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押//www.chaozhoudaily.com
□文化潮讯
我市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
本报讯为提高“农家书屋”管理员业务素质,确保“农家书屋”长效运行,日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图书馆举办全市“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来自市级建设78家“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参加学习。
针对目前“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图书馆专业知识等问题,市图书馆黄雁湘就“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分类与借阅、读者服务等
四 方面内容进行授课,同时,选派五名图书馆业务专业人员从图书分类、流通、管理、读者服务等方面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对学员进行面对面辅导及测试,并给成绩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通过培训,使“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的具体业务流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此举为促进“农家书屋”规范管理化打下扎实基础。
(黄雁湘) 潮州戏苑举办潮剧专场演出 近百名离退休老共产党员共享传统文化盛宴 本报讯近日,市传承潮剧艺术中心在潮州戏苑举办潮剧专场演出,来自全市的近百名离退休老共产党员和潮剧爱好者欢聚一堂,共享传统文化艺术盛宴。
晚会上,少儿演艺团的小演员们表演了《柴房会》、《杨子良讨亲》、《梁祝十八相送》、《梁祝楼台会》等潮剧精彩片段,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蔡忠) 弘扬潮剧艺术活跃文化生活 ———记潮州市同德潮剧社 潮州市同德潮剧社自2000年成立以来,坚持送戏进社区、到乡村,在活跃城乡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了潮剧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同德潮剧社演员们定期刻苦排练,共排练了《金花牧羊》、《巡按审母》、《杨八姐闯幽州》、《哑女告状》、《玉鸳鸯》、《海瑞平冤》等长剧和《井边会》、《回书》、《梅亭雪》、《探窑》、《柜中缘》、《档马》、《拾玉镯》、《思凡》、《留伞》、《龙凤店》等传统折子戏。
演员们有较娴熟的演艺,对剧中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刻划得惟妙惟肖,声情并茂。
十年来,该潮剧社先后参加的演出活动有“中国枫溪国际陶瓷交易会文艺晚会———潮剧、潮乐、潮曲欣赏会”演出,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主办“潮剧、潮曲欣赏会”、“潮州市公民道德教育文艺晚会”、“潮州市庆 祝建国五十四周年文艺晚会”、“迎新春文艺晚会———潮剧折子戏演出专场”、“文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等。
十年来,该潮剧社送戏到城乡各地演出共有二百多场次。
每到各地演出,都吸引着众多观众驻足观赏,并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同德潮剧社为弘扬潮州传统文化坚持不懈地开展演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并取得了一定荣誉。
由高俊扬、丁丽曼、丁丽珊表演的小潮剧《夫妻照相》于2006年和2008年先后参加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和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小戏小品展演,分别荣获银奖和金奖。
该节目还获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06———2007年度潮州市宣传精品奖”文学艺术类入选作品奖。
石遇贤 □文化生活 2009年7月9日星期
四 政文部主编责任编辑:蔡忠邮箱:gdczczcz@电话:2297951 文 化 充满情趣的剪贴人生 今年76岁的湘桥区意溪镇退休校长李业逊,喜好剪贴书画作品这一爱好,给他的人生尤其是晚年生活增添了情趣。
日前,笔者走进他的书室,聆听他剪贴书画作品的心得。
老李说,他这一爱好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文革期间他被“靠边站”,便偷闲观赏搜集书法作品,产生学习和研究书法的兴趣,常挤出时间弄弄毛笔字,一直至今。
退休以后,他更有空余时间,每年从订阅的《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报》、《老人报》以及其它报刊中,欣赏古今书画名家集萃的作品,同时剪贴成集,备作临摹。
他掏出三本8开纸厚厚的旧日历,每本365页,只见这些日历洁白的背面贴得密密麻麻,这就是他剪贴的“中国书画集”。
他介绍,翻阅“潮州日报”“潮州”杂志等10多种报刊时,每见到可以欣赏的书画,就用剪刀沿边细细剪下,以字、画、印分类,以每张8开日历纸背面作贴板,按大小方型排篇布 局,注意对称美观,根据贴板空隙,再挑“印鉴”点缀。
三个本子,里面有王羲之、颜真卿、毛泽东、郭沫若、启功、刘炳森、赵朴初、饶宗颐等古今书法家的墨宝,有国家、省、市及地方名家作品,分隶、篆、楷、草、行书各种类。
有“江山如此多娇”画作,展现毛泽东当年风貌及其“沁园春”书法;有邓小平各个历史时期风采的画面;有潮州的饶宗颐、吴南生、卢瑞华、林若留下的墨迹,还有潮州木雕的精品照片…… 有了这三本多年剪贴的书画集,老李每当在家时,常翻开本子欣赏艺术家的才艺,从中领略艺术家的灵感,同时还从这些墨宝的座右铭、劝世文、诗词、格言,检点自己人生,启迪心灵,修养情操。
选择与自己性情、气质相适应的墨宝、碑帖进行临摹。
情注翰墨添雅兴。
临摹时,老李捎来旧报纸弄笔拨墨,一弄再弄,弄出一个样子以后,择其灵感合意的才用宣纸落墨。
当我问他,为何这样喜欢剪贴书画作 品、临摹挥毫?
