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学物理,102015

中文翻译 6
年4月17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723E-mail押dushu@ 读书 追根溯源学物理 姻本报记者张文静 对于中国的物理学习者来说,一个物理学词汇的大致演化路径,是从希腊语和拉丁语,途经德语(有时是法语),到英语,再被翻译成中文的,这其中不少早期的中文翻译也来自日本译法。
一个物理学概念,大致需要经过这样曲折的过程才能最终呈现到我们的书本上。
通过《物理学咬文嚼字》一书,曹则贤希望能让人们在理解物理基本概念时认清本源、少走弯路。
同时让人们理解科学和人文从来不应该是割裂的,并由此作出改变,哪怕改变只有一点点。
《物理学咬文嚼字》,曹则贤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量子、夸克、温度、质量、以太、熵……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一样,物理学也需要叙述性的语言作为传播载体。
然而对于中国的物理学习者来说,不幸的是,最初用来描述这些物理学基本概念的语言并不是自己的母语。
用中文表达的物理学,在经历过一次次翻译之后,很多概念之间原本的内在关联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有些甚至会被完全曲解。
这不仅给人们深刻理解物理学造成了阻碍,更使得这些概念背后的科学思想与文化内涵悄然隐藏了起来。
对于浸淫物理学学习和研究30余年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来说,这种语言转换产生的问题也一直让他大为苦恼。
于是,带着心中的种种疑问,他翻阅了大量的物理学外文文献,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寻找最初产生这些概念的语言的含义,并探究这些概念背后的人与故事。
这些努力最终形成了《物理学咬文嚼字》。
从困惑开始 《物理学咬文嚼字》一书的诞生,首先源自于一个物理学学习者的困惑,这个人就是作者自己。
1982年,16岁的曹则贤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
但几十年之后,他仍感觉自己对物理学处于一种“茫然无知”的状态。
这一度让他非常焦虑和恐慌,甚至在当时写作的一篇短文中发出“哪里是物理学的入门处”的疑问。
在仔细思考过后,曹则贤把一部分原因归结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他认为,物理学是关于存在的客观认识,是抽象的、严格的,但其记载和传承却终究需要使用人们日常的语言文字。
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对于用不同语言文字表达的同一个物理学概念,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 种差异有时是惊人的。
“近代物理学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
那些 伟大的思想,不是从我们的前辈或者同时代人的头脑中流露出来的,不是用我们祖先的语言表述的。
由于认知上和心理上存在隔阂,那些创造者的名字,那些思想发生的时间、地点与过程,对我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
”在这种困惑的刺激下,曹则贤决定从头学起,从细微的概念入手,试图去理解物理学产生源头与后续发展中的故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读书笔记。
2007年,在时任《物理》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寄星的鼓励下,曹则贤开始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从语言角度分析物理学概念,并讲述这些概念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这个专栏,曹则贤一直坚持至今,目前已经发表了71篇文章,其中前54篇已经结集出版为《物理学咬文嚼字》一书的第一卷和第二卷。
“希望今年八九月份,第三卷能顺利出版。
我的目标是写到100篇,集齐四卷书。
”曹则贤告诉记者。
与基本概念死磕 追根溯源的过程是艰辛而痛苦的。
每次趴在书桌上“搜肠刮肚”的时候,与曹则贤相伴的只有法语、德语、希腊语等各语种的字典、原版书和打印出来的一摞摞外文文献。
“人类社会的主导性语言是随着文明变迁而改变的。
对于中国的物理学习者来说,一个物理学词汇的大致演化路径,是从希腊语和拉丁语,途经德语(有时是法语),到英语,再被翻译成中文的,这其中不少早期的中文翻译也来自日本译法。
一个物理学概念,大致需要经过这样曲折的过程才能最终呈现到我们的书本上。
”曹则贤介绍说。
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不少同一个物理学概念会被翻译成不同的汉语词汇。
“比如,意为生产者的Generator,就被翻译成了不同的词,如generatorsofagroup被译成群的生成元,hydrogengenerator被译为氢气发生器,electricgenerator被译成发电机等。
”在曹则贤看来,这些翻译为学习 物理学的中国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通过《物理学咬文嚼字》一书,他希望能让人们在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时认清本源、少走弯路。
“而且,科学不是从我们语言的思考方式中发展出来的,翻译能传递一些干巴巴的、抽象的东西,但很难把有血有肉的东西传递出来,而这些东西恰恰才是一个科学家所必须要知道的。
”曹则贤说道。
