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战略】,coc是什么意思

coc 9
【政策与战略】
0 陈宜瑜院士:科研需要宽容失败 科学时报记者刘英楠来源:《科学时报》2006年4月10日 国家科学再次面临发展春天之际,宽松科研环境的营造再次成为国人关注和讨论的一大焦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一贯坚持,营造宽松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并于日前再次重申:基础研究具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科学家的创造精神,让他们潜心研究、长期积累从而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宽容失败、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保障和动力,在分析、探索世界本原的科研活动中尤其不可或缺。
切实调动人学习、钻研的积极性的手段,一般认为在于设置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奖励系列,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只要赏格够高,再难的题目似乎都能迎刃而解。
与长期以来的重奖政策对应的,是历史上让失败者们望而生畏的严刑重罚——不是吗?最高明的统帅,例如诸葛孔明、梁山吴用等,往往巧施妙计激手下大将立下“败则死”的军令状,之后率兵出征似乎果然战无不胜。
然而,恰恰是在现代管理学中,“宽容机制”成为“激励理论”的关键课题之
一。
首先,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文明不断进步,人类开发资源、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竞争更多朝向共存、多赢的方向发展,“不宽容”基本上和“不人道”挂钩。
其次,即使从功利的角度出发,重奖成功、严惩失败也可能成为阻碍进步的一大根源——它部分导致一些干部患上“政绩急躁症”,重“显绩”轻“潜绩”,专图“表面风光”;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为官施政从来热衷“短、平、快”;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但求自己拥有,不管全国所求;避实就虚,拈轻怕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陈宜瑜院士指出,当前一些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同样片面追求简单量化的科研“政绩”,缺乏对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特点的深刻认识;往往片面强调基础研究的“物化”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
这些做法加剧了学风浮躁的蔓延,可能从根本上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下降。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那些束缚创新思想的体制性障碍和其他制约因素,努力构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和谐环境,克服“科学研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认识误区。
“自由探索意味着失败不可避免。
”陈宜瑜指出,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不可预测性,先定的百分之百的成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众多科技界先驱对“失败是成功之母”早有深刻认识,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专家向来认为,即使屡试屡败的科研课题,往往同样具有巨大价值,它们为最终的成功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进而排选出直通真理之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宽容失败实质上是催生创新成果的温床。
陈宜瑜强调,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从来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发扬“板凳须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在这一理念和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基础研究即将步入何种崭新局面,怎不引人翘首企待?
1 程国栋院士呼吁给科研人员“松绑” 作者:科技日报记者马波发布时间:20060307来源:《科技日报》2006年3月7日 把漫画作为“发言”材料附件的政协委员,不知是不是只有程国栋院士一人。
画中,一个人抱着一只大猫在满头大汗地逮耗子,漫画的题目是:“逮只耗子真难!”程国栋用这张漫画来给科技人员“画像”。
在他看来,目前的科技管理方式有些像是让科技人员“抱猫逮耗子”。
他认为,这种对科技人员频频加以干预的做法,不会收到好结果;不越俎代庖,给科技人员更多自由,自主创新才会有更好的成果。
“我们的科研管理太急于求成,总想立竿见影,今年给经费,明年就要见闪光点;频繁的检查、评估;还把成果与待遇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结果,多数科研人员跟着指挥棒转,太多的‘突破、发现、国际领先’,造成学术界的浮躁现象,结果是原创性的成果少,能达到国家一等奖的成果少,学术水平跻身国际前沿的顶尖人物少,使中国成为发表文章的大国,而不是学术、科技强国。
”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科技管理形式还让科研人员没有了静下心来搞科研的时间。
程国栋拿出了一组调查数据:去年12月,浙江省科协发布了2005年浙江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主要数据。
其中,科技工作者用于科研(指看论文、从事实验等与科研直接有关的活动)的时间,平均每人每年为4.11个月;而且,职称越高,花在科研上的时间越少,正高级科技人员用于科研的时间只有3.44个月,约占全年的1/4。
程国栋发问:“对比上世纪60年代实验室彻夜灯火通明,5/6以上的时间用于科研的情景,现在的工资待遇已是原来的10倍,而工作时间只有1/4,这是不是太不合理了?”程国栋感叹:“马克思不把大英博物馆的地毯踩出一行脚印来,写不出《资本论》;陈景润不“安、钻、迷”,解答不了“歌德巴赫猜想”;王选没有18年每周工作65个小时的拼搏,引领不了现代中文印刷的革命。
”“不把时间放在科研上,怎么出得了真正高水平的成果?这个问题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话都是空的。

2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有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 作者:廖文静发布时间:20060307来源: 三月七日,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左)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赵忠贤今日上午在全国政协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重中之重是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
环境有助于创新思想的出现和创新人才的成长,要求环境是宽松的、学术是民主的,另外支持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要鼓励成功,也要允许失败。
赵忠贤是在谈到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三个建议时作上述表示的。
他还建议,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我们的投入虽然从总量上每年都在提高,但是跟国际上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总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
今年按温总理的报告投入增长要超过19%,即使按照这个数字,资源也需要提高效率,也就是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到的要整合有效的资源。
因此在资源分配各个方面要保证更好地提高效率。
此外,赵忠贤还建议,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我们要培育一个好的学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传统,这才有助于人才的成长和人才的脱颖而出。
但是前面这几条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要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来保证。
赵忠贤认为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有一定特殊性,如中国的国情、文化历史的背景等,在走创新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注意。
赵忠贤还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特别提到一点,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大家常常将科技如何和经济结合问题,通过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会很好得到解决。
这也就是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国际上也是这样。
虽然中国现在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比较弱,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有好的典型。
通过产学研三结合,和其他配套政策的落实,我想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有助于产业化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赵忠贤表示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非常有信心的,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在十五年中实现。

3 22家企业致力于无线局域网“中国标准”产业推进 作者:新华网记者冯晓芳发布时间:20060307来源:/fortune/2006-03/07/content_4269899.htm 新华网2006年3月7日报道22家无线局域网芯片设计、系统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的企业7日成立产业联盟,共同致力于无线局域网“中国标准”WAPI产业化推进。
这22家企业包括: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六合万通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国家商用密码研究中心、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
据WAPI产业联盟轮执会议主席介绍,产业联盟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目前,无线局域网产业链上多家企业先后研制成功了相关产品并投入市场,并在一些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
记者了解到,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信息产业部联合下发了《无线局域网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从2006年2月1日起,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无线局域网产品和含有无线局域网功能的设备时,应优先采购符合国家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的产品。
无线局域网技术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有效补充,是在家庭、办公室、机场等区域解决“最后100米”宽带无线上网的技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相关部门在此领域积极跟进,提出具有可靠安全机制的无线局域网“中国标准”,表明我国在代表下一代宽带无线IP网络前沿技术的核心标准制定方面已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在影响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安全技术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 专利法修改如何对待“创新泡沫” 作者:张帆发布时间:20060317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3月17日 当自主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概念时,2005年,中国知识产权的增长让世人瞩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的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的年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这一片繁荣背后,“创新泡沫”却已隐隐出现。
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虽然都居世界第
一,但其整体质量却不容乐观。
标志之一是,发明专利在专利总授权量中只占大约1/5,而其余大部分都分布在审查并不严格的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当中。
自主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然而,一哄而上的专利热和可能的虚假繁荣,却给经济的有序发展埋下隐患。
实质审查与形式审查之困 我国专利涵盖的对象包括三个: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其中,对发明专利要进行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实质审查;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只进行形式审查,也称登记制度,即只要专利行政部门经过初步审查,认为该申请手续完备且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就授予专利权。
采取形式审查制度,主要是因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内容较为简单,只作形式审查手续简便迅速,可以加快审批速度,降低专利局履行行政程序成本,并使这些实用技术尽快为社会所用,充分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
这不仅是我国,而且是许多国家都通行的做法。
但这一方式在节约社会公共资源的同时,必然含有良莠不齐的可能性。
目前对于不符合专利法规定取得专利权的实质条件而取得了专利权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法律救济途径是通过以后的无效申请和宣告程序宣告其无效。
实质审查制度是我国专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质审查制度可使不该颁发专利而误发的可能性大为减少,为专利权的确定性提供了保障。
无效的专利数目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专利诉讼数量,节约司法成本。
同时,在专利日益成为国际竞争重要手段的情况下,实质审查事实上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一个壁垒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保护”民族企业的作用。
这都是实质审查制度的重要价值。
但是,实质审查制度的优势需要许多资源、尤其是需要国家资源的支持。
以美国专利局为例,该局有6000余人,其中有3000名实质审查人员。
与之相比,我国专利局的人力设置与实质审查能力远无法与其相比。
因此,仅就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在我国就已经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缺乏及时性,也就是审查大量积压。
而从国际趋势讲,日美等国正在不断加快专利的审批速度。
例如日本就提出要把专利审批期限缩短到六个月以内。
事实上,专利审批期限的缩短是必然趋势,只有较短的期限才能给企业更大的主动权来实施专利战略。
二是缺乏稳定性和统一性。
审查速度要求加快,但审查人员的规模和素质培训却难以跟进,专利审查的
5 质量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进而造成了专利权的不稳定性。
同时,审查人员个人素质不同,交流平台不多,使申请案的审查也缺乏统一性。
三是由于缺乏及时性和稳定性而造成的司法效率低下和保护不力。
按照目前的专利制度,专利局负责专利的审查和授权,而法院有关侵权的判决必须依据专利权的状况来进行,因此,法院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专利审查(复审)的效率,在当前审查缺乏及时性的情况下,对于专利的保护就缺乏及时性,造成了专利保护不力。
专利泡沫从何而来 从表象看,因为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的审查门槛低,给了许多垃圾专利、问题专利、“投机”专利以可乘之机,因此我国专利申请中存在的对发明专利进行实质审查,而对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只进行形式审查的制度开始受到一些指摘。
然而,专利泡沫的产生,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更有着深厚的经济与政治原因。
在经历了长时期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当其冲遇到了知识产权问
题,加之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施压,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宣传与保护力度,使众多企业开始觉醒。
然而,保护知识产权和防止知识产权滥用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现实中,保护方面的宣传显然超过了禁止权利滥用的呼吁。
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侵犯专利如何受到严惩,却很少提及对侵权相对方的合法救济,以及对无辜被起诉者的保护,滥用知识产权的后果。
这些概念纠集起来,在我们的政府部门、司法系统以及实业界片面地树立起过度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却在制度层面忽视了知识产权滥用问题。
于是,在知识产权意识刚刚萌动的中国企业中,就出现了专门挖掘“专利陷阱”打击竞争对手的现象。
一些厂商或者将业内早已有之的技术,或者将通用的技术略加改造,或者采用其他方法,恶意申请并取得了许多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然后以侵权为由要求执法部门将同行业其他厂商的产品查封。
而其他厂商在自己的产品被查封后也许才知道这些设计被人申请了专利。
虽然这些厂商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宣告专利无效,但按照法律规定,其必须提出证据证明自己在此前公开使用。
但事实上,这些厂商一般拿不出自己之前销售或使用的证据。
即使这些厂商拿出了证据,持有专利一方败诉,专利被宣告无效,申请专利的一方也并不承担相应责任,除了专利申请费等再也不会有其他大的损失,相反却能拖延时间,趁诉讼时期占领市场。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是一些企业恶意申请专利的原因,而在现实中还有许多专利申请是出于“政绩”原因。
由于专利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利申请量成了衡量科研工作的指标之
一,甚至也成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质量高低与否的标志。
近两年不少省市纷纷出台措施鼓励企业、个人申请专利,主要是经济方面的资助与奖励。
如获得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后,有关部门每年要奖励发明人一定金额,还要按一定比例代缴专利年费等。
有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也出台类似的鼓励措施。
如申请获得专利的,评职称可以提前几年等等。
