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七星期三马头琴责编:腾格尔美编:董雪君校对:陈日峰排版:董雪君
13
既熟悉又陌生
王安诺
最近亲朋好友纷纷在微信中亮出自己和家人当大白志愿者的照片,有一些人让我有些意外,好像刚刚认识他们,让人刮目相看。
表妹的女婿,身穿白色防护服,防护镜后透出的眼神有一种无言的坚定。
这位表外甥女婿毕业于名校,在外企当高管。
在我的印象中,他应是西装革履,在有着落地大玻璃窗的办公室里办公。
而现在,他一身白色防护服,按门牌顺序为居民登记核酸检测,在现场督促大家保持距离,碰到火爆脾气的还要耐心解释。
“他是老党员了!”表妹说。
老同事给我发来视频,身穿白色防护服、坐在装满消毒器械的车上的是她的儿子洋洋。
穿着防护服的洋洋让我有点陌生,以前看照片,都是戴墨镜、头盔,西装背心加领带,骑在各式各样的摩托车上的他……老婆有微词,老妈担心又发愁,这孩子什么时候能长大?现在,他展示出了责任感。
朋友阿英,我叫她嗲妹妹的,细苗苗的身材,一张脸打理得像画笔精心勾勒过一样精致,再加一口嗲溜溜的上海话……印象中,这就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经营小日 子的典型的上海女人。
那天她发微信说去当志愿者了,然后有点不好意思地补充说,自己不是居委会正式的志愿者,而是志愿者的助手,负责挨家挨户发放检测盒…… 还有一位当志愿者的朋友也发来照片,她父母所在社区将老人照顾得很好,所以她也要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
一张张照片上,那些身穿白色防护服头戴防护面罩的都是我认识的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白,他们,熟悉又陌生……我为他们点赞! 果实 徐徐 乡间,最常见的鸟,当数麻雀。
麻雀不冬眠,冬天也不南迁。
一年到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飞个不停。
在吾乡,麻雀无处不在,落在门前找食,飞进屋内觅米粒,站在枝头啄果实。
听到响动立即飞走,看到无人又快速回来。
麻雀毫不起眼,也非珍稀鸟类,故极少受到乡人的赞美和爱护,孩子们可以随意去掏它们的窝,拿走它们下的蛋。
但它们依然活得津津有味,说它们聒噪也好,讨嫌也罢,总之,每天一开门,它们就会出现在乡人的眼前,春夏秋冬,皆是如此。
麻雀,飞、跳、叫,把乡村渲染得热热闹闹。
试想,如果一个村庄没了麻雀,那么该是何等冷清啊!乡村可以没有百灵、画眉,但真的不能没有麻雀。
鸟瞰雄安新区悦容公园春色 4月25日拍摄的雄安新区悦容公园春色(无人机照片)。
雄安新区悦容公园是新区重要的生态和休闲空间,春天里的悦容公园满眼绿色,让人心旷神怡。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网络新词语 爱的教育 赵芮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日记体长篇小说,现在“爱的教育”则被网友用来指代父母对孩子的打骂,以显得文明一点。
很多家长表示,由于孩子过于叛逆,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自己不得不对孩子狠一点,还有家长认为,打骂孩子没什么的,这也是一种爱孩子的表现方式,因此被大家戏称为“爱的教育”。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一直是让很多家长困惑的难题。
其实,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父母不应采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他们,这种方式不但效果不佳,而且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可以采取更温和的方法,试着和孩子温柔地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一帆风顺 邓荣河 少时,我经常看到铁匠到村里加工铁器,有一个镜头令我难忘:铁器在炭火里烧红后,铁匠便用铁钳子夹出来锻打。
待到成型后,立即放入冷水中。
这道工序叫“淬火”,经过冷处理的农具,可以提升刚性、硬度、耐磨性等。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也离不开“冷处理”。
妻子做饭菜的时候,我只要有闲暇,就会帮妻子搭把手。
我发现妻子在炒菜时,会把一些菜在开水中焯一下,然后迅速捞入冷水中。
我问妻子为何这样操作,她说把热水焯过的蔬菜放入冷水中,能够保持蔬菜本身的鲜绿,还能够减少营养的流失。
老孙是我们单位的老大哥,热心肠,家庭和睦。
问起他的夫妻相处之道,他说自己从不和妻子正面冲突,“如果人家正在气头上,咱再和人家计较,那不是火上浇油吗?我的方式是冷处理,再大的火气,经过放冷,也会理性起来,这时再沟通,矛盾会烟消云散。
”仔细一想,很真是这个理儿。
工作上进行技术革新,遇到瓶颈无法突破,暂时放一放,留点时间给思考,更有助于找到最佳的突破口。
事业上一帆风顺时,亦要保持头脑冷静,防止“乐极生悲”。
感触与感悟 连恒 想要看清楚一个人,一定要离他远一点。
走得太近,缺点和优点都会放大。
视野毕竟有限,视角也会受限,看不全整体的方正与朴直,理不清细节的脉络与走向,如此一来,判断便会出现偏差,决定便会碍于主观。
惟有拉开适当的距离,才能从容客观地看待一个人,避免交互碰撞产生的离心力,脱离一叶障目陶染的是非心。
平静下来,目光自然澄澈明净,评判必然辨证完善。
远处看人,一举一动都尽入眼底,一言一行都一览无余,不必刻意观察剖析,内心自然生成一张德行与品质的鉴定书。
等到走近之后,便有了如何相处与自处的心得与考量。
所谓远处看人,既是看清别人,也是摆正自己。
想要了解世界,定要有段自处自洽的时光。
因为个体再小,也是距离的一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与个体之外的世界相对而立。
离得近了,会迷失自己,离得远了,个体的存在会缺失意义。
