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亦是安居,搬家亦是安居□

比较好 9
李予阳 搬家是一件很折腾的事,大多数人都对搬家感到头疼。
在北京搬完第七次家以后,笔者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小调查:工作以后你搬过几次家?为什么搬家?出乎意料的是,不少朋友尤其是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居住的朋友都搬过七八次,甚至十几次家。
搬家比较频繁的人经常住的都是租来的房子,因为更经济更便利。
有的不仅在一个城市里搬来搬去,还搬到了别的城市甚至别的国家。
西方人喜欢搬家,找到了好工作要搬家,为了温暖的气候要搬家……一生搬十几次家不足为奇。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则安土重迁,不喜欢“挪窝”。
是什么让现代中国人越来越频繁地搬家? 一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
过去大部分人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过几年就换一次工作。
城市太大,为了就近,就有了搬家的需 不爱“挪窝”的中国人,现在搬家的情况越来越多,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渴望变化,也有条件追求精彩 要。
还有的在别的城市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或是原本就在全国性公司、跨国公司就职,隔几年就要换个地方工作,也需要搬家。
二是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学校。
有的是买学区房要搬家,有的是家长和孩子背着行李逐校而居,孩子在哪里上学就在哪里租房住。
拿笔者来说,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在所在城市几乎画了一个圆圈,家也搬了好几次,在城区的东西南北各住了一遍。
现在出台了种种政策促进均衡教育,以后为了孩子上学改变居住轨迹的故事大概会少一些吧。
三是为了更好的居住条件。
有的为了 改善住房由小房子搬进大房子,有的为了享受更好的自然环境,由市区搬到郊区,甚至搬到海南、云南等拥有生态风光更好的地方去住。
其他的原因还有节省开支、更好地照顾家人、房东卖房不得不搬家等等。
越是在经济发达、发展机会多、服务业繁荣的地方,人们搬家的次数也越多。
随着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也更适应根据变动租房的生活方式。
有朋友感叹,自己是在移动中生活,总在变化。
有时会很难确定下一次会搬到哪儿住,能住多久。
总搬家尤其是长期租房,难免会影响 一些生活品质。
比如不敢添置大件东西,购买物品更注重功能性,希望东西越少越好,最好简单打包就能装车运走。
搬家也有好的一面,因为大部分人搬家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机会,尤其是个人发展的机会。
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居住能带来更多不同的体验。
一个社会越发展,自由度越高,选择的机会越多,变化的频率也越快。
搬家增多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变化,也有条件追求精彩。
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当然,要满足人们追求变化的社会需求,让搬家成为美好的体验,还有太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各种社保尤其是医疗保障的衔接,比如更方便的旧货市场服务等。
这样,当我们启程的时候,能更轻松更少羁绊地放飞自我,去寻找更翠绿的芳草地。
高温关怀要入心 □彭宇 请让在高温下依然 工作的人们感受到社会 公众发自内心的真情 最近连续高温天气,在炙热的阳光照射下,连走出家门都变成了一件需要鼓足勇气的事。
当人们在空调房内看着电视、玩着手机或者什么也不干舒舒服服地睡觉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工作着。
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送快递的小哥,执勤的交警,扫地的环卫工人,酒店的厨师,等等,他们遍布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维持着人们在高温下的正常生活。
