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还是天使?,学人工智能去哪个国家留学好

人工智能 2
42015年9月22日星期二Tel(押010)62580620 综合 主编:肖洁编辑:冯丽妃校对:么辰E-mail押news@ 人工智能下一站:魔鬼还是天使? ■本报记者彭科峰 电影《终结者5》的上映,让人工智能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也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威胁。
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技术专家伊隆·马斯克和数千名知识分子在一封联名公开信中警告:必须取缔“机器人杀手”的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方面的军备竞赛可能是人类的灾难,它将助长战争和恐怖主义,加剧世界动荡局势。
人工智能的发展,真的已经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阶段吗?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如何?未来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在哪?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讨论。
人工智能的曲折之路 不久之前,德国大众汽车制造厂发生了所谓的“机器人杀人”事件。
一名21岁的工人正在安装和调制机器人,后者突然“出手”击中工人的胸部,并将其碾压在金属板上。
机器人的人工智能真的进化到“杀人”的阶段吗?一位中科院院士、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恰恰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如果机器 人足够智能,它绝不会发生这样的故障,去‘袭击’人类。
”也就是说,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远没有电影、电视中想象的那么先进。
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它甚至一度被人类所忽视。
中科院院士谭铁牛指出,1956年,人工智能首度被提出。
彼时,科学界对此反响热烈。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学家预测,机器人的智能在上个世纪末机器人可能达到人的水平。
但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等种种原因,人工智能一度淡出公众视野。
90年代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成果也始终处于低潮。
但从2006年左右到现在,人工智能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胡郁表示,最近5年人工智能发展很快,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即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方面的发展。
他举例说,五年前,没有人敢真正在大庭广众之下演示语音识别,因为根本没法演示,一演示就会出错。
但谷歌等公司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深度神经网络组合的方法,终于使语音识别有所突破。
仍有诸多问题待解 在专家看来,人工智能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决定了其水平还远低于人类所臆想的 达到人类智商的水平。
比如,图形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都是为了使机器能够拥有更多像人的行为。
但即便在这两个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瓶颈。
谭铁牛举例说,机器能够翻译一般的普通语句,但类似“张三吃食堂,李四吃面条,王五吃大碗”这样的复杂语言,机器还不能翻译出来,“而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够轻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教授、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查红彬指出,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内容。
人工智能要经历从手工操作、死记硬背到学习再到自主学习一步步的发展,从现状来看,机器的深度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明指出,从人工智能的技术方面来看,计算智能、记忆智能已经基本解决,感知智能接近实用化,认知智能也在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对文字篇章、上下文等复杂环节的理解问题。
而在深度学习领域,目前同样面临着数据稀疏、领域迁移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下一个发展方向 无论如何,科学家乃至研发企业一直都在期待着人工智能能有更大的发展。
胡郁 表示,从功能型角度来说,人类发展人工智能,其实是想让机器能代替人来干一些原来认为只有人能干的一些事情,以解放人类。
小i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朱频频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如果能够获得大爆发,有三个要素不可或缺,即非常强的计算能力、算法与大数据“,比如,《智能演进》中提出一种观点,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智能有可能会超越人类”。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乔红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生物启发式,希望机器人成为人类的朋友,使其将来有一天可能像人一样去认知世界并自行思考;另一个方向则是完全功能式,强调机器人的功能性。
“对于人工智能暂时存在的缺点,我建议多一些宽容。
此外,也希望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加强合作,着眼于长远发展。
”乔红说。
谭铁牛表示,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还远不足以威胁人类生存,但其社会影响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普及,其社会影响将日益明显,因此人工智能社会学将提上议事日程。
