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教家风,为什么微信发不出去

不出去 3
3副刊 □责编:朱丽丽□电子信箱:czrbjiating@ 2022年4月18日 星期
家风 传承好家教家风奋进美好新时代 □作者:王军 这些年,随着自己工作、年龄、学识的增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道德观念,让我们具备面对喜悦时的从容淡定和遇到挫折时迎难而上的品质”。
在见证孩子的成长中,我发现是与生俱来的家庭氛围,更是长辈面对家庭琐事时的处理方式。
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教育是家长融化在爱之中的教诲,是人生的第一课。
我成长在一个有着红色基因传承的大家庭,从我的爷爷到我的父亲母亲再到我,三代共产党员,一家四代七口人用奉献和担当,始终坚守着“祖祖辈辈家风正,红色基因永传承”的家规家训。
我们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辈辈传承。
投笔从戎守边防扎根海事献青春 为国家做贡献,是我从小到大不变的梦想,2003年正在滁州学院读大二的我,看见校园里张贴的征兵宣传海报,心中的那个梦想被再次点燃,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滁州学院首届应征入伍大学生。
而今,退伍回到地方后,2006年成功考入滁州市地方海事局,成为一名海事职工,面对身份和岗位的巨大转变,我心里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为缺 少积累,没有经验,刚走上工作岗位,感觉有劲不知道往哪里使。
凭着当兵磨炼出的坚强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工作时间认真向同事请教,闲暇时自学业务相关法律法规。
靠着这种“勤能补拙”,我逐渐掌握了工作方法并熟悉了业务流程,从船民眼中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名精通业务的技术能手。
百善孝为先传承孝老爱亲好家风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每天都会去爷爷奶奶家,帮着收拾生活用品,偶尔也做饭,爷爷奶奶则会做上一桌美味的饭菜,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分享好消息,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父亲总说“他们养我长大,我养他们到老。
”时光荏苒、岁月更替,奶奶离世,爷爷成了耄耋老人,父亲也在2013年因患脑梗塞,瘫痪在床已近10年,我和母亲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虽然生活过得很艰辛,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吃饭比什么都开心。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要为他们树立一个好榜样,要求孩子们从小树立孝老爱亲、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
有一次,我在给父亲擦洗身体的时候,6岁的儿子在一旁坚定地说“:爸爸,我以后也要这样对你”,这句听起来似乎有点语病的话,让我感到很欣慰。
都说身教大于言传,通过日常耳 濡目染的环境熏陶,孩子也开始做些简单扫地、擦桌子等家务,我知道这就是最好的家教。
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谆谆家训、磊磊家风,奠定子女成长的思想基础。
我和妻子在照顾家庭和孩子的同时,不忘利用工作生活点滴时间轮流进行学习充电,每天制定学习计划,妻子先后完成了安徽省财经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并通过《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考试,我也先后取得了江苏科技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通过《注册验船师》考试。