对于高温下的一线工作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首先,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方面督促、落实好防暑法规,确保高温补贴发到每一个一线劳动者手里;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检查,让高温时段的劳动保护到位,对于不符合规定作业的要及时纠正。
社会各界力量应尽可能地积极参与其中。
最近,在杭州等地方出现了“爱心冰柜”,环节工人、交警、快递小哥等人群可以自助取用冷炊、西瓜等解暑的饮品、食物。
有的超市,在城市的多家连锁店,全部免费为环卫工人等务工人员提供避暑场所和饮用水。
普通市民也能够发挥作用。
一些路过的行人,看到“爱心冰柜”后,还将自己买来的水果、冷饮也放一两个在里面,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网上看到一些视频,市民们看到交警、环卫工人、快递小哥暑天坚持在一线工作,十分辛苦,纷纷给他们送上饮用水、清凉油,然后道一声辛苦。
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尽管随手可为,但是在高温下依然工作的人们能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真诚,心里是甜甜的。
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体谅,尽量不要给他们添麻烦。
比如,尽量珍惜高温下的食物,不要浪费;遵守交通法规,不要乱闯红灯,遇到事故尽量心平气和地解决;尽量保持好环境卫生,不要随意乱扔垃圾。
多一些换位思考,就能多送上一丝清凉;从身边点滴做起,就会创造出烈日下的“奇迹”。
要给高温天气下不得不工作的劳动者提供更多帮助,除了高温补贴、免费冷饮外,还应该对劳动者劳动时间和强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让劳动者获得高温福利和落实高温劳动保护措施外,也应当适当缩减工作时间。
比如,在高温的三伏天让劳动者每周只工作4天或每周5天的工作日只工作半天。
高温关怀,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不让他们既流汗又流泪。
高温天气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挑战,他们无惧高温,不畏酷暑,用自己的忠诚坚守测量着炎炎烈日的温度,着实令人敬佩,为他们点赞。
“离开几天”去避暑 □谢云凤 或许,今天避暑的意思就是“离家几天”,暑避了与否倒不重要 午休读书,看到老舍先生的文章《避暑》,第一句话就让我忍俊不禁。
他写道:“英美的小资产阶级,到了夏天若不避暑,是件很丢人的事。
” 这么说来,避暑不单单是为了身心舒适,更是为了维护体面尊贵的形象,就好比盛大的节日要穿礼服参加舞会,到了炎热的夏季,必然也要有与之相配的行动——避暑。
当年的英美小资产阶级如何避暑呢?有着海外生活经历的老舍了如指掌。
他写道:“城里的人到海边去,乡下人到城里来;城里若是热,乡下人来干嘛?若是不热,城里的人为何不老老实实的在家里歇着?” 言下之意,避暑的意思就是“离家几天”,暑避了与否倒不重 要。
也许换个地方,风轻云淡,避开了暑热,皆大欢喜;也许去了某避暑景点,人潮汹涌,吃住不如家里,反而更添燥热。
但不管过程如何,等到避暑归来,亲友若盘问起来,当事人肯定会说:那里可真凉快,舒服极了,明年还要去避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 “形式化”的避暑,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多起来。
有一年夏天,我带家人去北戴河避暑,人流之多超过我的想象。
海边的农家乐宾馆全部爆满,远道而来的我们拥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每天奔波在各个景点走马观花,忙得满头大汗。
暑没有避开,人倒是累得筋疲力尽,虽然朋友圈里发的照片看起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有我自己知道,所谓避暑,其实是给自己添堵。
三伏天气温居高不下,每天躲在空调房里闭门不出,靠现代科技降温避暑,是一件幸事,但也是令人遗憾,毕竟避暑的我们成了“笼中之鸟”,失去了自由。
这时候,我无比怀念小时候的避暑时光。
年少时每逢到了暑假,妈妈就会把我送到外婆家。
外婆家住在湖边,环境宜人,早晚有风,气温相对要低一些。
外婆精心照顾我和其他兄弟姐妹的饮食起居。
我们一群小孩子吃饱饭后,就撒开脚丫子到处玩耍,一会儿去屋后竹林荡秋千,一会儿去湖边的木船上摇曳游荡,一会儿又去稻田里捉蜻蜓……田 野的风弥漫着稻花香,徐徐拂面吹来,年少的我们无忧无虑,奔跑在大自然的清风里,只觉得轻松愉悦,没有暑热袭人的感觉。
玩累了,回到家,外婆已经准备好甜甜的西瓜,我们争先恐后拿起最饱满的西瓜瓤,大快朵颐。
