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特别报道
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特别报道
静候东风互联网介入艺术圈
文/廖冬云图/胡湖、外滩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99艺术网、本刊资料室
艺术界恐怕是互联网介入速度最慢的。
虽然在网民的覆盖率上,它并不输于任何行业,艺术界的媒体、画廊、美术馆等机构也纷纷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窗口平台,不断地刷新自己的存在;创业者们也接踵而至,在炒热了“艺术电商”这个名词之后,紧接着又让“艺术品微拍”成为了热门词汇。
可是,面对互联网的善变,艺术界始终没有拿出一个有效解决方案。
074 “现场是不可替代的。
”来自艺术机构的回应。
图为2010年外滩美术馆蔡国强个展“农民达芬奇”展览现场 民生美术馆展览“影像艺术20年”现场,图为曾御钦作品《我痛恨假设》 “移动互联网对美术馆的影响目前主要在传播领域,未来可能会在招人、募款能方面有所作为。
但就像热炒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概念一样,实际上马云们并没有多少金融创新,他们做的是金融应用创新,所以,美术馆的实体仍然最重要,现场永不可替代。
”(民生美术馆浦东馆副馆长李峰) 信息对等冲击波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消除信息不对等。
”80 后创业者刘函瑜自信地说道,她创办的“艺术一点儿”网站在过去的一年里注册用户量 达到100万,其中活跃用户接近20万。
“艺 术一点儿”定位为一个线上艺术品交易和分享平台,直接面向艺术家、买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资讯信息服务以及艺术品交易服务。
在做电商之前,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刘函瑜有一门轻松的生意,做艺术品的高端礼品市场,主要帮助一些企业老板向高官送礼,因为家庭背景所积攒的资源,她在这门生意中钱赚得轻轻松松。
“但是,这跟艺术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做艺术品电商反而令她感觉实在,虽然很难有大额的成交,但如果日后网站用户 能够有10%的转换率,市场份额同样很可 观。
“我总觉得艺术市场之前的模式太单
一,画廊一枝独秀,有一定的学术壁垒,很多艺术家都被排除在外,而艺术品价格也被炒得太高了,但互联网是开放和公平的,每个人都会找到他自己喜爱的作品。
”可艺术行业真的需要信息对等吗?似乎并非如此。
在信息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如何过滤信息又成为了一个难题。
事实上,画廊的存在就在于它起到了这样一重作用,每个画廊在自己的学术标准之下,首先进行了筛选,并且通过针对性且有效的宣传将信息传递到用户群,画廊的工作也包含了很多创造性的内容,对于不愿意自己再去筛选海量信息的买家来说,他们往往更愿意在画廊提供给他们的选项上再进行选择。
“从业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做画廊还是在于艺术家,你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家就会齐聚什么藏家,藏家 会跟着作品过来。
”林大艺术中心北京空间负责人王一妃说道。
所以,对大多数机构而言,他们根本不担心互联网会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冲击到现在的运作模式,倒是很受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网上多方便,可以用来招聘、发布信息。
”站台中国负责人孙宁刚刚面试完一个通过朋友圈认识的人,她笑着补充道,“我觉得,艺术媒体更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的确,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常常被视为宣传工具的媒体透露着一种焦虑感。
互联网让每个个体的自媒体属性都得以实现,一些粉丝众多的明星人物发布的一条信息,传播率一点儿也不比一个正式的媒体差。
这种焦虑迫使着每一家媒体,不论是网络还是纸媒,都开始在社交媒体平台刷存在感,一条注定是热点的新闻,每家媒体都不愿意错过出场的 075 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特别报道 3月中旬,99艺术网与中国拍卖协会在纽约合办了“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和未来”国际论坛3月18日,又一本新的艺术杂志《艺术客》宣布创刊 是,也时常会多问一句是否会有在网上传播的可能。
以功能进行垂直比对的话,我们视 为“仓库”、杂志为“精品店”、微 信公共平台功能为“橱窗”,一如其属性,现阶段最有生产力的是精品店。
不过,橱窗和仓库又都是必要的,对于互联网上的“刷存 在感”行为,《Hi艺术》同样也是积极分子, 有这样一句来自某个大收藏家的鼓励,“我时常在手机上看你们发布的信息,我的朋友们也都在看。
”所以,谁规定“仓库”哪天不能直接发货呢?一位前辈、资深媒体人,现在从事拍卖,在仔细比对过互联网上的艺术媒体行为之后,他说道:“可能我第一条消息是从雅昌艺术 网看到的,接着又收到了来自99艺术网的,但我还是很好奇会怎么看。
”在
一 个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机会对每个媒体都是均等的,不同的角度很重要,这可能是胜出的机会,也是挑战。
另外,互联网的产品也面临着挑战。
单一的页面挂条幅式的广告既不时髦,也难以判断实际效果,有时候还会影响用户体验,倒是一些创意类做法备受推崇,比如说《芭莎艺术》的刘品毓就在微信群拍卖掉了自己去纽约军械库艺博会的行程,筹集了差旅费,以线上内容的曝光率来兑换线下走访的成本,虽然多少有点游戏、娱乐加人情成分在,可在原本就很包容个性和创意的艺术界却是何乐而不为的。
当然,同样的做法其他人是不能再来一次的。
另外,并不难发现网络艺术媒体在产品规划上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模式,雅昌艺术网线下活动筹得赞助与其承诺的线上曝光不无关系,这也让雅昌这一两年来逐渐地开启了不断举办展览的征途,办展不在于出售作品,而是打通线下资源,进而进行线上线下资源 的互相转换;99艺术网同样也是如此,他 们更热衷于承办大型论坛,最近的一场是与 机会。
结果的确让信息的传播几乎覆盖到了所有人,不是对等,兴许过量了。
线上曝光,线下转换 而基于互联网“免费”这一属性,当媒体信息发布这一特权被稀释掉后,媒体在传播上的优势不再,不禁令人担心其生存状况。
这当然是过虑了,的确行业内渐渐消失了的媒 076 体有不少,但新鲜亮相的媒体也一直都有, 这不,刚刚从《东方艺术·大家》出走的王 静又开始了另外一本杂志——《艺术客》,投 资人是凯撒世嘉文化传播公司。
而《Hi艺 术》杂志的广告营业额走势也是上扬的,除 了杂志,《Hi艺术》也一直试图在告诉外界,它同样有一个网络平台。