所以,无论是撰写专栏文章,还是给学生讲课,曹则贤教授都更愿意从源头开始讲起,希望让学生首先了解一门科学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在给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本科学生讲授热力学的课堂上,曹则贤第一堂课讲解的就是冷热的感觉。
“我从冷热的感觉讲起,接着讲度量冷热的需求,然后才是Temperature,也就是温度(脾气),引入的科学基础尤其是数学基础,要把从约1600年到1824年人类关于冷热现象思考与实践的结果补足了以后才开始讲热力学的建立。
”曹则贤说,“中国不少热力学课堂上,可能上来就讲状态方程、卡诺循环或者热的运动理论等内容,学生都不懂老师在说什么。
能感到困惑的学生还是好的,可怕的是有些学生根本不去思考,只是把老师教授的内容被动接受了。
讲授一门学科,不教其发展历史、文化背景、概念起源、理论传承与内禀的知识结构,学生永远不能彻底理解。
” 科学与人文不可撕裂 上世纪90年代,曹则贤曾赴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学习物理学,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德国的几年间,曹则贤不仅深入了解了物理学知识,也感受到了德国科学浓厚的人文底蕴。
“我所在学校的分系图书馆,本系研究生人手一把钥匙。
如果你愿意,可以随时进去,书随便看。
”曹则贤回忆说,“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我的导师家中做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书房。
四面墙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地上一直延伸到屋顶,必须要爬上梯子才能够拿到上面的书。
网上有一幅普朗克在书房里的照片,就是那样的气 派。
置身这样的环境,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想象,如果一个科学家不广泛读书怎么能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 “物理学史上相当多的大物理学家,都是非常好的语言学家,甚至比语言学家还强。
比如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大英百科全书》中的Language这个词条就是他写的。
在埃及发现的罗塞塔石碑上有三段文字,包括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古希腊文字,竟然是托马斯·杨解读出来的。
其实,哈密顿、牛顿、爱因斯坦都是了不起的语言学家。
杨振宁先生近几年的英文文章堪称完美的英文范本。
”曹则贤感叹道。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的导师约翰·惠勒曾说过:“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去开一门这个领域的课程;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写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
”这句话被曹则贤放在了讲课的课件上。
“约翰·惠勒到60多岁时还一直在研究核物理。
后来,他觉得广义相对论很有意思,就找来两个年轻人一起研读,并写作了Gravitation一书。
结果,这本书成为了这个领域的经典。
其中的第二作者就是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
这就是文化底蕴,也是我们需要好好去了解的东西。
但实际上,我国的理工科教育却越来越偏离文化了。
” 在曹则贤看来,当下中国科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把科学和人文撕裂。
“以前中国的科学家也不是这样。
比如,国内物理学界和物理教育界最受人尊敬的王竹溪先生,他写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导论》到现在都是范本。
我在读大学时看到这两本书就觉得文笔真好。
他还编过《英汉大字典》,并且是汉语四角号码查字法的发明人。
” “科学和人文从来都不应该是割裂的。
”曹则贤说道,“当然,人的天分和兴趣千差万别,我们应该因材施教。
但是,整个社会上不应该有一刀切的要求。
学物理的人一定不懂唐诗宋词,学中文的人见到数学就得绕着走,谁灌输的这种观念?不同的学科组合可能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自设藩篱。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希望能通过《物理学咬文嚼字》来作出一些改变,哪怕这改变只有一点点。
” 对﹃愤青﹄姻的兰 雪 ﹃滢温柔﹄开导 近日,台湾地区知名媒体人、社会评论家陈文茜的最新时评集《树,不在了》在首都图书馆举办新书发布会。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出席了发布会,并与陈文茜就两岸青年的同与不同展开对谈。
将新书取名为《树,不在了》,陈文茜想表达的是“当政治经济环境这棵老树日渐凋零,遮蔽我们众人安然的新树,在何方?”正如该书序言所谈到的,书中主要讲述了在当前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大背景下,当代青年所面临的压力与困境。
陈文茜被李敖称为“我所见过的最聪明的女人”,她的节目《解码陈文茜》《文茜的世界财经周报》等都受到两岸青年的热烈欢迎。
《树,不在了》 是她在金融危机大背 景下,解读世界的变 化,描绘各国年轻人 所面临的国际政治与 经济问题。
在书中,她 用冷静清晰的笔锋、 鲜明犀利的风格、贴 近时事的距离,揭露了经济大衰退的 阴影,并直面当代全球体制失灵危机。
除了描述金融危机后当代青年的困 境,更对这些困境中的年轻人作出了 “温柔的开导”。
“这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的书,更是 一本写给当下愈来愈焦虑、愤怒的人 的书。
”陈文茜说。