这些鼓励措施的出台,虽然对促进科技进步有积极的一面,还能解决一些确有经济困难的发明人的问题,如通过补助一些费用,可以使其尽快申
6 请专利;代缴一部分年费可以使专利权人更加从容地去寻找推广的市场。
但是这些措施的实行,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作用。
一些投机者为了晋升职称、获得奖励等实惠,为专利而专利,并不考虑专利的实用性,甚至去模仿抄袭他人专利。
而像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并不经过实质审查,因此,更成为一些人投机的对象。
同样,由政府代缴年费的做法也有违专利年费设立初衷。
这样会使一些没有经过实质审查,根本不符合授权条件,没有在现有技术上作出任何创新,也没有任何市场空间甚至完全抄袭仿造的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不能通过年费制度自然筛选和淘汰。
专利法修改路径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确保我国专利申请与授权的效率与质量,在实质审查与形式审查之间找到平衡点变得至关重要。
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继续增加审查人员的数量与提高审查质量是一种理想状况。
但基于我国目前实质审查存在的诸多困难,笔者以为,思路之一是全面放弃实质审查制度而改为形式审查。
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在现有的人员和制度条件下可以迅速解决专利申请的积压问题;二是形成形式和内容一致的制度,如果实行了彻底的形式审查制度,申请人对专利权稳定性的预期是统一的,避免了在审查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形式上的实质审查制度所造成的申请人难以预期专利审查结果所产生的实际后果的情况,使申请人容易把握、预期自己的行为。
但有人会担心,专利泡沫因此会愈多。
应对的办法是,对形式审查制度要设立更为有效的事后救济途径,使授权后的异议与复审制度更加严格与更有效率。
由于多数专利并不投入生产实践,因此,多数专利不会进入异议程序。
而进入异议程序的专利由于数量较少,专利机关就能够充分利用目前的财政和审查资源,进行严格的审查,从而能够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确保专利制度作用的发挥。
而节省出来的人力物力则可以从事诸如专利性检索、文献服务等工作,促进知识产权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发挥效用。
另一种思路是实质审查的工作不由专利局来承担,而是由某个公正而有技术资格的团体承办。
这种团体有如荷兰海牙的政府间组织国际专利研究所。
此研究所经请求,可根据一定条件,并收一定的费用,承允主要对具体申请案新颖性的评价写出意见。
或者由几个国家集中力量组成作实质审查的区域审查中心之类。
还有一种办法是,至少在一个过渡阶段里,对几个技术部门,借用预定的某几个采用彻底审查制度的国家的审查报告或专利批准案,作为考虑一项专利是否值得在本国批准的充分而有结论性的依据。
在经历1992年和2000年的两次修改后,中国的专利法现在正面临第三次修改。
目前修改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传出的消息显示,专利法第三次修改,一是力求全面解决专利制度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其中包括改进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查和授权方式,完善实用新型检索报告制度。
二是指导地方政府完善有关的专利费用资助和奖励政策,建议将资助重点集中在那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上,这样可以杜绝申请人恶意申请套取资助的现象。
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公众和企业利用无效程序减少“垃圾专利”的危害,引导专利申请人诚信申请、诚信维权。
在经历了入世过渡期后,专利法的下一步修改对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更深广的意义。

7 2005年国家科技计划硕果概览 ——突破核心技术支撑国民经济信息化 发布时间:20060308来源:《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3期
1.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国标准”核心技术走向商用化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国标准”TD-SCDMA若干核心技术目标顺利实现,项目成果已经通过技术许可转让给国内外企业,并应用于TD-SCDMA终端、基站及三载波射频功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这一标准走向商用化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是我国在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范例。
TD-SCDMA标准的制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系统设备、终端设备及专用芯片的开发,是一项投资和潜在收益巨大的系统工程。
项目设立以来,在大唐移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完成了项目预期目标,取得了两项国家专利。
通过技术授权、交叉许可、技术合作等方式,大唐移动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支持了国内多家公司参加这一标准的设备开发及产业化工作。
目前已有21家企业参加这一产业联盟,其中有6家北京企业,形成了从标准研发、芯片设计、系统制造到终端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

2.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专项——“T比特路由器”研制成功 由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专项(3TNet)重大课题“可扩展到T比特的高性能IPv4/v6路由器基础平台及实验系统”取得突破。
该课题研制的T比特IPv4/v6路由器系统单机架交换容量为320G,扩展容量可达1.28T,相关设备通过了信产部电信传输所的测试。
另外,该课题还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硬件芯片的开发,包括320G交换网络套片、10GIPv4/v6包处理引擎芯片和流量管理芯片等。
3TNet项目具有创新的思想和领先的技术,将广电、电信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地方政府捆绑搭建一个新网络是一种创新的组织模式,为“三网合一”技术做出了一种新的尝试。

3.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示范系统在上海开通 全球首个基于我国自主创新网络体系的互动网络电视业务和高清电视业务,通过“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在上海长宁古北示范区开通。
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的宽带网络体系及其相应的关键技术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在世界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上抢占了先机。
由于目前使用的互联网受体系结构、带宽、时延等制约,使人们梦寐以求的高清晰度视频、大规模互动服务等新业务无法在网络上实现。
为此,2000年,科技部将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作为“十五”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组织中国电信、华为、中科院声学所等30多家国内大型企业、知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
经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一举突破了国际上已有网络架构的系统瓶颈。
在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由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文广集团、国家教育网等单位联合承建的“长三角高性能宽带信息示范
8 网工程”在上海长宁古北示范区成功开通了未来网络标志性业务——实时互动高清晰度网络电视和视频服务。
“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的建成,将使中国2200多万宽带用户、8700多万网民,在个人电脑上就能享受到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通过网络,中国4亿电视用户、9亿电视观众,将告别单一被动的节目接受,走向集互联网内容、网络游戏、电视节目在内的更为丰富多彩的互动数字娱乐生活。

4.龙芯系列CPU芯片研制取得新突破“龙芯产业链”初步形成 2005年4月18日,在由科技部、中科院和信息产业部共同主办的“龙跃神州‘芯’动中国”-龙芯2号成果发布及产业化基地成立大会上,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式对外发布其自主研发的龙芯系列CPU的最新研究成果——“龙芯2号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简称龙芯2号),并与江苏梦兰集团正式签署了《关于设立龙芯产业化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
信息产业部所属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与中科院计算所签署合作协议,将微软的WinCE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到龙芯2号开发平台上,以推动龙芯处理器的广泛应用。
龙芯2号的研制是在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重点课题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共同支持下完成的,它采用先进的四发射超标量超流水结构,片内一级指令和数据高速缓存各64KB,片外二级高速缓存最多可达8MB。
为了充分发挥流水线的效率,龙芯2号实现了先进的转移猜测、寄存器重命名、动态调度等乱序执行技术,以及非阻塞的高速缓存和取数操作猜测执行等动态存储访问机制。
龙芯2号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SPECCPU2000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3倍,已达到PentiumⅢ的水平。
在短短的22个月时间里,龙芯2号CPU性能比龙芯1号提高了10倍。
经专家鉴定,龙芯2号居国内通用CPU研制领先水平。
龙芯2号是国内首款64位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支持64位Linux操作系统和X-window视窗系统,与32位的龙芯1号相比,龙芯2号达到了更高的性能,能够流畅地支持视窗系统、桌面办公、网络浏览、DVD播放等应用,因此此款芯片在低成本信息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性能优势。
未来龙芯2号将与龙芯1号以及正在研发的龙芯2号增强型一起形成一个分别面向嵌入式应用、桌面应用以及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的芯片系列。
龙芯2号的主要应用目标是Linux桌面网络终端、低端服务器、网络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多媒体网络终端机、无盘工作站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龙芯作为一项高科技成果,技术上的突破仅仅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成为龙芯发展的关键所在。
江苏省和苏州市、常熟市政府共投入3000万元,建立“中科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这是打造龙芯产业链的重要一步。
在信息产业部、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等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经各方努力,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5.智能移动终端ZTE-e3实现国产手机质的飞跃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智能移动信息终端研制成功。
该终端是基于2.5G和面向3G移动通信技术的下一代智能终端产品。
最终提供先进的集个人通信、个人信息管理、互联网接入等一体化功能。
成果将用于该公司多媒体智能商务手机e3的产品系列中。
多媒体智能商务手机e3使用了自主开发的并获得国际FTA权威
9 认证的GSM/GPRS协议栈,同时,还使用了基于Linux技术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便于让大量的PC应用程序无缝移植到手机中,为手机未来的应用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智能手机e3采用的业界领先的双CPU技术,具有强大的多媒体运算处理能力。
目前完成的e3产品在多媒体、商务、娱乐等业务方面提供的功能主要有:长达10小时的MP3音乐播放,40分钟连续DV视频拍摄及播放,130万像素摄像头,支持托福、GRE等分类词汇的中英文词典,超大文本编辑器,可以直接上网冲浪的浏览器,270度扭转触摸式手写屏幕等。
2005年3月e3智能商务手机已全面推向市场。

6.我国第一款AVS高清解码芯片诞生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牵头完成的我国第一款基于数字音视频编码解码技术标准(AVS)的高清解码芯片-AVS101高清解码芯片诞生,这标志着我国数字音频产业从标准领先跨入核心产品领先的阶段,对我国数字电视和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
AVS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视频编码技术标准。
该成果研究起点高,技术先进,突破了数字音视频解码芯片的核心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若干关键算法及其实现上具有独创性。
所完成的演示系统功能齐全、工作稳定,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要求,为我国在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领域的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鉴定委员会建议加快对我国信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的AVS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的制定,尽快在高清晰度激光视盘系统、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重大产业化方面进一步加强推广力度。
AVS101高清解码芯片的设计与实现,得到了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AVS产业链计划项目的支持,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研究开发与测试验证”重大专项支持的重要内容。
AVS101高清解码芯片中含有两颗龙芯1号IP软核,对龙芯CPU的IP化以及产业化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10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863”专家评审制度将调整 作者:科技日报记者向杰发布时间:20060308来源:《科技日报》2006年3月8日 马颂德参加科技界政协委员讨论时表示“863”专家评审制度将调整“我们正在研究,在今后863计划的项目评审中,进一步完善目前采取的专家评审机制。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今天在参加科技界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表示,科技部正在考虑对“863”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做出一些调整。
“我们将建立一个专家数据库,在需要课题评审时,分领域随机抽取专家,以此消除评审者与被评审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相关的弊端。
而且,在专家遴选过程中,科学家的诚信记录将成为他能否进入这个专家数据库的重要考核指标。
”面对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界政协委员,马颂德如是表述。
在联组讨论会上,有的委员反映目前科技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存在漏洞。
“很多专家在评审时,往往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这样的评审本质上已经变味”。
而对于管理部门来说,“请专家也是很有学问的”,需要投赞成票时请一批肯定会同意的专家,否则反之。
“我相信,对于同一项目,请不同的专家,评审结果不尽相同,这一现象的确存在。
”马颂德表示,科技部正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马颂德在出任科技部副部长之前,曾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10余年,与在座的不少科技界委员都很熟悉。
863计划是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由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联合倡议发起,其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创造条件。
11 钱七虎院士呼吁用好伴生核资源 作者:科技日报记者陈磊发布时间:20060308来源:《科技日报》2006年3月8日 “白云鄂博铁矿的伴生钍,占我国已探明钍储量的77%。
几十年来,该矿一直当作铁矿开采,钍的利用率为零,并造成严重的辐射污染。
”针对我国金属矿伴生资源开发的严峻形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呼吁,尽快开展金属矿产伴生放射性元素(铀、钍)资源化与辐射环境修复研究工作。
为此,他递交了相关提案。
“‘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将新建9个核电站,使核电比例达到4%—5%,但是我国的天然铀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核电发展需求。
”钱七虎告诉记者,铀是目前核电与核武器的燃料,钍是未来的核电燃料,在我国能源、国防工业和经济建设中举足轻重。
我国大量金属矿物伴生有丰富的铀、钍等放射性元素。
但是,在主矿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伴生资源没有发挥应有效益,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核资源浪费,而且产生了严重的放射性环境污染。
据钱七虎了解,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国内蒙古、四川、江西、湖南、江苏、山东、广东等7个主要稀土矿物资源省区的400余家企业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原生稀土矿石、工业尾矿及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稀土矿、独居石的天然放射性普遍偏高。
包头钢铁厂白云鄂博矿的放射性钍元素含量接近工业品位,并造成了整个包头境内的严重环境污染,同时每年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水、废气和固体废渣,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放射性严重污染。
去年10月,徐光宪等15位院士联名向中央写了《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专题报告。
“我国正处在资源开发利用的粗犷阶段和大规模复合性环境污染阶段,迫切需要开发适合国情的资源科技和环境科技。
”钱七虎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已经在“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中,安排了“大力开发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技术”。
“尽快实现金属矿伴生铀、钍的资源化和对其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辐射环境修复,刻不容缓。
”钱七虎如是说。
