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博客BLOG,主编:张思玮

视频 4
编辑:王剑校对:王心怡E-mail押zhoumoban@ 2博客BLOG 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Tel:(010)62580821 合作“搞”论文,署名次序如何搞定 姻文双春 先来说说“搞”论文。
论文是“搞”出来的吗?这似乎有辱论文的雅,用“写”或“作”出来就好听很多。
但笔者感觉如果多人合作从事一项研究只为论文,论文完成后署名又大伤脑筋,那么这样的合作叫“合谋”更贴切,而“合谋”的论文用“写”或“作”就不合适。
幸好,我们的汉字中有个万能的“搞”字。
这儿被迫用上“搞”字后,感觉有了无可替代的贴切和生动,例如,论文只有“搞”,署名才搞笑。
据说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1963年,有个名叫DerekdeSolla-Price的家伙就预测单个作者的论文到1980年将灭绝。
显然,这家伙的预测至今都未成真,单个作者的论文虽然寥若晨星,但并未绝迹。
我们倒是真的目睹了作者数量的无限制指数式增长,见证了超作者时代的来临。
例如,2016年发表在 的一篇论文有约2500个作者;2012年宣称欧洲核子组织观察到希格斯粒子的论文有2924个作者,随后2015年来自该组织的一篇论文首次涉及了两个研究团队,导致作者数量达5154个。
这么多的作者如何管理呢?这种情况下,“作者”意味着什么呢?每个作者的学术贡献如何评价呢?作者信息所占的版面甚至比正文还多,这是不是对纸张和存储空间的巨大浪费呢?这些都是新难题。
这世道很奇怪,大凡牵涉到名利的问题,人越多反而越好办。
超作者论文往往来自针对大科学工程的大合作组织,作者署名和成果运用已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机制。
小型科研合作产生的论文的署名,才真叫人头疼,难度不亚于搞大科学工程。
治疗这种头疼目前还没有广谱药,但因为人们对这种问题的兴趣明显大于对科学的兴趣,所以方子层出不穷、花样繁多。
显而易见,论文作者署名问题虽然难治,但容易防。
怎么防?如果独立搞很难,那么选择跟谁合作最关键。
例如,跟家人合作 搞论文,作者名字的位置随便摆估计也没人锱铢必较。
华盛顿大学教授DavidManuwal,与他的妻子、女儿和儿子一家四口合作在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四位作者究竟谁的贡献大,谁的贡献少,有没有挂名现象,估计只有除作者之外的人才会去瞎操心。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其中有违背署名规范之嫌,但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是一件值得歌颂的事情,写篇论文把家人名字都带上难道就不值得歌颂? 再如,选择跟猫合作搞论文,署名最省心,猫是绝对不会跟人争名争利的。
此外,科学史和科学都证明,跟猫合作最可能做出最好的科学。
美国物理学家JackHetherington最先尝到这个甜头。
1975年,他与他的猫Chester合作搞了篇论文。
猫有啥贡献?贡献可大了,不挂上猫名,就不能体现“团队”精神,就不符合PRL论文惯用的第一人称“我们”。
考虑到有同事可能认得Chester,Hetherington为Chester编造了一个笔名
F.D.C.Willard,其中
F.D.代表FelisDomesticus,C代表Chester,Willard 则是Chester老爸的名字———规避署名纠纷还是选“家人”靠得住。
搞论文的人都知道,新人搞出牛文最可能被邀请参加学术会议。
猫Willard接到了邀请,因为提名人说“他从来没有被邀请过参加任何会议”。
组委会收到了有作者“签名”的论文复印件,搞科研的人一个个都是火眼金睛,“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个猫爪签名”。
最终,给Willard的邀请被取消。
看来,人类能够接受猫名出现在论文上,但还不能接受猫也参加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仅次于家人和猫的合作者应该是同姓人了,一方面,这毕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另一方面,人们在提到某篇论文时,通常只提作者的姓而省去其名,这就让人人都不吃亏了。
四个古德曼(Goodmen)合作搞了篇好笑的论文:“几个古德曼:同姓经济学家合著者”。
