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专栏,Column

不见了 2
专栏 主编:何敬东编辑:孙勇2015年3月2日星期一Tel:(0755)83501681 A8 【茂林茶话】遗憾的是,中国的经济理论界至今没有出现一部对最近30年进行全面深刻阐释的政治经济学大作。
毛泽东与刘少奇都痴迷的经济学教科书 尹振茂 建国十周年前后,有一本经济学教科书颇为流行。
与1980年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现今斯蒂格利茨、曼昆等人写的经济学原理相比,该教科书当时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更高。
当时,不仅很多经济学者和中共高级干部在研读此书,甚至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国家主席刘少奇也各自带最权威的理论家或经济学家,花了一两个月时间专门研读。
如此规格际遇,这在中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
为什么区区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会受到中共高层核心如此垂青?这有必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1957年,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前完成,通过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化大项目,中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全面工业化的基础。
但相 关问题也随之逐渐暴露,“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开始在中共高层的头脑中盘旋。
对此,毛泽东在1956年历时两个多月,先后听取中央34个部委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汇报,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思考,并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最终在《论十大关系》这篇历史大作中予以集中概括总结。
但这仅仅是一个初步而粗略的总结。
此后,中共高层领导核心继续对此进行思考探索,这就有了1959年毛泽东和刘少奇领衔的、对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的批判性研读。
从时间上看,首先是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利用1959年11月的休假时机,带着当时的大牌经济学家王学文、薛暮桥等,在海南一起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历时21天。
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则从1959年12月10日开始,在杭州同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一起研读该教科书,之后又在广州等地继续研读,直到1960年2月9日结束,总计时间约一个多月。
在刘少奇的两位读书辅导者中,王学文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受教于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薛暮桥则是本土自学成才的经济学家,同时有着相当丰富的实际经济领导经验,在当时的经济决策中枢担任要职。
陪同毛泽东读书的理论家主要偏重政治理论或意识形态方面,其中陈伯达是当时党内最大牌的理论家。
从毛、刘两位主席的读书心得来看,刘少奇显然更关注生产力,关心具体的经济工作,认为“经济工作越做越细,就是要全面的经济分析,要加强计算工作。
不能只注意总产值,不注意成本、劳动生产率”;在上层建筑方面,刘 认为“从国家职能的发展趋势来看,专政的作用越来越少,组织教育的职能越来越多”。
毛泽东则更关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多次批判教科书中对个人物质利益关心的绝对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少奇在研读中没有对教科书中关于物质刺激的提法有过任何发挥或批评。
当时,毛泽东在研读时还特别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他们安于已有的制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
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总要对旧制度有所破坏,不能只有建设,没有破坏。
要破坏,就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抵触。
” 也就是说,在56年前,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就提出了当下颇为热门的“既得利益集团”问题。
在这些研读心得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位主席在治国理念上的细微差 别,也可以看到历史在此埋下的伏笔,辨识历史洪流在此的分岔。
