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周刊,如何做面包视频

如何做 3
请扫描关注“家庭教育之声” 家教周刊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专业成长平台 主编:杨咏梅编辑:杨咏梅设计:丁京红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652邮箱:jiatingjiaoyu@QQ群:371368053 家教主张 父母教养越明智孩子品格越坚毅 李兆良 坚毅力、情商力、好奇心、感恩,是预测一个青少年未来能否成功的重磅利器。
正如52岁才开始创业的麦当劳创始人雷·克罗克所言:“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坚毅的地位。
有才能而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才华横溢却不思进取者众多,受过教育但潦倒终生的人也屡见不鲜,唯有坚毅的人才是无所不能的。
” 坚毅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指个体能够在一段较长时间,对长远目标始终坚持自己的持久激情,即使历经失败,仍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目标。
研究表明,与人的智商、情商和天赋相比,坚毅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美德和优势,是预测成功的重要指标。
纵观古今中外无数的成功人士和杰出者,无不具有勤奋、坚忍不拔、在逆境中依然长期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坚毅品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古往今来,中国文 化极力推崇坚忍不拔的执着奋斗精神。
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强调了一个人想完成上天赋予的伟大使命,意志和身心就要先受磨炼,以此来坚韧性情,提升心智水平。
坚毅品格的培养,近年来受到各国教育者的极大关注。
毋庸置疑,培养孩子具有坚毅的品格,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坚毅品格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培养和塑造孩子坚毅的品格,能够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增加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减少消极情绪的困扰和影响。
研究表明,坚毅水平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业目标的执着坚持程度,高坚毅水平的学生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业成绩,能够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中持续不断地努力,具有较高的抗压能力并保持心理健康。
比如,高坚毅水平的九年级学生,出现 手机成瘾、打架、离家出走、不良嗜好等问题行为的概率更低。
哪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高坚毅水平?研究发现,高要求高回应的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比放任型、忽视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更能培养孩子坚毅的品格。
有心理学家指出,为了避免与专制型教养方式相混淆,应该把权威型教养方式称为明智型教养方式。
明智型教养方式,是同时兼顾对孩子支持和要求的教育方式。
明智型父母的权威,是基于智慧、知识和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并非来自权力、粗暴和打骂。
他们知道孩子需要关爱、尊重和自由,给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懂得还要给孩子提出要求、建立规则和适度批评,尤其懂得为孩子树立坚毅的榜样,对孩子示范对目标的持久激情和追求。
明智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准确判断并积极满足孩子的各种心理需求,发掘孩子的潜力和优势,激发孩子成长的内驱力,培养孩子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
在过去40年的大量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明智型父母能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爱的支持和高标准的要求,他们的孩子比放任型、忽视型和专制型父母教育出的孩子更优秀、更出色。
国外有一项针对10000多名父母的调查研究显示,无论所处社会阶层、种族或者婚姻状况如何,若父母对孩子是支持性的、关爱的、温暖的、尊重的并对孩子有明确和高标准要求的,孩子的学业成绩就会更好、自我会更独立、心理会更健康、幸福感会更高,更少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出现问题行为甚至违法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小。
父母应当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坚毅品格,并通过长期有效的“刻意练习”来提升孩子的坚毅力。
比如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所具有的力量、美德和性格优势,尤其要让孩子在某项活动中坚持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坚持不懈的追求、努力和练习中磨炼意志,养成坚毅品格。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通过追踪研究发现,音乐、体育、舞蹈、钢琴、国际象棋、职业高尔夫球等领域的世界级高手,差不多都经过了至少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
埃里克森所说的刻意练习,就是明确提升性的长期目标,有意识、有计划、全神贯注地投入和不懈努力,并在练习、训练和尝试过程中,积极、主动、及时地寻求有价值的反馈,每一次练习都尽力做到最好,并不断反思、修正、改进、完善和突破。
