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Tel(010)62580,微博的经常访问在哪里

12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716 视界 主编:朱子峡编辑:张晶晶校对:王心怡E-mail押zxzhu@ 整天跟昆虫花草打交道的黄晓磊喜欢大自然和简单的事物,他说自己只想带着单纯的好奇心和兴趣去认识这个世界。
黄晓磊:在沙滩上捡贝壳 姻本报记者郝俊 “我的愿望是:有个哆啦A梦的任意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这是青年科学家黄晓磊在2014年元旦那天许下的新年愿望。
也许你会猜想,他是个酷爱日本动漫的大男孩儿,童心未泯的他对儿时幻想念念不忘;再或者,你以为他是个旅行梦想家,随时随地都在期待想走就走的旅行。
其实,每一个浪漫的心愿背后,往往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无奈现实,更有着对“改变”的强烈期许。
许愿时的他,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如今,他已在遥远的南方重新安家立业。
“任意门是不可能有的,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尽管如此,黄晓磊内心所期待的“改变”,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却切切实实地发生了。
这多少让他当初许下的心愿没有完全落空。
“不得不作的决定” 拥有哆啦A梦的任意门,其实不仅仅是黄晓磊一个人的念想,而且是他与妻子多年来共同的心愿。
从相识到结婚,再到女儿一晃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黄晓磊与爱人始终身处异地。
他在北京,妻子在厦门。
旁人眼里,2000多公里的距离成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而其中的苦涩和艰辛,却很难为外人所体会。
“特别想有个‘任意门’,当孩子和爱人有需要的时候,一开门,我就可以去帮忙。
”作为丈夫和父亲,黄晓磊常常觉得特别愧疚,特别难受。
从2003年来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读研究生算起,黄晓磊在北京生活了十年有余。
还在上学时,他和远在福建的爱人通过彼此共同的朋友结识、相恋,异地恋最终修成了正果。
2008年结婚时,黄晓磊留在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动物所工作,而妻子仍在厦门的一所音乐学校当老师。
结束异地生活,是这对夫妻希望尽快了却的心愿。
“我爱人来北京找过工作,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而留守北京的黄晓磊,则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
同许许多多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一样,这些压力不仅来自眼前的生活,还来自多少有些不敢想象的未来———高昂的房价、孩子的教育、家里老人的生活和健康…… 2014年初夏,黄晓磊的父亲因病去世,这给 他带来了不小的触动,他开始重新思考家庭和事业在人生长河中的角色和分量。
“尽管父亲生病的时候我能在他身边帮一些忙,但是在此之前的那些时间,我都在哪里呢?”黄晓磊说,自己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父母,已成为过去的遗憾。
但对于身处异地的老婆孩子,他不希望让遗憾继续。
最终,黄晓磊决定离开北京,南下福建与家人团聚。
酷暑八月,黄晓磊在微博中写道:“从北京到福州,从中科院动物所到福建农林大学,这不是个容易的决定,却是个不得不作的决定。
” 黄晓磊说,“不得不作”并非意味着迫不得已,而是通过这个决定,能够解决长期困扰自己的各种问题。
在家庭与事业之间,他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平衡点。
“我的情况比较特殊,但在北京的很多年轻科研人员,可能都会遇到类似的困境。
”黄晓磊也不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能给那些纠结于现实的同龄人带来启发。
一切都在慢慢步入正轨 在福州的新生活逐渐安稳下来,黄晓磊将自己的工作变动,通过邮件、短信等告诉了曾有多年合作的老师和同行们。
在表达支持和鼓励的同时,他们中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是多少“有些遗憾”的决定。
从2003年来北京读研算起,黄晓磊在中科院动物所学习、工作、生活了10余个年头,从一名研究生成长为学术骨干。
“这些年来,我们团队合作得很好,大家一起为研究组的发展和建设出谋划策,我个人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对于动物所给予他的培养、支持和鼓励,黄晓磊一直心怀感激。
毕竟,相对而言,北京拥有更加充裕的学术资源、更加完善的科研条件。
黄晓磊又正处于事业的稳定发展期,他的离开让很多人感到惋惜。
来到福州,一切似乎都要重新开始。
“其实,真没有什么遗憾的。
有人觉得遗憾,可能是因为大家对福建农林大学不是很了解。
”的确,正如黄晓磊所说,这所学校的植物保护和昆虫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华南地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目前,福建农林大学作为福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三所高水平大学之