284个“史提夫”(Steve)合作搞了篇“史提夫形态学”。
也许很难想象,世上哪有这么凑巧的事情,这么多同姓人作同一领域的研究?即使有这么凑巧,谁有号召力把大伙都凝聚起来?但想想中国人修族谱的事情,这就好理解了。
相信这样的合作也是令人愉快的,自己的名字排哪个位置一点都不重要,让人感觉在保存自己也有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选择跟谁合作可预防作者署名的头疼问题,但因为这世界太变幻莫测,论文搞手们选择跟谁合作其实没多少自由度,跟非狗非猫、非亲非故者合作才是常态。
常态下的合作,通常是在论文搞出来前就商量好排名还是排名问题等论文搞出来后再说呢?合作搞过论文、特别是对论文署名有绝对掌控权的人都知道,论文搞出来后再来争论论文排名问题更有利于最快最好搞出论文,这就像打天下,如果事先确定了打下天下后谁坐什么位置,估计天下是很难被打下的。
搞定论文署名次序最人性的方案是,谁 最急需论文谁的名字就排最前面。
但也可能被认为把论文当人情送本质上只是程度差别。
所以很多论文即使这么做了也不会声张。
但也有难能可贵的诚实者,如一篇1989年的论文在其致谢部分公开了署名规则:作者次序根据终身教职的接近度搞定。
也就是说,谁最急需这篇论文评职称,谁的名字就排前面。
在一项对127篇论文的调查中,有4篇论文也采用了这种规则搞定作者排名次序。
搞定论文署名次序最公平的办法,似乎是采用例如大伙都会玩的“剪刀石头布”这样的随机或碰运气方法。
调查发现,在这类方法中,用抛硬币的方式搞定作者次序的占多数。
其中一篇论文也很诚实,甚至交代了抛硬币搞定作者次序的事情是在“一家昂贵的餐馆”进行的。
相对来说,利用球类比赛搞定作者次序可能显得雅一点。
一篇1974年的论文公开说明,作者次序根据1973年夏季在帝国学院野外站举行的25局槌球比赛搞定。
无论是根据急需程度还是用随机方法搞定论文作者的署名次序,都没有做到让一起搞论文的人皆大欢喜,所以都不是搞定论文署名次序的最佳方子。
最近几年笔者审过一些稿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你通信我,我通信你,也就是说,这篇论文你当第一作者、我当通信作者,下篇论文则反过来;奇葩的是,这篇论文老师通信学生,下篇论文学生通信老师,这难免让人感觉有点伦理错乱。
和朋友聊起这种趣闻,朋友说这种方式早就集体化了:你们通信我们,我们通信你们,一篇论文m个等同第一、n个共同通信,不仅皆大欢喜,更重要的是,还可实现一篇论文相当于(m+n)篇独立作者或唯一通信作者论文;搞科研,N个脑袋也许不敌一个脑袋,但搞论文(特别是搞篇数),个体永远搞不过集体。
(/u/SoSoliton) 不发表论文,就下岗走人? 姻刘立 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一个说法并践行之,那就是:publishorperish。
其意思是:你不发表论文,就让你下岗走人。
发表论文的初心是什么?说好的方面,是为了交流和传播成果。
现实是,一些学者发表了论文后“藏”起来,等到年终考核时或评职称时才拿出来,让同行知道。
笔者的观点是,发表论文的初心,是确立你的新发现、新观点、新概念等科研成果(简称“科研发现”)的“优先权”,即科研发现的优先权(priorityofdiscovery)。
科学(学术)共同体这个“小社会”最终认可的是科研发现的优先权。
科研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合作的事业,某项研究比如关于青蒿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稍不小心,就会被竞争对手抢先了,需要高度保密。
屠呦呦等人就是得知国外科学家要发表青蒿素结构的“情报”之后,马上向上级请示发表论文,最后获批,在1977年《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关于青蒿素结构的一页纸的论文。
该文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有很大贡献。
科学史上充满了关于科学发现优先权争论的事件,比如牛顿与莱布尼兹关于“微积分”发现的优先权之争;牛顿与胡克关于 “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优先权之争,等等。
对科研发现优先权及其争论,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有专门的研究,他认为科学发现优先权争论,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为了名和利以及“名利双收”的争论,因为确立究竟谁是某项原创性科研发现的“专利人”,背后是捍卫科学发现的原创性。
