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石亦爱江山,2018年8月3日

东西 2
星期五责任编辑刘君电话:(0531)85193407Email:liujun@ 丰收 11 想像一下,突然停电了,是那种彻彻底底的停,好像法拉弟从未发现电。
汽车电车当然不能开了。
电饭煲手机闹钟之类,全部成了一堆废铁。
当你好不容易砸开公司的玻璃电动大门,发现开不了电脑,只能干坐着,学校无课可上,机场大门紧闭。
这是电影《生存家族》中的场景。
去看电影那天,偌大的影院里冷气十足,一共三个观众,其中一个还在睡觉。
是我们不关心停电,还是我们不相信有一天会停电。
有电以来,改变的不只是生活,甚至我们的身体结构和思维方式,也在潜移默化。
有人说,现在的西红柿和二十年前相比,已经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我们也一样。
就说阅读。
曾几何时,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里面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总会被叙事打动,会被分析吸引,会花上几个小时漫步于铺陈宏大的散文。
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发生了。
注意力常常在两三页后就分散了,心情会变得烦躁不安,丢掉原先专注的线索,开始找其他的事来做。
以前很自然的深度阅读,现在变成一种艰苦卓绝的努力。
晚上散步遇到一位同事,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正在读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并且说,前人留下的好东西,一定得认真看看。
天哪,岂只是羡慕,瞬间膜拜,多少人已经失去了这种能力。
即使一篇三四段以上的博客文章,都超出了吸收能力,只能一扫而过。
我们的专注和沉思正在被什么东西切成碎片。
同事无奈,明明知道交稿时间已到,可依然花太多的时间在 网络上———闲逛,阅读八卦、写email、扫一眼新闻标题和刚更新的博客,看视频,或者,只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再跳到下一个。
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持续的写作。
有什么东西一直在扰乱我们的大脑,改造我们的记忆,重构我们的神经系统。
这时候如果来一场停电断网会怎样? 电影里,暴风雨之后,儿子丢掉了自己从不离身的手机,“你真的不要了?”他笑笑,将手机壳剪破用来黏补破掉的轮胎。
生活回不到过去了,停电只是使惯性的节奏刹一下车,就像开头一家人站在阳台上,看向天空那无比灿烂的星空银河,不是它不存在,只是平时有电,城市的光亮太多,遮住了它的美好。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网络也曾是天赐之物。
以前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花费数天查找的资料,现在几分钟内就可以搞定了。
但是朋友告诉我,为了完成一本资料长编,每天携两个月饼去省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翻阅查找,记录整理。
那应该别有一番味道吧。
在词语的海洋里深度潜泳,与坐摩托艇在水面快速滑行。
哪一个更吸引你。
电影结尾火车过隧道时老人们机智地提前关了窗,年轻人们却被熏得灰头土脸,相视一看,哄堂大笑。
笑声里,有曾经不可一世的现代人的自嘲和尴尬,也有开心,毕竟他们找到了身份的归属。
阅读和写作,最本真的东西又在哪里。
编辑手记 辣笔小新 说起家乡美食 □魏新 对同乡人来说,美食密码是他们的接头暗号。
很多时候,这种暗号心照不宣,但只要开口一说,立刻就会在舌尖上泛起强烈的共鸣,忍不住的口水中,幻觉自然产生。
