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副刊连载2014

开头 5
年11月4日责编黎延玮美编李若晗邮箱dhbdushu@ 60年代(四) C08 上/期/回/顾现在的影视作品里那个年代的孩 子,人人一身军装。
其实“文化大革命” 前期,孩子的穿戴并非独以军上衣能领 风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知青被欢送踏上远去的列车的时候,是一身军绿色服装,有军帽但无帽徽、领章,胸前一朵鲜红的大花,垂下的绢条上印着“光荣”两个字。
知青们自备军帽,还在军挎包上郑重地绣上鲜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军服已经普及,神秘感便转移到军服的真假之上,发展到极端时,马路上常有突然的“抢军帽”事件发生,当然这必是被识货的人看出是真军帽。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 移。
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政府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
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
在当时,有一部分青年是“满怀热血”地投入到这场运动 中,所谓“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
一些人为表示扎根农村的决心,甚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有的到天安门广场、烈士纪念碑前宣誓;有的不顾父母劝阻,从家里偷出户口办理迁移手续。
但更多城市青年是被强制离家、迁往农村的。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分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分虽然也是务农,过得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他们的状况与“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
知青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当然无法继续接受正常的知识教育,文化 生活也几乎没有,但他们干农活也很卖力,为建设农村、建设边疆出大力、流大汗。
许多知青甚至付出了生命。
1970年,广东兵团围海造田,遇到台风袭击,为保护拦海大堤,兵团战士手挽手跳入海中,筑成一道人墙。
台风大潮过后,海面上浮起数百具男女知青肿胀的尸体。
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1979年一二月份,上海发生部分知识青年要求返沪回城请愿活动,其中2月5日至6日,发生部分知青在铁路上海站共和新路道口坐轨拦阻火车事件。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1969年,原南京五中66届 高中毕业生任毅,在江苏江浦 下乡时,目睹知青普遍的情绪 低落、茫然和惆怅,熬了一夜, 谱写出《我们家乡》:“告别了妈 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 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沉重的 修
地球是我的命运……”这首 歌曲在全国知青中迅速传开, 有人模仿列宁评价《国际歌》的 口吻说:“凭着这首《知青之 歌》,你可以在全国知青中到处 找到朋友,找到吃,找到住。
”不 知怎么,后来这首歌竟传到苏 联,并改称为《中国知识青年之 歌》,国内随即将其定为反动歌 曲。
1970年2月,任毅被捕入 狱,后来被判处有期徒刑10 年。
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 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 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 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 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 知青文学。
然而,更多的知青 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他们在
90年代的下岗潮中更 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 裁减而失业。

(8) 端午女 上/期/回/顾呼兰河是北中国一条著名的河,是松 花江最长的支流,清朝人西清撰写的一部地方志《黑龙江外记》中叫胡兰河。
一条河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是命定了的。
呼兰河影响过一个小姑娘,使她产生了要去远方的想法,这就是居住在呼兰县城东南的萧红。
呼兰河距张家南半里路,但萧红出生后从来没有去过,直到祖母去世,家里来了许多亲戚,也带来了许多小孩子,她才跟随着比她大的孩子走到呼兰河边,走得头上出了汗。
童年的萧红,那时她还叫荣华,大名叫张迺莹。
她吃惊地看到一条大河从不可知的远方浩浩而来,奔涌到眼前后,又汤汤而去。
她抓了一把沙子扔进水里,那河水连波浪都没有,沙子不见了,水依然东流。
她吃惊地向远处看,远处是茫茫的柳条林,再向远看,一切莽莽苍苍。
她在二十多年后写道:“我不晓得这河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走了几年了……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这条河流从此刻真正地进入到一个人的心灵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河 流奔腾不息,就是远方的远方,就是未知的一切,就是一切朦胧中等待自己的陌生。
远方,就是从此刻进入一个懵懂孩子的视野,日后,她的命运就如这流水一样,曲折回旋,远离故土,再也没有回头。
我到达哈尔滨是八月底九月初,正是中元节前几天。
下午我坐上了往哈尔滨机场的航班,探访萧红之旅开始了。
这个偶然选择的日子充满了生命的暗喻,萧红是端午出生,而我是中元节将近来访,漂泊一生的萧红的灵魂一定会在中元节回到故乡,回到她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
我好像是要跟着她的灵魂把她生命再走一遍。
萧红出生在1911年的农历端午节。
这是闯关东的张家的第六代了,呼兰城东南龙王庙对面的张家大院,已经荒凉了许久,这个叫荣华的女孩子一出生哭声响亮,邻居都说:“这个丫头片子声音真大,长大一定是个‘茬子’。
”为了避讳,家里人说她是五月初六出生, 也有人说她是五月初八出生。
她的出生的不吉利就像一个鬼魅一样跟随着她,在她的命运里投下了深重的阴影。
母亲也许深深地记住了“端午女,必克母”的说法,对这 个女儿心中存有芥蒂,而善良的祖父却是笑哈哈的,他给孙女起名“荣华”,一是五月正是初夏,万物荣华,草木竞发;二来取荣华富贵之意。
祈望祖宗留下的福气能够代代传承。
按照张氏族谱取名用字排序,萧红学名张秀环。
萧红六岁时,母亲带她回娘家,二姨姜玉环发现外甥女竟然与自己的名字碰了字,那个儒雅有学问的外祖父想了又想,改为“张迺莹”,张家也认了。
少年时的萧红一直就被人张迺莹这样叫着,直到发表《生死场》时用了笔名萧红,从此人们忘记了那个尘世中的荣华和迺莹,只记得一个光芒万丈的女作家萧红。
端午,荣华,世上的因缘和合,并非偶然,后来一再证明,命运就像个暗沉沉的猛虎,在 我们出生的那一时刻就在远方眈眈凝视,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人生就这样纠结着开始了。
我要来看萧红的愿望由来已久,从我在1987年看完《呼兰河传》后,就对萧红有着乡愁一样的爱情,那本朋友给我的标价0.8元的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现代文学史,并且找到了同类。
那本书上有一张她抱着腿穿着裙子的照片,她的整个人是蜷缩的,双手紧紧环抱住自己的腿,好像再不抱紧一点自己就会消失。
她的表情是忧郁迷茫的,嘴角勉强牵出的笑意是那样的苦涩,两个小辫子上的蝴蝶结好像两朵开到疲倦的花。
正午的阳光直射下来,她的头部深重的阴影投射在胸前,好像是心中满溢的黑暗冲到体外来了。
这是萧红坐在上海鲁迅家门口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一直像重锤一样打击着我的心,她的孤独就是我的孤独,她的无助就是我的无助。

