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XXX—XXXX,T/CECS

拆装 4
XXX—XXXX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标准 Assessmentstandardforgreencitytunnel (征求意见稿) 2021年06月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标准 Assessmentstandardforgreencitytunnel (征求意见稿) 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行日期:202×年××月××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2X北京 前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9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9]12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色施工、运营高效、提高与创新。
请注意本规程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有关资料和建议寄送至解释单位((地址:上海市闵行区申旺路519号,邮政编码:201108),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目次 1总则

......................................................................................................................

12术语

......................................................................................................................

33基本规定

..............................................................................................................

4 3.1总体要求....................................................................................................4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54安全耐久

..............................................................................................................

84.1控制项........................................................................................................8
4.2

评分项......................................................................................................

11 I安全

..................................................................................................

11II耐久.................................................................................................16
5资源节约

............................................................................................................

205.1控制项......................................................................................................20
5.2评分项......................................................................................................23
I节地与土地利用..............................................................................23II节能与能源利用.............................................................................25III节材与材料利用............................................................................296环境舒适

............................................................................................................

336.1控制项......................................................................................................33
6.2评分项......................................................................................................36
I光环境

..............................................................................................

36II声环境

.............................................................................................

41III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42IV行车舒适.......................................................................................467绿色施工

............................................................................................................

517.1控制项......................................................................................................51
7.2评分项......................................................................................................52
I施工节约..........................................................................................52 II施工环保..........................................................................................58
8运营高效

............................................................................................................

62 8.1控制项......................................................................................................62
8.2评分项......................................................................................................63 I
智慧管养..........................................................................................63II绿色运营.........................................................................................679提高与创新

........................................................................................................

729.1一般规定..................................................................................................72
9.2加分项......................................................................................................72
本标准用词说明

.........................................................................................................

77引用标准名录

.............................................................................................................

78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

...............................................................................................

12Terms

....................................................................................................................

33BasicRequirements

..............................................................................................

4 3.1GeneralRequirements................................................................................4
3.2AssessmentandRating..............................................................................54SafetyandDurability

...........................................................................................

84.1PrerequisiteItems.......................................................................................8
4.2ScoringItems

...........................................................................................

11 ISafety

.................................................................................................

11IIDurability.........................................................................................16
5ResourcesSaving

...............................................................................................

205.1PrerequisiteItems.....................................................................................20
5.2ScoringItems...........................................................................................23
ILandSavingandLandUtilization.....................................................23IIEnergySavingandEnergyResourcesUtilization...........................25IIIMaterialSavingandGreenMaterials.............................................296EnvironmentLivability......................................................................................336.1PrerequisiteItems.....................................................................................33
6.2ScoringItems...........................................................................................36
ILight...................................................................................................36
IISound................................................................................................41
IIIThermalComfort............................................................................42IVDrivingComfort.............................................................................467GreenConstruction

............................................................................................

517.1PrerequisiteItems.....................................................................................51
7.2ScoringItems...........................................................................................52
IConstructionSaving..........................................................................52 IIEnvironmentalProtectionConstruction...........................................588OperatingEfficiency..........................................................................................62 8.1PrerequisiteItems.....................................................................................62
8.2ScoringItems...........................................................................................63 I
IntelligentOperation..........................................................................63IIGreenOperating...............................................................................679PromotionandInnovation..................................................................................729.1GeneralRequirements..............................................................................72
9.2BonusItems.............................................................................................72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77ListofQuotedStandard

...............................................................................................

78 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绿色交通的要求,引导和规范绿色城市隧道的建设和评价,制定本标准。
【条文说明】 绿色发展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之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为推进交通领域绿色生态发展,国家交通运输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印发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印发推进智慧交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全面推进实施绿色交通发展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绿色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交通运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发展基本国策,城市隧道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城市隧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与运营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2016年1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16年)》,提出了多项绿色隧道技术标准,旨在健全绿色公路与绿色隧道行业标准体系化建设。
重视绿色城市隧道发展顶层设计,推广绿色城市隧道节能设计与技术研发,建立绿色城市隧道施工标准化,能够有效提升城市隧道工程绿色发展水平。
充分考虑绿色城市隧道规模化和绿色化发展需求,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隧道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城市隧道建设的节能减排效果,保障绿色城市隧道建设有章可循和有据可依,为全国城市隧道的绿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填补我国绿色城市隧道建设评价体系的行业空白。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及大修城市隧道的绿色评价,高速公路隧道和其他等级公路隧道可参照执行。
【条文说明】 本条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即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新建、改建及大修城市隧
1 道绿色性能的评价,高速公路隧道和其他等级公路隧道的绿色性能评价可参照执行。
1.0.3绿色城市隧道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道路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隧道的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色施工、运营高效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条文说明】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地制宜是绿色城市隧道及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原则,因此对绿色城市隧道及其附属设施的评价,应综合考量隧道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
从隧道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行使用及最终的拆除,应对隧道的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色施工、运营高效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城市隧道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是开展绿色城市隧道评价的前提条件。
本标准重点是对城市隧道的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色施工及高效运营五大方面的绿色性能评价,并未涵盖通常城市隧道所应具备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如安全、消防等要求,故参与评价的城市隧道应首先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术语 2.0.1绿色城市隧道greencitytunnel绿色城市隧道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 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便捷的出行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隧道。
2.0.2隧道设备用房roomfortunnelequipment 指位于地下,直接服务于隧道主体行车空间的通风空调机房、强弱电机房、给排水机房等,是城市隧道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不含地面附属建筑及设备用房。
2.0.3可循环利用材料recycledmaterials 来源于项目范围内或外部,在原行业或原来状态下无法再利用,经过再加工或再利用可以在道路工程中使用的材料。
2.0.4安全保护能力safetyprotectioncapability 能够抵御威胁、发现安全事件以及在遭到损害后能够恢复先前状态等的程度。
2.0.5全生命运维管理operationandmaintenancemanagementforlifecycle 综合考虑规划咨询、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以数据的采集和评价为核心,注重设施运营风险、设施健康状况、运营服务性能,实现全生命周期内综合效益最优的基础设施管理模式。

3 3基本规定 3.1总体要求3.1.1绿色城市隧道评价应以隧道及其设备用房为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隧道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条文说明】 城市隧道的规划建设应符合法定详细规划,并应满足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控制要求,深化、细化技术措施。
隧道及其设备用房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绿色城市隧道评价,临时隧道及建筑不得参评。
隧道及其设备用房应为完整的建筑,不得从中剔除部分区域。
3.1.2绿色城市隧道评价应在隧道工程竣工后进行。
在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条文说明】 本条明确了绿色城市隧道的评价阶段。
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发展基本国策,城市隧道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本标准将绿色城市隧道的性能评价放在建设工程竣工后,更加有效的约束绿色隧道技术指标的落地实施,保证绿色城市隧道性能的实现。
本条提出“在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主要预评价能够更早地掌握隧道工程可能实现的绿色性能,可以及时优化或调整工程方案和技术措施,为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做准备。
3.1.3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隧道进行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在评价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
【条文说明】本条对申请评价方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
申请评价方依据有关管理制度文件确定,应对城市隧道全寿命期内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优化绿色隧道技术、设备和材料选用,综合评价隧道规模、隧道技术与工程投资之间的总体平衡,并按本标准的要求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
4 文件,涉及计算和测试的结果,应明确计算方法和测试方法。
申请评价方应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3.2评价与等级划分3.2.1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色施工、运营高效5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应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应统一设置加分项。
【条文说明】 本标准的指标体系构建以“安全”和“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员理解和接受使用的难易程度,构建了包括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适、绿色施工、运营高效5类指标的绿色城市隧道评价体系。
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同时为了鼓励绿色城市隧道采用提高、创新的隧道技术和产品建造更好性能的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提高与创新”加分项。
3.2.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应为分值。
【条文说明】 标准的控制项是参评项目所必须满足的要求,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价应依据参评项目是否满足评价条文的要求确定得分分值。
3.2.3绿色城市隧道评价指标分值应符合表3.2.3的规定。
评价指标 预评价分值 评价分值 控制项基础分值QJ 400 400 表3.2.3绿色城市隧道评价分值 安全耐久Q1 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 资源环境绿色 节约舒适施工 Q2 Q3 Q4 运营高效Q5 100 150150
0 50 创新加分项满分值 QA 分值总计 100 950 100 150150100100 1001100 【条文说明】控制性基础分值的获得条件是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
对于不同类型 的城市隧道,5类指标同等重要,因此未按照不同城市隧道类型划分各评价指标评分项的总分值。
本标准中“资源节约”指标包含了节地、节能、节材的相关内容,“环境舒
5 适”指标包含了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行车舒适的相关内容,因此该两项指标的总分值高于其他指标。
“提高与创新”为加分项,鼓励绿色城市隧道性能提升和技术创新。
“绿色施工”指标是针对隧道项目施工期的技术要求,“运营高效”指标中“绿色运营”小节为隧道项目投入运行后的技术要求,因此,预评价时“绿色施工”和“运营高效”指标的满分值相比绿色城市隧道的评价有所降低。
3.2.4绿色城市隧道评价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Q=(QJ+Q1+Q2+Q3+Q4+Q5+QA)/10 (3.2.4) 式中: Q——总得分; QJ——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400分; Q1~Q5——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5类指标(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环境舒 适、绿色施工、运营高效)评分项得分; QA——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
【条文说明】 本条对绿色城市隧道评价的总得分计算方法作出了规定,参评隧道的总得 分由控制项基础分值、评分项得分和提高与创新项得分三部分组成,总得分满 分为
110分。
控制性基础分值的获得条件是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提 高与创新项得分应按本标准第9章的相关要求确定。
3.2.5绿色城市隧道划分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
【条文说明】 本条明确了绿色城市隧道评价的4个等级。
3.2.6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城市隧道等级应为基本级。
【条文说明】 控制项是绿色城市隧道的必要条件,当隧道项目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 求时,绿色城市隧道的等级即达到基本级。
3.2.7
绿色城市隧道的星级等级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各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分值的25%;2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时,绿色城市隧道等级分别为一星
6 级、二星级、三星级。
【条文说明】 当对绿色城市隧道进行星级评价时,首先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全部控制项要求,同时规定了每类评价指标的最低得分要求,以实现绿色城市隧道的性能均衡。
按本标准第3.2.4条的规定计算得到绿色城市隧道总得分,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且满足本条第1款的要求时,绿色城市隧道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7 4安全耐久 4.1控制项4.1.1隧道选址应避开滑坡,泥石流,活动断层,矿产采空区等地质危险地段;隧道水域段选址应避开深槽及河势变化较大的地段;隧道场地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应无电磁辐射、污染土壤的危害。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第4.1.1条,对绿色隧道的场地安全提出要求。
隧道工程对地质条件敏感,国家现行标准中均明确提出应避开不良地质发育段落,这对节省工程投资,降低施工难度,确保运营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当隧道工程受规划,现状条件等因素控制,无法完全避开不良地质条件时,必须降低不良地质的影响,主要是考虑是否有切实可靠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保障措施,如对污染土壤采取预治理措施,对河势变化较大地段采取稳定河势的措施。
隧道运营是长期过程,如不良地质继续发展,将持续对运营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当隧道穿越不良地质区域时,需从设计、施工、运营等多个角度充分考虑不良地质造成的安全隐患。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地形图、地质勘察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土壤污染调查等论证报告及设计文件,并现场核查;运营评价查阅施工记录、竣工图纸、隧道管理规定、周边地质条件变化情况等。
4.1.2隧道应具有针对火灾、交通事故、水淹、地震、台风等灾害的预防措施。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统计,城市地下道路灾害主要类型包括:火灾、水淹、地震及人为破坏爆炸等。
其中地下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并往往引发火灾,是主要的灾害防范类型。
参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8.3.1条,城市地下道路应设置预防火灾、交通事故、水淹、地震、台风等灾害事故的设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项目区位图、场地地形图、勘察报告、环评报告、相关检测或论证报告,并现场核查;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资料。

