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古旧书:时光里淘金,8文化2020年5月21日

旧书 4
星期四责任编辑吕晗电话:(0531)85193305Email:wtzx@ 走近古旧书:时光里淘金 故宫第二本解谜书面世 □本报记者赵琳 疫情期间,很多出版社、书店打折促销、线上直播,为“清库存”“活下去”而奔忙。
而有一块图书市场受到疫情影响较小,甚至还在不断大量吸入“库存”,这就是古籍旧书收藏市场。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省内一些古旧书藏家发现,由于古籍、旧书交易的稀缺性、特殊性,不同于普通书店,古旧书的线上成交量只出现了轻微上涨。
一些资深藏家把藏品“剃旧”,开始出售自己不那么喜欢的收藏。
更多资深藏家利用疫情居家时间整理收藏,对藏品进行更精细分类,甄别其价值,迎接疫情结束后的一轮交易高峰。
“寻宝”:民间收藏意识日益觉醒 5月19日晚,古籍藏家张经伟结束三天的“寻宝”之旅,驱车从泰安赶回济南。
一路走 来,他走访藏家、古玩店,有收获,也有失落。
张经伟是济南颇有名气的古籍旧书藏 家,从事古籍善本、金石碑拓专项收藏约二十年,现任济南会贤堂艺术空间投资总监,是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古籍部负责人。
“这是近几个月来我第一次出门‘寻宝’。
”张经伟说。
说是“寻宝”,实际上是有收藏者慕名联系他过去鉴赏;看中的,他也会出价购藏。
这一趟,本来是奔着泰安地区的两套出自清代的家谱而去,但由于藏家要价过高,他没有出手。
失望之下,也有惊喜。
偶然从另一位藏家那里发现两套乾隆时期的刻板书《礼记》《春秋》,保存品相完好,最后张经伟以万元左右的价格购入。
古籍年代越久、册数越全、品相越完好,越具有收藏价值。
古籍交易,向来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
张经伟说,古籍买卖不同于一般的旧书,有的古籍本身承载的内容不见得多么珍贵,珍贵之处在于它以较为脆弱的纸张为载体,留存不易;另外,在明清时期,成套的线装书本身价格不菲,也非普通人所能购买。
“在当世,古籍收藏属于古董收藏领域。
尤其是古籍善本已经成为古董收藏、拍卖的重要板块,近年来很多藏家、投资者纷纷涌入。
”张经伟说。
盛世修典,富贵藏书。
近年来,国内爱古籍、藏古籍、读古籍、用古籍的参与者数量大大增加。
根据北京一家拍卖企业的统计,2019年,这家企业古籍会员的网络注册数量接近1万人,大约是10年前的5倍。
“古籍行业的活跃者,仅从人员数量上说,已经大大扩容,这是市场繁荣的表现。
”张经伟分析,当越来越多的人相对迅速地进入这个市场,当藏书者开始“藏而不出”,市面上可供交易的古籍数量就会变少。
过去,张经伟一趟“寻宝”线路走下来,能收到十几套古文献,也有曾“捡到漏”的情况。
而现在,经常会出现为了一套书而专门跑一趟,最后却求而不得的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民间的古籍存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很多藏家甚至老百姓,都逐渐有了收藏意识。
”张经伟说,不只是企业家等富裕阶层,很多普通人也都逐渐燃起收藏热情,近几年来“鉴宝”节目的火爆,也是民间收藏热的表现之
一。
收藏古籍,是用来买卖还是满足阅读需求?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张经伟说:有时候,买一本书不是为了把它看完,而是为了在需 要的时候已经拥有,这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就像吃饭一样,几十年前,人们考虑的是能不能吃饱;而现在考虑的是什么好吃、怎么吃才健康。
对于民间收藏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普通人收藏古籍,除了经济考量,更多的因素是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强,是一种爱国意识和家国理念的体现。
“大量历史资料散落在民间,无形中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振兴产生了积极作用。
” 很多藏家的实际作为印证了杨朝明的观点。
比如,张经伟就特别注重地域文化古籍的收藏整理,他收藏的清中期刻本《牧民忠告》,讲述济南历城人张养浩的为官之道;清晚期刻本李清照《漱玉词》等,文化价值都颇高。
曾获全国书香家庭的临邑人修广利更是从收藏古籍中得益,他专注研究整理德州历史文化,点校整理的《邢侗集》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扶持项目。
旧书,线上交易兴起 在收藏市场,古籍和旧书是很难分开来谈的话题。
