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文化生活
E-mail:jfjbklgj@
责任编辑/袁晓芳
6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赏析 ■汪建新 重温经典·感悟初心 为铭记1927年9月秋收起义这段历史,毛泽东曾挥毫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最早由传抄发表在《中学生》杂志1956年8月号,是谢觉哉在《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中披露的。
这首词的词题是《秋收暴动》。
1957年7月,《解放军文艺》一篇评论毛泽东诗词的文章也披露了这首词。
直到1986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选》,这首词才正式发表。
编者根据毛泽东修改稿,将“修铜”改为“匡庐”,将“便向平浏直进”,改为“要向潇湘直进”。
纵观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和诗词创作,《西江月·秋收起义》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
毛泽东在描述《菩萨蛮·黄鹤楼》的创作背景时解释说:“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是那年的春季。
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湘鄂赣粤4省的秋季武装暴动。
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湖南,改组湖南省委,筹备和策划秋收起义。
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约5000人,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
一 师,下辖三个团。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
起义的原定计划是在修水、铜鼓、安源同时暴动,分头进攻平江、萍乡、醴陵、浏阳等,待各路胜利后,合力攻打长沙。
因敌强我弱,起义军屡受重创。
9月14日,毛泽东毅然决定改变计划,命令起义各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19日晚,起义军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
《西江月·秋收起义》上阕写秋收起义队伍的组成和暴动计划的进攻方向。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语言近乎白话,开宗明义。
起义部队既有国民革命军,又有工农武装,特别是农军所占比重较大。
“军叫工农革命”,秋收起义部队破天荒地使用了“工农革命军”的番号。
“旗号镰刀斧头”,起义军军旗底色为象征革命的红色,旗中央是代表中国共产党的白色五角星,五角星内镶着镰刀和斧头,代表农民和工人;旗面靠旗裤一侧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面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标志。
斧头本应是铁锤,因为铁锤看上去像斧头,人们都误以为是斧头。
当年曾有一副这样的对联:“斧头劈出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词的首句点出军名、旗名,而秋收起义的历史地位正源于此。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匡庐”“潇湘”原作“修铜”“平浏”。
修水、铜鼓都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而平江、浏阳是进攻方向。
修改之后,以庐山代表江西,以湘江和潇水代表湖南,诗意大为增强。
“不停留”突出了起义军勇往直前;“直进”表现了直捣敌人要害的坚强意志,也隐含了进攻长沙的原定计划。
下阕着重分析秋收起义的原因、浩大声势与深远影响。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农民同仇敌忾。
“重重”形容地主压迫沉重,“个个”突出了农民反抗的势力之强。
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共产党人的引导,农民群众不断觉醒,武装暴动一触即发,箭在弦上。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本应充满获得感,却因地主重重压榨而变得愁思百结,暮云沉沉。
“霹雳”是风暴雷雨前的征兆。
秋收起义犹如一声疾雷迅猛爆发,使敌人猝不及防。
毛泽东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在《念奴娇·井冈山》中感慨道:“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这种人生体验要从秋收起义开始算起,它是毛泽东奋斗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最大的志愿是当一名教师,其次是记者。
1921年,在新民学会讨论“会员个人生活方法”时,毛泽东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残酷现实不断激发起毛泽东的救国救民之志,彻底改变了毛泽东最初的职业选择,促使他成为一个致力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家。
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甚至曾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湖南新军中当过半年兵,却从来没有做过军事工作。
但是,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彻底警醒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用“武装的革命”去反击“武装的反革命”。
毛泽东把他的革命理论归纳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1965年3月,他在会见叙利亚客人时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
”“霹雳一声暴动”的秋收起义,使毛泽东的个人角色和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此,毛泽东开始分析敌情、排兵布阵、带兵打仗。
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为改写中国历史、叱咤风云的革 命领袖。
毛泽东军旅诗词创作的重要篇章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以《旧体诗词十八首》为总标题,首次发表毛泽东18首诗词。
《诗刊》还刊登了毛泽东致臧克家等人的信件,信中写道“: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
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这部分地解释了毛泽东生前为何没有正式公开发表《西江月·秋收起义》。
毛泽东一生都在写诗作词,他的创作有三个高峰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前二者属于战争年代,他把诗情融入战争,军旅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很高。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重大转折,是毛泽东马背吟诗的重要起点,《西江月·秋收起义》也是毛泽东军旅诗词创作的重要篇章。
