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姐妹花”,82020.2.24

视频 2
星期
■编辑:戈清平(010)68667266转247E-mail:Yew@■组版:王新明 虽被隔离我心依旧在“战场” ▶本报记者刘琴报道 “今天是被隔离的第二天。
我还是躺到隔离病床上了,这在意料之中,因为我早已做好准备;但也在意料之外,因为我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
值得庆幸的是,我及时做了肺部CT,早早的从团队中撤出来,不然可能会给我的‘战友’们带来灾难,那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这是随州高新区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万小培2月8在隔离病房写下的日记。
冲锋在一线坚决投入战斗 万小培是一名拥有15年党龄的“80”后。
2017年到随州高新区医院工作。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中,他始终与“战友”们战斗在最前线。
1月17日,万小培到随州市卫健委参加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电视会议,会议的精神让他意识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
1月21日,他接诊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人,成为随州高新区医院第一个接触疑似病例的医生。
“我不曾感到害怕,也不曾有过退缩的想法。
”万小培说。
随着疫情的蔓延,随州高新区医院作为第二批新冠肺炎诊治定点医院,于1月22日临时组建了第一个隔离病区。
当天首先进入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还未定,但请战的医生护士来了一波又一波,万小培当时是第一个主动请缨,也是带队进入隔离病区的第一组医护人员。
“我是一名党员,从未忘记过入党时的誓言,现在正是考验我的时候,勇敢地冲锋在一线是我的使命。
”万小培曾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并肩作战我们迎难而上不退缩 进入隔离病区后,万小培和他的“战友”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都是第一次穿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后,整个人犹如“太空人”,行动很不方便。
严实的防 护服让他们透不过气,没有办法正常呼吸,几分钟后就大汗淋漓,汗水流到眼睛、嘴巴里,但为了避免感染,也不能用手擦,只能任汗水流淌。
呼出的气在护目镜上形成一层雾气,视野模糊看不清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要给病人打针喂药,照顾病人生活起居,保障病房卫生,还要随时安抚病人情绪…… 在脱下防护装备后,有的医护人员鼻梁上被口罩压出一个大水泡,还有的因为戴手套太久手上起了湿疹,因为口罩勒得太久出现胸闷憋气或面颊疼痛,因为反复消毒接触消毒液太多而出现结膜炎,因为出汗太多而出现脱水…… “前期物资紧张,为了节省防护服,身体到了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我们也舍不得脱下,两天几乎都喝不到一瓶水。
但是没人喊苦叫累,都默默做事,互相体谅,互相分担,这让我很感动。
”万小培说。
在隔离病区工作时,万小培主动去检查病房,给病人做喉部采样这种高风险的工作。
“我只想尽量减少其他医生接触病人的机会,减少他们被感染的几率,尽量保护好我的‘战友’。
”万小培说。
住进隔离病区心系“战友”与病人 随着疫情的蔓延,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2月6日,医院接诊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将近30人时,万小培被调换到确诊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工作。
不过,第二天,万小培就被检查出感染了。
为此,万小培不得不住进了隔离病区,但他始终放心不下他的“战友”和病人。
“我们在护目镜模糊的视野下阅片做着治疗,我们在弥漫着病毒的环境中保护着病人,我们充当着医师、护士、卫生员、搬运工、修理工、护工等各种角色,也许我们都已疲惫不堪,但是我们必须得坚持! 这是一场我们不能输的战役!”他在病床上写下鼓励自己,也鼓励“战友”的话。
病情好转随时准备再战斗 “我现在被隔离了,我的‘战友’还在坚持战斗。
”在被隔离的日子里,万小培脑海中回想起近日和“战友”一起战斗的画面。
同样,来自家人的支持与关心,也让万小培充满信心。
躺在隔离病床上,万小培也更加想念父母、妻儿。
自1月21日到现在,他一直没有见过家人。
