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资讯】,cute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译怎么读

中文翻译 4
目录 2018年第三期 【书香资讯】 文献构筑信史数据引领未来——“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正式上线..............1 中国大学MOOC教师节献礼:国内首创教师教学能力系列慕课...............1 【图情之窗】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3 “双创”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创新与实践........................5 【读书感悟】 莫言:在世界文学中融入中国故事......................................8“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11《今日简史》探讨人类命运大议题.....................................12但少唐生三千卷书 ——文艺家要涵养书卷气.........................................14黑格尔研究再出发 ——评新译《黑格尔著作集》.....................................15贾平凹长篇小说《山本》 ——厚重而饱满的长篇力作.......................................17专家谈《史记》:是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国宝典..........................18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20 应该永怀读书和思索的慧根...........................................23 【高校纵横】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党对高校领导的基石.....................27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奋力谱写高校科技工作新篇章.......................28构建高校大文化.....................................................30行业特色高校如何推进“双一流”.....................................32大学高素质教师队伍从哪里来.........................................34“双轨”融合提升教职工获得感.........................................37语文教师:阅读素养卡在哪儿.........................................38 【应用型示范高校建设】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42 应用型本科人才弹性力培养研究.......................................44 【科技前沿】 利用一种病毒可以构建“金纳米珠”...................................47奔驰展出氢燃料汽车,加水就能跑续航800公里.........................47比5G快10倍我国发布全球首款可见光通信芯片.......................48山东农业大学:苹果着色谁说了算.....................................48 【阅读指导】 2018上海书展落幕,这10本好书一定不能错过.........................50过去100年,影响力最大的30本书....................................539个优质资源数字图书馆,学习研究不再愁.............................57 【馆藏书导读】 《大学环境道德教育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59《走向学者之路》....................................................60《全球视角下的大气化学》.............................................61《中国山水画论研究》...............................................61《极简科学史》.....................................................63《教师如何设计网络课程》...........................................64《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65《现代药物合成》...................................................66《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67《拿来就能用!轻松读懂博弈论》.....................................68 【图书馆馆藏精品图书简介】 《传世藏书》(封三) 文献构筑信史数据引领未来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正式上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index.htm)上线发布会9月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举行。
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发布仪式和理论研讨。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6年6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正式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及国家档案局牵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建设”。
该平台依托近代史研究所馆藏资源,与国家图书馆、国内外多所高校等单位合作,整理上传文献资料,包含档案、书籍、期刊、报纸、照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截至2018年8月底,平台已上传图书11000余种,报纸近400种,期刊约1000种, 总计近1000万页各类资料,业已成为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从2017年10月上线试运行至今,抗战数据平台坚持“公益开放、免费服务”的理念,致力于汇集所有和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有关的文献数据,并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向全球学术界、教育界以及民众提供永久免费服务。
预计未来五年之内,平台将成为全球领先的抗日战争乃至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史料平台。
同时,该数据平台还具有一大亮点,即红色文献专题数据库。
平台推出了近两百种红色文献,其中既有抗战时期各根据地编印的图书,也有《红色中华》《解放日报》《晋绥日报》等著名的红色报刊。
此外,平台征集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珍藏的“卡尔逊档案”的全部电子版,该档案充分展示了战时国际友人眼中所看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真实状况。
平台将不同种类的红色文献汇聚在一起,既方便研究者浏览和检索,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新的线索,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9月11日作者:户华为 中国大学MOOC教师节献礼:国内首创教师教学能力系列慕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 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在第34个中国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大学 —1— MOOC给广大一线教师献上了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汇集全国顶尖教育教学专家,融通整合近30门优质课程,首创性地推出“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三大教师教学能力系列慕课,并向成绩优秀者免费赠送系列证书,充分展示并认证教师的学习成果。
中国大学MOOC(/)是网易与教育部下属的高教社“爱课程网”(/)携手推出的在线MOOC平台,旨在让每一个有提升愿望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最好的大学课程,学完还能获得认证证书。
四年来,该项目已陆续建设并推出“翻转课堂教学法”(北京大学)等30门课程,累计学习者超过108万人次,受众覆盖各级各类一线教师、教育相关专业的在校生、以及对教育教学感兴趣的社会学习者。
这种使用慕课开展在线教师教育的创新模式,也因其课程内容贴近教师教学实际、可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能够与全国教师同行交流研修等诸多优势,得到了广大一线老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欢迎和认可。
课程的学习者遍布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特别是通过课 程的问卷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习者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辽宁省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黑龙江省农垦系统等,均有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集体学习,有效地解决了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发展和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此外,该系列慕课在学习效果认定方式上也做出了革新性创举,除单门课程证书之外,对于完成指定数量课程的学习者另设“能人”、“达人”证书和榜单,并为其中前300名教师免费颁发纸质证书,鼓励教师不断拓展和增强教学能力,通过系统性学习进阶成为专项能力的能人和达人,全面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实践。
“好老师,慕课造。
”进入“互联网+”教育时代,基于慕课的教师教育创新模式正在有效改变着教师培训的现状,没时间、缺资源、少师资……以往存在的这些难题正在通过慕课提供的优质资源和服务面前迎刃而解。
来源:中国教育装备网2018年9月10日 —2—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 ——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 在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便捷化,传统纸质文献资料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等智慧服务逐渐成为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的研究热点,特别是阅读推广工作既面临着机遇又充满着挑战。
为此,本文基于“互联网+”思维对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阅读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制定符合图书馆自身发展优势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推广模式。
1.“互联网+”与图书馆阅读推广融合互联网+思维模式和服务理念的阅读推广工作已悄然兴起,阅读推广的具体践行者是民间公益组织、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
民间公益组织“青番茄”图书馆以“尽享书式生活”为口号,开通“阅资讯”“酷阅读”“阅心灵”等基于“互联网+”的微信阅读推广并大获成功。
公共图书馆,如杭州图书馆推出的双“悦”服务项目创新性地开拓了“图书馆+书店+互联网+邮政公司”合作新范式;内蒙古图书馆开展的“彩云服务”图书借阅平台借助于互联网,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在读者、书店、图书馆之间提供“借、采、藏”一体化服务;上海图书馆推出市民数字阅读网站微阅读频道,并通过频道每周更新7本由馆员推荐的优质电子书;重庆图书馆利用互联网电台喜马拉雅,开通“重图太阳花”栏目,使读者变成主播,增加了对阅读的自信心。
高校图书馆也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光影阅动·微拍电子书”活动将营销学AIDI模型嵌入阅读推广,实行线上、线下同步推广模式,在多媒体阅读与新媒体推广方面有了很大突破;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读书节经典名著在线游 戏之“拯救小布之消失的经典”,设定卡通形象代言人“小布”,以其为主角,通过题库推荐以及参与游戏方式,让读者感受阅读经典之路。
2.“互联网+”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互联网+”时代,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顺应趋势的发展,也开展了阅读推广的活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阅读交流平台的阅读推广——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利用公众号有针对性的推送个性化阅读——《好书推荐》,把阅读服务与互联网捆绑在一起,同时可以实时与读者在线交流互动,增加用户阅读的交流,从而使阅读推广变得更加自由。
二是基于互联网阅读终端的阅读推广——歌德电子书借阅机。
电子书借阅机可离线阅读,免费将图书带回家,使得读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看书,提升阅读摄入量。
三是基于组织机构的阅读推广——宣传服务周。
我馆与数据库商(CNKI、超星、爱迪科森等)、院系合作举办年度宣传服务周。
开展“我爱阅读”“观书展、借好书”“移动书香——电子书下载”“读者沙龙活动”等系列专题活动。
3.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笔者于2017年10月对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全日制一至四年级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专业包括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涵盖学校的所有学科门类,调查内容为阅读推广态度、阅读推广行为、阅读推广环境、阅读推广建议等。

3.1阅读推广态度 —3— 绝大多数大学生阅读态度积极向上。
从阅读类型的选择来看,“文学类”“娱乐消遣类”“科普读物”位居前
三,可以作为本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主要图书推广类型。
3.2阅读推广行为当前的互联网+图书馆阅读推广途径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模式单
一。
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呈现多元化,虽然大学生对纸质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电脑阅读各有偏爱,但是网络阅读发展速度快。
关于阅读活动的形式,“名著影视欣赏”“图书推介”“名家讲座”位居前
三,成为本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主要方式。
3.3阅读推广环境大学生的图书馆阅读环境堪忧,98%的学生的借阅数量在30册以下,大部分是偶尔阅读以及完全不阅读。
关于大学生阅读最大的困难,“没有阅读的大环境”(52.6%)居首位。
关于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参与者过少”“活动缺乏新颖性”“宣传不够”三个方面。
3.4调查结论通过问卷统计与分析发现,大学生对阅读持肯定态度,9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以及愿意参加图书馆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
但由于缺乏阅读的大环境,再加上深受“碎片化”阅读的影响,很难进入深层次阅读,这从选择类型上可以看出。
在阅读推广行为上,从首选的阅读推广方式多为微信公众号和图书馆网站可以看出,存在“互联网+”图书馆阅读推广形式单一等问题。
另外。
大学生阅读环境凸显出阅读环境缺失、不想阅读等问题,我馆举行的阅读推广活动,存在缺乏活动新颖性、宣传不够等问题。
因此在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
4.“互联网+”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策4.1丰富“互联网+”阅读资源,引导大学 生“深阅读”我馆需运用“互联网+”思维,根据调查 问卷得出的大学生喜欢的阅读类型扩充馆藏资源,积极实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并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平台。
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自行研发的Lib2.0虚拟“书友会”平台,通过书评、奖励的方式引导、促进阅读,并确定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等修炼等级增加阅读趣味性。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交互性和立体性,从而带动更多读者读书,并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
4.2利用互联网扩展服务形式和内涵我馆目前仅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一微服务形式实现推广,模式单
一、主题不明。
要做好阅读推广,一是要注重新技术的加载。
建设阅读推广网络交互平台、研发阅读推广专题的手机应用APP,增加活动的可见性。
在硬件建设方面实现全馆WiFi覆盖,扩大阅读服务半径。
二是要建立阅读推广团队。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志愿者”、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创意悦读推广团队”、暨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书虫志愿者服务队”等。
三是要发展微服务阅读推广,通过第三方自媒体应用平台微信、博客等为读者提供服务形式。
以镇江市图书馆打造“文心悦读”品牌为例,开设“文心悦读”QQ群、微信圈和认证博客,并在有影响的网络媒体梦溪论坛、金山网等开设了“文心悦读”专区。
在专区内推介新书、推介图书馆读书活动等,同时能实时与读者在线交流互动,使阅读推广更自由、亲切,缩小距离感,产生共鸣性。
四是要注重创意和策划,以读者的兴趣作为活动的切入点。
例如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一站到底·名著阅读”知识竞赛,融入了时尚、竞赛、娱乐等诸多元素,生动鲜活、线上线下联合推广,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阅读推广效果甚佳。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视频系列短剧“爱上图书 —4— 馆”,是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主题营销视频系列短片,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
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的“书与剧的碰撞,你与我的思扬”话剧比赛,主题鲜明,将书与剧完美结合,使名著内容情景再现。
这些都是利用“互联网+”思维的全新推广模式,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注入了新的血液。
4.3优化阅读环境、拓展阅读服务外延我馆建立“书香苑”自助阅读空间,内设检索终端机可检索下载我馆全部数据库资源、自助借书机可随时完成自助借书流程,漂流图书可登记后带走,并配备温馨舒适的阅览座椅,环境宽敞明亮,让学生读者享受图书馆带来便利的同时,提升对图书馆的依赖。
在“互联网+”时代,跨界与融合成为
种新潮流,我馆应积极整合社会力量(例如咖啡店、花店、茶楼)建立公共阅读空间,创建馆社合作机制,拓展阅读服务的功能和外延。
北京西城区图书馆建立的“砖读空间”“白云驿站”“繁星书吧”等公共阅读空间大获成功,拓宽了读者阅读的视野。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阅览座位布置限定了个人领域空间,在享有不受干扰的景观环境的同时拥有独立的个人阅读空间,书桌上放置着画作,独具风格,与深红色砖墙和木质座椅共同营造静谧的阅读空间氛围。
摘自:《图书馆研究》2018年第3期作者:李燕燕等(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 “双创”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创新与实践 “双创”时代呼吁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
笔者认为可以以某种方式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互相协作,共同发展。
1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涵图书馆服务创新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一切关于图书馆服务或针对图书馆服务的创新行为与活动。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理念的创新。
要改变传统的“以我为主”,“坐等读者、守株待兔”的陈旧观念,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了解和把握读者的需求,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尽可能地提高读者满意度;
(2)服务内容的创新。
为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需求,需要图书馆增加或改善服务的内容。
如文献信息的深层次服务,形式多样的个性化、专业化 服务;
(3)服务管理的创新。
利用规章制度、学习培训机会、激励机制等提高馆员素质,激发工作热情,吸引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双创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创新实例 为了丰富和完善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同时也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实践和创业的机会,安徽大学图书馆联合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以及北京超星公司和同方知网公司,分别举办了以“双创时代,我更精彩”为主题的“超星杯”校园咖啡吧运营创意大赛和以“文化创意,设计你的世界”为主题的“磬苑杯”文创服务运营大赛。
2.1大赛基本情况两次运营创意大赛,共有54支团队向图书馆提交相关书面材料报名参赛。
专家评委从主题及命名、市场分析与定位、资金来源、产品及服务、视觉形象(装修配饰)、投入产出分析、 —5— 宣传推广、团队组织、文案设计/现场表述等多方面对代表队的创意进行初审,选出8支代表队进入复赛。
复赛的团队以现场ppt展示以及解答评委提问的方式进行角逐,最终由评委团选出3支代表队进入决赛。
进入决赛的3个团队根据评委的修改意见对策划书进行修改和完善,进行终极PK,最终获胜的团队获得了校园咖啡吧和文创服务的场地运营权。
2.2优秀案例分享2.2.1咖啡吧运营大赛
(1)磬音小咖团队。
团队成员在受到单向空间、北京706空间等品牌与团队的启发下,萌发了创建一个属于安徽大学的跨界社群空间。
团队成员在策划的前期对安徽农业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咖啡吧以及安徽大学学生消费群体进行了市场调研,了解在校学生的需求及喜好,以期打造具有安徽大学特色的咖啡文化。
同时利用这一空间举办沙龙、分享会、公开课等,让同学获得更多学习交流的空间和方式。

(2)“安图生”团队。
该创意是由7个心怀梦想的女孩共同打造的,她们以“休憩与梦想”作为此次项目的主题。
通过优雅的装饰、真诚的服务和亲民的定价营造出独特温馨的氛围,为学子的日常紧张生活提供可暂时休憩的小窝。
同时,为拥有共同爱好、共同志向的学子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助力其梦想起航。
产品包括两个部分,日常经营产品和衍生产品。
其中衍生产品除了有实物产品,如“安图生”咖啡杯、咖啡勺、小镜子等,还有虚拟产品,即“MR.安”的虚拟人物,用于与消费者的互动。

(3)磬苑咖啡团队。
团队项目的主题是将书香文化与咖啡相结合。
即利用传统图书和现代阅读以及互联网技术,将文化活动与创新意识以实体场所的形式展示出来。
该项目的优势之一是该团队与另一自主品牌Doubleone休闲饮品店同属于一家公司,这家店已经营一年多,经营状态良好,所以能够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2.2.2文创运营大赛
(1)安大四月影像工作团队。
通过调研和走访,根据学生的需求,该团队致力于成为一个“对美负责”的影像服务机构,提供专业证件照、集体照及视频制作等服务,还包括个性写真及文化纪念产品衍生业务。
并且工作室将会配合图书馆开展一些常规活动,以专业的视频录制和后期技术处理把图书馆的文化活动记录下来,扩大活动影响力。

(2)遇隐创意空间团队。
成员分别来自艺术学院、商学院、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
以“人文、创意、艺术、分享”为核心,扩展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开展陶艺体验、绘画体验、皮艺体验、读书会等创意活动。