比如我听到两个重庆人说起火锅,就感觉餐桌上的玻璃转盘越变越红;再比如我看到两个扬州人说起早茶,就觉得太阳一出来就应该被包进蟹黄包里。
美食密码是从出生就设定好了,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或许会有输入方式的变化,但永远不会遗失,也无法修改。
尤其是一些没有扬名在外的美食,只有同乡人才知道它们的美妙。
比如前几天的一个雨夜,和几名老乡在一海鲜酒店小聚,参鲍皆寡然无味,快结束时,突然有人说起面泡,气氛瞬间就如炸面泡的油锅沸腾起来。
面泡是菏泽一种特有的吃法,制作看似简单,先把面团发酵,再用长筷子夹起来,一团团在油锅里炸成面球,用铁笊篱捞出来就可以了。
吃时可配上一碟蒜泥,不要放醋,就是直接用蒜捣砸出来的蒜泥,最好是新蒜,皮嫩汁多,除了一点盐,什么都不要放,热面泡一蘸,再放嘴里去嚼……对于没吃过的人,仅仅通过脑补,或许会觉得有些奇怪,但对于吃过面泡的人来说,一定知道那绝对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美味。
虽然,面泡看似和油条很像,但口感和味道还是有不少差异,相比起来,面泡更松软且富有韧性,更耐吃。
菏泽人日出而“条”,日落而“泡”。
面泡的颜色,是菏泽夕阳的颜 色;面泡的味道,是菏泽黄昏的味道。
当我们说起家乡美食的时候, 在语言上也会体现出密码的差异。
比如面泡,菏泽人多叫“面泡的”,这就像你要与一名老北京聊豆汁,人家一定会说“豆汁儿”;同一名西安人提羊肉泡馍,人家会说“羊肉泡”一样。
这些还好,如果问一名兰州人拉面的事,他们一定会认真地纠正你应该叫“牛肉面”。
在各处都有羊汤的菏泽,很少有人管羊汤叫“羊汤”,而是认认真真,一板一眼地称之为“羊肉汤”,即使是“羊杂汤”,也是放羊杂的“羊肉汤”。
菏泽的“羊肉汤”有很多种,各县的都不尽相同,甚至各家的也都有区别。
这其中,名气最大的当然要数单县羊肉汤。
菏泽的羊汤店都叫羊肉汤店。
单县做羊肉汤不叫炖,更不叫煲,而是叫熬。
我觉得,熬比炖和煲都要生动,因为在那些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冬天,羊肉汤温暖 过无数人的身体,帮人熬过寒冷,熬过难捱的日子。
几乎所有在单县出生长大的孩子,脑海中都会永存一幅在家里熬羊肉汤的画面:快过年的时候,全家人一起熬羊肉汤,砖砌的炉灶前,大人们负责切块和配料,小孩子负责劈柴和烧水,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去石臼子里捣羊油,把半熟的红辣椒和羊肉倒在一起,再倒进锅中。
通红的炉火映着一家人的喜悦,浓浓的香味在清冷干燥的空气中飘动着。
那时候,或许很多人都相信,将来走得再远,闻着羊肉汤,也能找到家。
我的表姐夫就是单县人,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菏泽做公务员。
虽离老家并不远,但因为工作太忙,每年回不了太多次老家。
有时,他会在菏泽的家里熬羊汤,尽管没有地锅木柴,但他每次熬羊肉汤时,都特别有仪式感,从头到尾不能让别人插手,各种配料的比例,火候的控制,每个环节都像做化学实验般严谨,一点也不能含糊。
这么多年来,我每回菏泽,都和表姐夫见面,小聚时也会讨论一下羊肉汤的熬法,他爱读书,据说文笔很好,但平常各种公文都要加班写,所以我从未见过他写的文章。
今早,我突然看到他微信发来的一段小文: 5岁“:娘,过年我想喝羊肉汤。
”“行,给你熬。
” 15岁:“娘,我在学校光想喝您熬的红汤羊肉汤。
” “好,等你从一中回来就给你熬,学习紧张,给你补补。
” 25岁“:娘,红汤羊肉汤怎么熬?”“我去菏泽做给你看,成家了,也该学学。
”35岁“:伟,你啥时候回老家吃一顿?我给你熬你爱喝的羊肉汤。
”“等回来吧,我很忙。
”40岁:“伟,我想去菏泽给你带点羊肉,熬羊肉汤给你。
”“我这几天出差了,不在家。
”43岁:(春节)“娘,今天我专门从老家带来羊肉到济南,我给您熬羊肉汤喝。
”“我现在身体不行了,不能给你做了,扶我起来让我尝尝你做的。
”43岁:(母亲节和单县羊肉汤节即将来临)“娘,我还是想喝你熬的羊肉汤。