对孩子实施坚毅教育,培养坚毅品格,提升坚毅水平,陶造坚毅精神,应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
希望更多的父母采用明智型教养方式,提出高要求的同时给予孩子尊重、温暖和无条件爱的支持,在培养孩子兴趣时引导和鼓励孩子进行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让孩子体验有质量的刻意练习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释放激情,积累坚持的力量。
(作者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把孩子培养成家庭生活“三好生” 本报记者杨咏梅 热点聚焦 “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成为‘三好学生’(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无论教师与校长多么能干,也很难改变孩子‘差生’的命运。
”这是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对日本1443位家有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孩子的母亲做了问卷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2007年,他出版了调查报告式著作《阶层是会遗传的》,指出“父母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我们印象中的“三好生”是学校评选的,只有一部分孩子能达标。
而社会学家眼中的“三好生”更接近生活,接近我们将来对儿子要娶回家的儿媳、女儿可以嫁的女婿的要求。
把孩子养得“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既是每位父母的初心,也相当于给孩子存储了丰厚的家庭文化资本,堪称家庭教育的“吉祥三宝”。
1父母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习惯,就是千万次重复之后固化的行为,长的概念,并指出其特征不单指收入较低,也包括 期逐渐养成、一时不易改变。
比如戴口罩是保学习意愿、工作意愿与生活意愿较低,对整个的 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洗手要像做作业一样认人生目标无法产生积极的态度,而孩子则是父 真;打喷嚏、咳嗽要用纸巾或胳膊肘挡住嘴;聚母“下层化”的受害族群。
餐用公筷,餐具不混用……都是习惯,不假思 “孩子是家庭的过客”,是全国律师协会未 索,自然而然。
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的观点。
乍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如果没有一个好习惯,
一看不太习惯,越琢磨越有道理。
就意味着有一个坏习惯。
没有认真洗手的好习 从法律的角度,父母承担未成年人的监护 惯,就有敷衍了事的坏习惯;没有聚餐用公筷的人职责只有18年时间,孩子这个“过客”只在父 好习惯,就有混用餐具的坏习惯;没有早睡早起母家里住18年,成年之后终将离开父母独立生 的好习惯,就有起居无规律、熬夜睡懒觉的坏习活,所以父母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有效期”, 惯。
当然,所有的习惯都是在与父母朝夕相处抓住机会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 中模仿然后逐渐习得的。
力。
正如犹太人鼓励孩子从小做家务,养成独 作为社会学家,三浦展观察到的现象很有立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因为他们认为仅仅思 意思——妈妈晚上愿意为孩子做饭的,孩子的考只能获得“知识”,通过实际行动去体验才是 学习成绩好;父亲的知识面与孩子的成绩有真正的“知道”,所以父母代劳其实是剥夺孩子 关,夫妻感情好坏也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成正自我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比;父母的生活时间不规律,很难一家人一起 美国心理协会的前主席斯腾伯格认为,在 享受晚餐和交流的乐趣,这样的家庭孩子的成分析性智力、生活智力、创造智力等三种成功智 绩比较差,而父母孩子都偏肥胖;成绩好的孩力中,生活智力是基础,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 子,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有计划且动作利中心首席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解读为“自理能 落;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力弱的孩子,以后成了家,往往不知如何生活、 就越好……于是,三浦展提出了一个“下层化”不会照顾孩子,甚至会带来婚姻问题”。
2身体好的孩子精力充沛,做事积极主动幸福童年应该什么样?孙云晓认为,童年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 幸福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玩童,是一个很爱玩、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 很会玩的人,是一种充满兴趣、生机勃勃的状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 态。
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心中,幸福童年的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 样子是“皮肤黑、牙齿白、眼睛亮、有力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 量”,我觉得还有“腰板直、笑容多”。
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身体好的孩子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 精力充沛,反应灵敏,活泼好动,做事积极主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 动。