他说几个“可”的体会:可感知 新时代生活的美好,可学名家才艺充实生 活,可陶冶情操禅益身心。
说细点,剪贴时, 能欣赏反映时代风貌的画作书法,感知国家 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
如果没有美好盛 世,就没有这样的画作和书法作品。
他体会 到,在剪贴中,能培养自己愉快平静的情绪。
临摹时,精神集中,思想专注,不思得失,不 思荣辱,不思恩怨。
每次运笔,凝思静气,万 虑俱息,头正肩平身直,意力并用,有振奋、 激昂向上的力量,久而久之对肌休起到调节 修复作用,延缓头脑老化,深感心旷神怡。
十几年来,李业逊喜欢阅读各种书报, 剪贴书画,墨海弄浪,修身养性。
同时他还 不忘参加老年人体育活动,亦文亦武,晚年 生活多姿多彩,身体越来越健康。
他被湘桥 区书法协会吸收为会员,被镇任命为老年 体育协会会长。
卢锦标 右图:李业逊正在欣赏自己剪贴的书 画作品。
在潮州书画界,提及王维元的名字,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不仅因为王君为人谦谨,更有他数十年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长年累积形成的独特风格。
王维元已出过多部画集,多件作品 师法自然风格独特 ———王维元山水画印象 入选国内外展览或获奖,并于前些年应邀在韩山师院艺术系举办过个展和讲座,他对绘画艺术的独到见解和不懈追求以及鲜明的风格为学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数年前,国内著名画家韩美林见到王维元的作品,十分赞赏,欣然题下“老墨遮天”四个大字。
“作画是画家对世间万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流露和渲泄,自我情愫通过画面的自由表达。
世间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川流溪涧,都蕴涵着生命灵气,画家把这种灵气表达出来,画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是王维元对绘画艺术的一种理解和觉悟。
王维元年轻时曾在印刷厂当过美工,长年从事装潢设计工作,使得他对色彩和空间分割的把握达到至高的境界,因而在画面产生憾人的张力。
品读王维元画作,总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和雄浑的表现力。
大凡山川名胜,流瀑飞泉,小涧清溪,在他的笔下,神遇迹化,超然物外,“我以我笔写我心,”自由挥洒,重写意而不拘泥于具象细节的描画,奇崛中复归平常,“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读者在对画面的总体把握中领 略作品意蕴,引发联想,回味隽永。
王维元画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诗 画合璧,相得益彰,充满书卷气、禅悟和哲 学意味。
王维元常年担任岭东佛学院院刊 《人海灯》的美术编辑工作,与佛学院和开 元寺的僧人多有来往,耳濡目染,养成了 他洒脱和从容自然的风格。
他喜爱读书, 推崇黄宾虹大师的画风,因而在绘画中力 追“理法入于笔墨,气韵出于精神”之说, 画作追求诗情画意。
例如他的一幅《家在 青山绿水间》,群山苍蟒中,绿树掩映间露 出几间村舍,清波环绕处泊几叶小舟,渔 人独坐垂钓,一片安详;几只飞鸟掠过, 又使画面充满生机。
《家在青山绿水间》 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
诗情画意,欣赏 画作,不由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激荡起 对家乡山水画的无限眷恋。
又如他的另 一幅山水画作品,画面上层峦叠嶂,绿树 挺拔苍郁,山石森然,溪流淙淙,然一座 拱桥跨越溪流,把众山联结。
画面题“山 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 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寥寥24个字,便把 作品的主旨烘托出来,给人哲思和美的艺 术享受。
本报记者张烈松 □文化漫笔 高雅艺术,请离大众再近些 近年来,一些高雅艺术门票价格高得吓人,看一场演出动辄数百元、上千元,甚至更多。
居高不下的票价把普通百姓挡在了剧场门外。
高雅艺术成了高价艺术,乃至天价艺术,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
这种远离人民的艺术,即使再高再雅,也不可能有普适性、广泛性、群众性,更谈不上服务工农大众。
高雅艺术为何要卖天价门票?在很大程度上是金钱观在作祟。
有人认为,一流艺术就应该有一流市场价,才符合市 场经济的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确实具有商品属性,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艺术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毕竟,艺术还承载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和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责任。
因此,高雅艺术也需要眼睛向下,服务普通民众。
还有人认为,普通群众缺乏对高雅艺术的领悟和欣赏能力,高雅艺术就是面向高层次人群的。
这种想法也是片面的。
高雅艺术健康成长离不开普通观众的栽培和涵养。