也是在1959年底,当时刘少奇召集孙冶方、薛暮桥等经济学家座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称“政治经济学是党纲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从理论上说明党的纲领的科学基础”。
在中国,中共的党纲实际上就是治国纲领的指引,一部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应该是既能总结过往,又可启迪未来。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6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有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经历了筚路蓝缕、跌宕起伏的前三十年后,又经历了融入全球的后三十年,目前正在探索引领全球的下一个三十年,但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却至今没有出现一部对此进行全面深刻阐释的政治经济学大作。
中国的大卫·李嘉图安在?(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商兵布阵】这么多人参加,总有一个圈子适合你。
只要进入了圈子,资源便随你整合。
圈在一起成为朋友 周家兵 周末去参加千人大课堂,授课者是国内著名经济学家。
就连主持人都是国内大牌电视台的大牌。
微信上发给我的信息显示,出席嘉宾不少都是目前当红专家、教授、学者。
机会难得,拉我过去听讲座的业务员说,你还可以进入专门为你们打造的圈子,这么多人参加,总有一个圈子适合你。
只要进入了圈子,资源便随你整合。
看来不去不行,去了必有收获。
那就去。
会场宏大。
进门签到之前,大幅喷绘的二维码一个接一个。
不少参会者举着手机不停地扫。
旁边有工作人员指引,一群二群三群……如果挤不进去,没关系,工作人员直接引导你会场就座。
一落座,几张纸就传递过来了,上有很多二维码。
刚才在会场 外没扫到的,现在就在手头边上。
扫吧。
于是在不到两分钟之内,就进入了二十多个微信群和公众号圈子。
讲座还没开始,手机微信就开始滴滴滴地叫唤起来。
刚扫过的圈子里面发言者不是多,而是潮水般汹涌。
半小时不到,至少收到三百多个请求添加好友的邀请,还有群里六百多条信息。
大概分三类:一类是自我介绍,特别强调自己是干什么的;二类是介绍自己销售产品如何好的;三类是想交朋友的。
猜想第三类交上朋友后会不会再卖产品呢?不过没关系,利用微信做生意正常,其实早就有QQ群之类做生意的模式。
现在要进入某个圈子很容易,只要有人拉你进去,你就进去了,不需要你确认。
除非你自个退出圈子,可大多数是认识的人,甚至是线下的朋友拉 你进去的。
不吃你不喝你不要你什么,就是请你进个圈子嘛!你好意思自己主动退出?所以在退出问题上,你得好好考虑一下拉你进去的朋友的感受。
可每天海量的信息,大多跟自己没半毛钱关系,甚至都有自己讨厌的言论,你说这样的生活受得了吗?手机滴滴滴直叫唤,那就把信息接收设定成不提醒状态。
手机不响了,微信群和朋友圈似乎不打扰了,可有些朋友、客户、亲人又是用微信联系的。
有时候是他们发过来的,有时是自己主动找他们。
只要一打开微信,满手机屏的“红色点点”提醒,像诸多饥渴的小老鼠瞪着的小眼睛看着你,似乎在说,点我、点我,求求你。
不点似乎对不起或者不好意思。
那就点吧!只要你点进去了,看了,就会被里面的某句话、某个图片、某个动 画和某个短小视频所吸引,或感触、或逗笑。
你不得不承认在海量的垃圾信息里面,总有那么一点“星光”耀你眼。
于是你就不停地滑动手指,刷屏刷屏。
有时你都情不自禁地转发到朋友圈里了。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回过头来,想一想,刚才我想干什么来着?都把初衷都搞忘记了。
于是你小小地生气。
尽量不去看微信,不点开微信还不行吗?过不多久,电话进来了,有朋友说发给你的微信半天没回复,电话确认一下。
朋友说刚才还看你在微信上给某个信息点赞了,是不是流量不够啊?没关系,我可以把流量免费赠与你几百兆,反正我一个月几个G,用不完。
手机运营商推出这项服务真是挺方便的。
朋友这么跟你一说,你都不好意思开口说什么了。
那怎么办呢?这微信群也好,公众 号也好,朋友圈子也好,就像绞索一样一天一天地缠绕着你。
你说不玩、不上,那好,朋友们上啊,他们玩啊!你和他们是有交集的啊!你知道微信的朋友圈子里绝大多数不是“朋友”,就连“网友”都不是,都称不上“友”。
可这个时代就是“朋友”时代,就是“圈子”时代。
把大家伙都圈在一起成为朋友。
你可以拒接进入某个微信群,某个公众号,某个朋友圈,但你能阻止大家进入吗?大家都进入了,都在里面了,就差你。
说话的说话,围观的围观,潜水的潜水……无论大家在里面干什么你都不知道,就连“偷窥”的机会都不给自己留着,你说你还是现代人吗?想起这个问题,自己寒噤不止,后脊背发凉,手指头不听使唤地刷着手机屏,点开微信上一个接着一个的“红点点”。
(作者系深圳市东方华策公司总经理) 【缘木求鱼】精致的生活,实在与物欲没多大的关系,而更多地是一种心态、一种心情。
精致生活活的是心态 木木 据说,现在日本国流行“三宝”———陶瓷刀、电饭煲、马桶盖,有如此贴心、精致的“一条龙”服务,许多跑去旅游的中土人士,当然就免不了要心痒不已、追风逐浪地捧捧场。
因此,近些日子,中国游客手拎三个马桶盖、怀抱两个电饭煲的光辉形象,突然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上流行起来,还真是没啥可奇怪的。
虽然现在“阴谋论”盛行,前几天有媒体爆料称,这一波“国人赴日抢购马桶盖”的舆论热流,是日本政府有关部门精心策划、推动而促成的,但本着对国人脾气的一些了解,其实用不着外人处心积虑地策划,哪怕只要一个“小资”登高振臂一呼,舆论或稍加引 导,或推波助澜,国人一准儿也会一窝蜂地扑上去有样学样。
中国人凡事不爱动脑子地凑热闹,那是有历史的。
再远些的事儿就不用浪费口水吧,单说说这近来最吃香的日本马桶盖吧。