“从进入隔离病区,未曾离开过医院,没有回过家,归期未定,每天会和家人视频报平安。
前几天6岁的儿子画了一幅抗击疫情的画送给我,希望在他的祝福下,我能尽早回去看他!” 2月14日,迎来了让人欣慰的好消息。
万小培的肺部CT复查结果显示肺部情况出现好转,第二次咽拭子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战线还很长,再隔离5天左右,再复查一次身体没问题,我就可以继续战斗了。
”万小培说。
身残志坚有大爱捐赠万余斤新鲜蔬菜暖人心 ▶本报记者刘琴报道 2月3日,3000斤芹菜、白菜、萝卜运至鹰潭高新区白露街道小英村委会; 2月4日,1700斤萝卜、700斤白菜运至鹰潭市余江区邓埠镇; 2月7日,2000斤包菜、白菜运至鹰潭高新区白露街道; 2月10日,1800斤白菜、萝卜运至鹰潭高新区白露街道; 2月14日,2000斤包菜运至鹰潭高新区白露街道。
这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鹰潭高新区辉煌蔬菜合作社总经理、共产党员郑长龙捐赠的新鲜蔬菜的部分清单。
郑长龙出生于1970年,儿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
虽然身有残疾,但郑长龙却有一股不服输的性格。
早在1999年他便与蔬菜“结缘”。
2009年,郑长龙牵头组织附近60多户村民,联合成立辉煌蔬菜专业合作社。
2013年,郑长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一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 领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2月1日,小英村出现一名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该村采取了封闭措施,村民无法外出采购蔬菜。
当郑长龙从鹰潭高新区得知村里居民不方便买菜,影响居家生活时,他第一时间联系园区帮忙与村委会对接,将自家蔬菜采摘后捐赠给村民,及时保障了村民生活所需,为小英村的村民解了燃眉之急。
“已经2天没有吃上蔬菜了,现在这个时候收到蔬菜,还是新鲜的,真是太高兴了。
”小英村一位村民拿到蔬菜时感动地说。
郑长龙的妻子对他捐赠蔬菜这事全力支持。
由于特殊时期,蔬菜基地的工作人员还没有上班,郑长龙就找来弟弟帮忙。
每次捐赠的前一天,他们3个人要采摘整整一天,准备好第二天要捐赠的所有蔬菜。
虽然郑长龙行动不便,但从采摘、整理、装车、卸车……他仍全程参与,只为保障居民吃上放心的新鲜蔬菜。
“当初成立合作社,政府给予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疫情当前,只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点实事。
”郑长龙说。
在疫情期间,有好几家企业联系郑长龙想购进大批蔬菜。
他却说:“基地里的蔬菜都是赠送给周边居民吃的,不卖。
” 合作社有的社员对郑长龙的行为很不解,“现在这个特殊时期,蔬菜供应紧张,所有卖场的蔬菜价格都略有上涨,蔬菜以每斤最高不超过2元的批发价卖给各单位就可以了,免费捐赠亏损过大,这样做值得吗?” 郑长龙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抗击疫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由于身体原因,我虽然不能站到抗疫一线,但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只要能尽快打赢这场战‘疫’,就算是地里的菜都捐出去也值得。
” 此刻,郑长龙依旧在蔬菜基地忙碌着。
他说:“我们已经开始谋划新一年蔬菜种植计划了。
现在基地的蔬菜已剩余不多,但只要附近的村民有需要,我还会继续捐赠下去。
” 战“疫”一线的“后勤兵” ▶于秋瑾 在赴武汉支援的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疗队中,有这么一群特殊的“90后”姑娘,她们本职工作是护士,却在疫情特殊时期临危受命,肩负起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疗队二百余名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
虽不在第一线,但这些默默搬盒饭、扛物资的纤瘦身影,一样牵动人心。
早上7点,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肿瘤一病区护理总带教韩静已经穿戴整齐,带领着手下十余个姑娘,开始一天的后勤工作。
她们的工作场所不是医院,而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疗队在武汉暂居的酒店。
测温消毒、分发物资、按点送饭、投放垃圾……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极大地消耗着她们的耐心和体力。
