中。
当下即是喜悦,所有的不愉快都是我们的心对已经发生的过去的悔恨,或是对还未发生的未来的担忧。
我们的消极情绪会伺机被一件事情或一句话牵动出来。
当情绪出现时,你如何应对呢? 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介绍过两种主要的情绪调节方法,一种是处理突发情绪的情绪平衡法,另一种是净化内心的观息法。
在本节里,我会为你进一步指出平稳内心的操练方法。
这并不是一种新的方法,它就是观息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延伸应用,你只需要把握观息法练习的两个要点——觉知与平等心,随时观察当下的呼吸即可。
因为是生活中的灵活操练,所以你不需要像基础练习那样盘腿、静坐或是闭上眼睛。
当一种消极情绪向你袭来时,你可以运用情绪平衡法来调节,也可以搭配观息法练习。
比如,你遭到了某种不平等的对待,某件事令你感到愤怒、焦虑,或者是你遭到了老板的批评,和同事发生了摩擦,抑或是你和爱人、孩子发生了不愉快……如果当时的情绪非常激烈,难以平复,你可以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个无人的角落、楼梯间、卫生间都可以。
这时,你可以首先运用情绪平衡法,针对此时的情绪: 吸气:我看到“你”的出现 呼气:我允许“你”的出现 吸气:我接受“你”的出现 呼气:我现在愿意释放“你” 反复使用情绪平衡法,情绪得到基本的控制之后,接着就将心落在呼吸上,观察你的呼吸。
保持觉知,保持平等心,即使消极情绪仍在持续或是脑海里浮现出了其他的负面想法,也不要去理睬它们,让它们自由来去,就只是对此保持平等心,感受(观察)当下自然的呼吸。
你会发现,消极情绪会在呼吸间慢慢消失。
这种搭配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发挥,情绪平衡法的重复次数,观息法的持续时间都可以按你自己当时的感觉灵活安排,直到你感觉情绪已经完全平复下来为止。
停止制造“万一”的想法 你是否曾无数次给自己提出“万一”的可怕问题?“万一失败了呢……”“万一他要离开我……”“万一孩子被坏人骗了……”“万一这次考试又不及格……” 倘若如此,请停止这些灾难性的想象。
请保持清醒,你的恐惧仅仅是你对自己所制造出的思维的认同而已。
我了解,万一想法的背后只不过是你想设法躲避未来的灾难。
然而,在未来还没来之际,你已把当下的自己推进了焦虑和恐惧的深渊中。
不管你当下如何未雨绸缪,要清楚未来是无常变化的,你无法掌控。
况且未来对现在的我们而言,不过是虚幻的。
去想象虚幻的未来,难道可以让我们当下心安吗?我反而认为,未来倒像是我们惩罚当下的一个幌子,仅仅一个想法就已造成了我们当下的恐惧。
万一的恐惧只是一个想法,是一部你自编自导的科幻剧而已。
尽管它是如此吸引我们,但是你要保持清醒,这一切只是你自己虚构的。
请停止一切扰乱内心平静的行为,不断地去觉察自己当下的呼吸,无论是多么可怕的想法,或者多么紧迫的问题,都将你的心先专注在呼吸上。
保持平等心,不去理睬它,不去解决它,更不要试图去寻找什么答案。
因为那一刻,头脑在情绪的控制下,只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使你越陷越深,又怎么能把实际的事情处理好呢? 如果这种强烈的担心情绪仍持续存在,你可以首先进行情绪平衡法的操练。
深深地吸气,在心里对那个令你担心的情绪或想法说:“我看到了‘你’的出现。
” 接着缓缓地用力呼气,同样在心里对那个令你担心的情绪或想法说:“我允许‘你’的出现。
” 然后再深深地吸气,在心里面对那个令你担心的情绪或想法说:“我接受‘你’的出现。
” 再继续缓缓地用力呼气,继续在心里面对那个令你担心的情绪或想法说:“我现在愿意释放‘你’。
” 以上四句是一个回合,你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状况,做上三五个回合。
如果担心的情绪缓解了,那就是真的缓解了;如果没有明显缓解,不用急躁,仍然觉察当下的自然呼吸,保持平等心。
一定要记住,不要和头脑抗争,那只会令你内心越来越混乱。
只要你持续地专注于呼吸,保持平等心,不去抗拒、不去纠缠那个情绪或问题,不去寻找什么答案或安全感,内心自会慢慢平静下来,回到当下的真实处境。
而我们也自然就知道了该怎么从容理性地处理当下的事情。
如果你常常问自己:“我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你会发现,你现在的问题,也只不过是对明天的、后天的或者是更远的未来的种种忧虑。
但真实的情况却是,你此刻并没有真正的问题,即便有,你当下也可以处理得当。
未来对我们来说是无法预知的,因为它本来就是无常变化的。
你如何掌控和预知自己的未来呢?这只不过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
想想看,现在不也曾是你过去的未来吗?有没有出现你所担心的万一呢? 当下的我们具有力量和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应付好当下的事情。
你无须提前担忧、焦虑,因为在未来,自然会有鲜活的资源使我们应付好那个当下。
万一的想法似乎已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
借着这个假设的命题,我们反复地自问自答,让自己陷入不安或是受害者的角色中难以自拔。
殊不知,这完全是我们一手编导的虚幻景象。
为何我们总是去思考万一的问题呢?说到底是对自我的怀疑。
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值得拥有安定,是否值得拥有爱。
遗憾的是,我们的思考只会加重自己的怀疑与恐惧,因为我们所假设的万一命题没有答案,只会有更多的万一……我们天真地认为万一的问题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这只不过是自我怀疑所制造出来的衍生品而 已。
