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过猛——,correct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3
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主编:郭勉愈编辑:洪蔚校对:王心怡Tel:(010)51949499E-mail:sxzk@ 核心阅读 图片来源:昵图网 中国古人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长远。
”父母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为孩子的未来做长远打算,教会他立身处世的本领。
可惜为人父母者往往不懂这一点,他们用所谓的爱“绑架”了孩子。
在转型期的中国,父母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时代的发展变化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今天,我们该怎样做父母? 卢风柏燕谊 时至8月末,正是大学新学年开学之际,家长“陪读”大学生,再次成为热门谈资。
很多家长的陪读行动,也早已经戏剧化到了“抛家舍业”的地步。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 用力过猛———中国式亲子关系 姻本报记者洪蔚 目前,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上,两种极端的情况并存:一方面,“90后”大学生拒绝断奶,家长陪读大学,显示出惊人的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很多子女并不领情,有一个拥有7000人的“80后”网站,甚至公然声称“父母皆祸害”。
对近些年有关家庭教育的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尽管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式的亲子关系本身,就出现了问题。
被控制欲剥夺的生命 《我不原谅》一书是一个“90后”大学生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在书中,1990年出生的钟道然,对中国当代家庭教育作出这样的评判:“我看在家长眼里,孩子就好比是盛装他们欲求的容器,但凡有什么愿望期冀,全都往你身上搁,倘若你有一天挣脱控制,则定要给你扣上不孝的帽子。
”“孩子们倒是也挺配合……但总觉得有啥不对劲。
仔细想想,恍然大悟,哦,没有成为自己。
”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的生活作选择,这就叫存在,哪怕遭遇过很多挫折,但如果都是自己的选择,就会有存在感,会坚韧不拔。
” 而目前中国发生在很多孩子身上的,恰恰是这种存在感的缺失。
武志红收到过一位少年的来信,这是一个家境很好、正准备出国的高三男生。
“但是他什么事都不可以做主,都是父母安排好的,这让他觉得活着很没有意思,他想死,想自杀。
并且,他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他走路时常觉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腿在走路,于是经 常摔跤。
”武志红认为,这种身体反应,是心理的写照,反映在身体上,就是不是自己的双腿在走路。
“他们的精神生命,被控制欲望太强的父母,剥夺了很多。
” 更让人忧虑的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生活的控制,并没有在他们成家立业后终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丽琴,曾对一家区婚姻登记处的数字,进行了粗略统计,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现在“80后”尤其是“85后”夫妻,闪婚闪离率居高不下,其中因父母的“插手”子女婚姻导致离婚的,占了四成左右 “现在很多父母,凡事爱帮孩子拿主意,包括婚姻,”李丽琴表示,“他们要求子女的婚姻模式,是一种能让他们掌控的婚姻,一旦不满意,就会让孩子放弃婚姻。
” 倒错的家庭序列 时至8月末,正是大学新学年开学之际,家长“陪读”大学生,再次成为热门谈资。
很多家长的陪读行动,也早已经戏剧化到了“抛家舍业”的地步。
甚至有母亲抛弃大学教授的职位,留丈夫一人在国内,赴美陪读儿子多年。
一位被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了”的美国人,在钦佩之余,也表示了某种怀疑:中国父母“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 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德国最负盛名的、家庭问题心理治疗师海林 格,在《谁在我家》一书中提出了“家庭序列”的概念。
在他看来,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具有优先 权,当父亲和母亲双方尊重自己并相互尊重时,孩子的感觉最好。
父亲对女儿的爱,产生好的影响,是通过妻子表达给女儿的;同样,母亲对儿子的爱,要经过父亲才流向儿子。
当父母通过这种方式爱孩子时,孩子也会感到自由和安全。
而抛家舍业陪读的家长们,在家庭关系上,把亲子关系放在了第一位,在他们看来,可以被舍弃的恰恰是具有优先权的伴侣关系。
在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的问题上,我国心理咨询师杨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暴露出夫妻关系的问题。
”在他看来一家三口的关系,好比一个等腰三角形。