8 4.1.3隧道结构、外装饰构件及配件的结构设计应满足承载力和使用要求,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规范和相应产品的有关规定。
隧道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结构的承载力和使用功能要求主要涉及安全与耐久,是满足隧道长期安全使用要求的首要条件。
结构设计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的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等。
同时,针对运营期隧道可能出现的结构开裂、渗漏等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问题,应定期对结构进行检查、维护与管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计算书等),相关检测报告,并现场核查;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资料、运营管理制度及定期查验记录与维修记录,并现场核查。
4.1.4隧道线型指标、横断面设计、交通设施和路面结构应满足行车安全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要求。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根据《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3.2节设计原则,从线型指标、交通设施、路面结构等方面提出满足行车安全的要求。
城市隧道应满足相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相关指标不应低于规范中的极限值要求,需经技术经济性比较方可采用的技术要求,应有相关论证结论或研究成果。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设计文件,核查技术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和检测报告,核查技术指标和实施质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1.5隧道人行和车行横通道、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援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9 参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8.3.5条、第8.3.6条,
一、二、三类通行机动车的双孔地下道路应设置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非水底地下道路应设置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位于水底的地下道路宜设置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
城市地下道路人员安全疏散设施包括:横向人行通道(或直接安全口)、人行疏散通道(安全通道)、逃生滑梯、上下层楼梯、至地面楼梯及避难室等。
地下道路的疏散救援设计不仅要考虑安全疏散还要考虑救援,人员疏散通道作为救援的主要途径时,该通道应该考虑救援的相关要求。
双孔隧道仅设置人行疏散通道,而不设置横通道时,应结合当地消防救援能力设计救援方案,并经消防部门确认。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并核查现场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1.6隧道内消防灭火系统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并设置有完善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
专用疏散通道与车道孔连通口处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城市地下道路内部的安全防灾等应急情况下的标志设置,相比地上道路,是城市地下道路所特有的。
根据《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8.3.11条的有关规定,疏散指示标志应采用光电式,增强识别性;对于行人横洞、车行横洞等逃生出口处,除布设指示标志外,还可在逃生出口处设置LED灯等来增强逃生出口的可识别性,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清晰发现。
疏散指示标志应除指示逃生方向外,还应标识与逃生出口的距离,或采用智能性疏散标志根据火灾点的位置指示疏散方向。
鉴于近几年部分在建或已建成隧道尚未采用主动发光式指示标志,本次标准编制暂不将主动发光式安全疏散指示标志作为控制项要求,但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能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
专用疏散通道与车道孔连通口处设置的防火分隔措施可采用防火卷帘形式,应能防止火灾和烟气影响人员安全疏散。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并现场核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1.7隧道防排水系统质量应满足安全和运营需求,应优先选用适应隧道环境特点的设备和材料,并充分考虑暴雨、洪涝、消防废水等特殊工况的防排水需求。
【条文说明】 隧道工程防排水系统的质量关系到结构安全和耐久,故对绿色隧道的防排水质量提出要求。
目前隧道结构所采用的防水材料种类较多,国内现行规范也较多,因此在隧道设计及施 10 工中应针对隧道所处环境类别进行选用。
隧道排水系统应充分考虑暴雨、洪涝、消防废水等特殊工况下的排水需求,同时考虑雨废水的腐蚀性,选用经济性好、综合性能更优的设备,确保隧道运营安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
4.2评分项 I安全4.2.1隧道总体布置、安全运营管理用房、应急预案等满足运营安全,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隧道总体布置、疏散通道、紧急停车带等设置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得4分; 2长及特长距离隧道设置有紧急救援站或运营管理中心,中等及短距离隧道附近有具备应急救援能力的消防站或救援站,并要求常年值守,得2分; 3开展防灾专项设计,针对隧道特点提升隧道防灾及疏散救援能力,得2分; 4具有防洪防涝设计措施及应急预案,得2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隧道可通过设置横向人行通道(或直接安全口)、人行疏散通道(安全通道)、车行横通道、紧急停车带、逃生滑梯、上下层楼梯、竖井、至地面楼梯及避难室等实现灾害工况下的人员逃生和车辆疏散。
但部分特殊情况如盾构隧道直径较大,地质情况复杂、地表建构筑物密集等条件下设置横通道或竖井往往需大幅增加工程费用和施工风险。
上述情况下则可考虑通过在盾构底部设置人行疏散通道、加密楼梯间数量、设置重点排烟等措施优先保证人员疏散安全,但上述措施并无明确规范要求,本款规定必须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的隧道才能得分。
第2款,隧道分类参照《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3.1.3条,根据封闭段长度可分为短距离、中等距离、长距离及特长距离四类隧道。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第13.3.10条:“对长度大于1000m隧道,应设置管理用房。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8.2.16~8.2.17条对不同距离的地下道路是否设置管理中心等做出了规定,同时第8.3.4条规定:“城市地下道路救援疏散设施设计应根据环 11 境、排烟方式、管养模式等因素,设置疏散救援设施及应急救援站,应急救援站可就近设置,对于长距离地下道路不宜少于一处”。
长大隧道发生事故相对较大,人员及车辆进出不便,因此应设置具备应急救援能力的紧急救援站或管理中心,为便于处置突发状况,紧急救援站和管理中心均应设置于便于进出隧道的位置,并应常年配备值守人员。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并现场核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2.2线型条件、出入口设置等保障行车安全,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线型指标和平纵组合合理,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极限值要求,得1分;满足国家现行标准一般值要求,得3分; 2出入口位置、间距及形式,能保障主线行车稳定、分合流处行车安全的要求,符合近远期交通出行的需求,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极限值要求,得2分;满足国家现行标准一般值要求,得4分; 3停车视距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得3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2、3款,参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及《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
城市道路隧道受建设环境条件影响,经常遇到线型指标及组合条件、出入口设置条件较差的情况,此时更应对线型和出入口设置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慎重选择技术指标。
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一般值,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最大值,特殊情况下还设置有极限值,但极限值的技术指标对行车安全和舒适性有影响,因此国家现行标准多要求在采用极限值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尤其是是出入口位置、间距及形式选择对车流交织长度,高峰期车辆通行效率等起决定性作用。
城市隧道地下互通及出入口处是常年拥堵的关键点,应从线路设计阶段就综合考虑资源集约、运营高效、安全等各方面因素。
鉴于上述原因,本规范在满足或高于国家现行标准一般值要求时予以加分,以鼓励在线路设计中提升隧道整体的通行效率,改善驾驶体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并现场核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2.3采用交通安全设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12 计:1交通标志满足国家现行标准一般值要求,得3分;2交通标线、交通控制及诱导设施满足国家现行标准一般值要求,得3分;3采用主动发光式标志及标牌,得2分;4交通防护设施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得2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交通安全设施的科学合理设置,对保证行车安全意义重大,本条结合《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对交通安全设施的要求进行设置。
城市隧道建设条件往往受限,为控制成本一般需充分利用隧道断面压缩交通标志,标线及诱导设施等尺寸、文字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辨识难度。
但是城市隧道一般为相对封闭道路,外界干扰信息少,辨识条件较好,因此在国家现行标准中对于类似受限的条件下标志标线要求进行了放宽。
如《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中规定:允许隧道内文字高度压缩,但也不得小于一般值的0.8倍。
如隧道有条件采用一般值将更有助于提升隧道运营和驾驶安全,因此本条对能满足一般值要求的隧道予以加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并现场核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2.4隧道结构承载力强和稳定性好,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隧道结构接头部位、结构突变部位、地质条件突变部位等有适应不均匀变形的措施或设置变形缝,提升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得2分; 2隧道设置于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层中或地基上,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采取加固或换填等措施,确保隧道结构稳定,得3分; 3隧道建设考虑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影响较大时,采取建筑保护措施,得2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为提升结构适应地层变化引起的结构受力改变,不均匀变形等,同时改善结构抗震性能,提出需设置变形的要求。
第2款,隧道穿越软弱地层,断层破碎带等区域时,地基承载力不足将引起结构变形, 13 产生额外的内力,不利于结构安全,因此需提前采取措施确保隧道安全。
第3款,隧道建设对周边邻近建构筑物有影响时,应该提前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施 工安全和建构筑物安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
4.2.5采取结构病害防治措施,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隧道衬砌背后空洞回填密实,得2分;2设计中要求对混凝土结构掉块、缺角、裂缝等结构缺陷进行修补,并对上述缺陷处采取防水堵漏措施,得2分;3隧道主体选用高于二级的防水标准,并采用相匹配的防水措施,得2分;4隧道面临冻害、氯盐侵蚀、化学腐蚀等不利环境影响时,有相应结构保护措施,得2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评价。
第1款、第2款,参考隧道常见病害类型,为减少运营期隧道内后期病害发展,降低运营管理成本,鼓励从源头上减少病害隐患。
对于已发生的病害或缺陷,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降低病害或缺陷对隧道长期运营的不利影响。
第3款,地下水是对隧道结构安全最大的威胁之
一,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结构有加速腐蚀和劣化的趋势,因此控制地下水是病害处置的关键。
控制地下水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防水,提高结构本身的防水等级,设置完善适用的防水体系可以有效控制隧道内地下水的来源;二是排水,设置合理的排水路径、排水系统,及时将渗漏水排出隧道,避免漫流积水对隧道结构的进一步破坏。
本款主要强调防水的重要性,大多数城市隧道防水等级一般取二级,因此在将隧道防水设计标准及措施取为高于二级时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水措施时,得分为2分。
第4款,参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19)对于常见的几种特殊环境类别,应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对于不存在上述问题的隧道,可认为已从选址和总体布置上考虑了对隧道的保护,因此本款得分为2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和施工过程管理资料等资料。
4.2.6城市隧道洞口和洞内做好排水措施,总评价分值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 14 别评分并累计:1隧道洞口设置有反坡排水驼峰,排水驼峰根据道路等级、排水重现期、 周边地形环境等综合计算确定,且不小于0.3m,得3分;2隧道洞口、明洞及衔接高架处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洞口外设置反向排 水边沟或采取截流措施,防止洞外水流入隧道内,洞口截水沟不小于2道,得2分。
3按地下水和运营清洗污水、消防污水分离排放的原则设置纵向排水系统,能保证排水畅通,避免洞内积水,得3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参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第5.2.5条对于隧道接地处纵坡的设置要求,并对驼峰高度最小值进行了提出了要求。
第2款,隧道洞口、明洞及衔接高架处应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洞口边坡、仰坡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地表水的下渗和冲刷。
为防止洞外水流入隧道内,可通过在洞口外设置反向排水边沟或采取截流措施,截水沟不宜小于2道。
第3款,一般隧道内运营期间会产生渗漏水,冲洗水和消防废水等多种废水。
其中渗漏水一般流量小,但长期存在,一般从结构表面的施工缝、变形缝、贯通裂缝渗出。
而冲洗水和消防废水流量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主要在行车空间内发生。
当排水通道设计不畅或没有合理引排措施时,会造成水在结构表面漫流,对结构耐久性,美观性和行车安全行车造成影响,因此隧道内需要考虑对上述废水分别进行引流和排放,以减少水在结构内流动影响的范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等。
4.2.7采用主动及被动防火设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隧道主体结构耐火等级为一级,采用防火内衬和耐火装饰材料,并采取掺加混凝土添加剂、纤维材料等措施提升结构本体耐火性能,得4分; 2隧道工作井和区间重要电气设备房间设置对设备安全影响小的自动灭火装置,发生灾害后能即时与消防部门联动,得3分; 15 3长及特长距离隧道内设置有专门的通风排烟系统,采用重点排烟;其他隧道内有防烟的疏散路径或通道,保证隧道内人员的疏散安全,并为灭火救援提供通风方面的安全保证,得3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参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8.3.3条:城市隧道及其附属用房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隧道运营面临火灾、水灾、爆炸、恐怖袭击等风险,需制定相应防灾救援措施,其中火灾发生概率最大,其风险主要为火灾时的高温和烟气,高温的风险主要在于降低了结构承载能力,且长时间承受高温荷载会造成永久损伤,因此考虑提升结构耐火措施不仅可以增加救援时间,同时也可避免结构承载能力大幅削弱提升隧道运营安全;第2款,隧道消防系统是为了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对火灾规模和发展进行有效控制,隧道内的工作井和设备用房通常不设长期驻守人员,采用自动灭火装置可在火灾初期进行有效控制,为救援争取时间,并及时通知救援站和消防部门,提高灾害反应速度。
第3款,隧道防灾通风的目的是保证隧道内人员的疏散并为灭火救援提供通风方面的安全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提供逃生人员需要的新鲜空气。
由于火灾发生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隧道内滞留人员缺氧,威胁其生命安全。
②阻止火灾产生的烟雾四处蔓延。
在外界风力较弱的情况下,火灾产生的有毒烟雾四处蔓延,影响隧道内滞留人员的判断和行动能力,导致判断能力差、行动迟缓,严重影响人员逃生,并威胁其生命安全。
而对于长及特长距离隧道,人员疏散时间长,采用重点排烟可以为疏散救援争取更多时间,因此予以加分。
对于其他隧道,推荐设置防烟的疏散救援通道,以实现人烟分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说明书),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资料、隧道内消防设计及验收资料。
II耐久4.2.8提高隧道结构材料的耐久性,评价总分值为1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主体结构按100年进行耐久性设计,得5分;2采用了提高隧道结构耐久性的措施,得5分;3采用耐久性好的防水和密封材料,得4分; 16 4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路面结构,得3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主要是耐久性设计。
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保证构件质量的预防性处理措施、减小侵蚀作用的局部环境改善措施、延缓构件出现损伤的表面防护措施和延缓材料性能劣化速度的保护措施。
第2款,指满足设计要求下,结合隧道工程的特点(施工工法、结构型式等)和具体应用环境(如严寒地区、盐碱地等),对抗渗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碳化性能及早期抗裂性能等耐久性指标进行专题研究,从结构设计、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施工质量控制、易维护等多方面提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对策和措施,并在设计和施工中落实。
第3款,主要是防水和密封材料,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防水与密封材料》GB/T35609对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胶的耐久性能、热空气老化、耐水性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供参考。
第4款,路面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使路面在荷载、气候因素的长期综合多次作用下耐疲劳、耐老化和没有不容许的塑性变形积累,并且耐磨、不透水,其表面还应具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
提高路面的耐久性要从路面的结构设计、材料设计、混合料施工等方面考虑。
行业标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对路面结构的设计指标和参数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供参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和竣工图资料,重点审核材料耐久性设计要求,查阅材料决算清单、相关产品说明及检测报告,重点审核钢筋保护层厚度,高耐久性混凝土、耐久性路面等结构材料的使用情况。
