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影响和改变,catti是什么

catti 2
2016年1月6日 JIAOSHICHENGZHANG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路径8版 思享会 无数的经验表明,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但是,也有不少教师觉得,写作是教育教学的“分外之事”。
互联网时代,我们被写作包围着。
写作或记录,已经成为普通人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
作为教师,我们对教育教学信息的选择、处理、加工、使用和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写作。
换言之,写作是教育生活最重要的方式之
一。
而从教师成长的维度看,专业写作有着更为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写下的文字 值得吗 □宋磊 无意中读到季羡林老人这句话:“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
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
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
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 读完之后,我心不安起来。
这一年多我也写了不少文字,回头看,这些文字许多是“废话”,许多是重复,也有许多是“无病呻吟”。
我问自己:浪费了那么多课余和休息时间,值得吗?还有必要写下去吗?有一些教师已经不提倡继续这样重复无意义的写作,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
这样的提倡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阅读。
而对单纯教学实践的记录容易让人在自己所构筑的狭小空间里“自我满足”。
唯有阅读使人清醒,使人高远。
但,细细想来,读书写作同样重要。
难道不是吗?我认识一位教师,她用几年时间写了200多万字。
虽然她至今没有什么优质课,没有获得什么荣誉,但毋庸置疑,她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是成功的,她受到了应有的礼遇与尊重。
更重要的是,她的学生因遇到她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用她的话说:在这200多万字的“垃圾”上,开出了一朵花。
我又想到一位作家这样写道: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
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记录吧,不为发表,不是炫耀,而是把某一点化作永恒,这些文字就是你在岁月行走中留下的淡淡痕迹。
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的:无论时光怎样走远,你都能够让往事在文字中永在,让生命在词语中重现———就像一棵树上已经开败的花,因为浇灌,因为滋润,然后又在枝头重现,重新开放在岁月的风雨中。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平县梁邹小学) 话题征稿 面对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难题,或许是第一次站上讲台紧张地说不出话来,或许是进入瓶颈期的迷茫,或许是那无法控制的情绪低落……遇到难题,我们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成长过程中,你搬开了多少绊脚石?如何面对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把你的故事分享出来,让我们冲破障碍,一路同行。
邮箱:zgjsbjscz@,字数15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参与话题名称。
截稿日期:2015年12月31日。
写下,就是影响和改变 守住写的底线 □薛元荣 做教师,总离不开“写”,虽未必人人都成为专业写作者,但是如果教师诚诚实实地写计划总结、写教案论文、写评语反思,有一说
一,有事说事,即使达不到发表的水平,也具有史料价值,是自己学校校史最生动的细节,是最好的“民间语文”。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诚实地记录就是“影响和改变”,也一定会“影响和改变”。
但并不是所有的“写下”都是正影响、正改变。
10多年前,我有一位朋友勤于笔耕,坚持天天一篇千字文发在博客上。
至今,至少自费出版了两本书。
他做校长后,推行写博客,提倡阅读,自己的第二本书人手一册,读后上交读后感。
浏览他的博客,翻看他的书,发现他“太老实”。
他的文章,一部分等同于工作安排、讲话稿,一部分是学生作文、学生谈话,一部分是写家人和自己的8小时之外,一部分是写读书。