”那边已经没有娘的声音……今年娘78岁。
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一篇写羊肉汤的文章。
或者说,这不是一篇文章,只是平实的记忆,却让人泪流满面。
其实,当我们说起家乡美食的时候,说的是爱与时间,说的是生命和岁月,说的是往昔,亦是未来。
人在旅途 爱美石亦爱江山□许志杰 向往青田久矣,自是因了这里的石头。
青田石被誉为四大国石之
一,其中封门青位列三大印章石之首,启功先生曾有诗句颂扬,“青田石印千秋誉”。
前些年发现的“李玮图书”长玺型双面印就是宋代老坑青田紫檀冻,这是至今人们所见最早的青田石印章。
元代文人赵子昂“始以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
与赵子昂同时代的文人王冕有云:“初无人以花乳石刻印,自山农始也……”,他所说的花乳石就是青田石。
至此,沿袭了近千年的铜刻治印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文人自刻石质印章的新时期。
同时,篆刻作为一种艺术由此而生,由过去的实用为主转向艺术观赏与艺术创作,无论艺术品质还是对于石质本身的开发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阳春三月,正是青田最好的时节。
山绿水秀,晚风微醺,春的气息留有余香,夏的味道尚显绵软。
疾驰的高速列车把我带到这里,一路穿山越岭,奔腾豪迈,从千里之外的齐鲁之邦落脚此地,也不过
六个钟头。
但是,想到在交通工具极其落后的宋元明,乃至更晚的清代、民国时期,文人们对青田印石的追逐,是何等艰难,一石难求绝非妄言。
能有一方心仪的青田印石把玩在手,置于案头,欢喜之情自是无以言表。
瓯江穿青田城而过,沿江两岸布置着秀美狭长的青田县城,城后便是连绵不绝的大山,青田就是浙东南地区连着福建省大山深处的一座县城。
据说,青田石就分布在与青田城交织在一起的这些大山里,成矿的时间距今约有一亿四千万年。
在我既有的观念和印象中,既然要采石找矿,势必造成山体破坏,环境恶化。
山是光秃秃的山,水是污水横流的水,天是灰蒙蒙的天,人连一口大气都不敢喘。
青田不是这样,静谧和美。
老城保存完好,一条名曰大街的老街道依江而建,几家口碑甚好的当地名吃店,不瘟不火地静待食客到来。
我到青田的第一顿晚饭,就是在大街的一家拌面店吃的。
果然名不虚传,无论面的韧度,菜的味道,皆属上等,催着你的食欲与味觉,不断产生惬意的舒适。
我 的第一观感,青田是个养人的好地方,山好水好饭好,石头好,当然还有人好。
大自然慷慨地馈赠青田人以美丽的石头,青田人没有一味贪婪地去疯狂享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回馈造物主的恩赐。
年近九十的倪东方先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青田人,十岁开始学徒操刀刻石,已有八十年的艺术生涯,现在是青田石雕泰斗级人物。
他虽为石雕大师,石头是他创作不可缺少的原料,却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一直呼吁控制甚至封山不再开采。
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率先提出在他家乡青田县山口镇山口村,就是盛产封门青的地方,修建一座依山傍水的公园。
从1988年退休到现在,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在千丝岩筑路修桥、造罗汉壁、修亭台、建楼阁,尤其是开辟了新景点碑林,整座千丝岩像一件石雕艺术品一样被倪东方精心雕琢着。
倪东方说,这可是雕刻真山真水啊! 石有情,人有性。
资源再丰盛,坐吃山空,总也有一天会被掏尽用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是人要尊重自然,取之 有道,用之有度。
青田有石人有情,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开采利用,青田石给青田人带来了足够声誉和财富,是到了还石于自然于子孙的时候了。