愤怒,是她眼中当代 青年最显著的情绪。
“不同的地方给自己的愤怒找到 不同的稻草人。
”发布会现场她表示, 不止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全世界的 青年人都是如此。
在2008年金融危 机之后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都有着共 同的愤怒,高房价、高失业率等现象 让这一代年轻人无所适从。
“你们对 年轻是贫穷的有心理准备,可是你并 没有准备年轻是绝望的。
”她说。
愤 怒,恰恰成为青年人在绝望时的情绪出口。
白岩松说,陈文茜和他都在为青年摇旗呐喊,只因为“哪一代青春都是不容易的,各有各的不同”。
他认为正因为陈文茜更多地看到了这一代青年人在金融危机下的不易,所以才理解他们的“愤怒”。
包容绝不是纵容,在对青年人的愤怒表示理解之外,陈文茜作出了温柔的开导。
“我并不怪年轻人的愤怒,但是我想告诉他们,第
一,这是时代的错误;第
二,你不得不承担这个错误的后果;第
三,解决这样错误的方法是你去学习。
”她建议青年人学习全球化的经济和政治学,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她认为,猩猩也会在愤怒下大声抗争,但人会实际地解决问题。
“你跟猩猩的差距不光是你穿了衣服,也包括你的脑袋会思考,怎样把愤怒转化成解决方案,把方案转化为解决问题。
” 而在《树,不在了》中,她说:“当我们想要告诉年轻人,不要在乎你现在一无所有,即使今日不免穷苦,不要绝望。
只要努力,‘希望’将在路上。
这些话语的前提是,我们必须给那些愿意努力的年轻人,一片看得到的天空。
”是的,也许作为一个媒体人,陈文茜并不能改变什么,也不能拯救谁更无法帮助你突破现实找到幸福,但是她会告诉你,现今的世界发生了什么,那里有你看的见得天空。
《树,不在了》,陈文茜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姻邓麦村 《中国科学院录事:郑千里新闻通讯选(2010—2014)》,郑千里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千里兄长期笔耕不辍,年内欲将其近些年采写的有关中国科学院的新闻通讯编辑成册。
前两日,他在微信上征集各位朋友对书名的意见和建议,我亦参与其中。
没想到,千里兄突发奇想,非要命我为其书作序。
几经争辩无效,最终也只好遂了老兄之愿。
千里兄与我相识于1998年年底,正值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大幕拉开之际。
那时他在《科技日报》工作,赴我任职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采访,作为采访对象,我当时就感受到了他对事件的把握和洞穿能力。
后来我们两人的工作均有些变化,但一直交往至今。
在这十几年之间,我时而作为他的采访对象,时而作为他的“侃大山”对象,时而是其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同事,时而是无话不聊的朋友。
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交朋友,我都无时不感受到他的良好职业素养、年轻人一般的激情如火、正派不阿的秉性,当然也还有点儿不谙世事的“率真”。
我拜读过一些他的大作,既有正式发表的,亦有尚未付梓的,不管文章是长是短,一律一口气读完。
这是因为我很喜欢他的文笔风采。
作为一名也喜欢读一些文学作品的科技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名书写者,如何把科学研究的一些事情以比较准确而又可让大众理解的语言来表述清楚?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原因在于,一是学术语言一般人不易理解;二是自然科学家群体性格和语言的独特性;三是要做到老少皆宜不易。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千里兄的大作中看到了这三者的有机统
一。
在他的文章里,在与他的交谈中,我常常暗自惊叹,作为一名未 从事过科技研发的记者,他如何能那么准确地理解一些生涩的科学术语,而且还能用简洁而不失严谨、明快而不失严肃、幽默而不落俗套、信手拈来比喻而不失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出来?诸如“活性‘蛋白质’捕光‘梦工厂’“”创新2020,我们‘欧’了吗?“”无醛‘朝露’甬地生”,等等,不一而足。
我以为,新闻报道也好,通讯纪实也罢,其价值不应仅仅是客观事件的简单描述和编排,也不应是追逐时髦和“卖点”,更不应是令人生厌的无事生非和炒作,而应是时代的印记、深邃的思考、美妙的启迪、奋进的誓词。
多年来,我一直很欣赏“把思考留给记忆,把记忆当作课堂”的歌词。
我想,千里兄的大作不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了吗?在他的文章中,既无呆板的空话套话,也无堂吉诃德式的痴人说梦,更无哗众取宠的不着边际,他这一段段文字、一篇篇记事,读起来不仅使人感觉清新淡雅,引人掩卷遐思,更使人热血沸腾,催人奋进。
作为“名记”,千里兄虽不是“家喻户晓”,但至少在科技界“如雷贯耳”。
多年来,他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结识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管理专家。
这群人物性格各异,从事的工作也林林总总,但都能与他成为好朋友,也都愿意向他敞开心扉,不能不说千里兄具有“高人”的素质、过人的本领。
这些年,我也曾接受过一些记者的采访,但他的采访很有特点。
一般说来,记者采访先提出问题,然后静听被采访人的叙述,偶尔插话问一些问题;但千里兄不同,他不仅提问题,还要与你讨论,甚至争论,有时反倒成了被采访者听他讲演,这样的效果往往比常规采访效果更佳,他不仅得到了想要的,而且对方也得到了很好的启示,从而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
此外,这哥儿们有时还有点儿“赖”,你不太愿意或者不想多说的话,不愿意交出的材料,他都能设法让你心甘情愿地“竹筒倒豆子”。
