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2日星期三/
05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的民俗也在不断变迁。
在刚刚过去的甲午马年春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很多人感受到了许多新鲜玩意——“电子红包”、微信、微博、语音、视频等创意拜年悄然兴起。
春节民俗穿“数字外衣” 语年轻人喜欢语音拜年 每年过节,最头疼的就是收发祝福短 音信。
传统的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正悄悄地“呼叫转移”,微信、QQ、人人、微博等网络平台成为了年轻人首选。
“80后”杨颖今年准备用微信的语音功能向朋友拜年,“我 祝现在经常用微信和朋友们语音聊天,春节 的时候,我就准备用这种方式和朋友拜年了。
打开软件后对着手机说几句话然后发 福过去,这种亲切的个人拜年就完成了,我比较喜欢。
”当然了,她也喜欢收到这种拜年语音,将手机贴着耳朵播放语音,好友 成甜丝丝的声音顿时在耳边响起。
在同事的推荐下,岳先生手机上安装了“经纬名片通”应用程序,最初是想用它管理名片,但岳先生发现,这个手机程序现 流在还可以帮他发送语音拜年信息,“用自己 的声音对着客户、朋友说几句真诚温馨的话,再配一张喜庆的动画,一条特别的贺岁 行祝福立刻就能发给天南海北的朋友,既有诚意又十分新颖,实在太方便了。
” 趋闺蜜尝试视频“面对面” 拜年除了使用声音,还可以使用视频,远隔千里之外也能“面对面”。
杨颖今年就 势准备尝试和好友视频拜年,“微信和QQ里 都有视频聊天功能,能和最亲密的朋友面对面聊天自然更让人激动了。
”另外,使用苹果iPhone智能手机的用户,在通讯录中找到好友后,点击下方的Facetime按钮,就能和另外一位同样使用苹果手机的朋友视频聊天。
除了好友之间的拜年,年轻人也喜欢与陌生人交友。
“微信里面有漂流瓶功能。
对着手机说几句话然后把瓶子扔出去,说不定和捡到瓶子的人还能成为好友呢。
”每天闷坐在办公室里的杨亮说。
智能手机催生新式拜年 各种新颖的拜年方式的出现,与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关。
人人公司旗下经纬网副总裁李友林说,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诞生了很多移动应用,这里面包含了工具、娱乐、社交、生活等各类应用,人们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完成“衣食住行”一系列服务。
过去是短信拜年,现在是手机语音拜年和视频拜年,李友林认为,短信拜年不会立刻消亡,但是会被语音、网络(如人人、微博)等拜年方式分流。
数据显示,随着短信、彩信,微信、微博量逐年下降,而马年第一分钟,新浪微博的发布量高达729571条,比去年大幅提升51.6%。
中山 “电子红包”春节新时尚 在年前,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发红包”“抢红包”的热潮。
支付宝和微信甚至打起了“红包大战”,并延伸至网络互动平台“来往”、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上。
数据显示,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有超过500万人参与了微信抢红包,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
除夕夜数百万人网上抢红包 过年前,抢红包的活动就已经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也因此在一些社交网站上诞生了不少专门抢红包、发红包的“土豪群组”。
网友“爱丁堡119号”透露,自己通过朋友介绍加入了一个微信红包群,里面的人大都互相不认识,却因红包结缘。
“每天都有好多不认识的陌生人在这个群里派发红包,大家都可以抢。
有个土豪朋友每天晚上8点都会派发10个红包,每个里面装100元,群里抢得不亦乐乎。
” 根据微信官方数据显示,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达到482万,最高峰出现在零点时分,瞬间峰值达到 一分钟2.5万个红包被拆开。
据一组最新的数据显示,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参与微信抢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有9412个红包被领取。
网络红包发布者通常会选择一次性派发总金额为100元的多个红包,参与网络红包活动的网友有五分之一都抢到了10元到50元含金量不等的红包。