就目前而言,客户对《Hi艺术》的印象主要来源于 杂志,在宣传上往往会考虑杂志,有意思的 线下的推广也是艺术电商们不遗余力在做的事情,图为Hihey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现场 中国拍卖协会在纽约合办的“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和未来”国际论坛。
而平面类艺术媒体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一的平台,他们热衷于搭建青年艺术选秀平台,或者索性办一场艺博会。
比如说《艺术财经》的“艺术权力榜”、 《Hi艺术》基于杂志栏目“Hi21”创办的小型艺博会——“Hi21新锐艺术市集”。
缺平台吗?不,是需求 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特别报道 在大多数美术馆、画廊、媒体等机构被动地应对互联网,或将其作为服务工具,或有意识地将其作为生产工具时,艺术品电商的出现则是其中的主动挑战者。
“至少有几十家 吧。
”朋友圈当红自媒体——ArtJeff,号称 “活在未来的艺术行业观察员”的胡湖说道,虽然自己职业身份是上海泓盛拍卖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监,但因其在朋友圈的活跃程度,大家时常都忘记了这个人原来主业是艺术电商。
更意外的是,他说:“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电商是不成立的,因为没有这样一个土壤。
绝大部分电商可能会忽略掉做电商的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出售的产品一定是必需品,一定是一个在线下已经非常成熟的市场。
”当然,刘函瑜可能未必赞同,因为她在做的功课是告诉大家艺术是必需品,离生活不远, 而且她相信“现在80后这波人,他们从小 受过美术教育,他们有非常好的互联网习惯”,这是她从画商转向艺术品电商的原因。
从媒体人转向艺术品电商推动者的刘军也深信这一点,他认为“所谓的艺术买手必须在展馆里先看原作、必须要在实体拍场感受竞价刺激等线下‘体验’问题,纯属伪问题”,他的例证是淘宝现在也可以卖出鞋子,而且 天猫的双11比起线下购物更刺激。
的确, 互联网改变了一些购物习惯,将艺术品的购买行为转移至线上似乎也没什么不可行。
但一如奢侈品电商遭遇的困境,艺术品电商要打开局面显然更困难,奢侈品只是限量而已,艺术品则多是原创,强调独一无
二,而且藏家们也大多笃信要看原作才下单,他们享受购买艺术品的那种邂逅感。
可谁说时代不会改变呢?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就在卧病在床时浏览艺术品电商网站,他 在相中了一件年轻艺术家 的作品,买下作品的同时还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
但像高馆长这类在互联网上购买艺 术品的80后,在艺术圈仍尚属少数,互联网即便把潜在客户人群放大N倍,现实的转 换率仍然是很低的。
艺术品的存在给商业空间注入了一种别样气质,塑造更多此类样本或许是从业者们期望看到的 2012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现场。
面对这堆旧物,当它被赋予艺术色彩时,观众的购买欲被带动了 触摸自然不是好习惯,但面对一件真实存在的作品,想去凑近了则是惯常反应 多数电商都会将借由互联网的平台推动艺术品消费,让艺术走向大众,让艺术靠近生活,作为宣传点,期望在艺术消费市场得到成长的基础上,让艺术市场往健康而良性的方向发展。
对于这样的初衷,当然没什么可以质疑的,可我总觉得,“让艺术走进大众”的尝试,一些商业空间的做法更值得称赞,看起来艺术是被商业圈养,挑剔者会说艺术在这里成了有钱人的装饰,可受用的是大众,大众为这种铺面而来的艺术感受花费的是“零”,这里艺术并不明码标价叫卖,却一点点地在扫去艺术的那种“高高在上”感。
这同样也是互联网时代,艺术的一种生长形态,这种形态将“艺术,作为一种体验”的属性仍然交给艺术。
而互联网上的艺术商业更多地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购物体验,它与传统艺术品交易的模式没有谁好谁坏之说,肯定都会找到好这一口的买家,买家人数多寡,在于需求。
至于需求,如果天气不够热,冰棍供应点再多,也不过是带动一些满足好奇心式的消费,而不是真正的解渴。
而现在的问题在于,广大的人群并没有感觉到渴。
当然,卖冰棍的吆喝声多了,天气一旦热起来,目标人群很可能就会选择买冰棍。
总觉得,互联网介入艺术界始终欠了这么一股“让目标群体感觉到对艺术有需求”的东风,而这股东风怎么来,在于商业的推动,更在于切切实实的教育。
077 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特别报道 他是媒体人、拍卖主管、朋友圈活跃分子—— ArtJeff,他一面忙着给《Hi艺术》写专栏,一面在ArtJeff艺术媒体微信群组织讨论“艺术媒体转 稿公约”,另外手头有超过十个以上的微信拍卖群 等着他照顾,主业是泓盛拍卖电子事业部总监,副 业实在是统计不过来。
在给我们交专栏的时候,他 只千叮万嘱,Title要写上“胡湖
活在未来的艺 术行业观察员”。
那,关于“艺术界的互联网解决 方案”必然要请他谈谈。
Hi艺术=Hi胡湖=胡 艺术圈仍然没有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 Hi:相较于其他行业,互联网在艺术界的渗 透速度是不是很缓慢?胡:确实是这样一种印象。
到目前为止艺术圈仍然没有出现一个很好的互联网产品,甚至说很难去理解互联网精神。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艺术圈的人其实在使用互联网或者说跟上这个潮流是不慢的,普及率也很高,只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把它当成一个服务来使用,而不是一个生产工具。
艺术界使用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的一类是卖作品的人,比如说拍卖公司、画廊、经纪人;另外一类就是收广告费的人,也就是媒体。
这个圈子被认为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大都还没有将互联网作为一种生产工具,不过,我发现最近也有一些变化显示有这样一种趋势。
可问题在于,我们与互联网的交集通常先是将其视为服务,然后想办法让它成为生产工具,然后下一步是我们能够利用互联网创造和改变什么,也就是将其作为一个创造工具,去形成一个新的生态,这是艺术行业思考得比较少的角度。
其他行业都在尝试利用互联网颠覆这个颠覆那个,而且也确实做到了,在艺术行业还没有类似的案例。
078 Hi:原因在哪? 湖:艺术行业本身的模式极其稳定。
艺术家产出量非常慢,量多的艺术家无非也就几千件,上万件基本上不太现实,这个量对互联网来说太微乎其微了。
对于互联网来说,艺术行业是一个非常小的行业,但最近几年也有一些变化,我们发现艺术类资讯已经供过于求了,网络会让我们发现海量的作品,但基于网络上筛选和推荐机制目前还是没有的。
这种机制在传统的模式中是一直有的,比如说评价、评论家推荐、市场淘汰,但最后的结果会显得太单
