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端午节的老虎搭拉,102016

电脑 1
年6月18日 星期
想念端午节的老虎搭拉 高伟 端午节后,忽然感到少了什么。
在儿时的记忆中,每到端午门悬菖蒲、瓶插艾叶、端午日饮雄黄酒等不可缺少。
由于小孩不便饮酒,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就用雄黄酒涂在孩子们的耳鼻手足等处,并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艾叶具有特殊香气,可驱蚊蝇、虫蚁,家家都会买几把插在屋里各个角落。
有的人还要用红纸剪成葫芦形贴在艾叶上。
葫芦本来就是道家八宝之
一,是盛药的宝物,贴在艾叶上相辅相成,寓意什么样的毒虫也插翅难逃。
芒种之后,日趋炎热,民间认为已进入传统的“恶月”,尤其五月初五为双阳相叠,主“大恶”。
所以,为了避免在“恶月”里毒虫滋生,瘟疫流行,必须要在端午日到来之前清扫一次环境卫生,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
在临近端午的日子里,各家的主妇忙着收集各色布头为孩子们缝制“长命缕”。
冯文洵先生在他的《竹枝词》中就有过天津妇女过端午的描述:“下绷收拾绣鸳鸯,节近天中分外忙,五色丝悬长命缕,葫芦样检女儿箱。
”所谓“长命缕”就是用五彩布头做成的荷包串,有布老虎、辣椒、萝卜、豆角、 笤帚、簸箕、葫芦、香囊、大葱、角黍、蒜头等物件,佩戴在孩子们的肩头上,以取驱毒避邪固本扶正之意,因打头的荷包是一只可爱的布老虎,所以北方又把这串“长命缕”叫做“老虎搭拉”。
老虎搭拉加上流苏通常有尺把长,每个小荷包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除去蔬菜等物件,还有五毒图案的,如盘蛇、蟾蜍、蜈蚣、蝎子、壁虎等,无非是以毒攻毒,化险为夷。
用绿布头做一只蟾蜍,用黑布剪成圆点贴在身上,剪一块红布做舌头,用黑丝线缝出眼睛,活灵活现似乎能跳起来。
用黑布上浆剪成一把剪刀,剪刀刃上夹着一只大蝎子,丝线缠出的节状尾巴和毒刺,被剪刀几乎剪掉,从心理上,消除了孩子们对毒虫的恐惧。
那微型的盘蛇做得最为精致,身上的花纹,吐出的芯子都是用各色丝线绣出来的,谁家做得漂亮,明年大家都去她家拓样。
儿时我们都养蚕,一分钱两条,从线头般直养到吐丝结茧,然后留一个形状端正的蚕茧做小老虎。
顶端的小老虎就是用黄绸布包裹一颗蚕茧做成的,黑丝线绣出王字和一双大眼睛,红丝线绣出血盆大口,一缕丝线做成胡须,头大腿 短,威风凛凛。
给孩子们的成长增添了勇敢和刚毅。
红布做成的辣椒和绿布缝制的辣椒柄惟妙惟肖,绿色的豆荚里放了几粒花椒充当豆粒为了驱蚊,角黍就是小粽子,墨绿色布包出粽形,用五色丝线密密缠绕,色彩斑斓。
葫芦意味着福禄双全,葫芦里还要放进几颗丁香,为的是增加香气。
最香的还是放在最下边的香囊,用丝绸做成的香囊多为如意荷包状,装上艾叶和藿香。
用五彩丝线把这几样穿起来。
下面缀上流苏,简直就是一件色彩华丽、制作考究的工艺品。
那一针一线无不渗透着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和关怀。
每到端午,孩子们肩佩“老虎搭拉”穿行在胡同里时,各家院门口都有一群妇女对孩子们佩戴的“老虎搭拉”指指点点,评头品足,被人夸奖手巧的母亲顿时在人群里抬起了头,脸也笑开了花。
如今市场上也有妇女制作的“老虎搭拉”出售,但都是用布剪出形状,并非立体填充,也没有各色丝线绣制,我猜想,古老的“老虎搭拉”制作技艺可能失传了吧,至少年轻的母亲们已经没有针线簸箩了。
报丧 郭文杰 过去,天津卫人家里要是有人去世了,那可是大事,除了请人来帮忙、赶紧找大了处理丧事外,通知亲戚朋友和街坊四邻可是有讲究的。
先得在门上贴一张“恕报不周”的门报,以表歉意。
这不,五伯一家人正围坐在小桌前吃饭,邻居二子推门进来,跪在门口,吓了屋里人一跳。
二子:“五伯,五婶,我爸没了。
