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僧”的科普缘,如何写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 1
主编:刘丹编辑:张晶晶校对:么辰E-mail押jjzhang@ 学人 2013年8月30日星期五Tel(押010)519494017 科普达人 罗会仟说自己不会放弃科普,他期待对某个角落里不曾相识、求知若渴的同学产生影响。
他认为“,科普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公益活动,只有公众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家在做什么,才有更多的人乐意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来,让科学更快、更多地造福人类。
” “博士僧”的科普缘 姻本报记者郝俊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以下简称《十万》)的正式发布,成为近期中国科普界的一桩盛事。
青少年时期深受这套科普经典丛书影响,从而爱上科学、以科学为事业的有志之士并不在少数,一句“我是读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便已道出他们共同的心声。
然而,在《十万》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科学少年中,日后有机会亲身参与编写新版《十万》者却并不多见。
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80后”副研究员罗会仟,成为让理想照进现实的“幸运儿”之
一。
当年因《十万》而走上科学道路的青涩少年,在科学世界遨游十多年之后,如今亲自参与了第六版《十万》物理卷的编写工作。
罗会仟将其视为一份荣耀,同时也是一种鞭策。
《十万》之缘 在中科院物理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间办公室内,记者如约见到了匆忙从实验室赶来的罗会仟。
这位“80后”身上有着人们印象中“理科男”的某些共有特质———思维严谨、条理清晰,谈吐间略显腼腆。
出乎记者意料,参与最新版《十万》物理卷编写工作的罗会仟同大多数普通读者一样,至今仍未有缘先睹为快。
但即便是在第一时间拿到样书,罗会仟说他也不会太过激动,因为对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一字一句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早已熟知。
从问题筛选到写出初稿,再到排版过程中的反复讨论修改直至最终定稿,作为物理卷凝聚态物理专题的编写召集人,罗会仟从科学网博客的博主和他的科普朋友圈中召集到诸多同行,按照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分工,共同完成了这项工作。
在严格限制的篇幅内,如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平易近人的叙述,对每一个“为什么”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是科研人员编写《十万》时所面对的最大挑战。
罗会仟在办公室。
罗会仟记得,在讨论初稿校样过程中,一位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编写者看到一些稿件较为粗糙,错别字、文句不通等瑕疵,这让他格外生气,以致引起作者和编辑间“大吵一顿”。
结果是,不少作者又一次重新审阅了所有稿件,发现了文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逐一修正。
物理卷的副主编封东来教授更是在出版前的最后关头发现了几处科学表述不严谨之处,及时和作者讨论并修改,确保了最终出版物的质量。
“这说明在大家心目中,《十万》这本书有着很高的地位。
”而对于罗会仟本人,《十万》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年岁渐长,罗会仟开始理解《十万》中所阐述的科学奥秘,由此激发出对科学的热情。
除此之外,他说“最明显的影响,就是让你发现自己喜欢看书了,这本身就很重要”。
这让他养成了保留至今的阅读习惯,并且涉猎广泛。
“活生生的典型案例” 郝俊摄 小学时,罗会仟无意间从堂兄放书的纸箱里翻出整整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文革”版),每一本都用书皮精心包装过。
这让从来没有拥有过、也买不起课外书的罗会仟如获至宝,尽管并不认得几个字,对书中所讲的科学知识更是不甚了了,他却开始好奇地一边翻着《新华字典》一边读起了《十万》。
“我幸运地在科普知识匮乏的年代接触到了少量且珍贵的科普书,从而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一直到高中,那套“文革”版《十万》仍是罗会仟主要的阅读材料,就连书中所印的“文革”口号,他都留有深刻印象。
