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子,“别人家的好学生”,如何做面包视频

如何做 8
8文化广告 2020年7月23日星期四责任编辑杜文景电话:(0531)85193527Email:dwj@ 7月17日晚,《颜子》电视纪录片播出,全视角呈现孔子学生颜回的一生。
今天我们来看颜子,看他什么——— 颜子,“别人家的好学生” □本报记者周学泽 7月17日晚,《颜子》电视纪录片播出,全视角呈现孔子学生颜回的一生。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天穹上,孔子就如当空皓月,周围多的是星星。
然而,孔子的学生颜回却在老师的光耀中不失自己的光辉,甚至和老师有并称之誉。
世人传颂的儒家四圣“孔孟颜曾”,其中的“颜”就是指颜回,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孟子是亚圣,颜回是复圣,曾子是宗圣,四姓家谱辈份完全一致,绵延2000余载,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于曲阜旧城陋巷街,十三岁拜孔子为师,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
孔子学生三干多人,有七十二贤。
在众多学生中,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七十二贤之首。
儒家讲究“学而优则仕”,但颜回沒有做官;颜回经济上贫困,一生也似乎没做过多少大事,年届四十就去世了,但在中国精神文化谱系中,颜子地位崇高,能够“独立成篇”,价值穿越古今。
师生关系中的“德之典范” 今天,师生关系是教学和科学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一对关系。
在孔子学生中,颜回以德行著称,是师生关系中的“德之典范”。
近几年,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立足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在师生关系的认识上,有不少心得,常常在学校文化活动特别是开学典礼上,借颜回阐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今年6月6日,济南外国语学校举行“鹊华读书行动”,杜泽逊用“接地气”的语言讲儒家文化一些典故,诠释了师生关系,讲到《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里边的“颜回攫食”的故事。
去年6月26日下午,山东大学举办学人讲座,杜泽逊作题为“孔子的两个学生:闵子骞和颜回”的专题报告讲到颜回时,也以“颜回攫食”开讲。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陷入“七日不尝粒”的境地,颜回讨到米做饭时抓出粥中碳灰,被孔子看到误认为偷食。
“颜回攫食”故事告诉人们,正确了解一个人,处理好师生关系有时并不容易,即使在理想的“孔颜”师生关系中,也有“老师误解弟子”的时候,因此师生关系必须慎重以待,在没有搞清楚情况的前提下不能去训斥学生。
颜回“做学生做到了家”。
《论语·先进》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最后出来是将丧生的危险都留给了自己。
杜泽逊认为,从这里可以体会颜回境界之高,有大智大勇和大担当。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颜回体会学习得最好。
《庄子·田子方》记载了一段颜回对孔子说的话:“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
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颜回被后世称为“复圣”,“复圣”这个称号很有意思,复是重复,颜回是孔子的“复制”,也就是说,没有人比颜回更像孔子,这当然是极高的赞誉。
《孔子家语》载“颜回辩志”典故:周鲁颜回随孔子北游农山,与子路子贡辩志,曰:回愿得明王而辅相之。
敷其五教。
导之以礼乐。
使民城郭不修。
沟池不越。
室家无离旷之思。
千岁无斗争之患。
则由无所用其勇。
而赐无所用其辩。
孔子凛然曰:美哉德乎。
不伤 财。
不害民。
不繁词。
孔子意思是说:“颜回的道德是何等的美满。
不费钱财、不害百姓、不劳口舌。
” 颜回学习孔子的伟大人格,孜孜不倦地实践仁道和礼仪。
颜回发自内心赞叹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庄子·让王篇》中记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在最艰难的时刻,子贡、子路等人对孔子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只有颜回是例外。
杜泽逊多次以颜回故事讲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是因为他在实践中,深深感到师生“教学相长”对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
杜泽逊从2004年开始主持国家清史项目,2012年开始主持《十三经注疏汇校》,项目规模之大,难以想象。
清史项目做的卡片有130余万张,《十三经注疏汇校》如果一个人做,每天四小时,他的工作量是500年。
靠着学生队伍,师生合作,完成了《清人著述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已经完成了《周易》《尚书》两种,《诗经》完成了一半。
杜泽逊认为,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学生,师生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在颜回这里能找到答案。
