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7,columbia是什么档次

档次 4
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Tel:(010)62580712 执行主编:陈彬编辑:田思敏 VIEWS 校对:何工芳E-mail押bchen@ 视角
7 海外视野 特朗普上任,美高等教育将何去何从 姻郭英剑 距离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还有几天的时间。
鉴于未来新政府即将采取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高等教育政策,不久前,美国高校175位教育学院院长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新政府与国会保护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这封公开信透露出学术界对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深深的忧虑。
高等教育的“原则宣言” 这封公开信的题目为《原则宣言:公共教育、民主与联邦政府的角色》(以下简称“原则宣言”)。
截止到1月11日,已经有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在内的175位教育学院院长等教育界领袖人士联署。
该声明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
1月13日,《华盛顿邮报》等对此予以报道。
这封公开信的联署者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主要是教育学院的院长、前院长和教育研究机构的负责人。
他们在信中对未来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同时呼吁政府和国会在未来要保护美国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公立教育制度。
公开信虽然没有对当选总统和未来的教育部长指名道姓,但其指向非常明确。
其中最令教育界,特别是公立大学担忧的是,特朗普曾经明确表示要设立200亿美元的一揽子联邦基金,用于支持将“教育券”同样用于私立学校的各个州政府。
所谓“教育券”(vouchers),也称“学券制”,属于一种政府教育补贴制度。
在过去,美国政府一般是将教育经费直接拨付给公立学校,公立学校对符合条件的学生予以减免学费等优惠措施。
而“教育券”制度则是直接由政府向学生父母发放代金券,其额度相当于政府每年贴补给学生的津贴数额。
学生或者学生父母可以用这种代金券交付全部或者部分学费。
这一措施的焦点之处在于,学生由此可以自由选择政府所认可的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
学校收到代金券后,再凭券向政府兑换同额度的经费。
“教育券”制度对公立教育会带来极大的冲击。
为此,《原则宣言》为未来的白宫官员提出了四项指导性原则:维护公立学校作为强化美国民主社会中心教育制度的角色;保护所有青少年(特别是历史上被边缘化了的族群的青少年)的人权与民权;在公立教育民主政治视野与良好的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法律与改革措施并加以实施;通过支持并与相关的教育学院开展合作来实现上述目标。
该公开信发布的时间与原定1月11日美国参议院对特朗普提名的新教育部长进行听证会的时间相契合。
但由于相关的审查工作还未结束,这一听证会被推迟到了下一周。
德沃斯:一位不懂教育的教育部长? 2016年11月23日,当选总统特朗普宣布提名贝特西·德沃斯担任未来的教育部部长时,教育界一片哗然。
稍微看一下她的经历,人们大概能够明白这一提名令人惊讶之处。
德沃斯现年59岁。
她出身富豪之门,父亲为亿万富翁,从小在密歇根州的荷兰市长大。
其父家大业大,一度当地1/4的人口都受雇于他。
德沃斯从小在当地的私立学校———荷兰基督高中上学,后来入读加尔文学院。
该校是密歇根州的一所私立文理学院,也是一所宗教学校。
德沃斯从该校获得工商管理与政治学学士学位。
此后,她没有再进入教育领域,但却在教育体制外倡导教育改革。
德沃斯现在是一位亿万富翁,同时还是一位大慈善家,并成为了密歇根州共和党的知名成员。
1992到1997年间,她担任密歇根州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委员,在1996到2003年间,担任该州共和党主席。
在教育问题上,德沃斯一直倡导的是自由择校和教育券制度。
她是底特 律特许学校制度的建立者之
一,现在还是“卓越教育基金会”的董事,一直担任“自由择校联盟”的董事会主席。
在德沃斯被提名担任未来教育部部长后的第四天,2016年11月27日,《华盛顿邮报》就发表了署名文章《两种设想:德沃斯担任教育部部长后,会发生什么最糟糕的事情》。
提出这两种最坏设想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派拉斯。
这位社会学与教育学教授一开始就质疑德沃斯的资质,认为她对公立教育一无所知,称她自己所上的中学和大学都是私立学校,而她的四个孩子也都上的是私立学校,迄今为止,她个人与公立教育毫无瓜葛。
像这样一位与教育界毫无联系的人,如何担当得起教育部部长之职? 派拉斯提出的新教育部部长可能带来的两个最坏的结果,全都与“教育券”制度的实施有关。
在派拉斯看来,推进并实施200亿美元的教育券是德沃斯必走之路。
而这也必将对美国的公立教育体制带来恶劣的影响。
“教育券”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备受争议。
支持者认为,该项制度使得学生及其父母有了选择学校的权利,相当于引入了竞争机制,使得各个学校都面临竞争压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反对者则提出,该项制度将会损害公立学 校的资源,弱化公立学校,并有将教育制度私有化的倾向;教育券来自联邦政府纳税人的经济来源,在它们用于私立学校或者宗教学校后,纳税人却无法对私立学校或者宗教学校的经费预算具有发言权。
正因为如此,很多教育界人士对特朗普的提名予以谴责,并且悲观地认为这将带给美国公立教育灾难性的后果。
美国高等教育何去何从? 当然,教育界人士最担忧的还是特朗普本 人,以及其上任之后给教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 响。
这其中包括留学生会大幅减少,校园不和谐 的声音会受到鼓励,甚至会出现反智现象。
这些 都令知识分子感到无比的担忧。
就在前不久,2016
年11月29日,来自哥 伦比亚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学 者在哥伦比亚学院举办了一个圆桌会议。
此次 会议的主题为“特朗普时代的大学”,与会者探 讨了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可能对高等教育带来的 影响以及未来的出路。
总体上看,学术界更多考 虑的问题来自如下诸多方面:免费的高等教育 目前还未被主流所接受;资本对高等教育的冲 击与威胁,使学生进入高校面临诸多困难,包括 沉重的贷款压力、就业困难以及大学功能的日 益私人化(包括安全、停车与住房等问题似乎都 成为了个人问题)等。
哥伦比亚学院人文、历史与社会科学系副 教授艾克西卡斯表示,在当今新自由主义时代 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目睹了高校备受来自各 种意识形态、管理政策与形态的指责。