就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而言,《西江月·秋收起义》具有分水岭的意义。
此前的毛泽东诗词,也写得心潮激荡、慷慨激昂,也在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忧患与呐喊。
它们更多的是抒发一种“书生意气”,展示了一个热血男儿的宏图大志和壮怀激烈,寄寓了一个革命志士对崇高事业的深邃思考和积极探索。
那种“书生意气”与“马背吟诗”相比,无论在内容、题材还是风格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江月·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诗词为之一变,诗风转入纪实,走向战争。
战场硝烟不再是想象中的场景画面,而是他的生存状态,“鼓角”“炮声”“开战”“战地”“行军”“命令”“席卷”“枪林”“鏖战”“弹洞”,等等,这些用于描写战争的字眼,开始在毛泽东诗词中频繁出现。
毛泽东军旅诗词,笔力雄健,是他亲历的战争风云的真实写照,成为讴歌人民战争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精彩华章。
阅图 巡逻路上 ■摄影蔡川 刺眼的阳光下,边防战士侧身紧紧抓住缰绳,军马昂着头,正在和战士角力。
由于雪厚路险,军马止步不前,马蹄将雪踢得乱飞。
作者采用逆光、仰拍的方式,生动刻画出边防官兵巡逻路上不畏艰辛的精神风貌。
(薛建荣) 兵新年■绘建龙漫愿段文浩 望文 / / 你有什么新年愿望? 我要加强文化学习。
我要苦练技能。
我要争取入党。
我要精通专业。
课余时间,我要练习一项特长。
迷彩讲堂 我国古典诗词作为源远流长、典籍浩瀚的文学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闪耀文化精神的长江、塑造民族魂魄的黄河,成为哺育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乳汁。
正可谓,朗朗诗文传千古,悠悠情思润华夏。
两千多年前孔子办学兴教,就把《诗》列为“六学”之
一,并有“修身先学诗”的说法。
我国重视“诗教”的传统之所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承载丰富思想内涵和艺术创造的古典诗词,具有陶情励志、养心育人的魅力。
鉴赏古典诗词,仰其光芒,沐其精华,能带来审美怡情、启思益智的艺术享受,更能获得向善向上的精神体验。
一 翻开史册,从《诗经》到楚辞、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是一座座各尽其美、各臻其盛、光彩熠熠的艺术高峰。
其中,唐诗宋词标志着古典诗词臻于成熟,筑就了蔚为壮观的鼎盛时代。
丰厚的诗词文化遗产,尤其是历朝历代诗词名家的精品力作,铺展开一幅璀璨瑰丽、文脉赓续的恢宏诗卷。
只有全面了解古典诗词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去审视诗词作者和作品,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时代特征、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并准确看待其历史局限性。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诗风。
古典诗词所反映的思想文化观念、艺术风格和追求,必然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只有深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包括人生阅历,以具象的历史眼光去审视诗词作者和作品,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质,把握其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贯穿古典诗词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是文化精神,是光耀历史天空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
譬如: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有深刻领悟其底蕴深厚的精神承载,把握诗以言志、歌以咏怀的思想逻辑,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去品悟内蕴的浩然正气、凛然风骨,才能让民族精神的历史火炬照亮心灵,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力。
二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寄情运思于意境,是古典诗词所追求的至高艺术境界。
赏析古典诗词,重在领略、感悟其意境之美。
意境是景物和情思的完美交融,物象和意象的融合升华。
古典诗词善于把客观物象化为富有主观情感的意象,构设出多姿多彩的意境之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诗人笔下,或娴静、或清隽、或壮阔、或雄浑的意境,尽显由景入境、情随境生的运思之妙,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境品味。
善以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展现出奇制胜的意境之美,是古典诗词的显著特色。
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漫天飞雪想象成春风吹过梨花满枝的奇美胜景;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让风雨交加之夜化为梦境中战马嘶鸣、横戈疆场的景象;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营造出天上人间、物我相浃、神思高远的绝妙意境。
借景遣怀,虚实相成,奇思妙想,让心灵之境乘着想象的翅膀神游高飞,给人以意味无穷的艺术感染。
古典诗词的境界之美,更深层次地体现在思想表达的深刻性、延展性。
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托物言志,借景表意,情思入理,彰显以诗论理载道的深蕴和境界,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精神激励。
三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
古典诗词对汉语的独特神韵和魅力,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赏析其语言美是重要的切入点。
古典诗词在语言上,更具抒情性、精练性、含蓄性、联想性,且生动形象、意蕴深广、风格多样。
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平实率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淡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委婉蕴藉“,国破山河在,城春 诗 文 传 — 浅千 谈如古 ■邓一非 何赏 析古情 典诗词思 润 华 夏 草木深”的沉郁顿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豪迈气势“,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的雄浑刚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高远。
正是语言风格的多样性,词意表达的丰富性,让诗词意蕴更具穿透力、表现力、感染力。
诗性语言的精到、精妙之处在于修辞。
