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临“圈地”先行,姻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手机 6
2014年5月6日星期二名誉主编:曹务波主编:黄明明编辑:原诗萌校对:么辰 目前4G产业链尚未完备,所以先不要考虑挣不挣钱,而应当快速“圈地”,因为“圈地”后总 能等到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来临“圈地”先行 姻本报记者贺春禄 “忘了关4G,一觉醒来你的房子就归中国移动了”“4G速度快得让你的资产回到十年前,网络差得让你置身十年前”…… 诟病4G的段子早已不绝于耳,但这并非只是调侃的笑话,深有同感者比比皆是。
“去年12月我换4G手机之后测试网速,没想到两分钟内200兆流量就消失了,吓得我再也不敢测试了。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侯自强在近日举行的“2014年中国4G发展与应用大会”上幽默“吐槽”。
在4G时代已然来临之际,资费高是否会成为其推广的障碍?4G时代有哪些不同以往的鲜明特点,产业创新又在何处? 4G背后的诸多问题 4G应用的推广与随之而来的隐私安全保护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形势下,提升网络安全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确保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转折点。
与3G相比,技术更为先进的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拥有传输速率高、频率使用更经济等特点。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对记者指出,由于4G的带宽比3G至少提高10倍以上,因此这一量变能使人类真正进入广义互联网时代。
但来自互联网实验室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0.8%的消费者表示“很了解4G”,72.8%的消费者表示“仅仅了解一些”。
互联网实验室副总裁张静对记者指出:“消费者对4G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 到其升级4G网络的意愿———对4G越了解的消费者愿意升级的时间越短。
” 同时,资费仍然是消费者最为担心的问题。
有45%的用户担心资费过高,这凸显出资费顾虑是消费者是否愿意升级4G的最大心理门槛。
同时,分别有71.5%和68.8%的消费者希望4G能带来更快的速度与更稳定的覆盖信号。
“可见,网络建设也是推动消费者能否顺利迈入4G时代的一个根本条件。
”张静说。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76%的消费者愿意在两年之内升级到4G网络,相比3G的市场培育期,4G的培育时间明显更短。
当前大众对于4G的高接受度,源自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显而易见,4G时代的到来给了中国消费者更多的美好期待,而移动支付等各种生活类应用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不过,与会专家认为,4G应用的推广与随之而来的隐私安全保护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工信部副部长尚冰指出,在当前形势下,提升网络安全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确保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转折。
来自互联网实验室的调查也证实,47.2%的消费者希望获得隐私安全保护类的应用服务。
“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各类应用服务的提供商,应当充分地珍视消费者建立起的安全先行的自我隐私保护意识。
”张静说。
应用创新 从技术创新的方向分析,4G应用将从本地应用向外部应用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被称为Web化,核心是去中心化”。
那么,与2G、3G相比,4G网络时代的应用创新究竟体现在何处?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对记者指出,4G时代的应用创新不是简单的单个应用,而是整体的应用。
“4G的要特点就是数据和语音彻底地 分离,从而进入彻底的数据化时代。
这种技术的影响会慢慢向应用去渗透。
”姜奇平说。
他认为,从技术创新的方向分析,4G应用将从本地应用向外部应用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被称为Web化,核心是去中心化”。
侯自强曾表示,HTML5的出现帮助浏览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导致浏览器重新成为互联网的重要一部分。
因此,新一代的竞争不在操作系统之上,而是在新的浏览器和基于HTML5的WebApp(网页应用)之上。
对此,姜奇平表示赞同:“HTML5的核心特征就是让中心化网络变成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
” 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微信。
姜奇平认为,类似新浪微博的应用已经到了尾声,“大V”的应用时代已经过去。
由于HTML的理论基础是“小世界网络”,因此姜奇平预测,A2A(中心对中心)的应用将在今后出现,“即将来的应用不借用平台,与设备无关,凭借自己的感觉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类。
A2A的特点是自下而上形成,是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同时,姜奇平认为,4G应用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分享化”,即分享型经济,“核心概念就是从过去的精英创新推动应用变为大众创新驱动应用”。
在姜奇平看来,4G应用的产业创新则体现为外部化和大数据结合。
“数据业务在各行各业将从辅助业务变成主营业务,这会成为下一代应用的特点。
” 提前抢占制高点 目前4G产业链没有完备,应当迅速占领制高点,直到有更完善的商业模式出现。
面对4G应用的新形势,曾剑秋指出, 在4G时代,传统的互联网应用不能被简单平移,因此,新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需要创新。
从业务特点来看,传统互联网以浏览业务为主,而移动互联网以终端应用、新型业务形态为主。
“因此,移动互联网业务和传统互联网企业都需要开辟新的商业模式。
”曾剑秋说。
对于具体的商业模式与细分行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企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本富分析认为,4G为产业带来的质变将体现在视频业务———因为视频传播速度快,这是目前最能确定的4G商业模式。