(3)是吾鄉团队。
以“留住学子记忆,传承安大文化”为主题,立足于安徽大学的本土,将安徽大学的特色与现代工艺品紧密结合,设计多类型产品,如艺术类的明信片、书签、吉祥物等生活类的校园主题文具、水杯等纪念品。
3双创时代下,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创新途径3.1图书馆休闲文化功能的开发图书馆开始逐步重视图书馆人性化环境建设,特别是休闲环境的建设,如美化馆舍、提供现代化服务设施以及配置适合休闲阅读的硬件设施咖啡吧、书吧等。
咖啡吧和书吧作为新兴的图书馆附属服务场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所接受,并成为高校图书馆开发休闲文化功能的重要途径,它是一个集学习支持、休闲文化、写作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休闲学习空间。
咖啡吧、书吧通过打造典雅温馨的室内环境,如布置造型各异、舒适感高的座椅,投射柔和的灯光、播放美妙的音乐等,让读者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享受文化大餐,让读者爱上阅读,爱上图书馆。
此外,可以在这一空间开展延伸活动,如读书分享会、真人图书馆、作品展览、文化交流、围绕热点问题的讨论等等一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
—6— 高校图书馆的这些场所经营者往往都是馆员,且场所经营的效益与经营者报酬无直接联系,一定程度上不能把其文化休闲功能发挥出来,更有甚者可能会带来产生负面影响。
如经营者不注重产品的质量,不能以饱满的热情提供优质的服务等。
因此,笔者认为,在“双创时代”这一特殊时期下,让在校大学生来独立或合作经营这些场地,将更能发挥图书馆休闲文化功能。
首先,大学生以成立公司或企业的形式独立经营该场所,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是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为原则,即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为使利益最大化,就要做到全力的付出,具有更强的产品意识和服务意识。
其次,经营者与消费者同龄,在沟通和交流上更方便,可以更及时、迅速地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反应。
在校大学生思维开阔,更具有创新精神,对图书馆创新服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图书馆为在校大学生也提供一个就业、创业的机会,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进行创业积累实战经验,发挥图书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功能,实现图书馆的校园价值。
3.2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除了休闲功能的开发,许多高校图书馆也在开始尝试在空间布局以及服务类型上的加以创新。
目前图书馆界对共享空间有两种认识: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
3.2.1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的涵义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概念是由国外引进过来,英文名为InformationCommos(简称IC)是一个经过独特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助的学习环境。
该空间不仅具有内容丰富的资源库,还配置高端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及配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读者学习和研究行为的改变,他们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增强,需求的层次也进一步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简称LC)慢慢被大家提及。
IC、LC在服务功能上并无本质区别,两者相比,LC更强调普通用户的交流学习,而不是仅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3.2.2高校图书馆构建共享空间服务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图书馆构建共享空间不仅仅是对图书馆阅研环境的优化(即合理使用、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更是对图书馆服务内容及方式的创新。
除了将图书馆各类资源和服务整合起来,还为用户提供IT技术支持、多媒体技术支持、用户培训等服务,让其在这一特定的实体环境下体验集合学习、研究和社交的“一站式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给人的感觉是严肃、呆板、静谧的,这种体验往往让读者望而生畏。
而共享空间构建的是一个轻松、活泼、自在的环境,可能更有利于读者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创造灵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提高图书馆在用户心中的魅力指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现代服务职能。
此外,共享空间的工作人员若想胜任该工作,更充分地实现共享空间的功能,本身就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共享空间的构建对于提升馆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有一定积极作用。
3.2.3大学生参与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及服务的意义 大学生通过参与空间的构建与服务,可以更快一步地与先进理念、领先科技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了解和掌握新的方向和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机会。
双创时代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图书馆创新服务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摘自:《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年第5期作者:张蓓蕾(安徽大学图书馆) —7— 【读书感 莫言:在世界文学中融入中国故事 人民网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呈上对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最具诗意的表达,通过有情感、有温度、有底蕴的人物呈现,彰显艺术作品的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节目带您走近著名作家莫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莫言笔耕不辍,他将作品中描绘的乡土风情与灵动的想象力相结合,开启了当代小说一个新的审美时期。
将中国故事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站在高密的土地上,我能敏锐地捕捉时代进步的足印,听见时间前进的声音。
” 人民网: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您当时作了一篇8分钟的演讲——讲故事的人。
您认为,如何用文学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赢得世界的认可? 莫言: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讲故事实际上是在讲述中国人民、中国历史、中国生活。
在中国历史、中国生活中发生过的、感动过我的故事,我也希望能感动所有的读者。
这个故事是我、我的家人们、我的乡亲们的亲身经历与个人经验所成的故事,或是我在个人经验和他人故事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故事。
这些故事根源都是中国的历史生活和当代生活。
而当代生活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的历史生活的延续。
我要做的,是将这些人的品质公之于众。
因为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人民网:塑造小说人物的核心是什么?莫言:小说表面上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对于人性的考察。
日常生活中,人性所展现出的细节变化会激活作家关于小说创作的心弦, 使它颤动并奏出声音,带来创作的灵感。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在着力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因为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性的剖析和自我救赎。
人民网:您曾在演讲中说过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像您一样的作家。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经历了黄金时期,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给您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莫言:改革开放之后,大量西方现代派的文学被迅速译为中文。
当时的我们如同饥饿的牛一下子冲进菜园子,面对着满目的青葱、白菜、萝卜、黄瓜,不知道该吃什么。
美国的福克纳、海明威、拉丁美洲的马尔克斯、法国的新小说派罗布·格里耶……我一进书店就感到眼花缭乱。
在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之后,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学的反思——原来外国同行们已经在用这样的方式写小说!由此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许多生活。
如果可以用这种方式写作,我也可以写,甚至不会比他们写得差。
阅读激发了我的灵感,进而开始了一个近乎狂热的创作的过程。
人民网: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并没有让您远离中国乡土,反而在这片土地上扎得更深了。
莫言:借鉴西方文学的同时帮助我获得了重新认识中国文学的参照体系。
在比较中,我发现了东西方文学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进而开始有意识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
少年时代,当别人用眼睛阅读时,我在乡下用耳朵阅读。
我聆听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与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高密的自然环境、 —8— 家庭历史紧密相连,使我产生强烈的现实感。
因此,我决定尝试重新挖掘这片沃土,立足中国乡土的故事题材,努力使家乡成为中国的缩影,使高密的痛苦与欢乐,与全人类的痛苦与欢乐保持一致。
在西方文学的启发下,在这片土地上,我所经历的,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过的故事,如同听到集合号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层层涌现。
他们正在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
人民网:改革开放不仅对您个人产生影响,也使得整个中国文坛重焕生机。
您觉得在中国文学四十年的发展中,取得的最显著成就是什么? 莫言:改革开放是一次全面的解放,它激活了作家们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
最显著的成就是涌现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家和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我这个年龄段的作家、老一代作家、年轻一代作家都在积极创作。
大量具有新意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纷纷出现,对于丰富文化生活、陶冶人们性情、提高感情质量,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学是关乎人心的,它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是可见可感但不可量化的。
有了四十年里诸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也许感觉生活好像也没有多了什么。
但文学作品就像空气一样,它存在着,我们没有感觉。
当它不存在了,我们立刻感觉到它多么重要。
文学艺术的作用之伟大也在这里。
人民网:在您看来,您们这一代作家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莫言:客观来讲,我们这一茬作家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给当代文学注入了一种普遍性和广泛性。
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西方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严重的偏见。
他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就是一种狭窄的、缺少普遍性的文学,而非全面地解释、 揭示人性的文学。
而我们这一代作家所做的重要工作是大大 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普遍性,使西方的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同质的部分。
世界文学的海洋里,融入了扎根中国本土、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内容,融入了向红色经典致敬的内容,也融入了与西方文学相关照的内容。
今天,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已有显著的位置。
这样的成果,并不是某一位作家完成的,是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共同完成的。
人民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学始终和时代紧密呼应,可以说,文学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
莫言:中国文学的宝贵品质在于始终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文学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永远跟现实紧密结合。
我们每一部优秀作品里面,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都可以闻到在改革开放的艰苦卓绝的漫长的征程当中,创造者们、奋斗者们的汗水,汗的味道,甚至是血的味道。
文学从来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人民生活的一种间接的、更高层次的反映,时代在进步的同时,以反映生活为主要任务的文学创作也在不断进步,因为文学永远跟时代同步前进。
即使是科幻作品,也是扎根现实的恣意想象;即使是历史作品,也是立足当下的回头关照。
同时,文学与时代还应保持一个理性思考的距离。
一个事件过去了,我们可以反思得长一点,这样才能看得更准确,理解得更全面,我们对生活的本质、对人的本性的揭示才能更深入、更深刻。
“好的作家应该有成为文学家的梦想” 人民网: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为世界提供了重新评价中国文学的机会,打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通道。
莫言:中国当代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构 —9— 成部分,也是最有影响力、最有活力的部分。
中国文学的繁荣,将改变世界文学的格局。
这种成就与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改革开放,让我们能够同步了解西方同行们所做的工作,在比较、反思、阅读、借鉴的过程中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评价,从精神层面寻找东西方之间的共鸣之处。
以我个人而言,福克纳是我未曾谋面的导师。
他的小说中传递的对乡土文化的眷恋情绪,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而他所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让我产生一种野心——我也要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我也要努力使“高密东北乡”故事能够打动各个国家的读者。
正是当前的时代赋予我们能够在互相借鉴中不断提升自我的机遇。
因此必须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
人民网: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您的文字在世界文坛都非常有影响力,您如何看待这种影响力? 莫言:人们常说文艺是一座百花园,实际上文学也是一座百花园。
我国文坛每隔十年会出现一代作家群体。
作家一茬又一茬,一批又一批。
文学百花园中百花争艳,而我的作品只是百花园里的一朵花,还不知道是香花还是臭花。
好的作家应该有一个当文学家的梦想。
我希望能够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丰富汉语的使用。
鲁迅、沈从文等伟大作家的作品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表现方式,甚至推动了古汉语向白话文转化的过程。
在《生死疲劳》中,我大胆使用一种最自由的、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自由地表达对我内心深处的想法。
因为讲述故事最终的目的是在追求汉语使用的过程中,使民族语言得到丰富。
人民网: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学方式——网络文学红极一时,网络的出现对于当下中国文学的创作环境和发展现状有哪些影响? 莫言: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是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与所谓的严肃文学之间、传统文学之间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网络文学具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那种想象力,那种语言的跳跃感,那种语言的朝气蓬勃的力量,这都是用纸、笔写作时很难达到的。
网络上一些具备高度专业知识的作品甚至可以让传统作家刮目相看。
因此传统作家不能关闭自己学习的渠道,要开放所有的器官,来接触外界,吸收外界的新鲜的东西。
网络文学的出现是一个好事,这是一种群众性写作的现实,使文学变成众多爱好者并不难实现的一个梦想。
当然,即使是写网络文学,也应该保有初心。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写关于人的作品。
因此在语言文字上精益求精,在塑造人物上强化感情。
始终保持创作的自觉性。
人民网:在您看来,中国文学创作在未来如何更上一层楼? 莫言:如果非要说不足的话,我觉得中国文学的想象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们现在不缺少和土地紧紧连在一起的能力,而是缺少一种飞离土地的能力。
如果能够在一部小说中融合居高临下的全景式的镜头和局部放大的镜头,全方位紧密结合写实能力和想象能力,会使我们的文学更加大气。
在小说中有的篇章是飞起来的,像苍鹰俯瞰大地;有的篇章是趴在地上的,看到的是一块泥土、一株玉米、一只蚂蚁。
即使是以继承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作家,也应该使写作充满想象力。
当然,我们看到了很好的兆头。
中国科幻文学在最近十年内在蓬勃发展,出现了刘慈欣、韩松这样获得过国际性的科幻文学大奖的作家。
他们的获奖可以说明我国科幻文学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这令人对未来的文学发展倍感期待。
摘自:人民网2018年9月作者:黄维、宋子节 —10—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我们常说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
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知识海洋中不至于迷失自己呢?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知识有三层含义:人类知识除了这两种传统的分类,还有极其重要的活性成分。
活性知识也与明代王阳明提出的“良知”相对应,即我们对于好坏、是非、善恶的判断。
我们将知识定义为,人类通过智力交流、个人经验及情感体验形成的对外在客观环境与情况的认识与理解。
这个定义说明知识有三层含义: 第
一,知识表现为对真实的理解,即“求真”。
知识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并非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人们与外界互相作用的结果。
例如,儒家对于社会秩序的理解,首先是根源于孔子对于春秋时代秩序混乱的厌恶,他提倡克己复礼,后世入圣不断根据当时的社会秩序提出不同的范畴,如宋儒提出的理学与心学,丰富了儒家思想体系。

二,知识可以通过个人和社会生活经验被学习和积累,知识是由内在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生成的,即“务实”。
很多知识系统是多代人积累的成果,这些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有些条件发生了改变,新的知识形态就出现了。
有些现象无法用既有的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就需要新知识。

三,第三个认识通道连接内在状态与外在真实:以态度、情感与精神等“至善”途径认识世界。
例如,近代中国经历百年屈辱,这个百年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林则徐到张之洞,从洪秀全到康有为、梁启超,从曾国藩到孙中山,以及后来的中国共产党,都 通过自己的精神理念、实际行动以及情感体验试图改变中国社会。
知识的三个层面各有其存在的意义,但也有着一定的缺陷。
理性层面代表着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真实性、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理性知识提供了清晰而明确的认知结果,并可以通过正式而系统的模式进行传播。
它可以将真与假区分开来,是可以系统整理的知识。
它是技术知识的一部分,人们努力理解现实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书本上的理论、模型和公式都是典型的理性知识,但它不能提供知识的完整画面。
它没有涉及到那些模糊的复杂问题。
理性知识的根本动力是理性,即追求真理。
但是,过于专注理性而忽视其前提与假定则会受到逻辑本身的局限,就会出现生搬硬套的问题。
诗人泰戈尔说过:“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
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 完全理性的人是犀利的,但往往也是愚蠢的。
一个人若是过于理智而缺乏一种激情和决断,虽然精于算计、深思熟虑,但可能事与愿违;虽然逻辑推理无懈可击、结论似乎正确,但是分析推理的前提或许不符合现实。
感性知识是由人类行为直接触动而不一定通过思辨形成的知识。
这种知识对应于隐性知识,即难以公开表达或陈述的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个人具体情境的熟知或者尚难以表述的熟知,往往难以形式化和沟通。
感性知识通常来自个人行为、行动、实践或者经验积累,是对事物现实性、可行性的认识。
从根本上来说,感性知识的内在动力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
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通过感受能力或逻辑心智模式, —11— 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鉴别并作出反应。
感性知识往往是以感悟、诀窍、洞察力、直觉和心智模式等形式反映出来的。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民、工人、干部及知识分子等成功转变为企业家,他们通过商业实践获得了大量的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诀窍。
不断的失败也培养了企业家的直觉,塑造了企业家的心智模式,提高了其洞察商机的能力。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做生意之前都要在路边摆地摊,这种练摊确实是培养一个人快速成为商场能手的有效方式。
练摊可以锻炼一个人察言观色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从书本上学习的。
摆摊卖东西在民间早就存在,像很多徽商、浙商,大都是以这种走街串巷起步,最终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感性知识的致命缺陷是缺乏系统性与稳定性,使人难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并且不易跨时空传播应用。
大量中国企业家无法将感性知识转化为可以传承的理性知识,这些巨大的知识财富随着企业家个体的离世而埋没在历史的烟尘里,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损失。
这正如苏东坡先生所感叹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知识的活性层面属于人类情感与价值范畴,它反映了个体行为背后的本源,即“为什么”。
活性知识是人类对于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识,它包含着人们对其周围的客观世界和事情的心态与感受。
活性知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代哲学家 王阳明倡导的“良知”,康德的价值判断及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自由知识”。
我们之所以把这类知识命名为活性知识,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所有活着的生命体都有使自己活下去及将基因传递下去的本能。
活性知识主要指人类为了追求自身自由与社会公平所产生的价值性认识。
人不断接受外来的信息刺激,因此具有受动性,但人类还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反馈并做出回应,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并不仅仅是被动的,而且还具有能动性。
其实,人类的实践是关键点,但人类的实践是受其价值导向和情感指挥的。
人类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自己或者改变自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导向就是人类特有的活性知识的内在组成部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
但诸如严嵩、秦桧之流学问都做的不错,实践业务能力也很强,但是终究有才无德、遗臭万年。
所以,王阳明强调读书人还要致良知。
我们认为更加全面的座右铭应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良知人”。
一个人掌握活性知识的能力,往往表现为高情商。
现实生活中,一些专家或业务部门领导的理论功底很强,实践能力也不错,但往往活性知识不够,导致无法与人相处,其领导力难以发展。
来源:南亭鉴史2018年9月19日作者:杨百寅等撰 《今日简史》探讨人类命运大议题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曾出版《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成为全球现象级的畅销书。
尤瓦尔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从大历史的视角描述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提出的观点振 —12— 聋发聩,引人深思。
他探讨了人类命运大议题。
在《今日简史》 中,尤瓦尔·赫拉利把注意力从过去和未来,转移到当下。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但科技的发展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新月异。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这种曾经凭借强大虚构能力统治了地球的生物,今天却面临窘境——一方面技术赋予人类重新设计生命的能力,升级为新物种指日可待,而另一方面,自由主义的故事已失去解释力,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甚嚣尘上,全球正陷入分裂和虚无主义的情绪。
我们该如何应对今天的挑战?当数据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数据到底该属于谁?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如果数据掌控在少数人手里,如何保证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当生物基因技术让我们得以克服疾病,生命延长,如何活得更加有尊严,有价值?当机器替代人类做了更多的工作,我们该教给孩子什么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从全球政治、科学技术和个体价值三个维度,讨论了人类目前面临的重要议题,提出影响未来10年的重要判断: 观点1:数据所有权,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议题。
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社会不平等正在加剧,最富有的100人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越了最贫穷的40亿人。
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时候,当“在线”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政府是否应该对数据公司征税?数据到底该归谁所有?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数据所有权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问题。
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世界很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灾难。
观点2:我们已经成为数据巨头的商品,而 不是用户。
数据巨头靠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和娱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是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取得我们的大量数据。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早已不是他们的用户,而是他们的商品。
从长期来看,只要他们取得足够多的数据和运算能力,就能破解生命最深层的秘密,不仅能为我们做选择或者操纵我们,甚至可能重新设计生命,或创造无机的生命形式。
观点3:幸福社会的目标是满足人类对意义和社群的追求。
未来,当机器替代人类做了大部分工作,我们会迎来一个“后工作时代”。
工作,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生存方式,而人类作为一种具有虚构能力的生物,其对人生的满意度主要来自对意义和社会认同的追求,这可能比对工作的追求更为重要。
未来,一个幸福社会的标准更多来自于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而非物质需求。
我们要保护人类,而不是保护工作;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要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保护其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
全民基本收入、全民基本服务或许是一条出路。
观点4: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真相”时代,你知道的比你想象得少的多。
跟原始人相比,我们自认为自己懂得知识比前人多。
人类对群体思维和专业知识的依赖,使我们成为世界的主人。
然而,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正在陷入知识的错觉和群体的无知。
同时,我们的生活被社交媒体所塑造,真相早已不存在,想要分清现实和虚构,你需要保持科学精神,寻找真理。
观点5:人生的“非线性”将成为常态,稳定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的寿命可能会延长到120岁以上。
人一生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很多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
“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更加复杂的问题。
今天50岁的你 —13— 可能已经不想改变,追求稳定的下半生了,但在未来,一个50岁的人还很年轻,还有更多机会学习,重塑自我。
观点6:家长和老师要教给孩子的是拥抱未知的能力,而不是信息和技能。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辈子以某个专业为生几乎不可能,你可能每5年就得换一次行业。
因为大量闻所未闻的新工种会持续涌现。
工作的定义正在扩大,教育的内容也在改变。
现在的学校教育教给孩 子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既有技能,而科技的发展可能让这些东西很快过时。
过去,听大人的话会是安全的选项,但今天他们告诉你的很可能是过时的偏见。
此书把读者的视角拉回到当下的世界,关注影响人类未来10年的重要核心议题,这对于今天的国家、企业和个体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自:新华网2018年7月16日 但少唐生三千卷书 ——文艺家要涵养书卷气 当代的一些艺术创作日渐远离观众,尤其书画界更是乱象丛生、良莠不齐。
细看很多所谓名家的作品,除了他们自己宣扬的市场走红之外,看不出有什么价值。
与这些艺术家来往,基本上无话可说,因为他们除了写字画画,对读书不太热衷,没有书卷气。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 但这些不太爱读书的书画家,却特别喜欢谈论书画,有时翻上几页,不禁佩服他们的胆量。
连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就敢信口开河。
比如,某名家谈中国书法的真善美,洋洋洒洒几千字,从尧舜禹开始。
其实,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人是不谈真善美三结合的。
有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尚可一看,但所写的文章就无法卒读了,套话、废话、空话,而且语句错误太多,有时候还故意追求高雅,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坦率地说,确如缠了小脚,半途又放开,却永远不是天足,而是残足了。
并且还特别喜欢“中西打通”,一会儿“意境”,一会儿“后现代”,结果一团乱麻,什么都没有谈清楚。
本来自己就不清楚,“以其昏昏,使人 昭昭”。
如今的中青年艺术家,其学养、眼界、胸怀,大都已经无法跟老一辈相比了。
正因为学养不够深厚,所以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比较单薄,或者说浅薄。
如今的不少艺术家喜欢刷存在感,总喜欢给自己贴标签。
没有基本的传统文化修养,也就没有一双慧眼,根本看不懂古人的书画。
林散之先生说过:“做功夫的人都有心得,人问何绍基学书几十年有何心得,他说没有什么心得,只是写字比他人黑了一些。
所谓黑,就是气厚。
”我喜欢这样的文字。
看起来似乎很家常,但老僧只说家常话,没有一定的修为,没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是说不出来的。
一个书法家,他的谈艺录,一般来说,应该是代表他艺术境界的文字。
可是当代的不少谈艺录,真的让人大为失望。
个别确有体悟的艺术家,却因为不读书,文字功夫不过关,怎么也说不清楚。
有的书画家是有体悟的,可惜无法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
满纸的陈词滥调,完全淹没了那一点“体悟”。
文章,如同书法,最讲究的是节奏、韵律。
上段与下段,上句与下句,那个长短高低,不 —14— 是乱安排的。
当代书法家大都很自信,但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以金钱来衡量水平的。
看很多书画家作品上的题跋或落款,都让人气短。
何绍基说:“作文必须胸有机轴,气味始能深厚。
然亦须读书,看书时须从性情上体会,从古今事理上打量。
与书理有贯通处,则气味在胸,握笔时方能流露。
”这话说得真是好,需要悉心体会。
何绍基能有那么高的书法成就,也是自然而然的。
有些艺术家已经不会用“汉语”说话了。
他们的“汉语”成了没有根的语言,更多时候甚至是胡言乱语。
在中国,一个连汉语都不过关的艺术家,不管你从事的是哪门艺术,肯定是有问题的。
有时候,我开玩笑说,看一个画家的题跋,就可以知道他的绘画水平。
陈传席把“才能”“才华”区别开来,他认为:“画人的才能偏于技,习练而可得。
才华偏于艺,非仅技也,读书、思考、历练,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人的情操、胸怀、意识、境界经过各种知识的滋润、锻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所谓修养,修之养之,共除庸俗,进入高雅,境界则不同一般,‘能’方可升为‘华’。
”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
当年,唐寅拜周臣为师,最后唐寅的画,就艺术性而言超过了周臣。
有人问周臣何故?周臣坦言“但少唐生三千卷书”。
可见,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书,对一位文艺家的重要性。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4月作者:杨光祖 黑格尔研究再出发 ——评新译《黑格尔著作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黑格尔哲学所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之
一,在新时代更应得到认真的对待,并应该做一番深入的审视。
人民出版社新译的《黑格尔著作集》,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极好的原始文本。
我们对于哲学的研究愈发深入,同时也愈发感受到黑格尔哲学的丰富与深刻、力量与价值。
这让我们意识到了过去所理解的黑格尔形象的不足,意识到了新时期重新研究黑格尔的必要性。
重新研究黑格尔是新时期理解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黑格尔哲学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正如恩格斯所言:“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 一根庸人的辫子。
”但是,正确、深入理解黑格尔是理解马克思的必要前提,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说:“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
”绝非偶然的是,马克思的继承者,从恩格斯、列宁,到卢卡奇、阿多诺,一直到马尔库塞、阿尔都塞,凡是重视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关联的,思想就比较深刻,而凡是忽略这一关联的,就往往陷入教条主义。
这并非要否认马克思哲学的创造性和革命性;恰恰相反,唯有理解了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特征、逻辑主义和观念论,才能理解马克思思想两个最大的贡献(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和伟大变革。
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15— 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所言,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才使得“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恢复了,同时也摆脱了那些曾经在黑格尔那里阻碍它贯彻到底的唯心主义装饰”。
研究黑格尔是理解当代世界的本性的需要。
黑格尔哲学深刻地把握到了现时代的本性,它的根基、原则以及丰富的规定性。
黑格尔一直不可回避地成为哲学研究的话题,就是因为他是我们时代的同时代人。
史密斯指出,尽管黑格尔晦涩难懂,但是由于他的思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渗入到现代理智生活之中,“今天,任何严肃地寻求理解现代世界之形成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黑格尔达成某种和解”。
此外,由于他的深刻洞见和高瞻远瞩,我们惊奇地发现,当今世界上许多事件的理解和处理可以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一定的启发。
重新理解黑格尔也是哲学研究自身的需要。
在谈到亚里士多德时,黑格尔曾经说过,“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的了。
”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用在黑格尔本人身上,把它改写为:如果一个人想要研究哲学,那就没有比研究黑格尔的著作这件事情更值得去做的了。
海德格尔一篇论文的题目“黑格尔与希腊人”已经暗示了太多的东西,我们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把希腊人看作是哲学开端的象征,而把黑格尔看作是哲学的完成。
黑格尔也曾有意识地把自己和整个西方哲学的总体性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看作是作为科学的哲学的真正创立者。
通过黑格尔而进入西方哲学乃至于哲学本身,是不二法门。
优秀的译本是深入黑格尔研究的前提。
贺麟、王玖兴、王太庆、王造时、杨一之和朱光潜等前辈学者为翻译黑格尔著作并使黑格尔进入中国思想界居功甚伟。
但是,国外经典著作的翻译应该大约50年左右重新进行一次,因为随着时代任务的变化和理解的不断深入,对于 它们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而由于各种原因,已有的译本也存在各式各样的不足。
鉴于黑格尔研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而世界历史和学界对于黑格尔的理解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出版社主持了《黑格尔著作集》的编译工作,并推出了该著作集的首批五种六卷:《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宗教哲学演讲录》(
I,II)、《法哲学原理》和《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
与旧译相比较,新译本有它的一些优点和特点,值得特别关注。
首先,这些译著都是根据德文原著翻译过来的。
《黑格尔著作集》总体的编译规划是依据莫尔登豪尔和米歇尔重新整理、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的20卷《黑格尔著作集》,俗称“理论著作版”。
虽然到目前为止,黑格尔著作最权威的版本是历史考证版《黑格尔全集》,但是,这并不妨碍依据理论版进行编译的有效性和意义。
因为,一方面,这是德国学界公认很好的学术普及版,即使在德国大学的黑格尔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理论版仍然很通行,得到广泛接受,并没有受到拒斥;另一方面,历史考证版的长处在于对于黑格尔生前未曾公开发表的手稿和讲演的发掘、重新整理和校勘等方面,这并不妨碍一百多年来已经广泛使用和得到承认的那些著作。
其次,译者的翻译态度和编者的编辑态度保证了这套书的质量。
出版社对于译事要求高而严,采取宁缺毋滥、成熟一本出版一本的原则,这项规划从启动至今已有十多年,只有六卷译稿上交并出版,可见出版社相关要求和标准之严格。
难能可贵的是,翻译过程本身显示出译者的艰辛与负责。
杨祖陶先生本来已有《精神哲学》的译本,但是为了符合《黑格尔著作集》的版本需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重新校订,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邓安庆和先刚的译本在自己和同事的课堂上使用过好几轮,反复吸收同行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而年届古稀的燕宏远教授光是校改译文就 —16— 达六次之多。
无论是组织者还是译者对待翻译都极其审慎,把它当作可以嘉惠学林、功在千秋的一项事业。
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项译事的意义。
迄今为止,这仍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
我们相信,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经过编者和译者的精诚合作,《黑格尔著作集》将成为文化界和 思想界的盛事。
昔年苗力田先生曾经用唐高宗评价玄奘的“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暗而恒明”,来激励《亚里士多德全集》的编译者。
这番话,亦可作为对《黑格尔著作集》编译工作的期待。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4月作者:王志宏 贾平凹长篇小说《山本》 ——厚重而饱满的长篇力作 近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举办的《山本》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研讨会上,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近50万字的《山本》以秦岭的自然与人事为广阔背景,将“涡镇”作为历史的叙述场,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丰富的日常细节讲述了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盘根错节的历史,是一部浩瀚、厚重、饱满的史诗性力作。
陈思和注意到《山本》的现代性视角。
一方面贾平凹是中国化、本土化的,很少有其他作家能像贾平凹一样如此真实地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但同时,贾平凹小说的现代意识也值得重视。
贾平凹常被理解为尊重传统的作家,其实他的《山本》还具有今天许多作家尚未达到的先锋性。
他用土话瓦解了现在的普通话、大路货的话语,具有很强的文字张力;小说中大量人物潜意识的描写等,都是先锋性的重要表现。
郜元宝注意到了小说中的视角问题。
他认为,看似鲁迅式的启蒙视角在《山本》里不存在了,作家居高临下的审判、解释被隐蔽了起来。
可是隐蔽不等于撤销,作家是在向传统致敬,但致敬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
隐含作家的主视角在小说中被拉得很远,作家将秦岭的 习俗、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铺开来,好似是欣赏,是无奈,但背后总归有着价值观念的支撑。
对于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多位评论家将《山本》与贾平凹近年来的《古炉》《老生》等作品相联系,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吴义勤认为贾平凹在《山本》中对历史叙事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家关注的是历史的空隙,但又态度庄重。
小说中的涡镇是中国近代史的象征,作家采用文学视角,着墨世俗烟火的日常生命,历史大事反而被世俗湮灭了。
小说中的历史被空间化,表面上作家在写历史事件,但更多呈现为涡镇与秦岭结合的空间感,时间反而是停滞的。
以往的历史小说中,人物成长与历史发展的逻辑一致,但《山本》中的人物却是反成长的,回到了人物的原始自然状态。
刘艳认为,贾平凹为秦岭写志,其实在为近代中国写志,秦岭是他窥见一段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窗口。
《山本》将一段相对较短的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充分具象化,用多得数不清的细节叙述将小说充盈起来,同时又气势恢弘。
50万字的小说不分具体章节仅用符号相隔,这种叙事转换需要结合叙事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
对于作家如何处理复杂的历史素材,张学昕说,贾平凹选择了大历史中 —17— 的小人物,其所做的一切都是关于细部的修辞。
《山本》回到了历史的原点,其重心在于小人物日常的生活流。
贾平凹在《山本》中对人物的悲悯与对草木虫鱼的悲悯相通,在这个意义上超越了善、恶的界限;不再纠结历史,不再纠结各方势力的争斗、拼杀,这是对人与历史的更深层反省。
小说的艺术特征也是与会学者们的关注重点之
一。
王光东认为《山本》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民间记忆”这一新的审美形态。
《山本》对历史的叙述是建立在民间记忆的基础之上的,以一种反史诗的姿态,借助民间记忆叙述历史的方式,拒绝了通常被灌输的历史知识,是通达民间记忆中历史的另一种真实。
小说中,天、地、人,儒、道、佛,所有的内容都融汇在一起,很难说清是什么样的力量主导了民间记忆的叙述。
从《老生》到《山本》,贾平凹激活了民间记忆的力量,有民间的朴素同情与悲 悯情怀。
杨杨认为贾平凹的这部小说内容驳杂,气象宏大,呈现出马赛克式的拼贴样态。
每一碎块摆在不经意之处看不出特殊意义,但在作品读完后再回看一点一滴,都体现了历史的意味。
研讨会上,贾平凹认为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关系就是互相影响、发酵,这一过程推动了文学的演化。
他提到,现阶段自己的创作不是纯粹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想把自己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塞入小说。
这些东西对“人”活着有用,是写小说的重要价值。
纯粹的写作性就是每部作品都在写自己,写自己对人世间,对万事万物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小,但是希望被人阅读后,对人的成长有好处。
来源:《文艺报》2018年5月 专家谈《史记》:是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国宝典 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史记》是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的珍贵文化遗产。
《史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发挥了重要的民族凝聚作用。
这一特殊的历史价值与地位,使《史记》成为中国人心中很重要的一部典籍。
司马迁的思想、精神、人格魅力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很长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高校开设了《史记》专修课。
国学大师陈垣先生也说,高等院校文史两系不读《史记》的学生是不合格的大学生。
《史记》如此重要,如何评价它呢?我以为它是治国之宝典,国学之根柢。
《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最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取得的 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具体说,《史记》对于中国史学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奠定了中国史学的独立地位。
先秦史籍是中国史学的童年,其特点多为资料汇编,内容庞杂,文字疏简,记事粗略,较少有历史过程的记述与研究。
《史记》问世,改变了这一状况,它让中国史学从童年走向成熟。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创作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三千年的中国通史,不仅把历史撰述从一个狭小的天地引向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而且以人为主体,建立了崭新的历史观认知体系,这是前无古人的。
司马迁之后,史籍得以蓬勃发展,两汉以后,史籍独立成部,蔚为大观。
东晋李充著《晋元帝四部书目》,史籍已在经、史、子、集四部 —18— 目录中位居第
二。