12 专家析中国制造业升级软肋创新能力不足是瓶颈 发布时间:20060309来源: 中新网2006年3月9日消息《瞭望》周刊载文称,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屈贤明认为,在实现“十一五”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至为重要。
但他同时也指出,“中国目前只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
中国制造业要实现新的增长面临诸多挑战。
”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进行了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按其用途属性,大体可分为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三大部分。
国家统计局2005年底发布的经济普查主要数据第二号公报显示,制造业已占中国工业企业数量的91.6%、主营业务收入的86.8%、利润的73.1%,制造业居于中国工业主导地位。
文章援引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的话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整体产业的结构升级问题。
在谈到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屈贤明表示,当今世界主要的工业发达大国都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并且因为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而成为工业化强国。
尽管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主要发达国家仍然十分重视制造业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但是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装备制造业被忽视和弱化了,整个装备制造业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
赵英认为,阻碍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最大瓶颈,是技术开发能力的不足。
“另一个挑战就是,制造业生产规模的巨大扩张和中国面临的能源、资源的约束不相匹
配。
”赵英说。
屈贤明谈到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时,将缺乏对工业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的机构列入其中。
屈贤明认为,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尚处在经济转型的过渡期,旧体制遗留的各种问题和新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工业司是难以适应的。
赵英也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许多产业发展问题,各产业之间的组织协调问题,一些涉及到许多行业的共性技术科研开发问题,环境布局问题等,确实缺乏一个有效的统一的考虑部门。
不过他同时说,“是否需要成立一个工业部,可能有待讨论。
” 13 科技部长徐冠华:要给科学家们“允许失败”的学术环境 作者:中新社记者李静发布时间:20060309来源:中国科技部长徐冠华2006年3月9日日表示,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首先要让中国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其次要利用经济政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力,第三是要给科学家们创造“允许失败”的环境。
徐冠华当天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前对记者作了上述表示。
徐冠华说,目前中国企业存在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的问题。
仅二成左右企业具有研发机构,其研发投入还不及总营业额的百分之
一,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要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他还表示,政府应将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作协调统
一,“要通过经济政策来影响技术,通过制定有力的政策来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徐冠华强调,“允许”科学家失败、创造一个气氛良好的学术环境,科学家们方能在其中潜心研究,不断探索。
他并透露,未来中国要将大幅度增加对基础领域和前沿高技术领域研究的支持,“既包括增加对这些研究单位的投入,加强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给研究所所长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随时能对新的发明发现做出快速反应”。
14 欧盟加速制订共同能源政策 发布时间:20060310来源:/ReadNews.asp?
NewsID=91052 东方早报2006年3月10日报道由于能源价格节节攀升以及今年1月俄乌斗“气”导致的欧洲能源短缺,引发了欧盟急欲寻求能源安全以及对欧洲共同能源市场的建设。
3月8日,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提交了旨在统一25个成员国能源政策的《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
削弱成员国主权 此间分析指出,这是欧盟继《共同农业政策》和共同贸易政策之后,又一重大的战略举措。
但欧盟要求获得对欧洲电力及天然气能源的单一监管权力,也进一步对各成员国的国家主权提出了挑战。
欧盟委员会在绿皮书中对欧洲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作出了严酷的评估,警告“欧盟能源需求将有大约70%通过进口产品来满足,而今天的比例是50%”。
欧洲未能限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也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欧盟委员会说,到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和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加60%左右。
委员会还对“很多市场仍基本属于国有并由几个公司控制”表示担忧。
绿皮书称:“成员国在市场开放问题上的态度仍存在大量分歧,阻碍了具有竞争性的欧洲市场的形成。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近日法国和西班牙阻挠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SpA收购德国公用事业公司
E.ONAG。
三点计划 为了迎接这些挑战,欧盟委员会概括了三点计划:呼吁成员国政府增强能源供应安全,加强能源市场竞争,提高环境保护规定。
具体建议包括:“在天然气供应多元化问题上实施明确政策”,增加欧洲的基础设施,包括接收液化天然气的管道终端以及从里海地区和北非“进入欧洲心脏地带”的独立油气管道,旨在减少能源进口量。
欧盟有1/4的天然气供应来自俄罗斯。
与俄罗斯建立更加紧密的双边关系被定义为“一个巨大的飞跃”。
其中首要是和俄罗斯达成一项能源协议。
欧盟主席巴罗佐也将在下周访问莫斯科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预料双方将主要就天然气问题展开磋商,并希望与俄方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
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建议建立统一规则和标准的泛欧能源供应网络,加强欧洲范围内的 15 能源监管,打造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欧洲单一电力和天然气市场,从而应对国家垄断并削减支
出。
保护能源安全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如果欧盟不统一行动,可能会面临能源供应中断的风险。
“我们提议建立一个共同能源政策。
我们身处新世纪。
能源需求在增长,而欧洲的能源储备却在下降。
”“能源价格的飞涨,一些供油国家局势的不稳定和目前一些危机的出现,提醒我们必须因应新现状进行调整——欧洲不可能再为25个国家提供不同的能源政策。
21世纪面临的能源挑战要求欧盟对此作出一致的反应。
”“欧盟希望拥有一个中长期的能源政策,这个能源政策具有竞争力,同时又有利于环保;为此,25个成员国的能源政策需要保持一致,有必要实行一个共同的能源战略。
”据悉,欧盟能源和交通部长将在3月14日聚会布鲁塞尔,就绿皮书文本进行讨论;随后,绿皮书还将提交3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欧盟首脑峰会讨论。
16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代表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两项工作是关键 发布时间:20060310来源:光明日报2006年3月10日 第一是要着力提高我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任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真正转化为规模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转化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着力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在和关键之
一。
要从投入、开发、应用转化各个环节,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拥有重要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跨国企业以及一大批拥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把企业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政府要从法律法规、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特别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体制和机制;通过增加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前沿和相关公益研究的投入和教育投入,增加对企业知识、人才、技术的源头供给;为企业营造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良好宏观国际环境。
第二是要着力提高我国原始科学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原创能力。
原始科学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原创能力,是决定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核心,也决定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当今世界,科学发展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转换过程十分迅速,尤其是在信息、纳米和部分生命科学领域,一些原始科学发明即被登记为专利,并迅速转入技术发展。
也就是说,竞争已前移到原始科学创新阶段。
具有原始科学创新能力的国家,往往才能把握先进技术的先机和赢得竞争优势。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来的,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奋力突破。
核心技术的原创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其拥有的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
要达到这一目标,国家和社会要持续增加对科教的基础投入,改善科教基础设施,着力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并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和文化氛围。
改革完善鼓励科学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中建设卓越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基地。
要进一步改善研发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创新管理,鼓励竞争合作,完善科学评价机制,提高创新活动绩效。
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营造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环境。
17 院士陈佳洱: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责任重 作者:科学时报记者刘英楠 发布时间:20060314 来源:科学时报2006年3月13日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为早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这个过程中,基础研究肩负着为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撑的重任。
对基础研究的超前部署和繁荣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陈佳洱院士说。
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基础科学研究问题”战略研究专题组组长,陈佳洱院士与57位科学家(包括29位院士)一起为规划制订的前期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他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
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是应用开发的源泉。
要重视科学的基础作用和长远价值,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础研究’。
还说‘加强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
作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听到党和国家领导的这些话,深感极大鼓舞又感到肩负的历史重任。
”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才能开拓创新能力“源头” 谈及创新型国家建设时,陈佳洱院士说:“目前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只有
20多个,它们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它们所获得的国际发明专利数,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
这些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投入中占15%~25%;我国2005年的R&D占GDP比例达到1.3%,而自1990年以来,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总量长期徘徊在5%上下。
若以基础研究为
1,我国2002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与开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为1∶3∶13;美国2000年为1∶1∶
3,法国1999年为1∶1∶
2,日本1999年为1∶2∶
5。
基础研究投入过低必然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就难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 陈佳洱介绍,当时“基础科学研究问题”战略研究专题组通过研究还发现,现有的科技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有一个超高强度投入基础研究的阶段(占R&D的25%~28%),然后逐渐趋于15%~20%的平衡状态,而不是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渐增加。
现在看来,为了明天、后天的发展,需要超前加大今天投入的力度。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所指出的:“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型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所以我们“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
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应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陈佳洱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人 18 才强国”战略,对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基础研究的重大举措,使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步入最好的发展时期。
这些举措中包括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调整基础研究结构和布局,实施科学基金制,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先后启动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211工程”等。
其中科学基金制的实施,对于推动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竞争、鼓励创新”的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认为,自然科学基金在科技界取得相对较好的“口碑”,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坚持执行的“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方针,并围绕这一方针建立的一套严格的同行评议、专家会审、委务会终审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评审制度。
例如,对没有通过的项目,有关学部会将相关评审信息反馈给申请者,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炼思路、设计选题。
有不服者也可以提出申诉,要求复议。
为了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基金委专门建立独立的监督委员会,监督申请者、评审专家的行为,也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
考虑到“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自然科学基金委还设置了“非共识项目”,即使大部分专家不认可,但只要有专家系统推荐,基金委可以给予短期支持,以观后效。
另一方面,很多科研课题往往需要长期积累,基金委的学部对于一些做得好的这类项目建立了连续支持的机制。
不少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正得益于这种长期连续资助。
陈佳洱说:“当然,国家其他管理部门也有许多做得好的地方,所以大家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共同提高。
”他表示,王选院士生前强调,对于已有充分证据确认是真正杰出的人才,应采取“给足钱、配备人、少评估、不干预”的十二字政策,这种“看人办事”的管理理念很有意义,因为人才本来就是科研的主体和核心。
培育创新人才必须大力营造良好用人环境 作为老科学家,陈佳洱等对建立有利于年轻科技人才队伍成长的环境十分关注,通过交流和讨论,也深感我国基础研究的管理体制上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
宏观上,缺乏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教育与研究分离等;微观上,管理层次多,项目、人才、基地、设施分割,行政干预多,往往把管理市场经济和工程项目的办法用于基础研究的管理等。
特别是目前的人才评价考核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把科研人员相对短时间的SCI学术论文产出与其物质待遇、社会地位过紧挂钩——据说有的单位,发一篇SCI论文的奖励竟达1万元之多——缺乏鼓励研究人员长期积累、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