运营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和竣工图资料,以及运营管理制度及定期查验记录与维修记录等。
4.2.9采取提升建筑部品部件耐久性的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使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好的管材、管线、管件,得5分;2活动配件选用长寿命产品,并考虑部品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用寿命的部品组合时,采用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的构造,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17 活动配件指建筑的各种五金配件、管道阀门、开关龙头等,考虑选用长寿命的优质产品, 且构造上易于更换。
同时还应考虑为维护、更换操作提供方便条件。
部分常见的耐腐蚀、抗 老化、耐久性能好的部品部件见表
4.2.9。
表4.2.9部分常见的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部品部件及要求 常见类型管材、管线、管件 活动配件 要求室内给水系统采用铜管或不锈钢管电气系统采用低烟低毒阻燃型线缆、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耐火电缆等,且 导体材料采用铜芯门窗反复启闭性能达到相应产品标准要求的2倍给水系统栓口和喷头等寿命达到相应产品标准要求的1.2倍 阀门寿命达到相应产品标准要求的1.5倍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产品设计要求,查阅相关竣工图、产 品说明书或检测报告;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产品说明书或检测报告,阅运营管理制度 及定期查验记录与维修记录等。
4.2.10
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可重复利用的装饰装修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耐久性好的外饰面材料,得3分;2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内饰面材料,得4分;3检修或设备运输需临时拆卸的建筑和装饰构件选用可重复利用的长寿命产品,构造便于拆卸、重新安装、替换更新,得3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为了保持隧道及附属的视觉效果和环境,装饰装修材料在一定使用年限后会进行更新替 换。
如果使用易沾污、难维护及耐久性差的装饰装修材料或做法,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 筑物的维护成本,且施工也会带来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粉尘及噪声等问题。
对采用耐久性 好的装饰装修材料评价内容详见表
4.2.10。
表4.2.10部分常见的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部品部件及要求 常见类型外饰面材料 要求采用水性氟涂料或耐候性相当的涂料,耐候性应符合行业标准《建筑水性氟涂 料》HG/T4104-2009中优等品的要求采用耐久性与建筑幕墙设计使用年限相匹配的饰面材料 合理采用清水混凝土 18 内饰面材料 侧墙装饰材料,满足隧道使用环境下25年的使用寿命。
顶部防火内衬满足20年以上使用寿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阅装饰装修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材料检测报告及有关耐久性证明材料;运营评价查阅装饰装修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材料检测报告及有关耐久性证明材料,运营管理制度及定期查验记录与维修记录等。
19 5资源节约 5.1控制项 5.1.1线路总体方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路网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以及交通功能等要求。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宝贵、开发具有不可逆性,需要协调发展,统一规划。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规划和项目前期及设计图纸资料,并核实设计落实规划情况,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并现场核实落实设计情况。
5.1.2隧道的照明功率密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合理选择隧道内各个功能空间的照度,合理选择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气产品,包括电光源、灯具及其附件、配线器材以及调光控制设备和调光器件等,以保证隧道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满足现行照明国家标准。
对于隧道照明中不同的光源类型、照明方式、应用场合等,应分别对应满足《隧道照明用LED灯具性能要求》GB/T3248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等规范中照明功率密度限值的有关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电气施工图(需包含照明系统图、照明平面施工图)和设计说明(需包含照明设计要求、照明设计标准等)、隧道照明功率密度的计算分析报告,审查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其计算;运营评价查阅电气竣工图、灯具检测报告、隧道照明功率密度LPD的测试报告,审查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其计算,并现场核查。
5.1.3隧道设备用房的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空调系统制冷综合性能系数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通风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20 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W/(m3/h)】 系统形式 Ws限值 机械通风系统 0.27 新风系统 0.24 隧道设备用房主要包含供配电用房、通信等弱电用房、风水电机房、人员管理房间 等。
其空调系统冷热源的能效比、制冷综合性能系数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
系统宜划分功能区域,并进行分区控制。
对于采用分体式 以及多联式空调的隧道设备用房,可认定为满足空调供冷分区要求。
不同的使用时间、不 同功能需求(人员设备负荷,室内温湿度要求)的区域应考虑供暖空调的分区,否则既增加 后期运行调控的难度,也带来了能源的浪费。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 明书等。
5.1.4
隧道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和照明系统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及设备用房能源消耗情况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隧道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 统、其他动力系统等。
设置分项或分功能计量系统,有助于统计各类设备系统的能耗分 布,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
对于隧道设备用房,要求采用集中冷热源的隧道设备用房,在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使 设备用房内各能耗环节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给排水能耗等都能实现独立分项计 量;对非集中冷热源的隧道设备用房,在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使建筑内根据面积或功能等 实现分项计量。
这有助于分析隧道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提 出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实施建筑节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 明书等。
5.1.5
隧道地面附属建筑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要求。
【条文说明】 21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运营管理中心、监控中心、应急救援站等地面附属建筑的基本功能为中央监控室、管理用房、设备用房、隧道维护用房、库房及停车场等,应按公共建筑执行国家节能规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节能计算书;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并现场核实。
5.1.6选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
2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明令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技术已较为成熟,应予以提倡和推广使用。
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预拌混凝土产品性能稳定,易于保证工程质量,且采用预拌混凝土能够减少施工现场噪声和粉尘污染,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材料损耗。
预拌混凝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
现场拌制砂浆施工后经常出现空鼓、龟裂等质量问题,工程返修率高。
预拌砂浆是由专业化工厂规模化生产的,可以很好地满足砂浆保水性、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减少环境污染、材料损耗小、施工效率高、工程返修率低。
预拌砂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砂浆》GB/T25181及《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JGJ/T223的有关规定。
预拌砂浆不适用于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浆液材料此条。
第2款,为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节省建材,淘汰能耗高、安全性能差,不符合“低碳”理念的建筑材料,国家和地方会不定期对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或建筑产品予以发布,此类建筑材料或产品如:黏土砖及黏土类板材等。
各地方对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或建筑产品的规定多是针对民用建筑,在评审绿色城市隧道项目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绿色城市隧道项目不应采用国家和当地有关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一般以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发布的文件为依据。
目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有效文件主要为《建设部关于发布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第一批)的公告》(建设部公告第659号,2007年06月14日发布)和《关于发布墙体保温系统与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的公告》(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338号,2012年03月19日发布)。
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结构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工程材料预算清单,对设计选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核查。
运营评价查阅结构竣工图及设计说明、购销合同及用量清单、工程材料决 22 算清单,对实际采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核查。
5.2评分项 I节地与土地利用5.2.1总体方案应协调好与地面、地下建筑和构筑物以及各种管线的关系,减少沿线用地及拆迁安置,统筹利用通道资源,评价总分值10分。
并按以下规则累计评分: 1总体方案考虑地面建筑和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上管线,有减少地面用地、拆迁和地上管线迁改的措施,得3分; 2总体方案考虑地下建筑和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有减少地下用地、拆迁和地下管线迁改的措施,得3分; 3能够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统筹利用通道资源布置或者预留城市建设相关设施或管线空间的,得4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在城市地下道路设计时,应重点处理好与其他地下设施关系,特别是有些省,地下文物丰富,文物层厚,应注意保护。
同时,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做到资源节约化,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中统一协调之间形态关系,使之处于平面上不同的位置和垂直层面上的不同层次,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性强、与城市形态协调性好、综合性强、社会综合效益最佳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态。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或专家咨询意见;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并现场核实。
5.2.2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1独立占地的地面附属建筑物合理提高场地利用率。
容积率达到0.5,得
1 分;达到0.8,得3分;达到1.0,得5分;2隧道地面附属建(构)筑物合理与周边建(构)筑物合建,或结合周边 地块进行复合物业开发,得5分;【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依据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2019年修正),节约集约利用土 23 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隧道建筑总平面布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要求,根据主体隧道的走向及功能要求,结合地面规划,合理布置隧道运营管理中、地面风井、出入口、应急救援站及停车场、检查亭、收费口、泵房、变电所、通风机房等附属用房,满足交通功能,方便运营管理,注意节约用地和资源共享。
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结合隧道风塔、风亭、运营管理中心、应急救援站及停车场、疏散楼梯间等地面附属建(构)筑物,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空间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是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环评报告、旧建筑使用专项报告;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环评报告、旧建筑使用专项报告、检测报告。
5.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1利用地下空间集中设置隧道设备用房及设施,得5分;2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复合设置其它功能空间及设施,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之
一。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与地上建筑及其他相关城市空间紧密结合、统一规划。
地面附属设施应满足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要求。
隧道盾构段工作井应与盾构段施工工艺配合,确定合理的净尺寸,满足盾构机吊运、安装及进出洞的施工要求,同时宜利用工作井内空间,集中布置消防楼电梯、应急救援站及停车场、通风机房、变电所、泵房及管线等隧道附属用房和设施。
隧道明挖段宜利用设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结构空腔、高回填土区域,复合设置隧道工程以外的其它功能空间及设施,如地下停车场、地下雨水调蓄池等公用设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设计图纸及相关设计技术经济指标,审核地下空间设计的合理性;运营评价查阅竣工图的相关指标,并进行地下空间设计的合理性的现场核实。
24 II节能与能源利用5.2.4选用节能型灯具、采取合理的照明设计方案降低照明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2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隧道主体的照明采用LED灯具,得3分;2所选用LED灯具的能效等级达到《道路和隧道照明用LED灯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7478中1级能效的要求,得5分;3隧道设备用房的照明功率密度值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目标值的要求,得4分;4隧道两侧2米高范围内安装高反射率材料,且反射率不低于0.7,其平均亮度不低于路面平均亮度,得5分;5合理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LED灯具具有寿命长、低能耗、光效高、光照角度可控等优点,适合隧道主体的运行工况,同时其制造技术逐渐成熟,各类有关LED灯具评价指标的规范较齐全。
第2款LED灯具的能效等级反应了灯具整体光效的高低,《道路和隧道照明用LED灯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7478对于LED灯具的能效等级进行了分级评价,鼓励采用高能效等级的LED灯具,有利于照明系统从源头开始节能。
第3款合理选择隧道设备用房的照度,合理选择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气产品,包括电光源、灯具及其附件、配线器材以及调光控制设备和调光器件等,以保证隧道设备用房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满足现行建筑照明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目标值的要求。
第4款墙面的反射和衬托作用在隧道照明中非常重要,当墙面反射率达到0.7时,路面亮度可以提高10%。
第5款智能照明控制应根据功能分区划分、运行时间、室外照度等实现灯光设备的智能控制。
通过网络技术、时控、光控,可使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出口段等主要场所的照明实现最优控制。
根据隧道的运营时间、车流量等数据对应调整照明控制系统的各项参数,例如照明灯盏数、四季开关灯时间、日出日落开关灯时间、强制开关灯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电气施工图(需包含照明系统图、照明平面施工图)和设计说明(需包含照明设计要求、照明设计标准、照明控制措施等)、设备用房照明功率 25 密度的计算分析报告,审查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其计算;查阅入口光环境遮光棚相关设计图纸 及说明、低反射装修饰面材料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
运营评价查阅电气竣工图、灯具 检测报告、设备用房照明功率密度
LPD的测试报告,审查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其计算。
查阅 相关竣工图纸、低反射装修饰面材料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入口光环境对比分析报告, 并现场核实。
5.2.5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价并累计: 1电力变压器效率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2级,得3分;达到1级,得5分; 2低压配电系统宜采取治理谐波的措施,得2分;3风机、水泵等用电设备效率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配电变压器节能产品的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 节能评价值》GB2005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第2款根据电能质量考核要求及考核点位置,合理确定系统无功补偿和滤波装置设置 方案,并针对城市隧道供电系统运行特点,设计动态无功补偿装置,防止无功倒送。
第3款水泵的选型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 的节能评价值。
风机的选型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的 节能评价值要求。
此处消防用设备不做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电气等专业施工图,变压器选型设计、无功补偿、谐 波治理相关的电气设计说明,低压配电系统图,变压器负荷计算书等,审查三相配电变压器、 水泵、风机等的节能性能指标,查阅灯具、光源的选型参数表,灯具配电系统图及控制系统 图;运营评价查阅电气等专业竣工图,变压器选型设计、无功补偿、谐波治理相关的电气设 计说明、低压配电系统图、变压器负荷计算书等,灯具、变压器、水泵、风机的型式检验报 告,并现场核查。
5.2.6