古典诗词擅用多种修辞技巧,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比兴夸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对仗照应“,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设问联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拟人渲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对比反衬,具有言约旨远、音韵铿锵、诗情画意的独特美感。
再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边塞环境的孤苦苍凉;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让思念亲人的无尽伤感涌上心头,具有词炼意达、点化“诗眼”、别开生面的代入感。
韵律是构成诗词语言美的重要因素。
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的创作,主要遵循平仄、对偶、押韵的韵律要求,讲究词句结构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上下句式的对偶工巧,同韵字有规律的恰当运用。
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正是韵律和美,形成既对仗精巧又合辙押韵的语感,创设既精致唯美又韵味绵长的语境,读来朗朗上口、如歌如咏,有着抑扬顿挫、节奏明快的律动感,达到了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统
一。
四 古典诗词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尽其妙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也是赏析的重要切入点。
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为主;楚辞以参差错落、灵活变幻的句法为特点;乐府诗主要采用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式;唐诗的诗体趋于完备,主要有五言、七言、律诗、绝句,以及近体、古体、歌行等。
词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在唐代基本成形,宋代发展到了巅峰。
词有词牌,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并讲究格律、体式规整。
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构成绚丽多姿、蔚为大观的诗词艺术长廊,更具表现力和鉴赏性。
在艺术风格上,从《诗经》的“国风”到北朝民歌《木兰辞》、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蜀道难》、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展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特色;从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诗到行旅诗、送别诗、怀古诗,从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到韩孟诗派、江西诗派、桐城诗派,题材广泛、流派并立,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从诗人的艺术风格来说,陶渊明的淡远真淳,王昌龄的雄健高昂,孟浩然的恬淡雅致,刘禹锡的清俊隽永,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李清照的婉约凄切,辛弃疾的豪放雄壮,诗风各异,各展风采。
赏析古典诗词是与诗家先贤的历史对话,让心灵徜徉于绚丽多彩的诗意境界,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养,定能获得灵魂的洗礼、心志的陶冶、精神的升华。
6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赏析 ■汪建新 重温经典·感悟初心 为铭记1927年9月秋收起义这段历史,毛泽东曾挥毫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最早由传抄发表在《中学生》杂志1956年8月号,是谢觉哉在《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中披露的。
这首词的词题是《秋收暴动》。
1957年7月,《解放军文艺》一篇评论毛泽东诗词的文章也披露了这首词。
直到1986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选》,这首词才正式发表。
编者根据毛泽东修改稿,将“修铜”改为“匡庐”,将“便向平浏直进”,改为“要向潇湘直进”。
纵观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和诗词创作,《西江月·秋收起义》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
毛泽东在描述《菩萨蛮·黄鹤楼》的创作背景时解释说:“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是那年的春季。
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湘鄂赣粤4省的秋季武装暴动。
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湖南,改组湖南省委,筹备和策划秋收起义。
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约5000人,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
一 师,下辖三个团。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
起义的原定计划是在修水、铜鼓、安源同时暴动,分头进攻平江、萍乡、醴陵、浏阳等,待各路胜利后,合力攻打长沙。
因敌强我弱,起义军屡受重创。
9月14日,毛泽东毅然决定改变计划,命令起义各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19日晚,起义军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
《西江月·秋收起义》上阕写秋收起义队伍的组成和暴动计划的进攻方向。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语言近乎白话,开宗明义。
起义部队既有国民革命军,又有工农武装,特别是农军所占比重较大。
“军叫工农革命”,秋收起义部队破天荒地使用了“工农革命军”的番号。
“旗号镰刀斧头”,起义军军旗底色为象征革命的红色,旗中央是代表中国共产党的白色五角星,五角星内镶着镰刀和斧头,代表农民和工人;旗面靠旗裤一侧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面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标志。
斧头本应是铁锤,因为铁锤看上去像斧头,人们都误以为是斧头。
当年曾有一副这样的对联:“斧头劈出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词的首句点出军名、旗名,而秋收起义的历史地位正源于此。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匡庐”“潇湘”原作“修铜”“平浏”。
修水、铜鼓都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而平江、浏阳是进攻方向。
修改之后,以庐山代表江西,以湘江和潇水代表湖南,诗意大为增强。
“不停留”突出了起义军勇往直前;“直进”表现了直捣敌人要害的坚强意志,也隐含了进攻长沙的原定计划。
