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点击、阅读,10读书周刊·教师书房主编:王珺

日记本 4
编辑:梁杰设计:聂磊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631邮箱:1365664999@ 2021年6月9日星期
书里书外 点开、点击、阅读 ——读《多屏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梁杰 一项调查表明,接近60%的成年人拥有智能手机,超过50%的人拥有平板电脑、Kindle阅读器之类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而未成年人接触移动设备的概率同样很高。
美国201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超过75%的8岁及以下儿童的家庭拥有移动电子设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3%(不含6岁以下群体)。
数字化时代,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被网络、被智能手机等移动媒体包围时,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已变得越来越少。
阅读专家担忧:“当代年轻人会不会太习惯 于在屏幕上获取即时信息,以至于他们的专注、推断和思考等阅读能力的发展反而相对滞后呢?”网络时代孩子们如何学习阅读,与其说是令人忧心的问题,不如说是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这本《多屏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美]莉萨·格恩齐、迈克尔·
H.莱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对数字媒体时代孩子如何学习阅读,如何将传统的阅读教育与数字资源相融合、重塑孩子的阅读环境,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中抓取优质资源、为下一代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读写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网络时代对阅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快速生产和本阅读技能,孩子是无法自主进行阅 技术更新迭代迅猛的时代。
根据联合读的,同样,没有背景知识,单纯教 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所阅读也是行不通的,只有“技能+知 积累的科学知识几乎占了人类有史以识”双管齐下才能让孩子学会阅读。
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
回顾 本书作者从当前美国儿童面临的 过去十几年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读写能力挑战出发,引用大量教育学 济形态的变迁,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等家、认知神经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实 新技术领域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证研究,剖析了孩子读写能力的养成 不难发现,保持终身学习能力变得越机制以及多媒体时代对阅读能力要求 来越重要。
而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转变。
实现自我学习最重要的途径。
因此, 作者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 让孩子在信息时代具备高效的信息识展,给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 别、吸收和表达能力,保持终身学习求。
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和国际阅读 能力,是成年人让孩子学习阅读的主协会联合发表的一份倡议书预测,要 要原因。
全面融入21世纪全球化社会,孩子需 阅读是需要学习的。
有研究显要具备更复杂的读写能力。
除了掌握 示,我们的大脑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学基本的阅读技能外,他们还需要理解 会阅读。
美国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的信息,能够创 娜·沃尔夫在其研究中写道:“在人造、批判和分析通过多种媒介呈现的 类大脑的学习能力进化过程中,阅读文本,需要学习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 行为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我们力、使用新的媒体工具进行自我表达 永远不会生来就知道如何阅读。
”专的能力,还需要在互联网环境下保护 家们认为,没有掌握认字、发音等基信息安全和远离网络暴力的能力。
2技术与阅读不是相互对立的 在这个技术驱动、快速发展的时的优势和缺陷。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 代,很多人担扰新媒介和技术的引扬长避短,更高效地做出选择和规划。
入,会给孩子的读写能力带来不良影 毫无疑问,这也对教师和家长提 响。
作者认为,技术与阅读并不是相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大多数家 互对立的。
在读写能力的培养过程长还缺乏对孩子阅读能力培养的意 中,技术可以是很有益的辅助手段,识,认为孩子只要接触到书籍就自然 数字技术为教师、家长帮助孩子开展而然地学会阅读,对阅读技能培养和知 阅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条件。