据说,原来靠青田石吃饭的当地人已经很少,很多外地客商也大多打道回府,或从事其他行当。
在青田石雕博物馆附楼见到一位华姓小伙,正在打磨一块很小却很精致的封门青印章石。
他说,上等的封门青已不可求,他手上的都是其祖父辈留下的。
喜欢和需要青田封门青的人很多,又没这么多,他想出一个办法,在零散的碎石中寻找小的章料,精心雕琢,让有缘人手上有石。
青田有好石,青田人也真诚,有情怀,青田石已至极致,青田的山水又堆起一座座新的金山银山。
吾爱美石更爱江山,坐在千丝岩景区“静听石语”,好不惬意;徜徉在小镇的街上,看老人们打牌喝茶,其乐融融;坐在路边的小馆,品尝新鲜的小溪鱼、田螺,喝着漂亮女主人的老爹亲手酿制的高度白酒,自赞短短的青田行,着实值得。
流年碎笔 咬衣服的萝卜 □时培京 娘刷碗洗锅用碱面子,掉灰,说是用顺手几十年了,扔不下了。
蒸馒头也掺,暄乎,馒头味正好———初中在歇马亭中学学化学才知道那是食用碱,有一点哧哧啦啦“烧”手,有一点黏滑,水蓝色,有一股很清新的味道。
还有臭胰子,不是真臭,多用于洗衣服,和洗脸的香皂相对。
枣树长出的嫩叶,枣庄就是它多,叶子沾水,手心反复搓,挤出白沫子,像小羊羔反刍,像是枣树叶生气哭出白色的汁液,也可当肥皂用。
在大坑汪塘边洗澡,忘了臭胰子,它是最好的补漏品。
皂角树结的皂角果。
打下来,热水煮泡,流出皂角水,好像现在的洗衣液。
手上有了油污,要是没有上面的东西,抓一把淤泥或者细沙细细搓搓,掉了大半灰。
不彻底,回到家子再用臭胰子。
一来是节省,二来当时上哪找臭胰子。
红白萝卜能吃也能去灰。
萝卜擦成丝,铁锅煮熟,烧棒子秸、麦穰、麦糠,水熬至半红半白,笊篱捞出,等一会趁着不烫手捞出搦成一团团,带上少许水,摊在衣服上,那时洗衣粉极少,又贵,不舍得买。
娘用萝卜洗衣服,萝卜在上面过一两天,娘骂我一两天,“下材,没见过东西似的”。
因为跟着吃大席,光顾着夹菜,前襟像烙煎饼的油布子,不好给借衣服的堂哥说“弄脏了,正在用萝卜咬”,就说:“搁俺姥娘家了,下集路过去拿。
” 给他几块糖,说是大席上拿的给你尝尝。
他就不问褂子的事情,嘴里的东西正甜着呢。
婶子催过一次。
娘说:“明天吧。
” 我记得那是一件蓝色条绒褂子,被大鱼和猪八戒打滚擦嘴的地方,不仔细看不明显。
婶子没有说什么。
吃大席还需要褂子吗?我问过娘。
娘说:你的褂子打明铁了,好看吗,不借管吗? 借衣服是因为没有衣服。
没有衣服,不是说光腚,是在大人场,没有好衣服。
上小学一年级穿的塑料鞋是别人送的,小了,紧了,用剪子豁 开,炉子里烧红了铁钳子,铰下不穿的一段鞋襻子,铁钳子在塑料之间,一摁下,随着一阵烟和刺鼻的臭味焊上了。
不是水泥厂的电焊,是塑料焊。
在泥墙半苫草半苫瓦的西屋柜子上,娘不把褂子放在明眼里。
串门子的人多,看见好问起。
蓝色条绒褂子铺在洗净的烧肥塑料袋子上,拧好的带着哩哩啦啦水的萝卜丝趴在小褂上,萝卜丝不说话“咬”着衣服上的污垢。
小褂被“咬”,我的心也被咬了,透着光亮。
三十多年以后想起不觉着是笑话,只是心还没被什么织好,好想《红楼梦》里的晴雯补上几针,顺便画《红袖添香夜抿鬓》。
萝卜熬水是一味中药,治咳嗽。
吃盐咳嗽比吃酱咳嗽的时间短得多,“吃盐咳嗽一季子,吃酱咳嗽一辈子。
”吃油条咳嗽的时间在二者之间,因为里面有明矾。
小时候跟着娘走姥娘家,偷吃油条,像老鼠拐线出溜出溜找借口上堂屋,一会儿一个半个,吃了大半斤。
回家路上一喝风就咳嗽。
打针的问:“吃什么吃的,老实说,好得快。
要不多攮上几针。
”看着大针管子,我不说,怕人笑话, 怕娘骂我:“下材,真没见过东西。
” 东西没有少见,肉和鱼见得少。
红白喜事大席吃,过年过节吃,平日来了亲戚吃,想偷吃锅屋里也没有。
有肚子就会饿,还得填饱,咱又不是神仙道人。
棒子糊涂,芋头煎饼,韭菜花,咸菜棒子辣疙瘩,杨树开的花,一年四季的炖地蛋水煮白菜,擦晒干的萝卜丝,豆腐绿豆芽洋葱算是好菜。
嘴白得没味,自己寻思着吃,春天薅野菜荠菜包扁食,捡木耳,夏天偷西瓜脆瓜西红柿,自家菜园的萝卜,葱叶里插上豆角子生吃,罐头瓶子逮小鱼烧汤,河沟里水渠里帮着大人逮鱼,抓知了油炸,捏豆地豆虫,秋天烧红的土块焖芋头,拔嫩的高粱棒子秸吃“甜甘子”,冬天罩小小蜂,围着炉子烤地瓜,有时候遇上刺猬不舍得剥吃第二夜跑了,留下骚气一柴火屋。