当孩子出现了问题,也意味着等腰三角形的平衡被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关系出现了失衡”。
因此专家提出建议: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处理好夫妻关系,双方同时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孩子的教育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困惑的价值观 严实是一位普通的6岁孩子的父亲,在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上,从女儿上幼儿园起,他就时常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身上还留着些抓痕,”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教孩子应对这种情况,肯定是父母的责任,而我自己却很困惑,是该告诉她礼让、宽容,还是指导她如何睚眦必报?从心里说,我主张礼让、宽容,这无疑是美德,但这个社会往往遵循‘强者为王’的潜规则,教出一个宽容、礼让的孩子,会不会将来吃亏?因此,当孩子的妈妈让她下次还手的时候,我也 从没有认真反对过。
”18年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一直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孩子出现的弱点,板子是打在社会身上的。
”对当前社会他评价说,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成长环境”,“价值观混乱,很多东西被打破了,但新的东西又没有建构起来”。
于是,身为父母的成年人,对于身处的这个社会的问题都看不清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又怎么能不困惑、不分裂呢? 曹宇是一个早慧的少年,17岁考上美国一所著名艺术大学,入学一年就修完了三年的课程。
今年暑假他却宣布要休学,谨遵“成名要早”的家训,把全部精力用来“在20岁前成名”。
英国教育家伊迪斯曾对中国父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感触很深,他用了“迫不及待”来形容。
曹宇的父亲是一位受过名校高等教育的企业家,在儿子未来的问题上,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成人世界对人的评价,从根本上看是功利主义的,无外乎权力与金钱两件事,因此,为了曹宇的未来,功利主义价值观只能排在首位,其他的价值观再好也只能屈居第
二。
” 面对现实的困惑,孙云晓坚定地指出,无论在什么国家在什么时代,教育孩子做人,拥有健全人格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然而,在伊迪斯观察中,健康、快乐、平凡的人生,似乎在中国父母眼中,没有什么价值。
“绝大多数孩子并不关注金钱和权力的问题。
”孙云晓表示,“在孩子的眼中,他们会觉得金钱不是万能的,幸福和快乐比钱更重要。
” 因此他建议说,健康人格的核心其实是道德教育,在教育问题上,“父母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否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和权力观”。
父母要认识到:是孩子给了自己进一步成长的机会,他们不应该是孩子的上帝,也不是孩子的拥有者,更不是创造者。
共同拒绝“爱暴力” 姻本报见习记者韩天琪 人们常说,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世间最无私的。
而在这种爱的包裹之下,有时却隐藏着控制、利用和炫耀的暴力因素。
什么是“爱暴力”?父母怎样摆脱“爱暴力”,与孩子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爱与被爱的关系?带着上述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心理咨询师柏燕谊。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爱为什么会成为“暴力”? 柏燕谊:适当的爱给予是一种享受和满足。
但凡事都有度,如果爱得不适度,爱得过度,被爱的人会有很大的情感压力和被控制的感受。
比如说父母对孩子正常的抚养和教育,使得孩子产生听话、好好学习的愿望,这是良性的情感互动。
然而,如果父母为了孩子忍受家庭暴力、辞职、做了很多牺牲,会让孩子产生无以为报的感觉,误以为是自己造成了父母的不幸,产生强烈的情感压力。
“爱暴力”具体表现为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溺爱、控制,将孩子过于“真空化”等等。
其本质都是借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愿望和意志强加给对方,强迫对方接受,通过控制、利用、束缚等手段,不断加强双方的依赖关系,从而影响对方独立人格的形成。
《中国科学报》:您在《爱暴力》一书中说:“引发全国关注的李某某涉嫌轮奸案的涉案人 李某就是‘爱暴力’的受害者。
”为什么这样说?柏燕谊:李某某是教育失败和人性扭曲的 代表,他毫无疑问是家庭“爱暴力”的受害者。
他的父母将他作为一个炫耀的招牌,经常让他参与跟他年龄不符的社交活动,造成了他虚荣、浮躁的心态;而父母对他的溺爱又使他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在李某某打人事件发生后,父母的处理方式使他更加肆意妄为。
如果在他小时候犯了错误之后,父母给他一定的惩罚,也让他接受这种惩罚,他就不会缺乏畏惧感和羞耻感。
正是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的行为,才酿成了李某某目前的惨境。