一、太简单;而互联网需要的是一个非常丰富、非常多元的供应量,也就是所谓的“长尾理论”,它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粉丝,每一个作品都能找到自己的受众。
那么,就需要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完成对这个行业一定程度的覆盖。
不仅仅需要颠覆艺术推广的方式、也会颠覆以往的交易方式、甚至于艺术家创作的方式。
但艺术行业又是好几百年的行业,甚至比工业革命都早,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没那么容易被完全颠覆。
所以,长期来看,它会是共存的、也就是传统艺术创作、交易、交流、推广的方式依然会存在,但互联网也会推出一些新的东西,同时也会有一些结合的部分。
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电商是不成立的 Hi:我接触到一些艺术电商,他们时常会强 调自己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是在谈到运营时,几乎都没有漂亮的数字。
胡:目前大家都想做平台,但事实上做平台死得最快。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上没有出现一个真正完整的独立的艺术生态,微信作为一个平台可能从好几个方面满足了艺术圈多个层次的基本需求,开始出现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圈的闭环。
那这个时候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搭建一个平台,我觉得是需要重新考虑的。
每一个做艺术网站或者做艺术类 APP的人都希望最终在上面形成一个非常完 整的艺术生态圈,有非常海量的用户、非常海量的数据,但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成功的,包括国外。
虽很难说未来会不会出现,但所有的尝试都指向一个结果,要做一个非常完美的、完善的艺术生态圈的互联网产品非常困难。
Hi: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艺术类电商吗? 打个比方,艺术电商就类似虚拟世界的冰棍供应点,大家都认为自己为网民们提供了便利,冰棍送上门来了,可是天气又没有那么热。
胡:对,绝大部分电商可能会忽略掉做电商的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出售的产品一定是 必需品,一定是一个在线下已经非常成熟的市场,就比如说淘宝主要是卖衣服和零食的,衣食住行是人们几千年不变的需求,那淘宝提供的服务是既便宜又便利,还不用跑腿,当然前提是你需要衣服。
京东主要卖电子产品,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时代,手机、相机、电脑也已经成了基本需求。
最早的当当网,十年前出现时大家还是非常喜欢图书的,也是必需品。
但艺术市场从来不具备这个条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特别需要艺术品,没有艺术品就活不了。
所以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电商是不成立的,因为没有这样一个土壤。
到目前为止,这个土壤依然非常贫瘠,就那么几千个人或者几万个人有这种需求,而对互联网来说,它需要几百万个人、几千万个人有这种需求,你才有可能从这几百万、几千万个人里面获得百分之一的转换率。
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特别报道 出人意料的拍品在姐夫群出现并不奇怪。
图为“拍卖双年展”参展作品: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2014年1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一个月档期,在阿特姐夫群无底价起拍,以5600元落槌 三五年内微信平台都值得试验 Hi:你现在在微信上做拍卖,你觉得这个可 行吗?胡:长远来看,肯定是不可行的。
因为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它可复制性太强,建群的成本非常低、做拍卖的成本也非常低。
当然,也可以说它复制性不强,它需要一个非常愿意为这个群付出,非常懂得大家心理,非常善于运营的人来管理,而这样的人是不可复制的。
但对互联网来说,你需要做到我自己能够大量复制,但不能让别人轻易复制你,这是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基础,而微信上遇到的问题是,你不能大量复制你自己,但别人可以大量复制你,所以我准备把它当成一个试验田来做,去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将来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尝试。
Hi:互联网变化太快,你不担心当你在微信 上做试验的时候,突然又出现另外一个替代微信的产品吗?胡:我并不看好网络上一定会存在一个长久的、稳定的艺术生态的独特产品,因为大家的需求总是在变化的,人其实都是很被动地被别人牵着走,被动地接受信息、被动地接受新玩法,很难说过几年后不会出现比微信更强大的产品,但我认为微信作为一个信息的入口做得最成功,三五年内不会有真正具备挑战性的产品出现。
大家不妨从运营自己或者从运营机构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在这段时间如何去做推广、销售,因为微信可以把 朱发东的数码照片《掀衣代言·拍卖双年展》第十版在阿特姐夫群以无底价起拍,最终以6116元落槌 线上这些东西转化成实际的人脉资源,而且 微信本身有很多O2O的服务,它真正核心 的东西是它的关系链,而关系链其实不分所谓的线上、线下的,它是相互转化的。
与微博上的关系链不一样,微信的转换率很高,它是相互关注的,这种价值也是最大的,而且这种互相关注的价值可以随着平台产品的变化而变化的。
Hi:你怎么看“艺术界的互联网解决方案” 这个话题?胡:恐怕没有解决方案,而且永远不会有。
趋势可能就是线上、线下同时存在,打通线上线下的界限。
你可以把线下的东西导入线上,如果到不了现场,可以通过网络去选购。
但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方案,可以把所有的艺术机构、所有的艺术家、所有的中间交易商都容纳进来,它始终是不断地更新换代的,而关键问题在于你如何在当中找到一个角色,是做一个平台搭建者,还是一个平台使用者。
其实现阶段做一个平台使用者是容易的,因为投入的成本低,但需要做出选择,选择跟谁合作、在什么样的平台去运营和推广。
我觉得大家没必要都去找解决方案,凭直觉、凭借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和使用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就已经很好了;然后如果可以的话,创造性地去把互联网当做自己的生产工具。