但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性调查数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 据,“00后”中小学生普遍睡眠不足、运动不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 足、阅读不足,何来“皮肤黑、牙齿白、眼睛小小地打一架……就像美国人类学及心理学博 亮、有力量”“腰板直、笑容多”的身体? 士阿什利·蒙塔古总结的那样,“玩耍的能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认为,“多是孩子心智健康的主要评判标准之一”。
运动的孩子,情绪很少会抑郁”。
而中国青少 大量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发现,自由玩 年研究中心的一项少年儿童快乐指数的调查显耍、角色扮演、嬉戏打闹等创造性活动,是孩 示,“朋友多、爱运动的孩子更快乐”。
子健康生活的核心活动,对孩子的认知发展、 孩子身体好有很多综合因素,其中一个重社会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都非常重要。
童年 要因素是从小生活环境不单调,有丰富的感官“没有玩够”的孩子,不仅难以有个好身体, 体验。
比如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列举的儿童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10岁前应做的32件事:在河边草地上打滚; 爱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真正的快 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蝌蚪;用花乐和刻苦精神就表现在观察、幻想、创作、游 稻荷前绘 戏和自由的表达等忙碌的过程中,自由玩耍不仅有消除焦虑、缓解压力的作用,玩耍中培养的专注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迁移到儿童今后的学习中。
幼儿园里最活跃、贪玩的孩子,到了小学往往是学习最积极的学生。
以色列学者莎拉·斯米兰斯基研究发现,随心所欲的玩耍能让孩子拥有更好的认知创造力、更好的语言理解力、更好的解决能力、更强的好奇心、更高的智力、更好的社会情感活动能力,让孩子减少攻击行为、更富有同情心、更 有效地克制冲动行为,让孩子拥有更佳的情绪和社交调整能力、更富有创新、更富有想象、注意力持续时间更长、更具责任感…… 在生活节奏紧张、外卖一点就来的今天,还有一个影响孩子身体的因素是父母不给孩子好好做饭。
厨房犹如家庭的心脏,餐桌时光是最轻松自然的家庭教育课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做过全国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关于“哪些家庭的孩子学习好”,其中一个指标就是“父母每周能跟孩子一起吃三顿以上晚餐的家庭”,值得关注。
3社会情绪能力和人际交往智能是核心竞争力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父母是否拥有美好的婚姻”,虽然描绘的是日本的 看重书本知识学习忽略生活常识?比较情形,也值得中国的父母深思。
舍得为孩子花钱,还是舍得花时间陪伴 社会情绪能力和人际交往智能还直 孩子?教育孩子这件事更多指望学校和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发展。
华东师大崔 老师,还是经常反省、提高自己?……允教授曾追踪调查1765名学习困难学 每一个选择都折射出自己的儿童观、教生,发现87%困难学生不是智商或学习 育观和人才观。
也就是说,父母所说的能力缺失而是存在心理问题,比如厌学、 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按考试焦虑、恐惧、忧郁、青春期烦恼。
照心中的目标塑造孩子的未来,为孩子 遗憾的是,孩子的很多烦恼却来自 的核心竞争力赋能。
父母简单粗暴的养育方式。
“傻瓜、没 脑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认
用”“你简直是个废物”“住嘴!你怎么就 为,“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是不听话呢”“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可真 功,人生能否幸福快乐,是由情绪能力行,这种事都做得出来”,这些话仿佛刻 (而不是智商)决定的”“但目前大部分印在孩子心中的伤痕,给孩子的人生留下 家长却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诸多缺憾。
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请记住语言是有能量的,要么是赋能 社会情绪能力,即正确地了解和控和祝福,要么是诅咒和摧毁。
每个孩子内 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引导心深处都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 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类似于美国心理学满足这种精神需求也许并不难,比如做到 家加德纳多元智能中的人际智能和内省心理学家建议的5个“每天至少一次”: 智能,在人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对话,和孩子
在三浦展眼中,自我封闭、不喜欢与起疯狂傻笑,一次拥抱、亲吻等身体接 人接触、乐于一人独处,是“下层社会”的触,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跟随孩子玩, 特点,而“沟通能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找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喜欢和你 到工作,比较容易获得高收入,也更容易在一起”。
2020年10月15日星期四09 优秀案例湖在广大农村,随着生活条 南件的改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 愈发重视。