片面追求论文SCI的数量、刊物的档次,而对科研工作内在价值缺乏有远见的深刻分析等问题,使科研人员产生这种急功近利情绪,助长了科技界的浮躁倾向,甚至滋生学术造假等腐败现象。
由于不少研究并不是以重大的科学目标为驱动,导致现在我国每年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居全球第
5,被引次数居18位,而平均每篇引用率则只居全球124位! 陈佳洱表示,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意识,提倡百家争鸣;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精神,摒弃心浮气 19 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坚持平等竞争,崇尚团队合作。
坚持“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发挥老、中、青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实现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生态”平衡;改进管理,切实为科学家减负,确保科学家,特别是年轻学术带头人能集中精力从事研究。
“我国现在的发展目标为:21世纪20~30年代,在一些科技领域迈入世界前列;到2050年,成为全球科技强国。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完成的工作、克服的困难非常之多。
其中一个关键,是必须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部署和支持,因为基础研究决定着一个民族原始创新能力。
”陈佳洱说:“一个没有基础研究做坚强后盾的国家,只能是一个科学上的弱国;而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 20 曾培炎阐释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 发布时间:20060320来源:/politics/2006-03/19/content_4318965.htm 新华网北京2006年3月19日电3月19日上午,第七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曾培炎说,立足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未来五年,我们将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切实把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曾培炎说,中国所谋求的发展,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是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谐、和平、合作、共赢的发展。
曾培炎指出,未来五年,我们要继续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着力解决经济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的矛盾,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解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着力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切实加强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改革涉及的深层次矛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曾培炎强调,为了实现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们将重点从六个方面付诸努力。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将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将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

三,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中国将继续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推进节能降耗。
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中国将不断完善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21 第
六,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合理地吸收外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美国联邦快递董事长施伟德也发表了致辞。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开幕式。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立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论坛。
22 杨国桢院士:将物质科学手段应用到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作者:王丹红任霄鹏发布时间:20060323来源:《科学时报》2006年3月23日 “把物质科学领域的先进手段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
生命科学是目前一个非常热门的学科,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手段和设备基本上都是照抄国外的,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测序设备基本都是成套进口。
其实,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好手段都是来自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发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一个生命科学家与物理化学家结合的经典例子。
”这是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光物理学专家杨国桢近日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学术报告时所说的。
在报告会上,杨国桢向与会者介绍了光反射差法、光镊、超快光谱、近场光学、纳米光学等光学领域最新发展起来的先进方法和技术。
他说,这些光学方法和技术都是研究物质科学的手段。
现在,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在努力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
实际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生命科学家和物理学家合作的一个典范——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从事噬菌体遗传学研究的詹姆士·沃森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与正在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相遇。
当沃森在一个学术报告会上看到威尔金斯的DNA的X射线图片后,兴趣完全转到DNA结构的研究上。
而这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片则是英国女科学家威尔金斯的同事罗莎琳·富兰克林拍摄的。
富兰克林早年在剑桥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到法国巴黎研究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
1951年,她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X射线晶体衍射观察室工作,并拍摄了一张清晰的DNA结构的X射线晶体衍射图片。
这张图片给沃森和克里克以重要启示,他们最终确定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
杨国桢说,生命科学是目前一个非常热门的学科,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手段方法基本上都是照抄国外,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测序设备基本都是成套进口。
其实,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好手段都是来自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发明。
在科学研究中,没有自己独特的手段和方法,很难做出独特的研究工作,而发明新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分析物质的结构,则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拿手好戏。
他鼓励在座的年轻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积极与生命领域的科学家合作,将物质科学领域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生命科学的研究。
最后,杨国桢提出三点希望:第
一,把物质科学领域的先进手段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第
二,把物质科学领域的思维方法以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第
三,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规律带入物质科学研究,推动物质科学的发展。
23 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战略决策上来——论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布时间:20060324来源:《科技日报》2006年3月22日 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后,全党上下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情绪激昂,一个新的号召带来一个新的气象。
在这种热气腾腾的场面中,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这些年的经济不是发展得很好吗,按老路走就可以了;认为这个目标太高了,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行;还有的只是被动响应上级指示,没有认真琢磨怎样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这些都表明,真正理解中央提出的重大决策,还需要切实统一思想。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之上的。
这一战略部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已经不容回避。
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放以来到2020年的连续40年7%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
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经测算,在保持投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目前39%的水平增加到60%,才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
经济增长对科技的需求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 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瓶颈?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发展瓶颈约束。
我国人均石油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7,天然气资源只有1/13,淡水资源只有1/4,耕地资源只有1/3;与此同时,由于技术落后和长期粗放经营,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实践表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已难以为继。
这些问题使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求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 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并行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超额利润。
我国现在生产的个人计算机平均利润只有5%,如果有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利润可飙升到40%。
如果说过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用暴力掠夺殖民地资源,那么今天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利用技术手段控制国际资源及其流向。
严峻的竞争态势使得提高科技竞争力的需求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 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一是我国 24 拥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这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可宝贵的战略资源。
二是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对一个技术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自主创新成果必须找到自己的应用者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其主要应用者不是国外市场,只能是本国市场。
巨大的国内市场资源为我国自主创新成果提供了宽广的应用舞台。
13亿人口大国的市场既具规模性,幅员辽阔、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市场又颇具差异性,这为我国的各类型、各层次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最宝贵的市场需求动力。
只要将这种国内市场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到足够的高度,启动、发挥本国市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牵引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引擎就会无比强大。
三是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和较强的科技实力。
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我国的学科布局日趋完整,科研能力也不断增强,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在发展中国家是少有的。
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
我们不能再徘徊了!新的道路已经指明,新的征途正在展开,现在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就是鼓足勇气,抖擞精神,脚踏实地,团结一致,从现在起,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25 立法支持循环经济模式之变 时间:20060328来源: 《华南新闻》2006年03月28日第四版报道循环经济不仅要求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还体现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
当今多数发达国家已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确认和促进。
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立法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欧盟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法律制度:抑制废物形成制度。
由于抑制废物形成的代价比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成本小得多,体现了预防有限的原则。
循环名录制度。
包括强制循环和自愿循环两类名录。
强制循环名录一般规定责任者的范围和再利用、回收或在循环产品或材料的类型或种类。
技术与工艺标准及技术性指导制度。
废旧物质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往往存在二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因此必须制定有关的技术和工艺标准,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政府扶持制度。
由于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是微利甚至不盈利的,因此强调政府的扶持尤为重要。
市场准入与许可制度。
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这其中必须遵循的是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和环境保护许可条件,即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理,进口的产品能否再用或再生利用,进口资源是否为有毒固体废弃物。
经济刺激制度。
经济刺激手段可用于对直接管理的补充,主要包括税费征收、可交易许可证、押金退款、绿色补贴、价格支持等。
日本每年生活废弃物约5000万吨,产业废弃物4亿吨。
为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日本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促进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形成。
2000年6月颁布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确定了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基本大纲。
相关法律包括规定和监督废弃资源再利用、企业和消费者自承担义务等方面,例如《废弃物处理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和《建筑资材循环利用法》。
上述各项立法规定甚为详细,比如2001年4月开始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规定,家电企业必须承担回收和利用的义务;家电销售上有回收废弃家电并将其交送生产企业再利用的义务;消费者也有义务承担家电回收、循环利用的部分费用;企业必须回收的家用电器为电视、冰箱、空调和洗衣机4种。
而此项法律还规定了生产企业必须达到的回收利用废弃家电的比例,如达不到上述回收重复利用的比例,将受到相应惩罚。
家电经销商负责回收废弃家电,并送至家电厂商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将其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
26 【电子与信息技术】 美国Akustica投产混载数字输出CMOS电路的硅麦克风 作者:日经BP社记者三宅常之发布时间:20060302来源:日经BP社2006年3月2日报道美国Akustica公司投产了将CMOS电路和传感器集成在一枚芯片上的硅麦克风。
麦克风的音压传感器采用MEMS技术,与旨在实现数字信号输出的CMOS电路集成在同一枚芯片上。
Akustica是一家风险企业,主要开发旨在替代现有的ECM(electretcondensermicrophone)的新型麦克风“硅麦克风”。
此次新产品的封装面积为4mm见方。
价格方面,每1000个批量购买时的单价为3.87美元。
主要用于个人电脑、个人电脑外设以及手机。
由于硅麦克风采用MEMS技术来加工硅,所以可方便地在同一枚芯片上集成CMOS电路。
尤其对该公司而言,可以使用与CMOS相同的加工方法来加工传感器,与竞争对手比起来更容易实现目标。
此次的CMOS电路集成了放大器和4次!
)Σ型调制器。
通过!