晚上,我们睡在院子里的竹床上,外婆轻轻摇着芭蕉扇,为我们驱散暑热,将清爽的风摇入梦中。
唐朝诗人李频在诗作《避暑》里写道:“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
”这诗句深得我心,避暑最好的地方就是阡陌田园,那儿有浓密遮阴的竹林,有青翠悠长的柳树,只需要一阵风,便可以享受无尽的凉爽惬意。
诗人白居易也写过避暑诗:“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 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老舍先生也认为最好的避暑方法是家里蹲,心静自然凉。
漫漫暑热,年年如此,我们为此烦恼的同时,其实也享受到了无限的乐趣,丰富了人生的体验。
不管是真避暑,还是假避暑,来来往往中,日子变得越发有趣可爱,不是吗? 钱花不完,真幸福吗? □袁跃兴 财富的价值、财富的追求、财富的伦理,成为国人需要面对的现实人生问题 7月27日,喜剧电影《西虹市首富》上映,现如今票房已超过12亿元,被评为继《我不是药神》后,今年暑期档第二个爆款电影。
《西虹市首富》的故事灵感,来源于1985年的美国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而这部电影改编自乔治·巴尔·麦卡琴创作于1902年的同名小说。
这部小说,100多年来曾7次改编成电影,足以说明财富话题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影视题材。
而《西虹市首富》改编时,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了本土化,这主要是“这个电影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国环境,起码是能满足一部分人的一些发财梦,而且影片主题还挺深刻”,很多人看过电影后表示。
整个影片讲述落魄守门员王多鱼得到一笔意外的遗产,但是继承遗产的条件是要他一个月花光十个亿,而且限制重重,最后他一次次完成了挑战。
为什么这部影片《西虹市首富》能成为“爆款”?这除了因为“落魄守门员”得到“意外遗产”,“一个月花光十个亿”,要突破“重重限制”等等,这些人生际遇命运反差错位巨大颇富戏剧性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这部影片的主题,触及了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面对“金钱“”财富”的考验和抉择。
的确,今天,有的人通过财富数字来表现自身价值,有的人追逐 炫耀性的消费,有的人通过奢华的生活证实自我……财富的价值、财富的追求、财富的伦理,成为国人需要面对的现实人生问题。
人们从不同的层面解读《西虹市首富》的财富内涵。
“《西虹市首富》中一夜暴富的感觉,金钱终归使大家成了懦夫”;“电影告诉大家一个道理,穷的时候也要有梦想”;“希望所有人眼中所谓的尊严不是钱”;“观看《西虹市首富》的不少观众,不愿意接受‘钱很重要’的事实”,“《西虹市首富》如何守住‘钱’的底线”。
其实,每一种观点都在拷问金钱。
如果不拷问金钱,金钱就会成为一切虚幻的通行证。
金钱虽然是好的,但是唯金钱至上一定是错的——这就是这部喜剧带给人们的“不适感”,或者说是“刺痛感”。
这种“不适感”或“刺痛感”,反映的是当今财富时代,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财富、处理财富、坚持怎样的财富文化伦理。
在影片中,王多鱼有拥有财富的困惑焦虑,有对财富的挥霍、暴殄天物,有对不劳而获的财富的自我谴责,有对财富和人性的抉择,也有对财富的现实需求考量,乃至最终选择公益和慈善。
影片中二爷要求“合法的花光这笔钱”被看作是《西虹市首富》表达财富理念的关键,因而使影片具有了普遍典型的社会意义。
对待财富的态度,从来就是考验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和人性的试金石。
培根曾多次告诫人们,“不要追求炫耀的财富,仅寻求你可以用正当手段得来,庄重地使用、愉快地施与、安然地遗留的那种财富”。
如何处置财富,的确是一个“庄重”的问题,它可以体现每个人的文化境界,道德境界,人生境界! 人们为什么追求财富而恐惧贫穷?现实情况是,贫穷是一种社会地位,处于这种境遇下的人往往缺乏有效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希望和需要。
贫穷之所以不好,不只是它包含着明显的物质匮乏,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无力的状态。
我们当然不愿意返回到贫穷生活中去,但是,财富却不是幸福的决定原因,也并非通向高尚生活的决定因素。
如果,把拥有财富看作是不知餍足地“占有”,甚至,摆阔性地挥霍、炫耀,我们正常的财富焦虑就变成了病态的焦虑。