随着百姓文化水平的提 高,他们对高雅艺术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他们同样喜欢阳春白雪,如果高雅艺术 长期与群众隔绝,显然不利于整个民族 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国家软实 力的提升。
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艺术才是真正的 人民艺术。
高雅艺术要想健康发展,就不 能只盯着人民币而忘记了人民。
只有放 下身段、亲近人民,才能争取到更大的传 播与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地赢得人民的 拥护和爱戴。
尹卫国 □八面来风 珠海: 兄弟画家租老宅 打造创意村落 薛文、薛军是一对兄弟画家。
他俩在珠海 南屏镇北山村租下数座百年老宅,希望借此打 造一个集画家村、展览馆、培训等多种功能于 一体的创意村落。
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村杨氏大宗祠, 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随处可见厚重的 历史文化遗迹。
兄弟俩选择了医帝庙、章成祠 堂、景辉祠堂和原来充当过村里影剧院的4组古 建筑,决心通过别具特色的修整,让这些古建筑 一一焕发青春。
据新华社 重庆: 全国唯一女铁匠 成“非遗”传人 因对文化旅游事业的贡献,
非遗继承人重庆北碚女铁匠经小玲近日获得了表彰。
据介绍,38岁的经小玲于1991年嫁到北碚区偏岩古镇后,为减少请人打铁的费用,便与丈夫一起做铁匠。
经小玲每天用抡起的7公斤重的大铁锤,可以连续挥动数十锤,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女铁匠。
同时也是偏岩古镇上一道古朴的风景线,吸引了大量游客、老外专门前来观赏。
据悉,因积极传承历史文化,同时作为全国特有的原生态文化现象,女铁匠已被列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并接受过央视的专题采访。
据新华网 西安: 秦腔脸谱斑马线亮相街头 我国39件文物精品将赴意大利展出 近日,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局协助国家文 物局提供赴京、赴意展出的39件文物精品已 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完成交接手续,这批文 物将先后在北京、意大利展出。
据了解,这5组39件济南宝贝,是参加由 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 《秦汉-罗马文明展》首展而选出的。
《秦汉-罗 马文明展》拟于2009年7月20日在北京开幕, 这是我国与意大利政府间第一个文物交流合 作项目。
本次展览,中意双方各提供150件 (组)文物展品,将先后在两国各展出9个月。
此次《秦汉-罗马文明展》的文物从全国 近20个省市“选调”。
据人民网 东莞市厚街镇67岁老人陈润琦历时一年在家中完成一幅长约60米的巨画《祖国万岁》,描绘了长城、东莞虎门大桥等美景,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省份的胜景。
新华网 □文化潮流 网络语言:走在传统和流行的边缘 1982年9月19日11时44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在一个互联网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使用了微笑符号“:-)”。
这个由一个冒号,一个连接号,再加半个括号组成的符号已经成为最为流行的网络语言之
一。
今年夏天,网络上又流行起了“雷”、“霹雳”、“”、“”等词汇。
在有些人看来,“网民的智慧是没有止尽的,这种表达方式很创新、很时尚、很‘火星’。
” 网络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台上的人很风光,台下的人很热情,而台上台下又有着许多共同的意趣。
不过,自诞生之日起,网络语言就饱受争议和质疑。
近些年来“,网语”更是跳出了网络,频频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亮相,并经常出现在“新新人类”的日记和作文当中。
如何面对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这个问题似乎让人有点儿“”。
年轻“地球人”用上“火星文”MM、菜鸟、恐龙、粉丝、BT……这些俏皮的“网语”一下子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同。
“我经常把‘爱’字写成‘じ☆ve’,里面有日文和英文,它能直观形象地表达‘爱’的含义。
”上海市第四中学初三学生君君说,她和同学在网上聊天时用的是“火星文”,她的QQ个性签名也是“火星文”,她认为这样很可爱,也很有个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网语”,同样出版不久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对“网络语言”下了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也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上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 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传播的特征。
网络世界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世界,有人创造,就会有人欣赏。