)Σ型调制器将模拟的声音信号变换成数字序列。
实现输出信号的数字化之后,就不易受到外部杂音的影响,也不会对周围电路造成干扰。
比如,可以不必考虑周围的噪音进行封装,从而提高在印刷底板上封装图案的自由度。
27 赛灵思利用65nmFPGA演示计数电路同时展出东芝和台湾UMC产晶圆 作者:日经BP社记者大石基之发布时间:20060303来源: 日经BP社2006年3月3日报道美国赛灵思在2006年2月28日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里开幕的半导体展会“GlobalpressSummit2006”上,公开了采用65nm半导体技术试制的“Virtex”系列FPGA。
Virtex封装了16位计数电路,在60MHz频率下运行。
此外,该公司还展出了由东芝和台湾联电(UMC)生产的嵌入65nmVirtex的半导体晶圆。
赛灵思准备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量产供应采用65nm技术生产的Virtex系列FPGA。
由东芝和UMC负责生产。
东芝和UMC加起来,65nm工艺的总产能达2007年将达到月产1万5000枚(按300mm晶圆换算)。
赛灵思此次还公布了用于生产FPGA的65nm工艺技术概要。
栅长为40nm,栅极氧化膜厚度为1.6nm。
电源电压为1.0V。
铜布线层数均为11层。
为了提高性能,此次应用了应变硅技术。
为了控制泄漏电流,采用了在同一芯片上同时采用栅氧化膜厚度不同的3种晶体管的“三闸极氧化层(tripleoxide)”技术。
为控制电源电压下降(IR压降),使用了镍硅化物技术。
除此之外,还在布线层间绝缘膜中使用了low-k材料。
同时,赛灵思还宣布VirtexFPGA系列现已累计实现40亿美元的销售额。
“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产品相比,销售额达到了3.2倍”(赛灵思)。
28 瑞萨利用30μm间隔CoC实现新型SiP技术可在内置芯片间高速传输数据 作者:日经BP社记者大石基之发布时间:20060306来源: 日经BP社2006年3月6日报道日本瑞萨科技面向新一代高性能数字终端和高速通信设备,开发出了全新结构的SiP(系统级封装)技术。
具体来说,就是能够以间隔为30μm的微型焊接凸起连接内置芯片,即叠层芯片(chiponchip,CoC)技术。
CoC就是指将2枚芯片的电路面相对合在一起,使用排列间隔非常小的微小电极进行连接。
由于能够以更短的布线长度在叠层芯片之间进行多点连接,因此便于提高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
力争2006年第4季度达到实用水平。
瑞萨科技此次大体开发了3项关键技术。
第一是在连接微小间隔焊接凸起时不使用焊剂,而采用无铅焊锡的高可靠性、低损伤性熔融焊接技术。
焊剂是焊接辅助材料,其目的是去除焊锡表面的氧化膜,提高焊锡的附着性。
不过,使用微小间隔焊接凸起时,过去一直存在着焊剂残留容易导致可靠性下降的问题。
此次,瑞萨科技已经证实,在不使用焊剂的情况下能够以倒装方式实现每芯片10000万焊接凸起的多引脚连接。
第二是指将熔融的微小焊球以液滴状喷射出来,形成焊接凸起的焊锡供应技术,即微小熔融焊锡喷射法。
利用此技术,不仅可取消过去在形成焊接凸起时必须使用的掩膜,而且还可混合使用尺寸不同的微小焊接凸起。
第三就是指,能够在外形尺寸和该公司老产品FC-BGA(flipchipballgridarray,倒装球栅阵列)相同的封装上集成多个利用上述技术以CoC方式连接的芯片。
FC-BGA原本就具有数据传输速度快,多引脚连接和高散热的优点。
在此基础上,可通过采用SiP方式增加内置芯片数量。
此次开发的SiP组装过程分如下2个阶段进行。
首先将通过形成微小焊接凸起将厚度降至50μm的子芯片与SoC等基础芯片以CoC方式连接起来。
然后,利用和过去的FC-BGA相同的方法将配备子芯片的基础芯片倒装连接到底板上。
29 MoSys谈正在逐步普及的“1T-SRAM” 有可能展开非挥发性内存开发 作者:日经BP社记者大下淳一发布时间:20060307来源: 日经BP社2006年3月7日报道美国MoSys公司研制的混载内存“1T-SRAM”正在稳步推进民用产品领域的应用。
2005年日本Hudson公司决定配备于游戏机产品,2006年2月雅马哈为手机产品与之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原来就与之存在合作关系的富士通和NEC电子则已决定在180~130nm产品之后继续采用90nm产品。
就该公司目前的业务状况以及今后的进展情况,记者日前采访了该公司负责全球销售和业务开发的副总裁DhavalAjmera。
问:越来越多的民用产品厂商开始采用“1T-SRAM”,请您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1T-SRAM”的成本竞争力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在游戏机和便携终端等民用产品领域,成本竞争力将成为最大的卖点。
“1T-SRAM”成就较高成本竞争力的源泉在于,可将单位面积的存储容量提高到6晶体管型SRAM的3~4倍。
以同容量相比,能够将芯片上的存储区面积削减至1/3~1/4。
问:请您谈谈面向大容量领域的新型内存“1T-SRAM-Q”的开发情况。
有人指出,与过去的“1T-SRAM-P”相比电容器的嵌入工艺更加复杂。
工艺流程确实比过去增加了,但无需增加有可能导致成品率下降的高难度工艺。
自2005年就已开始量产130nm产品,目前正与8家用户企业推进10种产品的投产计划。
生产比例已经超过“1T-SRAM-Q”和“1T-SRAM-P”。
问:90nm以后的开发工作目前处于什么阶段?90nm产品现已开始试产,计划近期投入量产。
计划投产5种产品。
65nm产品正在由用户进行验证,同时现已着手45nm产品的开发。
问:随着工艺时代的发展能够将内存容量提高到什么程度?另外,您如何看待在相应容量区域最具潜力的市场? 90nm产品可实现2Mbit/mm2,65nm产品和45nm将分别实现4Mbit/mm2和8Mbit/mm2。
今后除游戏机和数码相机用SoC等领域以外,我认为手机用SoC和液晶显示器用SoC都会出现增长。
问:1T-SRAM的目标是取代混载DRAM。
今后是否有意推进旨在取代需求正在日趋扩大的混载闪存的非挥发性内存的开发? 是否着手相关开发工作,目前还不好说。
不过,我认为完全有可能将1T-SRAM相关经验应用于非挥发性内存的开发工作中。
30 与移动WiMAX进行彻底决战! 高通公布IEEE802.20芯片组开发蓝图 作者:日经BP社记者蓬田宏树发布时间:20060309来源: 日经BP社2006年3月9日报道2006年3月2日,美国高通在一次召集日本新闻界参加的活动中公布了其无线技术开发蓝图。
其中谈到了该公司致力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规格“IEEE802.20”。
该公司声表示,2008年将在其CDMA2000方式的手机芯片组中嵌入IEEE802.20收发功能。
“IEEE802.20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手机。
从抗电波干扰特性和高速移动时的接收等方面来说,具有移动WiMAX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准备与移动WiMAX进行彻底决战”(高通)。
该公司表示正在强烈关注竞争规格移动WiMAX的发展,加紧推进IEEE802.20芯片组的开发。
IEEE802.20也称为MBWA(MobileBroadbandWirelessess,移动宽带无线访问),旨在向时速超过100km的高速移动物体提供高速无线互联网服务,正在加紧制定相关标准。
比如,使用20MHz带宽时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据称超过了260Mbit/秒。
现已统一传输方式草案,估计尚需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标准化工作。
而高通则向业界表明了积极的姿态,比如率先在本公司芯片组开发蓝图中加入了有关IEEE802.20的开发计划。
而移动WiMAX在2005年底已经确定其传输规格“IEEE802.16e”的相关标准,多家半导体厂商正在加紧推进芯片组的开发。
今后将会形成由高通追赶先行一步的移动WiMAX的局面。
根据高通公布的开发蓝图,作为手机方面的活动来看,2006年将推出支持HSDPA和CDMA20001XEV-DORevA的芯片组,2007年支持HSUPA和EV-DORevB。
面向宽带无线方面,将首先提供该公司称为“Pre-802.20”的FlashOFDM等解决方案。
对IEEE802.20的支持将从2007年底前后开始。
不过,传输实验等准备于2006年内开始。
早的话,2008年底将把IEEE802.20功能集成到第3代手机芯片组中。
在IEEE802.20正在讨论的传输方式中,除高通提出的方式外,还有日本京瓷提出的“625k-MC模式”。
高通表示:“最初开发的802.20芯片组可能不包括625k-MC模式。
” 对于IEEE802.20,据称同时正在向3GPP2进行技术提案。
除此之外,该公司还表示,在CDMA20001XEV-DO的未来规格(部分称为RevC)中,除使用CDMA的具有向下兼容特性的方式外,还有可能制定不向下兼容的传输标准。
此时甚至有可能使用像IEEE802.20这样的OFDM技术。
31 贝尔实验室成功实现每秒107GB网络传输速度 作者:天虹发布时间:20060309来源:/art/951/20060309/457397_1.html 赛迪网2006年3月9日讯每秒传输100GB数据的目标很快就要实现了。
不过,这种技术目前还没有做好商业应用的准备。
朗讯贝尔实验室3月8日称,它已经成功地测试了这种超高速数据传输。
据网站报道,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在提交给光纤通信会议和博览会的一篇论文中称,他们第一次发现了这种采用电子多路复用技术使光纤传输速度达到每秒钟107GB数据的方法。
贝尔实验室主管MartinZirngibl在声明中说,随着运营商寻求提供IPTV等多媒体IP服务,我们认为,100GB以太网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技术。
这种技术需要网络高效率地多路复用,并且以原始的以太网格式发送大容量的基于IP的数据。
目前,互联网上传出数据的速度经常能够达到每秒钟10GB,尽管在同步光纤网络(SONET)上数据传输速度偶尔能够达到每秒钟40GB。
贝尔实验室的技术达到了每秒钟传输107GB数据的速度(其中7%的数据吞吐量用于纠错的开销)。
贝尔实验室称,其研究人员通过电子多路复用技术以每秒种107GB的速度传输了10个频道的光调制的通信。
这次试验的传输距离为400公里。
一个集成的光均衡器作为一个单芯片光子集成光路在这次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 CeBit展会IBM展示新款Cell刀片服务器原型 发布时间:20060313来源:/news/hardwares/story/0,3800055190,39441633,00.htm CNET科技资讯网2006年3月13日报道:德国汉诺威-IBM在CeBit大会上向观众展示了一款基于Cell处理器的刀片服务器的原型。
IBM展示的这款Cell刀片服务上运行有虚拟软件,它可以实时显示一颗跳动的三维心脏的图像。
研究人员可以旋转心脏图片,从任何角度进行观察,或者,他们也可以过滤掉一些成分,比如血液或者特定组织,以便透明观察心脏中央的区域。
IBMCell开发小组的负责人UtzBacher表示,演示三维图像需要按进行巨大的数据处理工作,他们的刀片服务器由于配备了一款9核Cell处理器,因此可以很好的胜任这种计算任务。
Bacher说:“普通的计算机很难进行透明化处理。
”他表示,Cell服务器上的虚拟软件对于石油行业也很有帮助,这些公司在进行石油储存地的地质结构处理时,需要过滤掉大量的数据信息。
Cell处理器由IBM,索尼以及东芝设计,这种处理器也被用在了PS3游戏机当中。
PS3游戏机当中包含了一颗PowerPC970处理内核以及8颗DSP内核,它们可以进行图像处理及其矢量计算。
每颗IBMCell刀片服务器中含有2颗Cell芯片,它们之间有1GB的DRAM可供分享。
由于Cell刀片服务器比现有的IBM刀片服务器薄两倍,因此每个刀片机架上仅能容纳7片刀片。
IBM计划在第三季度推出Cell刀片服务器。
目前,价格未定。
新刀片服务器的性能究竟能够比现有的刀片服务器的性能提升多少,现在尚不得而知。
本次CeBit大会展示的刀片系统的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为2.4GHz.Bacher表示,商业版的新刀片服务器的处理器在2.4GHz到4GHz之间。
未来,IBM将有能力提高Cell刀片服务器的性能。
Bacher说:“目前,我们使用90纳米制造工艺来生产Cell芯片。
我们可以将工艺提升至60纳米,45纳米,或者30纳米。
” 另外,IBM还将增加刀片上的内存数量。
33 韩国开发出“3纳米”半导体技术 发布时间:20060316来源:/world/2006-03/15/content_4307367.htm新华网首尔2006年3月15日电据《韩国经济新闻》15日报道,韩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电路线宽只有3纳米的半导体技术,有望使电脑运算速度提高20多倍。
报道说,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崔养圭等人开发出的硅半导体电路线宽仅3纳米,相当于成人头发丝直径的4万分之
一。
这种半导体采用新型三维结构,可在常温下保持良好的半导体功能。
科学家称,该技术可应用于制造新一代电脑中央处理器、动态存储器、静态存储器和闪存等。
采用3纳米半导体技术的中央处理器运算速度可达到100GHz,相当于现有产品的25倍。
此前,科学家认为利用硅材料只能制造出电路线宽最小5纳米的半导体,并因此把硅半导体的最小集成规格限定为5纳米。
科学家预计,如果要制造小于5纳米的半导体,必须采用碳纳米管或分子材料。
崔养圭等开发出的3纳米硅半导体打破了这一看法。