为节省物资给一线,她们连防护服都舍不得穿,只戴着口罩,将一件外套固定充当工作服。
韩静介绍,医疗队后勤组共有11个姑娘,3人值守在一楼,负责进出人员的测温、登记和消杀,剩下8个人每人负责一整层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
“每层居住的医护人员大概在35人左右,为避免大家因扎堆领盒饭、物资造成交叉感染,我们便想出一个办法,每层的后勤人员将各自楼层盒饭、物资领回,再一一送到各房间门口。
” 每层楼35人的一日三餐、生活物资、日常垃圾,都由一个姑娘小跑着,一趟又一趟地来回搬运。
“大家的年龄都是20岁出头,平时连瓶盖都要让男朋友拧,现在一人搬三十几个盒饭、扛几大袋垃圾,一天折腾好几回,我看着都心疼”。
韩静说,除此以外,为保证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她们每天都要及时给整栋楼所有区域进行彻底消毒,整套工作下来常常耗费数个小时,有时候忙得连吃饭时间都没有。
虽然工作辛苦琐碎,但这些姑娘们从无怨言。
“跟一线的医护人员比起来,我们这点辛苦算什么。
”韩静笑着说,要说怨言,大家最常跟她“抱怨”的,就是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她们上前线。
“当时报名来武汉时,大家都铆足了劲儿想去治病救人,突然被分配到后勤队,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失落。
”韩静说,接到后勤工作任务时,她一晚上都没睡着,失落之余,也在反复琢磨怎么才能把这个事儿干好。
“我是护理专业的,做护士10年了,专业领域的事我懂,但后勤我是真没干过,心里有点打鼓。
” 面对困难不退缩,是韩静一贯的做事风格,作为医疗 队后勤总协调,她秉着高度的责任心,带着大家逐步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让后勤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为医疗队人员的生命健康撑起一把“保护伞”。
日常工作之余,她们还时不时地搞点“新花样”:当医疗队的一位医生说想吃家乡饭时,韩静悄悄带着大家下厨,为200余人做出了热腾腾的臊子面;有医护人员过生日,韩静和姑娘们想尽办法买来蛋糕送上惊喜;医疗队里有人头发长了,韩静拿起剪刀,帮忙修了个利索的发型…… 慢慢地,后勤工作越干越顺手,大家的心态也有所改变。
韩静说,虽然大家还会时不时地“羡慕”那些能上一线的医护人员,但大家心里都明白,只要能保障好一线医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她们的付出就同样有意义、有价值。
晚上11点半,忙碌了一天的韩静终于脱下工作服,消毒、洗漱完毕后,她拿出手机和远在西安的家人视频。
“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回来?”3岁半的儿子不明白病毒的可怕,只一个劲的追问母亲的归期。
“很快妈妈就能回来了,到时候带你去青龙寺看樱花……”韩静说。
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等到春暖花开。
“不老姐妹花”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 ▶本报记者刘琴报道 在沈阳市浑南区高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这样三位朴实的女同志,她们都是54岁,还有一年即将退休。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她们选择坚守在防控第一线,她们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
据沈阳市浑南区高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孝华介绍,三位同志都是负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预检分诊工作,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单位实行每个楼层楼长负责制,她们三人都是楼长,每天除做好岗位工作外,还负责每个楼层的消毒和卫生清洁。
从大年初二至今,三人都没有休息过。
“我们只是普通的党员和群众,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她们说。
“我是党员我先上” 严英丽是沈阳市浑南区高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主管护师。
1月26日上午,该单位接到上级紧急通知,要求安排人员与交警、民警一起负责沈阳市公安局高坎治安站车辆排查测温工作。
当天,该单位急需派出一支队伍作为首批到路面协同开展疫情排查的人员,朱孝华在医院微信群发出通知后,严英丽第一个主动请缨:“主任,我去!我是党员,我先上。
”当天下午她就加入到了执勤工作。