除了微信之外,支付宝、“来往”、新浪微博也推出了类似的红包活动。
如“来往”收录了几十条常用的祝福语作成彩蛋,如“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等,只要用户发送的信息中包含这些祝福,就会触发红包程序,来往随机给用户赠送新年红包。
据介绍,过年期间大多数拜年用户拿到的红包金额在40—100元之间,有几千名用户拿到了最高的4990元红包。
汇款派发红包新方式 上海速动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的一项最新 调查显示:“电子红包”正成为春节新时尚,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现金馈赠方式之
一。
这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曾收到过汇款的受访者中,超过一半(58.3%)的人士更希望将收到的“电子红包”直接转入银行帐户。
有趣的是,过去一年间,男性(56.8%)比女性(38.5%)更容易收到新年“电子红包”。
据悉,此次调查共有672位来自国内
一、二线城市的受访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参加。
调查还发现,当人们收到汇款作为礼物时,最常见的原因是春节红包(47.9%)。
排在其后的为:生活费用(45.7%)、生日礼物(42.0%)、婚嫁礼金(29.8%)、添丁贺喜(26.9%)。
与这一新兴的电子化趋势相反的是,受访者表示,在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的情况下,他们在收到“红包”后,更愿意通过传统形式表达谢意。
他们最喜欢的4种答谢方式包括:自己做一顿家宴、邀请对方一起过年、奉上亲手包的饺子和写信。
东方 自制拜年视频受捧 据来自腾讯网的统计显示,除夕至初一期间,数百万人通过微视(腾讯旗下的短视频分享社区网)发表、观看拜年视频,总播放量上亿次。
其中,微视拜年最流行地区前三是广东、江苏和湖南。
来往用户也同样热衷于发送新年贺卡和视频拜年:对着手机来段自拍,或是把自己的照片嵌入一张设计精美的贺卡,点一下发送,祝福就送出去了。
各路名人明星也赶上了新年的热闹劲儿,除了用视频向网友拜年外,还在自己的来往扎堆里送祝福,赵薇拿出30瓶私家红酒赠送给堆友,马云则送出了自己手写的福字贺卡。
在澳门读大学的程思行今年在重庆秀山老家过年时,收到的大多是好朋友用微信发来的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比如说,用微信拜年,只要发出“万事如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时,手机屏幕上就会出现从天掉落的虚拟橘子、小马形象。
在程思行看来,最吸引她的就是视频拜年,因为都是私人定制,绝无雷同。
据腾讯微信官方微博发布的信息显示,除夕 当天,微信信息发送量达到高峰时段时,平均
一 分钟就有1000万条信息发出,2014年除夕夜微 信消息发送量是2013年的2倍,信息收取量是 2013年的3倍。
除夕夜掉下来的桔子总量达到65 亿个,如果榨成汁,可以装满289个水立方。
微信 拜年信息最活跃地区排名前五的是北京、广东、 浙江、辽宁、江苏。
在新春祝福信息类型中,视频 祝福数量大增,标志着4G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流量增长快还得益于返乡人口的急剧增加。
根据某市移动漫游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进入该市 的移动用户漫游单日峰值一度超过220万人,排 名前三的省份均为该市劳务输出大省,分别为广 东、四川、浙江。
春节期间,CBD商圈、高档商务 楼的流量少了,周边风景区、农村地区的流量需 求开始暴涨,移动公司累计为55个公共区域和 4245个居民社区提供了专项通信服务保障,确 保网络连续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让市 民的网上春节过得舒心。
忻华 年轻人流行“创意拜年”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日益普及,“二维码过年贴”、社交网络以及微信等软件,已成为年轻人的拜年新方式。
“别看它很小,却能容得下语音、视频、照片。
”福建漳州的沈琳说:“给孩子压岁钱时,将印有二维码的‘过年贴’贴到红包上,用手机扫描就能读出长辈给他的新年祝福。
” 在“过年贴”中间有一个二维码,收礼人用手机扫描后就能看到对方精心制作的拜年内容。
“给孩子的红包上,给父母的礼物上,还有朋友之间都可以用,很方便。
”沈琳说。
而在北京念大学的小侯,自称是社交网络的“深度使用者”。
她说:“我的朋友都在微博上,每年群发短信不仅麻烦,还缺少创意,所以我今年在微博上写祝福,然后@我的朋友们。