网言网语轻松幽默的风格,更是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
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在拥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问题。
“网言网语”冲击传统规范一位学生在题目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开头中这样写:“偶8是美女,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想偶酱紫的菜鸟…”(我不是美女,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理想,只喜欢睡觉、吃饭,像我这样子的新手…)如果你不是网民,真的很难理解这段文字的真实内容。
在最近召开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座谈会上,就有关语言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指出目前汉语言文字使用中网络语言肆意泛滥、汉字书写求 奇求怪、繁简混用等种种怪现象。
“我们不能随意地去造一个字词,汉字的奇妙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
一、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也不满现在网络上出现的不规范用语及“火星文”。
他认为,如今网络语言泛滥,从不规范的潜词造句,到不知所云的“Q言Q语”和“火星文”充斥于网上,一些网络语言甚至是对祖宗和传统的糟蹋。
“年长的人肯定不适应这种方式,但对小孩子们来说,语言有了新鲜感。
”作为“新新人类”的代表,“80后”作家沈嘉柯不认同李敬一的看法,他认为网络语言并不会对传统语言产生冲击。
虽然“网语”貌似艰涩,实际上不过是以通假、谐音等方式将原有的语言重新表述,依然遵循汉语语法规则,不会从根本上破坏汉语的纯洁性。
不过,单就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来看,网络语言在相当程度上确实是对传统“规范”语言的颠覆和“革命”。
对“网语”多些宽容和理解汉字到底有多少,没人能说清楚。
比如,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收录了9353个字。
著名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
据说现在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中华字海》,里面有85000个汉字。
但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只有4000个左右,其他绝大多数汉字都成了古董。
其实,文字的特征就是,你不用它,它就消亡。
对待“网语”这样的新生事物,应该 多些理解与宽容,少些大惊小怪。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 波的看法是,汉语在自身的发展中,很早就有吸收外民族词语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曾出现过吸收外来词语的高潮。
现在,我们面临着全世界多民族之间的更多交流,善于吸收外来新事物、新词语,是我们汉语富有生机的表现,也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语言不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简单、封闭的静态系统。
事实上,任何新词语都是新事物、新概念的反映,只要时代在前进,新语汇的出现就是必然的,而新语汇的出现,又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前几年出现的“理念”、“互动”、“透明度”、“脱口秀”等词语,已被一些汉语词典所收录。
所以如今的一些网络新词语,如网虫、黑客、伊妹儿、灌水等,也会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对汉语词典编纂的看法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一部想跟上时代要求的词典,必须随时把约定俗成、为人民普遍接受的新词补充到词典里去,每一次再版,必须有所改变,决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多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也许那才是真正的可怕和可悲。
人民网记者郝青 2009年7月7日,在西安市曲江芙蓉园街区,两条具有文化韵味浓厚,创意独特、非常有个性秦腔戏曲脸谱、关中皮影斑马线亮相街头,吸引了众多市民注意。
据了解,已经亮相的斑马线选取秦腔脸谱和皮影作为素材,之所以首推二者是因为秦腔和皮影是陕西最有代表的艺术形式。
据新华网 河南: 发现民间泥彩塑 记者近日从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获悉,信阳在民间美术普查中,在淮滨发现民间泥彩塑———泥叫吹,专家认为它的发现填补了豫南淮河流域无泥彩塑的空白。
淮滨泥叫吹属于陶哨,儿童玩具。
泥捏火烧,打光涂色,造型多为燕子、青蛙、鱼以及十二生肖等,也有戏曲人物,俗称“小叫吹”。
专家组将此种泥玩具定名为“淮滨泥叫吹”,并对淮滨泥叫吹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进行了初步的判读,认为淮滨泥叫吹是河南省可以同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相媲美的三大泥彩塑之
