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去眼袋用什么方法最佳视频

方法 7
2022年6月14日星期二农历壬寅年五月十
健康养生 JIANKANGYANGSHENG 62 一个习惯、一个动作、一餐美食,都与健康息息相关。
当下,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健康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本报“康宁话健康”专栏,记者就和您一起聊聊生活中健康养生那些事儿,让您科学养生、快乐运动!如果您在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可联系我们(联系电话:3155705;电邮:rbcsdk@)。
本期话题:眼干、眼痒、眼痛、眼抽筋……哪个该热敷,哪个该冷敷?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主任张沧霞。
“优+”生活引领健康新风尚 □本报记者康宁摄影魏志广 眼睛不舒服该热敷还是冷敷 □本报记者尹超 前几天,一位市民眼睛不舒服,自己拿湿毛巾冷敷后,也不见好转。
来医院检查,发现是角膜炎,“医生说这种情况得热敷。
”这位市民说。
“有不少眼病患者问,眼睛不舒服,是热敷还是冷敷?”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主任张沧霞说,这个问题总的来说,热敷多应用于慢性眼病,冷敷多应用于急性眼病。
张沧霞介绍,热敷可以促进血管扩张、眼部血液循环、炎症吸收,减轻疼痛,还可以促进瘀血的吸收消散、增加局部营养、缓解眼睑神经痉挛、改善眼表环境、减轻眼睛疲劳的症状,同时增加眼睛的温度。
作为眼科疾病的辅助治疗,热敷主要用于睑板腺功能障碍、干眼症、麦粒肿眼部疖肿的吸收等。
眼部热敷可促进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对一般人来说,也有一定的眼保健效果。
“冷敷可以促进眼睛血管收缩、控制小血管的出血、减轻张力较大血肿的疼痛、减轻组织水肿渗出,达到消肿止痛的功效。
”张沧霞说,冷敷主要用于过敏性结膜炎急性发作、急性结膜炎、眼外伤出血急性期、眼部整形手术,如双眼皮、去眼袋术后24小时内可以用冰袋局部冷敷,外伤性眼睑出血24小时内冷敷有预防继发出血、减轻水肿和疼痛作用。
而有些眼病,可以热敷、冷敷结合用。
麦粒肿急性炎症明显时,可以用冷敷消肿止痛,硬结未软化时,可以局部热敷散结;结膜下出血24小时内冷敷止血,48小时后热敷促进出血吸收;干眼眼疲劳时先热敷再冷敷,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再冷敷降温,避免泪水蒸发过快,缓解眼睛疲劳。
张沧霞提醒大家,热敷和冷敷仅仅是眼部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真正的治疗还需要医生的面诊和对症下药。
吃减脂餐、喝“零糖零卡”饮品、跳毽子操……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4%,比2020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健康”成为人们生活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
一。
无论是“保温杯里泡枸杞”的朋克养生,还是自立自主的硬核养生。
可以说,科学的养生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健康饮食成习惯 “碳水不够水果来凑,谷物轮换通畅肠道,少盐少糖年轻美貌,蛋白常在身强体壮……”这是“90后”陈佳佳的饮食观。
在她看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让愉快的每一天从健康早餐开启,如此,生活才会更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低碳低脂饮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饮食追求。
陈佳佳说,她曾经也喜欢吃大鱼大肉,对火锅、奶茶没有禁忌,但过了30岁,工作压力增加,使她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睡眠不佳、脸上起痘、血糖偏高……身体代谢变慢了,吃多了油腻食物难以消化。
于是,陈佳佳开始尝试减脂营养餐。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
奶香南瓜条、鸡肉蔬菜蛋饼、多彩小 米粥……营养均衡、节约精致的创意餐受到网友追捧。
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克,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克至30克……对于这些健康知识,市民刘晨熟稔于心。
她自学了健康管理师课程,不仅向家人传递健康理念,还将所学用于烹饪,改善家人日常饮食。
像刘晨家一样,许多新的健康饮食习惯正在众多家庭中悄然流行——有的家庭“掌勺人”对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来搭配一日三餐。
被称为健康“小三件”的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成为一些家庭的“标配”。
健身方式多样化 “舌尖健康”只是家庭健康的一部分。
戴运动手环监测心率等健康指标,跳健身操或做亲子瑜伽,打造干净整洁的房间和庭院……人们追求健康的方式日益多样。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去不了健身房、运动场,热爱运动的人们仍不忘打卡健身,这带火了“云健身”,运动类APP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健身体验。
在线打卡、训练直播、定制课程等体育产业新模式受到普遍欢迎,成为运动新时尚。
给自己身体投资,除了吃喝、美容外,越来越多人选择健身。
市民李玲玲说,之前,她喜欢在健身 房里练习,刚开始报了舞蹈班,还买了健身课程。
因疫情原因,她开始居家锻炼,不仅在运动类APP上购买了适合自己的健康课程,还入手了哑铃、动感单车等健身器材。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
到2025年,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超过39.3%,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
健康服务送到家 “调节睡眠的开关”“预防近视锻炼三法”“缓解高考焦虑小妙招”……在“育才路医生志愿服务队”微信群里,各科医生不定期发布健康指导信息。
这个群是3月建立的,群里的医生来自我市各大医院的骨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中医科、儿科等,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高考前,群里有中医发布按摩穴位缓解压力的文章和心理医生提供的建议,我按照方法给孩子试了试,孩子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
”市民刘霞说,自己儿子今年高考,最近一个月孩子总失眠,这时,群里医生发布了一系列文章和建议,有助眠的、穴位按摩的、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遇到问题时,刘霞还在群里咨询,相关学科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将健康服务送到家,我市一直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育龄人群及中老年人的健康进行指导和服务;围绕文明健康饮食知识普及、健康家居环境建设、健康生活方 式养成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
“‘家庭医生’经常来家里给我测血糖、血压,做推拿,帮我解决了好多病痛。
”运河区朝阳北区居民王建国说。
老人78岁,去年患过脑血栓,行动不方便,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有了科学精准的康复治疗,身体恢复得很快。
此外,我市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全市245个社区,每个社区至少建成一个日间照料服务站(点),已实现社区日间照料全覆盖。
医疗保健方面,有“家庭医生”、日间照料服务站(点)等提供健康服务;运动健身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会不定期免费培训体育项目。
为了监测市民体质,我市建成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展日常国民体质监测,每年完成5000个样本任务,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常年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为群众健身提供专业指导。
责任编辑尹超电话3155705电邮czrbcsdk@ P7 健康苑 居家锻炼别让简易器材伤身 □瞳言 近日,一位市民用免打孔单杠做引体向上时,单杠脱落后脑勺着地昏迷引发关注。
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自己或家人也有过类似经历。
现在,全民健身火热,健身爱好者越来越多。
不少人利用单杠锻炼上肢。
为了方便,一些健身爱好者选择居家健身,满足日常运动所需。
免打孔单杠无损墙面,空间占用较少,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
搜索发现,各大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均有多款免打孔单杠在售,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不过,免打孔不意味着免风险。
专家提醒,免打孔单杠潜藏着很多危险点,建议慎重选用。
生活中,不少人使用这种免打孔单杠,它通过向墙面处施加压强,产生上下摩擦力,使用者运动施力与吸力呈直角,相互之间并不产生对 抗性的阻力。
不同的墙面材质、不同的制作工艺、摩擦系数千差万别,如果安装方法与使用方法不当,在自身重量及摆动势能的加持下,很容易掉落。
“之前家里安装了一个免打孔单杠,还没用呢,就掉下来了,到现在也没敢用。
”一位网友说。
居家健身较为舒适与随意,但一定要注意做好安全工作。
相较于专业训练场地,家中杂物较多,地面较硬,掉杠后更容易受伤。
使用这类健身器材,要购买有保障的品牌,掌握规范的安装方法,同时做好防护。
有关专家也呼吁,针对居家健身器材网络销售市场,有关部门要拿出更细致的管理办法。
热衷健身是好事,可运动的前提是“确保安全”。
居家锻炼,别让不规范器材伤害自己。
长期耳鸣应注意或是血管有问题 本报讯(记者尹超) 35岁的张女士,右耳经常耳鸣,用了很多办法耳鸣都没有缓解,检查后医生说,这不是普通的耳鸣,而是由血管异常导致的搏动性耳鸣。
搏动性耳鸣是一种血管源性的客观性耳鸣,和普通耳鸣的主要区别在于,搏动性耳鸣的声源是客观存在的,即旁人靠近患者的脸部,也是可以听到患者自身耳鸣的声音的。
耳鸣的节律和患者自身的心跳是一致的。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介绍,可能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因素有动脉源性因素,最常见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瘘、甲亢或贫血等引发的;静脉源性因素,比如乙状窦相关的病变。
动脉源性耳鸣有一个特点,如果用手来按压颈内静脉的时候,耳鸣的强度没有变化,而静脉源性的耳鸣会明显减弱或消失。
比如如果是左侧有耳鸣,拿手这样压颈侧或者歪头,静脉源性的耳鸣会明显减轻或消失。
找准病因,并对症治疗,搏动性耳鸣的预后还是很不错的。
医生提醒,耳鸣本身并不可怕,它只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告信号,一旦出现,不要惊慌,也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耳鸣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并且间断性发作,它就是一种生理性的耳鸣,不用太过担心,但如果是长期耳鸣持续不退,就有可能是病理性耳鸣,需要到医院进行排查。
夏天学会“热着过” 夏天“热着过”,并不是让我们烈日下暴晒,而是学会健康出汗,这才是夏季最好的养生法。