关识积累缺乏认知,对于互联网时代如何 键是我们如何选择并创造一种新的线培养孩子多元化的读写能力更是茫然 上和线下的学习环境,使数字技术为无知、无所适从。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 我们所用。
工作者如何作为才能肩负起培养孩子 面对电商、微商里林林总总的应阅读能力的使命?笔者以为,与其哀叹 用程序、硬件和图书,教师和家长应不如主动张开双臂拥抱新媒体,采取
该如何甄别和做出选择?如何充分发种更加积极的方式去重塑孩子的学习 挥不同阅读产品和工具的作用来服务环境,去创造一种将传统的精华与新时 于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这些都需要代的潜能融于一体的新的阅读世界。
教师和家长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这本书对教师如何积极推进新的思路 系统化地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以及各和教学方法,来帮助孩子培养读写能力 类工具在辅助孩子阅读能力养成方面给出了很多可操作性的建议。
视觉中国供图 3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海量生成、信息感到畏惧。
现今的媒体让教育工作者和 传播去中心化的时代,在每个人越来越多家长可以突破家庭和社区的界限,获取更 地借助自媒体获得平等的传播权利的同丰富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不要遗忘图书 时,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在不断弱化,信息馆和公共媒体等公共资源所带来的价值。
的质量、真实性和有效性良莠不齐,学会 点击:“点击”就意味着选择。
就是做 如何在大量知识和信息中快速检索、甄出决定。
点击行为不是也不应该是盲目 别、分析、评价和整合有效信息并为己所的,当孩子或家长点击后出现一段文字, 用,是每个人在互联网时代工作和生活所他们可以选择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这种 必备的技能,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新的挑探索是机遇,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 战。
注意力的分散。
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才能应对数 阅读:读写能力始终是一项关键能 字化时代培养孩子读写能力的新变化?力,是显示孩子成长和进步的晴雨表。
如 首先,教师除了要具备教授孩子基本的启果一个人不具备读写能力,那么他会在21 蒙知识和文字解码能力外,还要能够教授世纪举步维艰。
不具备读写能力,就不可 读写技能,需要将其他传统的读写能力包能取得任何成功。
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 含在教学内容中,帮助孩子学会听说读技术的不断进步,读写能力的范畴也在不 写;其次,需要了解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断变化。
网络时代不仅是对纸质文字的 样的方法向孩子传授新的、复合型的读写读写,也包括数字媒体、互动媒体、社交媒 技能;再其次,教师还必须考虑如何设定体等多媒体文字、符号和图像的读写能 限制,知道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什么方法力。
这种多样化媒体形式混合型的新读 是更合适的。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写能力的搭建将有助于我们和孩子媒介 媒介素养。
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媒介素素养的形成,有助于教师和儿童从容地进 养? 入媒体阅读的自由王国。
作者认为,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我 我们是数字时代的受益者,我们的孩 们需要持一种“点开、点击、阅读”的理念,
子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
如何利用多 而不是“点开、点击、畏缩不前”。
只有让元化的媒体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启蒙教 孩子一直坚持阅读,并在启蒙早期使用各育,促使他们终身读写能力的养成?本 种媒体互动方法,才能真正让孩子受益。
书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教育产品开发 点开:不仅要点开应用程序,而且不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明确的、具有 能对孩子和我们自己进入新的学习网络实操性的建议。
教师荐书 “事上练”是教师写作的“近道儿” 刘波 笔者最近阅读了教育媒体编辑记者吴松超的新著《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为省级教育专业报的编辑记者,作者不仅常年跟教师的各类教育文章打交道,而且也经常深入教育一线,对教师的教育写作情况有着深入的了解。
因此,本书中所提的建议,既有价值理念上的引领,又非常贴近教师教育写作的实际。
书中所提及的各类适合教师写作的文体中,除了教育文学类作品和教育评论相对“小众”外,其他各类教育文章都是跟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成长紧密结合的。
可以说,写好这些教育文章,就是王阳明先生倡导的“事上练”。
正如有些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样,教师也应该在教室里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写好论文。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的确应该秉持“课比天大”理念,用心上好每一堂课。
