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读宋词,wps截图快捷键ctrl加什么

快捷键 0
06今日书屋czrbcf@ 春来读宋词 □米丽宏 春天,太辽阔,太丰盛,太铺张、太汹涌。
那些希望,筹谋,萌芽,绽放,一波一波,从心上马不停蹄而过。
一切都激情昂扬,一切都匆匆忙忙。
有时,简直会落入一种被剥夺意志的亢奋中。
凡事应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我们的心也一样,需豪迈飘举,也需温柔沉静。
那么,在春天里,读一读宋词吧。
词如凉凉春水,汩汩潺潺,滋润心灵。
奔突的春日躁动,被安抚,被熨平,被稳妥地点化为安静的思考,让你参悟:春天不只有向上的奋发,也有向下的沉潜。
不只有激情的奋斗,也应该有短暂的喘息。
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词,情感兴趣大多不在仕途经济,而在绿窗情致;它掀开心灵隐秘的角落,给你看它的柔婉幽深,清丽伤感。
当然,它也有山呼海啸般的波澜壮阔,让你潇洒超脱;也有杏花春雨般的细腻婉约,令你柔肠百转…… 春天,打开一卷《宋词三百首》,让我们从头读起,不为功名,不为富贵,只为怡情静心。
读宋词,宜清晨。
于晨光浸染的阳台上,面向朝阳,朗朗地、娓娓地,渐渐情思入境。
如与知音对面而坐,高山流水,汤汤洋洋。
心中块垒,如冰融水,如云化雨。
时光的流转,曾经遗失的那些美好,从你的发声里,溢出来,又返回去,悄悄濡染着你,感动着你。
读宋词,宜朗朗高声。
遇仄声,自然折一下,降下来,利索回收,短促有力;遇平声,毋庸刻意,调子就势伸出去,扬出去,余音绕梁,铿金鸣玉。
三五成句,四六成行,长长短短,平仄错杂。
不是歌唱,恰是歌唱。
有一种美,视觉上惊艳,可引目光;而读诗词,则放任情思于云之上,于水之下,吸引灵魂,紧紧跟上。
一阕读完,但觉诗意润心,唇颊留香。
辛弃疾对春天说:“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谁都要想方设法留住春天,不让一春虚度;否则,即如苏东坡所言:“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让春天从身旁悄悄溜走,该多么懊悔!可每个人都会有“闲愁”啊,“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情深不断,相思难寄。
若问那愁绪呀,又恰如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奈何聚散匆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所以欧阳修道:“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转眼间,春去也。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嗯,对的。
也许你错过了一棵树,回头,说不定能遇到一片林。
人生遭遇,福焉?祸焉?谁能说得清? 既然世间万物都在变,与其关心那些看不到的,不如珍惜眼前所有,活在当下。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可是离别总是难免的,词人吕本中,将离别之情,一股脑儿推给江楼月,“恨君不似江楼月”,“恨君又似江楼月”,弄得这月升也不是,落也不是,亏也不是,盈也不是。
诗人在玩月亮的盈亏,我们在赏诗人的才情。
这个世上,有太多美好的文字,美好的唐诗,宋词,跟它们共处一小会儿,便能进入一个不一样的空间。
让自己从喧嚷的春天,短暂消失一下,穿越到古典中去。
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也是一种享受。
春天的好时光,就这样如锦如绣,一点点绣进我们的灵魂里。
借着这清词丽句,你会看到宋时的京城,开封城内青楼画阁、茶坊酒肆、勾栏瓦子。
灯火通明的绣户珠帘中,飘出管弦丝竹;那婉转歌喉吟唱的,便是我们手中一卷卷的宋词啊。
词谱散佚,幸而词的骨骼,还在。
它们如珠如玉地温润,润泽着我们的春天,我们的心。
乡村的美丽与痛苦 □梅玉荣 以《天行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刘醒龙,其作品倾向于关注底层与乡村。
《一滴水有多深》是作家历时三年的艰苦写作,成就的一部以“乡土乡村”为主题的长篇散文。
在记忆与现实的时光交错中,作家如歌如泣地抒发着满腔的乡土情结。
全书分为八章,分别题为《心有结菩萨敲》《地理属于情感》《像诗一样疼痛》《寂寞如重金属》《意识形态的煤》《在记忆中生长》《非苦不是灵魂》《故乡路要回家》。