1.运动出身汗 不少人吃得多动得少,这容易形成脾虚湿阻的体质,这样的体质最需要锻炼出汗,夏天早晚天气凉爽的时候,可在户外锻炼半小时。
老年人可以选择太极拳、瑜伽等舒缓运动,年轻人可以打篮球、踢足球,达到出汗的效果即可。

2.运动前喝杯温水 运动前可以喝杯温水,锻炼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汗出透了,一通百通。
运动后切忌受凉,要耐心等汗消退。

3.喝点生姜水 在空调环境上班的人,可以坚持喝点生姜水、生姜红枣水等,促进排汗。

4.用热水泡脚 回家后泡澡或泡脚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 40℃左右的水温下泡澡或泡脚,有利于身体排汗、缓解疲劳。

5.定时关空调 长时间吹空调会引发不适,不妨每天定时关掉空调,让身体适应自然界的炎热天气,该出汗时就出汗。

6.洗个热水澡 无论是什么季节,洗热水澡对身体都有好处,多冲冲后背、脚心等,让身体出汗。

7.穿得别太“清凉” 体质较寒的女性,夏天要注意穿衣不要过分暴露,尤其不穿露脐装、露背装。
身体出点汗,才能更健康。
最后提醒一句:出汗太多也不好。
过度出汗伤津液、耗气血,若大家发现自己的出汗量或出汗时间明显有异常,这可能是身体发出了求救信号要及时就医。
据《健康时报》

标签: #软件 #美颜 #视频剪辑 #用语 #用语 #叫什么 #工具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