“从前有座村,村叫中关村。
村里有座寺,寺叫保福寺。
寺里住着一群老和尚,他们号称自己为‘老衲’。
老和尚养着一群小和尚,他们自称为‘贫僧’。
” 走进位于中关村保福寺的中科院物理所,罗会仟开始了读研生活,并利用刚刚兴起的博客平台记录生活感悟和成长经历。
他在《博士僧日记(序)》中,写下了上面这段话。
诙谐幽默的笔触,肆意挥洒的文采,让他的博客很快有了不少拥趸。
《博士僧日记》之外,罗会仟开始在博客中涉猎科普内容,开辟“物理学家小传”系列。
而当他看到民众对自己所从事超导专业的陌生和无知,深感“科普做得远远不够”。
“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科研人员,为什么不能利用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一些简单的科普文章呢?”罗会仟头脑中萌生出不少通过博客做科普的想法。
恰巧此时,科学院组织的青年博客大赛以及首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先后举办,这让他有动力去实现那些由来已久的想法。
借着博客大赛的契机,罗会仟开始撰写《水煮物理》系列,试图以浅显幽默的语言讲述物理发展进程中的趣闻轶事、典故秘史、奇人怪谈等,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
所谓“水煮”,意味着简单与实惠,但罗会仟强调这并不代表没有营养,关键在于“煮的内容”。
他延用了自己使用多年的笔名“Penrose”,一是向自己的偶像、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彭罗斯(
R.Penrose)致敬,再则寓意“妙笔生花”。
出乎罗会仟意料,《水煮物理》系列赢得了众 多读者的厚爱,一位“粉丝”留言道:“非常喜欢您的文章,让人一下子对物理这个学科亲近了许多。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该系列文章一路将他送上了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的最高奖项———最佳科学博客奖的领奖台。
“从此,我正式开始了我的科普生涯,从一个科普受益者转变为科普实践者。
”写作科普文章所获得的成就感,让与生俱来有“天马行空般联想能力”的罗会仟体会到与科研工作全然不同的乐趣。
而来自各个领域、各个年龄层读者的热情反馈,让他更加意识到科普对于民众所能产生的积极价值———科普不光为了好玩,更是科学家的责任。
博士毕业后,罗会仟留所工作,从事他所钟爱的超导领域的实验科学研究。
尽管因繁忙的科研工作影响了不少科普文章的写作进度,但他仍在继续努力,计划要完成《水煮物理》系列一百篇的写作,也开始和一些出版社合作编写科普读物,还有其他多个科普系列正在酝酿中。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到各种科普讲座、展览乃至宣传片的拍摄活动中,努力为中国的科普贡献一份哪怕是微小的力量。
“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们疲于应付各种项目申请、论文、会议等事务,没有几个人乐意来做科普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在回忆自己科普历程的一篇文章中,罗会仟曾这样写道。
然而罗会仟说他不会放弃科普,他期待自己的努力会对某个角落里不曾相识、求知若渴的同学产生影响,激发出他们对阅读和科学的真正兴趣,并由此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科普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公益活动,只有公众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家在做什么,才有更多的人乐意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来,让科学更快更多地造福人类。
” “我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因为,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
”罗会仟以切身经历告诉我们,当年那个因为《十万个为什么》而走上科学道路的小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案例”。
“现代人的浮躁不安,是源于生命底气之不足,唯有深契于自己的文化基因,才能有厚实的生命底气,也才能有真正的身心安顿。
” 薛仁明:重归生命安顿 姻本报记者吴益超 一袭长衫,一副眼镜,一身儒雅之气,这是在8月北京的一场活动中,记者见到的薛仁明。
有人说,身为台湾文化学者的薛仁明是一个“从山野里走出来的读书人”。
但这样一位“山野村夫”,却通过自己擅长的中国文化研究,试图找到现代人浮躁不安的根源。
在薛仁明看来,唯有深契于自己的文化基因,才能有厚实的生命底气,也才能有真正的身心安顿。