34 93纳米浸入式光刻技术发展现状与今后难点 作者:卞志昕编译发布时间:20060316来源:上海情报服务平台2006年3月15日 2002年,浸入式技术的可行性报告送至国际机构sematech的桌上,但直到半年之后,半导体业界才苏醒过来,浸入式技术迅速成为光刻技术中的新宠。
因为此种技术的原理清晰及配合现有的光刻技术变动不大,获得了人们的极大赞赏。
在2003版的《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中,增加了一个可能解决方案——浸入式光刻(Immersionlithography),2004年12月,《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编委会发行了《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修订版,其中光刻一章在可能解决方案表中又给出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把193纳米光刻(非浸入式)扩展到90纳米节点,并且撤消了离子投影光刻和近接X射线光刻。
而在2005年的蓝图中,浸入式光刻继续着其既有的发展态势,作为2007年达到65nm、2010年达到45nm、2013年达到32nm和2016年达到22nm节点的关键技术。
业界力推浸入式光刻技术 浸入式光刻是指在曝光镜头和硅片之间充满水(或液体)而不是空气。
对于193纳米光刻来说,水是最佳液体。
但浸入式光刻技术仍有很多不确定性,如对置于水中的硅片和光刻性能带来的影响,磨料中水吸附如何进行CD控制、模样外形控制等。
在半导体工业中,人们预测193纳米浸入式光刻技术将取代157纳米光刻技术成为45纳米以下半导体生产的新一代光刻技术。
早在2003年5月,Intel宣布放弃157纳米光刻机的开发,而将采用氟化氩激光器的193纳米光刻机的功能扩展至45纳米节点。
这也正是浸入式光刻技术取得较好发展的结果,数值孔径为0.93的193纳米的镜头已经可以实现。
紧随Intel之后,欧洲的ASML、日本的Nikon和Canon浸入式光刻机计划纷纷出笼。
目前,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正在加速45纳米以下微电子技术的开发,已与世界10大设备供应商签定协议,协议的签署使得IMEC能在最先进的设备条件下进行研究与开发。
根据IMEC所确定的发展战略,2003-2005年研发45纳米CMOS技术,2005-2007年研发32纳米微电子技术。
193纳米浸入式光刻技术是实现45纳米以下COMS的关键技术。
在193纳米浸入式光刻技术方面,IMEC与世界上30个芯片制造商、工具供应商和软件供应商等组成了合作联盟。
该联盟中IMEC的合作伙伴ASML公司的TWINSCANtmXT∶1250i是目前世界上浸入工具(0.85)含量最高装置。
IMEC将使用该工具进行曝光,印刷新密度为7O纳米,聚焦深度为0.7μ
M。
双方希望通过合作加速光刻技术从干法向湿法的过渡,以早日实现193纳米浸入式光刻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一代、二代193nm浸入式光刻机 35 目前国际上光刻机的制造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最大的三家生产商为荷兰ASML,美国NikonPrecision和日本Canon。
从2004年起,这几家公司就提供193nm浸入式光刻机样品供各大芯片制造商使用。
至今,已开发出多种型号的193nm浸入式光刻机。
特别是对于NA(数值孔径)>1.0的第二代浸入式光刻机,研究速度也相当迅速。
2004年夏天美国半导体芯片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体Sematech(Austin、Texas)和Exitech(Oxford,UK)宣布联合研发全球第一台超高NA193nm浸入式光刻机。
2005年夏天在Austin的Sematech安装,这台浸入式光刻机的Ms-193i微型曝光部分由CorningTropel完成,其NA1.3,0.4mm曝光范围;水浸入部分由Lambdaphysik完成,有4kHz、线性极化性能;ArF激光源也由Lambdaphysik完成,睁个光刻机可制作70nm/45nm节点。
ASML现也已推出NA为1.2的193nm浸入式光刻机。
而NikonPrecision公司在2005年下半年推出了NA为1.07的S609B型193nm浸入式光刻机,并将于2006年下半年推出NA为1.3的S610C型193nm浸入式光刻机。
以下列出了一些厂商所推出的193nm浸入式光刻机。
表:193nm浸入式光刻机生产和使用表 年份 2004 20042005 2005-20062005-2006 2005 2005-20062006下半年 2007 厂商 ASML ASMLASML ASMLASMLSematech/ExitechNikonNikonCanon 型号 TwinScanAT:1150i TwinScanAT:1150iTwinScanAT:1150i TwinScanXT:1400EiTwinScanXT:1700Fi MS-193i S609S610C NA 0.75 0.750.85 0.931.21.3 1.071.3≥1.2 光刻尺寸安装地点使用者/nm90AlbanyNamoIBMTech90ALSM实验室台积电65台积电/IMEC台积电/IMEC 65/4545 70/45 55/4545 (来源:《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5(126)11-14及相关公司网页综合整理) 193nm浸入式光刻机制造的全功能芯片 2004年12月IBM和台积电分别宣布采用193nm浸入式光刻技术制造出全功能的芯片。
2004年夏天IBM使用安装在AlbanyNanoTech的ASMLTwinScanAT:1150i型193nm浸入式光刻机(NA0.75)进行90nmCu互连层光刻,并在自己的工厂使用193nm干法光刻机完成全部工艺,制造出基于功率机构的90nmCPU。
2004年9月IBM著名工程师AlbanyNanoTech研发总监JimRyan表示:“浸入式光刻技术确定在IBM的产品路线图上了”。
IBM开始采用ASML提供全球首套193nm“预生产”浸入式光刻机加工300nm芯片。
台积电在ASML的研究实验室内使用ASMLTwinScanAT:ll50i型l93nm浸入式光刻机(NA0.75)对90nmSRAM 36 芯片的多晶硅进行了曝光和显影,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认为193nm浸入式光刻机的焦深是l93nm干法光刻机的2倍。
IBM和台积电使用l93nm浸入式光刻机的成功,增强了芯片制造商采用l93nm浸入式光刻机的信心,加速了193nm浸入式光刻机制造商生产的步伐。
2005年台积电在自己的工厂安装了ASMLXT:l250i(NA0.85)193nm浸入式光刻机,用于65nm节点。
2004年l1月比利时IMEC微电予中心收到了ASMLXT:l250i(NA0.85)l93nm浸入式光刻机,2004年7月~2006年7月IMEC工业联盟将使用适合浸入式光刻机研究包括缺陷和与光刻胶有关的工艺课题,目标是2007年量产193nm浸入式光刻机。
2005年1月TI首席技术官HansStork透露,TI希望在45nm节点采用浸入式光刻技术,并且正在对ASML、Nikon的浸入式光刻机进行评估。
NEC电子公司2006年初宣布开发出名为UX7LS的55纳米节点工艺,采用了浸入式光刻和更高介电常数材料。
该公司声称,该工艺可提供比65纳米工艺在操作和待机模式下低十分之一的功耗。
通过将65纳米工艺技术与高K薄膜结合,其开发出了极限低功率LSI,该工艺将适于从手机、移动消费类产品以及网络系统的LSI产品。
NEC采用UX7LS工艺的SRAM将具有92.5万门/平方米的门密度,单元尺寸为0.432平方微米。
该公司打算于2007年夏季提供样品,并于同年开始量产。
浸入式光刻的难点与挑战 虽然浸入式光刻已受到很大的关注,但仍面临巨大挑战。
根据2005版《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的光刻内容,浸入式光刻的挑战在于: 控制由于浸入环境引起的缺陷,包括气泡和污染;抗蚀剂与流体或面漆的相容性,以及面漆的发展;抗蚀剂的折射指数大于1.8;折射指数大于1.65的流体满足粘度、吸收和流体循环要求;折射指数大于1.65的透镜材料满足透镜设计的吸收和双折射要求。
对于NA值的研究拓展也仍是重点之
一。
业界认为要提高浸入式光刻机分辨率的关键是要提高NA,目前,第一代浸入式光刻机(干式)的NA极限值为0.93,第二代浸入式光刻机的NA值大于1.0。
另外,控制临界尺寸仍然是个棘手的问题,对于现已确定的要求还没有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翁寿松193nm浸入式光刻技术独树一帜
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5(126),11-142、纳米浸入式光刻技术工业化在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7月18日
3、ITRS2005 37 “快速锁定的锁相环频率合成器芯片”问世 作者:半导体研究所发布时间:20060322来源: 据中国科学院网2006年3月22日报道:2月5日至9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2006年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2006),来自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的“快速锁定的锁相环频率合成器芯片”论文内容引起与会代表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这是IEEE国际固态电路会议53年历史上首次录用来自中国大陆科研院校的论文。
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半导体所在芯片设计领域再次实现零的突破。
据悉,中科院半导体所在该芯片上采用了自主创新的数字信号直接精确预置振荡频率的系统方法和电路结构,在0.35umCMOS工艺上实现传统的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的频率快速锁定。
测试结果表明在不牺牲相位噪声和毛刺噪声等指标的情况下,其锁定速度与传统的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相比提高了近2个量级。
该芯片及其相关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和超宽带等无线通信,尤其是高速跳频加密通信系统中,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快速锁定的锁相环频率合成器芯片”的研制成功,是半导体所继“新型高速直接数字数字频率合成(DDS)芯片”的后的又一突破性进展,使半导体所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和国际固态电路技术(ISSCC)这两个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实现零的突破。
IEEE国际固态电路会议是由美国IEEE固态电路协会主办的世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国际会议。
始于1953年,每年一届,在国际上最尖端的固态电路技术首先在这一会议上发表。
38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加速纳米电子路线图商业化进程 作者:雅龙发布时间:20060323来源:/ 据EETimes网3月21日报道: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于周二(3月21日)发布了纳米电子标准路线图以推进纳米技术的工业标准化。
这一措施的实行旨在将实验室的纳米电子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向市场,使其在通信、信息技术、消费产品和光电子学等领域得到更为广泛应用。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将于5月18日在纽约举办一个有关路线图的研讨会,以确定所规定的标准的执行范围和时间进程。
该研讨会将与纳米商务会议一起为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协会)建立一个有关纳米原材料、设备、功能模块及其运用的纳米电子标准框架,并计划为10月份举办的第二次研讨会拟定一份草案。
该草案将于2006年底正式发布,并每年更新。
路线图的具体工作将由一筹划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该委员会主要由纳米电子研究领域的各方代表组成,包括原材料和设备的开发者,纳米电子集成者等。
据纽约市纳米商业联盟的联合创始人及路线图执行合作者内森-丁克先生说,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路线图能够帮助工业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划分不同标准,并着重利用已有资源。
此外,他补充强调,该路线图还将增加另外两个技术设计蓝图,即“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和“国际电子制造创始计划”。
此外,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协会称,这一纳米电子技术路线图同样还将以碳纳米技术的研发为目标。
2003年以来产生了几项标准,如近期通过的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1650――“碳纳米管电子特性测定标准测试方法”。
这是第一个纳米电子制造标准,从而为纳米管的可重写电子数据的生产提供了一个通用模板。
英文原文链接参见:?