(2) 上/期/回/顾《礼记》中说:心思不在这里,看也看 不到什么,听也听不到什么,就是吃东西也吃不出啥滋味。
由此可见,“用心”是何其重要。
不学无术、因循守旧:拒绝学习首先会被淘汰 现在有这样两句话,说人生有两大悲哀:结婚以后不再恋爱,毕业以后不再学习。
学习不是校园里的事情,而是人一生都不可或缺的大事。
不是现在这个社会发展太快,而是我们的思维反应太慢;思维反应之所以慢,是因为我们没有跟上学习的步伐。
学习是为了积累资源,只有具备充分的“已知”资源,才能够判断未来;不学习,则无知,没有资源,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就会不知所措。
这就是“不学无术”。
汉代名臣霍光,在史学家班固的眼中,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典型。
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余年,为西汉王室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怎么竟成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典型呢? 汉武帝的时候,霍光就已是西汉朝廷举足轻重的重臣,深得汉武帝的信任。
所以,汉武帝临死之前,把辅佐八岁小皇帝刘弗陵(汉昭帝)的重任托付给他。
汉昭帝去世以后,霍光又立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 帝。
汉宣帝即位以后,并没有按照群臣的提议,立霍光之女为皇后,而是立了他流落民间时的原配许平君,这就是“故剑情深”的典故。
对于汉宣帝立原配许平君为皇后,霍光并没有反对。
但是,霍光的妻子对此甚为不满。
她是霍光的继室,是霍光第一任妻子的陪嫁侍女,名字叫显,不知姓氏,史书上一般称其为霍显。
霍光第一任妻子去世以后,霍显被立为正室。
霍显对女儿没有被立为皇后不满,背着霍光,私下里买通女医生淳于衍,借许皇后怀孕调养的机会,毒死了许皇后。
毒杀许皇后之后,霍显通过霍光的关系,成功地将女儿霍成君送上了皇后的宝座。
许皇后死后,“有关部门”将侍奉许皇后的侍医全部缉拿入狱,弹劾淳于衍办事不力,加紧审问。
霍显害怕她谋杀皇后的罪行败露,就把事情的原委向霍光和盘托出。
霍光听后非常震惊,本想揭发妻子的罪行,最终 因为于心不忍而作罢。
他还上奏宣帝,为淳于衍开脱罪责。
这件事就这样暂时被隐瞒下来。
霍光死后,有人旧事重提,向宣帝告发此案,汉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
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汉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评价霍光的功过时说霍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大意是说,霍光不读书,不懂五经之学,所以没有识见,不明白关乎大局的道理,正因为如此,他才掩盖妻子的罪行,结果导致灭族之祸,实在令人哀叹。
这就是成语“不学无术”的来历。
根据这个成语最初的语境,“学”是“学识”,“不学”是指“没有学识”,并不是“不学习”的意思,当然,没有学识,没有学问,和不学习大有关系。
这个成语的意义就是,因为没有学问,所以没有办法。
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办法。
没有学问,没有学识,就没有办法。
学问、学识哪里来?还是一个字:学。
在学校里需要学,走出学校还要学,所以古人反复地说“学无止境”,学习是不能停止的,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除非进了棺材。
与霍光有关的成语不只“不学无术”,还有一个成语也 与其有关——因循守旧。
汉昭帝即位的时候,年龄尚小,霍光辅政,“因循守职,无所改作”,意思说,霍光沿袭旧有的规矩,没有做任何变更,从具体的语境看,这还没有多少贬义,后人将其凝练为四个字:因循守旧,意思是因袭老规矩,不思革新,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这就具备强烈的贬义色彩了。
不过,话说回来,霍光这个人“守成有余,创新不足”,虽然与当时的时局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学”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不学习,知识就得不到深化,资源就得不到更新,观念自然老化,想改革创新自然也难。
(19)

标签: #品牌 #cry #java #cheese #call #cheap #服务器 #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