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刘宇

cup 1
起初参加学校这次读书活动没有想太多,仅仅为了让自己毕业前的生活增添一丝书香气,在远离专业文献的生活中使“自己感觉”时间的流逝(或者浪费)获得了一丝体面和某些意义,这样的话也可使自己“心安理得”。
选择《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很大原因归于自己对未知和未来事物的一种好奇心理,初见书名本以为是一本很理性、逻辑感很强的个人成功经验或认知的分享读物,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深深感叹一句世事难料啊!我也清晰的认识到我最初的个人主见或多或少与书中所提及到的一类思维方式相类似——对事物的理解判断突出个人情感,忽略多方面观察。
回到这本书本身,读书之前、之中和之后都颇有感悟。
读书之前上文已述;读书之中客观的说我对作者之语带有多种理解:认同与矛盾、科学与玄学、理性与感性、简单与复杂,主观的说我对这本书失望了;读书之后客观依旧存在,但主观发生改变:从失望到平静,从挑错(于书)到觉察(于己)。
失望主要因为我自身目的性太强,不想主动浪费安逸的时间,但是细读完一本书后,冷静的回顾、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想法,也不难发现自己也获得了某些刻意学习而终不得的知识或见解,举个不太严谨的例子,游戏中主线任务固然重要,但是刷副本所得的额外经验和幸运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游戏的娱乐体验。
《遇见未知的自己》顾名思义每个人都有不为己知的一面,作者认为社会生活中大多数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小我(ego)”在作怪,好像一层层薄纱包裹着真实的自我,因此我们需要觉察和定静的功夫来“三省吾身”——内省。
我很赞同作者这种积极向善,敢于、善于、乐于自省的生活方式。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以女主若菱的生活轨迹来表现作者所提倡的自我挖掘和自我认知,并且对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过程的描述既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又充满着客观的人文关怀。
作者在全书中都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虽然女主个人情感曲折、抱怨母亲的冷漠、丈夫的背叛、上司的不公,但是她不像《人间失格》中叶藏一般懦弱、自我否定,也可能源于若菱遇见了一个智者(老人),一个引领者。
老人指引若菱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什么主宰我们的人生、什么操控我们的情绪、怎样战胜负面情绪。
这本书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我也非常认同,就是对已发生的事物进行对立角度或者多角度的理解和认同,例如文中若菱抱怨道“志明很自我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从句中“很”、“从来”可以看出若菱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的,这点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她只完成了一项“工作”的一部分,缺少后续的客观以及对立角度(换位思考)的理解,因此导致若菱先入为主的认为志明“自私”。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见,大多数人其实都懂得这种简单的道理,但每每自身遇到这种状况,能有几人看的明白,想的通透?这也是为什么老人倡导定静的原因吧。
即使在现今社会有时“过度”的思考、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开脱被认为一种可笑、幼稚的行为,但是遇事处事我依然习惯于站在他人角度选择一个合理的“向善”的解释,从而去相信他人的某些行为是没有恶意的。
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很有可能变成一厢情愿,成为别人眼中的自欺欺人,但是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有效手段,以免陷入“罗生门”的迷局。
尽管社会上不可能人人如此,偶尔也会给人一种无力感,单方面付出的挫败感,但是要记住一句话——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大多数时间是内心中那一丝看似微弱的以信念为烛芯的火苗照亮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并且温暖着受伤的心灵,使我们继续勇于前行。
一本书都会有多方面解读,多角度的认识,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质疑)。
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从客观角度来说《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存在一些错误的引证和一些不恰当的解释,例如“水知道答案”、“三碗米饭”、“波动-情绪”等,但这并不能全怪作者,在“水知道答案”问世之初也有很多人误信其实,还是那句话“一切事物,都有历史的局限性”,我的这篇感悟也不例外。
作者开篇就以“道可道,非常道”来比喻人生真谛,这无非将此书置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处境,增加了读者继续阅读的难度,并且作者在全书中多次引用心理学观点,这点我很赞同,但是作者也多次将心理学中科学观点与玄学或“宇宙真谛”相结合,意图某种自洽,这对于深信辩证唯物主义的理工男(简称“直男”)来说读完这本书的确有些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前文我说读书之中主观上有些失望的原因。
然而读书之后,收获颇丰,当书中主人的某些境遇与自身产生共鸣时,也不禁一笑,细细体味,感触良多,之前的失望也随之而散。
如果让我向朋友推荐此书,我不会广而荐之,而是因人而荐,依我拙见《遇 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很适合感性处事的人群,尤其作者以女性主人公(若菱)
表述自己思想,对于部分女性走出困境可谓“良药”,但其中“苦口”还需一颗坚强内心去不断化解。

标签: #carrot #什么意思 #coolant #网络 #网络语言 #计算机 #软件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