伊利诺伊 大学英语系主任迈克教授认为,当前高等教育 正处在一个危机时期。
他说:“我一点都不怀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等教育在走下坡路,比如 教职工工会遭到了破坏,公立大学正在日益私 立化,而特朗普政府将会使这一切变得更加糟 糕。
”伊利诺伊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科恩布拉把大 学比喻为集体研究之地,无论教职工还是管理 者,双方都应该意识到大学的这一功能并竭力 加以保护。
实际上,自从
2016年11月8日特朗普获 选美国总统之后,高等教育界一直在思考未来 高等教育的走向,并为此寻找可能的出路。
在最 近五十年的美国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任总 统像特朗普即将上任一样令高等教育界感到如 此忧虑和不安。
当然,未来究竟如何,人们还需拭目以待, 静观其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记者快评 字 条 背 后 的 姻
陈彬 人 文 关 怀 不久前,有网友称在长沙理工大学见到一件很暖心的事。
在扔垃圾时,该网友发现一个塑料袋上贴着一张小纸片。
原来是有学生不小心打碎玻璃杯子,怕阿姨清洁时割破手,特意没扔到桶里,而是放在一个很高的绿色桶盖上,并贴上纸条提醒阿姨小心。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足以温暖寒冬里的校园。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近些年围绕宿管阿姨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开始变得越来越多。
其中,有宿管阿姨对学生搞怪但善意的提醒,也有在毕业典礼上,学生们对阿姨表达集中的感谢之情。
这些或使人开心一笑,或使人心中一暖的事件,大多属于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情感表达,情感虽强烈,却缺乏指向性。
换句话说,也许在毕业典礼上 刚刚喊出“阿姨谢谢你”的 年轻学生,却会在第二天对 走过身边的宿管人员视而 不见,甚至报以白眼。
学生与阿姨之间往往缺乏更直接、 更点对点的沟通、交流以及情感表达。
而 这张贴在垃圾袋上的小纸片恰恰体现了 这一点,这也是这件小事的宝贵之处。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提一下高校对 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高校其实一直在强调这方 面的工作,尤其是在社团组织层面,几乎 每一所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 者活动,以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这当然是件好事,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这 种培养常常会流于形式。
也就是说,我们 常常只注重所谓志愿活动的规模和声 势,而对于学生个体在这一活动中究竟 受到多少教育,却很难有一个保证。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视角 由校外转移到校内,转移到每天与学生 朝夕相处的宿管阿姨身上?通过教育和 引导学生与阿姨们面对面接触,体会他 们工作的艰辛、感受她们内心的热情与 善良,借此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爱之情。
或许,这种更加日常化、更加“零距离”的 点滴接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 意识,也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双一流”建设,在想象和热议中走过
2016 姻胡志刚 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通过“,双一流”建设成为了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个以国字头命名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在2016年“,双一流”建设成为了高教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
近20年前的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有关的话题曾经炙手可热。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故事上演更多的是关于环境、医疗、房地产的故事,高教事业的舞台被冷落已久“。
双一流”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再一次打开了想象的大门。
2016年“,双一流”建设在公众的热议和想象中开幕并落幕,翘首企盼了一年的教育部的那只靴子———拟于年内发布的“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最终没有落下。
数量有了,质量还会远吗? 一流大学建设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早在上个世纪末“985工程”建设的命题里,一流大学建设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但如今国务院“重提”一流大学建设,同一语句已经有了不同语境。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多定量指标方面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和成就。
2016年4月,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经达到3700万人,占全球大学生总数的1/5,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大学生毛入学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55%提高到40%,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经费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增长了3.6倍,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了2倍多,而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2/3,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从我国的科技产出来看,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发布的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6年我国高校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晋升一位,排在世界第
三。
八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名世界第