但是,立足课堂教学写点儿相关文章,反而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往往可以成为名师。
”叶澜教授的这句话经常被教师们引用。
作者对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有着自己的理解,认为作为一位洞悉基础教育的 学者,叶澜教授决不会否认写教案的价值。
现实中很多教师之所以“写一辈子教案”也没有成长,关键在于没有认认真真用自己的头脑备过课,独立思考缺席,教案的思想含量太低。
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叶澜教授的这句话,因为前者是被动应付的,后者是积极主动的。
可见,无论是写教案,还是写教学反思,是否真正有价值,关键在于写作者本身。
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备课、写教案是教师的基本功,应以对自己成长最有价值的方式来备课写教案。
他认为于漪老师倡导的“独立备课、参考资料、课堂检验”的“一课三备”是教师成长的有效方式。
作者提出了写教材解读文章的备课主张,即把教材当作文章,围绕备课目标,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储备,最后把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教学设计。
如果教师一年能认真写个三五篇这样的教材解读文章,自然就会在写教案中成长。
作者认为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育随笔,尽管在叫法上有所不同,但都以每天的教育生活为观察、感受和记录对象。
作者希望教师能跳出课堂,以人生和生活的高度观察课堂、思考教育, 更多地把视角调整到师生交往的事件上来,而不仅仅是关注知识、能力等教学元素。
认真记录教育生活,是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桥梁。
作者认为,把教育生活中有感触的事情记录下来,是一种积累、沉淀。
因为教师要能写出来,必然要思考,通过咀嚼,事情背后的一些道理自然会透析出来,成为自己成长的精神营养。
这样,教师工作的乐趣,会在写作中被发掘,教师自身的价值,会通过写作而更加凸显。
可见,坚持过一种教育写作的生活,也正是教师远离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有效路径。
教育叙事研究是最适合中小学教师做的研究。
作者认为,教师重视写教育生活,一是积累做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做好“研究素养”的训练与积淀。
在写教育叙事的基础上,如果能有意识地查询这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专著,教师就能更好地成长。
作者在书中提出,写好一篇能被称为文章的读书笔记,是一个人全部知识、经验、思想、语言能力综合运用的总输出。
这个观点,笔者非常认同。
笔者觉得,教师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是教育写作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阅 读,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不少教师在长时间的“读写结合”中收获了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何写好读书体会文章,作者认为要对如何读书有正确的认知。
作者提到了关于阅读的两个原则。
一是不被动读书,不让别人替自己读书,不读二手书。
二是读书要有明确的规划。
很多教师在读书上都没有规划,即便有规划,也坚持不了多久。
可见,作者倡导的关于阅读要坚持的两个原则,是切中肯綮,非常关键的。
在写读书心得体会上可以写些什么,其实这跟每一位教师的阅读紧密相关。
解读教材、构建自己的好课堂、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做足教学的战略储备、赢得学生等,这些既是教师教育阅读的方向,也是教师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的内容。
尽管作者认为书评离教师也不怎么遥远,但总的说来,写读后感更适合一般的教师。
教师通过写读后感,提高了写作水平,又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自然也就可以写出书评了。
先做读书人,再做教书人;要做读书人,多写读后记。
作者对教师朋友的诚挚建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李金初校长出版了一部纲领性的著作《人生中心教育概论》(商务印书馆),并在扉页上题签,“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达了一位终生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党的一片赤诚、对立德树人教育初心的深切体认和对人生中心教育理论的不懈探索。
实践出真知。
作为一名终生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知名校长,李金初一生都在探索教育的规律,追求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努力做一个教育的“明白人”,既要把教育办好,把孩子们培养好,又要努力探索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校发展的规律。
可以说,李金初校长这两个方面的目标都得以顺利实现。
从办学方面而言,李金初先后在北京十一学校和北京建华实验学校做校长,把这两所学校办成北京乃至全国的优质学校,为这两所学校留下了宝贵的改革创新的“基因”;从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方面,李金初校长对自己丰富的办学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概括,形成了一个主题明确、体系严谨的“人生中心教育理论”,涉及人生中心教育的本体论、目的论、价值论、课程论、教学论、方法论、教师论、学生论以及学校发展论等丰富主题,对新时代我国教育理论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顾名思义,《人生中心教育概论》是李金初校长人生中心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概括性表达,是他在2020年疫情期间,以耄耋之龄为建党一百周年精心准备的一份“厚礼”。