二,规范了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三,创立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树立了中国史学的进步历史观。
这一点尤其重要,司马迁建立的大一统历史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史记》对于文学的贡献,亦有四个方面。

一,司马迁是一位语言巨匠,创立了善叙事理的叙述语言。

二,司马迁是一位散文大家。
唐宋八大家倡导的古文运动就是学习司马迁,追步司马迁。

三,创立传记文学。

四,传奇人于千秋,创立了塑造典型化历史人物的方法。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司马迁探索出一套写人的艺术。
可见,鲁迅的评价十分中肯而精准,可以说是学术界的共识。
但是,评价《史记》仅仅从艺术的层面还不够。
司马迁自己的评价,就是前文提到的《史记》的写作宗旨,一共十五个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换句话说,《史记》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天、人、古、今”,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三千年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自成一家思想体系。
“国学之根柢”的意义即在此。
司马迁定位《史记》是效《春秋》而作的道德伦理典籍,其思想体系是两“立”:一为后王立法,二为人伦立则——《史记》就是为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树立法则。
司马迁把全社会各种人际关系概括为:君、臣、父、子。
司马迁说,全社会的人,也就是“君、臣、父、子”,都应该读一读《春秋》,这样才能懂得“君、臣、父、子”的职责,懂得怎样做人,那么社会就和谐了。
司马迁自己对《史记》的评价和定位,是从思想内涵层面说的,庄肃地写在《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中。
我们转换为现代语言,套入鲁迅评价的语境,就是“治国之宝典,国学之根柢”。
在我看来,这两句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相辅为用,是对《史记》从艺术成就到思想内涵的补充评价。
限于篇幅,“国学之根柢”难以展开细说,下面着重 说一说“治国之宝典”这一话题。
“治国之宝典”,即指《史记》为后王立法, 为人伦立则。
简括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
二是,贤人治国,追求君明臣贤。
先说国家建构。
《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阐释国家草创,司马迁展示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禅让相承,记述的是历史不断进化和国家建构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
《史记》全书生动记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变革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如何避免动乱发生?就需要施政者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变革,自强不息。
“通古今之变”,就是要用不断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间社会的发展。
国家施政要不断地因时调整,所以《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后人采择。
最有名的变法改革,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是秦国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渐进改革,移风易俗,赵国近于称霸,历时二十年。
商鞅变法急进改革,除秦旧制,一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功效,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超级强国。
渐进改革有许多保留,但所付成本小,负面影响也小;急进改革彻底清除旧制,见效快,但所付成本大,负面影响也大。
两种模式供后世借鉴。
《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的层面是贤人治国,君要明,臣要贤。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许多明君贤臣的范例。
司马迁笔下的明君,其正面形象有六个方面。

一,帝王无私,要天下为公。

二,帝王成事,要任贤使能。

三,帝王善断,要有领导方法。

四,帝王兼听,要察纳雅言。

五,帝王勤政,要关爱民生。

六,帝王节俭,要珍惜民财。
司马迁笔下的贤臣,亦有六个方面。

一,居官理民,要为民办事。

二,刑政要依法断案,使天下无冤民。

三,为官要清廉,不与民争利。

四,救民水火,甘冒斧钺。

五,当官要自律, —19— 职位是责任。

六,治理积弊,要有智慧,要启迪民智。
司马迁对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是极力颂扬;对暴君昏主、权奸污吏则是无情批判,留下正反两面的典型用以警示后世,合称“惩恶劝善”。
七十列传记载的历史人物涵盖士农工商各色人物,惩恶劝善普及全社会,所以《史记》不只是一部史学文学名著,还是一部人伦道德的教科书。
综上所述,《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名著,自成一家之言。
而与此同时,《史记》还是一部治国宝典, 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传递了一种有利于国治民安、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伦理观念。
其作者司马迁堪称集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哲学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在中国文明史上,是一位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
司马迁把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史记》,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将永远值得我们后人铭记。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5月作者:张大可 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 在浪费了无数精力以后,对于读书,我也慢慢的摸出了一点自己的门径。

一,十年以来,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
非万不得已,也不读与自己的研究无关的书。
随便在哪一部门里,总有些不知不觉的被人推为第一流的学者或第一流的书。
这类的书,常常部头较大,内容较深。
当然有时也有例外的。
看惯了小册子或教科书这类的东西,要再向上追进一步时,因为已经横亘了许多庸俗浅薄之见,反觉得特别困难;并且常常等于乡下女人,戴满许多镀金的铜镯子,自以为华贵,其实一钱不值;倒不如戴一只真金的小戒指,还算得一点积蓄。
这就是情愿少读,但必须读第一流著作的道理。
“凡是伟大的著作,几乎都在告诉读者以一种达到结论的方法,因而给读者以思想的训练。
” 我从八岁发蒙起,即使是在行军、作战中间,也不能两天三天不打开书本的。
但一直到四十七八岁,也可以说不曾读过一部书,不曾读通一本书。
因为我的读书生活是这样的矛盾,所以写出来或者可以作许多有志青年的前车之鉴。
我不断的读书,是来自对书的兴趣。
但现在我了解,兴趣不加上一个目的,是不会有收获的。
读了四十多年的书,当然涉猎的范围也相当的广泛。
但我现在知道,不彻底读通并读熟几部大部头的古典,仅靠泛观博览,在学问上是不会立下根基的。
这即是我在回忆中所得的经验教训。

一、作文从倒数二三变成第一名我父亲的一生,是过一生没有考到一个功名的人。
我父亲要我读书的目的,便是希望我能考功名。
这一点曾不断引起我的反感,也大大的影响了我童年的教育。
一发蒙,即是新旧并进。
所谓“新”,是读教科书,从第一册读起,读到第八册。
再接着便是“论说模范”。
接着,就读“闱墨”。
所谓闱墨,是把考举人、进士考得很好的文章印了出来的一种东西。
在这上面,我记得还读过谭延闿的文章。
所谓旧的,是从《论语》起,读完了《四书》便是《五经》;此外是《东莱博议》《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纲鉴易知录》,后来又换上《御批通鉴辑览》。
除《易知录》和《辑览》外,都是要背诵,背诵后还要复讲一遍的。
—20— 十五岁进了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还是那样的糊涂。
当时我们的国文程度,比现在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国文程度,大概高明得很多。
尤其是讲授我们国文的,是一位安陆的陈仲甫先生,对桐城派文章的功力很深,讲得也非常好。
改作文的是武昌李希哲先生。
他的学问是立足于周秦诸子,并且造诣也很高。
他出的作文题目,都富有学术上的启发性。
两星期作一次文,星期六下午出题,下星期一变卷,让学生有充分的构思时间。
他发作文时,总是按好坏的次序发。
当时我对旁的功课无所谓,独对作文非常认真,并且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自负。
但每一次都是发在倒二三名;心里觉得这位李先生,大概没有看懂我的文章;等到把旁人的文章看过,又确实比我做得好,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好多次偷流着眼泪,总是想不通。
有一次,在一位同学桌子上看见一部《荀子》,打开一看,原来过去所读的教科书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段话,就出在这里,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借去一口气看完,觉得很有意思。
并且由此知道所谓“先秦诸子”,于是新开辟了一个读书的天地,日以继夜的看子书。
因为对《庄子》的兴趣特别高,而又不容易懂,所以在图书馆里同时借五六种注本对照看。
等到诸子看完后,对其他书籍的选择,也自然和以前不同。
有过去觉得好的,此时觉得一钱不值;许多过去不感兴趣的,此时却特别感到兴趣。
此后不太注意作文而只注意看书,尤其是以看旧小说的心情来看梁任公、梁漱溟和王星拱(好像是讲科学方法),及胡适们有关学术方面的著作。
到了第三学年,李先生有一次发作文,突然把我的文章发第一;自后便常常是第一第
二。
并且知道刘凤章校长和几位老先生,开始在背后夸奖我。
我才慢慢知道,文章的好坏,不仅仅是靠开阖跌宕的那一套技巧,而是要有内容, 就一般的文章说,有思想才有内容;而思想是要在有价值的古典中妊育启发出来,并且要在时代的气氛中开花结果。

二、像个流浪的人,钱到手就花掉,经手的钱不少但花光 在一段相当长的读书期间,第
一,一直到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底为止,可以说根本没有看过当时政治性的东西。
民国十五年陶子钦先生当旅长,他问我看过孙文学说、三民主义没有?我说不曾;他当时觉得很奇怪,便随手送我一部《三民主义》,要我看,这才与政治思想结了缘。

二,我当时虽然读了不少的线装书,但回想起来,并没有得到做学问的门径。
这是因为当时虽然有好几位老先生对我很好,但在做学问方面,并没有一位先生切实指导过我。
再加以我自己任天而动的性格,在读书时,并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方向和立足点;等于一个流浪的人,钱到手就花掉;纵然经手的钱不少,但到头还是两手空空。
从民国十六年起,开始由孙中山先生而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论等等。
以后到日本,不是这一方面的书便看不起劲,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时候,组织了一个“群不读书会”,专门看这类的书,大约一直到德波林被清算为止。
其中包括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
连日译的“在马克思主义之旗下”的苏联刊物,也一期不漏的买来看。

三、熊十力先生对我当头棒喝我决心扣学问之门的勇气,是启发自熊十力先生。
对中国文化,从二十年的厌弃心理中转变过来,因面多有一点认识,也是得自熊先生的启示。
第一次我穿军服到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
看他时,请教应该读什么书。
他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早年已经读过了;他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 —21— 应当再读。
”过了些时候再去见他,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
他问:“有点什么心得?”于是我接二连三的说出我的许多不同意的地方。
他老先生未听完便怒声斥骂说:“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
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
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
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这一骂,骂得我这个陆军少将目瞪口呆。
脑筋里乱转着;原来这位先生骂人骂得这样凶!
原来他读书读得这样熟!
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一部的意义!
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以后同熊先生在一起,每谈到某一文化问题时,他老人家听了我的意见以后,总是带劝带骂的说,“你这东西,这种浮薄的看法,难道说我不曾想到?但是……这如何说得通呢?再进一层。
又可以这样的想,……但这也说不通。
经过几个层次的分析后,所以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受到他老先生不断的锤炼,才逐渐使我从个人的浮浅中挣扎出来,也不让自己被浮浅的风气淹没下去,慢慢感到精神上总要追求一个什么。
为了要追求一个什么而打开书本了,这和漫无目标的读书,在效果上便完全是两样。

四、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也不读与自己的研究无关的书 在浪费了无数精力以后,对于读书,我也慢慢的摸出了一点自己的门径。

一,十年以来,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
非万不得已,也不读与自己的研究无关的书。
随便在哪一部门里,总有些不知不觉的被人推为第一流的学者或第一流的书。
这类的书,常常部头较大,内容较深。
当然有时也有例外的。
看惯了小册子或教科书这类的东西,要再向上追进一步时,因为已经横亘了许多庸俗浅薄之见,反觉得特别困难;并且常常等于乡下女人,戴满许多镀金的铜镯子,自以为华贵,其实一钱不值;倒不如戴一只真金的小戒指,还算得一点积蓄。
这就是情愿少读,但必须读第一流著作的道理。
我从前对鲁迅的东西,对河上肇的东西,片纸只字必读。
并读了好几本厚的经济学的书。
中间又读了不少的军事著作;一直到民国四十一年还把日译拉斯基的著作共四种,拿它摘抄一遍。
但这些因为与我现时的研究无关,所以都等于浪费。
我一生的精力,像这样的浪费太多了。
垂老之年,希望不再有这种浪费。

二,读中国的古典或研究中国古典中的某一问题时,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得到的后人的有关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关研究,先看一个清楚明白,再细细去读原典。
因为我觉得后人的研究,对原典常常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且由此可以知道此一方面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准和结果。
但若把这种工作代替细读原典的工作,那便一生居人胯下,并贻误终身,看了后人的研究,再细读原典,这对于原典及后人研究上作的了解和评价,容易有把握,并常发现尚有许多工作须要我们去做。
这几年来我读若干颇负声名的先生们的文章,都是文采斐然。
但一经与原典或原料对勘,便多使人失望。
至于专为稿费的东西,顶好是一字不沾。
所以我教学生,总是勉励他们力争上游,多读原典。

