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交叉机遇坚持原创思想,什么卡网络好

网络 2
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主编:计红梅编辑:王晨绯校对:王心怡E-mail押hmji@ 网络中心隗 荫把握交叉机遇坚持原创思想 ———诺奖得主马丁·卡普拉斯与中科院网络中心合作侧记 姻本报记者王晨绯 “这是一个极好的机遇。
我们可以在这里开展很多合作交流,尤其是不同专业的年轻人之间。
”马丁·卡普拉斯指出,让年轻人有机会从事原始创新工作以及独立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还应该让他们定期参加会议,“一月一次甚至更多,他们应该在会上发言,谈谈他们的工作,其他与会人员来讨论,甚至是批评。
” 马丁·卡普拉斯 近日,受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支持,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佛大学马丁·卡普拉斯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网络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并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专访。
马丁·卡普拉斯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荷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他于196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并一直从事研究工作至今。
他的主要研究是在核磁共振谱学、化学动态学、量子化学和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方面,提出了有关耦合常数 和二面角之间关系的卡普拉斯方程。
2013年,因在“发展多尺度模型研究复杂化学体系”中的杰出贡献,他与迈克尔·莱维特及亚利耶·瓦谢尔共同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入选了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
缘何青睐网络中心 马丁·卡普拉斯此次中国之行与网络中心主任廖方宇举行了亲切会谈。
廖方宇为他颁发了“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证书,并签署了接收网络中心高级访问学者的《合作协议书》。
一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何选择网络中心作为学术交流地之一并展开合作? 众所周知,现代化学不仅仅是实验室科学,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模拟。
20世纪70年代,马丁·卡普拉斯和他的同行结合经典和量子物理学,设计出一种多尺度模型,将传统的化学实验搬到了网络世界。
这一完美结合现实与理论的化学系统模型,为更全面地了解并预测化学反应进程奠定了基础。
化学家选择使用量子物理学计算化学反应过程,即便如此,繁杂的计算过程与巨大的计算量也只能应付小分子的化学反应。
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的出现无疑是化学界的革命。
通过该模型,科学家实现了用电脑监控微小而瞬间的化学变化,从而能将催化等过程最优化。
例如,在模拟药物如何到达体内靶蛋白的实验中,电脑可直接对与药物相互作用的靶蛋白原子执行量子理论计算,精确分 析出药物发生作用的全过程。
而超级计算机的问世使得马丁·卡普拉斯等人如虎添翼。
据悉,中科院网络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目前正在进行一套开源软件的开发,马丁·卡普拉斯此行与此有关。
中科院网络中心超级计算中心宗旨是面向科学院乃至社会提供尽可能强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和技术支持,自成立以来,合作单位遍布院内外各类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共计60余家,科学计算题目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力学、生命科学、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
当得知超算中心地处中国“硅谷”中关村,这里云集着国内顶尖化学、物理、计算科学的研究机构时,马丁·卡普拉斯眼前一亮。
“这是一个极好的机遇。
我们可以在这里开展很多合作交流,尤其是不同专业的年轻人之间。
”马丁·卡普拉斯指出,让年轻人有机会从事原始创新工作以及独立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还应该让他们定期参加会议,“一月一次甚至更多,他们应该在会上发言,谈谈他们的工作,其他与会人员来讨论,甚至是批评”。
他指出,中关村和美国波士顿地区的情况有些相似,那里云集了哈佛、麻省理工、波士顿大学等高等学府。
这些机构每个月都有研讨会,有时候会邀请外面的人来,谈谈他们正在做的工作。
“除此之外,我们也会有教育培训,大概三个小时,前一个半个小时用来介绍学科背景,最后一个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自己的工作。
”马丁·卡普拉斯坦言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不同机构、不同研究背景的研究人员,在经过一番背景学习之后很快就能够在不同学科中“登堂入室”———他们不仅知道结果,还熟悉了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毫无疑问,在这样一种学科交叉、交流充分的环境里,像计算化学这类对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不仅有深度还有广度要求的学科才能充分发展壮大。
此次马丁·卡普拉斯的来访,对网络中心在科研信息化方面更好地服务于中科院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研信息化工作的影响力。
对于自己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马丁·卡普拉斯认为这来自于自己希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的动力。
在上世纪70年代,用笨拙计算机来做小分子量子化学计算已经很不容易的时候,他就已开始计算蛋白质大分子了。
他甚至把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结合起来计算大分子,而不管当时计算机只能模拟几个皮秒的运动。
虽然开展费时又大计算量的工作有很大的风险,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反复计算才会有结果,而且结果如果不符合实验就等于白做了,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
寄语年轻人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总是尝试努力做一些新的事情。
”马丁·卡普拉斯说,他从不畏惧风险。