但据我的观察,有 东些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 绩,常对孩子说“你只要把书 读好,其他什么事都不要 安做”,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与 全面发展,把孩子养成了大事 干不来,小事不想做的“负
:代”。
隔代教养留守儿童的家 长往往过分溺爱孩子,将本该 家长承担的养成教育、安全教 农育等主体责任推给学校和教 师,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及督 导,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村的脱节、扯皮。
为了推进解决这些普遍存 在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湖南 家省永州市东安县关工委和县教 育局关工委大胆探索,努力打 开“三扇门”,促进教师、学 庭生、家长三方互动,促进家校 共育协同发展。
李 中 教打开家门:让教师指 满 导家庭教育 育学生教育不易,家长教育 更难。
我们首先让学校领导和教师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 打性,再通过县教育局关工委微 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传播家庭教 开育知识,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 教育主体责任。
我们编写了 ﹃《中小学生学习成长手册》,教 师协同家长指导学生制定学习成长方案。
在制定学习成长目 三标时因人而异,让孩子锁定通 过自己努力能分步实现的学习成长目标。
教师家长及时跟进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了解 扇他们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遇到 的困惑,并及时给予帮助。
每周开自治班会,孩子们 门做得好的上台介绍经验,做得 不够的也上台说明,并选择唱歌等方式自我惩戒。
每月从养 ﹄成教育、身心健康、学业发 展、艺术素养、综合实践等
5 个方面评选班级五星学生,每 个学期评选学校五星学生,学 校与家长都要兑现与孩子商定的奖惩方案。
我们办好线上、线下结合的家长学校,出版了一套资 料,与公众号和小程序配套,及时推送学生同步学习资 源、家庭教育案例,组织家长与学生同看安全教育、养成 教育等视频,为每个孩子学习、成长建立电子档案。
学习 资料、公众号、小程序,既是学生的学习成长指导手册, 也是家长教育读本,还是家校共育的桥梁与纽带。
多管齐 下,实现了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家长与孩子共同进 步,更好地落实家校共育的目标。
打开校门,让家长助力学校教育 我们建立健全中小学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
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
队伍建成以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小学德育主任、年级长、班主任、德育课教师为主体,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依靠专兼职相结合的家庭教育骨干力量,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在规模较大的学校,我们建立了全校家长委员会,每个班级都有家长代表参加,再推动建立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
每天在校级家委群推送家庭教育相关资源,实行阅读打卡制度,再由班级家委会负责人推送到班级家委会群中。
我们要求家委会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的线上线下主题研讨、讲座,向广大家长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
同时,欢迎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监管学校食堂、课后服务收费等;组织教育志愿者活动,如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开展课外辅导,家长轮流接送学生、协助学校维持上下学秩序等。
打开心门,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农村孩子厌学现象严重,与学校和家长要求高、沟通少分不开。
上课时,所有孩子同一本书、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要求;在基础较差的学校,有的班级每次考试没一个学生及格,老师仍然按照课程标准、不顾学情地教学;家长不知孩子学习状态只问考试成绩……种种情况,导致农村很多学生不仅学习成绩无法提高,而且变得愈发敏感、脆弱与叛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倡导学校利用每周自治班,让每个学生对照《中小学生学习成长手册》逐项反思、自评互评后,写出成长周记,小结学习成长收获与感悟,向老师倾诉心声。
比如某老师讲课太快,听不懂,某学科作业太多,晚上就寝纪律不好,家里出了什么状况影响学习等,班主任通过查阅学生成长周记了解情况后,及时与相关老师或家长沟通,协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每周教师例会上,年级组长首先查看《教师工作日记》,重点查看班主任了解学生学习成长情况,有好的典型到会上介绍,考核时加分,而放松检查或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帮助解决的,要在会上通报并责成整改。
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给家长每月写一封家书,向家长汇报学习与成长情况以及内心深处的想法,并择优颁奖,鼓励孩子打开心门,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成长助力。
学校、学生、家长三方由此形成教育合力,相互促进,共同营造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教育局关工委)

标签: #微信群聊 #手机 #发长微博 #手机 #电视 #腾讯 #建立一个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