我对那位朋友是又佩服又吃惊,佩服的是他持之以恒,吃惊的是他的文章怎么好意思出版。
应该说,写博客、自费出版,是每个人的自由,理应尊重。
但是,他没有权利浪费公共资 源,没有权利浪费别人的时间。
写作和读书一样,是非常个人的 事;“活动”和“统一”,是写作和读书的天敌。
虽然不能说我的那位朋友是伪专业写作者,但至少可以说,他的“写下”带给别人的影响是负面多、误导多。
当下,我们要警惕那种所谓的专业写作者。
教师不诚实的写作,最受伤害的是学生。
一位教语文的同事,所任教班级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
后来,他工作调动,我接他的班级。
我发现他的学生写作文都要模仿“课课通”上的例文,学生说,这样写考试时作文分数高。
那位教师自己写的论文、总结基本上是东拼西凑,就连自己的事迹材料也“借鉴”别人。
他是靠“模仿”“成功”的,他在课堂上推广“模仿”,而学生的“模仿”也让他取得“成功”。
这类近乎抄袭的写作,堂而皇之地传授给学生,不仅没有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还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曲解了写作的真正含义。
这类指导学生的“写下”最该警惕。
诚实的写下,是在与虚假的写下 博弈和抗争。
还有几类虚假,穿着诚实的外 衣。
一类叫“不明事理”,不知从哪里得到的信息和材料,一味地“拿来”,加上自己的“合理”推测,传播所谓的“正能量”;一类叫“心灵鸡汤”,“味精”很多,自己不吃,专门喂给别人;一类叫“看不懂”,这类以论文居多,标题高大上,格式正确,术语比比皆是,俨然一副做论文的架势,同事评价为“只有专家看得懂”。
我们是一线教师,写作水平未必很高,但只要是写,就应该诚实地写下。
在诚实地写下中,培养诚实的品质;教室里、学生前,站着一个诚实的教师,用诚实养育诚实。
写下自己相信的文字。
写下的,是你嘴上说的,也是心里所想的。
每一句,每一行,自己确实是这么做的,做了以后确实是这样的效果,用医生记病历卡那样的态度写。
由此,你会求真,你会自觉阅读经典,你会谦卑地写作,你会“斤斤计较”于自己的观点和文字。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书写自己的教育史 □谢云 无论对教育来说,还是对教师而言,没有写作都是难以想象的。
从教师成长的维度看,专业写作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用写作记录我们的教育生活。
“活过、爱过、写过”,据说这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
文字会比人的生命更长久。
对教师而言,专业写作就是对自己教育生活的记录和刻写。
每个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离开校园,可能会讲数千乃至上万堂课,无论教育方式还是教学方法,无论教学过程还是经验得失,都不可能全然相同。
记下,就是记录我们的曾经,记录我们的教育生命。
一个喜欢写作的教师最大的幸福在于,无论时光怎样走远,他都能够让往事在文字中永在,让生命在词语中重现。
用写作激发我们的职业激情。
尽管“审美疲劳”是人的天性和共性,但是今天,教师“职业倦怠”状态频现。
我始终觉得:沦陷于繁杂乃至烦琐的事务,满足于平静乃至平庸的状态,不愿意主动探究和创造,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原因。
在我所接触的教师中,那些葆有 阅读习惯的人,内心世界往往更为敞亮,那些坚持写作记录的人,精神生活往往更为丰富而幸福。
写作,能够让我们把自己从生活的泥淖中抽取出来,让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成为观照和审视的对象,让我们更有成就感和归宿感。
用写作矫正我们的专业行为。
如果说情怀来自于我们的涵养和修炼,理性则来自于我们的思考和发现。
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能对自己的专业经验进行更为客观、冷静的审视,又能对自己的专业行为进行不断的矫正和改变。
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时,我曾深有感触:在献身教育的35年生命历程里,他始终持之以恒地探索,孜孜不倦地写作:除了我们知道的40部教育专著、600多篇教学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外,他还写下了3700多份观察笔记,记录了几千个学生的成长档案。
有时我甚至觉得,就凭着这3700多份记录,他就应该成为“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用写作拓展我们的心灵疆界。
经由自己的文字,我们可以从眼前的世 界进入更多、更丰富的“可能的世界”。
阅读和写作,是最好的方式,通过白纸黑字,我们可以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穿行,可以同时抵达此间和远方:对写作者来说,在对此间的留恋和对远方的牵挂中,我们的精神疆界被无形拓展和加高。
一个没有写作习惯的教师,他的生活就是眼前的一切,他的生命也往往单调而沉闷。
而一个习惯写作的教师,他总会有更辽阔的远方,更丰富的念想,这样的念想和远方,正是一个教师经由写作拓展出的心灵意义上的“势力范围”。