从下午2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早晨8点,严英丽足足在严寒中值守了18个小时。
从排查点回到家,她的肾结石病和腰脱就犯了,同事们知道后都很心疼她,劝她在家休息几天。
但她坚持回到单位上班,坚守在岗位上。
她说:“在这个特殊时段,我必须和同事们在一起。
” 母子同心,共赴一线 赵丽艳是沈阳市浑南区高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主任,单位的同事都亲切地称她为“赵妈妈”。
她的儿子杨佳伟也在该单位工作。
疫情期间,母子两人轮流到最艰苦的一线排查执勤。
当前,沈阳夜里的温度都是零下十几度,在寒风萧萧的黑夜里,每天都能看到两人中的一位在卡点值守。
赵丽艳不在卡点值岗的时候,就回到单位工作。
下班后,她总是抓紧时间为排查点值岗的同事送去美味可口的饭菜。
赵丽艳做的糖饼是大家的最爱,每次看到“赵妈妈”又拎着好吃的来了,大家都感到很暖心。
她说:“你们都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我家离得近,应该照顾你们。
”质朴的语言、热乎的饭菜、贴心的关怀,“赵妈妈”让大家在严寒中感受到了来自家里的温暖。
夫妻携手,舍小家为大家 王惠敏是沈阳市浑南区高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主任,也是一名老党员。
她的丈夫刘振民是该单位的医生,半年前刚做过心脏手术,现在正处于恢复期。
1月26日,朱孝华在医院微信群发布急需人员到卡点去值守的通知后,夫妻俩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
根据工作安排,刘振民到了一线门诊参与倒班,王惠敏同时兼顾药剂分配、院内消毒等多项工作,经常要连着上24小时班。
就这样,夫妻两人舍弃了“小家”,却对困难只字未提。
乐观积极的王惠敏还经常在单位工作群里鼓励大家:“辛苦了!每一个相守的日子,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线的同志们加油!”朴实的话语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蚌埠高新区“摆渡人”奋战抗疫一线 ▶汤文波李雅婷本报记者李争粉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无数人为此付出努力,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争取早日战胜病毒迎来新年的春日暖阳是所有人共同的期盼。
在蚌埠高新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白衣天使,却身在抗疫“战场”的前沿——他们是蚌埠高新区的“摆渡人”,不分昼夜运送新冠肺炎疑似、确诊患者,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他们冲锋在最前沿…… 王劲松就是这些“摆渡人”中的一位。
在转运隔离观察人员中,他主动请缨当司机。
冲到抗疫一线,就可能会有被感染的风险。
王劲松表示,刚开始他也有点担心,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在部队几年开过大大小小的车,并且熟悉蚌埠高新区的交通线路。
“这个时候我不去谁去?”没有过多的犹豫,他立马主动请缨。
妻子孩子还等着他回家,王劲松只能跟妻子说,因为疫情,单位需要值班,等疫情过了再回家看他们。
因为每日需要接送疑似、确诊患者,与他们有短暂的密切接触,王劲松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下班回家,只能独自一人住在隔离的值班室随时待命。
在不接送病人时,王劲松坚持自我隔离。
妻子因为担心他的身体,多次提出想来单位探望都被他严词拒绝,并告诉妻子要少出门、多在家、勤洗手、勤通风,疫情防控从自身做起。
同时,每次执行任务时,王劲松都必须穿好防护服、防护靴,佩戴好口罩,并且一穿就是6个多小时。
为了节约本就不多的医疗物资,他每天只进行一次更换,全身大汗淋漓成为了每天完成任务时的“标配”。
此外,为了做好防护隔离措施,中午就餐时,王劲松自觉地拿着一份快餐蜷在狭小的驾驶室中快速吃完,然后抓紧时间对车辆的扶手、栏杆、座位、把手进行一次全面的防疫消杀,不耽误接下来的接送任务。
深夜,万籁俱静,王劲松送完最后一位患者将车停好后,走出车库给妻子发了一条“平安,勿念”的微信,抬头望天,心中默念:“明天一定会更好!” 就这样日复一日,王劲松连续20多天昼夜连轴在岗。
现在,他穿防护服的动作愈发熟练,口罩在他脸上勒出的印痕越来越深,但这些丝毫没有阻挡他向前的步伐。
疫情发生后,他经常在微信群里鼓励大家: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并肩就一定能渡过这个难关,大家加油!高新加油!

标签: #找不到 #看电视 #什么意思 #家具 #网络 #接入点 #软件 #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