前几年,国内著名收藏家韦力到访济南时,曾在济南市新华书店旗下的济南市古旧书店盘桓许久,专门为该店撰写文章,梳理古旧书店的历史、特点、地位,为业内所津津乐道。
在韦力眼中,济南市古旧书店很好地融合了古籍、旧书两块市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籍、旧书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济南市新华书店古籍业务部工作人员,详解了“古旧书”的由来。
古籍是指1949年之前的线装书籍,旧书只是1949年之后出版的图书。
但民国期间的平装书,不作为古籍,业内统称为民国旧书。
一般认为,古籍和旧书的“分界点”,仅仅是一个认识的界定。
从历史规律来看,藏书的年代下限,一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推移。
所以,当藏书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习惯,“天花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收藏古籍旧书。
旧书虽多,转化为古籍却需要较长的时间。
旧书虽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与作为列属古董收藏的古籍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古籍藏家一般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较充足的财力支撑,而旧书收藏则门槛较低。
多数古籍藏家会兼收旧书,毕竟相对于定价较高、对买家有一定要求的古籍来说,旧书的“流动性”更好一些,更容易产生现金流。
这对于需要不断通过购买来丰富藏品的藏家来说十分必要。
在国内最大的古旧书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上,聚集了近10万个古旧书卖家,囊括9000多万种商品。
该网站的创建口号就是“总能买到您想买的图书”。
山东画报出版社“80后”编辑郭珊珊是孔夫子旧书网的常客,由于业务需要,她经常要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出版历史、出版内容,而她需要的书,多数已经绝版,在市面上常见的购书网站上几乎难觅踪影。
每到这个时候,来到孔夫子旧书网上一搜,都能收获“惊喜”。
前不久,在研究运河文化时,郭珊珊了解到:《京杭运河齐鲁风情》5卷书是由熟识的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于是向熟人讨要,被告知全社都没有这版书了,后来她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到了全套书。
“比书的原价贵了一点,但是可以接受。
” 编辑质量高、初版量少的图书,往往会在几年后成为旧书交易市场上的抢手货。
济南市一位旧书藏家告诉记者,他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架了一系列出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连环画,当时出书时定价是每本一块钱,现在则升值到千元左右。
这套连环画一直销量稳定,“时不时就会有对话框跳出来询价。
” 齐鲁书社出版的《山东藏书家考略》,也是孔夫子旧书网上的“网红”旧书。
标价只有十几元,但市价都超过了千元。
该藏家表示,《山东藏书家考略》初版只印了三千册左右,后期国内古旧书市场繁荣发展,很多新入门的藏家都想入手这套书,一为收藏,二为长见识。
“目前我手中只余两册,卖一本少一本,定价肯定会越来越高。
” 除了稀缺性,作者身上发生的新闻也会引起旧书市场上的变动。
比如,孔夫子旧书网运营方、北京古城堡图书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前段时间,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买家和卖家都反响强烈:线上迅速出现了较早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旧书,同时前来询价的买家也变多了。
“金庸先生去世时,他早期在大陆出版的正版武侠书,也出现大幅度升值。
与科普文学相比,武侠小说的受众面更广泛,那段时间孔夫子旧书网的线上交易出现了一个小高峰。
” 张经伟也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设了线上业务,但他更愿意把它叫作“书摊”,而不是书店。
疫情期间,1-4月,除了个别的线上拍卖,整个拍卖市场和线下面对面交易几乎停滞,张经纬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设的“山东海源阁”,旧书买卖成交约5万元。