我们所写下的每个词语和句子,都可能影响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态度。
当这些文字被朋友看到,被远方的同仁看到,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感受和心情,改变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态度。
从某种意义来说,每个教师都在书写自己的教育史,以每堂课,每一天的教学,每学期的工作,每届学生的毕业。
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作,读者不应只有自己一个人!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拿起笔 就有说的欲望 □李沐遥 第一次,我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只是实习教师的我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暖,那是被信任、被依赖所焕发的。
尽管,我们的年纪相差不大,他们却恭恭敬敬地叫我一声“老师”。
所以,感慨的我用一首诗来抒发情怀。
“五月/我来到你们中间/聆听一个无声的世界/流动的眼波/闪烁着智慧/纯真的笑容/诉说着真诚/我感受到了/一缕/五月的芬芳……” 多年以后,这份最初的感动始终铭记在心,正是因为有这首诗始终留在我的博客里,记录下那时的心动。
真正成为一名教师后,我会情不自禁地记录下这一天工作的思考:特别的事情,感动与困惑,有时甚至是气愤。
每到期末的时候,我会根据记录写下长长的点评和期许,学生惊讶于我的细心和对点滴小事的记忆,与我更加亲如一家。
有了爱,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话,不视你如亲人呢? 后来,学生也发现了我的小秘密,偶尔我会把记录的手册“忘”在教室里,他们会悄悄地翻看,看我对他们行为的反馈。
有的孩子甚至在新年贺卡中写道:老师,看到你那么生气,我才知道自己错了。
下次,我一定不会这样了。
记录,在无意中变成了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不仅如此,学生日记、作文点评也是我们互动的场所,有感而发随手写下的几句话,却对学生有着极大的鼓舞,让他们感受到了被理解、被尊重。
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是教师工作的必需品。
随时记录下的课后反思、课堂情境再现,或者对一篇好文的摘录,成了我完成随笔、论文的极好素材和最佳的灵感源泉。
随时记录,是我工作的一种状态。
拿起笔,就会让我有诉说的欲望。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很难收获与其他拥有正常学生的学校一样的硕果,但教育本身却是平等的,特殊教育里,我们一样有着巨大的施展空间。
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推广到个训教学的大胆尝试,特殊教育的教学早已不是简单地上好一堂课、管理好一个班。
让特殊学生也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这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推动。
看着个训学生从开始“咿咿呀呀”式的混乱发音到几近清晰的表达,过程固然让人欣喜,背后却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康复技能。
除了用笔写,我更多的工作记录是在电脑上完成的。
从关于德育的思考,到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心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如何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
键盘声响,指尖流淌出的是工作方案、纪实,是活动材料的准备,对活动的总结。
这些文字一行行、一段段,或是厚重,或是轻盈,却都是我生命里附赠的额外的报酬,它们伴我一路轻歌,一路芬芳,或筑起我生命的阶梯,或牵引我奋力向前,带我一步步走近教育梦想。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铁岭市特殊教育学校) 主编:马朝宏电话:010-82296738执行主编:宋鸽电话:010-82296728投稿信箱:zgjsbjscz@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2016年1月6日 9版 每周推荐闻一多 ……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
因此我不能忘记杜甫;有个时期,华茨华斯也不能忘记弥尔顿……子美第一次破口歌颂的,不是什么凡物。
这“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小诗人,可以说,咏的便是他自己。
禽族里再没有比凤凰善鸣的,诗国里也没有比杜甫更会唱的。
凤凰是禽中之王,杜甫是诗中之圣。