”五伯:“哎呀!烦恼,烦恼,这是多咱的事儿?”二子:“就是夜个后晌。
”五伯:“怎么呢?前儿个不还好好的吗?”二子:“谁(séi)说不是呢,夜个早起还喝了碗糨稀饭,和我们聊天来着。
可到了晚上就不行了。
”五伯:“晚上没吃东西?”二子:“吃了四个元宵。
”五伯:“多少?”二子:“四个。
”五伯:“四个也不少呀!”二子:“我们也不让他吃,我姐夫送来的名店元宵,这大过年的老人家想吃,我好意思拦着吗?” 天津话·情景剧 天津人说话,给外地人的印象,一个字“,哏”。
老年间,天津卫的胡同里、大杂院里,人们说话、聊闲天就更哏了。
我们把当时人们对话的场景还原,让您品品天津卫人说话的味儿。
五伯:“这元宵拽心里头,好人也受不了呀!” 二子:“说得是呢,也是我们大意了,自打三十我们哥几个浑身打浑身地守着,寸步不离。
谁知道……” 五伯:“你们也别难过,这是命,你们哥几个,这几年也没少受累。
” 二子:“受累没事儿,人在就好。
”五伯:“这也不赖你们,他这一辈子,最好吃的就是元宵,年轻时和人戗火,一顿就吃四十个,还加俩‘炸糕’。
”二子:“就因为有这事儿,我们才觉着没事儿。
”五伯:“这就是命呀!现如今日子好了,人倒走了。
” 扫二维码听这段情景剧 二子:“他老人家受一辈子累,该享两天福了,可……” 五伯:“他今年多大岁数?”二子:“八十二了。
”五伯:“好么!这岁数是修来的,我们还不一定赶得上呢,算老喜丧了。
”二子:(哭)“爸爸嘢!”五伯:“行了!哭两声就完了。
你先回去吧!一会儿叫你婶过去帮着撕孝。
”注:天津话中“这”常读(jiè) 耿耿绘 天津卫·乐活 责任编辑:张桐马成版式设计:于荣会专刊部电话:27509673 鲜香味美伏鳎目鱼 范立国 回忆老天津卫的美食,有一个场景值得一提,就是在那酷暑难耐、心情烦躁、不想进食的三伏天里,熬上一条三四斤重的河口伏鳎目,饭后再沏上一壶天津卫人爱喝的茉莉花茶,真是赛过活神仙。
天津民间对吃鱼有讲究,所谓“一平二快三鳎目”。
这鳎目鱼(比目鱼)品种繁多,唯有生长在渤海湾这片得天独厚水域并被天津人俗称的“河口鳎目”才堪称上品。
“河口鳎目”游动时距海底一米左右,经常平卧在海底,得天津卫九河下梢水土之灵性,每日的潮涨潮落供养了内河丰富的小鱼小虾做饵料,使“河口鳎目”鱼体肥硕,肉质鲜美。
过去,津门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
”这还有一层含义是各种河海两鲜都有各自的节令,节令时吃最鲜美,错过了节令再吃味道就差多了。
每年从夏至到立秋,就是6月中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正是鳎目鱼肥美的节令。
清晨,鱼贩们挑着鱼盆担子走街串巷,盆里放着鱼虾,用天然冰块镇着,随走随吆喝:“熬鲜鳎目去吧——都是现水的咧——”。
这时捕捞上来的鳎目鱼,天津人称为“伏鳎目”。
河口的伏鳎目最大的每条有六
斤重,最小的也有一斤多重。
鱼身为扁平型,鱼背上皮是浅褐色的,肚皮是白颜色的,出水后的鳎目鱼肚皮由白色变为浅红色,被称为血点红,俗称“血顶鳞”,用手轻轻一拍鱼身上的肉,就像是拍在凉粉坨上一样哆里哆嗦的,由此可见鳎目鱼的新鲜和肥厚。
拾掇鳎目鱼很简单也很方便。
首先从鱼尾部一拧,鱼肉和褐色的上皮就分离开了,再撕鱼的上皮,取出内脏后将鱼切成段,控干后下锅烹制,快熟时感觉不到鱼的腥气味儿,却能闻出炖肉的香气。
出锅后的鱼肉乳白细嫩,清香鲜美略带甜口。
渤海湾的河口鳎目鱼经常摆动的裙边肥而不腻,也是其它地区的鳎目鱼比不了的。
现在河口鳎目鱼已经从天津卫老百姓餐桌上消失近四十年了,盼望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河海渔业科技的迅速发展,河口鳎目鱼还能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让大家一饱口福。
丁沽 谭汝为 “丁沽”,即丁字沽,很早就成为运河船舶往来装卸停靠的分泊地。
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记载:“其名丁字沽者,以河形三岔如丁字故也。