二,十八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进入世界前
十。
显然,目前我国的科研产出已经从单纯的国际论文数量的比拼,变成了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的比拼。
如果单拼SCI论文数量的话,我国早在2010年就超过英国排在了世界第
二。
教育部也已经认识到我国科教事业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因此,在评价导向上开始向质量类指标倾斜。
2016年4月再次启动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中,对于指标体系 进行了诸多层面的改革,包括以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果和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取代之前的学术头衔评价方法,采用A类期刊指标(人文社科领域)中国版ESI高被引论文(自然科学领域)对学术论文进行评价等。
政策导向已经表明,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下一个十年目标已经从发展数量转变成提升质量,从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转变成拔尖阶段。
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名单 坊间对“双一流”建设的议论,大部分关心的其实是“双一流”名单。
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一份公告,持续了20余年的“985工程”和“211工程”正式成为历史。
在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被解读为大学的又一次重新洗牌,能否进入新的“双一流”名单,决定了将来能否在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上占据有利地位。
教育部对这种声音进行了辟谣。
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也指出“,双一流”建设中不会像“211工程”和“985工程”那样固化身份,会采取一种开放的支持机制,对支持高校、支持学科和支持力度进行动态调整。
然而,这并不妨碍坊间的竞猜和热议。
此外,各省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建设目标相继出炉。
例如,山东省选择了32个一流学科和13所高校进入立项建设名单;广东省教育厅拨款2亿元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江苏省对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每年每校给予1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
河北省将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列为该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然而,受第四届学科评估和教育部部长换届所累,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并没有如期在年内出炉。
在其去年年底发布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虽有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相关描述,但是并无新意。
“双一流”离不开一流学者 近十年来,国内膨胀最快的除了房地产,可能就是人才了。
这些年,我国在人才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很大。
2008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中组部“千人计划”已经实施了8年,引进了6000余名高层次人才 回国或来华服务。
2012年,中组部又推出了“千人计划”的姊妹篇“万人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对于这些引进人才,中组部给予50万元或100万元的补助,而引进单位和所在地区另外给予的支持力度更是以百万计。
例如,深圳大学的招聘信息中明确了广东省资助25万元个人补贴,深圳市资助个人补贴更是高达200万元等。
中组部的人才计划推动了人才从国外流向国内,而密集出台的各地人才计划则加剧人才在地区间的流动。
近年来,各省市推出的各种人才计划多达近百个。
在“双一流”建设启动之际,各地区对于一流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
广东省2016年度“珠江人才计划”,将资助金额最高提高到8000万元。
四川省则提出向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倾斜,同时新增了顶尖人才项目,重点引进“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临近启动,高校间的人才争夺战正进一步白热化。
2016年,各高校校长最头疼的不是顶级人才引进不来,就是自家的一流学者被别人挖走。
很多致力于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方高校不惜重金揽才,给出的优惠条件令人很难抗拒。
今天,每个头上“戴帽”的人才几乎都是待价而沽的凤凰,随时可能另栖高枝。
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双一流”建设沦落成对一流人才的抢夺,那么怎么保证“双一流”建设不会变成又一个零和游戏?(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教师) 图片来源: 高教视点 最近,辽宁省政府发布《关于推 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高实施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0年,辽 宁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调减15所左 右,中等职业学校调减200所左右。
校到2020年,停招或撤销本科39种专 业的79个专业点。
除了辽宁,此前上 合海和湖北也相继提出将优化高等教 育资源配置,探索省属高校合并重 组等方案。
在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减 并少等因素影响下,部分办学条件差、 办学质量低、社会声誉差的高校势 潮必面临合并重组,省属高校新一轮姻 合并重组潮或将开启。
熊 从各地传出的信息分析,此轮丙 又高校合并、学科(专业)重组,主要针奇 对的是地方本科高校,主要解决的 是这些高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质 将量低、办学缺乏特色、学校招生难、学 生就业难的问题。
与上世纪90年代 开始的高校合并潮有一些不同,当 来时合并主要解决的是条块分割、办 学效益低的问题。
同时,一批学校为 临了增加学科、扩大体量跻身“211工 程“”985工程”而选择合并。
但需要注意的是,新一轮高校 ?