每章各有侧重,如关于神迹的探讨、人们对城市与乡村的复杂情感、乡村给人带来的疼痛之感、煤炭及与之相关的苦难人生、前生后世的浮想深思、记忆里难解的乡土血脉深情等,作家以富有哲思 与诗意的文字,深层次地思考与追问城市与乡村的关联,殷切地呼吁对乡土乡村的人文关怀。
这本书是有针对性的,针对那些轻蔑乡村、轻薄乡土、轻视乡民的现象和人群。
刘醒龙反复强调着灵魂,呼唤着灵魂的寻找与回归。
他说,乡土是灵魂的栖息地,乡村灵魂再执拗,也改不了幽暗阴沉的垂垂老者风范;城市是欲望在地理上所能达到的顶点,乡村只是人的家园;没有乡村,独舞的城市就会成为倚门卖笑的那一类女子;一个人常识再渊博,乡土都是每时每刻都要打开重新温习的传世经典;……从这些令人警醒的句子里,能感受到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
作家倾情描绘乡村,从幼 年时从关闭的土洞里无端逃脱的小刺猬,女赤脚医生和瞎子三福的故事,三峡地区大山深处取水女子的悲惨命运,到牛街女子传说中的美貌和实际生活的艰难,爷爷的雇工生涯与林家大湾情结,无不娓娓道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极富地域特色的鄂东风土人情画卷。
这些故事穿插在诗意的描绘和理性的思考中,增添了作品的厚度与力量。
乡村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令读者不断地反思并领悟:何处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何处是人的灵魂的栖息地。
在极度的眷顾和难舍的依恋中,还有深沉的叹息、无尽的怅惘,更多的,是一种揪心的疼痛感。
作家满含怜惜地说,香樟生长在乡村 时只是一道风景,在城市里则成了一种纪念;他心怀希望地说,作为母亲的乡村从不绝望,连一分钟都不肯耽搁,明智田野里还有残雪碎冰,就开始一点点地寻觅那希望的地米菜;他无比动容地说,在每一条通往乡村的回家路上,唯有跪行才是最深情的表达……一滴水有多深?每个人都是源自乡村的一滴水,离开了乡村,水最终会疼痛、失血,直到干涸。
刘醒龙说,“作为自然,乡村像诗一样美丽;作为人生,乡村像诗一样痛苦”。
美丽与痛苦是本书的主线。
全书语言或朴实或华美,时而如小溪般潺潺流淌,时而如大江大河般汹涌澎湃,整体跌宕起伏,收放自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意。
“雪有雪线,诗有诗经”、“万丈绝壁竟然依靠着一株大树,只要一声断喝,崖头上就会摔下冷汗般阵阵水滴”、“乡村的孤独是那样绝对,让事事都能一分为二的哲学彻底失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品咂之余,满口余香。
责编:张楚藩电话:23567732018年3月16日星期
以“雷锋”为题材的连环画 □廖增伟 雷锋,原名雷正兴,湖南省人,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57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8月15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年仅22岁。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随之,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
各种文艺形式把握时代主旋律,塑造雷锋形象,宣传雷锋精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话剧《雷锋》(1963年)、电影《雷锋》(1963年)、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1963年)、诗歌《雷锋之歌》(1963年)、纪念邮票《J26向雷锋同志学习》(1978年)等等。
连环画界自不甘落后,从1963年到1990年,全国共出版发行了50多种以“雷锋”为题材的连环画。
雷锋题材连环画的创作、出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连环画史上创造了一个“之最”:同一题材,版本最多。
连环画的艺术创作形式丰富多彩,有线描、水墨、国画、木刻、钢笔、毛笔、黑白、彩绘等等。
参与创作的都是大连环画家,如董洪元、汪观清、费声福、林锴、戴敦邦、陈惠冠、赵明钧、钱贵荪、韩伍、董辰生、刘国辉等等。
我收藏许多以“雷锋”为题材的收藏品,小到书签、邮票,大到书籍、宣传画、瓷器、连环画等。
我最喜欢的是连环画:
一、《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解放军画报1963年版,吴敏、高山绘画,32开。