咏凤凰简直是诗人自占的预言……他常常以凤凰自比;这种比拟,从现今这开明的时代看去,倒有一种特别恰当的地方。
因为谈论到这伟大的人格,伟大的天才,谁不感觉寻常文字的无效?不,无效的还不只文字,你只顾呕尽心血来悬拟、揣测,总归是隔膜,那超人的灵府中的秘密,他的心情,他的思路,像宇宙的谜语一样,绝不是寻常的脑筋所能猜透的。
你只懂得你能懂的东西;因此,谈到杜甫,只好拿不可思议的比不可思议的。
凤凰你知道是神话,是子虚,是不可能。
可是杜甫那伟大的人格,伟大的天才,你定神一看,可不是太伟大了,伟大得可疑吗?上下数千年没有第二个杜甫,(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
)你敢信杜甫的存在绝对可靠吗?一切的神灵和类似神灵的人物都有人疑过,荷马有人疑过,莎士比亚有人疑过,杜甫失了被疑的资格,只因文献、史迹,种种不容抵赖的铁证,一五一
十,都在我们手里。
……他的思想成熟得特别早,一半固由 杜甫 随看随想 闻一多(1899—1946),湖北蕲水人,现代杰出的诗人和学者。
《唐诗杂论》撰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内容包括宫体诗、初唐四杰、孟 浩然、贾岛等,是闻一多先生学术成就的重要代表,是唐诗研究领域的经典之 作。
这里节选该杂论的《杜甫》一篇,原载1928年第1卷第6期《新月》,原文 未完。
所选部分主要涉及杜甫的游历和思想。
作者以饱含挚爱的秾丽笔墨,叙 述伟大诗人杜甫其人其作,抒发对先贤的崇仰和倾慕。
叙而抒,瞩望且凝眸, 吟哦复长啸;是论文,是随笔,也是诗篇。
有别于当下习见的学院派论文,这是闪烁着生命之光、见情见性的文字。
《唐诗杂论》,以及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这 样的篇什,几成广陵散了。
(任余) 于天赋,一半大概也是孤僻的书斋生活
酿成的。
在书斋里,他自有他的世界。
他的世界是时间构成的;沿着时间的航线,上下三四千年,来往地飞翔,他沿路看见的都是圣贤、豪杰、忠臣、孝子、骚人、逸士———都是魁梧奇伟、温馨凄艳的灵魂。
久而久之,他定觉得那些庄严灿烂的姓名,和生人一般的实在,而且渐渐活现起来了,于是他看得见古人行动的姿态,听得见古人歌哭的声音,甚至他们还和他揖让周旋,上下议论;他成了他们其间的一员。
于是他只觉得自 己和寻常的少年不同,他几乎是历史中的人物,他和古人的关系比和今人的关系密切多了。
他是在时间里,不是在空间里活着……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诗人便开始了他的飘流的生活。
三十五以前,是快意的游览,便像羽翮初满的雏凤,乘着灵风,踏着彩云,往濛濛的长空飞去,他胁下只觉得一股轻松,到处有竹实,有醴泉,他的世界是清鲜,是自由,是无垠的希望…… 在家乡,一切都是单调、平凡,青的天笼盖着黄的地,每隔几里路,绿杨藏着 人家,白杨翳着坟地,分布得驿站似的呆板。
土人的生活也和他们的背景一样的单调……从那样的环境,一旦踏进山明水秀的江南,风流儒雅的江南,你可以想象他是怎样的惊喜。
我们还记得当时和六朝,好比今天和昨日;南朝的金粉,王谢的风流,在那里当然还留着够鲜明的痕迹。
江南本是六朝文学总汇的中枢,他读过鲍谢、江沈、阴和的诗,如今竟亲历他们歌哭的场所,他能不感动吗?何况重重叠叠的历史的舞台又在他眼前,剑池、虎丘、姑苏台、长洲苑、太伯的遗 庙、阖闾的荒冢以及钱塘、郯溪、鉴湖、天姥———处处都是陈迹、名胜,处处都足以促醒他的回忆,触发他的诗怀。
我们虽没有他当时纪游的作品,但是诗人的得意是可以猜到的。
美中不足的只是到了姑苏,船也办好了,却没有浮着海。
仿佛命数注定了今番只许他看到自然的秀丽,清新的面相;长洲的荷香,镜湖的凉意,和明眸皓齿的耶溪女……都是她今回的眼福;但是那瑰奇雄健的自然,须得等四五年后游齐赵时,才许他见面……他在这里(齐赵)勾留了多年,直变成了一个燕赵的健儿;慷慨悲歌,沉郁顿挫的杜甫,如今发现了他的自我……这时的子美,是生命的焦点,正午的日曜,是力,是热,是锋棱,是夺目的光芒……诗人作风的倾向,似乎是专等这次游历来发现的;齐赵的山水,齐赵的生活,是几天的骄阳接二连三地逼成了诗人天才的成熟。
灵机既经触发了,弦音也已校准了,从此轻拢慢捻,或重挑急抹,信手弹去,都是绝调。
……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选自闻一多《唐诗杂论诗与批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9月第1版) 教育妙招 也来说说老班的不是 □俞春霞 小赵的作业又没交,令人火冒三丈;小沈上课竟然踢前排同学的凳子为了抄作业……大大小小的问题,就像学生包干区的落叶一样,每天都要扫一遍,似乎总也扫不完。
学生可以抱怨,我不可以。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或带着家庭的创伤,或带着与生俱来的弱点,或带着经久的积习、顽固的癖性。
可他们只有13岁,如何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身的不足呢? 又是班会课了,这次班会课的主题是:也来说说老班的不是。
几个“世故”的学生说,老班,你没有缺点,完美!更有甚者,老师,你是不是耍我们啊,先让我们说你的坏话,然后慢慢“修理”我们。
呵,瞧瞧这帮古灵精怪的学生!不过,也太小瞧本老师的肚量了吧。
见我认真的表情,有的学生还真开始提了:“上课时,我前面坐着曹宏伟,我和他一起举手,老师难道是透视眼?居然只看到我,对曹宏伟却视而不见。
