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赚钱有道,6主编:计红梅

做什么 4
编辑:原诗萌校对:么辰E-mail押hitech@ 金融 2012年5月10日星期四Tel(押010)82613708 对于如何才能利用云计算赚钱,戴尔网络亚太及日本区销售主管布鲁斯·贝特曼很坦率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云计算和其他生意一样,首先是要找到客户。
他建议,中国在建设云计算中心之前,首先应切实做好市场调查,看看有多大的市场,然后再决定云计算中心建设的规模,而不要为建设而建设。
云计算赚钱有道 出现了床旁检测(PointofCare)等新的市场。
能源领域的智能电网、零售领域的虚拟商店、信息技术领域后PC时代的出现也都与云计算密切相关。
Frost&Sullivan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仍有30%的首席信息官们认为,在目前阶段,应用云技术的风险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收益,但已有21%的人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还有27%的 首席信息官将部署云计算列为其现阶段和未来财年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云计算市场的高速增长是可以期待的。
”安德鲁·米罗伊认为。
该公司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5年,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的云计算市场将会以39%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到2015年将会达到58.0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挑战下的机遇 2010年到2015年,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的云计算市场将会以39%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 到2015年将会达到58.0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图片来源: 姻本报记者计红梅 5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这两部规划中,云计算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而在此前工信部公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更是跻身于八大重大工程之列。
随着国家扶植政策的不断推出,云计算炙手可热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真金白银的投入并未带来相应的回报,与之相反,很多地方投巨资建成的云计算中心,因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成了名副其实的形象工程。
去掉云计算的光环后,它真正的商机在哪里?在近日于香港举行的2012NetEvents亚太媒体高峰会上,Frost&Sullivan等市场研究机构与惠普、戴尔等国外企业对此给出了 自己的答案。
变革产业的推手 如果说前两年全球信息技术领域就云计算而言还处于“热身”阶段,那么现在则已经开始“动真格儿”了。
市场研究公司Frost&Sullivan亚太区ICT研究副总裁安德鲁·米罗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现在云计算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技术,在改变既有产业面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云计算的出现,金融、能源、信息技术、零售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安德鲁·米罗伊举例说,在金融领域,已经出现有别于传统的分支机构银行模式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非分支机构银行模式。
通过这一模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类的服务提供商,例如移动运营商,可以以手机支付等形式为客户提供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
在健康领域,则 “云计算的发展使得网络的反应速度成了一个大问题。
”市场研究公司Quocirca服务主管克里夫·隆巴顿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架构的改变已成大势所趋。
今年2月,惠普公司宣布在其16款以太网交换机产品中支持OpenFlow协议,试图在软件定义网络(SDN)市场分得一杯羹。
与惠普不谋而合的是,IBM、思科、戴尔等公司也同样瞄准了SDN市场。
SDN背后的思想是改变传统的网络架构模式,建立智能网络,而云计算的大规模应用为智能网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惠普网络数据中心首席技术官迈克·皮尔森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云计算的杀手锏是虚拟化。
到2012年年末,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50%的工作负载会得以虚拟化,而目前复杂的网络基础架构使得数据中心部署一个新的应用到让用户使用要花3个月时间。
“因此,部署应用成了云计算最大的挑战。
” SDN的发展让网络变得灵活、敏捷成为了可能。
“OpenFlow和SDN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意义非常重大,意味着游戏规则的改变。
