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知网理应接受严格监管,caj是什么

caj 3
A6评论 中国经营报CHINABUSINESSJOURNAL责任编辑/郝成特约编辑/张朝美编/刘洋校对/翟军haocheng@ 2022.4.25 核心话题 作为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知网理应接受严格监管 日前,“中科院因近千万元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引起媒体的关注,再一次引发人们对知网的不满和批评。
此前知网已经因为费用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多次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事实上,笔者作为一名学术爱好者,对知网也是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它确实给我提供了很多方便,“恨”是因为,作为个人用户,笔者经常浏览下载知网的文章,价格很贵花费不菲;同时,知网收录笔者大量文章,那些文章也有不少的下载量,想必给知网带来一定收入,但知网并未给文章原创的笔者分文回报。
想必像笔者这样的用户不在少数,其经历也算典型吧?一方面是作为知识产品的生产者、供给者,从未从知网得到任何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回报,另一方面作为知网的用户,还得花高价从那里购买产品,甚至包括自己发表过的产品。
这肯定是不公平的。
评论者指出知网两头通吃,剥削知识产品原创者,阻碍中国科研 文/梁发芾 作者为财税史学者 对于基础设施工程运营者利用自身垄断地位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国家都会予以强有力的监管,以作为对自然垄断的矫正。
发展步伐,侵蚀高校和科研单位宝贵经费。
这些指控并非无理取闹。
基于数字出版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知识的巨大需求,知网已经发展成为最大的中文知识数据库,知网也号称是“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实际上,知网确实配得上“知识基础设施工程”这一称号。
但是,既然是“知 识基础设施工程”,知网就得有它应有的规矩,而不是一面以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作宣传,攻城略地,谋取利益,另一方面却不愿意承担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知网的英文名缩写是CNKI,CN表示中国,KI是“KnowledgeInfrastructure”的缩写,显然,知网确实自认为是“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而事实上,知网也要感谢相关政策的扶持。
有关报道显示,1999年4月,CNKI主体工程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999年10月,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委将CAJ-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光盘及数据仓库)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
可以断定,知网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最大的中文知识数据库,成为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结果。
既然是国家支持建设的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知网就应该承担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职责和 使命。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也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基础设施工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必然具有相当公用性、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
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因此要防止重复建设,这也必然导致基础设施往往会形成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与基础设施必须的公用性公益性是完全不相容的。
基础设施的公用性和公益性必然要求这类设施 不能以谋取经济效益作为最高价值和唯一目的,而自然垄断却导致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必然会利用市场优势,谋取更多的利润。
目前知网出现的问题,显然就是它作为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在达到自然垄断地位之后,以市场强势地位谋取经济利益,与其作为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所应承担的公益性公用性职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据媒体报道,知网目前已经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用率为60%以上。
知网已经形成了业界垄断地位,市场上已经没有竞争者可以对其形成制约和挑战。
在一个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市场上,用户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情况下,作为垄断的一方,很难不利用自己市场强势地位,提高要价迫使用户就范。
有关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为4.9亿元,毛利率高达51.3%。
这个毛利率是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设施 工程的。
这些年来,在知网强势地位面前,已有至少6所高校公开表示暂停使用知网。
这当然是用户迫不得已的下策。
因为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的情况下,拒绝知网会使自己的学术研究也要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用户的停用声明,实际上是利用社会舆论给知网施加压力,借此获得谈判的筹码,而最后也仍然续订知网。
由此可见用户单打独斗,力量弱小,形不成什么气候。
对于基础设施工程运营者利用自身垄断地位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国家都会予以强有力的监管,以作为对自然垄断的矫正。
监管方式之一就是价格监管,对于基础设施工程的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通过价格听证等方式,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制定价格指导线。
另外,也可以运用《反垄断法》对拥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基础设施工程进行调查,对其滥用垄断权力牟取利益的行为进行干预。
这些方式对于知网来说,是完全可以采用的。
囊中江湖 降准操作意在预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包括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同时,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