守护发展好中国文化的命脉,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师生合作,这就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就需要从颜回故事里寻取智慧。
爱学习会学习的典范 古人所说的学习,一是道德,一是学问。
颜回是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行为典范,也是好学会学的典范。
孔子本身是很好学的,而且在这一点上很自信。
在《论语·公治长》中,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这句话是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
在孔子弟子当中,颜回好学精神最像孔子。
季康子与鲁哀公都曾问孔子弟子中谁是好 电视纪录片《颜子》在跨越时空的对比中,带您从颜回身上找到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不计事功,专意追求道德理想和真理的“原儒”精神。
学者,答案都是颜回。
《论语·先进》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回年二十
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是说,孔门弟子当中,颜回最好学,颜回死了之后,没再听说谁好学。
颜回不但好学,而且会学,不是举一反
三,而是举一反
十。
《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
十,赐也闻一以知
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 由此可见,孔子肯定子贡不如颜回的判断,而且不仅子贡不如颜回,就连自己也不如颜回。
孔子是一个非常谦逊的老师,常常“不耻下问”,说自己“弗如”,当然是孔子的谦虚,不过,孔子确实是将颜回作为自己道德学问的继承人来培养。
从历史上一些有关颜回的记录来看,颜回学问扎实,悟性极高,他很早就设坛讲学,传授儒学六经,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儒家的一个重要宗派———颜氏之儒。
颜回对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贡献很大。
颜回对《易》接触较早,研究深入,“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
颜回协助孔子整理古籍,是当时《易》经的主要整理者,正是在整理《易》经的过程中,因为呕心沥血,劳累过度而死。
在颜回整理的基础上,孔子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这才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完整的《易》经。
当颜回去世时,孔子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极度哀婉之声,这是丧失精神学问继承人之大恸,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 贫而乐道:特色的精神丰碑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世人对颜回形象的认识,大都聚焦在孔子 这句话里。
一般人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贫而乐道”,对认识颜回很重要,但“知这句话”易,“懂这句话”在中国精神文化坐标体系中的位置却不易。
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中国文化精神里始终有一脉不为物质束缚高尚精神的追求传承,颜回是这一脉精神的源头。
在颜回之前,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其中的潜台词是说:物质是文明的前提。
但颜回的身上,却体现了另外一种追求:即使贫困,也要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气节情操。
对人性来说,这显然更艰难也更具挑战性。
颜炳罡,复圣公颜子第七十九代孙,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他以中国儒学的现代化转化为己任,“背着干粮,为孔子打工”,多年来通过著述和开办经典诵读班等方式普及儒学,教化民众。
因为祖先与家族的血脉和儒家精神文化烙在了一起,他对颜子精神有着深刻领会。
颜炳罡认为,儒家对财富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合乎正义程序而获得的财富是拒绝的,所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二是对合乎正义程序的财富并不排斥,所谓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但孔子也讲“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同时,儒家对生命和道义的关系也有明确论述,讲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即儒家认为道义比生命本身还重要。
因此,中国的文化人或者说读书人,以道义为最高追求,并不以富贵与否为自己的追求。
颜子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以道义为自己的追求,超越了贫与富、贱与贵这些对立的概念,将贫与富、贱与贵这些概念化为无形,或者说视贫如富、视贱如贵,摆脱了贫穷和富有、低贱与尊贵这些概念对自己的束缚,在体道、悟道、衍道中得到一种精神的快乐,得到大自在。