079 艺博会预告特别报道 艺博会喧闹躁动的上半年 文/廖冬云图/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术北京 雾霾散开,北京地区的展览自3月1日起便开始呈现一种“爆炸”般的态势,天气也应 景般地好得出奇,这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无论是展览还是艺博会,画廊们都不忍怠慢, 在《Hi艺术》杂志三月刊的画廊专题之中,被访问到的画廊无不给自己安排了五个以上 的展览项目以及数量均等的艺博会,而且这些艺博会大多集中在上半年。
微妙的竞争 春节过后的两个礼拜内,接连受邀参加了两
个博览会的媒体见面会,一个是即将于五月登场的第二届“香港巴塞尔”、一个是再度回归的计划在九月揭幕的“上海当代”。
前者看起来很强势,不过姿态谦逊,依然吸纳了 245家画廊参与的香港巴塞尔为了缓解信息 疲劳以及引导媒体噱头,着重提示其即将于五月登场的香港巴塞尔新增了由策展人李振华操刀将会在香港艺术中心开幕的“光影现场”。
这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平行展项目,有媒体就此发问“是不是现在的艺博会都越来越注重将学术和商业进行结合”,我倒挺欣赏 080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总监MagnusRenfrew 的回答:“其实我从来不会刻意去划分学术和商业,这之间一直都会有一个灰色地带,不是么?”而对于“灰色地带”的构成成分基本上是计算不清楚的,对艺博会而言,商业是最终的考量,但谁会说自己做艺博会单纯就是为了赚钱呢?画廊也从来不会说自己参加艺博会就是为了把作品卖出去,就是主办方张罗,画廊参与,大家彼此让这场派对不至于让熟客们感到无聊,也能焕发魅力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至于学术得多少分、商业又得多少分,做事的人考虑不了这些,只不过这么做时自然会对这个依然由架上作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提供刺激,这种潜移默化的 教育期许的是一个潜在而广阔的市场。
这当然是好事情,也包括“上海当代”的回归。
虽然停滞一年再开始并不容易,但“上海当代”也在努力表现诚意,在年初时还曾将中国水墨带去主办方在意大利操办的博罗尼亚艺博会,在板块设置上新任总监墨天也吸取不少其它艺博会的经验,并努力尝试与上海这座城市发生互动。
不过,它的竞争对手们 有不少,ART021算一个,另外听闻艺术 家周铁海在张罗西城博览会、红坊园区董事长郑培光也正在积极申请艺博会牌照。
而从海外艺博会来看,许是为了避免和巴塞尔这类强势艺博会之间的直接冲突,大多选择集中于三月份这个档期开幕,而最新消息称, 真的如此吗?冷暖自知,的确需要尝试过才 知道。
譬如说偏锋新艺术空间在Art14的实 践,画廊主人王新友不断在朋友圈放送好消息,诸多“香槟时刻”的确令人欣喜。
难怪,这家在艺博会参与度上并不是太积极的画廊 艺博会预告特别报道 要这么拥护伦敦。
这对画廊的借鉴意义则在于,在面对当下艺博会越来越喧闹、行程越来越紧凑的当下,是否应该考虑“适当放弃、适当拒绝,集中精力挥一记重拳”呢?毕竟劳模们的确太辛苦了!但祝大伙凯旋。
LeoXuProjects将在五月份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呈现的程然的作品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将于2015年调至三月中 旬开幕,这对其它艺博会而言,看起来并不是个好消息,但对巴塞尔艺术展的参与者们来说,节奏还不错。
除了大型艺博会,一些小艺博会或者尝试与艺术家合作打造一个挖掘新人的平台;或者尝试主打价格战,试图撬动艺术消费市场,也为上半年增加不少生气。
劳碌的画廊 对画廊们而言,更多可选择参与的艺博会是福利,同时也是烦恼。
如果不拒绝,一揽子参加自然很累,而如何做出更精准的选择以求事半功倍显然不容易,一方面拿不准销售、另一方面碍于人情。
从画廊们今年的步伐来看,奔赴伦敦和纽约参与艺博会的画廊数量明显在增多,巴黎摄影艺博会是个意外选项,数家境内的画廊都有积极参与。
去东京的少了,去新加坡的画廊名单相比较前几届略有履新,去中东迪拜艺博会的今年不再去了。
“时间上和纽约军械库重合了。
”孙宁说道。
站台中国在今年开始放弃迪拜奔赴纽约,而更为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市场特性,孙宁分析迪拜的市场相对本土,每次参加制定方案时需要选择迎合当地市场品味的作品,而纽约则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市场,更能够自如地展现画廊自身的特点。
但一个市场一旦开始进入,对画廊来说,只参加一次未免不甘心,必然要做好来年以及未来数年再战的心理准备。
而参加博览会,尤其是海外博览会从来都是件烧钱的事情。
没有几个画廊会告诉媒体最真实的销售情况,一句“当然是亏钱的”的回答基本上是常态。
那为什么还要参加?通常画廊们会说“可以增加画廊曝光度、提升画廊品牌、让艺术家作品能够在一个国际化环境中得到交流、认识新藏家”等等。
事实 2014年上半年艺博会行程单 艺术登陆新加坡01.16-01.19(新加坡) 不太热闹,虽然特设了“中国平台”,但中国画廊参与的积极性在下降 博罗尼亚艺术博览会01.24-01.27(博罗尼亚) 与中国开始亲近,作为“上海当代”的姊妹博览会,今年特别呈现了中国当代水墨作品 Art1402.28-03.02(伦敦) 创办第二年来,参与的中国画廊数量渐增至12家,包括杨画廊、大未来林舍画廊等 东京艺博会03.06-03.09(东京) 与中国越来越无关,台湾画廊也不再积极参加,尚有一两家香港地区的画廊支持 Hi21新锐艺术市集03.07-03.16(北京) 新兴的青年艺术家推广平台,同时面向艺术家个人和机构开放 迪拜艺博会03.19-03.22(迪拜) 站台中国和长征空间都曾去试水,今年都没有再参加 艺术巴黎03.27-03.30(巴黎) 比较受专注于摄影的画廊欢迎,中国参展的画廊包括M97、红桥画廊、程昕东国际艺术空间等 科隆艺博会04.10-04.13(科隆) aye画廊此前是其支持者,但这一届仅来自香港的奥沙画廊、BenBrownFineArts以及北京秀瓷当代参与 YOUNGARTTAIPEI04.18-04.20(台北) 精品酒店艺术博览会,六年的经验积攒了还不错的口碑,是为台北春季档的艺术盛事 布鲁塞尔艺博会04.25-04.27(布鲁塞尔) 中国地区仅有专注于纸上作品推广的HadriendeMontferrand画廊参与 艺术北京04.30-05.03(北京) 大陆画廊的支持度自不必说,今年依然是台北画廊的宠儿,鲜有香港画廊参与 SURGEArt艺起04.30-05.03(北京) 与艺术北京同期开幕的小型艺博会,原“买得起艺术节”,参展作品价格限定为三万元以下 纽约Frieze05.09-05.12(纽约) 可想而知,同时参与香港巴塞尔的长征空间、博而励画廊、LeoXuProjects行程该有多紧张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05.15-05.18(香港) 在50%是亚洲画廊的比例下,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画廊占了近50家,五五画廊、NUOART、那特画廊是其中的新人 亚洲当代艺术展05.15-05.18(香港) 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同期开幕的酒店艺博会,秋季还会再来一场 LISTE艺博会06.17-06.22(巴塞尔) 星空间、站台中国是这家专注于年轻艺术家的艺博会的积极参与者 巴塞尔艺术展06.19-06.22(巴塞尔) 除了香格纳画廊、维他命画廊、长征空间等常客外,今年aye画廊亦将参展 081