下阕着重分析秋收起义的原因、浩大声势与深远影响。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农民同仇敌忾。
“重重”形容地主压迫沉重,“个个”突出了农民反抗的势力之强。
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共产党人的引导,农民群众不断觉醒,武装暴动一触即发,箭在弦上。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本应充满获得感,却因地主重重压榨而变得愁思百结,暮云沉沉。
“霹雳”是风暴雷雨前的征兆。
秋收起义犹如一声疾雷迅猛爆发,使敌人猝不及防。
毛泽东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在《念奴娇·井冈山》中感慨道:“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这种人生体验要从秋收起义开始算起,它是毛泽东奋斗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最大的志愿是当一名教师,其次是记者。
1921年,在新民学会讨论“会员个人生活方法”时,毛泽东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残酷现实不断激发起毛泽东的救国救民之志,彻底改变了毛泽东最初的职业选择,促使他成为一个致力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家。
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甚至曾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湖南新军中当过半年兵,却从来没有做过军事工作。
但是,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彻底警醒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用“武装的革命”去反击“武装的反革命”。
毛泽东把他的革命理论归纳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1965年3月,他在会见叙利亚客人时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
”“霹雳一声暴动”的秋收起义,使毛泽东的个人角色和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此,毛泽东开始分析敌情、排兵布阵、带兵打仗。
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为改写中国历史、叱咤风云的革 命领袖。
毛泽东军旅诗词创作的重要篇章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以《旧体诗词十八首》为总标题,首次发表毛泽东18首诗词。
《诗刊》还刊登了毛泽东致臧克家等人的信件,信中写道“: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
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这部分地解释了毛泽东生前为何没有正式公开发表《西江月·秋收起义》。
毛泽东一生都在写诗作词,他的创作有三个高峰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前二者属于战争年代,他把诗情融入战争,军旅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很高。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重大转折,是毛泽东马背吟诗的重要起点,《西江月·秋收起义》也是毛泽东军旅诗词创作的重要篇章。
就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而言,《西江月·秋收起义》具有分水岭的意义。
此前的毛泽东诗词,也写得心潮激荡、慷慨激昂,也在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忧患与呐喊。
它们更多的是抒发一种“书生意气”,展示了一个热血男儿的宏图大志和壮怀激烈,寄寓了一个革命志士对崇高事业的深邃思考和积极探索。
那种“书生意气”与“马背吟诗”相比,无论在内容、题材还是风格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江月·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诗词为之一变,诗风转入纪实,走向战争。
战场硝烟不再是想象中的场景画面,而是他的生存状态,“鼓角”“炮声”“开战”“战地”“行军”“命令”“席卷”“枪林”“鏖战”“弹洞”,等等,这些用于描写战争的字眼,开始在毛泽东诗词中频繁出现。
毛泽东军旅诗词,笔力雄健,是他亲历的战争风云的真实写照,成为讴歌人民战争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精彩华章。
阅图 巡逻路上 ■摄影蔡川 刺眼的阳光下,边防战士侧身紧紧抓住缰绳,军马昂着头,正在和战士角力。
由于雪厚路险,军马止步不前,马蹄将雪踢得乱飞。
作者采用逆光、仰拍的方式,生动刻画出边防官兵巡逻路上不畏艰辛的精神风貌。
(薛建荣) 兵新年■绘建龙漫愿段文浩 望文 / / 你有什么新年愿望? 我要加强文化学习。
我要苦练技能。
我要争取入党。
我要精通专业。
课余时间,我要练习一项特长。
迷彩讲堂 我国古典诗词作为源远流长、典籍浩瀚的文学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闪耀文化精神的长江、塑造民族魂魄的黄河,成为哺育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乳汁。
正可谓,朗朗诗文传千古,悠悠情思润华夏。
两千多年前孔子办学兴教,就把《诗》列为“六学”之
一,并有“修身先学诗”的说法。
我国重视“诗教”的传统之所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承载丰富思想内涵和艺术创造的古典诗词,具有陶情励志、养心育人的魅力。
鉴赏古典诗词,仰其光芒,沐其精华,能带来审美怡情、启思益智的艺术享受,更能获得向善向上的精神体验。
一 翻开史册,从《诗经》到楚辞、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是一座座各尽其美、各臻其盛、光彩熠熠的艺术高峰。
其中,唐诗宋词标志着古典诗词臻于成熟,筑就了蔚为壮观的鼎盛时代。
丰厚的诗词文化遗产,尤其是历朝历代诗词名家的精品力作,铺展开一幅璀璨瑰丽、文脉赓续的恢宏诗卷。
只有全面了解古典诗词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去审视诗词作者和作品,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时代特征、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并准确看待其历史局限性。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诗风。
古典诗词所反映的思想文化观念、艺术风格和追求,必然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只有深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包括人生阅历,以具象的历史眼光去审视诗词作者和作品,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质,把握其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贯穿古典诗词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是文化精神,是光耀历史天空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