一。
据人民网
针对目前“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图书馆专业知识等问题,市图书馆黄雁湘就“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分类与借阅、读者服务等
四 方面内容进行授课,同时,选派五名图书馆业务专业人员从图书分类、流通、管理、读者服务等方面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对学员进行面对面辅导及测试,并给成绩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通过培训,使“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的具体业务流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此举为促进“农家书屋”规范管理化打下扎实基础。
(黄雁湘) 潮州戏苑举办潮剧专场演出 近百名离退休老共产党员共享传统文化盛宴 本报讯近日,市传承潮剧艺术中心在潮州戏苑举办潮剧专场演出,来自全市的近百名离退休老共产党员和潮剧爱好者欢聚一堂,共享传统文化艺术盛宴。
晚会上,少儿演艺团的小演员们表演了《柴房会》、《杨子良讨亲》、《梁祝十八相送》、《梁祝楼台会》等潮剧精彩片段,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蔡忠) 弘扬潮剧艺术活跃文化生活 ———记潮州市同德潮剧社 潮州市同德潮剧社自2000年成立以来,坚持送戏进社区、到乡村,在活跃城乡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了潮剧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同德潮剧社演员们定期刻苦排练,共排练了《金花牧羊》、《巡按审母》、《杨八姐闯幽州》、《哑女告状》、《玉鸳鸯》、《海瑞平冤》等长剧和《井边会》、《回书》、《梅亭雪》、《探窑》、《柜中缘》、《档马》、《拾玉镯》、《思凡》、《留伞》、《龙凤店》等传统折子戏。
演员们有较娴熟的演艺,对剧中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刻划得惟妙惟肖,声情并茂。
十年来,该潮剧社先后参加的演出活动有“中国枫溪国际陶瓷交易会文艺晚会———潮剧、潮乐、潮曲欣赏会”演出,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主办“潮剧、潮曲欣赏会”、“潮州市公民道德教育文艺晚会”、“潮州市庆 祝建国五十四周年文艺晚会”、“迎新春文艺晚会———潮剧折子戏演出专场”、“文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等。
十年来,该潮剧社送戏到城乡各地演出共有二百多场次。
每到各地演出,都吸引着众多观众驻足观赏,并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同德潮剧社为弘扬潮州传统文化坚持不懈地开展演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并取得了一定荣誉。
由高俊扬、丁丽曼、丁丽珊表演的小潮剧《夫妻照相》于2006年和2008年先后参加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和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小戏小品展演,分别荣获银奖和金奖。
该节目还获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06———2007年度潮州市宣传精品奖”文学艺术类入选作品奖。
石遇贤 □文化生活 2009年7月9日星期
四 政文部主编责任编辑:蔡忠邮箱:gdczczcz@电话:2297951 文 化 充满情趣的剪贴人生 今年76岁的湘桥区意溪镇退休校长李业逊,喜好剪贴书画作品这一爱好,给他的人生尤其是晚年生活增添了情趣。
日前,笔者走进他的书室,聆听他剪贴书画作品的心得。
老李说,他这一爱好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文革期间他被“靠边站”,便偷闲观赏搜集书法作品,产生学习和研究书法的兴趣,常挤出时间弄弄毛笔字,一直至今。
退休以后,他更有空余时间,每年从订阅的《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报》、《老人报》以及其它报刊中,欣赏古今书画名家集萃的作品,同时剪贴成集,备作临摹。
他掏出三本8开纸厚厚的旧日历,每本365页,只见这些日历洁白的背面贴得密密麻麻,这就是他剪贴的“中国书画集”。
他介绍,翻阅“潮州日报”“潮州”杂志等10多种报刊时,每见到可以欣赏的书画,就用剪刀沿边细细剪下,以字、画、印分类,以每张8开日历纸背面作贴板,按大小方型排篇布 局,注意对称美观,根据贴板空隙,再挑“印鉴”点缀。
三个本子,里面有王羲之、颜真卿、毛泽东、郭沫若、启功、刘炳森、赵朴初、饶宗颐等古今书法家的墨宝,有国家、省、市及地方名家作品,分隶、篆、楷、草、行书各种类。
有“江山如此多娇”画作,展现毛泽东当年风貌及其“沁园春”书法;有邓小平各个历史时期风采的画面;有潮州的饶宗颐、吴南生、卢瑞华、林若留下的墨迹,还有潮州木雕的精品照片…… 有了这三本多年剪贴的书画集,老李每当在家时,常翻开本子欣赏艺术家的才艺,从中领略艺术家的灵感,同时还从这些墨宝的座右铭、劝世文、诗词、格言,检点自己人生,启迪心灵,修养情操。
选择与自己性情、气质相适应的墨宝、碑帖进行临摹。
情注翰墨添雅兴。
临摹时,老李捎来旧报纸弄笔拨墨,一弄再弄,弄出一个样子以后,择其灵感合意的才用宣纸落墨。
当我问他,为何这样喜欢剪贴书画作 品、临摹挥毫?