该书是对他前期出版的人生教育理论系列著作的一次浓缩和再发展,包括《人生中心教育论》《自创性人生中心教育论》《人生中心教育课程论》《人生中心教育课程实例》等。
从内容上看,该书分为八章,分别论述人生中心教育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一般性人生中心教育的基本理论、自创性人生中心教育的基本理论、人生中心教育的目标、人生中心教育课程的理论建构、人生中心教育课程的实践建构、人生中心教育发展理论以及人生中心教育的各学科和文化基础等。
从形式上看,各章虽然使用了普通的“章”“节”结构来安排内容,但是从第二章到第七章,作者在节、目下面却使用了我国教育学界非常罕见的“命题”的表达方式。
全书共提出和阐述了241个命题,既包括教育的命题,也有哲学的命题,构成了一个恢弘、全面的教育命题体系,体现了李金初校长作为一名数学学科出身的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建构方面的严谨性、清晰性和美学追求。
在《人生中心教育概论》一书中,李金初校长对人生中心教育的理念做了系统的阐述。
什么是人生中心教育?李金初校长指出:“当教育指向教育的对象人时,教育的对象人就成了目的,此时的教育是为人的教育;当教育指向人的人生时,此时的教育就是人生中心教育。
但如果教育指向教育对象人之外的事物,教育的对象人只是作为工具存在,教育就不是为人的教育,而是为了人之外的某种事物,例如为升学、为分数等,教育目的便被‘异化’了。
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便是典型的一例。
”(该书第54页)从这段论述来看,李金初校长提出人生中心教育理念的初衷就是要确立人和人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中心地位,是要从理论上来解决应试教育顽瘴痼疾所带来的教育“异化”问题,具有比较浓郁的教育人文主义色彩。
在书中,李金初校长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的“人生中心教育”理念,大体分为基础性的理念、核心的理念和具体化的理念。
基础性的理念为他构造人生中心教育的命题提供理论前提,如“命题1: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是教育所有关系中最具原点性和根本性的关系”“命题2:任何人的一生有且仅有三方面的活动:做人、做事、生活”“命题3:教育的功能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命题4:人生最高目标是实现美好人生——优秀做人、成功做事、美好生活” 专 人家视 生角中心教 石中 育的英总纲领 等。
核心的理念则直接表达了人生中心教育的思想,如“命题12:最切近教育本源的教育是人生中心教育”“命题13:人生中心教育是为人生实施的教育”“命题16:以人生为中心设计、构建、组织和实施的教育称为人生中心教育”“命题17: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活的教育为人生中心教育”等。
通过这些核心理念,读者可以比较好地把握人生中心教育理念的基本主张。
具体化的理念是人生中心教育核心理念在教育活动各方面的要求,是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实现美好人生”这个人生中心教育最高目标的。
正是通过这样从基础到核心再到具体化的命题体系,李金初校长近乎完美地阐述了自己的人生中心教育理念。
人生中心教育理念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世界性,也有中国性,这是李金初校长在书中反复表达的一个观点,体现了他对人生中心教育理论特质的新认识以及构造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的可贵努力。
在该书的第一章“人生中心教育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中,李金初校长一共抛出了四层次15个问题,其中既包括世界教育理论一般性问题,也包括中国教育理论特殊性问题,前者如“教育是科学吗?”“教育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后者如“中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学吗?”“中国化的教育学在哪里?”等等。
为了回应这些问题,他明确将人生中心教育理论区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个是一般性理论,另一个是特殊性理论。
认为人生中心教育的一般性理论是普适的,反映了教育的一般性规律;人生中心教育的特殊性理论,他命名为“自创性人生中心教育理论”,是一般性教育规律在中国特定历史、文化、国情等条件下的转化应用。
李金初校长特别指出,自创性人生中心教育具有“主权价值”,“但是那些具有主权价值意义的教育理论和课程必须为我所有,方可保证国家教育不被‘殖民’和‘自殖民’。
”(该书第65—66页)透过这些文字,李金初校长鲜明地表达了他对扎根中国教育实践,构建自主、开放和独立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刻认识。
李金初校长的《人生中心教育概论》精练地表达了他的人生中心教育理论主张,是他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宝贵经验的结晶,展现了一位教育实践工作者在教育理论思维和教育规律探索方面所达到的新高度、新水平,对于新时代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标签: #视频 #下载网站 #比较好 #买狗 #彩票 #保健品 #网站 #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