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大家庭一直是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不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新时代的奋斗者鼓舞了士气,而这些毅力和信念,大多都是来源于好家风家训的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新时代的年轻人要让好家风铭记心灵中,融入血脉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奋斗与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注:滁州海事局王军家庭曾入选2020年滁州市“廉洁家庭”) 一棵树“结”出的家具 □作者:李秀芹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和丈夫结婚时,家具是公婆砍了后院的树,找村里木匠做的。
丈夫家的院子不大,后院种了三棵树,我们结婚时都用了,待孩子叔叔结婚时,小树还未长成材,公婆没钱做新家具,便和孩子叔叔商量,院里的树将来分家归他,结婚时找人把旧家具油漆一下,保证和新的一样。
可弟媳不同意,非和我们比,说哥哥结婚用新家具,弟弟也必须有。
弟媳拖着不结婚,公婆犯了愁,丈夫见状和我商量,把我们结婚时的家具让给弟弟结婚用,院里的树归我们,既然丈夫已经决定了,我也表示赞同。
后来,单位分了我一间宿舍,我们一家搬出了老宅,将老宅留给了孩子叔叔住。
有一年我回家,发现院里的树不见了,一问才知是孩子叔叔将树卖钱了。
我有些生气,让丈夫去问个清 楚,说好院里的树归我们,孩子叔叔咋自作主张卖了钱装自己口袋里了? 丈夫当晚就去问了,回来告诉我:“孩子叔叔说了,树都招了虫灾,净是窟窿,长不成材了,便砍了,没卖几个钱,他要给我树钱我没要,我让他还我三十个树坑。
” 那时村里的山地承包到户,丈夫要在山地里种树,山地石头多,刨树坑是个大工程,让孩子叔叔还三十个树坑也成。
丈夫一早一晚便骑着自行车回老家种树,一个春天下来,山地都种上了树,树木好管理,十几年就能成材,等大儿子结婚了,正好卖了给儿子结婚用。
没想到还没等到树成材呢,孩子叔叔先“成材”了,他自己做生意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在镇上盖起了二层小楼。
大儿子结婚时,孩子叔叔把大儿子的结婚家具全包了,连彩电和洗 家忆 衣机也给买了。
孩子叔叔说,他刚结婚时一穷二白,是我们 把自己结婚的家具送给了他,后来做生意需要钱,他偷着将院子里属于我们的树卖了,可我们一句话也没说…… 听到这里,我脸都没地搁了,原来丈夫那晚在外溜达了一圈,根本没去问树的事情,至于那三十个树坑,也是他自己编来骗我的。
那天,在网上看到一则“凳子树林”的文章,有人将柳树等比较可塑的品种,幼苗时用铁丝固定在塑料框架上,随着成长逐步对形状进行塑造,等成长成形后再去掉模具,树便长成了模具的形状。
春天种下一棵树,秋天就能“结”出家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春天了,赶紧播种美好吧。
为我夹菜的母亲 □作者:王国梁 家事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所以母亲最宠我。
小时候每次吃饭,母亲都要给我夹菜。
小时候很少吃肉,偶尔菜里有几个肉片,母亲必定要夹给我吃。
我很爱吃白菜炖粉条里面的粉条,母亲便伸长胳膊,把粉条夹给我。
过年时好吃的多,母亲的筷子几乎停不下来,直到把我的碗堆成一座小山才罢休。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母亲给我夹菜,觉得她夹的菜吃起来特别香。
一方面是因为母亲总是把最好吃的夹给我吃,另一方面我有种被母亲宠着的骄傲和得 意。
那时候哥哥姐姐已经大了,他们看着母亲给我夹菜,嫉妒得冲我翻白眼,我便更加得意。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有点抵触母亲给我夹菜了。
可能是我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吃饭时,母亲为我夹菜已经成了习惯,所以餐桌上她无所顾忌地为我夹菜,我瞥到女朋友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
母亲以为夹菜是表达热情的方式,正要为女朋友夹菜,我大声阻止:“妈,自己吃就好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别人夹菜的。
”母亲讪讪地笑了笑,停下筷子。
我结婚后,在自己的小家庭过起了日子。
偶尔回到老家,母亲便觉得贵客来了一般,做上一大桌子好菜。
吃饭的时候,她依旧习惯性夹菜给我吃。
我第一次注意到,母亲是用她自己吃饭的筷子给我夹菜的。