” 用带语音的“微信”拜年也 成为一些年轻人的选择。
家住太 原的过轶凡平时经常用微信跟 朋友联络。
“微信不仅比打电话 省钱,而且更有现场感。
”过轶凡 说:“微信的乐趣就在于随时随 地都可以说,用微信拜年也更有 针
对性,不像群发短信那样随 意。
” “时代变迁,拜年的方式也 越来越多元。
”山西省社会科学 院旅游研究所所长李永宠说: “拜年的初衷是表达祝福,‘创意 拜年’是对传统拜年的一个很好 的补充。
” 但也有人表示,“创意拜年” 的方式有些随意,同辈或朋友之 间可以,却不适合给长辈拜年。
在建行工作的李帆说:“过年给 长辈们拜年,还是会去亲友家中 走走,如果没有时间,也会打电 话表达祝福。
” 郭刘 一个大学生的回忆—— 从写信、打电话到视频对话 从离开湖北老家,到南京上大学、工作,一晃过去
20年了。
20个新年里,经历了太多的变化,笔者从中经历并见证了相隔千里的两地拜年的演变:从最初的书信拜年,后来的电话拜年,再到如今的视频拜年。
时间:上世纪90年代方式:书信拿上纸笔,写上祝福,装进信封,再到邮局贴上邮票,寄往外地——这对于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笔者来说,是曾经非常熟悉的经历。
笔者上大学时的一个新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为此在寒假结束前写信回家,告诉父母为省点路费我不准备回家过年了,顺便给两位老人拜年。
然而,这一封信却在路上走了20多天,父母接到这封信时,已是农历新年的初八了。
那一年,直到除夕晚上也没有见到笔者的身影,着实让父母担心了。
“我天天在盼,直到大年三十晚上鞭炮响了,我猜想你不回来过年了。
”母亲说。
时间:2000年方式:公用电话终于等到笔者工作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寄钱给家里装了一部电话,跟父母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2000年,车票难买,笔者留在南京过年。
记得过年时,吃过年夜饭,跑到大街上,找到一个电话亭,掏出电话卡插进去,在寒冷的风中,给父母打电话拜年。
父母的句句叮咛,让笔者感受到了冬日的温暖。
此时,大街上,三三两两在外地留守的游子们,像笔者一样守在电话旁,向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
有的电话亭前,还排起了队,都是打电话回去拜年的。
那时,一边打着电话,一边还得盯着上面显示的金额, 昂贵的通话费也让拜年在三言两语中结束,多多少少留 下那么一点遗憾。
时间:今年 方式:视频电话 交通方便了,经济宽裕了,今年春节,笔者再次回到 老家,与年过七旬的母亲一起过新年。
大年初
一,母亲疼爱的大孙子(我的侄子)在武汉的 公司值班,回不了家。
吃过“开张饭”,孙子打来电话,先给 奶奶拜年,随后,又挨个给家里的长辈拜年。
母亲几个月 没见过孙子,我打开手机,与侄子开通视频。
看着视频里 的孙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往年一到过年就到处跑,把人搞得很疲劳,现在要 么就打个电话拜年,要么就通过视频问候一下,人在家里 休息休息,享受一下。
”哥哥告诉笔者,现在从县城到农 村,网络宽带都接通了,有的家里装了电脑,有的则是在 外打工的孩子带回笔记本电脑,很多改在网上拜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同样在老家,坐在温暖的家里,掏 出手机给天南海北的朋友亲人一一打电话,或是视频聊 聊,一同感受着这新年的快乐,互致祝福,祝愿这美好的 生活和美丽的明天,更美好,更美丽。
黄湖 豫园民俗灯会“马上点亮” 一年一度的豫园传统新春
民俗艺术灯会,今年已迈入第20个年头。
璀璨花灯“马上点亮”——马年新春民俗艺术灯会连续亮灯了18天。
运用高科技手段组成的各种马年图案,璀璨夺目,光亮照人,引发了全国各地游客的流连忘返。
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文化部授牌的上海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马年新春创作主题离不开“马”:灯会之“王”由落地灯组“龙马精神”和跨楼灯组“龙凤呈祥”共同组成,总高10米,重3吨,占地160平方米,正中的金 马高6米、长10米,比3匹成年真马体型还要大。
金马奋蹄驾祥云,猎猎马鬃风中展,与翱翔的巨龙互相映衬,寓意“马到成功”。
前方,一艘满载中国娃娃的渔船扬帆起航,船上娃娃有的奋力掌舵,有的辛勤撒网,更有水性好的在碧海浪花间遨游,势与鲤鱼比高低。
马年新春灯会灯组繁多,仅马形灯彩已超百组,更有成百上千的灯笼装饰墙面和广场,再加上湖面上的40多组大型灯彩,无不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欢乐气氛。