1 隧道通风方案考虑经济性,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合理比选通风排烟方式,充分有效利用自然通风和交通通风力,得6分; 26 2运营通风采用风量可调节的通风系统,得5分。
3设置VI、CO和风速风向监测系统,得4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交通预测是隧道运营通风的计算基础,直接决定了不同运营期的通风能耗。
交通预测应 分析车流量,明确给出不同时期的车辆类型,特别是根据当前车辆动力发展趋势,明确新能源车的比例,为通风专业提供设计基础资料,避免通风能耗的大量浪费。
自然通风排烟在满足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经济性。
对于较短隧道或者有条件开“天窗”的隧道,可优先考虑自然通风排烟。
隧道运营通风推荐采用纵向通风方式,并充分利用交通车流产生的“活塞风”,以节约运营通风能耗。
风机的启停应根据VI、CO和风速、风向检测仪等数据进行台数控制,在夜间或交通低峰等车流量稀少的情况下,可部分启动或全部停止运行。
以隧道运营综合大数据为基础,通风运营模式实现模糊控制和智能调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等。
5.2.7隧道设备高效节能,满足或优于国家标准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1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低20%,得5分; 2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达到国家二级能效,得3分;达到国家一级能效,得5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分别对锅炉额定热效率、电机驱动 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COP)、名义制冷量大于7100W、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的能效比(EER)、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性能参数提出了基本要求。
本条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现有行业内设备制造水平,以比其强制性条文规定值提高百分比的形式,对包括上述机组在内的供暖空调冷热源机组能源效率提出了更高 27 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 明书等。
5.2.8隧道给排水及水消防设施选用高效、低能耗设备,并优化系统管网布设,降低运营能耗,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选用高效率水泵,得3分;2根据用水量和用水均匀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搭配水泵及调节设施,按供水需求采用变频控制,得3分;3消防水源有条件直接接入城市给水管网,不设消防水池,有效利用城市管网压力,得3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给排水及水消防应选用高效率设备,在正常情况下,应使其在高效区内运行。
对于隧道消防水源连接城市管网的方式,需结合当地主管部门政策,有条件时宜考虑直 接接入。
寒区隧道水消防设施容易结冻失效,而采用加温、保暖措施将带来极高的能耗,因此需 从结构、防冻和系统有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 明书等。
5.2.9新建隧道路面结构及路面修补作业采用温拌或常温沥青混合料等节能型材料或工艺,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传统的沥青混合料都是热拌热铺材料,拌合温度一般在135℃以上,铺筑温度在125℃以上,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可使沥青混合料的拌合和摊铺温度降低30~60℃,可节省大量的加热能源,减少混合料拌合设备的损耗,起到资源节约的作用。
根据欧洲国家的研究,100℃的拌合温度能节省能源约25~30%,节省的幅度取决于集料的含水量。
低于100℃的拌合温度可以得到显著的能耗降低。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说明;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等,并现场核实。
28 III节材与材料利用5.2.10合理选用建筑结构材料与构件,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作为永久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和灌注桩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5的混凝土,得3分; 2现浇主体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40的混凝土,得3分;3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的强度等级不低于C50的混凝土,得3分;4预制钢结构采用Q355钢材,得3分;5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采用HRB400E、HRB500E钢筋,得5分;6主要受力结构连接件的机械性能等级不小于8.8级,得3分;【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结构不同于地面结构的一大特点就是隧道环境有其特殊性,隧道结构的外侧是紧贴围岩或岩土体的。
围右作为隧道结构的环境.受地下水作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内侧的大气环堍是处于隧迫这个半封闭系统的,与地面结构的大气环境也不同。
本条是从提高隧道结构自身耐久性,使其与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所做出的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等,并现场核实。
5.2.11利用可循环材料,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利用建设项目外的可循环材料,得3分;2利用建设项目内的可循环材料,利用率达到10%得2分,达到20%得
3 分,30%及以上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建设项目外的可循环材料主要包括用于工程主体结构的粉煤灰、火山灰、建筑废料、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或建设范围外的经过处治的淤泥等特殊土等。
第2款建设项目内可循环材料的利用率为循环利用的材料质量与建设期内废弃料总质量的比值。
建设项目内废弃料,是指用于路基、路面结构的隧道弃渣、再生铣刨料和建设范围内的淤泥等特殊土处治后的材料等。
29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说明及概、预算设计资料;运营评价 查阅决算清单,并现场核实。
5.2.12合理应用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30%,得5分;2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50%,得8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为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规范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更好地支撑绿色建筑发展,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促进绿色建材生 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绿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 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其不仅 对建材本身的健康、环保、安全等属性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原材料生产、加工等全生命周 期的各个环节贯彻“绿色”意识并实施“绿色”技术。
2020
年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绿色 建材产品认证及生产应用的通知》,将围护结构及混凝土类、门窗幕墙几装饰装修类、防水 密封及建筑涂料类、给排水及水处理设备类、暖通空调及太阳能利用与照明类、其它设备类 等
6大类51种产品纳入绿色建材产品分级认证目录(第一批)。
本条参照此目录制定绿色城 市隧道中绿色建材使用比例计算方式。
绿色建材使用比例应根据表5.2.14中计算分值按下式计算: Ps=(S1+S2+S3+S4)/100×100% 式中:Ps—绿色建材使用比例; S1—主体及围护结构类指标实际得分值; S2—装饰装修类指标实际得分值; S3—防水密封材料类指标实际得分值; S4—其它类指标实际得分值。
主体及围
护结构类 表5.2.14绿色建材使用比例计算表 计算项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预制构件 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 计算要求80%≤Ps≤100%50%≤Ps≤100% Ps≥80%Ps≥50% 计算单位m3m3m3m3 计算得分10~20*5~10* 55 30 墙体材料 Ps≥80% m3 10 墙面装饰面层涂料、陶瓷砖、人造和无 Ps≥80% m2
5 机装饰板材、集成墙面等 装饰装修 顶棚装饰面层涂料、吊顶系统 Ps≥80% m2
5 类 地面装饰面层陶瓷砖、石材、树脂地坪 材料等 Ps≥80% m2
5 建筑门窗及配件 Ps≥80% m2
5 防水密封 防水卷材、防水涂料 Ps≥80% m2
5 材料类 建筑密封胶 Ps≥80% kg
5 给排水管材管件/卫生洁具等 Ps≥80% m/具
5 其它类 LED
照明产品 Ps≥80% 具
5 保温材料 Ps≥80% m2
5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告;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分析报告、检测报告、工程决算材料清单、绿色建材标识证书、施工记录,并现场核查。
5.2.13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和部品,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主体结构主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隧道,采用的预制构件在隧道内的布设区段长度不小于隧道总长的80%,得6分; 2主体结构主要为预制结构的隧道,按以下规则评分:1)预制受力构件在全部主体结构中的比例不小于50%,得2分;比例不小于80%,得4分;2)非受力构件采用预制构件且其在隧道内的布设区段长度不小于隧道总长的80%,得2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目前,装配式施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桥梁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在施工效率、施工质量、施工成本和安全环保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巨大优势。
随着隧道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施工要求的日益提高,将装配式施工技术用于地下工程将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绿色施工理念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和地区将装配式施工的技术水平作为衡量建筑施工行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构件预制拼装在地下工程施工中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十分明显。
在社会效益方面,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大幅减少了现场作业量,从而减少了粉尘和噪音污染,在降低对周围居民生活不良影响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
装配式施工不仅改善了劳动环 31 境,也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此外,预制构件的定点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可有效节约资源、减少建筑垃圾和废弃物的排放。
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装配式建造技术使施工机械化水平提高,降低了劳动成本,提升了建造速度,减少了工期成本。
就质量效益而言,装配式施工不受季节、天气条件限制,且可涉水作业,工程质量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
工厂统一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构件在养护条件、材料选用及配比等方面都能得到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更有保证。
基于此考虑,本条鼓励并倡导采隧道工程中采用预制化构件并推行装配式技术。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等。
5.2.14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运输距离500km以内的材料费用占总材料费用比例达到60%,得3分;2运输距离500km以内的材料费用占总材料费用比例达到90%,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评价。
鼓励选用本地化建材,是减少运输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
一。
本条要求就地取材制成的建筑产品所占的比例应大于60%。
500km是指建筑材料的最后一个生产工厂或场地到施工现场的运输距离。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阶段不参评;特殊地区因客观原因无法达到者提供相关说明可不参评。
运行评价查阅工程材料预算清单、购销合同等有关证明文件。
32 6环境舒适 6.1控制项 6.1.1城市隧道内采用合理的照明设计,保证车辆在某一速度下接近、通过和离开隧道时,应保证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城市隧道无论在白天或夜间均必须照明,且主要问题不是在夜间照明中产生,而多是在 白天。
在白天日光下,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别极大,特别在长隧道中照明系统要提供合理的 亮度水平,解决车辆驾驶员从亮环境进入暗环境,再从暗环境返回亮环境的视觉适应问题。
隧道光环境营造中出现的三大主要现象为黑洞效应、白洞效应和闪烁效应,除此外,隧道中 眩光控制与路面亮度均匀度等影响照明质量的参数也应足够重视。
为避免行使车辆在隧道附近形成的黑洞效应,在隧道照明中对长隧道一般进行分区处理。
规范参照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对此作了统一划分,即分成接近区、入口区、过渡区、中 间区和出口区共五区,并对各区的亮度变化作了定性描述,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路面平均亮度、 墙面
2m以下范围均匀度、纵向均匀度、眩光限制、频闪效应及调光控制等参数。
隧道内采用合理的照明设计,改善隧道内光环境,减少隧道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的发生。
城市隧道内的照明亮度要求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LED城市道路 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2等规范中对于城市隧道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和出口段 的照明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隧道照明设计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照明灯具产品选型 报告及产品说明书;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照明灯具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隧 道光环境检测分析报告,并现场核实。
6.1.2
城市隧道内部CO最大浓度、烟尘最大浓度和NO2平均浓度应满足表6.1.2的要求: 车速v(km/h)或工况 表6.1.2隧道内部CO、烟尘和NO2浓度限值 CO(ppm) 设计阶段 运营阶 烟雾设计浓度 消光系数K(10-3/m) 设计阶段 运营阶 NO2(ppm) 33 一般阻日常阻段一般阻日常阻段 滞 滞 滞 滞 v>40 70 70
5 5 40≥v>20 70 70 100
7 7 3~
7 1 v≤20关闭隧道养护维修 100 70
9 7 200 200 20 12 12 12 - 20 20 200
3 3
3 0.12 注:*日常阻滞指经常发生阻滞的交通工况,一般阻滞指交通阻滞不常发生的交通工况; ***鉴于目前NO2浓度的准确监测存在难度,运营阶段的NO2浓度不作要求。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正常运营过程中,机动车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排放CO、NOx、Pb、CO2、SO2、甲 醛和烟雾等各类污染物并不断累积,使隧道内部污染物浓度高于大气环境。
稀释机动车排放的烟尘主要是基于卫生和安全考虑。
一方面,以烟雾为代表的颗粒相污 染物直接威胁司乘人员、维修人员健康卫生安全;另一方面,机动车在长隧道中通行过程中 排放细微颗粒物不断累积形成烟雾,直接阻碍驾驶者行车视距,致使司乘人员始终有一种不 安的压抑感,驾驶者注意力高度集中下易产生精神疲劳,从而导致交通效率降低、车流阻塞, 甚至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事故火灾等。
因此,在城市公路隧道的通风设计中,通常通过消光 系数、透过率等指标确定烟尘设计浓度(见表
6.1.2),再基于烟尘设计浓度确定保证隧道内 能见度及安全行车视距的需风量。
在隧道工程的运行评价中,可通过实际测得的消光系数、 或能见度及安全行车视距来检验隧道内部烟雾的控制水平。
在其他机动车废气中,CO
和N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突出,隧道通风系统同样需要 将其浓度控制在一定的卫生限度内。
其中,CO是一致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通常产生于天然气、石油、 煤炭、木材、煤油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CO之所以对人体健康有害,是因为其与血液中的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结合生成羧络(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COHb) 的结合力是O2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O2Hb)结合力的约210 倍。
COHb的直接作用是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次要作用是阻碍其余血红蛋白释放所载的氧, 进一步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
人体血液输氧能力降低后,可导致人产生头痛、头晕、恶心、 呕吐、昏厥甚至死亡等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
CO的短期暴露(15分钟)限值建 议为90ppm。
34 NO2则是一种红棕色刺激性有毒气体,其毒性主要表现在对眼睛的刺激和对呼吸机能的 影响。
NO2深入下呼吸道,会引发支气管扩张症,甚至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
损坏心、肝、 肾的功能和造血组织,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NO2的短期暴露(15 分钟)限值建议为1ppm。
本条综合了国家行业标准《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D70/2-02、上海市工程建设 规范《道路隧道设计标准》DG/TJ08-2033和国际道路协会(WorldRoadAssociation,PIARC) 2019年发布的报告《RoadTunnels:VehicleEmissionsandAirDemandforVentilation》分别针 对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提出了CO、烟尘和NO2浓度限值的要求,见表6.1.2。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隧道通风系统的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运营评价查阅隧 道内CO和NO2浓度、能见度、风向风速等的监测数据(应至少保证评价前一年8760h中 8640h有监测数据,即允许一年中最多累计缺5d的监测数据)或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 报告,查阅相关竣工图纸并现场核实。
6.1.3城市隧道的换气次数不小于3h-
1,采用纵向通风的隧道内风速不应低于1.5m/s。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为保证一定的舒适性,并稀释除烟尘、CO和NO2之外其他污染物的浓度,本条对出了 换气次数和采用纵向通风隧道的最低风速的要求。
隧道通风换气次数参考现行行业标准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D70/20-02-2014的要求,隧道的换气次数不小于3h-
1。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隧道通风系统的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运营评价查阅相 关竣工图纸并现场核实。
6.1.4城市隧道附属用房室内环境设计符合下列要求:
1.隧道附属用房的室内环境符合表6.1.4的规定。
房间名称 值班室、休息室、更衣室控制室、主机房 降压变电所、主变电站、电缆通道检修通道 表6.1.4室内环境标准 设计温度 冬季 夏季 16 27 19 24 - 36 - - 换气次数(次/h) 进风 排风
6 6
6 4 按排出余热计算风量
1 1 35 茶水间 - - - 10 污水泵房、废水泵房、消 防泵房
5 - -
4 通风机房 - -
6 6 厕所* >
5 - - - *
厕所排风按每坑位100m3/h计算,且小时换气次数不宜小于10次/h。
2隧道附属用房采用空调系统时,新风量每人不少于30m3/h。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城市隧道附属用房主要包括运营管理中心、设备管理用房、电缆通道等。
隧道运营管理 中心的控制室和主机房室内环境标准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
的相关要求。