如果我们一味地去专注万一的问题,只会掩藏问题的真相,并且什么事都做不成。
事实是,只要我们看到万一的背后不过是对安定与爱的一种诉求,转而带着觉知的心去关照这一切,那么这种自我怀疑的思想便自然得到安抚了。
当头脑混乱的时候,不要陷入逻辑思考 我们似乎已习惯了用逻辑思考来解决各种问题,但这对于追求心灵平静的人来说,却是一个无底深渊。
尤其是在我们焦虑混乱的时候,逻辑思考只会令我们更加迷惘和不安。
你如何看待头脑的逻辑思考呢?你可以为巩固或支持某个观点而不断进行逻辑推理,但是对于许多问题来说,同样的逻辑推理又会转而制造出反对的理由。
你可以进行哲学争辩,也可以进行逻辑推理,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永远没有答案,因为这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超出了一切头脑逻辑。
看到一栋房子时,你知道它一定是某位建筑师设计的;看见一幅画时,你知道它也一定是出自某位画家之手。
好像一切事物的背后都有个创造者,你会以此为依据,进行合乎常理的联想推理。
但同样的依据又会使你陷入自我逻辑的混乱中。
如果按“一切事物的背后都有个创造者”来推理,那又是谁创造了创造者呢?头脑可以不断地进行回溯、推理,甲是由乙创造的,乙又是由丙创造的……无止境地一直推衍下去,最后问题还是一样。
头脑无法解释最初的那个X是怎么来的。
不要指望用头脑的力量来保护心灵的安宁。
头脑只会不断地给我们提出问题,然后在那里自问自答。
当一个分析驳倒了一个假设后,接着又会提出另一个如果或万一——它就是这么没完没了的。
因为头脑只会看到恐惧和不安,虽然它总是美其名曰地辩护说,是为了我们的安危着想。
但结果是,我们还是会感到不安和不足。
在心灵归属的层面上,我们需要看清我们的头脑,但不要排斥它,也不要憎恨它。
它不是存心如此,因为连它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运作特点。
我们只需保持觉知,停止无休止的思考,持续去聆听、去观照这个思考背后的欲求和不安,我们自然就会从梦境中清醒过来,安住于“存在”中。
以往我们总是以判断、分析、思考来辨认自我的存在感,好似不思 考的我,不能称之为“我”。
为此,我们信奉“我思故我在”这套逻辑。
但可悲的是,这个我一直在寻找中,因为思考的我,永远都只徘徊在过去和未来的虚幻中,它看不到当下。
它就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使人无法安宁下来。
如果我们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宁,就必须改掉过去用思考来解决烦恼、痛苦的习性,停止头脑无休止的逻辑思考。
“我在故我知”才是生命的真相。
这意味着不去思考、推论、处理或总结,就只是去持续地观照(观察)那个想法或感受。
慢慢地,那个思想之流就会停止,所有混乱的状态也将不复存在,而真知也自然就会呈现出来。
这正是老子所教导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
觉知为内心的淡定保驾护航 觉知和平等心二者相互关联,犹如阴阳两面。
如果没有觉知,就不会有平等心;没有平等心,也就不会存在觉知。
当我们不断提升觉知力的同时,平等心自然就建立起来了,我们就会更多感受到内心的安定。
觉知的力量——回归当下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痛苦是一种不觉知的状态。
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自己的矛盾冲突中,完全没有安住当下。
因此,你所要做的就是保持觉知。
” 觉知就是,你完全能意识到当下发生了什么,你也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在干什么,你就“在”当下的那一时刻。
当愤怒正在发生时,假如你保持觉知,认识到自己在愤怒,愤怒就会慢慢消失,因为不清醒的人才会愤怒。
如果你处于当下,情绪就会在瞬间转化。
因为所有的消极情绪都来自妄想,来自对下一刻的想象或是对过去的纠结。
当你将心安住于当下的这一刻时,你是清醒的,妄想停止了,胡思乱想就没有了,而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所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苦,叫作“不清醒”。
反观我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呢?人在当下,但心却总是徘徊在过去或纠结于未来,从而错过了当下的幸福时光。
一个不懂得活在当下的人,他的生活怎能井然有序,他的内心如何能获得安定和喜悦呢?要想改变这种习性模式,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来修正。
觉知就是我们通往当下的途径。
觉知就是关注当下的存在。
这并不是说你要做一个超然脱俗的圣人。
对于一个平凡人而言,享有更多的自由和喜悦是基本的权利。
只要我们持续地发展觉知力,就能更多地享受到当下带来的喜悦。
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着重谈到了调节情绪的观息法练习,这是基础的也是核心的练习。
经由观息法的操练,我们可以发展出一定的觉知 和平等心。
但若你想随时随地保持心境平和,或者更好地提升自己的

标签: #能干 #数据库 #python #什么用 #公司 #工部 #cnc #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