三,便是读书中的摘抄工作。
一部重要的书常是一面读,一面做记号。
记号做完了便摘抄。
我不惯于做卡片。
卡片可适用于搜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应该精读的古典上,便没有意思。
书上许多地方,看的时候以为已经懂得; —22— 但一经摘抄,才知道先前并没有懂清楚。
所以摘抄工作,实际是读书的水磨工夫。
再者年纪老了,记忆力日减,并且全书的内容,一下子也抓不住,摘抄一遍,可以帮助记忆,并便于提挈全书的内容,汇成为几个重要的观点。
这是最笨的工作,但我读一生的书,只有在这几年的笨工作中,才得到一点受用。
其实,正吃东西时,所吃的东西,并未发生营养作用。
营养作用是发生在吃完后的休息或休闲的时间里面。
书的消化,也常在读完后短暂的休闲时间;读过的书,在短暂的休闲时间中,或以新问题的方式,或以像反刍动物样的反刍的方式,若有意若无意的在脑筋里转来转去,这便是所读的书开始在消化了。
并且许多疑难问题,常常是在这一刹那之间得到解决的曙光。
我十二三岁时,读来易氏,对于所谓卦的错、综、互体、中爻等,总弄不清楚,我父亲也弄不清楚。
有一天吃午饭,我突然把碗筷子一放:“父,我懂了。
”父亲说:“你懂了什么?” 我便告诉他如何是卦的错综等等,父亲还不相信,拿起书来一卦卦的对,果然不差。
平生这类的经验不少,我想也是任何人所有过的经验。
一个人读了书而脑筋里没有问题,这是书还没有读进去;所以只有落下心来再细细的读。
读后脑筋里有了问题,这便是扣开了书的门,所以自然会赶忙的继续努力。
我不知道我现在足否走进了学问之门,但脑筋里总有许多问题在压迫我,催促我。
支持我的生命的力量,一是我的太太,及太太生的四个小孩;一是架上的书籍。
现在我和太太都快老了,小孩子一个一个的都自立了,这一方面的情调快要告一结束。
今后只希望经常能保持一个幼稚园的学生的心情,让我再读二十年书;把脑筋里的问题,还继续写一点出来,便算勉强向祖宗交了账。
摘自:网络2018年1月作者:徐复观(新儒家学派大家,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 应该永怀读书和思索的慧根 本文感悟李书磊作为学者与官员的境界。
宦读人生古时候学而优则仕,做官的都是读诗书的 夸说这种境界似乎是有点浪漫了。
做官实在是非常磨人,必得陷入各种复杂而危险的人际纠葛之中,往往是整日忧虑,满心烦恼;然 人,这很好,很值得欣赏。
但我真正欣赏的不而,官场却每有既能承担又能克服这种忧烦的 是读了书做官,而是做了官读书。
读了书做官高人,每有在这种忧烦之余清心问学的得道者。
总有点把读书当敲门砖的意思,既贬低了读书据说曾国藩一生都是半天办公,半天读书,即 也贬低了做官;做了官读书才是一种雅兴,一使是在战事激烈的军旅之中也不废此例,这可 种大性情,一种真修炼。
做官大概是入世最深、以看作是一种典范。
曾氏所读并非都是关于治 阅人最多的职业了,既从此业而又能够博览古国打仗的书,他悉心于哲学并且酷爱诗词。
我 今中外的经史子集,该会有怎样的慧心和觉悟曾经看到过曾国藩悼其亡弟的一副对联,叫做 啊。
古代的官员千里宦游、两袖清风,满墙书“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行不得也,满 卷,白天升堂处理俗务,晚来在灯下读书咀嚼天风雨鹧鸪声”,情意真切,情味浓郁,仅此短 真谛,庶几近于人生的最高境界。
短一联即可见出了他对于词章乃至民间词曲的 —23— 深湛修养,令人玩味不已。
实际上越是置身于官场是非之中越是需要读书来涤虑养心。
读书致用倒还在其次,读书的至境在于养心,在于悟道,在于达到对人性的了悟与同情,达到对宇宙的洞察与皈依,达成个人人格的丰富、威猛与从容。
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与哲学,就会发现中国的主流文化其实是官员们创造的,这使人对古代的宦读人生不禁生出无限的怀想。
做官是一种大俗,读书是一种大雅。
从俗的、做官的立场上来看,这大雅对大俗是一种拯救;而从雅的、读书的立场上来看,这大俗对大雅又是一种成就。
在中国文化史上,那些老死书斋的学者往往成为陋儒,而宦游四方的官员则往往成为文化英雄。
治国平天下的事功无意中变成了治学为文所必需的田野工作,这也算是历史和命运的一种机巧吧。
他认为:不管做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
相反,只要永怀读书和思索的慧根,又何计其官职大小有无。
我所向往的乃是向学的人不坠其阅历实践之志,实践的人不失其向学求道之心,众生都能在尘世修炼中得证菩提,达到人的圆满与完善。
理想的限度在鲁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有一点特别地触动我,即他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
这在茅盾等人的小说中也有过描写,后来竟至于被定评为“小资产阶级的三分钟热度”:这说法显然就带点轻蔑了。
相比之下,我们还是觉得鲁迅的检讨最清醒、最诚恳因而也最切骨。
在当前社会转轨、世事纷纭之际,鲁迅的论说引发了我们作为知识者对于自身心理不无痛苦的思想。
鲁迅反复谈及的是苏俄两个诗人叶赛宁和梭波里,说他们在革命前热烈地拥护革命,既 等革命真的到来了,他们又觉得与自己的理想相去太远,难以接受并因此而自杀。
“凡有革命以前的幻想或理想的革命诗人,很可有碰死在自己所讴歌希望的现实上的运命”。
鲁迅的论断平静而又冷峻,他表现出一种无情的历史主义:“现实的革命倘不粉碎了这类诗人的幻想与理想,则这革命也还是布告上的空谈”。
他认为诗人的血乃是革命真实性的必要证据,而同时他对这殉于理想的诗人却又并无轻薄之意,他称赞他们的勇气,说“他们有真实”。
鲁迅在这里达到了对历史悲剧性的深刻领悟,达到了对于矛盾着的悲剧角色的同样的欣赏。
他似乎是已经圆满地解决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
然而,前人的解决并不能代替后人的解决,在张扬并且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时候,每一代知识者都难逃精神磨难。
比如说我们面对的这个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变动时代,它的方式和方向越来越违拗我们的倾向和趣味,它所带来的种种堕落和异化越来越使我们对它生出抵抗之心,我读许多作家的批判文字常常会生出深切的同感。
但是,这个我们今天如此不满的时代恰恰是我们当初热切盼望的。
十多年前看到北京街头第一幅广告画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我相信只有这广告画所代表的一切才能真正送走那个满街标语口号的可怕年代;而当今天满眼广告的时候,我对这种笼罩一切的商业化氛围却又感到一种强烈的不适。
正是在这种心理背景下鲁迅对叶赛宁和梭波里的评说才唤醒了我对于自己的警惕。
我想知识分子由于长期的书斋生涯和精神生活,往往会对社会的纯粹性有一种苛求,会对现实变得隔膜而过敏,会要求理想和现实严格的对应。
他们常常会否认现实的客观性与自然性,看不到历史的展开是一个不受人控制的过程。
事实上历史从来就不是对理想的模拟,理想只不过是对既成的历史事实的命名或者意念而已。
理想更多地是一种心灵活动、一种审 —24— 美,人们应把理想限定在精神生活的范围之内;可以把理想作为评判现实的思想尺度,却不可以将其作为要求现实的实践标准。
即使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某种理想实现过程的现实实践,它与这种理想也仅仅是相似而已,而且这种相似之中还往往包含着无数的变异和背离,甚至这种相似本身也不过是一种难以确证的主观认定。
历史无比丰富也无比复杂,充满了曲折、“诡计”和戏剧性,远超出人心和人力的掌握之外。
涉及到哲学思辩我们这些常识者也许会辞不达意,但有一点我心里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我们这些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应从理想的专制下解放山来,站在现实的水平上与现实对话。
目前最主要的是认可现实的演进逻辑,对历史的必然过程和必有内容报以会心,怀着坦然的心态应对这堪称异己的早期商业化时代,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
鲁迅说:“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这“婴孩”乃是我们内心的期待与依恃。
——如果这也算理想的话,我们仍可自称为理想主义者。
记者:你已经写了九本书,这些书的出版是不是对你十多年来人生经历的一次清点? 李书磊:可以这么看吧。
时到如今,我想该是我消除异己之心,将此时此世视若命运的时候了。
我们不能在流放和流浪的心境中度过一生。
记者:从放羊娃儿,到北京大学的博士,再到中央党校的教授,这样的人生经历,既简单又精彩。
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不少感受吧? 李书磊:命运的变化是无常的。
我算是幸运的——能赶上高考的机会,能考上北大。
在此之前,到县文化馆做临时工,就是那时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出路了。
许多比我优秀的人经过那么艰辛的打拼,没有被选择出来,没有被社会接纳;还有许多人,走了那么多坎坷的道路,好不容易拼出个天地来了,又被“双规”了。
这样的事儿,你看多了,对人生就有理解力了,对他人也就会有同情心了。
人的觉悟是无限的,因为人的经验世界和精神能力都是无限的,人生也因此具有了无限的魅力。
明朝的徐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乐难顿断,得乐时零碎乐些”,就是说,你要想一段时期内不受苦,也没有烦恼,全是高兴事儿,那不可能,所以有高兴的事儿就赶紧高兴。
下联是:“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痛苦的人实在是痛苦不堪,而且看不到尽头,然而当你最痛苦的时候,你也千万别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受苦的人,因为还有比你更痛苦的人呢。
在逆境中寻找乐趣,哪怕是纯粹受苦,你也应把它当作是一种锻炼、一种磨炼——我觉得,这样的状态才是健康的,它能让人更达观,换句话说,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吧。
记者:你是研究现代文化史的,对于文化的变迁,你一定会有特殊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什么? 李书磊: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其实一直经历着文化变迁。
梁启超、鲁迅,他们经历过这种变迁,我们也正在经历这种变迁。
从经历变迁的这种命运上看,我们和前人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我们的心态却和前人大不一样了,我们更复杂,也更惶惑。
比如,对于现代的态度,鲁迅是一心求新的,在抛弃传统、追随现代这个立场上,他非常坚定,也义无反顾。
今天,我们也在追随现代,对现代性的认可也与鲁迅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较之从前,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我们就有了一些新的困惑、犹疑和内心矛盾。
比如,现代生活方式过分被消费主义所左右,尤其是被对物欲的无限追求所左右,文化变得越来越娱乐化,越来越远离人真实的精神生活。
对于此,我感到不适,感到忧虑。
我的另外一个忧虑就是现代性所带来的暴力倾向。
这件事说起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25— 但实际上研究现代化史的人,他们对现代性和力的关联是认识得非常清醒的。
在今天,技术的发展实际上给毁灭性战争提供了条件,而现代文明的约束力量又不足以规范、制约、驯化人的暴力冲突。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胸怀利器,杀心自起”。
“9.11”及其带来的冲突就是一例。
无论是恐怖主义表现出的那种残忍,还是那种不加掩饰的暴力征服欲,都让我有一种不祥之感,更引起了我对现代性本身的怀疑和忧虑。
记者:你刚才说到传统,你觉得传统在今天意义何在? 李书磊:伟大的传统凝结着人类的经验、情感与智慧,从来就是人类生存的佑护力量。
在今天文明发生剧烈变动的时刻,我们格外念起传统的可贵。
我们这一代人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守护传统,包括古典传统与现代传统。
一方 面是通过对中外文化经典的重温来亲近传统,一方面也通过新的文化创造来延续传统,让传统在当代的人群中复活,成为今天生活的组成部分。
伟大的传统会使我们内心丰富起来,强大起来,使我们有所敬畏,不轻妄,增加我们人生的深度和质量。
对传统的集体性遗忘是危险的,所以知识分子有责任向年轻的一代解说经典,解说传统,用他们能够理解、喜爱的方式展示经典及其精神的魅力。
(附:原文《不管做 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李书磊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系,之后又在北大中文系拿下硕士、博士学位。
44岁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后又先后担任福建省宣传部长、北京市纪委书记,同时他也是文化评论界的知名学者。
) 摘自:百度文库2017年1月12日作者:灼见 —26—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党对高校领导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作为党建工作的基石,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实稳固,才能发挥坚强战斗堡垒的作用。

一、高校基层党建应有“高度”要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以及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程,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的基本依托,是提升广大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方面,是集中党员和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组织保证。
新形势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需要以系统思维、创新思维为指导来推进。

二、高校基层党建应有“广度”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是保障党组织面向全校师生党员以及群众服务的抓手。
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团队上、建在班级课堂上、建在学生社区上、建在学生社团上,确保教育教学科研推进到哪里、党支部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体现在哪里。
党支部尤其要注意覆盖和照亮新形势下出现的“盲区”,积极适应高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的新变化和新需求,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学生公寓、学生社区、社团组织等设置教师党支部或学生党支部,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向 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的覆盖面。

三、高校基层党建应有“温度”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支点。
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广大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纽带,在教师党支部工作中,要坚持推进政治与业务的结合、融合,促进广大教师党员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教师归属感获得感以及促进教师成长发展作为教师党支部工作的重要落脚点。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发挥广大党员学生先锋模范作用的组织保障,是营造良好学风、班风和校风的重要依托,在学生支部工作中,要坚持面向广大党员学生和群众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引领优良班风、校风、学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善于运用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推进广大学生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工作。