“因此,要建立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避免可能风险,确保人工智能的正面效应。
确保人工智能不被滥用,确保人工智能是天使而不是魔鬼。
”谭铁牛说。
我国首次开展微纳卫星集群飞行试验 本报讯(记者成舸、程春生)由国防科技大学自主设计与研制的“天拓三号”微纳卫星集群,于9月20日北京时间7时01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微纳卫星集群飞行试验。
“天拓三号”是由6颗卫星组成的集群卫星,包括1颗20公斤级的主星、1颗1公斤级的手机卫星和4个0.1公斤级的飞卫星。
卫星入轨后,手机卫星和飞卫星与主星分离,以 “母鸡带小鸡”的方式通过太空组网,实现6颗卫星集群飞行。
6颗卫星之间,将开展子母式卫星在轨释放、空间自组织网络、多星协同测控等多项空间技术试验在轨技术验证。
“吕梁一号”是“天拓三号”的主星,该卫星采用了通用化多层板式微纳卫星体系结构,主要开展新型星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号接收、星载航空目标信号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B)信号接收、火灾监测、20公斤级通用化卫星平台技术等系列科学试验和 新技术验证。
该系统可对全球范围内的船舶快速完成位置、航向、航速等信息的接收,并实现对我国现有岸基AIS系统的有效补充。
星载ADS-B系统则可对全球范围航空目标实行准实时目标监测、空中流量测量,为航线优化和提高航空飞行效率提供信息服务。
从“天拓三号”分离的手机卫星“智能号”,是国内首颗以商用智能手机主板和安卓操作系统为核心设计的卫星;4颗“星尘号”飞卫星则是世界上最小的卫星之
一。
据介绍,承担“天拓三号”研制任务的是国防科大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究团队,其中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占70%。
在项目研制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
“天拓三号”的成功发射和多项在轨试验的顺利开展,是国防科大继研制成功世界首颗单板纳星“天拓一号”、我国首颗视频成像体制卫星“天拓二号”之后,在微纳卫星领域取得的又一自主创新成果。
简讯 第三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创新大会举行 本报讯第3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9月17 日至2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大会以“锐意创新·聚智共赢”为主题, 其间举办了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高层合作论坛、 东亚峰会新能源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中国—东盟 技术对接洽谈会、泰国产业合作推介会、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政策 研讨会等六大活动。
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
9月18日举行的高层合作论坛 上表示,通过合作提升各国科技能力,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产业 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贺根生劳彦霖) 第四届核电站材料与可靠性国际研讨会开幕 本报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联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举办的第 四届核电站材料与可靠性国际研讨会9月21日~23日在沈阳召 开,会议旨在加强我国核电站设备老化管理与失效分析的整体技 术力量,更好地支持未来大量核电站的建造和安全可靠运行。
2015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核电国家。
会议希望通过交 流和讨论,促进我国核电站关键设备的材料设计与制备,促进在役 核电站运行中关键材料损伤行为的监测与控制。
(丁佳) 唐稚松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
由中科院学部工作局、中科院软件所共同举办的唐稚 松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
与会代表围绕唐稚松院士 的学术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进行了探讨。
唐稚松是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
一,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对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事业和 软件研究所的创建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甘晓) 我国“马铃薯主食开发技术协作组”在京成立 本报讯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会同农业部种植业司倡议组建,农业部食物营养所、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及蔬菜花卉所联合发起的“马铃薯主食开发技术协作组”9月18日在京成立。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当选首届协作组理事长。
该技术协作组成员由马铃薯主食开发16个试点省和中心城市相关部门、院校、企业等组成。
戴小枫介绍说,技术协作组的成立有助于加快推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进程。
(赵广立) 湖南首个“绿色循环日”启动 本报讯湖南首个“绿色循环日”9月19日在长沙启动。
该市 10所高校、20个社区及企业代表共同发出“践行绿色生活,发起绿 色循环日”的倡议,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湖南首个“绿色循环日”, 并宣布成立该省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企业,推动旧物回收利 用,践行绿色循环理念。
(成舸
杨燕飞)

标签: #流量 #流量 #套餐 #流量 #论坛 #在手 #平台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