 未设置附属用房的隧道,本条不参评。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并现 场核实。
6.2评分项 I光环境6.2.1城市隧道入口和出口采取合理的洞外视野减光措施,评价总分值10分,并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累积评分: 1隧道入口采用合理的减光措施,得5分;2隧道出口采用合理的减光措施,得5分;【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隧道照明不良而引起的行车困难主要在白天。
为了减弱“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洞口外设置遮光棚后,使洞口前出现减光地段,从而具有与洞内照明适应段相同的作用。
设置遮光棚长度时,汽车在遮光棚内的行程不小于2s,遮光棚长度可按2s汽车行程设计,但在条件受限时也可减短,但一般不小于30m。
洞口照明设计亮度和长度时应考虑遮光棚的作用。
采用横向格栅类的遮光棚设计,应合理设计格栅横梁间距和横梁角度;同时,应结合当地气象条件、经纬度进行三个典型日(春或秋分、夏至、冬至)从日升到日落的日光模拟,避免横向格栅在隧道入口产生明暗交替的闪烁感。
遮光棚类型分为拱形和棚架形两种 36 形式,其材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构件。
造型设计时,应综合考虑隧道洞门形式、洞口地 形及人文环境。
隧道洞口端装饰性构筑物、墙面和地面应采用反射系数小(小于
0.2),定向度低(低于 0.4)的漫反射或近似漫反射面材,不宜使用高定向度面层材料的使用。
通过降低洞外面材的 反射系数和定向度,降低隧道入口的洞外亮度。
表6.2.1饰面材料的反射比、定向对于隧道洞外亮度的影响 反射比20%以下20%~60%60%以上 定向度材料的反射性质 0.9~10.7~0.90.4~0.70.2~0.40~0.2 定向反射扩散反射扩散反射扩散反射漫反射 隧道洞外应用情况可用,可以有效降低隧道洞外亮度可用,但是会造成较高的隧道洞外亮度 尽量不用不可用尽量不用,某一方向有明显的高亮度尽量不用,某一方向有明显的高亮度可用,基本不会出现某个方向的高亮度可用,建议 同时,也可充分利用隧道入口场地空间,利用洞口两侧壁面和洞口上部的绿化种植,减 少驾驶员视野中的天空面积,减少隧道黑洞效应。
如在洞口两侧周边绿地采用自然式组团种 植,选用高大落叶乔木及常绿乔木,或者在洞口上部、入口前停车视距段两侧、侧壁种植攀 援植物进行立体绿化,弱化端墙等构筑物的硬性景观。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入口光环境遮光棚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低反射装修饰 面材料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低反射装修饰面材料产品 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入口光环境对比分析报告,并现场核实。
6.2.2
城市隧道采取自然气候联动的出入口照明技术,改善出入口光环境,评价总分值10分,并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累积评分: 1隧道出入口采用加强照明并通过智能控制方式与室外光气候联动,缓解隧道出入口段黑洞和白洞效应,得5分; 2隧道出入口采用引导天然采光的技术,实现入口段亮度与外部自然光线强度的联动,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光伏电池输出的电能与其光照强度成正相关关系,满足隧道加强照明的特殊性——照明 亮度随隧道外环境亮度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而LED灯具允许电源的电压及电流参数在比较 37 大变化范围内正常工作。
因此,隧道入口段采用光伏直流LED加强照明系统具有可行性。
光伏直流供电LED系统设计时,将太阳能光伏组件设置于隧道外,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同时将太阳光亮度转化为电信号;太阳光亮度强弱的电信号通过与光伏组件连接的调光控制器向外输出;光伏组件转化的电能通过DC/DC电源控制器向外输出。
最后,DC/DC电源控制器与LED灯具电源驱动器链接,调光控制器与LED单灯控制器连接。
单灯控制器根据电信号控制电源驱动器输出功率的大小,电源驱动器根据输出功率驱动相应的LED光源发光。
对于新建隧道,也可在隧道出入口设置光导管或光导纤维等其他天然采光技术,实现入口段亮度与外部自然光线强度的联动。
光导管布设数量应充分考虑建筑限界、拱顶其他设备及美观等因素综合确定。
光导管在隧道内尽量靠近拱顶,平行于纵向轴线架设至输入目标处转漫反射器。
集光端可垂直架设于隧道削竹式洞口上方或端墙式洞口顶端以上,架设通过定制的支架和吊架固定,削竹式隧道或设置洞口遮光设施的隧道还可做预埋处理以减少导光路由长度。
天然光纤照明系统主要由光导入装置(聚光器)、光传输装置(光纤)和光输出装置(光纤灯)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图6.2.2光导管技术示意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光伏直流供电LED系统、光导管或光导纤维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光导管或光导纤维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等;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光导管或光导纤维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隧道光环境对比分析报告,并现场核实。
6.2.3城市隧道内合理设置灯具安装角度或控制保护器角度,避免隧道照明眩光,控制隧道照明眩光阈值增量TI和眩光影响等级G在可接受范围,提高驾驶员的视觉舒适度和行车安全度,评价总分值8分。
并按照以下规则进行评分: 1照明眩光阈值增量TI不大于15%,眩光影响等级G不低于5(刚好容许的眩光、可以接受),得5分; 2照明眩光阈值增量TI不大于10%,眩光影响等级G不低于7(令人感觉满意、感觉好),得8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38 长大隧道内的照明眩光会导致驾驶员视觉不舒适、眼睛疲劳,同时眩光会延长人体对物体的辨认时间,严重时会导致暂时性的光幕失明,从而诱发交通事故。
因此隧道照明环境的眩光控制,对于提高隧道照明舒适度、以及车辆行车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眩光是指在视野内有亮度极高的物体或强烈的亮度对比,从而引起视觉不舒适感或视觉可见度降低的现象。
眩光可分为失能眩光与不舒适眩光,凡是降低人眼视力的眩光称为失能眩光,凡使人产生不快之感的眩光称为不舒适眩光。
眩光的产生一般分直射和反射两种,直射眩光是在观察者正常视觉范围内出现过亮的光源而引起的,反射眩光是观察者在光滑表面看到光源的映像而引起的。
隧道照明灯具布置时,尽量采用对称布置或交错布置的方式,且尽量不将灯具装饰在侧面,应装在隧道顶部两侧或中央,且安装高度应在路面以上4m为宜。
同时合理设置灯具的安装角度或者保护器角度,避免隧道照明眩光,灯具布置仰角不宜超过15°,灯具最大光强方向和垂直夹角不宜超过65°。
图6.2.3灯具安装角度及保护器角度示意 合理控制隧道内照明灯具眩光参数,降低眩光强度,限制眩光阈值增量TI值不大于15% (表6.2.3-1),控制眩光影响等级G在可以接受范围(表6.2.3-2)。
同时合理选择照明灯具, 可采用隧道专用灯具,如LED隧道灯、无极灯隧道灯、钠灯隧道灯等,或采用截光型或半 截光型灯具、配置遮光板或格栅的灯具。
表6.2.3-1CIE道路照明的参数建议(维护)值 种类
A B1 B2 C1 C2
D E1 E2 环境 眩光限制任意亮 暗 亮 暗 亮 亮 暗 值TI ≤10 ≤10 ≤10 ≤20 ≤10 ≤20 ≤20 ≤20 (%) 眩光影响等级G1 表6.2.3-2不舒适眩光和G值的关系眩光感受程度无法忍受的眩光 主观评价感觉很坏 39
3 有干扰的眩光 感觉有些心烦
5 刚好容许的眩光 可以接受
7 令人感觉满意 感觉好
9 几乎感觉不到眩光 感觉非常好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照明灯具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照明灯具产品检测报告 及产品说明书等;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照明灯具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隧道 眩光控制分析报告,并现场核实。
6.2.4
城市隧道路面亮度总均匀度U0和纵向均匀度U1符合表6.2.4的要求, 得5分。
表6.2.4路面亮度总均匀度、纵向均匀度 单向设计交通量
N Veh/(h·ln)≥1200≤350 总均匀度U0 0.50.4 纵向均匀度U1 0.8~0.90.7 注:当交通量在中间值时,总均匀度按线性内插考虑。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对隧道路面的亮度均匀度提出了要求。
本条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及欧盟的相 关隧道照明规范、标准对路面亮度总均匀度及纵向均匀度的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目 的是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规定隧道照明水平,提高道路照明的安全性能。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照明灯具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照明灯具产品检测报告 及产品说明书等;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照明灯具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隧道 眩光控制分析报告,并现场核实。
6.2.5
城市隧道内合理设置隧道景观幕墙,将隧道照明设计和功能照明、艺术照明相结合,有效改善隧道内光环境,提高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将光学艺术装置或景观灯带设计运用到隧道照明设计中,可有效缓解视觉疲劳,起到速 度提示、路况提示的作用,同时增加美化隧道内装饰效果。
对于侧壁景观照明宜选用间接照 明的方式,如光源对仿生植物照明、背板反射式的壁灯等;如需采用直接照明的线性或点光 源进行美学构图时,宜选用具有溶光性的磨砂面板类灯具。
40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隧道反光环、景观幕墙、景观灯带等景观照明相关设计
图纸及说明等;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并现场核实。
II声环境6.2.6城市隧道洞口采取有效的隔声、吸声措施,改善隧道入口声环境,评价总分值10分,并按照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隧道出入口设置有效的隔音棚、声屏障、隔声墙等,减少对周边建筑的干扰,得5分。
2隧道出入口顶面、侧墙装饰材料采用易清洗、耐磨损的吸声材料,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一款,主要针对隧道洞口的隔声降噪措施。
城市隧道属于半密闭空间,声音经过多次壁面反射和叠加后,容易产生更大的噪声,并在隧道口产生“喇叭效应”,对隧道口的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在隧道设计施工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隔声、吸声结构设计,是目前隧道噪声防治最主要的措施之
一。
城市隧道的声屏障设计应根据隧道断面形式、交通噪声的频谱特征、传播形式及距噪声敏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可采用全封闭式隔音棚、声屏障、隔声墙等形式。
声屏障主体结构设计应考虑对结构安全、行车安全的影响,同时符合《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T90的相关设计要求。
第二款,主要针对隧道出入口的吸声措施。
城市隧道吸声材料的选择应综合权衡材料厚度、密度、空隙率、安装布设方式、以及现场温湿度等外部条件。
圆形横断面隧道入口顶部装饰宜采用平板结构或者空间声体结构,侧墙装饰宜采用平板结构,吸声板与隧道结构面的距离宜为200~400mm。
目前常用的吸声材料有穿孔铝板、吸声式搪瓷钢板、吸声砂岩板等。
如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确定隧道出入口选址周边无噪声敏感建筑或对周边噪声敏感建筑无影响,隧道出入口可不采取隔声和吸声措施,本条直接得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隔声吸声相关设计图纸及说明、装修材料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隔声效果分析报告;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装饰材料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隧道噪声环境测试分析报告,并现场核实。
6.2.7城市隧道路面材料采用低噪声路面技术,降低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胎 41 噪,得8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主要针对城市隧道路面材料提出相应的要求。
低噪声路面技术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相关规定。
常用低噪声路面类型包括多孔隙沥青混凝土、橡胶沥青混凝土、超薄抗滑沥青磨耗层材料、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等材料,优先选用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条件允许下采用大孔隙开级排水沥青磨耗层(OGFC)。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及隔振减振说明、相关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隔振降噪效果分析报告;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路面噪声测试分析报告,并现场核实。
6.2.8城市隧道内动力设备选用低噪声产品,且进行有效的隔振吸声、减振降噪设计,降低设备噪声对行车环境的干扰,得8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主要对城市隧道设备隔振、隔声、降噪措施提出相应的要求。
城市隧道内水泵、风机等动力设备应选用低噪声设备,并设置在必要的专用机房内,各种设备传至行车道内的噪声不应高于85dB(A)。
风机、水泵等动力设备宜在设备机座或者基础下设置隔振垫或减振器等,在设备直接连接的进出管道上设置柔性接头或消声器。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及隔振减振说明、相关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检测报告及产品说明书,并现场核实。
III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6.2.9城市隧道风塔位置设置合理,并避免污染,评价总分值10分,并按照以下规则分别评分: 1隧道排风采用风塔集中排风时,合理规划风塔位置和高度,污染物扩散不影响周边环境,得10分; 2隧道排风不设置风塔集中排风时,采取空气净化设施,确保地面影响范围内的空气达到城市大气环境规定要求,得5分;采取空气净化设施同时,长期监测排风CO浓度和温度,得5分。
42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主要对隧道排风塔的设置提出要求。
隧道的污染空气排放方案可采用风井集中 高空排放、分散排放或净化处理方式,其中高空排放技术成熟。
城市隧道一般通过设置集中 的高风塔,将隧道内的污染空气集中高空排放后稀释,确保地面一定影响范围内的空气达到 空气质量标准。
隧道洞口的允许排放量和排放方案应满足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
隧道污染空气的排放 方案,包括洞口允许排放量、集中排风井高度、分散排放时的各点排放量和排放点等等需满 足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