四、高校基层党建应有“效度”要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领头羊”的作用。
要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务、业务“双肩挑”;要选优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注重从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
其次,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以及党建工作优化、创新机制,随着高 —27— 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数据化、个性化的党建工作机制,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叶茂根需深,枝荣本必固。
筑牢基层党组织建设这块基石,是全面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 长远之计、固本之举,必须常抓不懈,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永远在路上。
来源:人民网2018年9月29日作者:卢海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部)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奋力谱写高校科技工作新篇章 五年来高校科技工作回顾一是科学研究成绩辉煌。
高校以不到全国10%的Researchand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R&D)人员、不到全国8%的R&D经费,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务,建有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每年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总量占全国60%以上。
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占全国80%以上。
二是创新能力实现跃升。
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二五”牵头项目占1/3,“十三五”优先启动项目占半壁江山。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凝聚态物理、超级计算机、结构生物学、转化医学、气候变化、转基因农作物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高校科技创新态势从跟踪为主迈入“三跑并存”的新阶段。
三是服务需求贡献巨大。
五年来,高校发明专利授权占全国约1/4。
高校科技成果为高铁、核电、光伏、数控、高压输电、4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积极服务三农。
高校科技园区成为创新创业和创客空间的主要聚集区。
高校智库在咨政建言、服务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科技改革取得突破。
实施2011计划, 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产业协同创新,高校科研由小、散、乱向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转变,高校科研组织新模式逐步建立。
五是科教融合效益倍增。
在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同时,高校科技还直接支撑着164万硕士研究生和34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大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普遍。
六是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我国高校SCI论文总数达到全球的八分之
一,CNS论文数量和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比五年前翻了一番,进入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0名的内地高校达到98所、是五年前的3倍。
高校国际合作广泛深入开展,引智基地、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陆续搭建。
更多大学参与到国际大科学计划中,高校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成为常态,中国大学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活跃在世界舞台。
新时代推动高校科技发展新举措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高校科技战线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战略性思维、系统性部署、创造性操作,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校科技工作新篇章。
争取到2020年,高校创新体系实现更大突破,在基础 —28— 研究和高层次人才方面形成两个高地,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支撑力量。
到2035年,高校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成为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之
一,对世界科学作出贡献,对人类知识发展作出贡献。
到2050年,高校成为创新领军人才的聚集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
一,世界高等教育的引领者之
一,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目标。
为此,教育部将采取以下举措。
(一)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基础研究是高校科研的优势,强化基础研究是高校的历史使命。
要以培育“四大”为核心目标,即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力争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领跑。
努力构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大平台。
一方面,要继续加强项目培育,提升竞争力。
同时以设施为牵引,建设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平台,同步提升依托设施的研究能力。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凝练方向,整合力量,构建大团队。
要选择积累深厚、优势突出的高校,给予多方面支持,建设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开展长期稳定的潜心研究和探索。
依托大平台,依靠大团队,每年组织一批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开展预研,培育大项目。
有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将水到渠成。
(二)开展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研究战略需求、服务战略需求,找准切入点,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广泛开展人员培训与交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落实军民融合战略,出台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规划(2018-2022)》,开展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探索省部联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等。
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与河北进行战略合作、全面对接,根据雄安新区需求予以支持,同时要主动出击,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北京市、上海市的深度合作,大力支持北京科创中心、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三)推动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拓展思路,加强机制建设,充分调动有利因素,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继续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加强政策引导和评价评估,重点在聚焦重大需求、促进军民融合方面谋划布局,认定、建设一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联动,共同认定、建设一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提高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水平,提升科技工作在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中的地位和比重,补齐科研国际化不足的短板。
高校要出台深化协同创新的具体举措,按照有利于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要求做好统筹布局、推进实施。
(四)发挥科技对教育的支撑引领作用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强有力支撑。
纵观教育发展史,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总体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科技的最新进展不仅为教育提供鲜活的教学内容,也为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的手段。
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高校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把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发展融合起来,为育人做贡献,为教育发展做贡献。
大力推动教育科学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从2018年起将在信息学部增设申请代码,为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建立稳定资助渠道,并筹划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重点、重大项目以及重大研究计划,高校要积极参与进来。
教育部将推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联合推进科教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中考虑布局相关平台。
—29— (五)坚决落实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确立。
高校内部的科研队伍、考核评价、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也要做实做细,把改革任务落实落地,用好用足政策红利。
改革科研人员聘用机制,用科研项目劳务费聘用相对稳定的基本科研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
推进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形成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支持科学家在宽松的科研环境中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
落实成果转移转化改革任务,建立市场化的专业服务机构,切实保障教师转化收益,同时减轻老师负担和对教学科研的干扰。
现阶段要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提高他们的转化积极性。
(六)坚持党对高校科技工作的领导高校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要落实好“一岗 双责”,率先垂范,以上率下。
加强科研机构、科研团队党建,科研助理、辅助岗位的流动人员,也要纳入工作范畴,做到全覆盖。
高校科技工作肩负国家和社会厚望,切不可有“社会如此,随波逐流”的心态,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学习黄大年、李保国等先进人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传身教,立德树人。
高校科研管理干部要振奋精神,转变理念,创新手段,树立引领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形象,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推动科技改革向前发展,要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守住廉洁底线。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3月作者:杜占元(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构建高校大文化 大学文化的价值内涵及矛盾根据近期对财政部、教育部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的六所财经类高校的问卷调查分析,可了解大学文化发展之现状。
如今,大学文化已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涵要比校园文化更丰富,更有厚度、广度和高度,而校园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两者犹如一堵墙和一张纸的关系;大学文化建设也不能完全等于思想政治工作,它可以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富营养、更接地气、更有温情和更具活力,但仍需关注大学价值的塑造、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大学实力的提升;大学文化更不是企业文化,它以人文教化为特征,而不是以纯粹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文化育人是大学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的重 要标志。
总之,当前大学的特色文化不明显,“效仿文化”盛行,大学文化建设在前瞻性、系统性、互动性、文化涵养、校史发掘、创新手段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内容、形式和创意上需要摆脱同质化。
大学文化系统的结构要素大学文化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又包含若干要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展示大学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多层次的、兼容并包的文化综合体。
这些子系统包含:一是基于大学内部成员养成的文化,包括宿舍文化、班级文化、院系文化、学术文化、学科文化、礼仪文化、榜样文化、师德文化、校友文化等。
二是基于职能部门所形成的文化,包括管理文化、组织文化、诚信文化、 —30— 廉洁文化、社团文化、群团文化、安全文化、后勤文化、楼宇文化、环境文化等。
三是基于文化本身所形成的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标准。
基于此,可以归纳出大学文化系统的一般性结构系统,以及相应的“文化识别系统”。
第一个是显性文化,主要表现于具象的、物化的、客观存在的人造景观、文本符号和图画符号中。
一是指由教学场所、办公场所、学习场所、生活场所、运动场所、文化展演场所、校史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及其办公设备、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文体设施等构成的物质文化。
二是由建筑物名称、道路名称、引路牌、校园景观、雕塑、铭石、墙壁、宣传栏、电子屏等硬件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
上述两种文化最直观地展现了一所大学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映了大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内涵、人文风貌和价值追求,构成了大学的“环境识别系统”。
三是指由校名、徽标(LOGO)、校徽、校歌,以及校旗、院旗、文化艺术产品等所构成的标识文化,它是精神文化的外显,这种显性文化可以直观地表现大学的气质类型,构成了大学的“视觉识别系统”。
第二个是隐性文化,主要表现于大学及其成员深层次的治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一是指校训、校歌、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精神文化,它是由特殊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大学内部沿革而出现的关键事件和著名学人的价值理念、气质品格,并经过时间洗礼、历史积淀而产生的大学独特风格。
二是指大学章程、组织构架、决策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属于规章制度的文本符号,它们以德育感染为主、规章制度为辅,将强制性的规范内化为大学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 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是大学的组织规则,是更为深刻的政治,是更具结构性和根本性的文化。
隐性文化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双一流”建设、“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构成了大学的“理念识别系统”。
三是指由校报、校刊、校史年鉴、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所传播的隐性文化,它们构成了大学的“文化传播系统”。
第三个是介于显性和隐性之间的文化,主要体现于大学成员将“隐性文化”主动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程度。
一是指基于大学价值观所影响的师生言行、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包括学校管理、课程设计、教书育人、群团和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对外交流等,这种行为文化构成了大学的“行为识别系统”。
二是基于互联网属性和多元文化思潮影响而形成的大学网络文化,其传播渠道通常包括校园网、官方微博和微信,二级单位的网站、微博和微信,与学校名称有关的群体和个体的微博和微信等。
它们都是传播大学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有效载体,构成了大学的“网络识别系统”。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文化创新路径一是进一步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提升环境文化品质,构建大学文化的生态系统。
大学需要结合校区功能定位,科学规划文化景观和文化设施,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大学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校区建设和规划设计中,培育具有高辨识度的标识文化,构建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环境识别系统。
二是进一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大学史料和大学故事,构建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系统。
大学需要系统梳理大学历史脉络,深入发掘文化内涵,确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校史事件、校史人物和杰出校友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补 —31— 充大学史料,丰富大学故事。
高校还需要倡导学院(研究院)建设楼宇文化、院史文化和学科文化等,打造自身文化品牌。
伴随学校和学科的发展,代表性人物不断出现,重要事件不断发生,继续挖掘其中的故事,将会催生许多真实鲜活、生动形象的故事,为大学文化补充新鲜的校园元素和时代元素。
三是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师生文明行为,构建大学文化的网络传播系统。
加强对校报、校刊、广播、电子屏、橱窗等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建设好高校中外文官方网站等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向国际传播学校在中国的经济实践、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所获得的理论成就、实践成果、优秀人物事迹;建立健全高校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规范师生自媒体管理,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文明使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四是进一步汲取世界优秀多元文化,提升文化国际软实力,构建大学文化的国际交流系统。
长期以来,中国通过学习西方知识体系推动了中国发展,但与此同时,西方话语权通过潜移默化的推广,让一些人的思维和观念陷入 了一种“被殖民”的状态,山寨的理论和模式无法解释丰富的中国实践,因为中国尚未形成能够解释中国实践的知识体系,也就没有国际话语权。
对大学文化而言,大学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鉴世界知名大学的文化建设经验,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探索创新与大学发展、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文化建设方法与途径,打造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国际特色的大学文化。
五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协同性研究,发挥非线性作用,构建大学文化的动力系统。
大学文化协同发展,一方面源于大学内部,比如抓好大学文化发展的关键少数(变量或因素),处理好大学文化系统与其他政治、行政、教研等系统的矛盾,发挥协同效应;充分利用校内不同班级文化、院系文化和群团文化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推动大学文化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它源于大学外部,比如与国内外高校竞争与合作,推动大学文化的协同发展。
同时,大学文化还可以汲取社会、网络和其他国家、地区多元文化中的有益要素,拓展大学文化样式,丰富大学文化内涵。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9月作者:武超群(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 行业特色高校如何推进“双一流” “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短板理论’,把最短的那块补齐了,但‘双一流’学科建设是‘长板理论’,把最长的那块做得越长越好。
”在日前举行的“新时代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高端论坛”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如此表达内心的困惑。
相近的学校体制,相同的办学使命,让行业特色高校在服 务国家战略、推进“双一流”建设上达成广泛共识更加迫切。
深化全球合作,服务国家战略走开放型、全球化的发展道路,紧密追踪国际科技前沿、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国家区域建设,这是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发展新方位。
—32— 主动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深层次地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已与国外17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
在建校65周年校庆之际,由该校倡议发起的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揭牌成立。
来自美国犹他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俄罗斯古勃金石油与天然气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16个国家的28所能源领域高校代表,签署了《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宣言书》,倡导在全球能源发展趋势下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培养能源领域高水平知识型国际人才,提升联盟高校国际竞争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山红红说,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将本着“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学科建设、联合科研、学生培养、教师互访、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更多实质性的合作,构建起全球能源领域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联盟高校在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重大科学前沿、重要国家需求、重点领域创新,兼顾经济产出和社会效益,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正在“做减法”“有所为、有所不为”。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精准发力。
行业企业能做的尽量别做,行业企业今明天就能看见的技术也不要做。
譬如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能力非常强,在某些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行业特色高校要做的就是科学规划研究方向、超前布局,对于一些3、5年甚至10年以后的,更加前沿、更加基础的技术研究展开攻关。
发展特色学科,搭建创新平台新时代新挑战,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须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展现新作为。
然而现实状况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高峰”已经形成,但学科集聚优势还不明显,支撑学科、新兴交叉学 科尚未形成“高地”,难以在“高地”上再建“高峰”。
如何破题?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理事长王亚杰戏称,高科联盟内的12所大学,有11所是“单一流”院校(即只有优势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整体并未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单一流”如何向“双一流”进军,还没有进入“单一流”的院校如何进军,归根到底都是学科建设。
行业特色高校应该继续保持特色,强化和行业的联系,不搞盲目扩张,结合学校各自特点推出改革措施,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狠抓学科建设。
张来斌校长认为,行业特色高校举全校之力来建设“双一流”学科,总体规划是“强优、拓新、创一流”,即把优势学科做强;利用优势学科的基础在外延上拓展新的学科;让已有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跟国际对话,具备学科主流圈的同等水准。
学科建设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张来斌打了一个比方,学科建设是“爬楼梯”的过程,而不是“坐电梯”,学科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建设,不断拓展新学科,爬到最高处。
“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在现实中得到了成功实践,在此基础上更要在较高起点上建设新的优势学科或交叉学科,不断扩大优势学科群和优势学科覆盖面。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王文博认为,发展优势学科还需提高学科融合和学科交叉力度,考虑优势学科的“竹竿效应”,竹竿戳得越高,学校影响力越大,生命力越彰显。
更进一步地,在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内搭建科研平台,联合起来组织申报国家级大项目。
当前各个高校都在琢磨人工智能在各自学科领域的应用,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可以开发一个共同的研究平台开展合作。
—33— 优化人才培养,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之
一。
如果说一流人才培养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目标,那么一流本科教育就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燕山大学副校长黄晟看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今后将在哪个行业发展,从目标倒推结果。
据此该校研究制定“面向需求,集知识学习、价值培养和能力训练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定位,构建“需求导向、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体系。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北京化工大学推行博士生100%出国交流、硕士生50%出国学习的制度,启动“百名高校博士计划”,与世界排名前100名的40多所大学实行“双通”培养。
一流的人才基于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基于一流的师资。
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北京化工大学最大的特点是“校外引进与校内培养相结合”。
该校校长谭天伟说,以校内外“联合导师制”多对一地跟踪指导,培育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力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
此外,学校实行教授动态调整机制,2017年就有正教授变成副教授,把考评结果摆在桌面上,有上有下。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高晚欣认为,行业特色高校要从顶层设计教师的聘任、职务晋升、绩效奖励、资源配置等政策,引进行业领军人物和专家骨干,推进学术队伍和教学队伍优势互补、教研相长。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合理增加课程难度和深度、取消“清考”制度,一石激起千层浪。
张来斌校长认为,取消“清考”制度、给学生增负,一定不单单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
一流人才培养与一流本科教育有学风问题,也有教风问题,其根源与教师的教学不无关联。
教师是不是能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地学习思考,需要教师大量的投入,不断地启发教学,不断地综合设计。
“只有我们的教师增负了,才能让学生增负。
”张来斌校长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思考。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8日作者:聂铭静 大学高素质教师队伍从哪里来 西南交大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探索,也引起了中国高教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的关注。
2018年4月,中国高教学会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经验报告会就选在西南交大召开。
叶之红甚至认为,这种改革探索代表了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奋进之笔”。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研究方面享有盛名,目前国内该领域10名院士里有9名出自该校。
来自全国高校的400多名代表,更多的是希望能在翻转课堂、慕课、 双创等热词之外,取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真经。
问题在哪儿和国外大学主要靠学术劳动力市场来配置师资不同,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就建立起三级培训网络,可以说从一开始,大学教师的培训就是政府行为。
但是,大学教师培训的现状,总体来说是国家和学校的积极性高,教师本人的积极性低,“很多老师参加国家的半年提高班培训,主要是学外语去了”。
—34— 高校教师还需要教学业务培训吗?一项调查表明,大学教学存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体验差”:有73.25%的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项是教学;63.29%的教师常在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筋疲力尽;46.50%的教师对于某些学生,常有“孺子不可教也”之感。
只有37.7%的学生每周会将16小时以上课外时间用在学习上;接近50%的学生认为课程不能激励其学习;79.4%的学生很少在课外与教师讨论课程内容。
究其原因,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长郝莉认为:在课程教学上,以“教”为中心,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停留在浅层次学习;在课程评价上,重点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忽视学生学习成果产出;在教学改革上,以“改教”为中心,没有形成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在质量保障上,机制不健全,重评价轻改进,没有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系统,评价结果很少真正应用于课程质量提升。
教师们对教学培训的不热情,与一些高校长期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倾向不无关系。
不止一位与会代表告诉记者,仅拿职称评定来说,很多学校看重的还是高水平论文、国家项目、科研经费等,教学成果奖项少,竞争激烈,含金量与科研成果也有差距。
近年高校的转型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提出了挑战。
山东一高校教务处长告诉记者,他们是从师范专科学校升本的高校,学校提出要发展航空特色专业,但缺乏西南交通大学这样的行业背景,教师专业化发展困难不小。
中心转移熟悉大学管理的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打分表并不陌生。
在这张表上,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赋予了不同指标。
做到了这些就是一堂好课吗?打分表对“教学态度”有三项要求——仪表端庄,讲课有激情,精神饱满;教风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师备课充分,书面教案(讲 稿)齐备。
教师在这几方面都做得很好了,也未必能将学生引入深度学习。
问题出在哪里?西南交大教务处长郝莉认为,过去的教学和评价,都是以教为中心。
如何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西南交大从课程质量框架、评价体系、教学创新体系以及保障机制、平台建设、支持体系6个方面进行了重新定位。
他们认为,现在大型企业用人更加强调沟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写作与管理能力等,根据反向设计原则,大学应该由此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开展评价与反馈,关注课程中关键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导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近几年,西南交大通过“新生研讨课”“跨学科”“通识课”等教学环节,探索了何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新生引导课重在引导,专业不是主要的。
”2016年,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师王坤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了一门名为“智闻物流”的新生研讨课,重点关注新生怎样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渡,怎样在“玩”中完成演讲、表达、辩论等能力的锻炼。
王坤说,2014年他到美国学习了一学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有体会。
教师也要学会“退出”讲台、“走近”学生,从关注学习结果转为关注学习的过程,从“长辈”身份转换为“学长”角色。
体育部教师宋爱玲已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之前对“跨学科”并没有什么感觉,2015年参加教师工作坊时,感觉自己内心的激情被瞬间点燃。
从此她决定把这份激情带到课堂,并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跨学科。
她所在团队开设的课程“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就集结了体育、机械、电气、力学、经管等多个领域的教师。
这个教学团队注重完成两个方面的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与激发团队精神。
“理念转变了,方法 —35— 转变了,成果也就自然显现了。
”宋爱玲说,他们整合资源优势,陆续申报了不少专利,如最近就在按程序申报智能标枪等专利,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教研相长。
“双螺旋”2017年2月27日,西南交大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与教师发展中心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训和教师职业发展等4方面工作。
相应的,原先工会的师德师风建设、人事处的海外访学计划等工作职能也划归教师工作部。
“把思政专题纳入教师发展计划,开通职称‘双通道’,形成了思想政治与业务发展相互融合的双螺旋DNA。
”西南交大教师工作部部长任平弟说。
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上,西南交大最主要的抓手也有两个:一个是首开课教师培训,强制性的,至今已延续17年;另一个是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自愿报名,至今已举办3届。
首开课教师培训每年7月发布通知,要求报名者之前有一年助教经历。
西南交通大学制定了《首次开课教师培训实施办法》,为首开课教师提供系统、科学、完整的职业初阶发展指导。
他们开设了菜单式培训讲座、教学工作坊、网络课程学习、交通特色大型工程实践活动等培训项目,组织校院两级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随堂听课、院校两级试讲、视频评价等形式,发挥校内教学名师“传帮带”作用,通过同辈互评、学生问卷调查、自我教学反思和总结等方式,为首开课教师建立全面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教学档案。
经过近一年的跟踪培养,17年来,有近1200位老师从首开课教师培训结业。
能力提升班旨在激发教师对教学更深层次的热爱,由副校长冯晓云担任班主任,党委副书记晏启鹏任导师,教师工作部部长和教务处 处长任助教。
从2015年起,3届共招录150位教师自愿加入。
聚焦高教热点难点,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来校开展了34场专题研修,支持近100位老师参加40多场校外的教师发展研讨会。
有着20年教龄的郭永春是抱着“打擂台”心态参加能力提升班的。
郭永春本科毕业即留校工作,目前是《岩土工程勘察》《土木工程地质》等课程的负责人,有多门课获评国家精品课程。
几次活动参与下来,他彻底服气了,曾在一篇教学心得上写道:“教学的觉醒:教育者被教育,研究者被研究。
” 郭永春说,能力提升班给了他自我反思、自我观照的机会,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体系也已逐渐形成,开始真正意识到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他正在分设小组开展探究式学习,已在学校开设了“思考学习”“思考设计”等跨学科和通识类课程,课堂上改变教授与学习的传统方式,要求学生画出思维导图,然后开展讲述、研讨、再修改。
很多学生表示获益匪浅,甚至称赞为自己学习经历中的一次革命。
能力提升班鼓励学员们将研修所学在教学中探索和运用。
目前3届学员们逐渐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生力量,不少人承担了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仅此次在西南交大举办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经验报告会,就有65%的汇报教师来自这个研修班。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这也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
“《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当其时。
”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说。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7日作者:储召生 —36— “双轨”融合提升教职工获得感 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在人事制度上致力于让编制内和合同制教职工“双轨”融合,让编制不再成为困扰教职工发挥能动的一大桎梏,努力追求同岗同薪,实现了合同制教职工管理有规范、晋升有通道、待遇有提升,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逐年增加。
规范管理,不只是换名称“目前学校在岗教职工队伍近3600人,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合同制助理教职工就约占1/7,已经成为学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川农大人事处处长肖洪安介绍。
如何在机制上更好地融合,如何切实增强合同制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学校把这个作为近年来合同制教职工管理中的重大课题和难题,放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核心来思考和布局。
2012年,学校整合之前的4个管理文件,制定了《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实施办法》,标志着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迈入制度化常态化新时代。
从此,学校里“非编”这个词成为历史,合同制聘用人员成为新的称号。
变化的不仅仅是名称,更带来实在的“干货”:合同制助理人员岗位等级晋升通道开启;编制内教职工校内津贴调整时,合同制教职工同步调整政策确定;国家调整事业编制人员基本工资时,学校根据调资情况进行测算,同步调整合同制教职工基本工资……“心头的冷风渐渐变成了春风,真切感觉到了学校的关爱。
”合同制教职工纷纷感叹。
改革三板斧,铺平晋升通道近年来,学校不断对管理办法进行修正、完善,抡起“三板斧”,为合同制聘用人员铺平 多条晋升通道。
第一板斧破冰科级领导干部晋升之途。
2016年10月24日,学校校园网一则《公 开选聘科级领导干部公告》的通知引起了全校上下的热议,学校将保卫处、后勤服务总公司、都江堰校区后勤服务公司的9个副科级领导干部岗位设置为3年聘期的特聘岗位,首次面向合同制教职工公开选聘,最终7名合同制教职工成功竞聘,踏上新的工作岗位。
“真是一个惊喜!”成功竞聘为后勤服务公司宿舍管理二科副科长,合同制助理马保欣表示,“很高兴能在更高的平台为学校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 2017年6月,学校再次将41个科级领导干部空缺岗位向合同制助理开放。
最终,编制内教职工竞聘成功22个,合同制教职工竞聘成功19个。
第二板斧拓宽岗位等级晋升渠道。
2016年12月30日,《关于开展2017年合同制教职工岗位等级晋升申报工作的通知》的正式发布又成为校园热点。
学校把对合同制助理人员开启的岗位等级晋升通道,拓展到向合同制工勤人员敞开。
一时间,群情激昂,共计510名合同制教职工申请了岗位等级晋升,最终430名合同制教职工如愿晋升相应岗位等级。
第三板斧打通合同制助理专业技术职务特聘路径。
2018年,伴随简政放权、扩大薪酬分配自主权等系列改革,学校进一步推动深度融合和并轨。
4月,学校首次启动了合同制助理人员特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工作,连同袁芬一起,全校共361名合同制助理搭上了职称直通车,分别获得了中级或初级职称,为他们事业发展注 —37— 入了新动力。
融合与并轨,提升获得感合同制教职工的聘用,可以突破学校事业 编制的政策瓶颈,将空缺编制优先用于引进急需的高层次或紧缺型教学科研岗位师资。
但是如何突破“双轨制”带来的不平衡,是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编制内和合同制双轨融合,关键在于待遇的提升。
据统计,从2012年至今,学校合同制聘用人员已经实现了连续6年、高达10次的待遇调整变化。
本次特聘专业技术职务,又有近1/3助理人员的基础绩效工资将直接上调一个档次。
“学校在合同制教职工管理上的制度化、规范化走在高校前列,待遇提升的力度更是有目共睹的,不少高校前来取经。
”肖洪安说。
“这几年,待遇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和2012年相比,我现在平均下来每个月工资增加了3000多元。
”旅游学院团委副书记、合同制助理冉忠波老师算了笔账,“学校这几年在专业技术职务认定、科级领导干部竞聘、业绩评分申报、教职工奖励核定、待遇福利发放等等事关我们成长发展和切身利益的方面,都在逐步地消除双轨制和差别化,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激励,唯有更好地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关怀。
” 适应新时代,不以出身论英雄“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合同制教职工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是他们的新特点。
以全校合同制助理为例, 共有526人,其中2人具有博士学位、250人具有硕士学位、143人具有学士学位。
如果一成不变,延续双轨制,对他们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对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也非常不利。
”肖洪安说。
推进双轨融合,带来一连串可见的变化:每年均有50名左右的合同制助理人员岗位等级得到晋升。
目前学校副科级领导干部共56人,其中编制内教职工30人、合同制教职工26人,比例均衡。
合同制教职工的存在感、归属感也越来越强:学校党代会、教代会等重大会议上,均有合同制教职工的声音和身影。
各中层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党团组织生活,工会活动及各项福利待遇,学校新春慰问困难教职工等,均无缝隙、全覆盖了合同制教职工。
管理有规范、晋升有通道、待遇有提升,让四川农大合同制岗位吸引着越来越多优秀年轻人加入。
在5月25日刚刚结束报名的新一轮合同制助理招聘中,82个岗位,有712人报名,最多的1个岗位有44人报名,火爆异常。
“学校合同制聘用人员、事业编制人员、离退休人员,这3支队伍是助力学校发展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学校一直在努力营造适合合同制聘用人员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以身份论英雄。
”校长郑有良说。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8日作者:张俊贤 语文教师:阅读素养卡在哪儿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是经过分解的核心素养,而这四个方面,都离不开阅读素养的养 成,阅读是达成这四个素养的根基。
其实,语文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作为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听与说的训练,可以从家庭与社会中自然习得,而 —38— 读和写,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可以说,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读和写的训练,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更是如此。
如果延伸到大学阶段,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其核心素养亦可归结为以上四个方面,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样是重中之重。
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们以往将重点放在了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阅读素养的提升上,忽视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阅读素养。
在近期由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暨“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建构”研讨会上,一些语文教育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其重心是阅读素养。
而目前国民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显示:从幼儿园到小学,直至初中二年级,是一个人一生的阅读高峰,初二以后逐年下降,成年人不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
业余时间刷微信成为最常见的“阅读”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微信是一种最为便捷的沟通方式,有一些微信公众号也不乏有水准的文章。
但是,微信文本毕竟是一种轻阅读,具有娱乐性、消遣性,离经典是很远的。
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又是如何呢?在这次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演讲的题目是“语文教师要做读书的种子”,他强调:“我们做过一个大数据的调查,结果发现现在中学老师读书的状况很不好,很多教师是职业性阅读,明天要备课了,赶紧找来看一看。
这样一来,基本上不需要额外读书了。
”“现在教师阅读状况不好,教师不读书,他整天就读一点《家庭》《读者》《意林》之类的杂志,然后看一点韩剧,八卦一下这些东西,他怎么可能教好语文?”接着,温儒敏倡导:“我们师范教育,我们中文系,要想办法,将多读 书、读好书作为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我们语文老师自己要做读书的种子,老师读不读书,从这个老师的眼睛就看得出来。
这有点夸张,确实是这样的。
读书多的人跟读书少的人,站在讲台上是不一样的,有些教师读书多,很有底子,很有分量,有点幽默感,很懂学生,但他讲课好像不怎么好,跟所谓流行的示范课不太一样,但是学生喜欢,甚至学生就要这样的老师。
所以老师的读书非常非常重要,老师都不读书,肯定很难把学生培养成喜欢读书的人。
” 阅读内容的选择作为一名师范院校中文系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师的阅读首先是要读经典。
经典文本是经过时间淘洗的,是常读常新的。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这样叮嘱文学青年:宁愿去读拜伦或者济慈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一千本文学杂志。
因为文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大多是没有经受时间检验的时文,离经典很远。
面对浩如烟海的语言文学著作,经典作品如此之多,对一个教师来说,如何进行选择?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为例,最理想的做法,是依据文学史,找到那些优秀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系统研读。
当然这会是一项耗时巨大的阅读工程,无论对于在校的本科师范生这些“准教师”,还是对于在职的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如此。
特别是对于从事繁重教学任务、兼作班主任的语文教师来说,这样的阅读规划是不可能完成的。
对于在职的语文教师来说,最为可行的是,首先阅读选入教材的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熟悉这些作家的整体创作风格,从而做到了然于心。
如果做到了这些,教师就会对教材的理解比较立体,就不会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对课文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甚至能纠正教材或者教参中对课文理解的谬误,避免以讹传讹。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选入中小学教材 —39— 的作品,如果教师不做延伸阅读的话,在组织教学时就会捉襟见肘。
譬如,2009版的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教材选入了萧红的一篇作品《一条铁路的完成》,这篇作品并不是萧红的代表作,突出的是萧红作品中反帝爱国的一面。
如果教师没有读过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就不会知道萧红作品中最具魅力的是对生命、对生存的诗性表达,对麻木人生的善意批评。
再譬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被选入了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
而在课文的导读中,把这首诗解读为温馨、阳光,归结为诗与远方的主题,类似于心灵鸡汤。
如果熟知海子的生平以及诗歌,就会知道这绝不是一首温馨的诗,它表达的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言传的哀伤、无奈、悲凉以及徒劳,整个基调是极为伤感的。
诗歌的每一节都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预示着现实的不幸福和残缺,这种不幸福只能靠想象浪漫的明天来画饼充饥,这哪里会是在营造温馨和浪漫呢?可以想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仅仅按照字面的理解,仅仅依据教材所给予的阅读提示去讲解这首诗,会有多大的误差。
对于语文教师是否一定要阅读大量课外经典作品,在这次研讨会上,也有不同的声音。
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彬福教授认为,语文教师的扩展性阅读很重要,但是读透教材是第一步。
如果教材都读不透,教学就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他说:“我们教师的读书首先应该从研究课本文本开始,而不是在课本以外去读很多的东西,那些东西固然可以反哺你的教学,但是你首先要把文本读好。
”他以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荷叶圆圆》为例,举例说明课文所蕴含的生活逻辑,如果读不透文本,教师就会犯逻辑性错误。
回到阅读出发之地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阅读?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误区。
其一是迷信阅读书目。
诚然,阅读书目很重要,在出版物多如牛毛的时代,在每年产生数千部长篇小说的年代,筛选过滤掉劣质的书籍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许多中小学、大学都有针对学生的阅读书目,这是好事,说明整个教育界对阅读都很重视,说明社会对阅读有热切的期待。
问题是,琳琅满目的书目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无所适从,变得越来越格式化,我们的阅读已经变成了规定性的动作,我们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
许多语文教师天天盯着推荐榜去读书,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去选择,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阅读动力的持久性。
其二是迷信阅读方法。
语文教育专家们设计了许多种读书方法,有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等。
这样一来,仿佛一下子学生和老师都不会读书了,都需要接受各种指导,倾听许多讲座和培训,才有资格打开书本,按照所谓的专家所规定的路径去阅读。
像目前提倡的“整本书阅读”,这本来是一个好的阅读倡导,但是一旦把这个理念格式化,用培训的方式加以推广,宣讲阅读路径、方法,就会束缚住阅读者的手脚。
语文教师学会了屠龙术,却陷入了困惑中。
人们不禁要问:在层出不穷的阅读方法指导下,阅读的从容和美感何在? 其实,阅读需回到最原初的常识那里,不应被所谓的阅读方法绑架。
以文学阅读为例,阅读的实质是一种美的享受,是和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是感受文字蕴含的无穷魅力。
阅读是没有多少技巧的,真正有效的阅读是进入一种境界,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审美境界。
譬如我们打开《诗经》,读开篇的《关雎》,随着眼睛扫过一行行诗句,由文字触发的心灵震颤扑面而来,那个辗转反侧的青年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思念填满了我们的心胸。
美好的爱情,两千多年以来,依然让我们每个人怦然心动, —40— 迷醉在其中,流连忘返。
作者认为,按照权威专家推荐的书目去阅 读固然是捷径,但是自由阅读,往往能够真正激发起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温儒敏教授在会议发言中说:“阅读不要完全指向考试,也不要完全指向写作,现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读书?因为目的性太强他不喜欢读书。
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即使不能给80%、90%,也要给他20%、30%。
没有自由,就没有兴趣,你规定读完以后写一篇文章,你的出发点是好 的,但他只要带着这个任务,读书的兴趣就会减少一半。
关于这一点,我们做过实验的。
” 只有解决了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语文教师的阅读素养才可以培养起来。
而有了阅读的根基,“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效地培育起来。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8日作者:王德领(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4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一、前言目前,我国有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含独立学院),在非省会城市布点的院校有208所,占全部新建本科院校的51.6%。
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行业企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从培养规格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首先必须以行业需求为本位,在知识结构上要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在能力结构上以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
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途径。