沈敏 本版责任编辑龚福星
在刚刚过去的甲午马年春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很多人感受到了许多新鲜玩意——“电子红包”、微信、微博、语音、视频等创意拜年悄然兴起。
春节民俗穿“数字外衣” 语年轻人喜欢语音拜年 每年过节,最头疼的就是收发祝福短 音信。
传统的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正悄悄地“呼叫转移”,微信、QQ、人人、微博等网络平台成为了年轻人首选。
“80后”杨颖今年准备用微信的语音功能向朋友拜年,“我 祝现在经常用微信和朋友们语音聊天,春节 的时候,我就准备用这种方式和朋友拜年了。
打开软件后对着手机说几句话然后发 福过去,这种亲切的个人拜年就完成了,我比较喜欢。
”当然了,她也喜欢收到这种拜年语音,将手机贴着耳朵播放语音,好友 成甜丝丝的声音顿时在耳边响起。
在同事的推荐下,岳先生手机上安装了“经纬名片通”应用程序,最初是想用它管理名片,但岳先生发现,这个手机程序现 流在还可以帮他发送语音拜年信息,“用自己 的声音对着客户、朋友说几句真诚温馨的话,再配一张喜庆的动画,一条特别的贺岁 行祝福立刻就能发给天南海北的朋友,既有诚意又十分新颖,实在太方便了。
” 趋闺蜜尝试视频“面对面” 拜年除了使用声音,还可以使用视频,远隔千里之外也能“面对面”。
杨颖今年就 势准备尝试和好友视频拜年,“微信和QQ里 都有视频聊天功能,能和最亲密的朋友面对面聊天自然更让人激动了。
”另外,使用苹果iPhone智能手机的用户,在通讯录中找到好友后,点击下方的Facetime按钮,就能和另外一位同样使用苹果手机的朋友视频聊天。
除了好友之间的拜年,年轻人也喜欢与陌生人交友。
“微信里面有漂流瓶功能。
对着手机说几句话然后把瓶子扔出去,说不定和捡到瓶子的人还能成为好友呢。
”每天闷坐在办公室里的杨亮说。
智能手机催生新式拜年 各种新颖的拜年方式的出现,与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关。
人人公司旗下经纬网副总裁李友林说,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诞生了很多移动应用,这里面包含了工具、娱乐、社交、生活等各类应用,人们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完成“衣食住行”一系列服务。
过去是短信拜年,现在是手机语音拜年和视频拜年,李友林认为,短信拜年不会立刻消亡,但是会被语音、网络(如人人、微博)等拜年方式分流。
数据显示,随着短信、彩信,微信、微博量逐年下降,而马年第一分钟,新浪微博的发布量高达729571条,比去年大幅提升51.6%。
中山 “电子红包”春节新时尚 在年前,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发红包”“抢红包”的热潮。
支付宝和微信甚至打起了“红包大战”,并延伸至网络互动平台“来往”、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上。
数据显示,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有超过500万人参与了微信抢红包,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
除夕夜数百万人网上抢红包 过年前,抢红包的活动就已经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也因此在一些社交网站上诞生了不少专门抢红包、发红包的“土豪群组”。
网友“爱丁堡119号”透露,自己通过朋友介绍加入了一个微信红包群,里面的人大都互相不认识,却因红包结缘。
“每天都有好多不认识的陌生人在这个群里派发红包,大家都可以抢。
有个土豪朋友每天晚上8点都会派发10个红包,每个里面装100元,群里抢得不亦乐乎。
” 根据微信官方数据显示,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达到482万,最高峰出现在零点时分,瞬间峰值达到 一分钟2.5万个红包被拆开。
据一组最新的数据显示,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参与微信抢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有9412个红包被领取。
网络红包发布者通常会选择一次性派发总金额为100元的多个红包,参与网络红包活动的网友有五分之一都抢到了10元到50元含金量不等的红包。
除了微信之外,支付宝、“来往”、新浪微博也推出了类似的红包活动。