颜炳罡作为颜子后人,家教严格,对这一点体会很深,父亲从小教育他“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乞食”。
颜炳罡认为,颜子的这种精神追求,对现代人有明心意义。
他说,现在有些人活在权力和财富的比较中,有钱了,还老是想挣更多的钱;当官了,老是想当更大的官。
如果总是活在这种贪得无厌的链条追求中,就会永远得不到解脱,得不到自在。
颜子“贫而乐道”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在我国精神文化坐标体系里具有崇高位置,历代都有传承。
西汉《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
1948年6月,朱自清、金岳霖、张奚若、吴晗等北平各大学教授百余人联名发表宣言,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
毛泽东同志为此亲笔写道: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9页),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节。
在文化思想上,颜子“贫而乐道”也对庄子道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是庄子道家思想的渊薮。
颜回旧事,除见于《论语》和《史记》,《庄子》中着墨很多。
颜炳罡表示,颜子比庄子早了100多年,庄子是受颜氏之儒的思想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道家思想,因此,《庄子》中会批评孔子,但从来不批评颜子,所谓“不骂本师”。
《庄子·天运》中说: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
“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和颜子的“贫而乐道”其实是一致的意思。
《第一头牛》:慢弓长吟 □王文珏 学弦乐的朋友喜欢勤练慢弓。
慢弓有时比快弓难,一口长气,要稳稳缓缓地一直送。
比如二胡,一长弓从左到右,可以是8秒,也可以是16秒,艺术家手里的慢弓,且慢且满,游丝不断,韵意绵长。
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提名的《第一头牛》近期上映。
作为一部描述美国西部历史的影片,它在女导演凯利·莱卡特手中一反传统,沉静细腻,平实又忧伤,如一把好弓拉出了缓慢又饱满的长吟。
1820年的美国俄勒冈州,自然的资源一夜之间被打开,携带欲望的人蜂拥而至。
华人金路和转行的厨子“饼干”是各自淘金队伍里的叛逃者———不太合群,少言寡语,还不合时宜地有点温柔心肠。
他们是被别人不断欺负的人,还总想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里,让生活看起来好一点。
当你只有一身像样的衣服,一双不漏水的鞋子,到处反而充满了珍惜,甚至是满意。
他们聊梦想———“饼干”想挣到第一桶金后,到城里开间车水马龙的面包店,烤面包卖面包的日子简直让人心满意足;金路想开一间供人歇脚的旅店,闲听山南海北的故事。
“饼干”和金路是拓荒大军里最不起眼的那种人。
心肠不够狠,枪法也说不上好,只是在迷惘中听说“这里可以发财”,便晃晃悠悠地来了。
他们不是西部征伐中的孔武有力者, 而正因为如此,这被贫穷与无力裹挟的生活,才映照着最可能的、最大多数的平凡生活。
无力的人如何闯荡江湖,如何在西部分一杯羹呢?机会来了———小镇的英国统领从欧洲运来一头奶牛,好让自己能喝上正宗的“奶咖啡”。
“饼干”夜晚偷偷去挤奶,掺在自己的面团里炸成甜点。
聪明的金路意识到这是赚钱的大好机会,到处寒湿,到处泥泞,又热又甜的点心在冷酷世界显得魔性十足,骄矜的英国统领也忍不住来买了一个又一个:“我吃到了伦敦的味道”!狡黠的小人物在夹缝里获得了一点舒展,他们把每天的“现金流”藏在树洞,开店的梦想越来越近。
临时搭伙的生活非常缓慢。
镜头渗透了西部最平凡的细节,那时的空气飘荡着森林的味道,有种被巨大深绿吞没的静谧。
那时人们的耳朵也特别好用,远远地,枪托撞击了下肩膀,你就听到了。
到处都是原生态的密电码,时光很慢,人们很灵。
在山里走路,当一只鹧鸪在咽喉里轻轻一叫,整座山的广度和深度似乎就有了;对一个西部世界的故事来说,当两个弱势的人类依偎着卑微地生活,整个西部的广袤、温暖和冷酷,忽然也显形了。
小人物的小日子是脆弱的。
统领邀请“饼干”到他的宅邸露一手,“偷牛奶”的事情暴露了,两个人一路被子弹追着跑。
那点微不足道的牛奶其实不碍统领什么事,但这就是资本扩张期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逻辑———最后在开拓史上留名的,反而会是这种人。
两人跑散 后,金路回到树洞把辛苦挣来的钱带上,不离不弃地寻找“饼干”。
当他们再相逢,两个人连伤带累,在树下互相枕着睡着了…… 影片开头,是现代的俄勒冈州城市,冷冷的河水,冬天的森林。
一位女性带着狗晨跑,瞥见树下隐隐有白骨。
镜头拉开,两具互相枕着的白骨赫然在蓝晶般的天空下,像是睡了,像是累了。
很多人看故事时,沉浸在旧日生活的细节,像个遥远又结实的梦,完全忘了开头伏笔。
此时才意识到———“饼干”和金路保持着当时小憩的姿势,就那样死去了。
是被追杀,还是被路人谋财害命?都可能,也都不重要。
随着故事对“小日子”产生憧憬的人们,理解了田园牧歌到来前忽然粉碎的幻灭。
平凡的人们,没有逃过西部的残酷命运。
很多故事恢弘或激烈,都靠很满的结构撑起来。
而这部影片里,“慢”拉长了时间,“细”却在某种意义上将这部分时间密密地填满。
我们不仅看到历史,也看到了历史里的生活,演员惜不得力气,观众开不了快进,人们完完全全去感受泥泞的湿冷,黑夜的漫长,孤独的、对生活很本分的幻想,绞尽脑汁地对贫穷的抵抗。
怎样偷牛奶、怎样做甜点,既温柔,也提心吊胆,如同人们早时共有的憨淳。
一份平凡的生活,有平凡的质感,也带动平凡人的投入,它不是概念化浪漫化的西部,而是非常扎实的,类似柴米油盐的细微,小心翼翼又天真幻想。
最后倏然一下幻灭,是生活的天然悲伤,也是早期原始资本时代的粗暴。