虽然在网民的覆盖率上,它并不输于任何行业,艺术界的媒体、画廊、美术馆等机构也纷纷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窗口平台,不断地刷新自己的存在;创业者们也接踵而至,在炒热了“艺术电商”这个名词之后,紧接着又让“艺术品微拍”成为了热门词汇。
可是,面对互联网的善变,艺术界始终没有拿出一个有效解决方案。
074 “现场是不可替代的。
”来自艺术机构的回应。
图为2010年外滩美术馆蔡国强个展“农民达芬奇”展览现场 民生美术馆展览“影像艺术20年”现场,图为曾御钦作品《我痛恨假设》 “移动互联网对美术馆的影响目前主要在传播领域,未来可能会在招人、募款能方面有所作为。
但就像热炒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概念一样,实际上马云们并没有多少金融创新,他们做的是金融应用创新,所以,美术馆的实体仍然最重要,现场永不可替代。
”(民生美术馆浦东馆副馆长李峰) 信息对等冲击波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消除信息不对等。
”80 后创业者刘函瑜自信地说道,她创办的“艺术一点儿”网站在过去的一年里注册用户量 达到100万,其中活跃用户接近20万。
“艺 术一点儿”定位为一个线上艺术品交易和分享平台,直接面向艺术家、买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资讯信息服务以及艺术品交易服务。
在做电商之前,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刘函瑜有一门轻松的生意,做艺术品的高端礼品市场,主要帮助一些企业老板向高官送礼,因为家庭背景所积攒的资源,她在这门生意中钱赚得轻轻松松。
“但是,这跟艺术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做艺术品电商反而令她感觉实在,虽然很难有大额的成交,但如果日后网站用户 能够有10%的转换率,市场份额同样很可 观。
“我总觉得艺术市场之前的模式太单
一,画廊一枝独秀,有一定的学术壁垒,很多艺术家都被排除在外,而艺术品价格也被炒得太高了,但互联网是开放和公平的,每个人都会找到他自己喜爱的作品。
”可艺术行业真的需要信息对等吗?似乎并非如此。
在信息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如何过滤信息又成为了一个难题。
事实上,画廊的存在就在于它起到了这样一重作用,每个画廊在自己的学术标准之下,首先进行了筛选,并且通过针对性且有效的宣传将信息传递到用户群,画廊的工作也包含了很多创造性的内容,对于不愿意自己再去筛选海量信息的买家来说,他们往往更愿意在画廊提供给他们的选项上再进行选择。
“从业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做画廊还是在于艺术家,你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家就会齐聚什么藏家,藏家 会跟着作品过来。
”林大艺术中心北京空间负责人王一妃说道。
所以,对大多数机构而言,他们根本不担心互联网会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冲击到现在的运作模式,倒是很受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网上多方便,可以用来招聘、发布信息。
”站台中国负责人孙宁刚刚面试完一个通过朋友圈认识的人,她笑着补充道,“我觉得,艺术媒体更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的确,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常常被视为宣传工具的媒体透露着一种焦虑感。
互联网让每个个体的自媒体属性都得以实现,一些粉丝众多的明星人物发布的一条信息,传播率一点儿也不比一个正式的媒体差。
这种焦虑迫使着每一家媒体,不论是网络还是纸媒,都开始在社交媒体平台刷存在感,一条注定是热点的新闻,每家媒体都不愿意错过出场的 075 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特别报道 3月中旬,99艺术网与中国拍卖协会在纽约合办了“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和未来”国际论坛3月18日,又一本新的艺术杂志《艺术客》宣布创刊 是,也时常会多问一句是否会有在网上传播的可能。
以功能进行垂直比对的话,我们视 为“仓库”、杂志为“精品店”、微 信公共平台功能为“橱窗”,一如其属性,现阶段最有生产力的是精品店。
不过,橱窗和仓库又都是必要的,对于互联网上的“刷存 在感”行为,《Hi艺术》同样也是积极分子, 有这样一句来自某个大收藏家的鼓励,“我时常在手机上看你们发布的信息,我的朋友们也都在看。
”所以,谁规定“仓库”哪天不能直接发货呢?一位前辈、资深媒体人,现在从事拍卖,在仔细比对过互联网上的艺术媒体行为之后,他说道:“可能我第一条消息是从雅昌艺术 网看到的,接着又收到了来自99艺术网的,但我还是很好奇会怎么看。
”在
一 个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机会对每个媒体都是均等的,不同的角度很重要,这可能是胜出的机会,也是挑战。
另外,互联网的产品也面临着挑战。
单一的页面挂条幅式的广告既不时髦,也难以判断实际效果,有时候还会影响用户体验,倒是一些创意类做法备受推崇,比如说《芭莎艺术》的刘品毓就在微信群拍卖掉了自己去纽约军械库艺博会的行程,筹集了差旅费,以线上内容的曝光率来兑换线下走访的成本,虽然多少有点游戏、娱乐加人情成分在,可在原本就很包容个性和创意的艺术界却是何乐而不为的。
当然,同样的做法其他人是不能再来一次的。
另外,并不难发现网络艺术媒体在产品规划上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模式,雅昌艺术网线下活动筹得赞助与其承诺的线上曝光不无关系,这也让雅昌这一两年来逐渐地开启了不断举办展览的征途,办展不在于出售作品,而是打通线下资源,进而进行线上线下资源 的互相转换;99艺术网同样也是如此,他 们更热衷于承办大型论坛,最近的一场是与 机会。
结果的确让信息的传播几乎覆盖到了所有人,不是对等,兴许过量了。
线上曝光,线下转换 而基于互联网“免费”这一属性,当媒体信息发布这一特权被稀释掉后,媒体在传播上的优势不再,不禁令人担心其生存状况。
这当然是过虑了,的确行业内渐渐消失了的媒 076 体有不少,但新鲜亮相的媒体也一直都有, 这不,刚刚从《东方艺术·大家》出走的王 静又开始了另外一本杂志——《艺术客》,投 资人是凯撒世嘉文化传播公司。
而《Hi艺 术》杂志的广告营业额走势也是上扬的,除 了杂志,《Hi艺术》也一直试图在告诉外界,它同样有一个网络平台。
就目前而言,客户对《Hi艺术》的印象主要来源于 杂志,在宣传上往往会考虑杂志,有意思的 线下的推广也是艺术电商们不遗余力在做的事情,图为Hihey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现场 中国拍卖协会在纽约合办的“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和未来”国际论坛。