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黄晓磊 还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一个从事动物学研究的科学家,要跑去植物保护学院? 其实,黄晓磊的研究方向并无很大变化。
十几年来,他主要研究蚜虫类昆虫,不少蚜虫物种是农林行业著名的大害虫,相关研究自然与植物保护息息相关。
除了基础研究的继续深入,来到福建的黄晓磊还将更多关注服务于农林生产实际的生态学问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
“学校在各方面都给了我很多的支持。
”科研工作之外最大的改变,是黄晓磊要花更多的精力在讲台上传道授业,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
半年过去,一切都在慢慢步入正轨,黄晓磊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和节奏,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陪伴在家人身边。
一时半会儿改不掉的,恐怕是他那已经“说得很溜的儿话音”,不少同学跟他反映:“老师,您的北京味儿还挺重的。
” “努力做好自己” 整天跟昆虫花草打交道的黄晓磊,喜欢大自然和简单的事物,他说自己只想带着单纯的好奇心和兴趣去认识这个世界,就像在沙滩上捡贝壳一样。
作为生物学家,黄晓磊专攻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进化和生态机制,包括生物地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等方向。
十几年的研究经历,让他对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些共性问题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便是其中之
一。
黄晓磊的研究需要用到大量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但他发现,自己需要的数据很多时候不容易找到,有些数据即便能找到,数据质量也有可能很不理想。
“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问题,需要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数据共享。
”黄晓磊说,实现数据共享的关键之
一,恐怕还在于科学圈文化的改变。
2011年,他与同事在生态和进化领域著名期刊TrendsinEcology&Evolution上发表文章,提议期刊和多样性数据库采用联合数据保存政策。
这一建议引起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近年来,黄晓磊又通过实证研究、撰写评论文章等方式,不断呼吁学界形成更好的数据共享文化和机制。
除了科研,黄晓磊还是一位勤奋的博客写作者和微博达人,并且开设有自己的个人网站,取名为自然思考者(NatureThinker)。
于他而言,不论是写博客还是发微博,更多是为了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倒是其次,因为有很多专业的东西,我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不过在记录之余,博客和微博也为黄晓磊带来了不少意外的收获,比如同样关心数据共享的同行找到了他,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互相启发。
从北京到福建,地域的改变让黄晓磊实现了家庭团聚的心愿。
而对于科研事业充满挚爱的他,依然在实验室和野外忙着与虫子们打交道,依然积极推动着他所关心的数据共享事业,依然孜孜不倦、笔耕不辍…… “诚实点、简单点、专业点,不管在哪,继续努力作好自己。
”诚如他在微博中写下的这句话。
Voice 见微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
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在出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时发表演讲,他说中国大学的导向出了大问题。
“你们在经历着一个比我们的时代发展更快的时代,你们一定要打好基础,大学是什么?当你走出校门,把大学中所学习的具体知识都忘记,剩下就是大学。
那么剩下了什么?是素质,是能力。
”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与学生的座谈时如此表示。
“校长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一种是,你明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孩子是最好的,结果你做不到;另一种是,你明明知道他是个人才,但是你眼睁睁看着我们的体制没有把他培养好,你的心在流血。
” ———为倡导教育家办学理念,发挥名校教育辐射引领作用,日前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以“守望·求索”为题作主题报告。
“有趣的是,即使是在我们认识到这些工作毫无意义之时,我们仍会自以为是地去工作,意志坚定、认真严肃。
冲动之时,我们会夸大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这绝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在我们身上体现。
” ———英国著名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著作《工作颂歌》中这样写道。
“我觉得中国棋手的历史远比日本悠久,他的智慧在这位少年身上放射出光芒。
只不过是,在他背后的这一股强大的光源沉沦在深深的泥土里。