“这个数字和往年相比,有一定的增长。
”张经伟认为,古籍交易由于在鉴定时要考虑品相,更多人希望看到实物,线下交易;而对于旧书交易来说,对品相的要求没有古籍那么高,因此年轻化的藏家和经营者会慢慢去迎合线上买卖,这是一个大趋势。
“玩家”,年轻人涌入古旧书市场 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永恒的话题,情怀与商业也是讨论书市的永恒主题。
不过,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二者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和谐统
一。
魏榆古旧书店的谢宇航不过三
十,在孔夫子旧书网开店已六年,他说,在网上摆个书摊的好处是不算太寂寞,比现实中守着书摊、数着人来、猜着心意、盼着成交,好太多了。
最开心的是通过观察网上的成交记录,他发现,原来这些东西也可以卖钱。
“我经常观察成交记录,发现一些自己不知道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的行情信息。
通过商品描述、图片、品相,我就学到了一条新知识。
等下次我再逛地摊时看到类似的,就可以把它买下来。
”谢宇航说,这个发现的过程,让他兴奋。
孔夫子旧书网不仅能找到古旧书,还能找到更多带有时光印记的老物件。
打开搜索框,儿时玩具———不倒翁、条纹型的娃娃,成交价从几百块到上千元不等。
小时候玩的拍洋片、热门IP的不干胶贴画,价格都不低。
这些特色卖家和藏品不断丰富上架,成为孔网交易的一大特色。
很多年轻的卖家出现在古旧书市场。
谢宇航分析认为,旧书的货源其实是在扩大的,新书在不断变旧,2000年出版的书到现在也20年了。
“80后”、“90后”已经成长起来了,随着这批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收藏类目也逐渐扩大起来。
近年来出版的很多二手书价格在不断攀升,极具交易价值,甚至许多绝版儿童绘本价格都“水涨船高”了。
谢宇航的古旧书店里,也上架了一些动漫作品。
他告诉记者,跟很多买家交流下来,他发现,收藏东西都是对童年的回忆,是对童年缺失部分进行心理疗愈的一个过程。
“90年代流行的漫画,现在国内的出版社依旧在出版,不过卖旧书这行的人都有一个认识:翻译国外作品,还是以前的翻译家水平高。
这不仅仅体现在外国文学译本上,其实漫画方面也有这种倾向。
”谢宇航说,比如在早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机器猫》版本中,译者前辈们很用心地把日文的文字接龙转化成中文版本,而新近出版的《机器猫》,则是日文直译,无法表达出“接龙”的意思。
韦力认为,在收藏界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即每一代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典型生活记忆的实物载体,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次成为收藏热点,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所谓年轻人进入到这个市场中来。
”在国内,红色收藏、连环画、漫画收藏都体现出这一规律。
” 张经伟则认为,对古旧书收藏来说,老藏家早已经过了单纯靠外观进行价值判断的阶段,而新进的藏家很快会成为老藏家。
这就意味着,在外观之外,要格外重视古旧书的内容价值,“在藏书人眼中,古旧书越来越呈现出它们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本来面目和实用价值。
” 从马斯克的“人脑机”到《上载新生》“我思故我在”——— 如果我们可以只凭意识活着 □王文珏 2014年,内地引进约翰尼·德普主演的科幻电影《超验骇客》。
故事曾带来一个惊艳的设置:科学家德普把生前所有意识、情感、知识、记忆进行了数字化,“注入”超级电脑。
肉身消失后,他与它合二为
一。
它是机器,却拥有他的一切思维,他能够看到妻子,和她交流,却再也无法触碰她的秀发……那么,这种存在究竟是AI(人工智能)还是人? 这个问题与回答,始终在科幻的范畴内被讨论。
科技狂人马斯克最惊人的创举实际上既不是特斯拉也不是超级火箭,而是把这个科幻概念付诸实践———Neuralink人脑机项目。
马斯克坚信有一天人工智能将突破奇点,获得无与伦比的能力,而人类将遭灭顶之灾———“人已无法阻止人工智能的无限发展,所以我想从另一条道路来保护人类———改造、升级我们自己,那就是人脑机”。
人脑机,全脑接口,人类大脑的所有神经 元都能无缝与外部沟通。
在马斯克的技术路线中,人类与人工智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实际上,电脑手机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今天,智能设备已然成为大脑的外包,而人脑机将把这种融合彻底到内外不分。