2款主要对空气净化设备提出要求。
当隧道风井设置确实有困难时,可结合工程环 境,采用机械分散排放及空气净化后排放的方式。
污染空气净化受国内净化装备的不成熟、 进口设备费用高昂的影响,目前国内应用案例相对较少。
空气净化设备处理后的空气质量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3270的相关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运营评价查阅相 关竣工图纸、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产品说明书等。
6.2.10城市隧道运行期间隧道内部环境CO浓度和能见度等指标满足表6.2.10 中设计阶段的要求,得10分。
车速v(km/h)或工况 表6.2.10隧道内部CO、烟尘和NO2浓度限值 CO(ppm) 烟雾设计浓度消光系数K(10-3/m) 设计阶段 运营 设计阶段 运营 一般阻滞日常阻滞阶段一般阻滞日常阻滞阶段 NO2(ppm) v>40 63 63 4.5 4.5 2.7~
6 40≥v>20 63 63 90 6.3 6.3 0.9 .3 v≤20 90 63 8.1 6.3 关闭隧道 180 180 18 10.8 10.8 10.8 - 养护维修 18 18 180 2.7 2.7 2.7
0.10 注:*日常阻滞指经常发生阻滞的交通工况,一般阻滞指交通阻滞不常发生的交通工况; ***鉴于目前NO2浓度的准确监测存在难度,运营阶段的NO2浓度不作要求。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正常运营过程中,机动车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排放CO、NOx、Pb、CO2、SO2、甲 43 醛和烟雾等各类污染物并不断累积,使隧道内部污染物浓度高于大气环境。
控制项综合了国家行业标准《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D70/2-02、上海市工程建 设规范《道路隧道设计标准》DG/TJ08-2033和国际道路协会(WorldRoadAssociation,PIARC)2019年发布的报告《RoadTunnels:VehicleEmissionsandAirDemandforVentilation》分别针对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提出了CO、烟尘和NO2浓度限值的要求,见表6.1.3。
控制项中对隧道运行期间隧道内部环境CO浓度和能见度等指标的逐时数据要求不高,即其运行时的逐时浓度可适当高于在设计阶段提出的要求。
通过污染物监测和自动控制等手段,有可能将隧道中的CO浓度和能见度等指标控制在设计阶段的要求范围内。
本条对于污染物指标要求在控制项的基础上提升10%,见表6.2.9。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相关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电气、竣工图、监测系统设计说明、产品说明书、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评价机构出具的监测仪器设备(传感器)的校准或鉴定报告(每种仪器设备、传感器提供一份)、监测数据(应至少保证评价前一年8760h中8640h有监测数据,即允许一年中最多累计缺5d的监测数据),并现场查阅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等。
6.2.11城市隧道内保持良好的环境,避免结露和霉菌,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城市隧道内部全年最高空气温度不超过45℃,得4分;2隧道内表面采取合理的防结露和抑菌防霉措施,隧道内表面无结露和肉眼可见的霉菌等现象,得4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第1款,主要对隧道内温度提出要求。
汽车在通过隧道时向隧道内排出污染空气的同时也排出废热。
隧道内温度与交通量、隧道长度、车速、隧道断面、室外气温、进出匝道、通风井设置等因素有关。
当隧道长、车流量大时,在隧道靠近出口后半段的温度可能较高。
例如,上海外滩通道,长度约2.9km,为仅通行小汽车的双向六车道隧道,且隧道断面较小,夏季运行气温较高,极端最高温度超过60℃。
一方面,过高的空气温度影响行车未开启空调系统时的车内热舒适度;另一方面,即便开启车载空调时,过高的隧道内空气温度也会大幅降低空调的制冷效果。
由此,要求隧道内空气全年最高温度不超过45℃。
此外,隧道等地下工程往往还存在潮湿问题。
当隧道较长、通风量不佳、室外空气也较潮湿时,一方面,隧道内可能出现桥架积水、隧道壁渗水、壁面结露及长霉菌等现象,影响 44 隧道内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美观。
另一方面,潮湿的空气环境也影响行车舒适度。
第2款,缓解隧道空气潮湿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隧道施工时在隧道壁面采 用合理的防渗水、防潮、抗菌涂料等抑菌防霉措施;二是监测隧道内的空气湿度,当隧道内空气过于潮湿且室外空气湿度较低时,加强隧道通风。
由于总体上对隧道工程采用更高效的除湿手段(如冷凝、吸附等)经济代价较大,不对隧道内空气相对湿度提出过高要求。
目前以年均相对湿度不大于70%进行评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相关空气温湿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电气、竣工图、监测系统设计说明、产品说明书、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评价机构出具的监测仪器设备(传感器)的校准或鉴定报告(每种仪器设备、传感器提供一份)、监测数据(应至少保证评价前一年8760h中8640h有监测数据,即允许一年中最多累计缺5d的监测数据),并现场查阅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等。
6.2.12城市隧道内设置空气质量监控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监测隧道内CO浓度指标,得2分;2监测隧道内温度指标,得2分;3监测隧道内能见度指标,得2分;4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现联动控制,具有限值设定、越限报警、通风联动等功能,自动控制系统每关联一种空气质量指标得2分,最多不超过6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受大气环境、隧道内机动车排放等因素影响,是实时可变的。
为了保持理想的隧道内空气质量指标,必须不断收集隧道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CO、温度、能见度、风速风向等通风状态与空气质量相关传感装置和智能化技术的完善普及,使对隧道内空气污染物的实时采集监控成为可能。
当所监测的空气质量偏离理想阈值时,通风系统应做出警示,隧道管理方应对可能影响这些指标的系统做出及时的调试或调整。
将监测系统与隧道通风设备组成自动控制系统,可实现隧道内环境的智能化调控,在维持隧道内环境健康舒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考虑到经济性要求,以及隧道断面风速等参数难以通过在隧道壁面附近安装传感器准确测量,现阶段选择CO浓度、能见度(以消光系数为表征参数)、风速风向等易监测的代表性指标反映隧道内的通风状况与空气质量。
目前,尽管NO2浓度可以通过《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15435等方法进行检测测定, 45 可靠的日常监测手段仍比较缺乏,故不对NO2浓度的监测作要求。
第1款,要求对于安装监控系统的隧道,系统应满足但不限于具有对CO浓度、能见度 等空气质量参数和风速风向分别进行定时连续测量、显示、记录和数据传输的功能。
监测系 统对上述参数的读数时间间隔不得长于10min。
监控系统中的监测仪器设备(传感器)应符合表6.2.12的要求,纵向通风隧道监测点应 靠近隧道出口处,横向通风或半横向通风隧道监测点应靠近隧道入口或出口处。
监测点周围 不应有强电磁感干扰。
若因实际情况导致监测和检测选点位置与上述要求无法相符时,应进 行情况说明。