事实上,今天,那种被凡勃伦称作是对财富近乎麻木的“摆阔性的挥霍和摆阔性的浪费”,正在充斥着我们的视听。
如果,我们对待财富是这样的一种态度,财富焦虑不仅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我们的精神、心智、灵魂也将永远处于贫困之中…… 从《西虹市首富》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时代文化镜像。
抬头望天 星空灿烂 □李晓 我们应该享受新技术新 创造带给生活和思想的便 利,但不要成为一个附依在 网络上的寄生虫,逐渐失去 独立思考能力 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患有颈椎腰椎毛病,有的人甚至感到痛不欲生。
一个友人对我感叹,唐朝的李白,一生中写了那么多诗,好像还是一直高昂着头。
我只是成天念叨着诗与远方,怎么就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了。
我看见他躺在病床上还不停地刷着微信。
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多人靠着点赞来给精神输液,给内心供氧。
有时我也不能免俗,比如发了微信,期待点赞,期待一个隔空而来的表情,挺纠结的。
其实这些影影绰绰的人,他们到底与我的生活有多少关系呢。
多少人生得意处,都在这里假装上演。
某日,我一个人兴致高昂去吃大餐,见到几个活色生香的菜,赶紧拍了照片发微信,令我失落的是,除了躺在床上吃着方便面上网的刘胖子,来了一个张大嘴巴的表情,再没有一个人来给予回复点赞了。
那顿大餐,我真的没胃口了。
行走在摩肩接踵的大街上,在公交车上、商场餐馆里,发现一个同样的现象:很少有人离开过手机,他们盯住手机屏幕,仿佛靠手机艰难地导航,生怕漏掉了一条信息,少了一个回复一个点赞。
在心灵的汪洋大海里,随便腾起的一朵浪花,就让眼神发亮。
一旦回到现实里,大街上相逢相遇,说不定是翻一个白眼打着哈欠。
有天,同一个大学教授探讨这个眼睛紧盯屏幕的时代。
教授说,望着屏幕的人们,知识似乎是手到擒来了,智慧却苍白了,天南地北的事知道了,目光却短浅了,人与人的物理距离近了,人心却像天际线一样被推远了。
有人说,现在大师更难脱颖而出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获得的知识与智慧,大多还是在反复咀嚼消化既往年代大师们的成果,更有口吐白沫消化不良者的胡言乱语,一片狼藉。
教授对我说,这就是现代人与古人的区别,一个是紧张地盯住屏幕,一个是安详地抬头望星空。
这种想法虽然是片面的,但是依靠片面的没有经过自己消化的知识来集藏智慧,显然无法实现。
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最夺目的,大多是那些古人的诗歌。
可以这么说,他们的诗,把人类的基本情感都写到了巅峰。
而现代人的诗歌,真正打动人心的,少之又少。
我写诗的朋友老鲁,大半生写了八百多首诗。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诗,竟不能完整地写一首在石头上。
老鲁叹息道,他那些诗,是自己内心的轰鸣,但也是为了发表,换来一点酒钱。
这时,他才感到自己的诗歌与古人的差别了。
比如古人写友情的诗,去拜望天涯友人,可以把一匹马走瘦,把一条路走憔悴,把臃肿的身材走得衣带渐宽,所以迸发的,是寂寞翻滚内心里最深厚的情感,是岩石里浸出的水,是煤层里燃起的火焰,他们行走的身影或许佝偻,但投射到他们内心的,是璀璨星空。
网络时代,一些人的知识,是靠碎片迅速地拼接,他们最亲切最依赖的“娘”,不是亲娘,是“度娘”。
有天我在路上碰见一个人,那人看见地上一只虫子一时叫不出名字,拿出手机拍照“度娘”,兴奋地叫出了虫子的名字。
也确实够厉害的,而今搜索引擎,把某个关键字百度一下,互联网的大海里,所有的鱼虾海藻尽在网中。
但在我们内心的容器里,在我们大脑的宝库里,到底有多少这样的知识,成为我们成长中壮实的骨骼,化为我们奔腾的血液。
我们应该享受这个时代新技术新创造带给生活和思想的便利,但不要成为一个附依在网络上的寄生虫。
如果我们成为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力的弱智儿,网络扰乱着我们的大脑,重构着我们的神经系统,这将是“屏幕”带给我们的悲哀,带给我们的萎缩与蜕化。
在这个网络时代,让我们成为深水潜水员,而不是一个小舟上撒网的渔翁。
适当地从屏幕中抬起头来,望一望被我们冷落了的星空,像那些有明月一样目光的古人们,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你会发现,地气蒸腾,星空灿烂。

标签: #网站 #交易网站 #鹦鹉 #看车 #学英语 #缩写 #贷款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