”惠普网络亚太及日本区市场总监阿莫·米切尔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SDN网络的建设使得应 用部署时间可以由以往的几个月变成几分钟。
” 戴尔网络市场营销负责人乔纳森·塞克勒也认为:“SDN是未来的方向。
”在这一市场,戴 尔和惠普一样,都倾向于采用OpenFlow这样开放的标准,而思科则有意发展私有技术。
他们共同的目标是分享SDN市场这块大蛋糕。
SDN市场将会有多大?迈克·皮尔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目前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大约是60亿美元的规模,而服务提供商路由器和交换机市场已达130亿美元。
未来这些都有可能为SDN所拥有。
不断寻找的市场 除了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创新的应用也为云计算提供了潜在的市场。
戴尔网络亚太及日本区销售主管布鲁斯·贝特曼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美国,目前云计算的客户主要是社交网站和游戏厂商,另外一些将数据中心外包的中小企业客户对云计算也十分感兴趣。
他举例说,美国社交游戏巨头Zynga在发展早期就是利用亚马逊提供的云计算服务,随着用户规模的进一步增加,今年才开始从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转向自家的私有云。
对于如何才能利用云计算赚钱,布鲁斯·贝特曼很坦率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云计算和其他生意一样,首先是要找到客户。
他建议,中国在建设云计算中心之前,首先应切实地做好市场调查,看看有多大的市场,然后再决定云计算中心建设的规模,而不要为了建设而建设。
Nanotel公司就是一家正在利用云计算寻找客户的企业。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普瑞纳·米若曾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工作了20年,一年多前加入Nanotel开始创业。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Nanotel是一家刚成立三年多的初创期企业。
今年7月27日,该公司将推出一款教育平板电脑,其专有的应用软件能够让科学、数学等比较艰深的科目更容易为学生理解。
Nanotel将这些应用软件都放在“云”里,每下载一次收2美元,而且只能下载到他们所推出的这款平板电脑上。
“目前,我们正在与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肯尼亚等国家的教育部合作,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仍处于生产过程中,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
”普瑞纳·米若说,他们的目标是占据中国1%的学生市场。
“像我们这样在利用云计算提供应用的企业还有很多。
”普瑞纳·米若说。
太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搭桥 本报讯(记者程春生)近日,太原市科技局与10家银行、3家担保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推出首批百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开创了政、银、企三方“客户共享、产品共推、风险共担”的科技金融合作新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已严重制约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为促进科技金融合作,太原市先后出台《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意见的通知》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
今年3月,市财政部门与科技部门又联合出台《太原市开展科技金融合作试点业务补助贴息暂行办法》,在财政科技资金中设立科技金融合作专项资金,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 信贷支持力度。
据太原市科技局局长 谢承泮介绍,科技金融合作专项资金 将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 融资担保服务的合作银行和合作担 保公司,进行奖励补助和风险补偿; 合作银行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 资产的特征,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 简化信贷服务流程,放宽对不良贷款 的风险容忍度;合作担保公司将积极 开展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以及高新 技术产业化项目资产、企业股权等抵 押担保业务,优先为新兴产业领域中 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据悉,该市部分科技企业已与 银行和担保公司达成了贷款、融资 担保
意向。
目前首批推荐的100家 企业涉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食 品等新兴产业。
100家企业共拥有专 利技术599项,软件著作权97项、 植物新品种18项。
项目预计总投资 91.1亿元,其中企业自筹65亿元, 银行贷款需求26.1亿元。
项目实施 后,预计年新增销售额191.3亿元, 新增利税38.5亿元。
Facebook频遭专利诉讼的启示 姻毕春丽李梅 专利制度设计的目的本是为了鼓励创新,或是作为企业开拓市场防身用的武器,但近些年,专利几乎演变成了一门生意,尤其是在IT界,企业家们总喜欢在特殊时期抛出专利武器攻击对手,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