我希望老师要有所改进。
”呵,这架势是替好朋友打抱不平的,我真冤枉,真没注意。
不过无意之失也是过,既然让学生提意见了,就得接受。
我诚心地向曹宏伟道歉,曹宏伟笑道:“我没觉得。
” 接下来的更直接了:“老师不应该不听我们的解释,如果不听解释那班级法庭有什么用?希望老师能改正。
”想想,我是有不听解释的时候。
“老师有时候眼神很凶,我都不敢对视,我觉得老师可以更耐心一点,毕竟是七年级新生,对初中的环境还不太适应,有的规矩也不太懂。
”我觉得有点冤枉,难道长得严肃也是错? “老师我觉得你太过于把目光投入到好学生那里了,很少关注到我们。
” “老师,你很粗心,有一次,把星期四当成星期五了,没有及时来上课,幸好班长去喊你。
”这个是事实。
学生真提起意见来,还真尖锐。
不过,这边刚提一个问题,没等我开口,那边就有学生替我鸣不平了。
等他们都安静下来,我说“错了就是错了,不经意的伤害也是错,我们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我真诚地感谢大家,孩子们,谢谢你们给老师提出的意见,谢谢你们帮助老师进步。
说实话,老师的缺点很多,远不止这些,最大的困扰就是我这个直脾气暴脾气,改了好长时间了,就是改不掉,家人都是一直包容我,可我觉得脾气坏伤人更伤己,希望以后同学们督促我。
”我的话音未落,人群里爆出一句:“嗨,你这算什么呀,我妈妈的脾气更暴躁!”又是一阵哄笑。
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有认清这些,我们才能做更好的自己,更快乐的自己。
成长是一个课题,需要我们研究一辈子,学生需要成长,老师同样需要。
对待不足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能不能走得更远的一个因素;同时,正是因为明确了我们还不够好,所以还要去努力,不是吗?(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 童心绘师 老师,您虽然有点严,也没那么高,但在我心里您是最棒的老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彭冠宇指导教师:王露 且行且思 “纠正”孩子的“错” □厉成根 纠正孩子的错误,是每一位老师最善良的愿望和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可就算全世界的成人、好人、高人齐心协力,也没能纠正出一个完美的人。
“纠正”的想法容易让师生之间关系紧张。
紧张的关系往往会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南辕北辙,想要严慈相济确实不容易。
“纠正”的意识特别容易产生许多断然切割的行为,比如一定要如何如何,不能如何如何。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行为都不适用于在好与坏之间进行切割。
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基于好的念头、天真的想法和“对的”模仿。
如果说好和天真是世界上最值得珍惜和拥有的东西,“对的模仿”实质又是孩子对自己眼中美好的向往,那么孩子的错又在哪里呢?然而,在切割式的纠正时,我们指向的却是“孩子的错”! 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满眼的美,而是绵延不绝的错,那么对学生的批评和自己的烦恼也一定会绵延不绝,这会给我们带来消沉、焦虑乃至抑郁。
如果总是欣赏孩子美的地方,老师的眼神就会变得柔和起来,声音就会变得动听起来,行为也会变得艺术起来。
当我们谈到一个孩子的时候,第一个念头是美好呢还是别的什么,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考验。
我们应该确信,我们一定会有办法让源于真善美的行为表达为真善美。
细想想,孩子的“错”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各种关系的建立中逐渐形成的,也应该在关系的发展中 改善。
那么,“纠正”的方法也一定是真善美的。
面对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我们的第一个念头先不要急于纠正,不能老吓唬自己,学生一错了就如临大敌,一慢了自己就坐不住。
换成示范、引领和激发试试,这样,不论对老师还是对孩子,学校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起来。
还有,许多学生的错误,不过是年龄小经验少造成的,慢慢长大就自然明白了,就会“长好”,不需要老师家长过分操心。
因此,许多时候,我们还要坚定“学生自己会长好”的信念。
有个流传很广的老禅师和小和尚的故事很值得回味:老禅师晚上在禅院散步时发现墙边有一把椅子,便断定有人违反寺规翻墙外出。
老禅师并不声张,挪开椅子,就地蹲下。
果然,一会儿一个小和尚翻墙而入,踩着老禅师的背进了院子,这时他发现自己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惊恐地等待师父责罚。
出乎意料的是,师父只是很平静地说:“夜深天凉,快去多加件衣服。
”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人生旅途中“对与错”的判断很重要,但“度”同样重要。