小孩贪吃,衣服干净不了。
萝卜咬衣服有二三次。
谁哪有那多的钱行来往去吃大席。
堂哥那个蓝色条绒小褂早就没有了,这些小事我还记得。
任什么样的洗洁精都没法洗掉小时候的记忆,越洗越清楚,时间是固色剂,越久吸附得越牢固。
小说世情 老挑山工 □许锋 那条空中栈道,在三清山被称为“西海栈道”。
它全长4600余米,平均海拔高度为1600米,环山而筑,宛若一条玉带缠在山腰。
它一边紧贴山体,一边凌空天外,凿山筑梁,遇峡架桥,石板铺路,我实在想不出人们是如何上得这上不着天下不沾地的峭壁,把一块块石板撽入山体,并加固使之可承载许多行人及游客的体重。
山注定是随意“生长”的,那栈道依山形而存在,便没有“规矩”,不时有一两棵古树从峭壁间突兀地冒出来,人要么从树干下屈身钻过去,要么给树让步侧身通行,那路本来就不宽,一米多吧,因了时不时冒出的树更显得局促。
天是晴的,阳光虽不灿烂,但不萎靡,全然是那种清丽的、一尘不染的样子,这使得山腰或更远些更高些的树丛娉娉婷婷起来。
我走得不快不慢,栈道毕竟是平坦的,渐渐地形而上去,但不知不觉中,汗也布满了脊背,乃至到了栈道的尽头时,要开始再次“爬”山时,就气喘吁吁了。
正靠在路边休息时,撵上来两位“货郎”———是挑山工,每人挑两袋子米,肯定是太累了,便也在我的旁边休息。
一位年轻一些,一位我没想到他已70岁了,还挑着一百斤的货物上得山来,大颗大颗的汗珠从他的额头、眼角往下砸,止不住地。
等他的喘息稍微舒缓一些后,我小心翼翼地与他交谈了几句,知道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40年。
他背着这百斤粮食上得山来,一趟两个小时,酬劳是15元,我心里盘算着,一天若是4趟的话,就是60元,一月是1800元———那要日日爬山,那要天公作美,那要身体硬朗———因了这栈道,便多了游人,游人到了山上,要吃要喝,物资便要靠这些挑山工挑上去,是苦,太苦了,我们的旅游,便有“罪过”的意味了。
老挑山工脸上的肌肉还在隐隐地颤动,有些“狰狞”,我不忍再和他说话,他每说一句话都要支付体力,但有路人却“孜孜不倦”地刨根问底,老挑山工耐心地答话———只是还有人戏谑他们,开着不荤不素的玩笑。
挑山工还得继续爬山,他们没有时间与正在旅游的人开玩笑,他们得养家糊口。
满山的风景,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好,无所谓差,或者根本不是什么风景。
下山时,又遇到了那些“突兀”的树,此时我倒希望有人砍掉它们,这样就可以给挑山工让出道来,让他们在这蜿蜒的道上走得顺畅和省力些。
读史札记 伍子胥,春秋末期著名人物。
他帮助吴王阖闾建立大功,后因屡进忠言,惹怒夫差,被逼自杀。
人们对伍子胥寄予深切的同情,他的事迹被编为戏剧电影广泛传播。
吴王夫差,总体看并非昏聩之主,也很少滥杀无辜,对有杀父之仇的勾践,他都能够宽恕,为什么非要杀害忠良伍子胥呢?据《史记》记载,伍子胥被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伍子胥性情刚烈。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的老师。
楚平王夺了太子的未婚妻,怕太子怨恨就要杀他,因而祸及伍奢。
楚平王知道伍奢的两个儿子贤能,想召来一起杀掉,以绝后患。
伍奢说:“大儿子宽厚仁慈,一定会来;子胥为人桀骜不驯,决不肯来。
”知子莫若父。
果然,大儿子应召前来,与父亲一同被杀,伍子胥则含恨逃往吴国。
他要留下性命,为父兄报仇。
十六年以后,伍子胥带兵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都城,挖开楚平王坟墓,拖出尸体,一口气打了三百鞭,才出了胸中恶气。
后来,伍子胥被逼自杀之前,满腔愤恨,嘱咐道:“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军进城。
”从以上记载来看, 伍子胥之死□宋玉山 伍子胥的性格嫉恶如仇、刚强暴烈。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为人圆滑,固然不好,但过于刚烈,也无益处。