当意识与思维不再依赖生物存在,人与人的交流也不再靠语言介质,“脑脑之交”能把想法、情感、知识点对点传送。
当我看到壮美的星辰大海,闻到雨后玫瑰的芬芳,这些感受不用表达就能瞬间完整完美地传递给你。
这些近乎奇幻的科技构想,是新剧《上载新生》的“理论基础”。
故事设置在2033年,如果你足够有钱,就可以在活着的时候把大脑所有库存扫描上载,科技公司负责把这一切数字化,输送进完美的“死后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虚拟现实,花红柳绿豪宅美酒,而从现实世界来的“我”以意识的存在,活在这个意识世界。
换句话说,你的大脑依然活着,且褪去了肉身的束缚,以自己选定的形象、体态,永生于虚拟宇宙。
主人公内森是个程序员,死于一场车祸。
临死前,豪门女友送他一份上载合同,大脑被完整扫描数字化后,他成为“意识态”内森,进入高山大湖美丽新世界。
这里的感受是奇特的。
大脑意识有,但肉体没有,“我”是个数字影像。
于是一切感受都仅是感受,不是“实体”。
按一按遥控器,窗外四季风光随心切换,这是视觉感受;吃掉一吨牛排不用担心胆固醇,因为意识根本不需要吃,所有吃的行为只为满足意识对“吃”的向往。
人在这里不会吃喝拉撒,一切生理的东西其实都消失了。
内森的各种尴尬遭遇,好笑又真实,甚至能挑战人们儿时读过的童话神话———神仙显然也是无需肉身的,大家都凭一缕魂存在,谁还要吃仙桃,谁还用得着大闹天宫?都是意识,都是永恒。
披着喜剧外衣,故事“反乌托邦”味道仍然辛辣。
新世界貌似完美,但仍需生前付费,有多少钱就有多少流量:富豪住在模拟瑞士森林大湖的豪宅,穷人住2G的地下室,思考动不动就卡壳———干什么都需要流量,流量跟不上,意识就不转。
为了追求一点活着的扎实感,有钱人甚至愿花巨款买一场“感冒”的体验。
当我们活成了“意识”,我们就自由了吗?并没有。
肉身有肉身的桎梏,精神有精神的,当世界无法实现无限供给,技术仍被少数人垄断,贫富差距只会更加冰冷跌级。
没钱是吗,你连感冒都体验不上。
《上载新生》不仅是科幻概念的成功,它同 时把情感上的困惑、反思,都表达了出来。
当人类可以选择死后永生,有些人却依然坚定选择“传统”死法———“我不上载。
你妈妈去得早,她还在天上等我,没有她的永生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肉身能结结实实感受到的一切,人们无比眷恋和珍惜。
在还能拥有痛苦、激情和人类缺点的时光里,人可以独立、有能力,被依赖,而貌似轻松完美的虚拟世界,一切忽然无所谓有和无,是和不是。
当生命不再需要奋斗和争取,生活也不再拥有获得和期待。
小时候不太理解神仙为什么下凡。
永生多好,投胎不累吗?《上载新生》这部剧某种程度上解了点儿惑。
不同世界有不同的逻辑,旧世界的永生奢望是新世界的平常,而旧世界的寻常却是新世界的奢望,当主人公内森在两个世界的巨大落差中不断失落,人类改造自身的双刃剑效应亘古如初。
马斯克试图用人脑机把人“升舱”为人工智能,这个捷径有点完美。
《上载新生》《超验骇客》以此延展,把死做成了另一种生,解析了人类由此必将遭遇的珍贵缺失,不得不重新架构的秩序和伦理。
纵然娱乐色彩减轻了沉重,它仍足够成为一次带有预警概念的科技路演。
据中国新闻网,继《谜宫·如意琳琅图籍》,故宫第二本解谜书《谜宫·金榜题名》(简称《谜宫2》)刚刚面世。
2018年底,故宫出版社联手奥秘之家发布了一本“寻宝奇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这是故宫出版的首本创意互动解谜书籍,独特的实体线装书籍+手机游戏式互动,不仅创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还从不同侧面解锁故宫文化历史知识,受到了读者们的热情关注。
今年5月,《谜宫2》现书及APP游戏在众多读者的期待中如期面世,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评价和优良口碑。
明清两代,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曾在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内举行。
《谜宫2》就以真实发生在咸丰八年的清代历史上最大一次科场舞弊案为创作背景,让读者化身一名清代侦探,亲身侦破这场科举舞弊大案。
《谜宫2》延续了《谜宫》系列线装书+随书配件+APP的互动阅读体验,将故宫院藏文物、历史档案、解谜手段巧妙地融为一体,也将真实历史与文艺创作巧妙地融为一体。
创作团队还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找到了65份与案件相关的奏折与谕旨,甚至找到了距今160多年前涉案人员的亲笔供词,并精选了部分还原在《谜宫2》内。
书中的其他道具,如咸丰元宝、大清宝钞、京城略图等,都在经过详实考证后予以还原。