”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谈日前逝世的围棋大师吴清源。
“居住证与暂住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待遇却相差甚远。
暂住证制度暗含着对外来人口的某种排斥,居住证则更加强调对流动人口居住权利的保护。
国家层面出台居住证制度,将标志着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暂住证制度正式终结。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评论道。
“我的一生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我不谈什么后悔、无悔,也没有必要向谁去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
人要对自己负责任,只要自己不想趴下,别人是无法让你趴下的。
” ———企业家褚时健在为传记《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所撰写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中国股市不仅很像一个赌场,而且还是一个 没有规矩的赌场,一个有人可以看别人底牌的赌 场……现在所谓的牛市的制度基础是不是稳当 的,是不是牢固的?我认为我们股市的缺陷还没有 得到根本的改善。
” ———在2014年搜狐财经变革力峰会上,经 济学家吴敬琏就近期火热的股市行情提出了警 告。
(栏目主持:弛木) She 她精彩 女科学家 神秘的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地外文明搜寻计划”(SETI)前负责人吉尔·塔特在2012年宣布退休后,依然没有停住自己寻找外星人的步伐。
截至目前,她已经花了38年时间搜寻外星生命。
塔特1944年出生,先后参与过几个重要的科学计划,而这些计划中的大多数与寻找外星生命有关。
早在研究生阶段,她 38 就对寻找外星生命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曾经参加以无线电波搜 寻来自近地外智慧生命群落的 年寻找外星人 无线电波计划(SERENDIP)。
1992年至1993年间,塔特 受邀参与NASA的高分辨率微波巡天(HRMS)计划,并随后成为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开展的凤凰计划(HRMS计划重整)的主持人。
2002年,58岁的塔特和玛格丽特·杜布尔一道,编写了凤凰计划的主要项目适居恒星表。
塔特曾经发表数十篇技术报告和多个寻找外星智慧文明和正确科学教育的讲座,同时被认为提出了棕矮星的质量不足以维持核融合进行。
作为一名在天文生物学研究 上颇有建树的成 功女科学家,塔特 受到了诸多认可: 她曾两次获得 NASA公共服务奖章,在1989 年获得航空太空方面女性终身 成就奖,2004年入选《时代》杂 志百大人物,2005年被授予卡 尔·萨根科普奖,2009年则斩 获了当年的TED大奖。
塔特在TED的演讲中阐 明了自己对于SETI的理解,她 引用了下面这段话进行说明: “要是能够在地球之外发现生 物,将会消除人类的寂寞感与 人们的那种唯我论,这样的概念自人类出现那时起就一直困 吉尔·塔特 扰着人类,它不但会改变一切,还会在同一时 间改变一切。
”而她的看法正好与 向全世界顶尖科学家提问后得到的答案之
相同———其中有四位科学家认为SETI可以 “改变一切”。
塔特的另外一个观点是,宇宙中任何人 类可以与之沟通的地外文明都比人类古老得 多。
理由是发射信息远比接受信息来得困难, 因此人类应该将沟通的责任交给外星人。
她 认为用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外太空探测 器向外太空发送信息有点像漂流瓶。
如果真 的想收到回复,那至少要发十亿个漂流瓶。
退休后的塔特已经签约参与“百年星舰 计划”,该计划是为了在下个世纪结束前让人 类穿越太阳系成为可能。
她认为,科幻小说作 家ArthurC.Clarke的第二定律很有道理: “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 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 去。
” 2014年是著名天文学家、科幻小说家、 科普作家卡尔·萨根诞辰80周年,而塔特与 卡尔·萨根也曾有过一段缘分。
卡尔·萨根在 自己的小说《接触未来》中,多次涉及塔特的 研究。
该小说受到全球读者的热烈追捧,后来 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茱蒂·佛斯特出演主角, 其所作的大部分是基于塔特的研究,在电影 拍摄前和拍摄中,塔特和佛斯特进行了长达 数月的讨论。
(北绛整理)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Talent 科学奇人 “控制论之父”炼成记 今年是被誉为“控制论之父”的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诞辰120周年,同时也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逝世50周年。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人们再次忆起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1894年11月26日,维纳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父亲列奥·维纳是一名语言学家,同时在数学方面极具天赋。
也许是遗传所致,又或许是得益于父亲的熏陶,诺伯特·维纳很快表现出非比寻常的“神童本色”。