Facebook起源于美国大学校园,于2004年2月正式上线,截至2011年底,其月活跃用户量达到8.45亿人次,总营收达37亿美元。
美国东部时间5月7日13时,Facebook正式在纽约开启了其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路演程序,计划募资106亿美元。
专利诉讼频发 随着资金实力的不断强大和注册用户的不断增多,Facebook也越来越频繁地成为专利攻击的靶子。
最近几年,Facebook已经遭遇了30多起专利诉讼,仅提出IPO申请前后,Facebook就成为了5件专利诉讼的靶子:3个来自于非实体企业,一个来自于Mitel,另一个则来自于雅虎。
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Facebook仅拥有56项授权专利和503项正在申请的专利,并且73%的专利申请是在近18个月内提出的。
另外,在已授权的56项专利中,有39项是Facebook通过收购所得。
换句话说,自2004年创立至今,Facebook自己所拥有的专利寥寥无几。
专利数量的薄弱和专利防御能力有限使Facebook成为一些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趁机索要高额专利许可费的中小企业或专利流氓攻击的靶子。
趁火打劫者 对于计划上市的公司来说,提出IPO申请就意味着其必须努力展示出能够带来丰厚回报以及承受较低风险的能力,因此这些企业会极力避免出现影响公司创新形象的专利诉讼。
如果避免不了,就希望通过和解速战速决,而这一想法却被一些公司所利用。
比如2004年在谷歌进行IPO申请前,雅虎就通过专利诉讼为自己换取了相当多数量的谷 歌股票。
在此次Facebook提出IPO申请后,雅虎又故伎重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的联邦地方法院对Facebook提起专利侵权诉讼。
据市场研究公司ConmScore的报告称,2011年第一季度,Facebook在广告市场占据了31.2%的市场份额,雅虎以10%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
二。
面对Facebook迅猛的发展态势,在付费搜索、展示广告和社交网络领域拥有关键专利的雅虎对Facebook展开专利围剿也在意料之中,只是雅虎选择围剿的时间点恰恰是在Facebook提出IPO申请之后,不能不说是思谋良久后的一招妙棋。
或将面临更多专利威胁 从Facebook现有的专利诉讼来看,除了雅虎外,诉讼对象多来自于中小企业和专利流氓,但随其逐步扩展自己商业发展的“边界”,Facebook或许还将面临其他老牌企业的专利威胁。
如在数据和文件管理、信息存储方面,谷歌创建了一些数据库并公布了其在数据库领域取得的部分成果,包括Facebook在内的很多公司都使用了这些信息来创建自己的数据中心,而谷歌的很多专利都与关键的数据创新中心有关。
谷歌和Facebook在搜索服务、数据中心、社交网络服务等方面已展开直接竞争,不排除谷歌以数据方面专利侵权来对Facebook提起诉讼以遏制其快速发展。
甲骨文、IBM和微软等老牌企业,也花费了数十年时间申请了大量与文件管理和信息存储相关的技术专利,Facebook对这些技术相关的开源软件的免费使用同样存在着风险。
一旦老牌企业决定使用这些专利武器,Facebook将面临巨大挑战。
此外,一些著名的咨询公司如埃森哲在网络社交/电子商务专利领域拥有相当多的知识产权,根据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公布的数据,埃森哲拥有2700多个专利组合,在电子商务相关的专利中,其数量已经超过eBay。
随着Facebook与其他公司的专利战不断升温,不排除埃森哲、高盛等咨询公司也会加入其中。
防御潜在攻击 面对自己专利短板带来的威胁,Facebook 并非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在关键技术领域如社交网络服务、搜索服务、地理位置服务、云计算等方面展开专利布局,通过专利质上的优势来防御潜在的专利攻击。
如在社交网络服务方面,Facebook获得NewsFeed技术专利,此项专利包括了广泛运用于社交网络业界的多项技术;在搜索服务方面,Facebook获得一项名为“依据某社交网站一定群体的用户点击频率进行搜索结果排名”的专利,谷歌等搜索服务商也希望将基于点击次数的分析添加到搜索引擎排名算法中,因此Facebook获得这项技术将给搜索行业带来影响;在地理位置服务方面,Facebook获得了LBS核心专利,这将对其他地理位置服务商形成威胁;在云计算方面,Facebook积极取得在照片存储、后台日志分析、智能推荐等方面的专利。
除了积极研发申请专利之外,Facebook还通过收购起诉者或者老牌企业的一些专利来避免自己面临的专利威胁,并迅速扩充自己的专利弹药库。
如WalkerDigital公司在2010年至2011年间,向Facebook提起了三次专利侵权诉讼,2011年7月,Facebook收购获得WalkerDigital、LLC公司的7项专利。
此外,Facebook还从IBM、惠普、英国电信等公司购买了多项专利,专利覆盖范围涉及软件、网络工程等诸多领域。
同时,除了专利以外,Facebook还未雨绸缪,虽仍未进入中国,但已开始着手抢注中文商标。
据中国国家工商总局的官方信息显示,Facebook在中国境内申请注册的各类商标规模高达60余个,包括“FACEBOOK”、“菲思布克”、“脸谱”等,而且Facebook也已经展开了对其域名的早期注册,以防万
一。
可以看出,专利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象征,已逐渐成为被企业灵活运用的竞争武器,专利布局处于短板的企业将会不断面临来自竞争对手和专利流氓的专利攻击。
Facebook创新型商业模式给SNS产业带来变革和发展动力的同时,其不断遭遇的专利诉讼也给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敲响警钟。
或许当我们在旁学习Facebook的商业模式时,更应该学习其应对之道,正所谓“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作者系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研究人员) 观察家 姻瞬雨 近日,一篇名为《跨国公司在华一年避税300亿税务系统人才当顾问》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有评论立场鲜明地表示,跨国公司避税现象须认真遏制。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据统计,中国2011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0%,仅低于美国,居全球吸收外资第二位。