这是今年的首次降准,从市场的反映看,总体上比较平静,应该说这次降准符合市场预期,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的导向。
这次降准总体上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幅度不大。
近几年普降的幅度一般在0.5个百分点以上,本次普降只有0.25个百分点,降准幅度低于以往水平,总体上比较谨慎和稳健。
二是呈现结构性。
对于满足条件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实际上达到0.5个百分点,比其他金融机构降准力度要大,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向中小金融机构倾斜。
从今年的金融数据来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34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3月当 文/骆振心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 这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仅是着眼于当前经济金融的运行情况,更多是对后一阶段的经济形势作出的预判和预先安排。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13万亿元,同比多增3951亿元。
这体现了信贷投放力度加大,资金总量温和回暖,经济中的流动比较充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加大,经济基本面保持平稳。
但同时,在信贷结构上还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3月企业票据融 资同比多增4712亿元,企业短贷同比多增4341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同比仅多增148亿元,企业信贷还是集中于短期资金,对中长期投资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够,需要进一步提振企业信心,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根据央行测算,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明显加强,通过向经济注入长期资金,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
一是有效对冲外部压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仍在艰难探底过程中,尤其是近期国际国内环境一些超预期变化、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放宽货币信用,有利于对冲外部的不利影响和冲击。
二是支持薄弱环节和领域。
疫情发生以来共实施了6次降准,其中2次为定向降准,政策重点和意图比较明确。
在目前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下,我国旅游、餐饮、住宿、文化等相关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在一些制造业 行业,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挤压,行业格局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这些都不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通过向这些领域投放信贷,可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企业恢复生产扩大经营。
三是有利于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水平。
3月末超额准备金率仅1.48%左右,为近年同期较低水平,反映了我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偏紧,银行负债压力较大,中小银行相对更加明显。
降准增加了金融机构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优化了资金结构,增强了资金配置能力,节约了大量资金成本,有利于改善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并通过金融机构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信用创造的重要变量,也是货币政策对经济的预调和微调的重要工具。
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而影响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保持流动性适度充裕,防止出现通货膨 胀和通货紧缩,维持稳定的发展环境。
考虑到货币政策作用的滞后性,必须在对经济形势进行预判的基础上,提前谋划、尽早尽快推出货币政策,从而提升货币政策效果。
这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仅是着眼于当前经济金融的运行情况,更多是对后一阶段的经济形势作出的预判和预先安排,是稳增长的“先手棋”。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空间已经比较有限,这次降准之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到8.1%,目前中国的银行整体准备金水平已经与发达经济体持平,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处在较低水平。
我国存款准备金在历史上较高,在2011年曾高达21%,主要是由于外汇占款较多,为了防止被动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来吸收流动性,防止流动性泛滥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从实施效果来看,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持了物价的长期稳定,经过 这些年的大幅下降,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已大大缩小。
要发挥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把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导入到薄弱领域,关键还是要打通货币传导的渠道,实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并加强财政货币政策联动,形成强大政策合力。
要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密切跟踪物价走势变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要切实落实好各项信贷政策,对明确在支农支小领域的贷款增速,要严格按照要求,创新信贷模式,确保贷款资金发放到位。
要加强贷款贴息和奖励激励政策的运用,对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和地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要加大利率改革力度,加快LPR改革步伐,推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式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