这样的性格,是很难与国君搞好关系的。
其次,伍子胥固执谏言惹怒吴王。
从《史记》记载看,伍子胥向吴王大的谏言有三次。
第一次,是吴国打败越国以后,勾践求和。
伍子胥进谏说:“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
大王若不一举歼灭了他,今后一定会后悔的。
”吴王不听,不仅与越国议和,还把勾践放虎归山。
第二次,是吴王征讨齐国。
伍子胥再次进谏道:“越国才是心腹大患,大王却要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吴王仍然不听,结果伐齐成功。
从此,吴王很少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第三次,是吴王听了子贡游说,要援鲁攻齐。
伍子胥又谏言道:“大王如果相信那些虚饰狡诈之词,吴国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吴王有些烦恼,就派伍子胥出使齐国,把他支走了。
当时,吴王正想与齐国开战,却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岂不是想借刀杀人吗?伍子胥多次进谏,虽然出于忠心,但不注意方式,语气不平和,说得难听,不是“后悔”,就是“荒谬”,或者是“灭亡”,这肯定是会惹恼吴王 的。

三,吴王夫差刚愎自用、猜忌子胥。
夫差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他父亲被越国杀害后,每次上朝,都让众臣高喊:“夫差,不要忘记杀父之仇。
”他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越国。
后来,又战胜楚国、齐国,称霸中原。
越是有功绩的君主,越是自以为是,喜欢听奉承话,而且猜忌功臣。
伍子胥是他父亲一辈的老臣,屡建大功。
俗话说“功高震主”,历史上因功被杀的事例很多。
有些人,老老实实还难逃灾祸,何况伍子胥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直谏呢。
夫差的猜忌和刚愎自用,是伍子胥被杀的主要原因。

四,伯嚭挑拨离间、屡进谗言。
伯嚭与伍子胥有着相同的经历。
他爷爷伯州犁是楚国大臣,被楚王杀害。
伯嚭也是含恨逃往吴国。
起初,他和伍子胥同病相怜,关系不错。
后来,伯嚭接受越国贿赂,经常为越国美言,惹怒了伍子胥,两人关系越来越差。
伯嚭多次进谗言,说:“子胥为人强硬凶恶,猜忌狠毒,没有情义。
置父兄死活于不顾,鞭打楚王尸体以泄愤,不是善良之辈。
”伯嚭为人圆滑,深得夫差信 任,被提拔为太宰。
他的谗言对夫差影响很大。
后来,伯嚭进一步诬陷说:“伍子胥屡次谏言,大王不听,已有怨恨情绪。
伍子胥自恃功高,十分强势,又有谋略,很容易引发祸端。
大王不可不防。
”夫差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
”可见,夫差对伍子胥已经动了杀心。
伯嚭的谗言和诬陷,是伍子胥被杀的重要原因。

五,伍子胥留下把柄。
伍子胥见吴王不听谏言,很是失望,便假装有病,不随吴王出征,吴王很不高兴。
后来,伍子胥见吴国情况危险,就把儿子送到齐国,托付给齐国大臣鲍牧。
伯嚭早就暗中注意伍子胥的举动,探查到此事后,马上报告吴王,说:“子胥身为吴国大臣,却与敌国大臣串通一气,还把儿子送往敌国,明显是不忠。
”夫差终于抓到伍子胥的把柄,找到了借口。
于是,夫差派人送去宝剑,逼着伍子胥自杀了。
越国灭亡吴国以后,夫差后悔万分,说死后无脸去见伍子胥。
夫差也落了个自杀身亡的下场。
伍子胥被杀,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吴国的悲剧。

标签: #不稳定 #建网站 #网站 #淘宝 #搜索引擎优化 #做什么 #信息安全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