更绝的是,如果与他“侃大山”,你可能会陷入他话语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会就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从最原始的起源一直谈下去,甚至你中途打断,提起另一个话题,他都可能再次把你拉回到原来的话题,一直到他叙述完整(好像一篇通讯)。
尽管如此,凭良心说,和他聊天也还是蛮享受的。
从中国科学院1998年年初开始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到正在实施的“创新2020”,千里兄一直伴随并跟踪这场深刻的变革,以其敏锐的观察、准确的理解把握、朴实无华的叙述和优美流畅的笔锋,不辞辛劳地采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通讯纪实,从高层思考,到鲜活实例,多角度、大视野地反映了这场宏大变革的真实踪迹。
他的这些作品业已编辑并出版了好几本集子,《中国科学院录事》是它们的继续。
这些东西正是留给我们这群亲身参与者的美好回忆,更是我们总结经验、继续前行的课堂笔记。
尽管千里兄已年届耳顺,但激情依旧;尽管他将隐退山野,但亦壮心不已。
我深信他还会不断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奉献给读者。
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中国科学院录事》序言) 编辑荐书 20152 社经 济逃 ︽ 年 犯 猎狐 月 纪实︾, 行动: 出版 吕 公 铮著, 安部 作缉 家捕 出境 版外 本书是取材于“猎狐2014”专项行动的纪实文学。
作者吕铮是猎狐缉捕行动组的成员,直接参与多次重大跨国缉捕行动。
书中全景式地再现了缉捕行动全过程,情报信息资源整合、人像比对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紧张刺激的境外抓捕场面和细致耐心的人性化劝返场景一一呈现。
境外缉捕情况瞬息万变,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困难,缉捕组成员沉着应对,智慧解决。
同时本书也首次深度剖析了外逃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真实再现了他们潜逃境外生活境况。
根据《猎狐行动》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于近日启动,该剧被称为内地新世纪反贪第一剧。
20153 西
师范 二
︽ 大 ︾, 关键 学白

勇、天: 年廖 月 彦博 白崇 出版 合 禧将 著,军 广与 没有“二二八”,台湾绝非现在的台湾。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现代台湾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至今仍未消散。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二二八”是当代台湾历史的一个起点。
事件爆发后,白崇禧受国民政府派遣,前往台湾宣慰,止痛疗伤,抚慰民心,弭平动荡,前后16天,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白崇禧之于“二二八”事件,甚至对今天台湾的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目前两岸关于“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对白崇禧赴台宣慰这段历史,却仍然没有专门、详尽的讨论。
本书是白崇禧将军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与历史学者廖彦博,共同寻访耆老,搜集湮没的史料,收录历史照片约70幅,还原关键十六天的史实真相。
本书抱持“还原历史真相”的态度,运用各项档案、电报、函件,以及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与口述访谈记录,重建白崇禧奉命赴台宣慰的前因后果,尽量以每个小时作为单位,近距离观察这平抚伤痛的关键十六天。
月文历 出版 化 山德 ︽ ·/ 湖 罗 一个 南文 巴 人 艺 里科 消失 出版 著, 在 社 陈英 世上 译,︾, 年浦意 睿亚 []20154 本书是《海上钢琴师》作者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眼中自己的最佳作品。
书中的贾斯珀·格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有讲故事的迷人天赋。
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在43岁的某一天,在散步的途中,他突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了厌倦。
不久,他便开始一步步地从原来的生活中退隐了。
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从格温决意自我消隐的那一刻开始,一段跨越漫长时光的寻找自我之旅开始了。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它,才能让心不再漂泊。
[]20154 司学 著,︽ 年 赵维 马拉 月真松 出版 译, 完全 北指 京联 南︾, 合日 出 版川 公越 本书作者具有30年马拉松执教经验、多次 获得马拉松大赛冠军、曾指导多位马拉松顶尖选 手获得冠军,是世界级的金牌教练。
本书是其30 年经验的结晶,是马拉松爱好者必备的教科书。
本书包括学习正确的跑姿、培养配速感、提 升耐力、了解自己的体能状态、跑者应有的饮食 生活、如何挑选跑步装备等非常完整且全面的马 拉松信息,并附有配合跑者等级和目标的练习项 目及训练课表。
栏目主持:喜平

标签: #服务器 #空格 #php #php #基础 #计算机 #怎么安装python3 #语言