社交购物视频即是运用4G的典型商业模式之
一。
当消费者在为购买某件衣服摇摆不定时,可以拍下着装的视频,发给朋友并请他们投票给出购买意见。
此外,箱包、化妆品、珠宝、食物等商品都适合运用视频分享。
“凡是购物风险性比较高、需要听取朋友意见的商品,都适合用4G网络分享。
”曾剑秋说。
他同时指出,移动互联产生了商机碎片“珍珠”,但仍需要寻找一条串连的“金线”。
飞象网CEO项立刚也对记者指出,4G网络与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出现移动互联和智能感应的整合,但这需要建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多位专家认为,目前4G产业链尚未完备,应当迅速占领制高点,直到有更完善的商业模式出现。
“由于这个产业链没有完备,因此先不要考虑挣不挣钱,而应当快速‘圈地’,因为‘圈地’后总能等到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而在产业链已经完善的领域,应当低调而快速地创新,从而找准切入点,留住用户。
”曾剑秋说。
张静也表示,4G的发展需要搭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圈,而4G产业生态圈的构建离不开消费者。
众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助力移动互联网普及 2013年年底,全世界只有2.9%的移动用户是4G用户。
虽然这个比例并不高,但4G用户移动数据流量的占比高达30%,因此,4G将主导移动数据的收入。
预计到2018年,4G流量将占整个收入的40%。
那么,4G跟3G相比有什么好处?在同等频带和环境下,4G的平均利用率是2~3倍,流量承载能力是10倍以上,成本是1/4~1/3。
4G牌照的发放,发生在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和收入超过桌面互联网的转折点。
截至去年年底,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超过PC,在一些主要互联网企业,例如腾讯,移动流量占总流量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
我国电信运营商的数据收入也已经超过了移动语音的收入。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桌面互联网有很大不同,具有个性化、碎片化、移动性的特点。
而且,应用在4G时代还会进一步发展,如三屏互动、移动支付、移动搜索、移动社交等。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14年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将超过百分之百。
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侯自强: 提供基础设施环境 我认为4G是一种通信手段,它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基础设施环境。
请大家算算上网时间,用WiFi多,还是用蜂窝多?目前的统计数字显示,智能手机每月平均流量是1.5G/人,但是其中使用蜂窝移动数据的只有100多MB———就是不到十分之一用的是蜂窝。
因此,在4G时代,互联网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基础设施,也是产业链、平台甚至是思维模式。
它今后影响有多大,我认为很难预料。
通过研究现代美军战术通信设施,我得出的结论是“战术宽带”,今天我们在移动互联网上所应用的,如微信等模式,全部可以应用到战场上,而且会彻底改变战场上的指挥通信模式,能够把战场态势通过手机送到每一个人手中。
那么,当兵的怎么带手机?那么小的东西,一捏就坏了。
我查了很多资料,其实手机可以就戴在手腕的位置,士兵拇指翻一下就能看见。
所以,移动宽带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但现在还是要多踏踏实实做点工作。
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刘杰: 催生新业务形态 2013年4月,工信部向三家电信运营商发放了运营牌照,目前国内三家电信运营商都在积极推进4G网络。
截至今年三月底,4G基站建设总规模已经超过25万个。
我国4G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同时,包括系统设备、终端芯片和手机软件在内的4G移动通信产业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国4G牌照的发放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4G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目前工信部会同相关部委,正在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动企业加快产业发展、网络建设和优化,以不断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丰富业务应用,促进信息消费,有效拉动需求。
我国4G的发展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移动用户高速无线上网的需求,而且将促进移动互联网应用,持续深入推动电子商务、智慧家庭等行业信息化服务不断扩展,并将催生更多的业务形态和服务模式。
电信行业资深顾问付亮: 改变互联网生态 未来的20年是无线互联的时代。
说4G可能有点小,5年以后5G将陆续开始普及。
相信在20年以后,6G和7G都会出现,那时候通信与现在的概念会完全不一样。
从产业来看,对整个互联网圈的影响大致分三个阶段:今后5年,随着4G牌照的发放与用户的增加,资费肯定会大幅下降;第二是5至10年后,随着技术和各种需求的出现,人们能用得起4G;第三是再过10年以后,是彻彻底底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只要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连接,而且你见到的东西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有连接。
这个产业是相当大的,对整个产业环境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目前在癌症手术中,现在的通信技术已经可以做到把很小的探测头放到胶囊里进行清楚地探测,然后把信号很清晰地传输出来。
此外,糖尿病等慢性病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痛苦的,但是未来应该可以做到自动测糖尿病、自动添加药剂。
这些从技术实现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但产品化还需要一段时间。