二、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结合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数据”战略,学校设置了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群组;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健康”战略,《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文件精神,结合黔西南州提出“康养黔西南州”战略,“大健康”产业急需大量人才,学校设置了大众体育、运动康复、休闲体育、山地户外运动、养身健身、安全工程等专业方向群组;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民族”战略,学校设置了历史学、文化遗产、民族学等专业方向群组,培养懂民族学相关知识的人才,挖掘布依民族文化以最大限度贡献全域旅游、山地旅游、民族旅游、生态旅游、地方民族间治理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提 高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融入黔西南、服务黔西南,整体上不断增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互动性,紧扣行业企业人才素质及能力要求,找准专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切入点,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打造育人为本、就业导向、注重实效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的特色,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培养了大批急需专业人才,强化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能,更好地实现了以贡献求发展。

2.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立足学校发展,主动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行业组织的指导评价、企业的参与融合,打通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通道,加快探索不同专业校企、校地、校企合作新形式,构建立足高校、政府支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成立由学校、二级学院、地方、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方案制定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试点推行“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科学性、适用性,实践教学方法和实效的研究,强化实践技能考核,切实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生物科学专业,将华大基因西南数字化健康中心作为我校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提供平台和场所。
与贵州 —42— 省兴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贵州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中心,聘请5位工程技术人员与我校共建应用化学专业;与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贵州省兴仁金线兰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共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了100多名学生。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常态化的专业分析及调研制度,深入分析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用行业、企业标准对接专业标准。
建立学校“专业改革试验区”,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先行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分类推进、协同发展的工作要求,确定不同专业的产教融合形式,制定二级学院产教融合分类推进实施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行业需求,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融产学研一体的课程衔接体系。
学校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产业需求为依据,引进行业标准,研究制定适应职业要求的课程标准,做好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推进二级学院和行业、企业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对接,形成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3.深化产教融合,建立“院企联合、双向互动”的协同育人平台。
建立一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围绕产业链引进行业企业相关科研及生产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建设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如在致公党北京市朝阳区委、黔西南州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与北京中关村加一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发展中心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培养人才;与四川博导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贵州省中华职教社、德国职业教育联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四川博导教育 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四方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是贵州省中华职教社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战略协议中的“推动省中华职教社社员单位、德国职业教育联盟战略合作伙伴--四川博导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联合举办新机制二级学院试点,通过试点推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向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共建就业与人才储备基地。
通过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中心组织中短期就业和人才预备培训、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向合作企业考核推荐毕业生等,构建得到行业企业认可的人才提升平台。
如与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教育精准扶贫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实训、学生创业就业、项目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构建产教联盟创新体系,形成专业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
学校的信息技术学院与贵州易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视动互联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尚城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智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通用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就业与人才储备基地,进行协同育人,达到为公司储备人才的目的。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富士康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共建电子类就业与人才储备基地。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与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就业与人才储备基地,吸纳了100多名学生。
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培训。
依托产教融合对接平台,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引进实践实训课程,将项目实施变成企业课程内容。
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转换成教学资源。
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与贵州兴化化工有限公司共建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中心,贵州省通用公司与学校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了85个实践基地。
—43—
4.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
有计划选送教师到地方、行业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产业教授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顶岗进入教学岗位,全面参与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

5.建立科学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合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牵头,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组建由学校、合作企事业单位、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协调小组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工作。
加大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建设的经费支持。
建立与项目建设需求相适应的的经费保障制度,优化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向试点专业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成效的给予政策和经费倾斜。
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引入行业企业督导评估机制。
在企业实施的教学活动,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法制定评价标准。
积极开展行业企业评估,强化对专业和产业的结合程度、实验实训实习水平与专业教育的符合程度、“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比重和质量、产教融合 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考察。
制定学校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产教融合运行情况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估,实施学院产教融合质量年度报告制。

三、结语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引进行业企业标准,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有效开阔了学生视野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系统的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快速运用到行业企业的岗位中。
近三年,本科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50多项,省级学科竞赛三等奖以上的有3000多人次,较好的达到了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生就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拓展了就业渠道,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学校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吻合度90%以上。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职业适应能力强,对学校毕业生满意率为95%,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9月17日作者:丁湘梅(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 应用型本科人才弹性力培养研究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整体弹性不足问题,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人才弹性力培养的改革思路,分析阐述了人才弹性力的内涵,探讨了人才弹性力的能力要素构成,并针对要素特征开展人才 弹性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提出五大能力的人才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人才弹性力的概念和内涵人才弹性力是指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呈现出 —44— 具有快速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沉着应对市场的变化能力和主动推进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优化的能力等主要特点,人才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强的张力,面对市场变化其执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弹性,其发展领域可在大范围内进行延伸。

二、人才弹性力要素分析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弹性力的,具备哪些能力要素则可以认为其具有弹性力,通过跟踪毕业生5-10年左右的发展曲线,结合社会市场变化、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人才弹性力应至少包涵潜在能力、关键能力、专业能力、交叉(跨界)能力和创新能力五大能力要素,各要素之间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一)潜在能力。
指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其可以在外部条件的激发下通过一定的经验发展成为现实能力,潜在能力包括核心潜力、增长能力、迅速反应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持久耐力等。
(二)关键能力。
由德国梅腾斯首先提出,是一种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无直接关系、但又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专业能力发展的普适能力。
关键能力具有隐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主要包括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发展能力,在职业迁移频繁的当下,关键能力可以帮助个体适应各种职业岗位的不断变换,因为它是伴随着人持续发展的一种终身能力。
因此,关键能力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弹性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
(三)专业能力。
指大学生在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要素,专业能力是人才今后能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企业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具备专业能力,才能从事某种专业工作、完成某种专业任务、成为某种专业领域里的专业人员。
弹性力是指将其专业能力扩增、转移以及向其他专业领域渗透的能力,因此专业能力是人才弹性力中的核心要 素。
(四)交叉(跨界)能力。
学科交叉促进 了科学的进步,也成为了各大高校的办学新思路,跨界与融合也成为了人才培养手段的新方法,是厚基础、宽口径且具备较强的学科交叉能力的人才。
因此,所谓交叉能力,就是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和贯通,激发新思维、寻找新方法、开辟新思路、寻求新突破的能力,特别是当产业遭遇发展瓶颈的时候,交叉能力能实现企业与人才蜕变的重要保障,因此,交叉能力是人才弹性力中关键要素。
(五)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细性、敏感性、隐喻思维、想象、评价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只有较为狭隘的某个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有着相对全面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要相应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的客观因素,是企业成功采用或实施新观点、新过程的能力。
因此人才的创新能力最为企业所急需,也决定着人才弹性力的市场价值,是人才弹性力的决定性要素。

三、人才弹性力培养策略人才弹性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某门具体的课程就能完成,必须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培养途径的创新与改革才能实现,针对人才弹性力构成要素的特征,结合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应用型本科人才弹性力培养体系的策略。
(一)“成果为本”+“冰山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潜在能力“成果为本”(OBE,es-basedEducation)是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输出为导向实施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冰山理论认为能力素质包括五个层面: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和动机,其中,知识、技能处于海平面之上,较容易通过学习、培训获得,自我概念、特征和动机处于海平面之下,很难通过 —45— 学习、培训获得,犹如“冰山”一样,如果能揭开“冰山”的秘密,就是能进一步挖掘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潜力。
将OBE和冰山理论与高校人才培养嫁接,可提高学生的可就业性和国际性。
(二)校园-职场循环式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亲临职场,将校园学到的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从而更深层次获取专业知识与能力,做到学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工程知识的深度交集。
让学生学一点就到企业强化一点,在企业感悟一点就回课堂探究一点,真正做到学习时间深度交替。
如此“校园-职场循环式”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的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强。
(三)留白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人的个性,必须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来获得,为此,可通过留白式教育培养关键能力,即在培养计划的设置中留足个体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余力挖掘个体潜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素质与能力。
(四)多级火箭推动式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才弹性应更强调综合应用性知识,更强调创新意识、自信心及开拓创业精神的训练。
可以以科技社团为平台、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载体、以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组建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建立创新项目小组、指导教师、科技社团、专业系多级指导与督促机制,形成以“多级驱动、链式聚集反应”为特色的多级火箭推动式创新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实践教学模式。
(五)多维跨界协作式培养途径培养学生交叉能力“跨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全国高校几乎都面临着跨学科与复合式教学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这是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弹性力的有效 途径,实施的多维跨界协作式人才培养途径有很多,以下提出四条策略与建议。

1.跨学科组建团队。
团队导师可选自校内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校外不同产业的企业精英,以高水平的项目为载体,开展学术研究,并成为学生交叉能力培养的主导;学生团队可选自校内各专业的学生,共同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起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在各项活动中增强交流与合作,开拓眼界,提高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将所学的知识逐步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并成为具备学科交叉能力的主体。

2.跨学科组织活动。
如组织工科类学生参加艺术类、经管类、社科类竞赛,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表现能力与参与能力;组织电类专业的学生参加其他工科专业学生的社团活动,丰富社团活动内涵,提升社团科技实力与创新力;组织不同学科的学生开展文体活动,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流,提升沟通能力与相互理解力。

3.跨学科助学二学历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自考的方式获得第二学历,其中公共课程学分可由主修本科专业学分冲抵,且助学二学历课程,亦可申请冲抵第一学历的公共选修课学分,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学习时间,完成第二个本科专业的学习,在毕业时获得两个本科毕业证和两个学士学位。
跨学科实境体验学习。
鼓励学生在暑期实践、企业实习等学习环节,选择适当跨学科的企业进行实境体验学习,近距离接触另一个学科的文化与氛围,促进其进行学科融合,实现知识的综合与能力的跨界。
摘自:《高教学刊》2018年第18期作者:邹一琴(常州工学院) —46— 利用一种病毒可以构建“金纳米珠” 细菌和病毒可以是多产的小生物,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制造材料、燃料、石油、氧气和抗生素。
现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Riverside)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利用病毒构建金纳米珠子的方法,这种纳米珠子可以用于净水,并最终有助于降低生产电子元件的成本和时间。
这里讨论的病毒是一种称为M13的噬菌体,由于其灵活性、通用性和易于遗传操作,多年来一直是类似研究的焦点。
它经常被用来保持纳米线阵列的位置,使更好和更有效的太阳能电池,锂空气电池和压电器件。
在过去,M13是经过基因编辑的,这样它就能与金离子结合,科学家们在过去就利用这种能力创造出又长又薄的金纳米线。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想要改变病毒的形状来创造其他金纳米结构。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首先把M13暴露在 水中和氯仿中,使其变成一个球形。
然后他们加入了金离子的溶液,病毒就开始制造这种物质的球体。
最终得到的结果是直径几十纳米的金纳米珠子,又尖又空。
研究小组还利用这种技术组装了一微米长的纳米线。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ElaineHaberer说:“几千年来,自然界一直在以精确和特异的方式组装复杂、高度组织化的纳米结构,这远远优于最先进的技术方法。
”“通过理解和利用这些能力,这种非凡的纳米级精度可以用于定制和制造具有以前无法实现的性能的高级材料。
” 研究人员说,金纳米珠子可以用作光催化剂来净化废水。
这个过程也可能发生在相关病毒上。
这项研究发表在《纳米尺度》杂志上。
来源:NewAtlas2018年8月28日 奔驰展出氢燃料汽车,加水就能跑续航800公里 随着汽车的日渐普及,它已经成了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0亿辆,汽车可以不限量生产,但全球石油储量是有限的,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早晚会有耗尽的时候。
烧汽油产生的尾气问题还有待解决。
为此,全球汽车厂商都在花巨资研究新能源汽车,这次奔驰就研发出一款令人尖叫的新能源汽车,不用加油!不用充电!加水就能跑,你没听错,是加水! Ener-G-Force是奔驰最近研发的超级新能源汽车,首次在洛杉矶车展展出就吸引了广泛关注,亮点是加水就能跑。
奔驰最新推出的奔驰Ener-G-Force超级新 能源汽车,这款车一经展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它最大的亮点便在于加水就能上路,并且它不烧油,听到这估计很多小伙伴们要纳闷了,这真的假的,不加油就能开动上路?你不是逗我吧。
哎,这次还真不是开玩笑,不信我们就来看看它。
奔驰Ener-G-Force的外形充满未来感,粗犷而又霸气十足,20寸轮毂与越野胎,看上去非常硬朗,是基于奔驰G级设计。
采用了最新“hydro-techconverter”的可再生资源转换技术,使用天然或可再生资源作为能量储备,车顶装有储水空间,可将水转化为氢燃料,并转换为能量存储至氢燃料电池 —47— 组中。
车尾箱暗藏玄机,设计将一个多功能外挂 工具箱藏在这里面。
整车由四个电机驱动,续航可达800公里。
车辆侧裙位置装有两个电池组,并通过两个灯的颜色变换来显示电池余量。
车顶配有360度旋转传感器,实时监测周围环境并通过电脑自动分析车辆所处位置的路况。
从而自动改变悬挂的阻尼,使车处于最佳的行驶状态。
来源:创意网2018年5月5日 比5G快10倍我国发布全球首款可见光通信芯片 据人民网8月25日报道,8月24日下午,全球首款商品级超宽带可见光通信专用芯片组在首届智博会上发布,该芯片组可支持每秒G比特量级的高速传输,标志着我国可见光通信产业迈入超宽带专用芯片时代。
有光照就可上网可见光通信是利用半导体照明(LED)的光线实现“有光照就能上网”的新型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用可见光通信不仅安全、稳定、快速、高效,而且成本低廉。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说,可见光通信技术绿色低碳、可实现近乎零耗能通信,还可有效避免无线电通信电磁信号泄露等弱点,快速构建抗干扰、抗截获的安全信息空间。
速度比5G快10倍“可见光通信是10GB超宽带智慧家庭信息网络的核心技术,5G移动通信将提供最大1个G的通信速率,可见光通信要比它快10倍。
”邬江兴说。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芯片组可支持每秒G比特量级的高速传输,全面兼容主流中高速接 口协议标准,可为室内及家庭绿色超宽带信息网络、基于虚拟现实功能的家庭智慧服务、高速无线数据传输、水下高速无线信息传送、特殊区域移动通信等领域可见光通信应用提供芯片级的产品。
2年内可体验这项“黑科技”据了解,重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先期启动了以可见光通信为核心的智慧家庭网络示范工程,重庆两江新区及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将计划开展规模化的智慧家庭与商用楼宇试点应用,2年内将有3万户以上的市民体验到这项“黑科技”。
邬江兴院士表示,可见光通信商品级专用芯片组一旦规模化量产,对于扭转可见光通信产业和应用市场长期徘徊不前局面,突破室内“最后10米”短距离超宽带无线光互联技术瓶颈,开创以虚拟现实为基础功能的智慧家庭新型服务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来源:人民网2018年8月25日记者:刘政宁杨昊 山东农业大学:苹果着色谁说了算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郝玉金教授团队在果用。
该研究相关成果先后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 实着色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期刊《植物生理》和《植物、细胞和环境》上。
展,发现光诱导螺旋-转角-螺旋结构蛋白 着色程度是决定果子卖相的一个关键指 (MdMYB1)在乙烯和脱落酸这两种激素调控的标。
以苹果为例,从着色机理上看,决定苹果 果实花青苷积累与果实着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着色状况的果皮物质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 —48— 卜素、花青苷。
这三种物质的不同比例,会使果子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其中,花青苷尤为重要。
学者们前期的研究发现,苹果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和脱落酸均有助于苹果花青苷的积累,而且MdMYB1基因能够促进苹果果实花青苷的合成,但对它们作用的机制并不清楚。
郝玉金团队初步揭示了苹果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和花青苷之间相互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在苹果果实花青苷积累过程中,乙烯响应因子MdEIL1蛋白可以与MdMYB1基因的启动子直接结合,并激活其表达,从而促进花青苷生物合成,影响果 实着色。
同时,MdMYB1蛋白能够与乙烯响应因子 MdERF3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促进其基因表达,同样提高苹果果实的乙烯合成量。
另外,该团队还分离到一个受脱落酸调控的转录因子MdbZIP44。
它是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脱落酸诱导下通过增强MdMYB1与下游靶基因启动子的结合,促进花青苷合成积累。
来源:《科技日报》2018年9月11日 —49— 2018上海书展落幕,这10本好书一定不能错过 2018年上海书展已落下帷幕。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底蕴最为集中释放的平台。
举家出动,体验图书活动和阅读生活,上海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已经成为上海市民八月必来的打卡之地。
本届上海书展的一千多场活动,文化讲座、名家签售、论坛报告等都是书展的重要部分,基本覆盖了老中青不同读者的各类文化需求,让每一位爱书人都能在这场文化盛典中有所期待、有所收获。
在人流如织的浩瀚书海里,你是否找到心爱的书籍?见到心仪的作家?如果你心中还有些许遗憾,书展的“十大”好书能弥补。
《刺杀骑士团长》,村上春树著推荐理由村上春树时隔七年长篇巨著,关于创伤、内省、对峙、重生的力量之作,2017年度日本小说类榜首!“我”36岁,美术科班出身,原本爱好抽象画,多年来为了养家糊口成为专业肖像画家。
结婚六周年纪念日前,妻子毫无征兆地提出已有外遇,要求离婚,于是“我”独自离家开车在外游荡了一个半月,最终应好友雨田政彦之邀,住进小田原郊外山间其父雨田具彦的旧居兼画室,期待通过环境的改变调整心情。
奇妙的事件就发生在搬家后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
雨田政彦帮“我”介绍了山下绘画班任教的工作,“我”和班里的两位人妻先后成了情人,经神秘邻居免色的精心策划,和班上的少女真理惠也建立了密切联系。
房子主人雨田具彦是著名日本画画家,“我”搬进那栋房子后不久,意外在阁楼发现了一幅雨田具彦不为世人所知的大师级作品,名为“刺杀骑士团长”。
由此,“我”被卷入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夜半铃声与古庙洞口、神秘邻居免色涉与绘画班女学生秋川真理惠、“骑士团长”与“长面人”、现实世界与隐喻世界…… 村上春树用他擅长的层层剥开的写法,将读者步步引入奇妙之境。
《你坏》签名本,大冰著推荐理由百万级畅销书作者大冰2018作品,淬火重生的大女儿。
用《你坏》向你说声:你好。
如果你和众人不一样。
那就不一样。
如果你和世界不一样。
那就不一样吧。
《你坏》——百万级畅销书作家大冰2018年作品。
脱胎于2013年的《他们最幸福》,加料回炉后,不留遗憾的完整版!为了她真正的淬火重生,大冰对她进行了大量重写和复原。
复原了最初的文字结构和文字尺度,复原了最初的分段、标点、篇章排版,复原了他的原意、本意、诚意、心意,也复原了初稿里的大段删减。
最重要的是,终于找回并复原了她原本该是的那个名字——《你坏》。
《云边有个小卖部》,张嘉佳著推荐理由畅销千万现象级作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后,张嘉佳全新作品。
写给离开我们的人,写给陪伴我们的人,写给每个人心中的山和海。
小说《云边有个小卖部》讲述小镇青年刘十三为了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回到了表面平静又暗潮涌动的小镇,一连串的相遇离别、悲欢离合随即上演。
满镇开着桔梗,蒲公英飞得比石榴树还高,一直飘进山脚的稻海。
在大多数人心中,自己 —50— 的故乡后来会成为一个点,如同亘古不变的孤岛。
外婆说,什么叫故乡,祖祖辈辈埋葬在这里,所以叫故乡。
山这边是刘十三的童年,山那边是外婆的海。
山风微微,像月光下晃动的海浪,有的,没的,温和而柔软,停留在时光的背后,变成小时候听过的故事。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著 推荐理由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引发全球大讨论,中文版累计超500万册!“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简史》重磅来袭! 四年前,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横空出世,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
2016年,他的《未来简史》再度惊艳四座,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
现在,“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简史》推出,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问题和挑战。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
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失去信心,对新故事亦远未达成共识。
半小时漫画书系列,陈磊(二混子)著推荐理由看半小时漫画,通三千年历史,用漫画解读历史,引领阅读新潮流。
看半小时漫画,通三千年历史,用漫画解读历史,开启读史新潮流(《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是系列作品)。
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陈磊(二混子)就捋出清晰的历史大脉络:《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系列:春秋战国像个班级;大秦过把瘾就死;三国就三大战役;魏晋乱世多奇葩;南北朝里多败家;大唐盛世开门红……《半小时漫画世界史》:简到崩溃的极简欧 洲史、美国往事三部曲、一口气就能读完的日本史、肌肉猛男斯巴达300勇士、酷炫无比的加勒比海盗…… 掀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每一页都有历史段子,每三秒让你笑翻一次,而你在笑出腹肌的同时,不知不觉已经通晓了历史。
《好的爱情》,陈果著推荐理由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复旦名师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怎样的爱情才更长久!每个人都向往爱情,但是却少有人懂得如何真正去爱。
很多情侣看起来明明很相爱,但最后却还是要分开。
这就是因为,我们可以用一秒钟爱上一个人,但却不懂得如何用一生去爱TA。
在这本书里,复旦名师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长久的爱情,就是要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好的爱情,不是互相占有,而是共同成长。
当我们用心感受爱,培育爱,我们就能在精神上一路同行。
当我们每天都变得更好一点,并用心发现对方的改变,我们就能参与对方生命的成长,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这就是令爱情长久的秘密,千变万化,又始终如
一。
翻开本书,感受爱情的艺术,爱情的学问,让爱永远不会被时间所打败。
《上海·恋》,叶辛著推荐理由《上海·恋》,作家叶辛都市情感小说新长篇。
一段改革开放时期上海滩的往事,一个女知青母子两代人情感纠结的悲喜命运,透视着大时代沧桑巨变的同时,细腻地刻画出人性与情感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母亲乔琳朗曾经嫁了三个男人,中年的她风韵犹存,她难道逃不出红颜薄命的厄运吗?儿子金力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他遇到了三个 —51— 女人:房地产富商于玲芬、单纯朴实的妻子贾兰兰、贵妇凌真。
金力不断演绎着让人瞠目的情感故事,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母子俩命运里的奇葩爱情,虽是都市小人物的故事,却折射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爱情观、婚姻家庭观和价值观的骤变。
社会变革,世态、情态、心态也随之大变。
作家敏锐笔触细腻探及的,正是这一被人忽视的领域。
小说直击人类情感的隐秘角落,大胆探索了置身大变革时代,普通人所经历的情感跌宕、人际关系、人性美丑、爱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上海传:叶辛眼中的上海》,叶辛著推荐理由历经蹉跎岁月,知名作家叶辛新作,讲述他眼中的上海。
几十年的行走,化成一部送给故乡的礼物。
写不尽的上海岁月,说不尽的上海故事历经蹉跎岁月,知名作家叶辛新作,讲述他眼中的上海;几十年的行走,化成一部送给故乡的礼物;“丝路百城传”首部城市传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传记系列拉开序幕。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城池。
每个城,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
而上海,正是叶辛的城。
作者通过十多万文字和100多幅图片追寻上海与丝绸之路、上海发展与变革的契合点。
这本书,如同一个城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响诗,散发着海洋的气息;又似一部城市与作者的回忆录,真实有力,却又饱含不尽的温情。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蒙曼著推荐理由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开讲唐诗,引领唐诗阅读的国民读本!《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老师讲解唐 诗的首部作品,蒙曼老师带你重返大唐,品读最美唐诗。
该书以古典24节气和现代节日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在四季时令中阅读精选的唐诗作品,品味唐诗的语言美、文学美,讲述文化典故、进入诗人心境。
以此为主题精心编排修订32首诗文讲稿。
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其实就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着唐人的生命轮回。
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他们——李白、杜甫、王维,更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我们——你我和他(她)。
我们和他们,古代和今天,传统和未来,就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四时之诗中。
让我们和蒙曼老师一起,细细领略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和那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绣口锦心。
《活着》精装版,余华著推荐理由身处荒诞的世界,每个人都该读读余华。
25周年精装典藏纪念版,全新水墨封面,全新审校修订,带你重新读懂“活着”的力量。
《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亦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凝缩其间。
《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出版25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到今天,已被译介至英、法、德、意、日、韩、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内外多个文学大奖,余华也凭借这部作品于2004年获得法兰西艺术和骑士文化勋章。
来源:博古论今2018年8月22日 —52— 过去100年,影响力最大的30本书 过去的100年,世界在变化。
无论世界怎样改变,我们都能在书里找到变化的影子。
有些变化被书中的思想引发,有些变化被有心人准确记录。
要说过去的100年,有影响力的事情当然不止100件,有影响力的书也不止30本。