而平面类艺术媒体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一的平台,他们热衷于搭建青年艺术选秀平台,或者索性办一场艺博会。
比如说《艺术财经》的“艺术权力榜”、 《Hi艺术》基于杂志栏目“Hi21”创办的小型艺博会——“Hi21新锐艺术市集”。
缺平台吗?不,是需求 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特别报道 在大多数美术馆、画廊、媒体等机构被动地应对互联网,或将其作为服务工具,或有意识地将其作为生产工具时,艺术品电商的出现则是其中的主动挑战者。
“至少有几十家 吧。
”朋友圈当红自媒体——ArtJeff,号称 “活在未来的艺术行业观察员”的胡湖说道,虽然自己职业身份是上海泓盛拍卖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监,但因其在朋友圈的活跃程度,大家时常都忘记了这个人原来主业是艺术电商。
更意外的是,他说:“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电商是不成立的,因为没有这样一个土壤。
绝大部分电商可能会忽略掉做电商的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出售的产品一定是必需品,一定是一个在线下已经非常成熟的市场。
”当然,刘函瑜可能未必赞同,因为她在做的功课是告诉大家艺术是必需品,离生活不远, 而且她相信“现在80后这波人,他们从小 受过美术教育,他们有非常好的互联网习惯”,这是她从画商转向艺术品电商的原因。
从媒体人转向艺术品电商推动者的刘军也深信这一点,他认为“所谓的艺术买手必须在展馆里先看原作、必须要在实体拍场感受竞价刺激等线下‘体验’问题,纯属伪问题”,他的例证是淘宝现在也可以卖出鞋子,而且 天猫的双11比起线下购物更刺激。
的确, 互联网改变了一些购物习惯,将艺术品的购买行为转移至线上似乎也没什么不可行。
但一如奢侈品电商遭遇的困境,艺术品电商要打开局面显然更困难,奢侈品只是限量而已,艺术品则多是原创,强调独一无
二,而且藏家们也大多笃信要看原作才下单,他们享受购买艺术品的那种邂逅感。
可谁说时代不会改变呢?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就在卧病在床时浏览艺术品电商网站,他 在相中了一件年轻艺术家 的作品,买下作品的同时还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
但像高馆长这类在互联网上购买艺 术品的80后,在艺术圈仍尚属少数,互联网即便把潜在客户人群放大N倍,现实的转 换率仍然是很低的。
艺术品的存在给商业空间注入了一种别样气质,塑造更多此类样本或许是从业者们期望看到的 2012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现场。
面对这堆旧物,当它被赋予艺术色彩时,观众的购买欲被带动了 触摸自然不是好习惯,但面对一件真实存在的作品,想去凑近了则是惯常反应 多数电商都会将借由互联网的平台推动艺术品消费,让艺术走向大众,让艺术靠近生活,作为宣传点,期望在艺术消费市场得到成长的基础上,让艺术市场往健康而良性的方向发展。
对于这样的初衷,当然没什么可以质疑的,可我总觉得,“让艺术走进大众”的尝试,一些商业空间的做法更值得称赞,看起来艺术是被商业圈养,挑剔者会说艺术在这里成了有钱人的装饰,可受用的是大众,大众为这种铺面而来的艺术感受花费的是“零”,这里艺术并不明码标价叫卖,却一点点地在扫去艺术的那种“高高在上”感。
这同样也是互联网时代,艺术的一种生长形态,这种形态将“艺术,作为一种体验”的属性仍然交给艺术。
而互联网上的艺术商业更多地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购物体验,它与传统艺术品交易的模式没有谁好谁坏之说,肯定都会找到好这一口的买家,买家人数多寡,在于需求。
至于需求,如果天气不够热,冰棍供应点再多,也不过是带动一些满足好奇心式的消费,而不是真正的解渴。
而现在的问题在于,广大的人群并没有感觉到渴。
当然,卖冰棍的吆喝声多了,天气一旦热起来,目标人群很可能就会选择买冰棍。
总觉得,互联网介入艺术界始终欠了这么一股“让目标群体感觉到对艺术有需求”的东风,而这股东风怎么来,在于商业的推动,更在于切切实实的教育。
077 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特别报道 他是媒体人、拍卖主管、朋友圈活跃分子—— ArtJeff,他一面忙着给《Hi艺术》写专栏,一面在ArtJeff艺术媒体微信群组织讨论“艺术媒体转 稿公约”,另外手头有超过十个以上的微信拍卖群 等着他照顾,主业是泓盛拍卖电子事业部总监,副 业实在是统计不过来。
在给我们交专栏的时候,他 只千叮万嘱,Title要写上“胡湖
活在未来的艺 术行业观察员”。
那,关于“艺术界的互联网解决 方案”必然要请他谈谈。
Hi艺术=Hi胡湖=胡 艺术圈仍然没有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 Hi:相较于其他行业,互联网在艺术界的渗 透速度是不是很缓慢?胡:确实是这样一种印象。
到目前为止艺术圈仍然没有出现一个很好的互联网产品,甚至说很难去理解互联网精神。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艺术圈的人其实在使用互联网或者说跟上这个潮流是不慢的,普及率也很高,只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把它当成一个服务来使用,而不是一个生产工具。
艺术界使用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的一类是卖作品的人,比如说拍卖公司、画廊、经纪人;另外一类就是收广告费的人,也就是媒体。
这个圈子被认为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大都还没有将互联网作为一种生产工具,不过,我发现最近也有一些变化显示有这样一种趋势。
可问题在于,我们与互联网的交集通常先是将其视为服务,然后想办法让它成为生产工具,然后下一步是我们能够利用互联网创造和改变什么,也就是将其作为一个创造工具,去形成一个新的生态,这是艺术行业思考得比较少的角度。
其他行业都在尝试利用互联网颠覆这个颠覆那个,而且也确实做到了,在艺术行业还没有类似的案例。
078 Hi:原因在哪? 湖:艺术行业本身的模式极其稳定。
艺术家产出量非常慢,量多的艺术家无非也就几千件,上万件基本上不太现实,这个量对互联网来说太微乎其微了。
对于互联网来说,艺术行业是一个非常小的行业,但最近几年也有一些变化,我们发现艺术类资讯已经供过于求了,网络会让我们发现海量的作品,但基于网络上筛选和推荐机制目前还是没有的。
这种机制在传统的模式中是一直有的,比如说评价、评论家推荐、市场淘汰,但最后的结果会显得太单
一、太简单;而互联网需要的是一个非常丰富、非常多元的供应量,也就是所谓的“长尾理论”,它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粉丝,每一个作品都能找到自己的受众。
那么,就需要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完成对这个行业一定程度的覆盖。