(贺春禄整理) 异言堂 史上最严苛的环保法修订案终于面世 了。
史近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 议表决通过的环保法修订案,将于明年1月
1 日起正式施行。
这不仅是《环境保护法》实施 上25年来首次重大修改,而且在雾霾治理、信息 公开、环保执法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
譬如首次明确了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 最位,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的环境监察机 构,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 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加重了行政监管部门 严的职责与权力;制定环保“黑名单”,将环境违 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向全社会公布。
新环保法还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环监测预警机制,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 价制度,制定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 保响,对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行环评限姻 批,并且推动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达文 最为关键的是,相较之前环保罚款“不痛冬 法不痒”的状况,修改后的环保法采用“对责令改 正而不改正的行为按日计罚且上不封顶”,有 望改变过去违法企业宁愿罚款也不注重环保 的的恶习。
以去年环保部发布的华北平原排污企业 地下水污染处罚为例。
在2013年初的专项检 体查中,共有88家企业被处以罚款,总金额共计 613万余元。
这笔罚款看似不少,但分摊至每 家企业还不足7万元,对治理水污染与震慑企 改业而言均不会有实质效果。
而修订后的环保 法,在罚款力度方面的功效不容小觑,企业环 保违法成本低或将成为历史。
诉诸多重拳出击的新环保法背后,是当下雾 霾蔓延、土壤与水污染事件频频爆发的现状。
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陈旧模式,绝对 求不能也无法再继续。
“可持续发展”不应当只是 每日空喊的口号,而应当真真实实地落地。
幸好,这部颇有些姗姗来迟的新环保法让 “雾霾中国”有了改变的希望。
但是,中国向来不缺少好的法律与制度, 缺乏的是能够确保落实的执法过程与手段。
严 格的“铁腕”执行对于环保而言,是必要和必须的,能否真正将 条文落到实处更值得今后各界密切关注。
而且,环保法已开始打破过去多部门“九龙治水”的格局, 给予了从上至下各级环保部门更大的权力。
如环境监察机构 可以进行现场检查,环保部门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设施设 备可以查封扣押,对超标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可以责令限产、停 产整治;针对未批先建又拒不改正、通过暗管排污逃避监管等 违法企业责任人,新环保法引入治安拘留处罚,构成犯罪的可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针对目前污染事件层出不穷的现状,环保部门所获得 的执法权显然还不够,外界期盼已久的“环保大部制改革”仍 然只是个“传说”。
环保部门过于弱势是造成目前中国污染严重的关键原因 之
一。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环保体系亟待理顺,基层环保部门 “心有余力不足”的局面应当从根源上加以改善。
只有这样,环 保法才真正有落地的底气“,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才能常驻国 人左右。
公司动态 NEC
研发汽车语音去噪技术 本报讯在汽车智能化时代,语音操作逐渐成为标准配置。
但通常在使用空调或打开车窗的时候,受到周围噪声的影响, 语音操作实现起来并不顺利。
近日,NEC宣布研发出了一种 噪声去除技术可大幅提高车载系统语音操作的精确度。
据了解,该技术是利用两个麦克风吸收声源,再经过两 个步骤做杂音处理,启用声音模型使设备更容易识别。
通过 这项技术,即使处在比原来嘈杂
5倍的杂音环境中也可以 完成正确的语音操作。
这项技术的具体处理步骤为,首先,通过对空调等车内 特有噪声源的位置以及声音向车内麦克风传播的方式进行 分析,将两个麦克风按小间距的方式,前后配置在车内的最 佳位置。
这样就能够准确识别来自汽车前方的噪声和说话 者的语音,从而提高去除噪声的效率。
其次,对检测到的语音和噪音,分两次进行杂音处理。
先利用进入两个麦克风的噪音的波形类似性,准确捕捉随 时间变化的噪声的波形,抽取主要的噪声成分,接着再利用 两个麦克风里的语音相关性进一步消除噪声,通过这样的 处理,大部分噪声都被去除了。
最后,由于在去噪过程中,可能存在语音失真,从而导 致车载系统难以识别,NEC
公司还开发了两个语音模型来 进行调整。
具体而言,就是先将语音成分及其变化进行模型 化,然后让失真的语音在两个模型中自动选择,最终调整为 易于识别的语音。
(李准) IBM新增云计算安全技术专利 本报讯近日,IBM为一项云计算安全技术注册了专 利,该技术能支持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确保数据通知在移动 设备传递中的安全性与私密性。
保障移动网络数据共享的隐私权和保密性,对开发人 员、服务提供商以及终端用户来说已成为头等大事。

IBM 安全研究人员发现,移动应用程序在安全协议上的欠缺可 能会使移动网络上推送的数据通知遭到细节泄露的风险, 这有可能将个人信息或敏感信息暴露给服务提供商。
为攻克移动安全领域的这项挑战,IBM
的一支开发团 队发明了一项基于云的服务,借助这项服务,开发人员可以 开发出具有数据通知加密功能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会在 云端为数据通知指定一个唯一的消息识别码,该识别码通 过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安全传输至移动设备。
一旦终端用户 的设备授权给这条消息,接收人就能从云端获取并访问经 过加密的消息内容。
这项专利发明,无疑将帮助开发人员和服务提供商设 计打造出能有效防止敏感信息和个人信息在移动网络上意 外泄露的应用程序。
不管在移动设备上往来推送的数据属 于哪种性质,它都绝不应该泄露给第三方,因为第三方并不 能始终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据了解,IBM
还凭 借此项发明获得了美国8634810号专利,名称为“面向移动 计算设备的安全通知推送”。
(李准)

标签: #快手 #网络 #网络 #网络 #视频 #软件 #二手 #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