” 《新校天津卫志》记载:“丁字沽去城北七里……万艘分载于此。
”后因大清河改道,繁华区南移至三岔河口一带,丁沽才渐趋冷落。
在明代和清代前期,“丁沽”曾作为天津典型代表,如用“西湖”代杭州,用“越秀”代广州一样——“潞卫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渔盐泽国绕汀洲,丁字沽前碧水流”“;角飞城外 雪正飞,丁字沽边人渡稀”“;遥怜丁字沽边柳,绿到红栏第几桥?”——“丁沽风物“”丁沽碧水“”丁沽渡口“”丁沽杨柳”等都作为描摹天津之缩影而活跃于诗坛。
忆津阁 来稿邮箱:tjjwbzt@电话:27509673 天津卫的别称 本周日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子女们与其送各种礼物不如陪在老爸身边,一起做些他喜欢的事情,比如陪老爸健身、旅游,或听戏、品茶、重温老电影、吃西餐,总之陪伴就是最有心意的节日礼物。
父亲节陪爸爸干点啥? 春夏 陪文体老爸健身下棋 如今在公园里锻炼身体的“老男孩们”越来越多,他们或打球、慢跑、练双杠,或玩轮滑、踢毽球、抖空竹,甚至连广场舞的队伍中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为爱好体育锻炼的老爸们准备的过节方式自然是陪他们一起运动。
“90后”小伙邱井正计划着如何给父亲过节,他说“:老爸每天都去晨跑,还常常督促我和他一起锻炼,但懒惰的我却一次都没去过。
所以,这个父亲节我为老爸准备的第一份礼物就是陪他晨跑,看看‘60后’的父亲能不能跑赢‘90后’的我。
然后,我还要和他一起骑行游津城,现在和老爸共同出行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别说边看风景边聊天了。
骑行的路线我已经设计好了,从家出发,沿着海河一路骑下去,然后去天津站广场转转,那离我小时候住的老房子很近,这次故地重游想必会勾起很多对往事的回忆。
” 周彤看着正在和电脑下棋的老爸,不由得想起自己上初中时和父亲下棋的情景,“象棋、跳棋、军旗、围棋都是父亲手把手教我的,当时觉得他什么都会,简直就是我的偶像。
可随着我渐渐长大,和父亲坐下来说话的次数越来越少,更别提一起下棋了,想想颇为惭愧。
父亲节到了,我要和老爸好好‘杀’上几盘象棋,重温过去时光,也让他知道他永远是我的‘男神’”。
陪文化老爸听戏品茶 张瑶的老爸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什么曲种都爱听,偶尔来了兴致还能跟着半导体哼上几句。
“这些咿咿呀呀的唱腔是我童年时对父亲最深的印象,那时候他只要有空就往戏园子钻,现在公园成了他的‘舞台’,和老票友们一唱就是大半天。
”张瑶为了支持父亲听戏、看戏的爱好,特意给家里买了一台智能电视机,有专门的戏曲频道,如果错过了还有回看功能。
她还下载了许多经典 戏曲剧目的视频存在电脑里,老爸只要动动鼠标随时就能欣赏。
张瑶说“:父亲节快到了,我思来想去送嘛都不如陪他去听戏,这就是我今年为他准备的惊喜。
我已经从网上预订了戏票,准备一家三口去戏楼听京剧,共同感受国粹的魅力。
”拿到演出票后,张老先生每天都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闺女要带他和老伴儿去听戏,比吃了山珍海味还开心。
每日忙于工作的李浩最近发现在茶室品茶能达到放松解压的目的,于是他想把这个好去处也推荐给老爸“。
老爸对茶特别有研究,前几天还嘱咐我夏季出汗多,天气炎热,最适宜饮龙井、毛峰、碧螺春等绿茶,还说了其中不少门道。
平时看老爸总喜欢拿着小茶壶自斟自饮,出门时茶杯里也不忘放几片茶叶。
我想,茶室这种闲适的地方他一定喜欢,果不其然,一听父亲节我要带他泡茶室,老爸兴奋得像个孩子。
在《高山流水》《渔舟晚唱》《春江花月夜》这些古筝乐和琵琶曲的映衬下,让品茶更有雅兴。
” 陪宅男老爸享天伦之乐 老王退休后迷上了烹饪美食,除了去市场买菜,就是窝在家里钻研菜谱, 渐渐地成了“宅男”。