维纳三岁半开始读书,生物学和天文学的初级科学读物成为他认识自然的启蒙读物,七岁开始深入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其知识范围和理解深度甚至已经超越了自己博学的父亲。
然而列奥有自己的系统教育观,他用严厉的态度坚持对儿子实施以数学和语言学为核心的教学计划。
当其他小男孩还在梦想着长大之后成为一名警察或火车司机的时候,维纳就已经完全痴迷于科学的世界了,他渴望成为一名博物学家。
维纳12岁那年从中学毕业,父亲没有冒险让他参加紧张的哈佛大学入学考试,希望以此避免人们对这位神童的过度关注。
维纳被送进了塔夫茨学院数学系就读,然而他的数学能力早已超过大学一年级的水平,没有什么数学课程能够让他提起兴趣,他开始自己研究伽罗瓦的方程论,父亲仍是他交流切磋的对象。
虽然身在数学系,但维纳在大学期间的兴趣愈加广泛,物理、化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都让他兴致勃勃。
用3年时间读完大学课程,维纳又想起了自己童年时代的梦想———成为一名博物学家。
于是他选择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但很不幸的是,他的实验工作失败了。
较差的动手能力成为他最大的障碍,而他又缺乏从事细致工作所必需的技巧和耐心,深度近视更是平添不少麻烦。
在父亲的安排下,维纳先是转到康奈尔大学去学哲学,翌年又回到哈佛研读数理逻辑。
在哈佛的最后一年,维纳向学校申请了旅行奖学金并获得了批准,他登陆欧洲,在那里遇到了对其未来学术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罗素、哈代、希尔伯特等著名数学家,在他们的指导下研究逻辑和数学。
在这些良师益友中,罗素的影响最为深远。
他建议维纳阅读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的三篇 人们始终将创立控制论视为他对科学发展所作出的最大贡献,称其为“控制论之父”。
然而,对于自己的学术身份,维纳似乎始终有着清晰而固执的态度。
著名论文,学习卢瑟福的电子理论和波尔的学说,尽管维纳的物理学基础让他在学习这些理论时感到颇为困难,但罗素始终鼓励他坚持下去。
后来,维纳选择了数学和物理学、工程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与罗素的启迪恐怕密不可分。
正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短暂求学经历,让神童维纳开始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青年数学家。
1913年,19岁的维纳在《剑桥哲学学会会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集合论的论文。
这是一篇将“关系的理论”简化为“类的理论”的论文,在数理逻辑的发展中占据有一席之地。
维纳从此步入学术生涯。
作为一名数学家,维纳并没有很快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1919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年轻数学家巴纳特对维纳作了一次拜访。
维纳请他推荐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
巴纳特建议维纳注意函数空间中的积分问题,这对维纳此后的数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开始被函数分析所吸引,决心为此贡献一生。
也正是在这一年,维纳被推荐到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他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上世纪30年代,维纳开始关注模拟计算机,其间还曾应邀到中国做访问教授,与清华大学教授李郁荣合作研究并设计出了性能良好的电子滤波器,获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权。
这段经历被维纳视为自己学术生涯中一个特殊的里程碑,好比从工匠到师傅的转变。
诺伯特·维纳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二战期间,维纳接受了一项与火力控制系统有关的工作,这促使他深入探索如何用机器模拟人脑的计算功能,由此建立了预测理论并将其应用于防空火力控制系统的预测装置。
在此基础上,维纳的名著《控制论》于1948年横空出世,标志着控制论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的诞生,这本书有一个拗口的副标题———《关于在动物或机器中控制或通讯的科学》,这其实就是维纳对控制论所下的简要定义。
值得一提的是,控制论的问世与维纳早年对生物学的兴趣不无关联,这是他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并且与生理学家罗森勃吕特等人多方面合作而产生的伟大成果。
控制论让维纳从一位此前声誉有限的数学家,一跃成为声名卓著的明星人物,他的著作开始风行世界,他的深刻思想开始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控制论不仅预见并影响了计算机处理、机器人和自动化等新技术时代的到来,两年后,他还在《人有人的用途》一书中推广他的想法,探讨自动化的潜力以及机器异化人类的潜在风险。
在其学术生涯中,维纳在数学、物理、工程学、哲学等领域其实都颇有建树,但人们始终将创立控制论视为他对科学发展所作出的最大贡献,称其为“控制论之父”。
然而,对于自己的学术身份,维纳似乎始终有着清晰而固执的态度,正如他为一本自传所起的响亮标题———《我是一个数学家》。
(余艾柯整理)

标签: #信中 #哪里找 #最便宜 #在哪里买 #避孕套 #华为 #哪里找 #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