所以,远一点即可。
恰好能看到,恰好能听清,恰好有一道目光可以探入移出,恰好有一颗心可以感触感悟。
表妹的女婿,身穿白色防护服,防护镜后透出的眼神有一种无言的坚定。
这位表外甥女婿毕业于名校,在外企当高管。
在我的印象中,他应是西装革履,在有着落地大玻璃窗的办公室里办公。
而现在,他一身白色防护服,按门牌顺序为居民登记核酸检测,在现场督促大家保持距离,碰到火爆脾气的还要耐心解释。
“他是老党员了!”表妹说。
老同事给我发来视频,身穿白色防护服、坐在装满消毒器械的车上的是她的儿子洋洋。
穿着防护服的洋洋让我有点陌生,以前看照片,都是戴墨镜、头盔,西装背心加领带,骑在各式各样的摩托车上的他……老婆有微词,老妈担心又发愁,这孩子什么时候能长大?现在,他展示出了责任感。
朋友阿英,我叫她嗲妹妹的,细苗苗的身材,一张脸打理得像画笔精心勾勒过一样精致,再加一口嗲溜溜的上海话……印象中,这就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经营小日 子的典型的上海女人。
那天她发微信说去当志愿者了,然后有点不好意思地补充说,自己不是居委会正式的志愿者,而是志愿者的助手,负责挨家挨户发放检测盒…… 还有一位当志愿者的朋友也发来照片,她父母所在社区将老人照顾得很好,所以她也要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
一张张照片上,那些身穿白色防护服头戴防护面罩的都是我认识的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白,他们,熟悉又陌生……我为他们点赞! 果实 徐徐 乡间,最常见的鸟,当数麻雀。
麻雀不冬眠,冬天也不南迁。
一年到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飞个不停。
在吾乡,麻雀无处不在,落在门前找食,飞进屋内觅米粒,站在枝头啄果实。
听到响动立即飞走,看到无人又快速回来。
麻雀毫不起眼,也非珍稀鸟类,故极少受到乡人的赞美和爱护,孩子们可以随意去掏它们的窝,拿走它们下的蛋。
但它们依然活得津津有味,说它们聒噪也好,讨嫌也罢,总之,每天一开门,它们就会出现在乡人的眼前,春夏秋冬,皆是如此。
麻雀,飞、跳、叫,把乡村渲染得热热闹闹。
试想,如果一个村庄没了麻雀,那么该是何等冷清啊!乡村可以没有百灵、画眉,但真的不能没有麻雀。
鸟瞰雄安新区悦容公园春色 4月25日拍摄的雄安新区悦容公园春色(无人机照片)。
雄安新区悦容公园是新区重要的生态和休闲空间,春天里的悦容公园满眼绿色,让人心旷神怡。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网络新词语 爱的教育 赵芮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日记体长篇小说,现在“爱的教育”则被网友用来指代父母对孩子的打骂,以显得文明一点。
很多家长表示,由于孩子过于叛逆,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自己不得不对孩子狠一点,还有家长认为,打骂孩子没什么的,这也是一种爱孩子的表现方式,因此被大家戏称为“爱的教育”。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一直是让很多家长困惑的难题。
其实,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父母不应采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他们,这种方式不但效果不佳,而且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可以采取更温和的方法,试着和孩子温柔地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一帆风顺 邓荣河 少时,我经常看到铁匠到村里加工铁器,有一个镜头令我难忘:铁器在炭火里烧红后,铁匠便用铁钳子夹出来锻打。
待到成型后,立即放入冷水中。
这道工序叫“淬火”,经过冷处理的农具,可以提升刚性、硬度、耐磨性等。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也离不开“冷处理”。
妻子做饭菜的时候,我只要有闲暇,就会帮妻子搭把手。
我发现妻子在炒菜时,会把一些菜在开水中焯一下,然后迅速捞入冷水中。
我问妻子为何这样操作,她说把热水焯过的蔬菜放入冷水中,能够保持蔬菜本身的鲜绿,还能够减少营养的流失。
老孙是我们单位的老大哥,热心肠,家庭和睦。
问起他的夫妻相处之道,他说自己从不和妻子正面冲突,“如果人家正在气头上,咱再和人家计较,那不是火上浇油吗?我的方式是冷处理,再大的火气,经过放冷,也会理性起来,这时再沟通,矛盾会烟消云散。
”仔细一想,很真是这个理儿。
工作上进行技术革新,遇到瓶颈无法突破,暂时放一放,留点时间给思考,更有助于找到最佳的突破口。
事业上一帆风顺时,亦要保持头脑冷静,防止“乐极生悲”。
感触与感悟 连恒 想要看清楚一个人,一定要离他远一点。
走得太近,缺点和优点都会放大。
视野毕竟有限,视角也会受限,看不全整体的方正与朴直,理不清细节的脉络与走向,如此一来,判断便会出现偏差,决定便会碍于主观。
惟有拉开适当的距离,才能从容客观地看待一个人,避免交互碰撞产生的离心力,脱离一叶障目陶染的是非心。
平静下来,目光自然澄澈明净,评判必然辨证完善。
远处看人,一举一动都尽入眼底,一言一行都一览无余,不必刻意观察剖析,内心自然生成一张德行与品质的鉴定书。
等到走近之后,便有了如何相处与自处的心得与考量。
所谓远处看人,既是看清别人,也是摆正自己。
想要了解世界,定要有段自处自洽的时光。
因为个体再小,也是距离的一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与个体之外的世界相对而立。
离得近了,会迷失自己,离得远了,个体的存在会缺失意义。
所以,远一点即可。
恰好能看到,恰好能听清,恰好有一道目光可以探入移出,恰好有一颗心可以感触感悟。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