世界上第一个抽水马桶,是英国人发明的,据说,这让人类的文明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而带有便后清洁功能的马桶盖,应该是日本人发明的吧,有前一个文明摆在那里,这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就无论如何都能捞到又把文明往前推了推的功劳。
本人实在有幸,20年前就领教过这种马桶盖的文明。
那是在北京圆明园西侧一条狭窄街巷中藏着的“招待所”里,每套客房的卫生间里,都配着这种在今天突然就大放异彩起来的马 桶盖,精致得很。
小心翼翼地一用之下,感觉大好。
回家之后,念念不忘,于是满北京市的建材家居装修市场里踅摸这种文明,皇天不负苦心人,还真找到了,于是喜滋滋地也抱了一个文明回家去。
当时的样子,现在检讨检讨,大约与今天在日本国抢购马桶盖的许多同胞们还是颇有神似之处吧。
不过,用了一段时间,问题就出现了。
北京的水质偏硬,时间一长,水垢肆虐,原本进出自由、也没啥动静的喷水管,行动起来就逐渐地有点儿吃力,而且发出来的那种努着劲儿的声响,让原本很欣欣然的享受文明的感觉褪色不少,于是,无奈地弃之不用。
再次重温这种马桶上的文明,是七八年之后的事情了:趁着装修,把水路改造、并加装了软水装置后,才 敢再抱一个马桶盖回来;这次,好多了。
本着这个经验,建议那些刚刚从日本抢购了马桶盖回来的国人,先别急着安装,最好再去德国跑一趟,抱个软水机回来再说。
对文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否则,人类社会也不会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
因此,在家里的马桶上加装一个“又温柔、又体贴”的马桶盖(从20年前一直延续下来的中文名字一直叫“洁便器”,大约是因为在高大上的东瀛国里抢带“便”字的什么东西,总难免让人有种怪怪的感觉,于是,原名就被聪明人改成了“马桶盖”),也实在没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在国内市场上购买一个马桶盖并由商家送货安装,与千里迢迢地跑去日本国抱一个马桶盖(还很可能 是中国国产的)回来,似乎就不是一回事了。
虽然资深的“小资”们说,日本国内卖的马桶盖,不但要比中国市场上的马桶盖质量好、功能多,而且更人性化、更体贴,但这种后窍上的体贴,大约也绝非一般的粗人就能察觉得到。
其实,精致的生活,实在与物欲没多大的关系,而更多地是一种心态、一种心情。
整天在熙来攘往的人群里埋着头不思寻觅方向地忙忙碌碌着,即使搬进天宫住,大约也成不了神仙。
而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趣,或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怀,哪怕居乡野、如土厕,也能不失从容。
所以,跑到日本去抢马桶盖,于己于人,都免不了一些尴尬。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世说新语】由于操作简单,朋友圈里好多人都做起了微商,搞起了代购。
微商是怎样炼成的 冷秋语 轻轻松松月入过万,在家躺着也能赚钱。
真的有这样的好事吗?天上掉馅饼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最近朋友圈里又刷屏了,姚贝娜的死,余秀华的诗,还有就是微商们的各种截图,各种转账成功交易和堆积如山的快递。
马云开淘宝赚了,动不动就进账几十个亿。
为自己代言的聚美优品陈欧也赚了,一不小心公司还上市了。
京东的老板刘强东也赚了,虽然最近闹了点风波,但人家还是有钱人。
就在电 商们纷纷发家致富的时候,微商横空出世了。
由于操作简单,朋友圈里好多人都做起了微商,搞起了代购。
最近总看到朋友圈微商们刷屏,我很好奇,生意真的那么爆好吗?忍不住就深入地去了解了一下。
销售管用手段,饥饿营销。
每天营造出一种数钱数到手软的样子,各种缺货,各种代理名额被抢光。
亲,仅此一件就馋死你,再不下手就没有了哦!有时候你明明看到他在朋友圈刚上图,一问,回答你的是,亲,刚才已经 被订走了哦!还有另外一款你要不要看看,同样美好哦!而且,也只剩下一个了,你要吗?不要可就没了。
然后,善良的我真的就去看了其他款式,再然后善良的我又掏了钞票。
付款之后才恍然发现,尼玛,根本没货好吧!说好的当天下午发货,结果告诉我,货还在来的路上,亲别急哦!耐心等待,好东西是值得期待的哦! 另外,还有一种转账神器软件,支付宝交易截图,伪造交易截图,那是想转多少就转多少啊!心情好了转一转,心情不好了也转一转,有事没事都转一转。
有钱就这么任性! 当然,除了看到账单之外,我们还会看到微商们发的与买家的对话截图。
尤其是卖面膜卖护肤品的微商们,尼玛全世界的顶级好老公都到你们那里去购物了。
各种好好先生买面膜,买护肤品送老婆,还肉麻兮兮地留言说,嗯!希望老婆用了以后更漂亮。
亲,你还在羡慕别人家的老公吗?别傻别天真了,你当真以为那是买家在对话?那是一款叫做微信对话生成器的软件,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其实不仅微商如此,就连淘宝也时常如此。
YY平台刷点击有木有? YY平台刷信用有木有?YY平台刷留言,有木有?有网络的地方,就一定有刷子,有刷子的地方就一定有大神。
亲,刷,是大神必备元素之
一,有木有?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微商都是这样,也有踏踏实实正经做生意的。
只是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买了个三无产品回来,还一脸善良,心满意足地使用着。
正值春节,也希望商家们做个诚信的商家,虽然我们很善良,甚至善良得有些傻,但不要将我们最后那一点真诚都骗走,让我们感觉再也不会爱了。
(作者系网络小说家)

标签: #一键 #医保 #流量 #华为 #助手 #从哪里 #流量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