合并、调整不能重蹈上一轮合并的 覆辙———高校的合并、学科的调整 不能由行政主导,搞拉郎配。
应该由 学校自主决定,并在这一过程中,由教授委员会、学 术委员会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
我国上世纪
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高校合并 潮,以及独立学院建设,高职(专科)升本,都是行政 计划推动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 以及加快解决高等教育的资源问题,提高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增加本科层次高校。
由行政计划推动的 效率很高,政绩颇突出,但会产生一系列后遗症。
高 校
合并没有起到“一加一大于二”之效,到目前为 止,合并后貌合神离的高校还不少。
独立学院从
开始就没理顺母体学校和独立二级学院的关系,使 独立学院“先天不足”,母体学校向独立学院收取高 额管理费,独立学院背靠母体学校,靠发母体学校 文凭维生,使独立学院办学未得到社会认可,教育 部门要求独立学院在
2013年都独立设置,可目前 还有大批独立学院不独立;高职(专科)升格变为本 科,追求的是上“档次”,这些新增本科院校,把发展 规模作为办学追求,于是迅速增设专业,在高等教 育资源尚不丰富时,这些学校靠本科文凭还能招到 学生,而随着生源减少,这些高校由于办学缺乏特 色、专业教育质量太低,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和生 存危机,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中,地方本科院校毕 业生是最难的一部分。
面对危机,进行调整是必然的,但这不能由行 政部门主导,如果由行政部门主导,那当初由行政 部门主导合并、专升本的问题,会在新一轮的合并、 调整中继续存在。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引导学校进行 办学定位调整、学科专业调整的政策,由学校自主 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进行调整,才能让调整符合办 学与教育规律,解决我国高校办学的深层次问题。
我国高校为何不安于本身定位,要追求“高大 全”?刚升为本科的院校就想着申请硕士点,搞研究 生教育?这是因为高校并非自主办学,而是行政办 学。
因此,追求的是行政政绩。
比如,地方政府看重 本地有多少本科院校,本科录取率达到多少,有多 少硕士点、博士点等,而不关注学校是否办出特色, 学校当然只重视办学规模和体量。
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替代以前的“985
工 程”和“211工程”,是为了打破原有计划、工程的身 份固化、竞争缺失问题,这也让地方本科院校看到 建一流的机会。
地方本科院校也追求建一流,这没 有错,但建一流的路径不能错,如果由行政出面,把 几所学校的学科、专业合并起来,这样的一流建设 就有问题:这几所学校的学科有合并的意愿吗?合 并之后怎样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是需要这些学校自 主决定,进行充分的教育与学术论证的。
为了获得 某项政府计划支持而进行的合并、调整,其功利色 彩也太浓了。
有一些省市准备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建设、发 展,在每一类型都办出一流学校,这是发展多元高 等教育的正确选择。
然而,是高校自己选择属于自 己的类型,还是政府指定学校办成某一类型,这是 不一样的。
政府部门在促进各类教育、学校都办出 一流水平方面,应该取消将教育、学校分为三六
等的歧视性做法,给每类教育、学校平等的竞争空 间,这是引导学校形成自身定位并安于定位的前 提。
我国的地方本科院校为何都想办学术性大学, 为何都想着把校名从学院改为大学,不就是政府把 高校分为不同等级吗? 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战略提出, 要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
其实,这并 非转型,而是地方院校回归本身的职业教育定位。
可地方本科院校却不愿意转型或回归,而是把办职 业教育视为降格,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国家教育规 划纲要明确提出,政府部门实施教育发展战略,不 能发布行政指令,要转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 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 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至于学校如何做出调整,这是学校自主办学范 畴,而学校怎样用好自主权,这需要政府部门推进 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具体而言,每所公立大学 都应该成立由政府部门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校领 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人士代表 组成的大学理事会,负责学校的重大战略决策。
学 校内部实行行政权与教育权、学术权分权。
如果大学能实行现代治理,那学校为提高办学 质量、打造办学特色,与其他学校、机构的合作甚至 合并,就是学校基于本身发展做出的选择,这种选 择会更为理性,而不像行政拍板决策那般随意、冲 动,只顾短期效益。
事实上,目前最重要的教育供给 侧改革是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与 学校关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有明确办 学定位,追求质量与内涵发展,办出特色与个性,而 不是政府动用行政权,每隔一段时间搞一轮合并、 调整。
(作者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标签: #什么用 #cod #版本 #语言 #主板 #什么是c位 #证书 #c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