如“来往”收录了几十条常用的祝福语作成彩蛋,如“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等,只要用户发送的信息中包含这些祝福,就会触发红包程序,来往随机给用户赠送新年红包。
据介绍,过年期间大多数拜年用户拿到的红包金额在40—100元之间,有几千名用户拿到了最高的4990元红包。
汇款派发红包新方式 上海速动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的一项最新 调查显示:“电子红包”正成为春节新时尚,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现金馈赠方式之
一。
这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曾收到过汇款的受访者中,超过一半(58.3%)的人士更希望将收到的“电子红包”直接转入银行帐户。
有趣的是,过去一年间,男性(56.8%)比女性(38.5%)更容易收到新年“电子红包”。
据悉,此次调查共有672位来自国内
一、二线城市的受访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参加。
调查还发现,当人们收到汇款作为礼物时,最常见的原因是春节红包(47.9%)。
排在其后的为:生活费用(45.7%)、生日礼物(42.0%)、婚嫁礼金(29.8%)、添丁贺喜(26.9%)。
与这一新兴的电子化趋势相反的是,受访者表示,在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的情况下,他们在收到“红包”后,更愿意通过传统形式表达谢意。
他们最喜欢的4种答谢方式包括:自己做一顿家宴、邀请对方一起过年、奉上亲手包的饺子和写信。
东方 自制拜年视频受捧 据来自腾讯网的统计显示,除夕至初一期间,数百万人通过微视(腾讯旗下的短视频分享社区网)发表、观看拜年视频,总播放量上亿次。
其中,微视拜年最流行地区前三是广东、江苏和湖南。
来往用户也同样热衷于发送新年贺卡和视频拜年:对着手机来段自拍,或是把自己的照片嵌入一张设计精美的贺卡,点一下发送,祝福就送出去了。
各路名人明星也赶上了新年的热闹劲儿,除了用视频向网友拜年外,还在自己的来往扎堆里送祝福,赵薇拿出30瓶私家红酒赠送给堆友,马云则送出了自己手写的福字贺卡。
在澳门读大学的程思行今年在重庆秀山老家过年时,收到的大多是好朋友用微信发来的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比如说,用微信拜年,只要发出“万事如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时,手机屏幕上就会出现从天掉落的虚拟橘子、小马形象。
在程思行看来,最吸引她的就是视频拜年,因为都是私人定制,绝无雷同。
据腾讯微信官方微博发布的信息显示,除夕 当天,微信信息发送量达到高峰时段时,平均
一 分钟就有1000万条信息发出,2014年除夕夜微 信消息发送量是2013年的2倍,信息收取量是 2013年的3倍。
除夕夜掉下来的桔子总量达到65 亿个,如果榨成汁,可以装满289个水立方。
微信 拜年信息最活跃地区排名前五的是北京、广东、 浙江、辽宁、江苏。
在新春祝福信息类型中,视频 祝福数量大增,标志着4G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流量增长快还得益于返乡人口的急剧增加。
根据某市移动漫游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进入该市 的移动用户漫游单日峰值一度超过220万人,排 名前三的省份均为该市劳务输出大省,分别为广 东、四川、浙江。
春节期间,CBD商圈、高档商务 楼的流量少了,周边风景区、农村地区的流量需 求开始暴涨,移动公司累计为55个公共区域和 4245个居民社区提供了专项通信服务保障,确 保网络连续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让市 民的网上春节过得舒心。
忻华 年轻人流行“创意拜年”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日益普及,“二维码过年贴”、社交网络以及微信等软件,已成为年轻人的拜年新方式。
“别看它很小,却能容得下语音、视频、照片。
”福建漳州的沈琳说:“给孩子压岁钱时,将印有二维码的‘过年贴’贴到红包上,用手机扫描就能读出长辈给他的新年祝福。
” 在“过年贴”中间有一个二维码,收礼人用手机扫描后就能看到对方精心制作的拜年内容。
“给孩子的红包上,给父母的礼物上,还有朋友之间都可以用,很方便。
”沈琳说。
而在北京念大学的小侯,自称是社交网络的“深度使用者”。
她说:“我的朋友都在微博上,每年群发短信不仅麻烦,还缺少创意,所以我今年在微博上写祝福,然后@我的朋友们。
” 用带语音的“微信”拜年也 成为一些年轻人的选择。
家住太 原的过轶凡平时经常用微信跟 朋友联络。
“微信不仅比打电话 省钱,而且更有现场感。