1.《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11月 “你哲学上的目的是什么?”“给苍蝇指出一条飞出捕蝇瓶的出路。
”近现代哲学有两次重大转向,一次来自康德,另一次则是维特根斯坦。
作为新一代的开山怪,维特根斯坦说,过去大家都不说人话,把哲学搞成了空洞的形而上学。
所以,他的任务就是好好说话。
严肃一点来讲,就是按照语言的规则来讲话,治好哲学以往的这种臭毛病。
不过,他说的这个苍蝇是谁呀?
2.《存在与时间》马丁·海德格尔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6月 在这本书出版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中产阶级突然兴起了一股自杀热潮。
因为他们一想到自己年薪百万却看不懂一本书,心塞呀! 以上这个原因是小编瞎编的。
真正的原因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认为,一个人的事业和追求最终等同于死亡,这是以“我”为中心的本位论主义的表现,也是让人绝望的事实。
本书很危险,还是读不懂的好。

3.《存在与虚无》让-保罗·萨特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6月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哲学的起点。
简单理解就是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你,后有你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特别双子座,一个人一天能 演十八集宫斗剧。
所以人很难找到本质的坚实性,不得不面对虚无。
不过这种虚无给了人类尊严和自由……虽然生命无意义,但是追寻生命的意义给了生命意义。
想看的人自己去看吧,小编再编下去就要露馅了。

4.《精神分析引论》[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文思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1月1日 人格生成的三大原则是:唯乐原则(本我),唯实原则(自我),至善原则(超我)。
没听懂吧?这不重要。
你只要记住,弗洛伊德研究的一切问题,都是性的问题,这就够了。
就连他的第一篇论文,研究的都是鳗鱼的睾丸。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优于其他生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有患精神病的能力。
弗洛伊德开创了潜意识领域的新研究,奠定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5.《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瓦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9月 朋友,你听说过中华田园女权吗?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正宗的女权吧。
本书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
”(真是优秀到违反广告法。
)波伏娃用存在主义的观点研究女人,给女人的全部处境以应有的尊重,吊打各种中华田园女权,管你是公号大
V,还是其他娃。

6.《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全球的历史以公元1500年为界,之前的世界是孤立的个体,大家做事勤勤恳恳,都是为 —53— 了部落;之后的世界,西方兴起成为了老大哥,并在全世界搞了个联盟。
本书把历史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从具体的国家出发,是当代世界编纂史的一个新起点。
本书被称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
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7.《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2月 站在上帝视角看人类的典型代表。
我们直立行走,我们使用工具,我们学会用火,这些不过是攒经验,真正的大招是语言带来的虚构能力。
一把火只能烧掉一片森林,而一个故事却能构建起一个世界。
在人类连续讲故事的大招中,人类在地球中脱颖而出,其他动植物则迅速后退。
孤独求败的人类甚至有一种唯我独尊的错觉。
不过,人类终于也找到了大招的破解之法,但,这是人类想要的未来吗?
8.《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3月美国版激情燃烧的岁月,作者十分调皮地给我们描绘了美国那香甜空气诞生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当哈里·杜鲁门当选总统之后,“他三步两步冲上台阶,两只睾丸撞得叮当乱响”。
真是个糟糕的描写。
过去的100年,美国有的是光荣,也成全了很多人的梦想。
八十年代人手一本,曾经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

9.《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弗朗西斯·福山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二十世纪,就像青春期的少年非常的狂乱。
糟糕的事情很多,但重大的改变也就此发生。
这种狂乱在冷战之后结束。
人经历了青春期会长大,历史要通往哪里呢?作者认为,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另一个是“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让人类找到了合理满足欲望的方法,而后者驱使人类寻求平等 的承认。
从原理上来说,这两种力量会导致暴政的 倒台,自由民主和开放的国家应该随之而来,但问题是,现实会愿意如此轻易地让步吗? 10.《世界秩序》亨利·基辛格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8月 搞了一辈子外交的基辛格,他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 日本:谁改变我都行,但我还是我印度:侵略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中国:心情复杂……楼上别看我,对你没兴趣中东:别看我们打来打去的,但是我们想要和平欧洲:老子曾经是大哥,现在却为分家吵个不休俄罗斯:我不是大哥,但江湖有哥的传说美国:心塞,再也不能想打谁就打谁了看出来了吗?在世界这个舞台上,没有谁真的甘心只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每个人都在韬光养晦苦练腹肌。
当然,练好腹肌也不光是为了打架,也可以选美呀!11.《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11月欢迎来到看不懂,但确实很厉害系列。
怎么样通俗地理解相对论?爱因斯坦这样说:“你坐在美女身边一小时,感觉就像一分钟,而夏天你在火炉旁边坐上一分钟,感觉就像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如果你不打算深入研究,那么理解到这里,也就算是理解了这个段子手的精髓了。
毕竟,这是人家26岁就想出来的东西。
在本书中,爱因斯坦假定读者已经具备相当于大学入学考试的知识水平了。
所以,各位文科生,找虐要适度。
12.《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著,湖南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54— 这是一本科普书。
小编总共记住了一件事:如果此刻太阳熄灭,地球上的我们只能在8分钟之后才知道。
没想到挂在天上的太阳,居然离我们这么远。
后羿当年是怎么做到的?突然有点怀疑嫦娥是怎么去的月球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跟浩瀚的宇宙相比,你的那点小欢喜和小悲伤,真的很小。
13.《计算机与人脑》冯·诺伊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第一台计算机是根据冯·诺依曼的理论发明的。
在计算机已然改变人类命运的今天,为什么冯·诺依曼没有爱因斯坦出名?主要是因为爱因斯坦pose摆的好。
爱因斯坦不仅是巴掌脸,还会吐舌头、深情凝望,而冯·诺依曼只是个没有表情的大饼众脸。
虽然冯·诺依曼和这本书不是很出名,但互联网却越来越重要。
14.《失控》凯文·凯利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 互联网第一本命理书。
KK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互联网时代的算命先生”,上下五十年没有看不透的,业务能力五颗星。
三十年前,他在这本书里预言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在那个诺基亚砸核桃的美好时代,人们对于未来还没什么想象力。
但是KK却把一切都看了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三十年前,跟着KK有肉吃,三十年后,还剩下不少。
15.《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人生来就是自私的。
所以,在那个桌子上只有一个猪蹄子,而那个猪蹄子归属于客人的年代,你吞咽口水的忍耐实在有违天性。
现在说这些已经来不及了, 没有什么猪蹄子能比没吃到口的还好吃。
当然,作者也夸了我们的忍耐。
在进化的 过程中,虽然基因为了生存,选择了苟且,但是我们的道德,总在引领我们通往高尚的诗和远方。
16.《基因传》悉达多·穆克吉著,中信出版社,2018年1月 关于基因的发展历史,也是人类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想象一下,未来有一个叫“人类基因编辑公司”的机构。
所有的受精卵都在流水线上,按照父母的设想进行编辑。
“陈冠希的颜值和才华,王思聪的命。
”“编码9527替换为100000000。
”“吴彦祖的忠诚——等等,为什么不直接要个吴彦祖的颜值呢?”“好的,马上替换。
” 先别急着幻想,这个操作只适用于有钱人。
17.《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但凡看见欧洲姓马的大胡子叔叔,你最好面带尊敬,然后绕着走,否则,你就会受到“理解并背诵全文”的黑暗魔法攻击。
就比如这位马克斯·韦伯,一不小心就写了很多改变世界的书。
在本书中,他就表达了自己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的见解,同时,也讲了很多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思想。
18.《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9月“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
”这话说的,有能反驳的朋友请举举手。
凯恩斯的思想是政府的大救星。
在凯恩斯之前,人们都知道那个看不见的手,凯恩斯告诉大家,一个巴掌拍不响啊,政府为了人民的幸福,必须伸出手来再拍一巴掌。
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弗洛伊德所创 —55— 的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19.《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 “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
” 民主制度虽然烂,但这已经是人类能想到的最好的制度了。
哈耶克认为追求计划经济的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那些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而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去了一步。
这本书在争议中奠定了哈耶克的学术地位。
20.《美国货币史》米尔顿·弗里德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天书,这是一本神奇的天书,带领我们走进生钱的天堂。
全书讲了一个道理,钱很重要。
但弗里德曼好歹是混过央行的人,还真没打算让一般人看懂。
本书研究了美国100年的货币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最重要的书,和20世纪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小编推荐《货币的祸害》,简单易懂些。
21.《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 你有没有感觉,虽然你也上班,也有点钱,但是跟富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作者对比了300年的工资和财富,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对的。
为什么现如今的80/90后普遍活在焦虑当中,就是因为大家比父母一代更没有希望。
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思路,目前看起来真的是非常不靠谱,因为他建议对富人征收80%的税。
《资本论》已经影响了整个世界,而《21 世纪资本论》的影响刚刚开始。
22.《追求卓越》汤姆•彼得斯著,中信出 版社,2012年9月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管理书籍。
从大量牛X的企业中,研究别人管理的诀 窍,最终找到了八条: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一般人做不到系列。
本书既有理念层面的介绍,又提供具体的操作方式。
23.《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影响了无数企业家。
从管理的角度,德鲁克回答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的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观念、原则和工具。
管理是要完成“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而不是当领导。
对个人而言,管理自己同样重要。
24.《追忆似水年华》
M.普鲁斯特著,译林出版社,2012年6月 “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
”一个死宅对姨妈、爱情和浪荡生活的怀念,本着网文一定要字数多才能赚钱的原则,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一不小心就开创了意识流的先河。
虽然优秀到被没看过的人称赞,但是看过并且能看下去的人真的不多。
25.《审判》弗朗茨·卡夫卡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一个不务正业,整天幻想着靠网文实现财务自由的保险业务员,结果挖了三个坑,一辈子都没填完,即便这样,还是成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56— 卡夫卡的世界很荒诞,但是也如现实一般真实。
当什么东西要毁灭的时候,从来都不是轰的一生巨响,而是悄无声息无声息声息息…… 26.《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6月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一个老渔夫,拼尽全力,却只带回了一条鱼骨。
就像很多加班到深夜的年轻人一样,战斗着,却很难说清楚自己获得了什么。
有人说,至少鱼骨能证明我们战斗过。
但是,谁又听得见那无声的叹息呢?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他的作品中有无尽的迷茫和彷徨。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
一,海明威最出名的,还有他们家族的自杀传统。
关于死亡,也是他小说的主题。
27.《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著,南海出版社,2011年6月“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很孤独的,就连在爱里,孤独都是有增无减的。
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
一。
28.《阿特拉斯耸耸肩》安·兰德著,重庆 出版社,2013年7月“如果有人想知道我何时会回来,我在此 向全世界再说一次:‘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
’” 一本几乎惹怒了全美国人的小说,一本被称为“自私圣经”的争议之作。
29.《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 文艺青年必读书目,所有的出走都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你的心里也许还住着一个瓦尔登湖,但是这个世界上的瓦尔登湖却是越来越少。
30.《鲁迅全集》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 一个活的恰到好处,死的恰到时机的人。
新时代背锅侠,著名话多型网红,但凡是不知道的话,大半都是他说的。
当然,他的作品本身也很有价值。
用他的作品来作为这个书单的结尾,显得分量十足。
来源:360doc图书馆2018年3月28日 9个优质资源数字图书馆,学习研究不再愁 输写paper、做报告,找不到材料?想学新技能,却苦于没有合适途径?为你推荐9个资源优质的数字图书馆。
教育、社科、人文等内容一网打尽,再不为学习研究发愁!
1、世界数字图书馆由教科文组织及32个公共团体共同成立, 图书、档案、录音、图片等资料一应俱全,使用者可利用7种语言。
访问网址(中文):/zh/2、网络开放课程(OCW)OpenCourseWare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
MIT将通过此平台,逐步把全部课程的教学 —57— 材料和课件公布于网上,供全世界的求知者和教育者们免费使用。
访问网址:http://ocw.mit.edu/index.htm3、Ebrary电子图书数据库数据库整合150多家学术、商业和专业出版商的2万多册权威图书和文献,覆盖商业经济、计算机、技术工程、语言文学、社会科学、医学、历史、科技、哲学等主要科目的书籍种类。
访问网址:/corp/4、edX大规模开放课程平台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2012年4月,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课程平台。
免费给大众提供大学教育水平的在线课堂。
访问网址:/5、TEDtalks150个国家、近10000个讲演,翻译成了104种语言。
讲演将人生经历和专业成就相结合,有强大的感染力,新知的介绍也鼓动着人们的兴趣。
现在有数亿点击量,不断刷新在线观看记录。
访问网址:/6、地球系统教育数字图书馆地球系统教育数字图书馆涵盖了环境、地理、地质、海洋以及其他物理科学、空间科学 与技术、教育方法和科学哲学内容,是不可错过的专业图书馆。
访问网址:/library/7、西方文学与哲学著作共享平台描述、说明并展示西方文学与哲学,所有的文章、演讲资料、研究会数据、讲义、旅游日志都可以免费使用。
访问网址:
8、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人类学博物馆把38000种数字化藏品,提供给学生和研究者。
展示了藏品所在地的地图、地理与文化、人种和文化遗留存在的关联和发现。
访问网址:http://www.moa.ubc.ca9、ICPSR美国校际社会科学数据共享联盟,储存超过17000种调查研究资料,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科学数据中心。
访问网址:http://www.icpsr.umich.edu/icpsrweb/ICPSR/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平台计量经济学服务中心2018年7月15日 —58— 【书单推荐 《大学环境道德教育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去研究探讨大学环境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本书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聚焦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环保意识建设上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拓展了新视野和新途径,体现了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纵观全书有三个突出特点: 首先,该书指导思想“明”,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培养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及良好品格修养具有重要作用,而环境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该书立足时代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深化并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作者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贯穿于全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指明政治方向。
此外,该书还详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产生的背景、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阐释等主要内容。
其次,该书理论基础“实”,为有效指导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指导实践。
该书十分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阐释,明确提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要以环境伦理学为理论基础。
基于此认识,作者积极对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流派与核心问题、基本原则等进行了的具体阐述,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环境哲学是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全书致力于构建起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构架和理论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如第七章, 作者根据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环节、原则,归纳总结出具体可行、贴近实际的方法与途径,增强了社会实践的可行性。
最后,该书对传统的挖掘“深”,为弘扬传统道德文明提供条件。
该书深入挖掘和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环境伦理的表述,对我国“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和“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给予了充分关照。
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可贵的而且可供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参考借鉴的精神文化资源。
该书独具慧眼,一方面聚焦时代发展的环境热点问题,一方面观照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思维,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环境道德的精华阐释,并对其进行了精辟的解读和具体的阐述,体现出作者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认可。
同时,对传统伦理思想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效开展大学环境道德教育发挥着积极、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既能够抓住时代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也能够较好地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叙述与分析结合。
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得出方法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充分融合,对于有效指导高校环境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环境道德教育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刘增惠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索书号:X-4/17馆藏地址:3楼东区 —59— 《走向学者之路》 走向学者之路不是一条无章可循的神秘之路。
阅读每一个成功学者的学术自述,都昭示了一条独特而富于启示意义的“学者之路”。
全书由上下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走向学者之路”介绍了在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领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如何成为一名学者。
第二部“走向至善之路”从“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的思考到“一切职业中都有艺术家”,为读者描绘了从人文学科的学生到人文学科的学者的成长路线。
本书主要阐述了,大学是学者的摇篮,“大学之道”是走向学者之道,大学是心灵的圣地。
“大学之道”,就是要从“走向学者之路”到“走向至善之路”,这是贯穿全书的内在线索。
“走向学者之路”中的系列论文,是作者近20年研究生教学的一些收获;也是他作为大学专业教师对人文学和文艺学的学术思考。
可分两个层次把握:前六章是关于人文学者的使命和人文学科的性质方法的一般探讨。
后六章是对文艺学主要分支的学科性质和学术方法的具体论述。
“走向至善之路”中的系列论文,是他近四十年教学生涯中与学生交往的点滴思考;也是他作为文学院教授相对于学生的年长者,反思生命历程的人生思考。
也可以从两个层次把握:前两章是关于生命真相和人的使命的一般思考,后六章是对学生的生命困惑和人生提问的思考与回答。
最后一章“课堂教学的艺术”,是作者近40年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他认为精深的学术研究和与精彩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合 格的大学老师必备的双重职业素养和职业才能,可供年青大学教师参考。
从学生到学者,从一般学者到有成就的学者,很不容易。
走向学者之路,注定是一条崎岖曲折的人生之路。
他得出:艺术家更多的是凭先天禀赋,学者则主要靠后天学养。
他研究四十年“大学之道”发现,古今中外的每一位成功学者,都走过一条富于启示意义的“学者之路”,简称走向学者之路的“学术五步曲”,即第一步:进入一个领域;第二步:抓住一位大家;第三步:精读一部经典;第四步:钻透一个问题;第五部:形成双重能力。
一个有志向的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如果能严格遵循上述步骤,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训练,那么一个创造性的学术课题完成之日,便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文学者诞生之时。
作者:陈文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安徽省高校师德标兵。
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中国诗歌接受史研究》、《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为接受史辩护》等论著多部。
主编《文学理论》、《艺术与人生》、《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等教材多部。
《走向学者之路》陈文忠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 索书号:C3/41馆藏地址:4楼东区 —60— 《全球视角下的大气化学》 过去25年来,人类对于大气化学物质物理化学行为的认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是出于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需要,但大部分是开展大气微量组分分布、转化的物理化学原理等基础研究的结果,这方面的持续努力使得大气化学成为一个新的科学分支。
目前地球大气应被认为是一个认识较清楚的地球物理单元。
大气化学领域遇到的问题之一是需要大量的信息以详细地描述其复杂性,需要借助许多其他相邻化学学科的知识,虽然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气象学已经做出了主要贡献,但不少信息也来自于海洋学、地理学、土壤科学、植物科学等学科,这反映了大气并不是脱离于地球其他圈层的事实,许多微量气体的循环受到这些圈层中排放源强度和汇合的影响。
大气化学一个主要的关注点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化学组分变化。
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大气雾霾事件时有发生,包括雾霾在内的环境污染事件归根结底绝大部分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化学物质引起的。
科学家对地球大气化学及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局地空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从全球视角论述大气化学的专著仍然有限,即使是环境专业的学生对于全球大气化学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该书涵盖了全球大气化学的主要内容,即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全球化学。
全书分为5章,第1章基础,是为了提供大气组成和结构的背景信息,此外还简单回顾大气输送的主要模式, 以及处理化学过程与输送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并概述颗粒物在大气中的作用。
第2章对流层气相化学,探讨了对流层微量气体的预算和分布、对流层的化学反应、O3对流层循环等内容。
第3章对流层气溶胶和云化学,探讨了气溶胶和云的物理化学、参与气溶胶和云化学的微量气体的循环,以及水相、多相化学反应。
第4章平流层化学,探讨了平流层O3的形成分布和趋势、破坏催化剂化学和它们的源气体等内容。
第5章全球变化及后果,总结了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短波紫外辐射增强、气候变化和酸沉降等全球变化及效应。
通过本书不仅可以快速了解国际上在这一领域所获得的科学认识,还可以从中了解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趋势,可为我们开展类似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参与全球环境领域的相关工作。
该书结构简明、层次清晰;内容全面系统、高度概括、信息量大,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环境、化学、大气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供从事全球环境管理、大气环境科学与污染控制的科技人员参考。
《全球视角下的大气化学》[德]莱因哈德·泽尔纳(ReinhardZellner)主编,张彭义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5月 索书号:P402/4馆藏地址:3楼东区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六朝山水画论,唐、五代山水画论,宋代山水画论,元代山水画论,—61— 明代山水画论,清代山水画论,现、当代山水画论如《黄宾虹画语录》举要,陆俨少《山水画刍议》选议,石鲁《学画录》管窥,《海霞散记》蠡测等等。
他认为山水画高境界是心境之表现,需要独创个性形式美,而个性不会重复。
宇宙难以穷尽,“心海”永远荡漾,山水画艺术表现天地必定无限宽广。
作者几十年从事山水画创作,同时在山水画理论研究方面也有许多心得;于是,他从山水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角度上,分析前人理论思维要点,明确艺术创作规律,再行拓展理论维度,便使“道器合一”具备了某种契机。
研究表明,历代画论具有重大影响者,都是画家心得体会,尤其是山水画家创作实践性言论,更是举足轻重,不同凡响;因此,《中国山水画论研究》所选画论大多是历代优秀画家创作心得经验总结,对这些理论或阐释,或考异,或存疑,或生发,便形成了本书一系列研究性言论,而专门针对山水画论进行系统研究,即为本书特色。
他既倾心于绘画形式美,又比较重视中国画论研究。
为此,几十年来,欲使“道器合一”,既进行绘画实践,又经常研读画论及古典诗文,推敲章句,含英咀华,偶有体会,随手记下。
后来,在高校任教,又为研究生开设中国画论课,专门讲述山水画论。
通过分析历代画家创作思路,更加深入理解了许多绘画道理,自觉运用于创作实践中而使画功有所长进,同时,随着作画水平不断提高,对古代画论思想也逐渐加深了认识,因而形成了一些研究性言论,成为本书基本框架。
其中包括四个方面,第
一,“单刀直入”。
直译画论观点,力求正确阐述作者原意。