她给我夹完菜,继续夹起一筷子菜放到自己嘴巴里,然后又开始给我夹。
我皱了皱眉头,埋头吃起来。
一会儿功夫,我的碗里又堆起一座小山。
我终于忍不住说:“妈,你以后别给我夹菜了,不卫生!”母亲愣了一下,恍然大悟似地说:“知道了。
” 当着一家人的面,我觉得自己的做法太不给母亲留情面了,心里一直过意不去。
小时候我从来没嫌弃过母亲,如今怎么能嫌弃她不卫 生呢?谁曾想,母亲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才永远不会在乎你的伤害,无论你对她说过什么伤人的话,她都会全盘接受,而且还会回馈你更多的爱。
再与母亲坐在一起吃饭时,她竟然提前声明起来“:瞧见没有,这双筷子是干净的,一会儿专门夹菜用的,别嫌不卫生了。
我不给你夹菜,总觉得你吃不饱。
”姐姐在一旁颇有些“醋意”地说“:妈这么多年习惯了,给你夹菜成瘾,习惯难改,你就成全妈的一番苦心吧!给你夹菜,看到你吃下去,她才能安心。
我可没这待遇!”姐姐的话虽然是调侃的语气,我听了却觉得眼睛发热。
母亲对姐姐说:“你也知道,你弟小时候身体弱,瘦得不成样子,总是生病,一生病就发高烧。
我总想让他多吃点,多吃点长胖点,身体就壮了。
这么多年了,一吃饭就要给他夹菜,就想让他多吃点儿,真成习惯了。
”姐姐打趣说“:怪不得他现在这么胖,都是你夹菜夹的。
都这么胖了,还让他吃呢!”一家人听了哈哈大笑,我却有些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家人都知道了母亲为我夹菜的习惯。
母亲来我家小住,妻子每顿饭都准备一双公筷,是给母亲准备的,让她给我夹菜用。
这个世界上,有老母亲为你夹菜吃,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啊! 一首歌多少岁才算老 □作者:马亚伟 心情 同学微信群里,小萍发过来一首歌的链接,是朴树的《那些花儿》。
她接着说:“真让人感慨啊,我喜欢的这首歌已经20多岁了!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想起那些轻舞飞扬的少年时光!”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放……她们还在开吗……她们已经被风带走,散落在天涯……她们都老了吗,她们还在开吗?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这首歌收录在朴树1999年发行的个人专辑里,确实已经有20多岁了。
歌声轻快散淡,像流水一样自由,而且带着淡淡的忧伤惆怅,仿佛心灵独白一样,适合哼唱。
记得年少时我们都喜欢哼唱这首歌,轻快优美的旋律伴随着少年飞扬的裙角,为我们的青春涂抹上美好浪漫的色调。
如今与老歌重逢,忽然间有种眼泪往上涌的感觉——那是似是故人来的温暖,是岁月匆匆逝的感慨,是物非人也非的失落,是人与歌俱老的伤怀,也是与时光握手言和的彻悟。
那些陪伴我们的老歌,在我们的生命中来了又去,去了又来,飘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
不时提醒我们,时光游走,韶华易逝,转眼间便是沧海桑田。
历数生命中那些曾经拨动心弦的老歌,真的是与我们相濡以沫,渗透到了灵魂深处。
老歌里的故事,是一个个流转在时光深处的传奇,为人生增添了太多的况味。
我很想盘点一下那些生命中留下踪迹的老歌,于是问:“一首歌多少岁才算老?”很快有人回答:“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 是啊,很多歌都是如此。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当初听的时候不解其意,却故 作忧伤地唱着少年单纯的怅惘。
与我们一路相伴中的那些歌,初见时风华正茂,是青葱少年。
再见时,却是鬓角斑白的天涯客,江湖夜雨十年灯,少年弟子忽已老,回首山河已是秋。
在人生的海里浮沉几遭,悲欢离合都尝了个遍,一颗心也会变得沧桑。
忽然,小婉发出来一句话:“初闻正是曲中人,再闻已非曲中人。
”她给我们发过来一首老歌的链接,《因为爱情》。
小婉说:“这首歌多少岁了?在我听来,它老得都没有边际了,比一辈子都老!” “再也唱不出那样的歌曲,听到都会红着脸躲避。
虽然会经常忘了,我依然爱着你。
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这首老歌已经有十多岁了,当初小婉听着这首歌,与爱人牵手婚姻殿堂。
谁曾想到,十年的时间,她经历了爱情的甜蜜,再到后来的爱情消失,离婚大战,最终两败俱伤收场。
当初的爱有多深,她伤得就有多深。
最后,她说:“不管怎样,我会一直相信爱情!希望再遇到一位可以陪我唱这首歌的人,让这首歌老了又老!” 时光啊,有时真像刻刀,雕刻改变着我们;也像利剑,给我们重重一击。