更为关键的是,外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3%,但是上缴的税收却占税收总额的21%。
在这样的税收规模下,跨国公司在华一年仅避税300亿元,倒真算不得什么大事儿了。
实际上,作为一篇评论当前税务局面的文章,上述报道 要正法确制看不待要外遏企制避 税: 提到的300亿元,居然采自2004年的数据。
我 相信不是作者不愿意采集新鲜的数据,而是作 为企业监管单位,税收系统从避税与反避税角 度,根本拿不出切实而细节的汇总数据,这充 分显示出税务监管的失察和粗放。
“一刀切”不应该 避税行为之所以存在,与企业以盈利为天职的自然属性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外企在中国要避税,而是所有的企业,无论外企内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他国,都要寻求充分的避税。
否则,也就不存在“美国通过反避税调查查补的税款是……”这样的说法了。
避税与反避税本来就是市场化的博弈,税务系统要想在这场博弈当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当务之急是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避税本来是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产生的市场行为,认同市场经济就必须认同法制,也就应当认同避税的合法性。
开曼群岛、百慕大、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能够成为全球公认的“避税天堂”,就是充分利用了避税的合法性。
外企上缴了税收总额的21%,要想让这个比例更高一些,就要严格区分避税与逃税。
法律没有不允许的,是避税;法律明令禁止的,就是逃税。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结构的不断演化,“转让定价”这样的避税方法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常用的成本控制和利润最大化手段,不应当被一刀切地进行“遏制”,而是要充分区别其合法成分和非法成分,打击逃税行为,容忍避税行为。
要知道,新的区域总部的建立、人力资源优势和供应链结构的移植等等,这些曾经在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作用的手段,与转让定价也是同根所生、一脉相承。
法律进一步,避税退一步。
避税本来就是在法律没有约束到的地方寻找空间,所以反避税也只能通过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来推进。
上述报道中提到,中国的“反避税主要是通过谈判来进行的”,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行动立场,这样的谈判,毫无疑问为地方行政权力的寻租创造了绝佳的空间,至于其中的窟窿可能会有多大,根本无从查考。
取消“歧视性优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商务部原副部长马秀红对媒体说,外商投资优惠已全部取消。
而访问各地政府的网站,却有地方发改委重申“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不会取消”,甚至“享受进口退税”。
不可否认,一系列的外资优惠政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优惠也形成了事实上的“歧视性优待”,即对外资的优待和对内资的歧视。
在越来越市场经济化的今天,对于投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口红利越来越微薄的内资而言,实在是非常不公平的, 取消这种优惠也是公平竞争这一企业发展的法制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与其仇视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避税行为,不如彻底落实外商投资优惠的取消策略。
事实上,在获悉中国政府的取消意图之后,很多外企也表示,“并没有因此从中国撤出的打算,还会一如既往地在中国经营”,因为中国业已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和大市场。
那么落实取消外资企业在中国“企业所得税比内资企业低十几个百分点的优惠措施”,将产生远远高于“遏制避税”的经济收益。
不仅如此,一视同仁的时候,面向未来,外企与国内企业将站在同一起跳高度上,内资企业可能爆发出的盈利增长潜力和税收增长潜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至于上述报道中所提到的“税务系统人才当顾问”问题,也是一个亟待用法律手段加以约束的问题。
中国税务系统的反避税官员,反避税领域的顶尖专家,离职之后充当跨国企业避税业务的咨询顾问,在我看来无疑是税务相关制度的一大漏洞。
猫当了老鼠的内应,岂能不乱? 笔者认为,税务人员充当企业避税的“内应”,其实与行贿受贿没有太大分别。
企业与员工之间尚且要签订离职之后的同业竞争约束协议,约定离职之后相当年限之内不能到竞争企业从事同业工作。
作为避税与反避税针锋相对的双 方,企业与税务系统更应该有这样的规章与合约存在,不仅离职人员不能够被允许从事相关工作,企业也不应当被允许聘用这样的人员作为员工和顾问。
而且,不仅仅是税务领域的法律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当中也应当对此有所体现、有所约束。

标签: #能看 #格式 #镜像 #网络 #网络语言 #安防 #视频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