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曾出版《胡兰成:天地之始》、《万象历然》、《孔子随喜》和《人间随喜》,他的文章朴实而有章法,语句简洁明快,却能把道理讲得清楚明白,不拘泥造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山林与庙堂的华美。
或许正如《人间随喜》中的人物简介那样,45岁的薛仁明,越来越成为台湾读书界和知识界中绕不开的一位作者。
无处安放的心灵 或许对薛仁明来说,研究中国文化,寻找生命的安顿之所,并非偶然。
在读高二那年,他就困惑于生命的意义,甚至在18岁时作出休学的举动。
19岁开始,有心于儒释道三家,关心的焦点,是文化之重建与生命之修行。
但这并不顺利。
自言“对中国文明怀有孺慕之情”的薛仁明,随后考进了台湾大学历史系,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由此经历了一段更令自己困惑的生命历程。
在大学期间,最令薛仁明着迷的是宋明理学,他甚至常常会“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然后就开始责备自己,非常严厉。
一个脑中塞满了各种儒学专有名词的薛仁明,对周围的人也同样“苛刻”。
“那个时候,我成天板着一副脸,所有的朋友都对我敬而远之,我 感到我一身狼藉。
” 同样的状况发生 在他服兵役期间,薛 仁明发现,他的一套 “之乎者也”,在军队 中根本吃不开。
与不太关心中国 传统文化的周围人相 比,薛仁明有些“异 类”。
他曾不止一次地 读宋儒长篇大论读到 “感动”,但他最终发 现感动的背后是“虚 相”。
在心灵上,他无 家可归。
薛仁明 直到后来薛仁明
才发现,过度自责跟 过度想象一样,完全 没有必要,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理想和抱负,也让 他在与普通人交流时,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某种不 切实际的不屑。
“其实越心平气和地看周围,越容 易接近自己。
” 大学毕业后,薛仁明申请去台东池上乡下地 区当教师,在那里的生活,他找到了这种生活中 具体的平和感。
25
岁,薛仁明似乎有了新的方向。
寻找生命安顿 真正提笔并见诸报端那年,薛仁明已经过了40岁,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09年,薛仁明的第一部书《胡兰成:天地之始》出版,这部书以修行与美学之全面观照,来试图还原一个历史人物真实而深刻的样貌,他由此成为海峡两岸第一个用正面的角度来评价胡兰成的人,引起了两岸三地文化界的广泛注意。
一年后,薛仁明又出版了《万象历然》,这本书则被台湾文坛“大佬”隐喻为“一本绝对大气之书”。
在这期间,薛仁明也开始长期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联合报·联合副刊》,以及上海《东方早报》、广州《时代周报》等报刊发表专文。
若要问薛仁明的文章究竟因何吸引人,则需要回归到当下的时代背景中去探讨。
从“山野”中走出的他,文笔直切当下时代要害。
他对时代人心的洞察入微,令人印象深刻。
薛仁明在大陆出版的简体书《人间随喜》即可为证。
这本书从当下社会问题谈起,落脚到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上,因目光犀利或直中心怀,遂引起热议,影响不俗;堪称时代人心的明眼洞察,中国文化的入心言说。
谈传统文化,能真切,能动情,能与生命相激荡,与现实相对应。
此书以士者情怀,允诺了一个安稳的现世,喜气的人间。
随喜人生 因为写了大量文化类的文章,这两年来薛仁明常被称为学者,但他认为自己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学者。
“我是个行者,是个这个文化的‘体践者’,虽说体践不深,但如何从中国文化中受益,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
浸润其中、深知其好的薛仁明希望能给有缘之人也说去听听。
“其实我在读高中之前,根本没接触过国学。
那时我是觉得很无聊,四书五经的教材全变成了政治教材。
直到读大学后才开始补修这块知识。
”按理说,这样一位研习儒释道三家已有二十余载的台湾学者,写出的文章可能会板着一副“说教者”的面孔,但薛仁明似乎在有意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用一种简单而质朴的语言,将中国文化送到人们面前。
他写《孔子随喜》,其中就特别标举了孔子“松”的一面,也引起了一些“严肃”的儒者对此书的质疑,“但实际上,我指向在自家的根源里,做个回溯、澄清:孔子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我们的民族也不是从来就这么紧绷”。
或许是自己曾经的“紧绷”经历,让他顿悟了这一切。
“为人师表,不该让人老紧绷着脸,而是要让人开启智慧,生命通透,进而欢喜自在。
”薛仁明说,自己的人生态度就是永远以一个快乐、宽松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薛仁明爱京剧、昆曲和越剧等传统戏剧,很多人以为他是行家,“但其实我就是喜欢,越看越有感觉,就拼命钻进去,而我这辈子第一次看京剧也是大学毕业后,所以学任何东西都不嫌晚”。