女儿王娜手机相册里存了很多父亲做的菜品的照片,她说:“老爸做的饭菜真是色香味俱全,像凤尾虾、清蒸鱼、水晶饺子等菜品无论在卖相上还是口味上丝毫不逊于饭店,每次我都是先拍照再动筷。
看着老爸忙碌的身影,我这个做女儿的也想能搭把手,顺便偷师学厨艺,但无奈平时工作忙碌,没有机会。
今年父亲节,我和姐姐商量好给老爸帮厨做顿团圆饭。
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着锅台转,让老爸享受天伦之乐。
”孙淼的父亲前几年得了腰间盘突出的毛病,腿脚不灵便的他很少出门,为了给老爸解闷,书报杂志、电脑电视,孙淼准备得一应俱全。
“父亲节快到了,我从网上下载了好几部经典老电影,什么《简爱》《音乐之声》《大篷车》等,还是老译制片版本,准备当天和老爸一同观看。
都说人上了年纪喜欢怀旧,所以这 个父亲节我主打怀旧牌,陪老爸看老电影、翻老照片、听老故事,让他在重温美好记忆中度过这一天”。
陪新潮老爸重返20岁 赵鑫早在上个星期就计划好父亲节这天的行程,并且详尽地列出了日程表,可笔者发现上面的内容不像是陪父亲过节,倒像是和朋友聚会的安排。
随即小赵忙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他说:“63岁的老爸虽说是年过花甲的人,但思想并没有‘退休’,年轻人喜欢的新事物他都热衷于尝试,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用的比我都熟练。
” 平日里赵鑫没少和父亲念叨时下流行的休闲方式,到了父亲节这天有机会带父亲做一回“潮男”“。
打高尔夫球在老爸看来一直是‘高大上’的运动,特别向往。
所以我打算带他‘圆梦’,在专业教练指导下,相信‘菜鸟老爸’肯定会学有所成。
我选的场地离市区较远,除了打球,还可以在湖畔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沙发、红酒、牛排、钢琴曲……父亲节的晚上,我还为老爸预订了西餐厅的座位,他平时吃西餐的机会不多,这种古典浪漫的氛围能让老爸体验到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最后,看3D电影是一天行程中的‘压轴好戏’,让老爸在这种新奇特的娱乐方式中感受快乐,重返20岁。
” 酷玩地带 夏季皮划艇爱好升温 梦瞳 在很多人眼里,皮划艇是一个高大上的体育竞技项目,似乎只有专业运动员才能驾驭。
实际上,一群发烧友已将这项运动玩得风生水起。
皮划艇运动被称为最具文艺气息的水上运动,通过腰腹发力和船桨划水让体验者感受乘风破浪的乐趣。
在平静的水面上划艇,难度和公园划船差不多,普通人10分钟就能学会,比骑自行车还容易,不会游 泳的人也可以参加。
上艇之前保护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穿上救生衣,戴好头盔,这样即便落水也不会下沉。
专业教练表示,上下艇时需要格外当心,艇在水面是漂浮的,脚踩进去的时候,掌握不好平衡,就容易落水。
划皮划艇不仅能减肥瘦身,练出魔鬼身材,而且还能结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爱好者,互相切磋技术,相约去各地划艇也成为他们时常交流的话题。
休闲体验 自制DV乐趣多 霁雯 1987年出生的陶子是个杂技团的演员,平时除了在团里训练外,她最大的乐趣就是制作DV视频。
最近,她为杂技团拍了一部纪录片,记录杂技团演员排练的过程及后台生活,同时演员们也通过镜头表达自己对杂技生活的感悟。
后期制作时再配上各种音效,效果一点都不比学电视编导专业的人做得差。
陶子最初制作DV视频时也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经过一点点的摸索才做出了现在的效果。