对的做过了度就会过犹不及,错的把握住了度就不致过分偏离,有时前面的对铸成了后面的错,有时前面的错又会成为后来对的原因。
对与错的这种转换是多么奇妙啊。
用这样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对错”乃至对自己“人生中的对与错”,会不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呢?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延吉市教育局) 悦读·话题 过一种平衡的读书生活 □徐飞 刘向说,“书犹药也”,然药亦有毒药与良药之分。
即便是好书,如果自己的心力承受不住,好书也会成为毒药。
幸而这世上还有其他一些好书作为调补,由是观之,读书也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读书的平衡艺术,主要体现在读物的选择上。
有人曾用“黑色阅读”形容自己的阅读之旅,比如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鲁迅、张爱玲的文字中读出人性的自私、冷漠,读出命运的苍凉、荒谬。
这种阅读方式确能训练出鹰隼般犀利的眼睛,但人生的色彩并不总由黑暗组成,只在黑暗的隧道中进行阅读,往往会增添戾气。
黑暗阅读与亮色阅读并行的阅读,可以形成气象万千的大格局。
除了以色彩划分外,世上的好书还可分为智慧书与性情书,前者如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理论类读物,后者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类作 品。
当然,有些理论类好书也能涵养性情,有些性情类好书也能培育智慧。
而这种简单的分类,只是为了说明,理想的读书状态,不宜专读理论而废了性情,也不宜专为“悦读”而流于浅薄。
读物的种类往往会随着年龄而变化,许多人30岁以后便不再读长篇小说,因为时间所限,但更重要的可能是缺少了从容、悠闲的心境。
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会将一个人的精神空间一再挤压,而阅读长篇小说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内在世界来支撑。
曾在地铁上偶遇一位正在读《飘》的中年女子,她的优雅、淡定一如淡淡的栀子花香弥散在车厢里。
对于那种沉浸在长篇小说中的成年阅读者,我一直保持着欣赏与尊敬。
对于教师来说,我们既要读专业书籍,为学生而读,提升教育力;也要读专业以外的闲书、杂书,为自己而读,安顿好时常驿动的心。
《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教育名著,会给你 带来教育启迪,提升职业幸福感,但如果只读这类书,视野会变得狭窄,思维会走向逼仄。
教育,只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没有站在教育之上的全景俯瞰,一切教育探索、教学改革,它的价值终归是有限的。
就是柏拉图、卢梭、杜威,他们在其他领域同样有着让世人瞩目的探索。
闲书、杂书看似与专业无关,其实无用之中有大用,这些书籍会逐渐化为你的血液和骨骼,并最终影响、改变你的专业发展。
有些人主张泛读,有些人主张精读,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有些书只宜泛读,有些书应该精读。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根据阅读目的将阅读分为三种: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一种是为增进理解而读,一种是为娱乐消遣而读。
艾德勒认为,这三种阅读的差异是显著的,为增进理解而读对促进心智成长最有意义。
而为增进理解进行的精读,常常与慢读、重读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泛读是向宽度的努力,那么精读则是向深度的探索,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可以泛读博览,但一定要有自己最钟情的几本书、几位作家,这几本书、几位作家是可以陪伴他一生的。
读书还应在入与出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一个人过度沉迷于书的世界,入之太深而不能打通书与生活的通道,是有很大危险的。
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过于投入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
完整的阅读,是一次探宝之旅,为寻宝而进山,也要带宝而出山,而不可葬身于宝山。
读书入境易,而要从书中抽身而出,反观自己、反思生活,委实不易。
在解决读书的出入问题上,写读书札记,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标签: #格式文件 #文件 #程序设计 #文件夹 #文件 #文件 #些什么 #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