他说几个“可”的体会:可感知 新时代生活的美好,可学名家才艺充实生 活,可陶冶情操禅益身心。
说细点,剪贴时, 能欣赏反映时代风貌的画作书法,感知国家 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
如果没有美好盛 世,就没有这样的画作和书法作品。
他体会 到,在剪贴中,能培养自己愉快平静的情绪。
临摹时,精神集中,思想专注,不思得失,不 思荣辱,不思恩怨。
每次运笔,凝思静气,万 虑俱息,头正肩平身直,意力并用,有振奋、 激昂向上的力量,久而久之对肌休起到调节 修复作用,延缓头脑老化,深感心旷神怡。
十几年来,李业逊喜欢阅读各种书报, 剪贴书画,墨海弄浪,修身养性。
同时他还 不忘参加老年人体育活动,亦文亦武,晚年 生活多姿多彩,身体越来越健康。
他被湘桥 区书法协会吸收为会员,被镇任命为老年 体育协会会长。
卢锦标 右图:李业逊正在欣赏自己剪贴的书 画作品。
在潮州书画界,提及王维元的名字,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不仅因为王君为人谦谨,更有他数十年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长年累积形成的独特风格。
王维元已出过多部画集,多件作品 师法自然风格独特 ———王维元山水画印象 入选国内外展览或获奖,并于前些年应邀在韩山师院艺术系举办过个展和讲座,他对绘画艺术的独到见解和不懈追求以及鲜明的风格为学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数年前,国内著名画家韩美林见到王维元的作品,十分赞赏,欣然题下“老墨遮天”四个大字。
“作画是画家对世间万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流露和渲泄,自我情愫通过画面的自由表达。
世间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川流溪涧,都蕴涵着生命灵气,画家把这种灵气表达出来,画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是王维元对绘画艺术的一种理解和觉悟。
王维元年轻时曾在印刷厂当过美工,长年从事装潢设计工作,使得他对色彩和空间分割的把握达到至高的境界,因而在画面产生憾人的张力。
品读王维元画作,总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和雄浑的表现力。
大凡山川名胜,流瀑飞泉,小涧清溪,在他的笔下,神遇迹化,超然物外,“我以我笔写我心,”自由挥洒,重写意而不拘泥于具象细节的描画,奇崛中复归平常,“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读者在对画面的总体把握中领 略作品意蕴,引发联想,回味隽永。
王维元画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诗 画合璧,相得益彰,充满书卷气、禅悟和哲 学意味。
王维元常年担任岭东佛学院院刊 《人海灯》的美术编辑工作,与佛学院和开 元寺的僧人多有来往,耳濡目染,养成了 他洒脱和从容自然的风格。
他喜爱读书, 推崇黄宾虹大师的画风,因而在绘画中力 追“理法入于笔墨,气韵出于精神”之说, 画作追求诗情画意。
例如他的一幅《家在 青山绿水间》,群山苍蟒中,绿树掩映间露 出几间村舍,清波环绕处泊几叶小舟,渔 人独坐垂钓,一片安详;几只飞鸟掠过, 又使画面充满生机。
《家在青山绿水间》 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
诗情画意,欣赏 画作,不由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激荡起 对家乡山水画的无限眷恋。
又如他的另 一幅山水画作品,画面上层峦叠嶂,绿树 挺拔苍郁,山石森然,溪流淙淙,然一座 拱桥跨越溪流,把众山联结。
画面题“山 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 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寥寥24个字,便把 作品的主旨烘托出来,给人哲思和美的艺 术享受。
本报记者张烈松 □文化漫笔 高雅艺术,请离大众再近些 近年来,一些高雅艺术门票价格高得吓人,看一场演出动辄数百元、上千元,甚至更多。
居高不下的票价把普通百姓挡在了剧场门外。
高雅艺术成了高价艺术,乃至天价艺术,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
这种远离人民的艺术,即使再高再雅,也不可能有普适性、广泛性、群众性,更谈不上服务工农大众。
高雅艺术为何要卖天价门票?在很大程度上是金钱观在作祟。
有人认为,一流艺术就应该有一流市场价,才符合市 场经济的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确实具有商品属性,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艺术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毕竟,艺术还承载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和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责任。
因此,高雅艺术也需要眼睛向下,服务普通民众。
还有人认为,普通群众缺乏对高雅艺术的领悟和欣赏能力,高雅艺术就是面向高层次人群的。
这种想法也是片面的。
高雅艺术健康成长离不开普通观众的栽培和涵养。
随着百姓文化水平的提 高,他们对高雅艺术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他们同样喜欢阳春白雪,如果高雅艺术 长期与群众隔绝,显然不利于整个民族 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国家软实 力的提升。