《中国科学报》: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在哪里?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何在? 柏燕谊:与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创造的产物,将孩子的一切附属于自己。
他们和孩子在人格层面从未真正平等过,自然不会像尊重一个独立的个体那样,去尊重自己的孩子。
这既有文化原因,也有社会和家庭原因。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控制与顺从已经成为一种集体价值观。
父与子的家庭关系是君与臣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完全顺从父亲的儿子,才成为统治者忠心的臣民。
从社会原因上看,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形态,使得中国父母不敢输,也输不起。
《中国科学报》:豆瓣网上有专门吐槽父母的小组“父母皆祸害”,为什么孩子会把父母视为祸害? 柏燕谊:“父母皆祸害”是一个比较极端的说法,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家庭亲子关系中不和谐的一面。
中国当前普遍的“4-2-1”家庭模式,让孩子被爱包裹得太严密,孩子想要冲破一层一层爱的束缚,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在孩子通过反抗权威树立自己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可能受到了来自于父母的限制和压力,而独生子女时代出生的孩子普遍比较叛逆,青春期较长。
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多矛盾冲突,所以才有了“父母皆祸害”的说法。
但孩子将父母视为“祸害”是阶段性和暂时性的,多发生在青春期。
被青春期的孩子当做父母对他们的伤害和剥夺的事情,在青春期过后会逐渐达到理解。
当独立已经实现的时候,父母控制与孩子反控制之间的斗争与矛盾,也会逐渐淡化。
这是孩子自由人格独立的必要过程。
《中国科学报》:在今天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父母应着重培养孩子的哪些品质?怎样做才是合格的父母? 柏燕谊:对人一生的长期发展来说,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适应性,相比于技能的学习,社会融入性、适应性的训练更为重要,父母应该在这些方面着重培养孩子。
社会适应性的基础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沟通能力和感受能力,这些是在社会的同龄人交往过程中习得的。
现在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技能学习,让孩子无暇顾及与环境、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交往,造成很多人际交往障碍和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
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基础。
一个没有自信、不懂得尊重、环境适应有障碍、沟通力差、幸福感受性差的人,是不可能有好的社会适应性的。
此外,父母还应关注孩子兴趣的培养。
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有紧密联系。
高强度的学习剥夺了孩子成长的天性,使得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强烈的愤怒感。
从父母的方面来说,首先应该减轻自己的焦虑感,减轻对孩子成功的过高期望。
“成功=幸福”的理念需要每个父母深刻反思。
其次,父母要认识到是孩子给了自己进一步成长的机会,他们并不是孩子的上帝,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而已,而不是孩子的拥有者,更不是创造者。
现代化过程不仅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由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即从一个重视身份的国家,走向一个注重契约、讲求平等的社会。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父母对孩子过度关爱,往往利用手中资源为孩子安排好未来,这导致了中国社会拼爹现象盛行。
对此,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前不久,《人民日报》发文认为“拼爹只要不违法,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
围绕这个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
《中国科学报》:不久前《人民日报》刊文认为,“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对此您怎么看? 卢风:无论是从市场经济还是从民主法治的角度看,都要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个人的理性。
而一个人真正值得骄傲的是他的个人能力,而不是其父辈给他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这些不是他应该去炫耀的。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违背法律就是合法的。
但问题是,从一个法治社会对个人更高的要求来讲,我认为拼爹是特别不应该提倡的。