不仅仅需要颠覆艺术推广的方式、也会颠覆以往的交易方式、甚至于艺术家创作的方式。
但艺术行业又是好几百年的行业,甚至比工业革命都早,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没那么容易被完全颠覆。
所以,长期来看,它会是共存的、也就是传统艺术创作、交易、交流、推广的方式依然会存在,但互联网也会推出一些新的东西,同时也会有一些结合的部分。
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电商是不成立的 Hi:我接触到一些艺术电商,他们时常会强 调自己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是在谈到运营时,几乎都没有漂亮的数字。
胡:目前大家都想做平台,但事实上做平台死得最快。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上没有出现一个真正完整的独立的艺术生态,微信作为一个平台可能从好几个方面满足了艺术圈多个层次的基本需求,开始出现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圈的闭环。
那这个时候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搭建一个平台,我觉得是需要重新考虑的。
每一个做艺术网站或者做艺术类 APP的人都希望最终在上面形成一个非常完 整的艺术生态圈,有非常海量的用户、非常海量的数据,但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成功的,包括国外。
虽很难说未来会不会出现,但所有的尝试都指向一个结果,要做一个非常完美的、完善的艺术生态圈的互联网产品非常困难。
Hi: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艺术类电商吗? 打个比方,艺术电商就类似虚拟世界的冰棍供应点,大家都认为自己为网民们提供了便利,冰棍送上门来了,可是天气又没有那么热。
胡:对,绝大部分电商可能会忽略掉做电商的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出售的产品一定是 必需品,一定是一个在线下已经非常成熟的市场,就比如说淘宝主要是卖衣服和零食的,衣食住行是人们几千年不变的需求,那淘宝提供的服务是既便宜又便利,还不用跑腿,当然前提是你需要衣服。
京东主要卖电子产品,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时代,手机、相机、电脑也已经成了基本需求。
最早的当当网,十年前出现时大家还是非常喜欢图书的,也是必需品。
但艺术市场从来不具备这个条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特别需要艺术品,没有艺术品就活不了。
所以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电商是不成立的,因为没有这样一个土壤。
到目前为止,这个土壤依然非常贫瘠,就那么几千个人或者几万个人有这种需求,而对互联网来说,它需要几百万个人、几千万个人有这种需求,你才有可能从这几百万、几千万个人里面获得百分之一的转换率。
互联网介入艺术圈特别报道 出人意料的拍品在姐夫群出现并不奇怪。
图为“拍卖双年展”参展作品: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2014年1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一个月档期,在阿特姐夫群无底价起拍,以5600元落槌 三五年内微信平台都值得试验 Hi:你现在在微信上做拍卖,你觉得这个可 行吗?胡:长远来看,肯定是不可行的。
因为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它可复制性太强,建群的成本非常低、做拍卖的成本也非常低。
当然,也可以说它复制性不强,它需要一个非常愿意为这个群付出,非常懂得大家心理,非常善于运营的人来管理,而这样的人是不可复制的。
但对互联网来说,你需要做到我自己能够大量复制,但不能让别人轻易复制你,这是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基础,而微信上遇到的问题是,你不能大量复制你自己,但别人可以大量复制你,所以我准备把它当成一个试验田来做,去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将来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尝试。
Hi:互联网变化太快,你不担心当你在微信 上做试验的时候,突然又出现另外一个替代微信的产品吗?胡:我并不看好网络上一定会存在一个长久的、稳定的艺术生态的独特产品,因为大家的需求总是在变化的,人其实都是很被动地被别人牵着走,被动地接受信息、被动地接受新玩法,很难说过几年后不会出现比微信更强大的产品,但我认为微信作为一个信息的入口做得最成功,三五年内不会有真正具备挑战性的产品出现。
大家不妨从运营自己或者从运营机构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在这段时间如何去做推广、销售,因为微信可以把 朱发东的数码照片《掀衣代言·拍卖双年展》第十版在阿特姐夫群以无底价起拍,最终以6116元落槌 线上这些东西转化成实际的人脉资源,而且 微信本身有很多O2O的服务,它真正核心 的东西是它的关系链,而关系链其实不分所谓的线上、线下的,它是相互转化的。
与微博上的关系链不一样,微信的转换率很高,它是相互关注的,这种价值也是最大的,而且这种互相关注的价值可以随着平台产品的变化而变化的。
Hi:你怎么看“艺术界的互联网解决方案” 这个话题?胡:恐怕没有解决方案,而且永远不会有。
趋势可能就是线上、线下同时存在,打通线上线下的界限。
你可以把线下的东西导入线上,如果到不了现场,可以通过网络去选购。
但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方案,可以把所有的艺术机构、所有的艺术家、所有的中间交易商都容纳进来,它始终是不断地更新换代的,而关键问题在于你如何在当中找到一个角色,是做一个平台搭建者,还是一个平台使用者。
其实现阶段做一个平台使用者是容易的,因为投入的成本低,但需要做出选择,选择跟谁合作、在什么样的平台去运营和推广。
我觉得大家没必要都去找解决方案,凭直觉、凭借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和使用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就已经很好了;然后如果可以的话,创造性地去把互联网当做自己的生产工具。
079 艺博会预告特别报道 艺博会喧闹躁动的上半年 文/廖冬云图/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术北京 雾霾散开,北京地区的展览自3月1日起便开始呈现一种“爆炸”般的态势,天气也应 景般地好得出奇,这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无论是展览还是艺博会,画廊们都不忍怠慢, 在《Hi艺术》杂志三月刊的画廊专题之中,被访问到的画廊无不给自己安排了五个以上 的展览项目以及数量均等的艺博会,而且这些艺博会大多集中在上半年。