articleID=183701368 39 激光晶片技术促进未来petaflop超级计算机的发展 作者:雅龙发布时间:20060323来源:/ 据Newscientist网站2006年3月21日报导,利用激光通信晶片在庞大的petaflop型超级计算机中输送数据已经在日本NEC公司实验成功。
通信晶片可以通过光学纤维以25吉比特每秒(1吉比特等于10亿比特)的速度传输信息。
根据NEC公司的研究,25吉比特是通信晶片的最大速度,它比目前普遍运用纯电子连接的超级电脑快出数倍。
通信晶片可以将电子信号转换为光学信号。
利用光学纤维在晶片间传送数据,是使这种超级计算机强于过去以电子连接处理器的计算机的关键。
NEC利用一种名为垂直共振腔面射型激光(Vertical-CavitySurfaceEmittingLaser,VCSEL)的半导体激光二极体,它所产生的激光脉冲对电流产生反映。
NEC的研究员们用铟取代传统的铝材料,利用一种砷化镓和砷化铟镓的混合物制造了更高效的面射激光器。
这使得激光脉冲通过光学纤维更快地进行传输成为可能。
运用这种新型的VCSEL晶片可以更有效地在数千台个人电脑处理器间发送数据,从而制造出前所未有的超级计算机。
NEC相信,这种晶片将是第一台petaflop级超级计算机诞生的关键。
NEC发言人告诉《新科学家》杂志,“2010年,备有新型VCSEL的下一代计算机的性能就可以达到petaflop级了。
” 这一成绩将使NEC在继2002至2004年间日本横滨海陆科技局(AgencyforMarine-EarthScienceandTechnology)研制的一台超级计算机的“地球模拟器”之后,再次夺得超级处理领域的桂冠。
以全电子晶片共享数据的效率问题是超级计算机设计中的关键的弱点所在。
今天大多数超级计算机最大处理速度也只有几个teraflop。
许多超级计算机实际上是把数千个现成计算机处理器联合在一块。
然而,目前世界第一的由美国加利弗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研制的IBM计算机——蓝色基因(BlueGene)就是用一些特制组件制成的,它具有360万亿次每秒的超强运算能力。
外界专家同意,VCSEL晶片可以用于制造不可思议的超级计算机。
他们说,生产这种器件所需的成本也是个重要问题。
美国加洲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约翰-谢尔夫说,“原始带宽本身并不是peta级计算机最迫切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负担得起这种部件。
”但是,谢尔夫说,VCSEL晶片的成本在未来有望低于其它光学技术(如磷化铟激光)。
一种成本较低的方法是将几种电子连接通路合成一个单独的数据“管”。
另一种方法是,将几种光学信号以同一电缆传输,也就是一种波长分段多路技术。
“利用多个VCSEL器将速度提至每秒25吉比特的运算能力为一些更具成本效益的部件提供了发展机会,但这一点还有待继续研究。
”谢尔夫对《新科学家》说,“你可以肯定的是,当这些东西真正成为产品的时候,市场就会告诉你答案了。
”霍斯特-西蒙也是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专家。
他补充说,还有一个问题也会影响到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
他说,“用大量存储器——至少200千兆字节,建立起的一个peta级系统,启动和稳定这个系统将是更大的挑战。
” 不管前面的挑战如何,NEC对于petaflop超级计算机终将把计算机研究带向空前复杂的的阶段充满自信。
“它将最终从基因、细胞层面到组织器官,甚至整个躯体,达到对整个人体的模拟,”NEC发言人补充说,“从基本粒子到驱动程序,对纳米材料行为复杂而具体的模拟正在筹划之中。
” 英文原文链接参见:/article/puters.html 40 纳米生物技术备受业界关注有望用于制作FPD和内存 作者:日经BP社记者大下淳一发布时间:20060327来源: 日经BP社2006年3月27日报道业界对融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于一体的“纳米生物技术”应用于电子领域的尝试日益关注(术语解释“生物纳米材料”)。
在2006年3月22日~26日召开的日本“第53应用物理学相关联合演讲会”上,诸如利用蛋白质,制作平板显示器(FPD)和非挥发性内存,或者将钻石晶体管这样的新型电子元件用于生物传感器等纳米生物技术相关提案有多项发表。
以《为电子元件而进行的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的融合》为题而召开的专题研讨会盛况空前,在定员约300人的演讲会场上甚至出现了站着的听众。
日立制作所和松下电器产业等大型元件厂商的与会人员无不受到听众的强烈关注。
原因在于“光刻技术的发展极限” 业界对纳米生物技术日益关注的背后是,长期以来推动电子领域发展的以曝光技术为代表的自上而下方式的加工技术即将面临发展极限。
如果使用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等纳米生物材料,将有可能形成运用材料自身具有的“自组装”和相同图案“复制与生长”等特性的自下而上方式的元件。
纳米生物技术与电子领域的融合包括
(1)“向生物学习”和
(2)“模仿生物”2种手法。
演讲者之
一、日本大阪大学产业科技研究所的田畑仁如此指出。

(1)所指的是利用纳米生物材料具有的自组装和“复制与生长等特性,制作电子元件的技术。

(2)则是指利用电子元件对生物纳米材料所构成的生物功能进行分析的技术。
利用蛋白质,制作驱动FPD的晶体管 作为
(1)所指的手法,由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与松下电器产业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使用蛋白质制作驱动FPD的TFT(薄膜晶体管)和非挥发性内存的技术。
都利用了将含有金属微粒的蛋白质溶液涂布到玻璃和硅底板上以后,金属微粒就会通过自组装按照基本固定的间隔进行排列的性质。
前者使用除去蛋白质的金属微粒作为硅结晶的生长核,而后者则将嵌入硅氧化膜中的金属微粒作为电荷积蓄层来使用。
提出相当于手法
(2)的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小组。
该小组提出的手法是以有望用于高频元件的钻石作原料制成FET,然后将其作为检测DNA的生物传感器。
该手法利用的是先把DNA链附着在FET的栅极部位,当检查对象的DNA链具有与之相符的碱基排列时二者就会发生结合的现象。
将因结合而产生的电荷量变化作为FET的阀值电压变化来检测。
据称,如使用钻石,与使用硅的现有DNA传感器相比,能够将栅绝缘膜做得更薄,可提高检测灵敏度。
41 InPhase全息光盘超过硬盘存储密度达515Gbit/平方英寸 作者:日经BP社记者浅川直辉发布时间:20060329来源: 日经BP社2006年3月29日报道美国InPhaseTechnologies宣布,全息存储介质的存储密度达到了515Gbit/平方英寸。
按直径12cm的光盘换算,容量可达360GB,约相当于蓝光光盘的13倍。
该公司2005年4月实现了200Gbit/平方英寸的存储密度。
此次则一举将存储密度提高到了约一年前的2.5倍以上。
据该公司称,这一存储密度已经超过了包含硬盘在内的现有存储媒体。
同一位置可层叠记录320个条码全息媒体存储数据时,从不同角度在包含数据的信号光上层叠参照光,使之产生干涉,然后将干涉波记录在介质上。
通过稍稍改变参照光的角度来记录,就可以在同一位置层叠记录多个信号光。
此次InPhase通过以0.067度为单位改变参照光的角度进行层叠记录,在同一位置层叠记录了320个包含130万比特信息的二维条码。
相邻记录区域的间隔为700μm。
记录用的激光为波长407nm的蓝紫色激光。
所使用介质的记录层厚度为1.5mm。
记录时的数据传输速度为23MB/秒。
InPhase将在2006年4月24日开始于加拿大举行的光盘学会“OpticalDataStorageConference”上发表此次的技术详情。
42 探索开源软件的创新之路 作者: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主席陆首群发布时间:20060309来源:《光明日报》2006年3月9日第11版 我国IT产业的创新工作我国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后起者,我们肩负为我国IT产业生存、发展和提升而博弈的历史重任。
走自主创新之路,将是这场博弈胜出的关键。
集成电路和软件是IT产业的两个支柱。
近年来国内围绕这两个支柱产业的创新历程为:在集成电路方面,国内自主开发了中低端通用微处理器(CPU)、芯片集成系统(SOC)和数字讯号处理器(DSP)等芯片,当然这些芯片的集成度较低,大约比国际高水平还差一个数量级。
如龙芯II号相当于奔腾IV中档,其集成度约为107个晶体管,而国际水平为108个晶体管。
但毕竟我们从无到有,完成了上述一系列芯片开发创新的全过程,即完成了科研创新、设计创新,以及工具创新、工艺创新和工程创新全过程。
必须指出,工程创新的难度比科研创新的难度要大得多,有人预测工艺创新难度约为设计创新难度的10倍。
国内软件创新工作现状系统软件是最基础、最核心、创新难度也最大的软件,可将它作为软件创新的代表。
系统软件一般为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和工具、编程环境、中间件等,其中操作系统又在系统软件中处于龙头地位。
中国要自主开发操作系统或系统软件,难度很大,必须走开源软件创新之路,从开源软件创新中找机遇突破;而要进行开源软件的创新必须实行体制创新。
目前国内虽然推出了几款Linux操作系统发行版,但自主创新的技术含量不高,总体上还处于学习模仿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研发能力。
在先导的社区开发创新(即“集体开发”、“合作创新”)阶段,国内个别人虽然曾向国际开源社区递交了诸如“Linux虚拟服务器(LVS)”、“入侵检测系统(IDS)”等修改的软件包,但作为社会或企业的志愿者向国际开源社区的贡献还属凤毛麟角;而在后续的企业开发创新阶段,国内企业一般尚未能把握好工程化实现技术,工程经验很少。
中国开源系统软件应该从模仿走向创新,在“合作创新”基础上扩大“自主创新”。
两种共生技术人们常常陷于一个思维误区:“开源软件是由全球志愿者集体开发的,遵循开源许可协议,其全部源代码是开放的,任何人均可自由获得”,而“全部源代码的开放也表示其全部技术是公开的。
”他们不明白,开源软件不能再停留在其早期“自由的理想王国”里,仅供“黑客”、“玩家”们当“玩艺”;开源软件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并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惟有具备商业模式的开源软件才是成熟的,才能处理好如下矛盾,即:既不违反开源许可协议,公开全部源代码;又能不公开自己的专有技术,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
事实上,具有商业模式的开源软件,其技术创新并不完全表现于具有自由开放特点的科研创新和设计创新之中,即并不完全表现于开放的源代码之中,它还表现在具有技术不公开特点的工艺创新和工程创新之中,即表现在与源代码无关的工程化实现技术之中。
这就是说,开源软件的全部技术是由以开放源代码所表征的公开化技术,与不公开的工程化技术两部分组成;并由这两部分技术组成开源软件的共生技术。
所谓工程化技术是一种实现技术、优化技术、隐性技 43 术,主要表现为技术诀窍(Know-How)或熟练技巧(Skill)、工程经验、系统底层技术的
把握等隐性知识方面,它主要关注于:改善操作稳定性,优化计算效率,增强灵活扩展性,提高产品质量,催化产品成熟度。
双重创新模式与一般企业的私权软件创新模式不同,开源软件首先采用由志愿者进行“集体开发”、“合作创新”的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实行“源代码开放”、“技术公开”;但是仅靠这种模式还不足以开发出开源软件的全部共生技术,也不足以向市场推出优质高效、操作稳定、技术更趋成熟、竞争力更强的开源软件产品。
实际上,开源软件针对开发工程化技术,还需要另一种“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模式来跟进和补充。
开源软件的双重创新模式,即“集体开发”、“合作创新”与“自主开发”、“自主创新”两种模式是互补的、互相衔接的、不可分割的;也可看作开源软件开发创新过程的两个阶段。
近年来国内企业开发并向市场推出一批开源软件产品,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某些企业还沿袭旧的封闭的开发模式和机制,他们在“社区版”上进行剪裁、移植或者进行简单修改,属于自主开发创新的成果还不多,基本上还处于学习、模仿阶段。
国人在开源软件“集体开发”、“合作创新”活动中,向社区提交自己修改、创新的源程序代码行尚属凤毛麟角,对开源社区抢占算法方面的贡献还很微小,有人认为,国人尚未进入这个开发创新模式的核心圈。
两种开发机制为了加快中国开源软件的发展,需要建立开源社区,形成社区开发和企业开发两种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的开发机制。
在开源社区,具有“集体开发”、“合作创新”、“技术公开”特征的创新体系,偏重于科研创新和设计创新,它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的,很多创意通常自下而上来自底层的全球志愿者;社区负责对志愿者提交的软件包,进一步作“选包、打包、集成、测试”循环的创新活动并实施资源管理。
在社区创新体系之外,还需一个后续的企业创新体系与之互为补充,企业创新体系偏重于工艺创新和工程创新,具有“自主开发”、“自主创新”、“技术不公开”的特征,它是建立在企业内部开发部门或企业局域网平台上的,其创新的任务是向市场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计划通常自上而下,开发者是企业专业技术队伍。
他们在利用开源社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做工程化、产品化、系统化、完善化、稳定性和性能优化的创新工作。
在开源系统软件领域内,工程创新的难度比科研创新的难度大很多。
产品平台和生态系统对于开源软件,孤立地开发或推出一个产品(发行版)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围绕该产品平台的生态系统,即要把大量软件(特别是应用软件)移植到这个产品平台上来;该产品要能预装到一些必要的硬件体系结构中去;要能与众多外围设备匹配衔接。
而移植、预装、匹配是需要做大量测试、修改以及再开发工作的,涉及成百上千个企业协同工作,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为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开发出在全球能进入“主流”的产品,否则要吸引全球广大企业、社区的支持,共同来营造一个生态系统是不可能的。