”过轶凡 说:“微信的乐趣就在于随时随 地都可以说,用微信拜年也更有 针
对性,不像群发短信那样随 意。
” “时代变迁,拜年的方式也 越来越多元。
”山西省社会科学 院旅游研究所所长李永宠说: “拜年的初衷是表达祝福,‘创意 拜年’是对传统拜年的一个很好 的补充。
” 但也有人表示,“创意拜年” 的方式有些随意,同辈或朋友之 间可以,却不适合给长辈拜年。
在建行工作的李帆说:“过年给 长辈们拜年,还是会去亲友家中 走走,如果没有时间,也会打电 话表达祝福。
” 郭刘 一个大学生的回忆—— 从写信、打电话到视频对话 从离开湖北老家,到南京上大学、工作,一晃过去
20年了。
20个新年里,经历了太多的变化,笔者从中经历并见证了相隔千里的两地拜年的演变:从最初的书信拜年,后来的电话拜年,再到如今的视频拜年。
时间:上世纪90年代方式:书信拿上纸笔,写上祝福,装进信封,再到邮局贴上邮票,寄往外地——这对于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笔者来说,是曾经非常熟悉的经历。
笔者上大学时的一个新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为此在寒假结束前写信回家,告诉父母为省点路费我不准备回家过年了,顺便给两位老人拜年。
然而,这一封信却在路上走了20多天,父母接到这封信时,已是农历新年的初八了。
那一年,直到除夕晚上也没有见到笔者的身影,着实让父母担心了。
“我天天在盼,直到大年三十晚上鞭炮响了,我猜想你不回来过年了。
”母亲说。
时间:2000年方式:公用电话终于等到笔者工作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寄钱给家里装了一部电话,跟父母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2000年,车票难买,笔者留在南京过年。
记得过年时,吃过年夜饭,跑到大街上,找到一个电话亭,掏出电话卡插进去,在寒冷的风中,给父母打电话拜年。
父母的句句叮咛,让笔者感受到了冬日的温暖。
此时,大街上,三三两两在外地留守的游子们,像笔者一样守在电话旁,向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
有的电话亭前,还排起了队,都是打电话回去拜年的。
那时,一边打着电话,一边还得盯着上面显示的金额, 昂贵的通话费也让拜年在三言两语中结束,多多少少留 下那么一点遗憾。
时间:今年 方式:视频电话 交通方便了,经济宽裕了,今年春节,笔者再次回到 老家,与年过七旬的母亲一起过新年。
大年初
一,母亲疼爱的大孙子(我的侄子)在武汉的 公司值班,回不了家。
吃过“开张饭”,孙子打来电话,先给 奶奶拜年,随后,又挨个给家里的长辈拜年。
母亲几个月 没见过孙子,我打开手机,与侄子开通视频。
看着视频里 的孙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往年一到过年就到处跑,把人搞得很疲劳,现在要 么就打个电话拜年,要么就通过视频问候一下,人在家里 休息休息,享受一下。
”哥哥告诉笔者,现在从县城到农 村,网络宽带都接通了,有的家里装了电脑,有的则是在 外打工的孩子带回笔记本电脑,很多改在网上拜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同样在老家,坐在温暖的家里,掏 出手机给天南海北的朋友亲人一一打电话,或是视频聊 聊,一同感受着这新年的快乐,互致祝福,祝愿这美好的 生活和美丽的明天,更美好,更美丽。
黄湖 豫园民俗灯会“马上点亮” 一年一度的豫园传统新春
民俗艺术灯会,今年已迈入第20个年头。
璀璨花灯“马上点亮”——马年新春民俗艺术灯会连续亮灯了18天。
运用高科技手段组成的各种马年图案,璀璨夺目,光亮照人,引发了全国各地游客的流连忘返。
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文化部授牌的上海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马年新春创作主题离不开“马”:灯会之“王”由落地灯组“龙马精神”和跨楼灯组“龙凤呈祥”共同组成,总高10米,重3吨,占地160平方米,正中的金 马高6米、长10米,比3匹成年真马体型还要大。
金马奋蹄驾祥云,猎猎马鬃风中展,与翱翔的巨龙互相映衬,寓意“马到成功”。
前方,一艘满载中国娃娃的渔船扬帆起航,船上娃娃有的奋力掌舵,有的辛勤撒网,更有水性好的在碧海浪花间遨游,势与鲤鱼比高低。
马年新春灯会灯组繁多,仅马形灯彩已超百组,更有成百上千的灯笼装饰墙面和广场,再加上湖面上的40多组大型灯彩,无不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欢乐气氛。
沈敏 本版责任编辑龚福星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