要加快银行业信息化转型步伐,大力发展金融科技,运用大数据来给企业“精准画像”,促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自由谈 让每位务工者都能感受到城市温度 近三年来,上海、天津、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南昌、湖北荆州等地先后出台了建筑业超龄农民工的清退令。
上海2019年发文,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禁止55周岁以上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工人进入施工现场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危险性、风险性高的特殊工作。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以来,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逐年提高。
2020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岁,比2016年提高了2.4岁;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6.4%,相较2016年增加了7.3%。
如果以建筑行业为考量,老年农民工所占比例更高。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在调研中发现,60岁以上的农民工在建筑用工中仍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这样的调研结果,十分符合普通人的认知。
曾几何时,农民 文/赵志疆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年龄并不一定与身体状况成反比,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的老年农民工不妨网开一面,结合他们的年龄状况和身体状况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
工是身强力壮的代名词,炎炎烈日下,建筑工地上时常能看到裸露的古铜色肌肤,漫天飞尘中掺杂着浓浓的雄性荷尔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年农民工成为建筑工地上的主角,随处能看到苍老的面孔与松弛的皮肤,日复一日从事着简单而繁重的工作。
虽然多地都对农民工的年龄做出了限制,但由于招不到足 够的年轻人,多数工地仍在招收大龄农民工,以此来补充劳动力缺口。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那些陪着建筑工地一起老去的农民工,默默支撑起建筑市场的用人平衡,一如既往地为高速发展的城市添砖加瓦。
尽管老年农民工的工作很辛苦,但也没必要将他们过度“悲情化”。
这一方面是因为零工工价与辛苦程度之间是对等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相比起在家务农,打工收入显然要高出很多。
因此,尽管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但老年农民工的整体满意度比较高,这也是他们长期坚守在建筑工地的关键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中,过度“悲情化”以及由此激发的“人性化”,不免会给老年农民工带来更直接的伤害。
多地清退建筑业超龄农民工的原因很简单:对于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农民工来说,年龄越大,对身体的消耗和损伤越大;对于建筑工地来说,随着农民工的年龄增大,他们的身体情况乃至意外事故都是一种不可预知的风险。
于是,以安 全生产的名义,越来越多建筑工地向老年农民工亮起了红灯。
但这显然是一种错配的善意——即使老年农民工被全部清除,真的能换回建筑工地的“年轻化”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早在2008年,中国人口学会会刊《人口研究》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多从事餐饮、销售等服务性行业,而从事建筑、开矿等“脏、累、险”职业的比例明显减少。
时代发展到今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空间更加广阔,而城市里的基础行业和岗位也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
以外卖小哥和快递员为代表,新兴产业多以年轻人为主力军,他们头脑灵活、手脚利索,仅凭一部手机、一辆电动车就足以打天下。
相比之下,老年农民工大多困守于建筑工地之类的传统岗位,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他们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有些人不舍得买,更多的人不会用。
在新生代农民工尽情分享数字红利的时候,那些老年农民工只能从事被年轻人嫌弃甚至鄙夷的工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低心理预期与生活目标。
据《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预计,到2035年时将有约1.6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在此过程中,只要拥有足够多的就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很难重走父辈的老路。
换句话说,仍将有大量老年农民工迫切需要在城市谋取一席之地。
以此为背景,抬高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年龄门槛,充其量不过是继续压低老年农民工的心理预期——相比起一份得之不易的工作,以及维系在工作基础上的生活,他们很容易“贱卖”自己的身体,甚至因此承受更多的风险和伤害。
以关怀的名义,对超龄农民工“一刀切”,没必要也不应该。
实际上,年龄并不一定与身体状况成反比,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的老年农民工不妨网开一面,结合他们的年龄状况和身体状况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
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健全零工市场的监督 管理,通过制度化安排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以有力的保险体系消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
建筑行业内,用工需求与求职需求长期存在,最大限度保障双方的权益,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农民工求职难,不仅在于岗位稀缺,更在于供求双方无法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实现直接对话。
农民工技能相对单
一,又是一个松散的群体,他们的工作意向与薪资诉求千差万别。
与此同时,招聘零工者大多是小型用人单位甚至临时性工地,用工需求与薪资待遇同样不一而足。
茫茫人海中,招工者与求职者实际上都是在碰运气。
破除这样的困境,不妨强化用工供需对接,加强零工市场与市场化求职平台之间的合作,让零工供需对接更加精准有效。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农民工,他们的命运体现着城市的温度。
关心他们的生存状况,保障他们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应有的文明底蕴,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义所在。

标签: #cu #牌子 #cmc #相机 #牌子 #牌子 #comfortable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