6.2.12空气品质相关监测仪器(传感器)的基本要求 监测项目 CO能见度(以消光系数为表征,即光吸收系数) 风速风向 主要仪器(传感器)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等 透射式烟度计 风杯式、螺旋桨式、超声波式、压力管式等 技术指标要求 最小分辨率宜不大于1ppm,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测定方法》GB/T18204.23中对仪器传感器的有关规定最小分辨率宜不大于0.01m-
1,且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透射式烟度计》JJG976中对仪器传感器的有关规定风速测量的最小分辨率宜不大于0.05m/s,风向测量最小分辨率不大于10°;风速风向监测均应满足现行行家标准《数字风向风速测量仪》JB/T11258中对仪器传感器的有关规定 校准要求每
年 每一年 每一年 第2款,隧道内通风系统应根据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反馈的参数进行调节,且具备主要污 染物浓度参数的限值设定及越限报警等功能。
第3款,控制项中对隧道运行期间隧道内部环境CO浓度和能见度等指标的逐时数据要 求不高,即其运行时的逐时浓度可适当高于在设计阶段提出的要求。
通过污染物监测和自动 控制等手段,有可能将隧道中的CO浓度和能见度等指标控制在设计阶段的要求范围内。
本条的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相关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件;运营评价查阅电气、 竣工图、监测系统设计说明、产品说明书、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评价机构出具的监测仪 器设备(传感器)的校准或鉴定报告(每种仪器设备、传感器提供一份)、监测数据(应至 少保证评价前一年
8760h中8640h有监测数据,即允许一年中最多累计缺5d的监测数据), 并现场查阅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等。
IV行车舒适6.2.13城市隧道设置高效清晰的交通指引系统,诱导和改善驾驶员隧道内的行车视线,提高对出入口的识别,评价总分值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46 计: 1隧道内采用反光环(反光轮廓带)等自发光诱导系统作为引导措施,得5分; 2隧道内分合流点等交通复杂段设置反光道钉,得5分。
【条文说明】 本条适用于绿色城市隧道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主要对城市隧道反光环和道路反光道钉提出相应的要求。
城市隧道高效、舒适的行 驶需要与完善的交通指引系统配套。
尤其内部设置多个出入口,受地下道路特殊环境影响, 缺乏参照物,驾驶人对标志依赖性更强,使得地下道路交通标志设置比地上具有更高要求。