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应该反对拼爹。
现代法治最根本的精神就 法治社姻会本 报记者 不王容拼爹剑 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也就是 说,无论你是高官的儿子、富商 巨贾的儿子,还是平民的孩子,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
不能因你的老爹很厉害,是个大腕儿,或者是权 贵、巨富,你就可以高人一等,犯了法就可以逍遥法 外。
法治精神反对的就是这种现象,这也是现代化 所要求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即对法则的敬重。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是极其强调等级的社会。
在 古代,地位甚至特权是可以世袭的,在这种情况下, 身份就特别重要。
但现代化过程不仅是经济快速发 展的过程,也是“由身份到契约”的过程。
这是英国历 史学家梅因的观点,即从一个重视身份的国家,走向 一个注重契约、讲求平等的社会。
所以,只有大家都 尊重规则,强调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这个社会才有可能逐渐走向公平。
如果拼爹现象得到了维
护,那么“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的观念就会被冲淡,这非常不利于社会的 现代化发展。
在法治社会,只要“拼爹”不犯法,我们 就只好容忍,但不能说这值得鼓励。
《中国科学报》:据媒体报道,德国、美国等西方 国家拼爹现象也很严重,白手起家者凤毛麟角。
对 此您怎么看? 卢风:恰巧我最近从西方国家回来,就我观察, 在西方国家即使有这种现象也不会像我们国家这 么严重。
原因在于,西方人较为“敬重法则”。
当然这并 不能说明西方人在道德上比我们要高尚许多,但是 他们确实比我们更重视法治精神和公共道德。
另外,在形式上,西方国家跟我国的拼爹现象 也会不一样,他们会较严格地受到法制的约束。
当 然也不能讲西方的法制就完美无缺,西方国家也有 违反人权的现象,也有豪门仗势谋取特权的现象。
一个富豪如果犯了罪,他可以请最好的律师,律师 也不见得都以维护正义为天职,他们往往只是利用 其高超技巧打赢官司;而穷人犯了罪只能请一般的 律师,甚至由法庭指定律师,因此在这方面就有某 种不平等。
西方社会的舆论监督也跟我国不一样, 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即使能逃避法律的惩罚,也可 能逃不脱社会舆论对他的强烈谴责。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目前中国社会拼爹现象 越来越严重? 卢风:从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跟 西方社会的差别是很大的。
首先,我们有完全不同 的理念,儒家、法家等思想造成了我国的制度,无论 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与西方不同。
其次,我 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也与西方完全 不同。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讲究等级,在这种观念下, 拼爹是自然的现象———父荣子贵。
近些年的现代化建设虽然成效卓著,然而在改 变思想观念上却成效不大,我们仍缺乏对法则的敬 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到现在我们都没能培养出 在大街上行走时敬重法则的习惯:司机在路上行车 往往不对行人礼让,即使礼让也是因为害怕惩罚、 害怕摄像头;而行人也往往不看交通指示灯,在红 灯情况下也是能走就走。
另外,某些人一旦遇到严 重争端,他想到的不是诉诸法律,而是首先想到是 否有做官的、有权势的亲戚朋友……在这种情况 下,我们的法律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虽然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成就,虽然近些 年来市场经济的发育,也为人们增强权利意识提供 了条件,但是当代人的权利意识是病态的、残缺的。
权利即人权,对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都是至关 重要的。
但是权利不仅仅意味着个人享有的自由和 应该享受到的待遇或者福利,权利和责任应是对等 的。
你要求别人尊重你的权利,那么,你也必须自觉 地尊重他人的权利。
但是,今天许多人当自己的权 利受到侵犯时会坚决地捍卫自己的权益,却没有自 觉尊重他人权利的习惯。
这就是权利意识的残缺。
那些富豪、权贵家庭出身的人,更容易有这种倾向, 即很善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但缺乏尊重他人权利的 习惯,更缺乏敬重法则的精神。
拼爹盛行会影响民主与法治的健全发展,会影 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因此,需要 加以抵制。
如果我们的社会宽容,甚至颂扬这种现 象,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健康发展。
我认 为
,迄今为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老百 姓的心中树立得仍不够牢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追求 的理想。
当人人都有这个理想,人人都敬重法则的 时候,才有可能谋求一个“尽可能公平”的社会。

标签: #什么意思 #coo #什么意思 #camel #cdc #corner #什么意思 #a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