当然在营造生态系统过程中,不能用纯技术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争取广大企业、社区支持时,特别要争取拥有丰富资源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支持,为此我们要做好协调工作。
44 SkyeTek推出新款RFID阅读器系列产品 中创网2006年4月29日SkyeTek日前宣布在其特别设计用于嵌入RFID市场的先进的通用阅读器系列(AdvancedUniversalReaderArchitecture,AURA)产品线中,推出新款RFID阅读器产品。
该产品线包括M0、M2、M9、MXH和MHU产品,每款产品都可以购买到SkyeModule阅读器和ReaderWare软件。
公司称其M0是世界最小的HF阅读器产品。
由于支持ISO15693,其底面积比邮戳还小。
M0被设计用于如消费认证、电子配置和设备配置等嵌入应用,SkyeModule的单价为15美元,其软件ReaderWare的价格为5美元。
据称M2为业界最安全的,支持ISO14443A/B和15693协议以及Mifare、DES、3DES和AES加密的可嵌入HF产品。
基于AURAHF/UHFCommonBlade系列(兼容CompactFlashTypeII),M2很适于要求如非接触支付、ePedigree和贩售管理等要求加密读取认证的应用。
据称M9为世界最小的、针对手持阅读器、标签编码器、智能货架和智能货柜的符合Gen2/ETSI的UHF阅读器产品。
作为HF/UHFCommonBlade系列的一员,M9具有支持近距离、货品级存货应用的电感式UHF的结构。
MXH和MXU为HF和UHF频段的多路接收天线,分别为4端口和8端口产品。
45 德州仪器推出单芯片蓝牙方案 中创网2006年4月5日 日前,德州仪器(TI)宣布推出其新一代BlueLink6.0平台,该平台将蓝牙无线技术与高保真FM立体声以及单调性能集成至单个芯片。
BlueLink6.0平台可提供完整的软硬件支持,简化设计的同时,能够帮助移动设备制造商加速产品上市进程。
此外,TI的解决方案还支持手持终端向蓝牙耳机传输FM立体声音乐。
由于蓝牙与FM功能均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因而该解决方案能够确保两项功能之间实现最佳的RF共存。
此外,它还能够显著降低寻呼及查询扫描等最常用工作模式下的功耗。
BlueLink6.0单芯片还集成了TI蓝牙/WLAN共存软硬件解决方案,通过其与TIWiLink移动WLAN解决方案间的协作接口连接,可实现最佳的带宽及资源共享。
BlueLink6.0平台包括TIBlueLink蓝牙、FM协议栈以及与TIOMAP平台、OMAP-Vox芯片组(支持GSM、GPRS、EDGE、WCDMA以及UMTS等技术)协同工作所需的所有软件。
该解决方案可为设计人员提供高度的灵活性,无论采用Symbian、Linux还是微软的WindowsMobileOS均可实现正常工作。
Symbian公司负责产品管理与战略的副总裁enBehrens说:“全球已售出6千万部基于SymbianOS的电话,这使SymbianOS成为全球领先的蓝牙移动电话平台。
在SymbianOS上采用BlueLink6.0不仅助于其大众市场的推广,而且重新使用TI前代解决方案中的蓝牙软件能够降低对手持终端设计者集成经验的要求,从而加快产品上市进程。
” 据称,采用创新90纳米DRP技术制造而成的BlueLink6.0平台(BRF6350)是业界最小的蓝牙与FM单芯片解决方案,可实现最低的整体系统成本。
蓝牙与FM的完美集成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降低外部组件数量、缩小整体裸片大小,因而可以帮助客户大幅降低成本与体积。
与离散解决方案相比该解决方案的板级空间缩少了25%。
TI无线终端业务部负责移动连接解决方案的总经理MarcCetto说:“分析家预测,截止2010年末将有4亿部支持FM的手持终端发货。
TI目前提供的解决方案提供最新的蓝牙功能与高保真FM,均采用TI创新的DRP技术实现。
”BRF6350还可提供无线电数字系统(RDS)功能,用户无需花时间搜台即可立即调到无线电台。
此外,RDS还支持互动服务,该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电台所播歌曲或正在演奏的艺术家的相关可视信息,以便于他们通过电话投票、购买演唱会门票及彩铃。
采用晶圆级封装(WSP)的BlueLink6.0与模块现已开始提供样片。
与传统的BGA封装相比,可供选择的WSP封装版本可将板级空间降低50%。
采用TIBlueLink6.0解决方案的移动设备预计于2006年年底上市。
46 量子计算机研究的最新进展 谭华海译自:网站2006年5月9日 在5月1日的《PhysicalReviewLetters》杂志上,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的物理学家与合作者们发表论文提出一个基准,用来确定未来可能研制成功的量子计算机的功能。
他的合作者来自于滑铁卢大学量子计算研究所、Perimeter理论物理研究所和美国MIT核工程系。
摩尔定律认为每隔18个月,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密度就会翻一倍。
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传统计算机在二十年内就无法继续发展了。
尽管计算机发展遇到了这样的挑战,但是滑铁卢大学物理学家Laflamme仍然觉得计算机可以继续发展,他说:“计算机从来就没有做我们想让它做的事,它能做的最多只是一个近似。
”他认为,当计算机发展到量子水平后,我们就能用量子计算机来精确处理我们想让它做的事。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传统计算机中,表示信息的比特在某一时刻只能占据一个位置。
而在量子水平上,信息可以同时在两个地方存在。
所以困难在于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好这个性质,Laflamme说,我们可以。
他说:“十年前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可能性,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前难于处理的问题。
” 在过去的七八年里,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一种量子计算机蓝图。
在实验室中,他们可以利用一些微小的系统实现量子计算。
但是怎样利用设计蓝图制造出有希望实际应用的模型呢?这正是Laflamme的研究小组的工作要回答的问题。
他们在PRL论文中,描述了一种可以用来决定量子计算机工作效率的基准。
他们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地应用到12个量子比特系统中去。
尽管传统计算机也能达到这个水平,但是Laflamme指出,这对理论研究非常有用。
他说:“目前,我们需要用传统计算机来看量子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
但是当我们能够达到30或者40个量子比特的水平后,传统计算机就没法达到那个水平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找到控制这种系统的方法,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研究传统计算机无法达到的量子计算机。
” Laflamme说:“莱特兄弟制造飞机时,一些物理学家就说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人们即使看到庞大的波音747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Laflamme的意思是说,一旦我们理解了量子力学起作用的原因,并且知道怎么控制量子现象了,量子计算机就能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了,它带来的影响不亚于飞机的发明。
Laflamme说:“在论文中,我们提出了两种方法实现量子计算机。
第一种方法虽然需要占用很多的资源,但是非常精确;第二种方法占用的资源少一些,但是精确度比较差。
”非常不幸的是,精确的功能强大的方法不能升级,它们不能用来制造实际应用的量子计算机模型。
Laflamme说:“接下来一年的工作中,我们要找到一种途径结合上面两种方法的优点。
” 虽然有些科学家嘲讽制造量子计算机的想法,但是Laflamme队量子计算机充满信心,“我们将研究量子系统,找到最好的方式来控制自然界中的量子现象。
那时,量子计算机就不再只是梦想了。
” 47 量子密码术有望在网络安全方面投入使用 谭华海译自:网站2006年5月15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利用人造金刚石解决通信系统中的安全问题。
该大学的物理学院刚刚从国际电信公司得到七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用于研究这项基于反窃听设备。
这项研究是由物理教授ShaneHuntingdon主持的,同时他也是Victoria量子通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窃听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问题,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财政损失。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切断所有可能被截取信息的通道。
这套系统并不能阻止罪犯侵入通信网络,但是一旦有窃听者侵入,网络中的所有用户都能立即知道有侵入者,迅速做出反应,选择其它通道传输信息。
这对现有的安全系统是一个极大的改进。
这项技术的关键是量子密码技术,它利用光纤传输信息时,每次只传输一个光子。
人造金刚石可以生长出一些缺陷,满足这种单光子要求。
因为量子态不能复制,所以用户能立刻知道是否有人在窃取信息。
Huntingdon说:“如果你正在以单光子的形式传送信息,其中有一个光子丢失了,你肯定能立刻发现。
”这套系统的目标市场是那些保密度非常高的部门,包括金融研究所,安全部门和政府。
首批产品主要针对银行数据备份这样的数据传送机构。
第二代产品将扩展到日常网络市场。
第一台样机将在三年内投入市场。
48 美国研制出可用于超薄相机的人造昆虫眼 中创网2006年5月8日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8日报道,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可应用于超薄照相机上的人造昆虫眼。
这种微凹状人造昆虫眼含有密集安装于一个针头大小面积上的8,500个六角形透镜。
据《科学》杂志的描述,这种圆屋顶形状的结构与蜜蜂的眼睛相似。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研究人员称,这项工作还有助于阐明昆虫是如何发育成这样的复杂视觉系统。
该研究论文的共同撰写人鲁克•李教授说:“虽然昆虫仅仅是由单个细胞发育而来,但它们却能生长和创造出这种美丽的视觉系统。
我想弄明白大自然在没有使用昂贵的制造工艺的情况下是如何创造出这种层层迭加而井然有序的结构。
”最终生物工程人员想出一个相对造价低廉和较为容易的方法来创造人造眼,这种眼睛部分采用模拟自然的方法。
昆虫眼是一种复眼,通常由数百个透镜帽形状的被称为ommatidia的视觉单位组成。
例如,蜻蜓的每只眼睛由3万个这样的结构组成。
每个视觉单位通过透镜将光线导入,然后光线成圆锥状进入一个被称为感杆束的通道,感杆束中含有感光细胞。
这些感光细胞与视觉神经细胞相连而产生影像。
ommatidia被并排紧密置于凸起中为昆虫创造出一个大范围的视觉区域。
每个单位的朝向略有不同,这种蜂窝结构的眼睛产生一个镶嵌影像,这种影像虽然分辨率比较低但却非常适于探测移动物体。
研究小组首先制造出一个微型可再度使用有8,700个凹痕的模具。
然后在这个布满麻窝的半球被注满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当被紫外线照射时会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各种化学特性的更为坚硬的物质。
在低温下烘焙后可以将它从模具中取出。
经过这种处理便可获得一个针头大小的圆屋顶,在它的表面有8,700个蜂窝形格式的凸起。
每个凸起的功能相当于一个透镜,可以将光线会聚至下面的物质上。
一段时间后会聚的光线与树脂发生反应形成一圆锥体,从而将光线导入结构的更深处。
在光线继续在树脂中烧灼出一条道路时,形成被称为波导管的一个微小的与昆虫眼中感杆束类似的通道。
光线与聚合体的反应改变了物质的光学特性,这意味着所有进入波导管的光线沿着它的长度被引导进来。
结果便形成一个覆有透镜的微型树脂圆屋顶,其中穿通有完美排列的可以将光线导入穿越圆屋顶中心的光线导管。
当光线穿射透镜随之产生一个光线通道后,研究人员相信通过这种最初形成于昆虫眼睛的结构可以获得图像。
李说:“在我看来首先要有一个透镜。
我不认为你先形成一个视觉神经系统,然后它再成扇形散开。
”目前研究人员还没有将人造眼于任何类型的成像装置连接起来。
但它可被附置于类似数字照相机中的成像传感器上组成一个完备的成像设备。
这可使人造眼应用于微型全方位监视设备,超薄照相机以及高速运动传感器上。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对人造眼的研究很感兴趣,在这方面进行了资助。
李认为它还可应用于医学中,像内脏成像。
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站采访时他表示:“你将这种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微型系统吞到肚子中,所以可以利用这种装置获得你身体内部的影像然后将它们发回到体外。
”李相信这项工作还可以为盲人研发出人造视网膜,他说:“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
” 49 葡萄牙研制出仅有“无线网络”的通信飞机 中创网2006年5月18日 葡萄牙的工程师目前研制并试飞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的发动机、导航系统以及机上电脑间没有电线或者机械连接,仅有一个无线网络。
这架三米长的无人驾驶飞机"AIVA"全部依靠蓝牙无线网络在关键性系统靠"无线飞行"技术来回传递信息。
在葡萄牙的试飞中表明系统运作良好。
葡萄牙Minho大学的克里斯蒂纳•桑托斯发明了这架飞机,她说,发明该飞机的主要目的是减轻重量和降低电能需求,"同时,如果没有电缆,系统

标签: #什么意思 #cmb #元素 #cpu #文件 #文件夹 #文件 #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