1款,主要对隧道反光环提出要求。
隧道反光环一般采用长100cm、宽20cm的铝板 或不锈钢板表面粘贴Ⅳ类微棱镜型超强级(或Ⅴ类微棱镜型大角度级)反光膜而制作,反光环 迎着行车方向,沿隧道内轮廓安装。
隧道出入口进洞20米处设置第一道反光环,隧道洞身 段反光环的设置间距应参考隧道内限速。
标识 反光轮廓带 照明轮廓带 自发光轮廓带 侧壁照明标 侧壁诱导标 侧边诱导标 自发光突起路 标智能突 表6.2.13公路隧道自发光诱导与照明系统设置表(长隧道、特长隧道) 设置位置 接近段、驶离段 入口段、出口段 纵向间距(m)中间段 ≤59(km/h) 60~79(km/h) 80~100(km/h) >100(km/h) 备注 拱璧 — 10 40 60 80 100 每环2个 拱璧 — 10 40 60 80 100 或4个 在横向环 状轮廓带 拱璧、侧 — 10 40 60 80 100 两侧1/3 壁 总长度对 称设置 侧壁 —
5 10 10 10 10 侧壁 —
5 10 10 10 10 检修道侧 —
5 10 10 10 10 壁 车道分界 线或边缘
5 5 10 10 15 15 线 隧道外边
5 5 10 10 15 15 47 起路标
缘线外侧 通行指引标 侧壁 设施指引标 侧壁 按DB33/T2033的规定设置 横洞指引标 侧壁 洞门标 洞门 按本指南6.1.2规定设置 a在不关闭照明系统的公路隧道,自发光诱导与照明系统可按间距200米设置。
第2款,主要针对隧道内道钉提出要求。
主线及匝道弯道处应设路边线轮廓标。
在快速 路主线与匝道分合流处,可结合出入门标线设置反光道钉、反光分道体和防撞桶。
诱导器宜 设在车行道两侧,与驾驶员视线的垂线夹角宜为
7°。
路边线轮廓标可与防撞护栏配合设置。
反光环和反光道钉设置具体可参考表6.2.11进行设计。
曲线半径较小的隧道设置间距可 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减小,但应等间距设置。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运营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产品说 明书等。
6.2.14
城市隧道道路采用柔性路面,路面平整度、抗滑能力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隧道路面质量等级符合相关要求,行驶质量评价等级为C级

标签: #花卷 #视频下载 #婴儿 #动画 #朋友圈 #网络教育 #屏幕 #绿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