二,“旁敲侧击”。
旁征博引出其他相关原理加以论证,或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加以订正,甚于考异和批判。

三,“借题发挥”。
在山水画实践基础上,重新审视前人理论维度,总结个人创作心得与读书体会,力求环环相扣, 不离正轨,不搞玄虚理论,不作空洞解释,在实际创作中领悟画理,在理性认识中通融画艺。

四,“顺藤摸瓜”。
在前人论著中提炼出某个画理,拓展到另一层面,或根据作者一段言论,引发多层道理,甚至于某字某词中,深挖其本质含义,以求正确理解。
在中国古代画论注释“前人之述备矣”情况下,还要再行拓展理论思维空间,其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作为画家,从山水画实践方面思考绘画理论元素,专门对历代山水画有关论著进行系统阐发,对艺术创作规律进行研究,这是本书写作目的。
本书对山水画论整编及阐述,精彩纷呈,佳作迭出,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叙画》,在中国画论史上举足轻重,颇具“母体”性质,影响极其深远,后世画论多为其子孙体系。
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王维《山水论》与《山水诀》、荆浩《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黄公望《写山水诀》、董其昌《画眼》、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黄宾虹画论等等,又都是画家创作心得体会,在山水画实践中总结出来,为后来者激赏不已,对当代山水画创作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所以,都在本书中得到重点阐发。
作者简介:徐步,陕西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硕导,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
主要从事山水画及书法教学、创作与研究,在古典诗文、中国画论及书法篆刻等方面广搜博取,多有涉猎。
出版《二十世纪中国画现象研究》、《徐步画集》、《徐步书画作品》、《徐步山水画集》等专著和画集。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徐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索书号:J212.26/103馆藏地址:3楼东区 —62— 《极简科学史》 《极简科学史》是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2500年历程的全新概览。
我们从何而来?世界由什么构成?地球之外还有什么?我们仰望星空,不懈地探索、发现、质疑,解开自然界和我们自身的一系列谜团。
我们源于自然,却超越自然。
在这个危险的星球上,相对于其他物种,人类能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力量。
但想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必须理解它的过去。
《极简科学史》也是一部“与传统大不一样的科学史”。
从人类早期的科学探索到20世纪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从古希腊时代的科学起源到16、17世纪现代科学的诞生,从地球科学的崛起、生命科学的兴盛到对宇宙太空的探索……这本书返回那些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宇宙和自我方式的科学经典,引人入胜地讲述了科学观念变革和思想发展的伟大历程。
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对未知世界永不止息的探索。
科学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中最有趣的故事之
一。
每个曾经对世界怀抱好奇的心灵,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了解这段非凡的历史。
第一部分“发端”讲述了科学的起源。
第二部分“方法的诞生”阐述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何,又是怎样诞生的。
本书的余下部分介绍了三个不同领域的主要科学著作: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宇宙科学。
这一安排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地质学将指引我们关注现代生物学所研究的那段时期,而对那段时期的研究又会引发我们对整个宇宙的全新思考。
从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薛定谔和道金斯,这些拓展人类知识边疆的伟大心灵,不仅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轨迹,也促成了人类视野和思维方式的一次次革 命。
这本书提醒我们,科学不是通往真理绝对可靠的指引,而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种纯粹的人类追求。
这本书一定会让你爱上科学!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道金斯等35位科学大师的传奇人生,36部改变人类历史的科学经典,一段人类2500年科学探索的伟大历程。
作者简介苏珊•怀斯•鲍尔(SusanWiseBauer),超级畅销书作家,美国传奇女子。
1968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
从小没有接受制式中小学教育,而是接受家庭教育。
10岁学习拉丁语,14岁成为职业音乐家,16岁时写出3部小说,17岁进入大学学习,用5个学期完成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又作为访问学生赴牛津大学。
后获费城大学的神学硕士学位,弗吉尼亚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美国研究博士学位。
现在弗吉尼亚州威廉与玛丽学院教授文学与写作。
她受益于家庭教育,也非常推崇家庭教育,著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心灵:你从未接受过的经典教育》《受过良好教育的心灵: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这两本书很快成为一种教育标准,获得了广泛且持久的赞誉。
又著有四卷本的《世界史的故事》,该书是美国持续畅销十余年的经典历史读物,累计销售数逾百万套。
《极简科学史》[美]苏珊·怀斯•鲍尔(SusanWiseBauer)著,徐彬/王小琛译,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2016年10月索书号:N091/126馆藏地址:3楼东区 —63— 《教师如何设计网络课程》 与学习者所属的文化相适应,目前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都热衷于建设网络课程,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聚集在一起,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广泛参与”的学习。
然而与传统面对面的学习环境相比,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由于助学指导者不仅要和非本土文化氛围的学习者交流,还要与各种各样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交流,文化冲突更容易发生。
因此,设计适应多元文化学习者的网络课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文化作为学习者的内在属性,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文化背景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某些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甚至可能不喜欢网络学习的方式。
” 本书从在线课程教师的角度出发,触入在线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先进理念,从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管理系统、教师作用如何有效发挥、如何与学习者交流、如何设置讨论、如何开展合作、如何给予反馈、如何开展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为开展协作学习型在线课程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使学习者通过讨论、交流、协作获得知识,指导在线课程教师组织结构清晰、内容简洁、操作容易的课程资源,正是本书所追求的价值。
作者对在线课程的认识,更多的来源于自己在线课程的实践。
他曾参加本校的“国培计划”在线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其它一些在线课程的建设。
2013年又到美国大学访学,修读几门在线课程后,对北美的在线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很有感悟,编成此书试图找出指导中国高校 在线课程设计的理念和价值,试图探索用教育信息化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该书阐述了高校教师应该根据信息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规律,建成适用、够用、好用的教师教育混合式在线课程群;开展教师教育混合式教学,探索在线课程资源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对混合式在线课程理论层面的认识,正是此书所追求的内容。
在线教育经历了单向型、双向互动型、协作学习型和发展型四个阶段。
而我国在线课程的发展正处在协作学习型在线教育探索阶段,国内鲜有相关著作,结合一些在线教师的困惑与需求,促成该书的编写。
在线课程的设计和实现能够增强学习者对在线课程内容的感知,提高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书对高校教师如何设计网络课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卫军,1976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导,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任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已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6部,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传播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主讲教师。
《教师如何设计网络课程》王卫军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3月 索书号:G434/201馆藏地址:2楼东区 —64— 《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历史上东亚是一个独立的文明体系,作为东方文明体系的中坚代表,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古代高等教育制度曾强有力地影响过周边国家。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时候,但也有面向世界开放的时候。
汉唐盛世曾经是气度恢宏的时代,文化教育具有开放性。
唐代高等学校中招收了许多留学生,尤其是日本和朝鲜半岛(新罗等国)的留学生,并与外国进行频繁的文化教育交流。
从公元7世纪至17世纪的1000多年间,中国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曾广泛地影响过朝鲜(韩国)、日本、琉球、越南等国家,东亚国家文化教育的“国际化”实际上便是中国化,以至形成了古代汉字文化圈或东亚科举文化圈。
17世纪以后,西方强势文化日渐东来,在文明落差颇大的情况下,西学东渐成为一种合理的历史流动。
中国自从清朝末年被动打开国门之后,高等教育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型,从东方型的学府书院转轨为西方的大学体制。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基本上属于“引进来”(西学东渐)。
只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才开始逐步“走出去”(东学西渐),这一艰难曲折的历程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加以总结。
唐滢、冯用军等著《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一书,在论述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全面地展示了云南省高等教育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政策、做法和发展态势,对云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留学生教育合作进行了专题探讨,并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作者提出,云南省是国家“一带一路”(theBeltandRoad)倡议中“南向”改革开放的前沿,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几乎面临着各种类型、 各种情况,研究云南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行动,其实是解剖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鲜活案例,只有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全要素的对外开放。
因此,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解剖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案例,对于扎实推动云南省高等教育全面对外开放的伟大进程就显得尤其重要而紧迫。
全书聚焦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在理性辨析和科学界定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相关核心术语的前提下,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系统解剖了中国云南省及其近邻国家如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进而述及中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等核心议题,提出的诸多创新观点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高校、专家的认可。
这是国内外第一本既关注国家也关注省域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专著,也是第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多民族地区及其近邻国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著作,更是第一部全面研究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作品,对推进中国与东盟、南盟等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交流合作有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唐滢,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部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厦门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5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4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唐滢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索书号:G649.1/6馆藏地址:二楼东区 —65— 《现代药物合成》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当代化学学术精品译库丛书之
一,是继《当代新合成》和《新药合成艺术》后引进的原作者的第三本有关药物合成的著作。
它着重介绍了困扰人类的重大疾病抗感染疾病、抗癌症、抗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和眼科适应症方面的药物。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感染性疾病”包含了三个药物;第二部分“癌症”综述了五个药物,其中三个为激酶抑制剂;第三部分“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包含了八个药物;第四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含了最近四类药物;第五部分分别总结了两个治疗骨质疏松症和眼科适应证的药物。
在这本有关药物合成的著作中,除药物合成外,我们还将重点放在药物化学的其他方面。
因此,每章分为七个板块:1.背景2.药理学3.构效关系(SAR)4.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5.药效和安全性6.合成方法7.参考文献。
该书的鲜明特色:一是按照影响人们生活健康和市场需求,对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疾病领域均有所涉及。
二是紧跟国际制药行业发展潮流,针对新靶点开发的一些新的化学药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三是对药物从开发背景、最初的活性发现到候选药物确定直至最终成药的研发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兼具学术性和一定的趣味性。
四是对实验室开发到工业放大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工艺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进行了重点 评述,该书对制药合成工艺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
五是撰写者均为本领域专业人士,很多为该药物的实际开发参与者,能为读者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
此书的作者既来自工业界,也有来自学术界。
他们中的许多人具有药物化学领域的丰富经验,有些作者就是他们评述的药物的发现者。
可作为有机合成专业研究生、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等的参考用书,也适合药事管理、新药注册申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李杰(JieJackLi),旧金山大学有机化学副教授,药物发现史专家。
1995年获印地安那大学博士学位,1997-2012年分别在辉瑞和施惠宝制药公司从事药物化学研究。
2013年起在旧金山大学任教至今。
已获得9项专利,出版了25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发明史方面的书。
道格拉斯·
S.强森,是辉瑞公司(美国康涅狄格州格罗顿)药物化学家和项目主管。
也是《新药合成艺术》、《当代新药合成》等书籍的共同作者。
《现代药物合成》[美]李杰(JieJackLi),道格拉斯·
S.强森(DouglasS.Johnson)编,胡文浩,刘顺英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 索书号:TQ460.31/15馆藏地址:3楼东区 —66— 《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 中美两国之间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漫长而复杂。
本书编者从近现代美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大众文化期刊的海量资料中,精选有关中国的近千幅画作珍品,生动呈现了美国社会对中国以及生活在美利坚的华人的普遍认知,这其中,既有鲜明的歧视与恶意的攻击,也有美好的误解与善意的认可。
这些题材丰富、描绘细腻的画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多事之秋的中国自然景观、社会生态与国际交往,使得本书不仅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
自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和美国西部发现金矿以后,中美两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接触。
本书编者从美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大众文化期刊《哈泼斯月报》《哈泼斯周刊》《格立森画报》《马蜂杂志》《弗兰克·莱斯利新闻画报》等报刊中精选了有关中国的代表性画作珍品,全书分为“大清军政”“泱泱大国”“市井人文”“大洋彼岸”“亚美利坚”这五章,除了其中第三章有六小节之外,其余各章下面均有四小节。
精选导读清末,大多数中国普通民众把洋人看作怪物!那么,中国人眼中勾魂、吸血、挖心的洋人又是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人的呢……从当时美国画报上的中国题材漫画来看,似乎也谈不上客观、理性,反而是让人觉得又有趣,又无奈……
1、贸易封锁:《顽童杂志》1890年11月5日,168页19世纪末国家开放发展已成世界洪流,但清廷中还是有人顽固地认为只要中国不出口茶叶和丝绸,洋人就会跪地求情。
《顽童杂志》1890年11月的彩色漫画尖刻地讽刺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狭隘心态,以及一些美国政客的妥协行为, 同时也对中国文化恶意攻击,污蔑嘲笑华人吃鼠肉米饭。

2、难以孵化的巨卵:《顽童杂志》1901年4月6日,中心插页 八国联军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面对错综复杂的中国问题,仍是不得要领。
在《顽童杂志》1901年的漫画里,列强试图改变中国的企望与其力不从心的挫折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中国皇帝《格立森画报》第5卷第18号,1853年10月29日,276页 《格立森画报》于1854年刊登道光皇帝(1782—1850)的遗像,评价他是大清最后一位皇权绝对不受挑战的君主。
在美国人心目中,中国皇帝是自古至今最有势力的统治者,与之相比,罗马帝国即使在其鼎盛时期,臣民也只有中国皇帝治下的三分之
一。
但报刊编辑随即指出,由于皇权不受任何限制,中国自伏羲至道光的二百七十位君主中自然是暴君多于明主;画报最后对当时在位的咸丰皇帝的命运十分不看好…… 本书深入解读美国社会对中国以及生活在美利坚的华人的认知,形塑出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张文献,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和美国南康涅迪格州立大学,现为荣林斯大学文理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奥林图书馆档案特藏部主任,亚瑟·戴维斯学者,曾获荣林斯大学乔治·康奈尔杰出教授贡献奖及佛罗里达档案学会优秀服务奖,其主要学术著作包括《中国经济风云人物》《中国经济百强指南》《海归推动中国》等书籍。
—67— 《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美]张文献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索书号:K252.06/44馆藏地址:1楼西区 《拿来就能用!轻松读懂博弈论》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乐森曾说过:“要在现代社会做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有一个大致了解。
”谈到博弈论,多数人会认为这属于大经济学家,数学家的研究范围,其内容艰深难解,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很远,的确,最初研究博弈论的都是一些像冯·诺依曼、摩根斯坦、纳什这样的经济学家、数学家。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弈论早已不是独属于经济学家、数学家们的专利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博弈论、使用博弈论。
194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和经济学家麻根斯坦共同出版《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他们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当时博弈论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作出了深入研讨,使得博弈论正式成为一个学科,并广泛应用于数学与经济领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博弈论的发展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阶段,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体系。
随着计算基本内容技术的问世与发展,博弈论在对物学、计算机科学、道德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受到了很多人的接受与肯定。
博弈论不再只局限于少数专业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开始变得大众化。
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博弈都场,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博弈。
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博弈,掌握博弈思维,用博弈的智慧修炼人生。
非教科书式的博弈论,通俗易懂、趣味横生,用简单的故事解读复杂的理论,揭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博弈论之谜。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充满竞争的企业之间,都离不开博弈论,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现象,我们都会有多种多样的选择。
每一项都对应着一个结果。
博弈理论可以让我们的利益到最大化,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本书内容涉及消费、心理、情感、社交、工作、领导、对手、谈判、营销博弈等多方面。
情侣吵架、同事不和、上司难讨好,别担心,这是一本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无往不利的书。
读完本书不能保证你成为像纳什一样的大数学家,因为那不是本书的创作目的,本书的目的是让你了解博弈论,学会博弈思维,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一切。
《拿来就能用!轻松读懂博弈论》张波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9月 索书号:O225-49/25馆藏地址:3楼东区 —68—

标签: #服务器 #空格 #php #php #基础 #计算机 #怎么安装python3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