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艺术才是真正的 人民艺术。
高雅艺术要想健康发展,就不 能只盯着人民币而忘记了人民。
只有放 下身段、亲近人民,才能争取到更大的传 播与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地赢得人民的 拥护和爱戴。
尹卫国 □八面来风 珠海: 兄弟画家租老宅 打造创意村落 薛文、薛军是一对兄弟画家。
他俩在珠海 南屏镇北山村租下数座百年老宅,希望借此打 造一个集画家村、展览馆、培训等多种功能于 一体的创意村落。
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村杨氏大宗祠, 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随处可见厚重的 历史文化遗迹。
兄弟俩选择了医帝庙、章成祠 堂、景辉祠堂和原来充当过村里影剧院的4组古 建筑,决心通过别具特色的修整,让这些古建筑 一一焕发青春。
据新华社 重庆: 全国唯一女铁匠 成“非遗”传人 因对文化旅游事业的贡献,
非遗继承人重庆北碚女铁匠经小玲近日获得了表彰。
据介绍,38岁的经小玲于1991年嫁到北碚区偏岩古镇后,为减少请人打铁的费用,便与丈夫一起做铁匠。
经小玲每天用抡起的7公斤重的大铁锤,可以连续挥动数十锤,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女铁匠。
同时也是偏岩古镇上一道古朴的风景线,吸引了大量游客、老外专门前来观赏。
据悉,因积极传承历史文化,同时作为全国特有的原生态文化现象,女铁匠已被列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并接受过央视的专题采访。
据新华网 西安: 秦腔脸谱斑马线亮相街头 我国39件文物精品将赴意大利展出 近日,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局协助国家文 物局提供赴京、赴意展出的39件文物精品已 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完成交接手续,这批文 物将先后在北京、意大利展出。
据了解,这5组39件济南宝贝,是参加由 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 《秦汉-罗马文明展》首展而选出的。
《秦汉-罗 马文明展》拟于2009年7月20日在北京开幕, 这是我国与意大利政府间第一个文物交流合 作项目。
本次展览,中意双方各提供150件 (组)文物展品,将先后在两国各展出9个月。
此次《秦汉-罗马文明展》的文物从全国 近20个省市“选调”。
据人民网 东莞市厚街镇67岁老人陈润琦历时一年在家中完成一幅长约60米的巨画《祖国万岁》,描绘了长城、东莞虎门大桥等美景,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省份的胜景。
新华网 □文化潮流 网络语言:走在传统和流行的边缘 1982年9月19日11时44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在一个互联网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使用了微笑符号“:-)”。
这个由一个冒号,一个连接号,再加半个括号组成的符号已经成为最为流行的网络语言之
一。
今年夏天,网络上又流行起了“雷”、“霹雳”、“”、“”等词汇。
在有些人看来,“网民的智慧是没有止尽的,这种表达方式很创新、很时尚、很‘火星’。
” 网络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台上的人很风光,台下的人很热情,而台上台下又有着许多共同的意趣。
不过,自诞生之日起,网络语言就饱受争议和质疑。
近些年来“,网语”更是跳出了网络,频频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亮相,并经常出现在“新新人类”的日记和作文当中。
如何面对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这个问题似乎让人有点儿“”。
年轻“地球人”用上“火星文”MM、菜鸟、恐龙、粉丝、BT……这些俏皮的“网语”一下子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同。
“我经常把‘爱’字写成‘じ☆ve’,里面有日文和英文,它能直观形象地表达‘爱’的含义。
”上海市第四中学初三学生君君说,她和同学在网上聊天时用的是“火星文”,她的QQ个性签名也是“火星文”,她认为这样很可爱,也很有个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网语”,同样出版不久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对“网络语言”下了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也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上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 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传播的特征。
网络世界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世界,有人创造,就会有人欣赏。
网言网语轻松幽默的风格,更是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