捍卫包括原创性和公有主义在内的科研规范CUDOS(公有主义、普遍主义、去偏私性、原创性和怀疑主义)。
如何确立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最通常的做法是在公开的、正式的期刊(或著作)发表你的科研成果,不论该期刊是英文的还是中文的,也不论该期刊是不是SCI/SSCI或CSSCI,只要是公开的、正式的期刊即可。
随着电子媒体的出现,在预印本和微信公众号发表论文,也可以确立你的科研发现的优先权。
比如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在预印本系统发表了数学论文破解了“庞加莱猜想”,从而获得“菲尔茨奖”和100万美元奖金。
不过,他虽然活得“穷困潦倒”,却拒不领取这大笔的奖金。
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能否取得优先权,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
那么,博客上发表文章是否可以确立优 先权呢?笔者认为不可以,理由是博文可以随时修改。
发表论文的初心是确立科研发现的优先权,而派生出来的动机则多了。
一个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评职称,为了评tenure。
谢英华等人2016年的调研结果支持本定性判断。
现实中,国内外科技界都是这样,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评不上(副)教授。
在实行tenure-track(预聘-长聘)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的大学,如你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比如6年两个聘期)在规定的期刊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按合法的契约,你就得走人。
现实中,不少人评上教授或获得长聘后,就少写或不写论文了。
现实中,青年科学家、学者要找工作,主要看论文;正如有人说的,找工作就是靠论文找工作。
现实中,还有人靠论文当官,所谓“学而优则仕”;当了官,再“仕而优则学”。
两者看似“正反馈”,实则对“学”和“仕”都是伤害。
至于发表论文是为了获得“奖励”,比如发一篇SSCI论文奖励1000元人民币,那其实是很附带性的动机。
对发表SCI/SSCI论文给 予奖励,对提高SCI/SSCI数量,早期是有作用的。
如某“985工程”大学早些年对发表SCI有奖励,后来发表SCI数量太多了,都奖励不过来了;而且发表SCI已成为教师的“内在动力”,如评职称等,也就不需要奖励了。
该大学很多年前就取消了SCI奖励。
但我国因SSCI论文数量还太少,对于大学的“国际化”、国际评估和大学排名很不利,不少大学启动了SSCI论文奖励,至今还保留。
不过,奖励有严格条件限制的,比如必须是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你所在的大学等。
总之,在学术界,publishorperish其内涵包括:你不发表论文,就让你下岗走人;以及你不发表论文,就会错失丧失你科研发现的优先权。
(/u/liuli66) 英文图书杂谈 在目前的出版潮流下,科技出版商们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原稿,尽量减少后期编辑的数量和难度,以确保出版速度和质量。
有些作者对英文出版的流程比较熟悉,有些作者写得多了,对原稿的写作要求也门清了。
但绝大部分作者并非如此,尤其是新手,对此知之甚少。
大部分出版商的网页上,有介绍原稿具体要求的作者须知,但每个出版商有自己的要求尺度和范围,内容不尽相同。
但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原稿格式,目前科技图书的原稿绝大部分是电子版的,手稿几乎绝迹了。
但格式依旧延续以前手稿的双行打字,就是字行之间要空一行。
英文字体一般用泰晤士体,字号是11或12号。
第二是文件形式,绝大部分的原稿要求采用Word。
如果公式多的原稿,可以考虑用LaTex。
有些出版社向作者提供LaTex的格式模板。
第三是内容细则,不同的出版社对细则的要求不一样,作者要仔细阅读网上的作者须知,或向出版社联系人索要最新的规定。
对稿件的细则要求里,最常见的有以 英文科技专著原稿注意什么 李霞 下内容。