故事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模范共青团员、优秀的共产 党员雷锋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忠于革命事业的光辉思想和高贵品质。
这本连环画画面线条优美流畅,细腻生动,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该连环画在全国首届连环画评奖中脱颖而出,荣获绘画类二等奖。

二、《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辽宁美术1963版,王真、刘馗、李子纯、金岩、房英魁、姚洪发、赵明钧、徐思绘画,64开。
书中有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题词,并有一张雷锋的照片。
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表现了雷锋公而忘私,爱憎分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这本连环画凝聚着艺术家的大量心血,他们都饱含激情,在方寸之间着意挥洒,定格了一个个永恒瞬间,为我们留下一幅幅美好回忆。
该连环画在全国首届连环画评奖中荣获绘画类三等奖。

三、《雷锋小时候的故事》(见下图)少年儿童出版社1964年版,杨永青绘画,40开。
故事讲述雷锋小时候帮助乡亲劳动等助人为乐的故事。

四、《雷锋》人民美术1963年版,费声福等绘画,48开。
这是最早出版的《雷锋》题材的连环画,弥足珍贵。
该连环画介绍了雷锋的一生。
该书在艺术表现方面,文字精练生动,绘画精湛传神,唤起人们学习雷锋的美好记忆。
以上这些作品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和传播,越发洋溢着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正气和情感,至今仍然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和感染人的力量。
冈察洛夫忧伤而徒劳的爱 □李春辉 阅读冈察洛夫的传记有两件事特别醒目:一是冈察洛夫放弃了自己的那份丰厚遗产而给了哥哥,他要以自己劳动所得来维持生活,故而他长期担任政府公职,直至55岁因病退休,他的全部长篇小说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写出的。
冈察洛夫一直忍受着上班与写作争夺时间的痛苦,他一定深深后悔自己年轻时的冲动。
二是冈察洛夫终身未婚,仅仅徒劳无功地谈了几次恋爱。
他多年里一直爱恋着尤尼娅·德米特里耶芙娜·叶弗列莫娃,但是她却成了别人的妻子。
冈察洛夫只是偶然才有点艳遇,他自认是爱情上的残废。
1855年,43岁的冈察洛夫狂热地爱上了伊丽莎白·瓦西里耶芙娜·托尔斯塔娅,他成为了这位美貌聪颖的女子的坚定的爱慕者。
冈察洛夫写给托尔斯塔娅的信,是一部完整的爱情小说,是爱的自白,是灵魂的忏悔录。
伊丽莎白·瓦西里耶芙娜两年后嫁给了一名英俊的军官,这对冈察洛夫而言是一次沉重打击。
冈察洛夫对托尔斯塔娅的爱情,为他创作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女主 角奥莉加提供了大量素材,作家的感同身受使他创作出了奥莉加的迷人形象,写出了一曲爱情的绝唱。
1859年,《奥勃洛莫夫》刚刚发表,年轻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写下了一篇激烈的长篇论文《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他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故事内容“:奥勃洛莫夫在第一部中躺在沙发里;在第二部中,他到了伊林斯基家,爱上了奥莉加,她也爱上了他;在第三部中,她发现自己错看了奥勃洛莫夫,于是他们就分了手;在第四部中,她嫁给了奥勃洛莫夫的朋友施托尔茨,而奥勃洛莫夫却娶了他所租的房子那里的房东太太。
这就是一切了。
”其实这个精彩的故事梗概只需要补充一个结尾即可———房东太太给奥勃洛莫夫生了一个儿子,奥勃洛莫夫被房东太太照顾得过于肥胖,最终中风死去。
奥莉加收养了奥勃洛莫夫的儿子。
恨铁不成钢的杜勃罗留波夫指责道“:一切奥勃洛莫夫在对待女人的态度上,也都要弄出可耻的样子来。
他们简直就不会恋爱,而且也不知道在爱情中可以找寻一些什么, 正像他们平常在生活中一样。
”这一点我是不能同意的,农奴主奥勃洛莫夫与奥莉加的恋情,写得非常完美与真挚,奥莉加以初恋的全部力量和美好感情爱着他,爱情使奥勃洛莫夫心旷神怡。
他放弃心爱的奥莉加,原因要复杂得多。
他自认庸碌无能,怕无法承受奥莉加的火热的爱情,他对待恋人未来的幸福有强烈的责任感。