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在拥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问题。
“网言网语”冲击传统规范一位学生在题目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开头中这样写:“偶8是美女,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想偶酱紫的菜鸟…”(我不是美女,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理想,只喜欢睡觉、吃饭,像我这样子的新手…)如果你不是网民,真的很难理解这段文字的真实内容。
在最近召开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座谈会上,就有关语言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指出目前汉语言文字使用中网络语言肆意泛滥、汉字书写求 奇求怪、繁简混用等种种怪现象。
“我们不能随意地去造一个字词,汉字的奇妙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
一、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也不满现在网络上出现的不规范用语及“火星文”。
他认为,如今网络语言泛滥,从不规范的潜词造句,到不知所云的“Q言Q语”和“火星文”充斥于网上,一些网络语言甚至是对祖宗和传统的糟蹋。
“年长的人肯定不适应这种方式,但对小孩子们来说,语言有了新鲜感。
”作为“新新人类”的代表,“80后”作家沈嘉柯不认同李敬一的看法,他认为网络语言并不会对传统语言产生冲击。
虽然“网语”貌似艰涩,实际上不过是以通假、谐音等方式将原有的语言重新表述,依然遵循汉语语法规则,不会从根本上破坏汉语的纯洁性。
不过,单就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来看,网络语言在相当程度上确实是对传统“规范”语言的颠覆和“革命”。
对“网语”多些宽容和理解汉字到底有多少,没人能说清楚。
比如,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收录了9353个字。
著名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
据说现在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中华字海》,里面有85000个汉字。
但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只有4000个左右,其他绝大多数汉字都成了古董。
其实,文字的特征就是,你不用它,它就消亡。
对待“网语”这样的新生事物,应该 多些理解与宽容,少些大惊小怪。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 波的看法是,汉语在自身的发展中,很早就有吸收外民族词语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曾出现过吸收外来词语的高潮。
现在,我们面临着全世界多民族之间的更多交流,善于吸收外来新事物、新词语,是我们汉语富有生机的表现,也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语言不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简单、封闭的静态系统。
事实上,任何新词语都是新事物、新概念的反映,只要时代在前进,新语汇的出现就是必然的,而新语汇的出现,又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前几年出现的“理念”、“互动”、“透明度”、“脱口秀”等词语,已被一些汉语词典所收录。
所以如今的一些网络新词语,如网虫、黑客、伊妹儿、灌水等,也会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对汉语词典编纂的看法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一部想跟上时代要求的词典,必须随时把约定俗成、为人民普遍接受的新词补充到词典里去,每一次再版,必须有所改变,决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多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也许那才是真正的可怕和可悲。
人民网记者郝青 2009年7月7日,在西安市曲江芙蓉园街区,两条具有文化韵味浓厚,创意独特、非常有个性秦腔戏曲脸谱、关中皮影斑马线亮相街头,吸引了众多市民注意。
据了解,已经亮相的斑马线选取秦腔脸谱和皮影作为素材,之所以首推二者是因为秦腔和皮影是陕西最有代表的艺术形式。
据新华网 河南: 发现民间泥彩塑 记者近日从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获悉,信阳在民间美术普查中,在淮滨发现民间泥彩塑———泥叫吹,专家认为它的发现填补了豫南淮河流域无泥彩塑的空白。
淮滨泥叫吹属于陶哨,儿童玩具。
泥捏火烧,打光涂色,造型多为燕子、青蛙、鱼以及十二生肖等,也有戏曲人物,俗称“小叫吹”。
专家组将此种泥玩具定名为“淮滨泥叫吹”,并对淮滨泥叫吹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进行了初步的判读,认为淮滨泥叫吹是河南省可以同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相媲美的三大泥彩塑之
一。
据人民网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