首届山东省公共文化 机构文创大赛启动 □记者张依盟实习生孙泽宇报道本报济南讯2020年首届山东省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大赛日前启动。
大赛由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出版集团、山东艺术学院共同举办。
大赛作品征集时间为7月15日—9月30日,采取“社会征集”+“文创营专题创作”模式,结合各公共文化机构馆藏资源,围绕但不限于“齐风鲁韵”“红色记忆”“孔孟之乡”“黄河文化”“岱青海蓝”五大主题。
同时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文创营协办单位,公开招募文创营营员、导师。
作品征集期间还将举办精品馆藏展、山东地方传统技艺展、文化创意研讨会、高端论坛、设计师沙龙等系列活动,并通过在各门户网站、电视台、自媒体平台投放宣传片、组织大赛推介会等方式扩大赛事影响力。
大赛将通过山东公共文化云平台()报名和征集。
省图书馆馆长刘显世表示,本次大赛有利于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创研发,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创体系,循序渐进地打造拿得出、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为群众提供文意盎然、多姿多彩的文创产品。
《无敌鹿战队》成功“出海” 据北京日报,近日,由爱奇艺出品,美国维亚康母旗下尼克儿童频道参与创意及内容监制的动画系列片《无敌鹿战队》上线爱奇艺儿童频道,并将于8月登陆尼克儿童频道(Nickelodeon)亚洲市场。
这也是首个在创意阶段就被国际知名电视媒体预购的中国原创IP动画。
《无敌鹿战队》以4至7岁儿童作为受众,讲述了由凯奇、娜娜、多比以及雷米四只小鹿组成“无敌鹿战队”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勇敢冒险、化解危机的故事。
主人公四只小鹿外形俏皮、童趣十足,代表着乐观、聪明、坚强、质朴,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人性最善意的一面,向小朋友传递爱与温暖。
近年来,国内视频平台正在积极布局动画事业,通过拓展全球资源、寻找合作伙伴等途径,构建起动画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格局。
《无敌鹿战队》是尼克儿童频道与中国深度合作且负责国际发行的第一部动画项目,也是爱奇艺接轨国际动画市场、打造自有动画IP成功“出海”的重要尝试。
听张艺谋讲述 中医的“中国故事” 据人民出版社,近日,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全媒体图书”《中医文化“大咖”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书中,著名导演张艺谋讲述了他与中医的“中国故事”。
据介绍,新华社记者历时半年,深入采访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国医大师陈彤云、路志正,中国中医院院长刘清泉,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中医界、文艺界、体育界40余名领军的“大咖”级人物,披露了申雪、赵宏博、丁宁等奥运冠军运用中医理疗的生动实践,和各界“大咖”与中医药的故事。
该书从几十万字的采访笔记和200多个小时的拍摄视频素材中精心选编而来,多侧面、多视角解读中医和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助推中医药现代化,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目前,《中医文化“大咖”谈》已在京东、当当及各地新华书店上架销售。
感受“乡愁” 山东民艺展亮相国博 据国家博物馆,近日,“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本次展览分农事器用、康乐人家、衣裳锦绣、游艺乡风四个单元集中展示1500余件(套)山东民艺藏品,打破工艺类别,还原传统民艺使用方式与文化语境,全面系统反映山东地区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及蕴于其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东抱大海,是孔子的故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
一。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山东人民在利用自然、经营生活的过程中,用勤劳和智慧塑造了兼具黄河文化和滨海文化特点的民间艺术。
功能各异的农具和柳编、美观舒适的居住空间、花样繁多的饮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织绣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节俗用品、趣味盎然的儿童玩具,无不传递着山东人民对富足与美的追求。
(记者张依盟整理)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37-0001邮发代号:23-1社址: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邮编:250014电话查询:(0531)82968989报价全月45.00元零售价:3.00元广告许可证:鲁工商广字第01001号广告部电话:85196701/6708昨日开机5:20印完8:10大众华泰印务公司(大众日报印刷厂)印刷

标签: #微信群聊 #手机 #发长微博 #手机 #电视 #腾讯 #建立一个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