奥勃洛莫夫最终在房东太太怀中过早地死去,当我读到纯洁、温柔而善良的奥勃洛莫夫被葬在郊外,他的妻子、朋友和仆人深切地怀念他的时候,我是忍不住要流下同情之泪的。
杜勃罗留波夫盛赞女主人公:“奥莉加,就其发展来说,她是俄国艺 术家在现代俄罗斯生活中,仅仅能够找到的最高的理想。
”的确,奥莉加的形象真实而丰满,结尾处她收养奥勃洛莫夫儿子的举动,最让我们感动,说明她心底里没有忘记昔日所爱的人,她用心培养奥勃洛莫夫的儿子,不让他成为父亲那样的悲剧人物。
皮萨列夫认为奥莉加“爱得朴素和专
一,不虚情假意,不耍心眼儿,不拘泥 于礼节,倾听良心和理智的呼声,在容许的范围内甘愿为自己的感情作出牺牲。
”两个真心相爱的人没有最终走到一起,但伟大小说家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结尾,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心是最为善良的。
冈察洛夫晚年在长篇论文《迟做总比不做好》,多次谈到了《奥勃洛莫夫》,他不满地提及:“人们多半认为奥勃洛莫夫就是我,客气地责备我这个作者懒惰,说什么这个人物就是我以自己为原型写出来的。
”作者极力否定主人公的自传性,我读了两本冈察洛夫传记,感觉奥勃洛莫夫与冈察洛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奥勃洛莫夫至少是作者的精神自画像。
《奥勃洛莫夫》是公认的世界名著,屠格涅夫曾经说过“:纵然到了只剩下一个俄罗斯人的时候,他都会记得奥勃洛莫夫的。
” 1980年上映的苏联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用电影手段讲述了奥勃洛莫夫的一生,一百多年过去了,奥勃洛莫夫和奥莉加的爱情悲剧依然令人心碎。
■书边摭拾 摩登,曾是淫女的代称 □曾楚楠 摩登,是英语modern的音译,指现代的、合时的、新奇时髦的事物或习尚。
茅盾在《劫后拾遗·五》中说“:王先生,你这话就不大摩登了。
这年头儿,识时务者为俊杰。
”老舍的《四世同堂》的四十三章中也说“:她的服装与头发脸面的修饰都还是摩登的,没有受娼妓们的影响。
”如今,摩登家具、摩登服饰、摩登女郎等等,更成为不少人为之倾心、追逐的目标。
不过,如果从语源学的角度上讲,恕我要说一句亦许会大煞风景的话:摩登的本义是指淫女!必须郑重声明的是,这不是我的“专利”,而是佛典中明明白白的记载,而且和佛教中地位极高的“阿难尊者”有关。
我国佛寺的大雄宝殿中,一般都塑有释迦牟尼像,旁边则有两位比丘立像,这是佛的两位弟子。
“年老的名 ‘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尊者’。
佛涅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初祖。
迦叶涅以后,阿难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参见周叔迦《佛教基本知识》)而据《楞严经》卷一所载“:阿难因乞食次(按,指化缘),经历室(,后世多作“淫”),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席。
躬抚摩,将毁戒体。
”这位“摩登伽女”的幻术、咒语,竟能使佛教的二祖心魂迷荡,几乎失其“戒体”金身,也确实够厉害的了。
至于她为何与“摩登”沾边,原因无他,她本属古印度的摩登伽种族,梵语为matan-ga,故音译为“摩登伽”,省称为“摩登女”或“摩登”,所以说“,摩登”曾经是“淫女”的代称。
《楞严经》中这则故事太富有传奇性了,因此到后世,擅于猎奇的文 士,特别是剧作家、小说家自然不会放过它。
明·徐渭(号青藤)的《翠乡梦》第一出就写道“:当年西天那摩登伽女,是个有神通的娼妇,用一个谣咒,把阿难菩萨霎时间摄去,几乎儿坏了他戒体。
”稍后的屠隆则在《昙花记·超度沉迷》中说“:任他天女,觑为革囊;岂放摩登,毁吾戒体。
”到了凌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一,他甚至用调侃的语气说“:似是摩登女来生世,那怕老阿难不动心。
” 语言文字,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语词由褒义变为贬义或由贬变褒,例子不胜枚举。
就说本义是助长声势的“推波助澜”这个成语吧,较早出现的是隋·王通《中说·问易》篇,中有句曰:“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显然,文中将“推波 助澜”和“纵风止燎”(鼓动大风而想止息燎原大火)并举,是带有“贬”的意思。
而明·叶盛《水东日记·〈诗林广记〉参评》则谓:“义山(李商隐)固是用事深僻之开先,杨大年诸公亦推波助澜。