譬如: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有深刻领悟其底蕴深厚的精神承载,把握诗以言志、歌以咏怀的思想逻辑,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去品悟内蕴的浩然正气、凛然风骨,才能让民族精神的历史火炬照亮心灵,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力。
二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寄情运思于意境,是古典诗词所追求的至高艺术境界。
赏析古典诗词,重在领略、感悟其意境之美。
意境是景物和情思的完美交融,物象和意象的融合升华。
古典诗词善于把客观物象化为富有主观情感的意象,构设出多姿多彩的意境之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诗人笔下,或娴静、或清隽、或壮阔、或雄浑的意境,尽显由景入境、情随境生的运思之妙,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境品味。
善以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展现出奇制胜的意境之美,是古典诗词的显著特色。
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漫天飞雪想象成春风吹过梨花满枝的奇美胜景;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让风雨交加之夜化为梦境中战马嘶鸣、横戈疆场的景象;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营造出天上人间、物我相浃、神思高远的绝妙意境。
借景遣怀,虚实相成,奇思妙想,让心灵之境乘着想象的翅膀神游高飞,给人以意味无穷的艺术感染。
古典诗词的境界之美,更深层次地体现在思想表达的深刻性、延展性。
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托物言志,借景表意,情思入理,彰显以诗论理载道的深蕴和境界,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精神激励。
三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
古典诗词对汉语的独特神韵和魅力,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赏析其语言美是重要的切入点。
古典诗词在语言上,更具抒情性、精练性、含蓄性、联想性,且生动形象、意蕴深广、风格多样。
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平实率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淡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委婉蕴藉“,国破山河在,城春 诗 文 传 — 浅千 谈如古 ■邓一非 何赏 析古情 典诗词思 润 华 夏 草木深”的沉郁顿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豪迈气势“,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的雄浑刚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高远。
正是语言风格的多样性,词意表达的丰富性,让诗词意蕴更具穿透力、表现力、感染力。
诗性语言的精到、精妙之处在于修辞。
古典诗词擅用多种修辞技巧,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比兴夸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对仗照应“,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设问联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拟人渲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对比反衬,具有言约旨远、音韵铿锵、诗情画意的独特美感。
再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边塞环境的孤苦苍凉;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让思念亲人的无尽伤感涌上心头,具有词炼意达、点化“诗眼”、别开生面的代入感。
韵律是构成诗词语言美的重要因素。
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的创作,主要遵循平仄、对偶、押韵的韵律要求,讲究词句结构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上下句式的对偶工巧,同韵字有规律的恰当运用。
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正是韵律和美,形成既对仗精巧又合辙押韵的语感,创设既精致唯美又韵味绵长的语境,读来朗朗上口、如歌如咏,有着抑扬顿挫、节奏明快的律动感,达到了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统
一。
四 古典诗词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尽其妙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也是赏析的重要切入点。
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为主;楚辞以参差错落、灵活变幻的句法为特点;乐府诗主要采用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式;唐诗的诗体趋于完备,主要有五言、七言、律诗、绝句,以及近体、古体、歌行等。
词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在唐代基本成形,宋代发展到了巅峰。
词有词牌,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并讲究格律、体式规整。
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构成绚丽多姿、蔚为大观的诗词艺术长廊,更具表现力和鉴赏性。
在艺术风格上,从《诗经》的“国风”到北朝民歌《木兰辞》、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蜀道难》、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展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特色;从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诗到行旅诗、送别诗、怀古诗,从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到韩孟诗派、江西诗派、桐城诗派,题材广泛、流派并立,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从诗人的艺术风格来说,陶渊明的淡远真淳,王昌龄的雄健高昂,孟浩然的恬淡雅致,刘禹锡的清俊隽永,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李清照的婉约凄切,辛弃疾的豪放雄壮,诗风各异,各展风采。
赏析古典诗词是与诗家先贤的历史对话,让心灵徜徉于绚丽多彩的诗意境界,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养,定能获得灵魂的洗礼、心志的陶冶、精神的升华。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