最初陶子只用一部手机去录制视频,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视频镜头不稳定,不管手怎么控制总会有抖动,拍出的视频摇摇晃晃,人看久了就会头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请教了一些摄影师,得到的建议是——配置一个价格一千多元的三轴稳定器。
有了这个稳定器确实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视觉效果舒服了很多。
除了三轴稳定器外,她还添置了一个长约1.4米的自拍杆,与我们普通手机的自拍杆相比,它多了一个螺口,便于与三脚架固定。
这样就解决了俯拍与大场景的收纳问题。
除了视觉上的效果,声音的采集也是一个难题。
因为一部手机既录视频 又采集音频,难免会有很多的杂音。
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来解决同期录音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她用另一部手机专门当录音笔采集声音,在后期制作时再把声音与视频配合到一起,这样能有效地去除杂音。
后期配音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技术环节,一点经验都没有的陶子为此费了不少劲。
她上网搜集了很多音效素材,渐渐地从一个门外汉成了半专业人士,几个网站都为她提供很多素材,不少热心的网友也会把自己制作的音效贴在百度云或新浪云盘上进行资源共享。
有了声音、图像,如何把这两者恰到好处地编辑在一起,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起初,陶子根本不会什么剪辑软件,只是将自己录制的视频用电脑自带的工具进行简单剪辑,然后就放到了网上。
随着对录制DV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陶子也不满足于如此简单的后期制作了。
于是她查找各种论坛和帖子,搜集后期制作剪辑软件,现在已经用得得心应手了。
在这个自媒体流行的时代,陶子带着自己的装备,走上街头,用并不太专业的设备把万千生活记录成一个个小小的DV作品。
老味休闲 嬉戏少年之万花筒 王和平 万花筒,是小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件玩具。
那是一个圆柱体,外面贴了很多好看的贴画,有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女散花、哪吒闹海,还有牛郎织女会鹊桥等。
当然,也有小朋友们喜欢的小白兔拔萝卜、小羊乖乖和小鲤鱼跳龙门之类的图画。
拿起万花筒,对着太阳,从一个小眼儿望进去,立刻,你就会大吃一惊,五彩缤纷的画面,出现在眼前。
随着用手不断转动圆柱,眼前的画面也不断变化着。
一会儿是“美丽的小花”,一会儿是“傣族的长裙”,一会儿又变成了“挺拔的松树”,无穷无尽…… 小时候,我觉得很神奇,就把圆柱体拆开来,看个究竟。
原来,在前面有 一块圆玻璃,这是留给人看小孔儿的地方,后面两块圆玻璃之间(最后那块是磨砂玻璃),放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纸片,圆柱体里有三片镜片组成的三角形。
纸片和镜片怎么会有那么多种变化呢?原来,镜片对光线有反射作用,三片镜片对纸片射来的光进行反复反射。
当你不停地转动圆柱,射到镜片上的光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画面就会不停地变动。
那时,这个神奇的万花筒,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也增加了新的知识。
现在,古文化街上也有卖万花筒的,不过已经是作为民俗物品出售了。
实际上,这万花筒,还真是中国古老的民间玩具呢。

标签: #视频 #格式 #网络语言 #照片 #用语 #互联网 #最火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