马丁·卡普拉斯来访当日,还在网络中心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整个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云集着中科院物理所、理论物理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周边院所高校的研究人员,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的面孔。
“他们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需要有原创的思想,需要在别人说这不是个好想法的时候确信自己的想法。
”当《中国科学报》记者问及他对年轻人的寄语时,马丁·卡普拉斯如是说。
他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当年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我的同事认为四到五个原子都很难精确地模拟,而我要模拟含有500个原子的蛋白质运动,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是我坚信这项工作是有用的,所以花了很多时间来验证我的想法,最后成功了。
”马丁·卡普拉斯语速缓慢、语气坚定地说。
他在整个访谈中反复强调着坚持二字。
“即使你的同行说‘不’的时候,只要你的直觉是对的,你就该坚信有解决的办法,并通过各种努力来实现它。
” 现场 昆明分院隗 真情“挂包帮”切实“转走访” 银调研茶叶种植走访农户 本报讯9月29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带领该分院第一批15名帮扶干部来到扶贫攻坚挂钩联系点———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哈尼族乡勐根村。
李德铢一行在向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的114户农户进行国庆慰问后,前往18户结对帮扶户中开展遍访工作,与村民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家里人口、欠债、收入、开支、经济作物种植、家畜养殖、惠农政策是否落实、致贫原因以及帮扶需求等情况,听取帮扶户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农户一起讨论脱贫致富的措施和方法,鼓励他们发展生产,克服眼前困难,尽快走上致富道路。
顶着烈日深入田间地头,李德铢一行实地查看了茶叶、水稻等种植情况,对勐根村大寨、小寨、老达保、新达保等村小组进行了调研,并与县、乡有关领导,村和村小组干部围坐在一起,开展民情恳谈,听取县乡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部署,了解乡、村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脱贫致富制约因素和增收摘帽的发展思路。
其间,李德铢一行还对勐根村完小进行了调研,对同时开展的“中科院昆明分院科普走进美丽澜沧”活动进行指导,并为学校师生赠送学习、生活用品。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云南省委、省政府经研究决定,2015年在全省启动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简称“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王晨绯) 网络中心的“元”超级计算机一期系统 ▲网络中心主任廖方宇与马丁·卡普拉斯教授签署《合作协议书》 马丁·卡普拉斯教授作报告 声音 张海霞(北京大学教授): 踏踏实实作个知识分母 我们自认为是“分子”的那份骄傲和虚荣都在这里被自己和他人利用和放大无疑,以至于我们都成了这疯狂战车上那个看起来所向披靡、貌似攻占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其实一无所有的疯狂战士,但是今天我们都停不下来,也很难跳车,因为我们都还是“知识分子”! 所以,从今天起,做个踏踏实实的“知识分母”吧!认认真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学生带好,一天进步一点儿,不仅仅是不断地在壮大知识分母的队伍,也是增加培育优秀知识分子的机会,就像屠呦呦先生一样做个45年的知识分母又何妨?! 姚伯元(海南大学教授): 大众创新是走出高校科学生态圈的契机 笔者看央视有关发明、创新与创业类节目时,感到投资人对创新的要求、理解与审视比我们更全面,值得我们学习。
提供科研经费的部门,其实是代表纳税人的投资者。
具有投资人的慧眼,才能用好纳税人的钱造福于国家与社会。
希望高校主管部门 与领导,为愿意跳出“高校科学生态圈”的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工科专业教师利用大众创新的契机,走上服务社会的创造财富之路。
起码在新的学年里,别再加码各单位与师生硬性的论文任务。
梁进(同济大学教授): 创新为什么这么难 懒惰是创新的大敌,因为奢懒惰性消耗了创新诞生的微薄可能。
模仿是创新的大敌,因为强模硬仿剥夺了创新发展所需求的天地。
功利是创新的大敌,因为急功近利扼杀了创新成长所必要的时间。
偏见是创新的大敌,因为狭识偏见剥夺了创新强 大所期盼的养分。
我们呼唤一个活跃、交融、宽松、包涵 和自由的土壤和空气,在这个环境里创新之花才能灿烂。
我们坚持开心、耐心、精心、用心和真心的挑战和工作,在这种努力下,创新之果才能丰硕。
刘闻铎(北京图森园科技开发公司研究员): 为什么我国技术创新是薄弱环节 我们的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在退休前几年大部分业已退出创新队伍,在退休过程中又“搁浅”一批,退休以后的创新渠道基本是堵死的,一些潜在的重大发明大多数随着生命一起消失。
这就是我国创新“被退休”的局面,说不定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就这样被退休了。
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是常态化的无可估量的损失。
其根本原因,是当下还不具备发挥这一庞大群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意识环境和空间,有科技人员自身“打退堂鼓”,没有积极性;有社会偏见、有制度的忽视和不作为;也有对创新特点认识的不足。
所谓社会偏见,过于看重身份地位,把发明人看作异类,看成是瓜分资源,争夺就业岗位,来“抢饭碗”的一群。
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 可以创造新的就业,与传统技能和职业之间有不可替代性,不存在竞争,也不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更没有必要通过抑制发明创造方式缩小贫富差距。
即便真的有某发明人可能依法获得某些利益,比起对社会的贡献仅仅是很小一点。
把他们列入嫉妒、仇富的对象,容不得发明创造群体是愚昧的心态。
我们的人事管辖体制和人身依附观念也在束缚科技创新。
口头上天天讲创新“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又习惯性地自设红线“退休免谈”。
再次说明,本人不是主张延长科技人员退休,而是提出将发明人与退休身份捆绑带来的问题。
这种身份歧视究竟有什么积极意义?为什么不能让退休的科技人员别把发明创造带到坟墓里去! (栏目主持:苏合香)

标签: #软件 #要做 #也能 #做什么 #看电视 #能干 #用语 #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