微妙的竞争 春节过后的两个礼拜内,接连受邀参加了两
个博览会的媒体见面会,一个是即将于五月登场的第二届“香港巴塞尔”、一个是再度回归的计划在九月揭幕的“上海当代”。
前者看起来很强势,不过姿态谦逊,依然吸纳了 245家画廊参与的香港巴塞尔为了缓解信息 疲劳以及引导媒体噱头,着重提示其即将于五月登场的香港巴塞尔新增了由策展人李振华操刀将会在香港艺术中心开幕的“光影现场”。
这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平行展项目,有媒体就此发问“是不是现在的艺博会都越来越注重将学术和商业进行结合”,我倒挺欣赏 080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总监MagnusRenfrew 的回答:“其实我从来不会刻意去划分学术和商业,这之间一直都会有一个灰色地带,不是么?”而对于“灰色地带”的构成成分基本上是计算不清楚的,对艺博会而言,商业是最终的考量,但谁会说自己做艺博会单纯就是为了赚钱呢?画廊也从来不会说自己参加艺博会就是为了把作品卖出去,就是主办方张罗,画廊参与,大家彼此让这场派对不至于让熟客们感到无聊,也能焕发魅力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至于学术得多少分、商业又得多少分,做事的人考虑不了这些,只不过这么做时自然会对这个依然由架上作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提供刺激,这种潜移默化的 教育期许的是一个潜在而广阔的市场。
这当然是好事情,也包括“上海当代”的回归。
虽然停滞一年再开始并不容易,但“上海当代”也在努力表现诚意,在年初时还曾将中国水墨带去主办方在意大利操办的博罗尼亚艺博会,在板块设置上新任总监墨天也吸取不少其它艺博会的经验,并努力尝试与上海这座城市发生互动。
不过,它的竞争对手们 有不少,ART021算一个,另外听闻艺术 家周铁海在张罗西城博览会、红坊园区董事长郑培光也正在积极申请艺博会牌照。
而从海外艺博会来看,许是为了避免和巴塞尔这类强势艺博会之间的直接冲突,大多选择集中于三月份这个档期开幕,而最新消息称, 真的如此吗?冷暖自知,的确需要尝试过才 知道。
譬如说偏锋新艺术空间在Art14的实 践,画廊主人王新友不断在朋友圈放送好消息,诸多“香槟时刻”的确令人欣喜。
难怪,这家在艺博会参与度上并不是太积极的画廊 艺博会预告特别报道 要这么拥护伦敦。
这对画廊的借鉴意义则在于,在面对当下艺博会越来越喧闹、行程越来越紧凑的当下,是否应该考虑“适当放弃、适当拒绝,集中精力挥一记重拳”呢?毕竟劳模们的确太辛苦了!但祝大伙凯旋。
LeoXuProjects将在五月份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呈现的程然的作品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将于2015年调至三月中 旬开幕,这对其它艺博会而言,看起来并不是个好消息,但对巴塞尔艺术展的参与者们来说,节奏还不错。
除了大型艺博会,一些小艺博会或者尝试与艺术家合作打造一个挖掘新人的平台;或者尝试主打价格战,试图撬动艺术消费市场,也为上半年增加不少生气。
劳碌的画廊 对画廊们而言,更多可选择参与的艺博会是福利,同时也是烦恼。
如果不拒绝,一揽子参加自然很累,而如何做出更精准的选择以求事半功倍显然不容易,一方面拿不准销售、另一方面碍于人情。
从画廊们今年的步伐来看,奔赴伦敦和纽约参与艺博会的画廊数量明显在增多,巴黎摄影艺博会是个意外选项,数家境内的画廊都有积极参与。
去东京的少了,去新加坡的画廊名单相比较前几届略有履新,去中东迪拜艺博会的今年不再去了。
“时间上和纽约军械库重合了。
”孙宁说道。
站台中国在今年开始放弃迪拜奔赴纽约,而更为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市场特性,孙宁分析迪拜的市场相对本土,每次参加制定方案时需要选择迎合当地市场品味的作品,而纽约则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市场,更能够自如地展现画廊自身的特点。
但一个市场一旦开始进入,对画廊来说,只参加一次未免不甘心,必然要做好来年以及未来数年再战的心理准备。
而参加博览会,尤其是海外博览会从来都是件烧钱的事情。
没有几个画廊会告诉媒体最真实的销售情况,一句“当然是亏钱的”的回答基本上是常态。
那为什么还要参加?通常画廊们会说“可以增加画廊曝光度、提升画廊品牌、让艺术家作品能够在一个国际化环境中得到交流、认识新藏家”等等。
事实 2014年上半年艺博会行程单 艺术登陆新加坡01.16-01.19(新加坡) 不太热闹,虽然特设了“中国平台”,但中国画廊参与的积极性在下降 博罗尼亚艺术博览会01.24-01.27(博罗尼亚) 与中国开始亲近,作为“上海当代”的姊妹博览会,今年特别呈现了中国当代水墨作品 Art1402.28-03.02(伦敦) 创办第二年来,参与的中国画廊数量渐增至12家,包括杨画廊、大未来林舍画廊等 东京艺博会03.06-03.09(东京) 与中国越来越无关,台湾画廊也不再积极参加,尚有一两家香港地区的画廊支持 Hi21新锐艺术市集03.07-03.16(北京) 新兴的青年艺术家推广平台,同时面向艺术家个人和机构开放 迪拜艺博会03.19-03.22(迪拜) 站台中国和长征空间都曾去试水,今年都没有再参加 艺术巴黎03.27-03.30(巴黎) 比较受专注于摄影的画廊欢迎,中国参展的画廊包括M97、红桥画廊、程昕东国际艺术空间等 科隆艺博会04.10-04.13(科隆) aye画廊此前是其支持者,但这一届仅来自香港的奥沙画廊、BenBrownFineArts以及北京秀瓷当代参与 YOUNGARTTAIPEI04.18-04.20(台北) 精品酒店艺术博览会,六年的经验积攒了还不错的口碑,是为台北春季档的艺术盛事 布鲁塞尔艺博会04.25-04.27(布鲁塞尔) 中国地区仅有专注于纸上作品推广的HadriendeMontferrand画廊参与 艺术北京04.30-05.03(北京) 大陆画廊的支持度自不必说,今年依然是台北画廊的宠儿,鲜有香港画廊参与 SURGEArt艺起04.30-05.03(北京) 与艺术北京同期开幕的小型艺博会,原“买得起艺术节”,参展作品价格限定为三万元以下 纽约Frieze05.09-05.12(纽约) 可想而知,同时参与香港巴塞尔的长征空间、博而励画廊、LeoXuProjects行程该有多紧张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05.15-05.18(香港) 在50%是亚洲画廊的比例下,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画廊占了近50家,五五画廊、NUOART、那特画廊是其中的新人 亚洲当代艺术展05.15-05.18(香港) 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同期开幕的酒店艺博会,秋季还会再来一场 LISTE艺博会06.17-06.22(巴塞尔) 星空间、站台中国是这家专注于年轻艺术家的艺博会的积极参与者 巴塞尔艺术展06.19-06.22(巴塞尔) 除了香格纳画廊、维他命画廊、长征空间等常客外,今年aye画廊亦将参展 081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