罗伯特·索耶 “科幻描绘未来,科学家把它变成现实。
这种事在一个又一个领域一再发生。
” 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J·索耶(RobertJ.Sawyer)8月末做客中国科技馆,与中国的读者们分享了他对科幻的理解。
索耶是加拿大最知名和最成功的科幻作家之
一。
他是加拿大唯一一个(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七位作家之一)赢得了所有的世界级科幻大奖的作家,其中包括星云奖、雨果奖、约翰·坎贝尔纪念奖和中国的科幻小说银河奖。
走进现实的科幻 他的科幻小说几乎涉及每一个科学门类,包括量子物理、心理分析、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意识研究、天体物理、宇宙学、遗传学、机器人、博弈理论、信息理论等。
每一种流行的科幻小说叙事模式索耶都尝试过,从恐龙复活、时间旅行到太空侦探、平行宇宙。
索耶先后出版过22部长篇科幻小说,他的作品常常探讨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似之处,其代表作包括《计算中的上帝》、《终极实验》、《恐龙文明三部曲》、《星丛》、《原始人类》和《混血》等。
2009年,他的小说《未来闪影》还被美国ABC电视台改编为同名美剧。
每写一本小说,大约都要花去索耶一年左右的时间———先花3到4个月的研究(主要是阅读,如科普、哲学和历史),再花2到4个月完成初稿,他甚至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天至少写2000字的硬指标,剩下的时间则用于修改。
而尽管他写的小说看似远离现实,但索耶却说其实自己的科幻小说都是根据当下发生的事情写的,比如他的一个朋友因癌症去世,他即以这个题材切入。
索耶认为科幻只是一种技法,以天体物理、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机器人、信息理论等各种科学门类为隐喻手段,对人类社会当下发生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让人们产生思考。
“换言之,科幻一定要对社会现实发生作用。
” 科幻就是科学的维基解密 与主流文学不同,科幻小说是关于很有可能会发生之事的一种文学,但科幻小说家应该怎样预测未来?罗伯特说,预测未来的前三个条件是:第一承认人性和人类社会会发生改变;第二理解历史,理解过去发生的事;第
三,认识到变革的速度正在加快。
“科幻就是科学界的维基解密,它能够让公众了解前沿研究的真正意义。
” 索耶说自己曾想当科学家,做一名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他在大学里学的是脚本写作,专门撰写广播脚本。
但是在加拿大,一个研究恐龙的科学家是很难有很好就业前景的,“于是我想,或许我还能写写恐龙吧,于是我的很多书就是以恐龙和古生物学为主题的”。
虽然他写的是“硬科幻”,但作品中相当多的科学技术理论其实并非是他所熟悉的。
“我读过很多科学书籍,我参加科学会议,朋友当中也有科学家,他们以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为职业,我会跟他们谈话,他们会提供建议和信息。
” “我不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家,但是我理解科学。
”尽管从高中毕业以后,索耶就再没上过一节理科课了,但写科幻,索耶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科学杂志。
比如《科学美国人》、《发现》和《新科学家》等,这些杂志未必能够在加 罗 伯 特 · 索 耶 姻郭 : 奉孝 走 进 现 实 的 科 幻 拿大的普通报摊买到,但很多 杂志索耶已经订阅超过十年 了。
“可以说,我的长篇小说和 短篇故事里足有一半的科学内容得归功于这些 杂志。
” 索耶认为,科学是科幻小说的基石,在这个 基石之上我们可以讨论社会和人类问题,“没有 这个基石,故事就会很荒诞”。
索耶还是一位很热心科学传播的加拿大科 幻作家,他做客过美国
SyFy频道嘉宾,还是“探 索”频道加拿大版的常年评论员。
索耶组织创立 了“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SFWA)加拿大分 会,并担任了三年SFWA董事会董事的职务。
为鼓励更多的人投身科幻创作,索耶还积极 从事科幻教学工作。
他在莱尔森大学、多伦多大 学等高等学府教授科幻写作课程,有的学生甚至 从美国的亚特兰大和佐治亚远赴多伦多听课。
作为科幻作家,索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 作为正宗的科幻迷,他甚至将自己的车牌号注 册为
SFWrite(r科幻作家)。
“在科幻预言过的所有东西里,我认为最重 要的是一个简单事实,那就是一定会有一个未 来。

标签: #新手 #电饭锅 #视频 #片场 #片场 #流程 #重设 #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