拼写分为美式和英式拼写两种。
因为图书 市场的分布不同,每本专著的拼写要求也不一样。
一旦决定采用哪种拼写,就要全文统
一,包括内容和书的封面、封底。
这对编辑书尤其重要。
大部头的书会涉及几十位作者,每个章节是由不同的作者写的,所以统一行事很重要。
公式多的书最好用LaTex书写,但如果一定要用Word,公式部分最好用适宜表述公式的软件,比如MathType。
尽量避免把公式用插图或PDF的形式粘贴到Word文件里。
这样的公式排版时不能在校样里直接复制和粘贴,要重新做公式。
公式的编号一定要准确,最好是章节内连续编号,避免整本书连续编号。
所有的插图最好每个章节集中起来,单独成立一个文件交付给出版编辑。
文件可以是TIFF、JPG、EPS或Word等。
不论是黑白还是彩色图,都要清晰。
图注要和插图匹配。
如果一个图里有几个小图,标注要明显,而且图注里最好分开注明。
如果因为作者个人资源所限,原图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需要出版社帮忙后期处理的,在交稿时要和出版编辑交代清楚。
表格的处理和插图一样,最好每一章单独集中。
表注要清楚明了。
超大的表格最好分成 几部分,表格内尽量避免插图。
英文书籍和期刊相似,有几种通用的参考 文献格式,比如APA、Vancouver,等等。
作者在下手准备参考文献之前,最好按出版社的要求准备。
对编撰的专著,编者最好和所有的写稿人事先沟通,大家都采用同样的参考文献格式。
在写作过程中,著作里引用的文献,均要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所有的图表,如果在以前的出版物中发表过,再次使用会涉及引用许可的问题。
目前出版商大部分要求作者自己解决。
好的办法是避免引用他人的图表。
之前印本的科技书里,脚注很普遍。
但如今电子版里脚注越来越不受欢迎,尤其是排版商和读者都不太喜欢。
主要原因是电子书不像纸版书,只有屏幕界面,没有纸版书翻页的概念。
脚注只好随机地“浮动”在屏幕上,容易造成误解,会干扰阅读。
所以,如果可以用参考文献代替或者以“后注”的形式统一放在章节的最后,也许不失为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
摘要是科技图书电子版的产物,主要目的是有利于读者查询和检索。
一般要求是300字左右。
而且科技书里摘要只出现在电子版中,但也有例外的时候。
关键词和摘要一样,目的同样是方便读者 在最短的时间内锁定自己想要读到的信息。
通常每一章要求5~7个关键词。
作者对摘要和关键词要精益求精,因为其准确程度,与专著自我宣传的力度成正比。
在实际操作中,这两个内容也是最容易被作者忽视甚至遗漏的。
附件包括书前部分的序、前言、致谢、题词、撰者名单、作者简介、附录等。
不是每本书都有所有的附件,取舍全看作者的选择。
其中容易搞混的是Foreword和Preface。
中文都可以翻译成序言或前言。
在英文里,区别是前者由他人撰写,后者由作者自己写。
一本书的Foreword可以有几个,分别请不同的名人或同行撰写。
而每一版的Preface只有一个。
如果是重版书,新版里可以把之前旧版的所有前言罗列,方便读者了解该书的新旧更替。
一本书的出版,经常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致谢部分是最好的用武之地,可以让作者答谢所有为之付出努力的团队。
以上诸多细则里,涉及公式、参考文献和使用许可的问题最为普遍,也是出版过程中最掣肘的因素之
一。
总之,撰写专著和发表SCI论文一样,功夫在门外。
所有相关的准备工作,越充分越好,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u/李霞) 网罗天下墨脱考察追记之
在墨脱乡亲们的生活中,狗必不可少。
如果追记离开了对墨脱狗的记述,也是不完整的。
墨脱和国内其他村庄一样,有许多的狗。
刚到墨脱时,老乡告诉我,墨脱的狗都是猎狗,看着这群干精骨瘦的狗儿们,我充满了蔑视,怎么也不相信它们那点小身板能够上山打猎。
不久狗儿们就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
一天,我们在背崩村老乡的带 墨 周脱 浙昆 的 狗 领下,再往汗密采集标本。
狗儿们也 跟来,当我们快要走到汗密的时候, 门巴族老乡看见对面的山崖上有一只黄羊,操起弓 箭,弓着腰钻进了密林中,那两只狗却跑向了另
个方向。
我十分不解,它们难道怕山羊? 晚上老乡们扛着黄羊回来了,狗儿们乐呵呵 地围着猎物转悠,一副邀功请赏的模样。
原来,据 老乡说,今天能打到黄羊全靠这两条狗帮忙。
老 乡手中只有弓箭,射程不远,而黄羊太机灵,一有 风吹草动便逃之夭夭。