创作团队还参考了《洗冤集录》《平冤录》《洗冤录详义》等古代法医专著,力求以真实的古代侦查角度和思维来设计破案过程。
曹文轩新作 《寻找一只鸟》 “云”上首发 据中国新闻网,曹文轩日前在网上发布新作《寻找一只鸟》,该书讲述了男孩羽片儿在黑色信鸽陪伴下,寻找父亲的经历。
《寻找一只鸟》是一个带有神秘感的故事。
曹文轩表示,不是在写作过程中刻意营造这种神秘感,而是故事本应有这样一种氛围,并笼罩在整个作品之中。
这种神秘感在故事中也有很多意义解读,书里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引人思考的悬念,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读出自己的理解。
曹文轩坦言,《寻找一只鸟》的创作就像一颗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
“在写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产生很多细节,是最初在构思和写作时没有的,就是在写到那里时突然迸发出来的画面。
这些细节和元素让这个故事从最初的种子,自然生长成了现在的样貌。
”这种书写经验也让他沉醉其中。
曹文轩赋予这部作品超越文字本身的魅力,用文字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活动的影像世界,是一部画面富于诗意美感、内核充满自省精神的深刻作品,读者更能从中看到作家的自省与自信。
作为“曹文轩新小说”系列作品的第五部,《寻找一只鸟》也是作家本人认为将在其个人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部作品。
国内首部线上首演音乐剧播出 再现民间神话《白蛇传》 据新华网,国内首部线上首演的音乐剧《一爱千年》近日在优酷视频播出,广大音乐剧爱好者足不出户即可在线观看这段改编自中国民间神话《白蛇传》的爱情故事。
音乐剧《一爱千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
剧目改编自民间神话故事《白蛇传》,分为四幕,在保留白娘子和许仙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对剧目逻辑和框架进行全新设计。
该剧由音乐制作人陈小奇编剧、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小兵作曲、中国歌剧舞剧院毛伟伟任总导演。
全剧没有对白,所有叙事均通过唱词来表现,在文字上借鉴了传统戏曲唱词的写法,并加入现代汉语的语法,令唱词充满文气、避免腐气。
抽象造型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此次舞美设计的一大看点,在凸显剧情张力的同时,为作品风格增添神秘色彩。
中国写意油画双年展 开展 可线上VR观赏 据中国新闻网,“精神·图式———首届中国写意油画双年展”日前在长沙李自健美术馆开幕。
社会公众除提前预约到馆欣赏这场写意油画艺术盛宴外,还能线上VR观展。
此次“双年展”旨在进一步梳理中国油画家在“写意精神”上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方式,激励当代中 国油画家们的创造,形成更为广泛的学术探讨。
展览共展出180件作品,是国内老中青三代油画艺术家近几年来在写意油画艺术领域创作和探索的成果。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前言中表示,此时举办写意油画展览,使公众从线上线下多角度走进艺术世界,起到抚慰人的心灵、推动精神生活复苏的积极作用。
据悉,从5月16日至6月28日,展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其间还将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举行学术研讨会,就中国写意油画的学术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记者刘一颖整理)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37-0001邮发代号:23-1社址: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邮编:250014电话查询:(0531)82968989报价全月45.00元零售价:3.00元广告许可证:鲁工商广字第01001号广告部电话:85196701/6708昨日开机5:20印完8:10大众华泰印务公司(大众日报印刷厂)印刷

标签: #最好用 #机票 #买机票 #家具 #信用卡 #汽车网站 #网站 #飞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