”李诗“用事深僻”,是个人的诗歌风格,很难用“好、坏”加以评价,故这里的“推波助澜”无所谓褒贬,属中性词语。
而现当代名家秦牧《语林采英·妙语如珠》说:“精彩的语言,在这里就起了加强浓度、推波助澜的作用。
”很明显的,这里的“推波助澜”又成为纯粹的褒赞语了。
同一个成语,竟包含了褒、贬、不褒不贬三种涵义,以至旨在促进汉语规范化的《现代汉语词典》在为“推波助澜”条目释义时,亦要审慎地说“: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发展,使扩大影响。
”括号内的文字,基本上界定了该成语属贬义性质,但“多指”而不是“全指”,又给愿意将“推波助澜”作为褒义词的人留下充分的余地。
参照这一高明的做法,笔者将标题中的“原是”改为“曾是”,意在表明:摩登,曾经有过不光彩的涵义,且与新义无涉,如此这般而已。
民国时期的连环画 □王吴军 民国时期,连环画开始以比较规范的形式在中国出现,当时,连环画俗名“小人书”,它的正名叫“连环画”或“连环图画”。
不过“,连环画”这个名字在先。
民国时期,连环画流行起来后,人们看到这是一种既有文字又画满“小人”的书,于是,才被形象地直呼为“小人书”了。
其实“,连环画”这个名字更有道理,因为,这种书是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把一幅幅图画连续起来,按照先后顺序来表达故事的前后过程,所以称之为“连环画”,更能展现出它的特征。
不过,连环画的雏形并不仅仅是在民国时期才有的,连环形式的图画早在五代时期就有了,比如五代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用一连五个画面,描绘了韩熙载夜宴宾客时纵情声色的前后五个场面。
宋朝的木版《妙法莲花经》的插图,也是连环形式的图画。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各地单张连环形式的年画开始流行,这种年画连续起来描写一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贴在墙上,饶有风趣。
民国初期,各种单本石印画刊纷纷涌现,如天津的《醒华》和《醒俗》画刊,北京的《浅说画报》和《图画日报》,上海的《点石斋画报》和《大共和星期画报》等,这些画刊看图知事,周期又短,既好看又通俗,极受读者的欢迎,这种画刊就是连环画的前身。
民国时期连环画的产生,来自古典小说的“回回图”,所谓“回回图”,是明清以来古典小说的插图,它是每回一图,或每回多图,甚至每页一图,这种插图俗称“回回图”。
回回图也是连环画的雏形。
1925年,上海的世界书局看到了连环画具有巨大的市场,于是就率先 创造出第一套连环画册,并在书上写上了“连环图画是世界书局所首创”这句话。
于是“,连环图画”这个名字就问世了。
世界书局出版的这第一套连环画册,将图解式的文学变为用文字说明的小画本。
就这样,连环画直接从回回图蜕变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世界书局出版的第一套连环画包括六种,都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有《三国志》《水浒》《西游记》《封神榜》《说岳全传》和《红楼梦》,这套连环画的绘画者是陈丹旭,他因此成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第一位画家。
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这第一套连环画中的《连环图画三国志》分二十四集,每集三十二幅图,总计七百余幅图,其画法采用的是国画笔法,绘制十分精美。
尤其让人感兴趣的是,这第一套连环画的封面上明确写着“男女老幼,娱乐大观”八个字,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连环画的大众通俗的艺术方向。
这第一套连环画问世以后,一炮打响,使得连环画一下子成为当时的热门读物。
民国时期,随着连环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些专门从事连环画创作的画家出现了。
他们的风格各异,擅长的题材也不同,比如,陈光谥擅长喜剧和闹剧连环画的创作,梅华(颜梅华)和红叶精于江湖武侠题材连环画的创作,严绍唐专门从事历史故事连环画的创作,另外,还有沈漫云、赵宏本、赵三岛、钱笑呆、毕如花、张令涛、水天宏等,他们在连环画的创作方面各有特长,为当时无数的读者迷恋与热爱。
然而,民国后期,连环画因为走红而开始粗制滥造、胡编滥造、拉长故事、画技低劣,走上了歧途,开始渐渐衰落。

标签: #驾照 #安全员 #c2m #资质 #多核 #细胞 #中文 #carb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