老乡们埋伏在一块岩石后 面,狗儿们把黄羊赶到岩石附近,然后由老乡射 杀。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这些狗儿往相反的方向 跑。
老乡们和狗儿们之间应该没有言语交流,那 一定是眼神了。
人狗之间在长期狩猎的过程中, 理解了彼此的想法,一个眼神就能把任务交代清 楚。
这下我相信了,墨脱这些狗都是“身经百战” 的猎狗。
我们在背崩乡的住所是东西南北四排房子 围成的一个院子。
这个院子没有门,南面的房子 稍微短一些,形成了左右两个通道。
我们一般是 出去采集
7天左右,然后回到背崩,再进行登记、 压制和烘烤标本。
这也让我有机会观察院子里
群狗儿们的“生活起居”。
这个院子里生活着六七条狗,领头的是公狗 “老黄”,这家伙高大健壮,个头高出狗群一个头,身 着黄毛,毛色透亮“,帅狗”一枚。
因为帅,老黄身边 常常聚着五六只母狗,过着“妻妾成群”的生活。
村 子里总有那么一两只公狗想挑战老黄的权威,
有机会就溜进院子,想染指老黄的“后宫”。
老黄绝 不容许这类事情的发生。
只要有公狗进入院子,必 有一番撕打,结果都是外来的公狗落荒而逃。
老黄在院子里时,不准其他母狗离开院子半 步。
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老黄不可能天天守 着这群母狗,每当老黄外出的时候,院外的公狗 就会抓住机会,遛进院子和老黄的“嫔妃们”厮 混。
老黄像是具备了某种特异功能,总能在双方 “卿卿我我、互诉衷肠”时及时返回,有效阻止事 态的进一步恶化。
尽管如此,老黄每次都非常生 气,先是赶走外来的入侵者,接下来对“嫔妃们” 检查一番。
没有犯错误的母狗,便围绕老黄摇头 摆尾,仿佛要告诉老黄,我们是守规矩的,犯了错 误的母狗则躲得远远的。
老黄安抚好没有犯错误 的母狗后,找到犯了错误的母狗,先是要咬上几 口以示惩戒,然后又是亲嘴又是嬉戏。
“恩威并 重”这一套,老黄玩得很溜。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条黑狗,姑且 称之为老黑。
老黑生活在格当乡。
墨脱的世居民 族是门巴族和珞巴族,格当乡是墨脱县里唯一的 藏族乡。
1993
年3月,我们的考察辗转来到了格当 乡。
到格当乡的那天早晨,大家还在睡觉,孙航
个人出去转悠,谋划在格当的采集路线。
突然,我 听到孙航大叫:快开门,快开门。
原来是一条黑狗 龇着牙追赶孙航。
孙航三步并作两步窜进了屋 子,我赶快关上了门,老黑的爪子已经搭到了门 上。
孙航曾在
1990年西藏阿里考察时,被两条藏 獒咬得皮开肉绽。
没想到,我们刚到格当,老黑又 给了孙航一个下马威,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心理 阴影。
虽然老黑不再追赶我们了,但我们还是避 免与老黑狭路相逢,见到它,都绕着走。
长期以来,墨脱老乡肉食的主要来源是靠狩 猎。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政府逐步鼓励和引导 老乡放弃狩猎,加之枪支被收后,打猎变得越来 越困难了。
于是,老乡们开始养猪。
有意思的是, 打了一辈子猎的门巴族和珞巴族老乡不会杀猪。
每每要杀猪的时候,得找人帮忙。
我们随队的民 工
张成,在这方面是一把好手,一两个小时内就 能把一头猪收拾利索。
我们到格当乡的第三天,一位老乡请张成去 杀猪。
按照当地的惯例,猪收拾完后,猪头和下水 就作为杀猪的报酬。
而我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 善。
开饭的时候,肉香味把村子里的狗儿们都吸 引了过来,老黑也在其中。
不过老黑不像其他狗 那样,围着我们讨吃,而是保持足够的距离,十分 矜持。
我有意丢了几块肉给远处的它。
但老黑对 我丢来的肉装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而在我没 有盯着它的时候偷偷吃下。
在墨脱很少能吃到肉,肚子里基本没有油 荤,好不容易吃一次肉,不知不觉中就多吃了几 口。
我平时也不喜肉食,自然晚上就开始闹肚子, 不得不半夜起来如厕。
上完厕所回来,只见老黑 吼叫向我飞奔而来。
我想这下完了,电光石火间 我做了一个后来被证明是非常正确的决定,站着 不动,任凭老黑发落。
但老黑来到我跟前,闻了 闻,摇着尾巴走开了。
我想,老黑这么轻易地放过 了我,是不是因为我白天给它吃了肉呢? (/u/
周浙昆) (本版主持:温新红)

标签: #公众 #信号 #如何赚钱 #网站推广 #腾讯 #网络推广 #网络推广 #建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