一首歌多少岁才算老?我脑海中浮现了一首《时间都去哪里了》,仔细算算,这首歌也有八九岁了。
当初唱这首歌的时候,有一组父女俩30年间的合影作为背景。
如今那对父女俩,应该依旧坚持每年合影吧?这八九年,时光又去哪儿了? 一首歌多少岁才算老?当一首歌里面融入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故事和情感,她就慢慢老去了。
写给在上海妻子的一封信 家信 □作者:张志松 亲爱的妻子英:你好!我知道你困在上海小区有十多天了,家里没 有多少存粮了,现在连老家带去的老咸菜也所剩无几。
我知道这个星期,你每天吃的很少,我知道再这样下去,疫情还没出现拐点的话,你肯定会非常着急。
那天我和你视频聊天,我就从你的脸上,就看到了绝望,看到了无助,更看到了焦躁的眼神,虽然我很心疼你,也很担心你,但是请你相信,无论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积极配合抗疫,这世上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其实,我这边也和你一样,也困在湖州小区一个星期了,每隔几天就要做核酸检测。
幸好,我这边的疫情没有你那边严重,核酸检测只要是阴性,每隔两天还能出去自由活动一会儿,除了买生活用品以及蔬菜外,我呆在出租房,哪里都不去。
以前,我在这里上班很忙,每天晚上都要加班,累的够呛。
现在公司放假,正好给了我难得的休息机会。
当然,我休息的方式,可不是蒙头大睡或者玩手机,那样,多浪费时间啊!而是把这几年带过来的书本拿了出来,不断给自己充电。
说实话,有的书本买来好几年了,还没有从头到尾认真地看完。
现在有了这大把的空闲时间,我每天都安排得紧紧凑凑。
上午,我在小区健身场地坚持跑步,练书法半个小时,下午午睡一个小时后,不是看书,就是坐在电脑前码字、做自己爱吃的食物等等。
晚上,我还要看会儿电视新闻,和在外的亲友聊天,其中也包括你。
当然,如果还有空闲时间,我还会主动报名参加小区志愿者,帮生活不便的老人做一些方便他们的事。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那么,不妨 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我们小区有个小区群,加入的有一千多人。
哪家断粮或者没有蔬菜了,只要在群里招呼一声,立马就有人送上门去;哪家没有口罩的,只要在群里吱一下,肯定会有人给你留言。
哪家老人不方便下楼做核酸检测的,只要消息发出来,肯定会有人自告奋勇帮老人背下楼。
有一次,我出去散步,把钥匙忘在家里了,进不去,只能借梯子,爬上平台,进窗户,才能拿到钥匙,我这消息刚在群里发了不到十分钟,就有人给我留言,说小区里有个叫小杨家里有梯子。
我加了小杨的微信,很快就从他那里借来了梯子。
因为我们也封了好多天了,社区工作人员担心我们会断粮,曾挨家挨户地送菜和面什么的。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所以,每次送来的菜和面,我们都送给最需要、最困难的小区居民。
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尽管你那边的疫情比我们还严重,但是你要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你在家里做好防护,不乱跑,不聚集,不给国家添乱,就是对抗疫最大的贡献。
现在全国各地不仅有无数支医疗队支援上海,更有许多的物资源源不断地涌进了上海。
这不,刚刚看到微信里你发来了好几张领到了蔬菜和粮油的照片,不仅有鸡肉、包子、水果等,还有几盒抗疫服用的药品。
最后,你还不忘给我发了个微笑的表情,这是十多天来,你第一次给我发来微笑的表情。
看到这个表情,我仿佛看到最艰难的黑暗已经过去,曙光即将来临,可以说,没有一个任何春天,会拒绝花开。
愿山河无恙,愿我们早日团聚。
你的丈夫 2022年4月12日 画出新天地苗青/摄 本报地址:滁州市会峰大厦(会峰西路)555号邮政编码:239000 电话:总编室:2182810新闻编辑部:2182867专刊副刊部:2182835时政新闻部:2182120民生新闻部:2182806经济新闻部:2182125视觉影像部:2182825新媒体部:2182130群工发行部:2182830法律顾问:李家顺广告中心:2175666办公室:3025757校对出版部:2182138新闻研究室:2182809广告许可证:皖滁工商广字002号马鞍山钢晨印务公司印刷

标签: #手机 #店铺 #找对象 #都是 #机顶盒 #有没有什么 #格式 #微信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